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虐童,性侵……怎么办……我心里真的好难受……丨青音对话李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虐童,性侵……怎么办……我心里真的好难受……丨青音对话李明

2022-04-03 20:37:44 作者:懂你心事的 来源:青音约 阅读:载入中…

虐童,性侵……怎么办……我心里真的好难受……丨青音对话李明

文丨青音&李明 • 暖心主播丨青音

☞点击上方音频的绿色按钮收听

——后台回复“青读会”,15分钟听本好书——

李明:我国叙事疗法大师,著名心理专家,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访谈精选#

(一)

青音:李老师,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其实自从有了朋友圈就应该聊一聊的话题,面对每一次的热点刷屏事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自从有了朋友圈,我们的个人心情就被朋友圈绑架了,对吧?

比方说,连我妈妈都会说,我现在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节日,因为每到过什么节,朋友圈里就开始热闹了,提醒我要准备、要过节、要互相道祝福等等,这是好的。不好的是我们面对一些热点负面新闻的时候,我们会不断地看到有人在刷屏,然后各种猜测、判断,甚至一些谣言层出不穷。如果你信了,到第二天呢,会发现自己又蠢了,因为整个事又反转了,我们又开始刷屏。

反反复复几次下来,我从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角度会觉得这会让我们对一些本该有的新闻真相丧失了理智的判断,也让我们丧失了一种信任

李老师:你说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现在,像朋友圈、自媒体等平台,让我们生活中的互联性大大提升了,好处在于我们对于那些积极的相互的支持,温暖的记忆等容易会被唤起。但是同时消极事件的传播也更容易引起关注,而且可能远高于对积极事件的关注程度。

青音:嗯,我们关注消极的东西。

李老师:是,因为对消极信息的关注,也可以提醒我们规避风险。

青音:好像关注坏消息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李老师:是,这是本能反应。但这个本能反应会被人滥用的,比如所谓的标题党。你会发现那些与性、创伤、死亡有关的主题,是特别容易吸引眼球的。

青音:对,或者说这个不看你就错过了什么,因为全国多少亿人都在看,自己被排除在外了。

李老师:是,它好像建立了一种话语氛围,而这个话语氛围呢,它对于人的观点的左右的力量是很强烈。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如果不带着一种理性的审视去看各种朋友圈的,尤其是一些负面新闻、热点新闻的转发,就很容易跟风,成为所谓的键盘侠。

这些不明真相的舆论就会进一步促动那个事件的酝酿,等到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它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如果这不是真相,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就是巨大的。即使它是真相,造成的创伤也是巨大的。

青音:对,像最近的一些负面新闻,确实让我们的心理受到了大面积的伤害。

李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讲,也不难理解,它是一种社会心态对应激事件的反应。

 

青音:就是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应激创伤的一种状况。

李老师:如果有一个事件是一个社会范围之内的一个焦点,那么整个社会的心态似乎变成了一个人,就变成了一个人的心态,那这个时候我们个体心理的很多机制,在群体心理里边都有表现,而且被放大。比如愤怒、恐惧、担忧、信任感的丧失等都也会被放大。

青音:比方说,我就会想说,如果是我的孩子,那我怎么办呀?或者说是,我是那样的家庭,或者说我的房子没有了,或者说我被欺骗……总之大家都会想类似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

李老师:就会把这些事往自己身上去想象,而且进一步去脑补,甚至去对应,就是看某某有没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对我。

(二)

青音:没错没错。

但对于大众来说,我会觉得大家还是要冷静一点。所谓冷静一点,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负责任地冷静。所谓负责任的冷静就是,所有的道德评判要基于真正的了解。

青音:这个冷静是否本身也在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呢?

李老师:对,既是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是保护我们的家人,甚至是保护一种健康的社会氛围。如果我们的这个社会氛围是浮躁不冷静的,那么就相当于整个社会心态是不成熟的。我刚才也谈到,这种高度互联的深入方式,对于社会心态来说,会存在退行化的倾向,比如我们现在会用一些小孩子的用语来讲一些严肃的事件。

青音:是。

李老师:退行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再去冷静地面对一些真相,而真相就变得更很难呈现。就像您刚才说的,当新闻的监管或者是自由舆论被滥用的时候,真相不是更容易浮现,而是更难浮现。

青音:对,就我们看到,很多的报道不是来自于主流权威媒体,而是各个自媒体都在说,到底信谁的?

