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5条关于乾隆的经典语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句 >

15条关于乾隆的经典语句

2018-02-02 00: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5条关于乾隆的经典语句

  ●“漫长的18世纪”,须知这并不仅指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而是世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甚至已经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个概念在欧美学界被广泛认知的时间已经有20年甚至更长,也有一些论述早已译成中文,但在中国学界迄今鲜有回应者。我们仍然习惯以“康乾盛世”的传统说法,以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描述它,而没有意识到,从这里入手来看待清朝,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中国传统社会循环往复的盛衰规律来看待,才能够使我们对乾隆时代的研究有更多元更深层的理解实质性的突破。 ----欧立德《乾隆帝》

  ●我是前龙(乾隆),你是后龙,我是康西(康熙)你是康东

  ●虽然民间流传着有关皇上(庙号世宗,谥宪皇帝)的各种流言飞语,如弑父、夺嫡、杀弟、逼母,却与百姓日常生活无大关联。对雍正行政的“苛严”,大家也逐渐习惯,甚至找出了应对的办法。尽管受害者颇有怨言,批评声此起彼伏,但也有几分谅解,如吏治整饬的成效,为有目共睹。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英雄 [ 孙悟空 ]

[ 台词 ]

俺老孙已经沸腾起来了,快些开战吧。

齐天大圣,前来参战。

俺老孙来也!

让俺老孙再闹上一场吧!

[ 棒打乾坤 ] 吃俺老孙一棒!(为什么听着很像乾隆老孙一棒)

[ 单杀 ] 嘿嘿,去阎王那报道吧!

[ 三杀 ] 如来小儿,下一个,便是你了!

[ 死亡 ] 真是一场痛快的……战斗。 ----《乱斗西游》

  ●欧洲的一些作家也会赞成这种观点:伏尔泰(Voltaire,1694—1775)就非常欣赏乾隆的文学素养,他在写给腓特烈二世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12—1786)的信中谈到了《盛京赋》,伏尔泰写道:“我很欣赏乾隆诗中透出的那种轻柔和美德。我禁不住要问,乾隆统治着这样大的一个帝国,怎么还能够有时间写出这样的诗篇呢?”但是,在看了《盛京赋》后(1770年在欧洲已有法文译本),腓特烈大帝只是淡淡地表示此诗“并非欧洲风格”。多数现代读者在这点上可能会同意他的观点。 ----欧立德《乾隆帝》

  ●而今更笃凌云志,莫教冰鉴负初心。 ----乾隆

  ●中华帝国人口数量增长。1400年的明代人口8000万,到1600年15000万,清如于1700年10000万,到1800年30000万,至1850年官方统计43000万。
人口增加若干倍以后,官员的数量无大的改变地方政府不胜负担事务。十八世纪的要求已种下根苗,到二十世纪才真正的大量增加了官员。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传统的中国社会就像一艘体积庞大而设计落后的航船,因为历经几千年的使用而残破不堪。清乾隆年间,一名来中国访问的英国使臣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驾驶的船长才使它在近一百五十年期间内没有沉没。”确实,当十九世纪末第一批外国人凭借武力登上这艘大船时,中国给他们最突出印象混乱而沉滞,社会缺乏组织,人们按照千百年来形成的缓慢节奏一成不变地继续着各自的生活。 ----张宏杰《千年悖论》

  ●新清史” 从外而内 "国际关系‘视角“国家主义历史学”满洲统治的异质性 文化信仰意识形态主迎合小民-力压士大夫 薙发 圈地(皆异于中国传统) 限国及减轻地租(非阶级问题) 自身利益高于一切 准政党特性 两张皮 清史研究所的“非受迫性失误”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乾隆认为应该由皇帝垄断所有的伟大光荣正确,不给其他人留一点荣誉空间。乾隆皇帝所需要的,不是站立着的大写的人,而仅仅是工具和奴才。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在清朝这样一个不正式公布合法继任者的国家,权力的传承是一件可怕而又不可预测的事情。清朝的满洲统治者不像前代王朝的汉人统治者那样,自动立长子为皇储,而是以与其政治传统相近的蒙古和突厥人的方式来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一个统治者死后,他的至亲与上层贵族一道,召开会议决定在皇帝之子或其他男性亲属中谁最有资格成为继任统治者。尽管这种方式有爆发争斗之险,但也有利于确保领导权落入能人之手。雍正帝之前的所有清朝帝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推选登基的。但是,雍正除外。 ----欧立德《乾隆帝》

  ●还珠里的人物,均乃人间凶器也。
燕子之……无赖?泼皮?呆蠢?
紫薇之泪~
尔康之语~
永琪之傲~
乾隆之……
还有谁? ----♀米诺《还珠之无语ing》

  ●类似颜色荷花高出水面花瓣,带红沁的乾隆素面白玉碗,早上下完雨才出太阳的天,黑暗中刚洗完的你的脸。 ----冯唐《类似的颜色》

  ●求教
青年大师:“昨天