李老师:非常认同。我们有一些关键事件的当事人,他们会讲,我们要让这个真相呈现出来是多么地困难啊。那怎么会这样?好像会把这个矛头又指向某一些监管部门,其实可能不是它监管范围之内的事。然后整个社会就失去了彼此的信任,信任真的就像温总理讲的,信任是黄金。

青音:我觉得信任被打破是最可怕的事情。

李老师:是的。当我们没有信任的时候,就会没有勇气,没有勇气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欲,从而表现出攻击或者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去选择一种非理性的攻击,不管是言语上的、肢体上的,还是其他群体事件之类的,或者就选择逃离。不管是攻击还是逃离,似乎都是非理性的一种应对,因为真相在哪里,现在都不知道,不知道是最大的恐慌。

 

青音:或者至少我们需要给时间去调查。

李老师:不知道是最大的恐慌。我想政府在这个层面或许可以做一些可以让人安心的动作,比如说深入地去调查。

青音:尽快让事件透明。

李老师:尽快让事件透明,然后让大家有一个权威的可信的声音,社会才能稳定。我们的民众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就会好很多。

(三)

青音:对,说回我们自己,比方说每当面对这样的热点事件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两种心理误区,一是我们会觉得,别人转了我也转。为什么呢?我们就是要用舆论来压倒它,既然普通老百姓做不了什么,发个朋友圈总是可以的吧,呼吁一下总是可以的吧。如果每个人都不发声,这个事不就被捂住了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发声,去谴责这件事情,或者谴责当事人,或者说我们都表态,至少在朋友圈表了个态,社会舆论就能促进这件事情赶快去解决它。那这种心态,听起来也真的很有正义感。

李老师:很多时候,邪恶会以正义的名义呈现出来的。前段时间,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遇到一个乌龙事件,有人以他的名义组织了一个课。他根本不知道,他本人跟我们说是假的,请大家不要再转。我转这个心理学家的话,但别人都不信。

青音:连本人说也不信。

李老师:大家说不可能,我们都在那个群里边,已经交了钱。实际上后来过两天他发现那是一个骗子群的时候,心理学家本人再发出来解释,很多人已经不信任而进去了。你看,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转发,实际上是要负出代价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有一些信任你的人,因为对你的信任而去做了一些事,结果后来发现你改主意了。曾经有一个经典的维特格斯坦的思想,他前期的理论和后期的理论不一样,有很多人因为信任他前期的理论而崇拜他,因为不信他的后期的理论而攻击他。

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或者说作为一个朋友圈里的公众人物,你在圈子里都会拥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影响力,所以发言的时候是要谨慎的。

青音:对。如果你今天不经判断,不独立思考,仅仅是被情绪牵着走,转发了一个事,这个事既不来自主流权威媒体,又可能是谣言或者道听途说,第二天,这事反转了,你又改了,你老干这样的事,在朋友圈里别人怎么看你?

李老师:你怎么混?

青音:对,怎么混朋友圈,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事实上你的每一个转发代表了你的态度,甚至代表你的价值观。如果你能以一种比较理性的,而不仅仅是情绪化的状态在做这件事,那么你是在帮助这个社会。

但如果你每一次其实都是发泄情绪,尽管我们每个人发泄情绪的时候都会很合理化,我愤怒啊,我必须要有正义感,所以我当然要发泄,不能所有人都不发泄。但是发泄是没有意义的。那么真正能够帮助一些负面新闻,能够让事实浮出水面,可能恰恰是我们需要冷静一点。

李老师:我觉得,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媒体时代,我们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人。

青音:是,我们都是媒体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朋友圈里的媒体人。最后还有一点小小的提醒,但凡有社会极端事件出来,我们越不想看越看,觉得这个事太可怕了,或者这个事让我太难过了,不断地刷朋友圈,而且不断地关注此类的信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心理问题,是受到伤害了吗?

李老师:这个病得治,就是所谓强迫性的创伤好奇。有一件事会给你带来创伤,你反而想去看看。就像有很多人,比如说看到车祸或者看到什么,他知道那是一个风险的一个地儿,但是他很想去了解一下。这个也是一个本能反应。

青音:又难受又好奇,越好奇越难受。

(四)

李老师:一个人他遇到了一个创伤事件,他周围的人都会忍不住问他细节,好像他就有了责任和义务,向大家解释他当时发生的那一切的细节。每一次讲述对那个人来说都是创伤,为什么大家就觉得自己有权利去了解这些细节,尤其是亲人。亲人会说,你一定要跟我说呀,你不跟我说还能跟谁说呀,所有的亲人都来这样跟他说,你说他怎么办?当我们有这样一种好奇的时候,即便我们没有转发,我们也在促进着那些转发的流量。

青音:我们在点开看嘛。

李老师:我们在点开看嘛。当然我也不是说就不应该对这个好奇,这不应该算在应不应该的问题。

青音:适度地好奇。

李老师:而是说我们在好奇的时候,保持着一种只是为了填充自己那种认知的虚空,还是具有一种建设性的好奇?

好奇是有指向的,我对个事情的关切或者是了解,有没有可能对于这个事情的解决会有一点帮助,如果没有帮助的话,那么我了解它,目的是什么,是否自己也不清楚?

青音:对,还是我仅仅是被愤怒的情绪和恐惧牵着走。

李老师:是,有些时候我们会去因为这种不太清晰的了解,放大我们的消极情绪。这个情绪到一种几乎不可控的程度,忍不住要打人,要骂人的那样一种状态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成了一种消极社会情绪渲染者的帮凶,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但是我们却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我还是会回到我们刚才那个主题,因为在一个媒体化的生活语境里,每个人都是媒体人,媒体本来就是应该负责任的,你在公共空间里的言说,和你在私秘空间里边的情绪宣泄是两码事,而朋友圈是兼顾私秘空间和公共空间的。

青音:对,所以它几乎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广场行为。所以,我们今天之所以及时地来聊这个话题,请到李明老师,也是希望,第一,最近,确实是负面新闻在朋友圈出现得比较多,希望大家在刷屏的同时呢,还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李老师:是是,这很重要。

青音: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被大面积地摧毁,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带给我们的伤害本身了,危害很大。第二,一个社会最最要紧的或者最最可贵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信任和善意,那这个部分怎么去维护,绝对不是我们在朋友圈里去转发愤怒,去刺激消极,去表达绝望而能够营造的。营造社会氛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责任。

尽管我知道,也可能我们在这种时候做这样一个理性的话题,李老师和青音姐姐又可能被骂了,被愤怒的人说,你们就是假装理性。没关系,我觉得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我们在说什么。

我们是真心地希望,在手机屏幕前的每一位,你都能做一个能够温暖这个社会的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哪怕有让我们心寒的新闻事件,但是没关系,因为我们都还在。我们的善良和爱都还在,所以我们是要一起加油的。

最后呢,我们也是希望,新闻事实,真正的新闻事实能够尽快地透明,尽快地浮出水面,这样我们整个的创伤应激反应会降低一点。

♬♬♬

听完李明老师的精彩访谈,你是不是有很多问题想要提问?

压力太大,除了忍,还能如何宣泄?

人生迷茫、生活迷茫,眼下的困局怎么过?

情绪起伏不定,怎么疏导才不失控?

伤害发生,如何保护自己,又如何疗愈伤痛?

他人痛苦,怎么安慰才最有效?

只要159元李明老师全部帮你解决!

3分钟热度、拖延症、选择困难癌,一一击破!

专注力、断舍离、行动派,一一落实!

青音姐邀请到了著名心理专家李明为我们开启了一堂“心理疗愈必修课”——《爱自己的40个心法——教你用心理学爱自己》

#陪伴就是爱,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台回复「成长」, 加入“更好的自己”免费训练营—

本期编辑丨Erika

本期主编丨Amou

#互动话题#

在朋友圈怎样保持理智?

留言福利

留言点赞数前3的朋友会得到青音姐亲笔签名的书籍。

获奖结果小编会在次日中午12:00,在头条置顶留言中公布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约【“情感咨询”专业服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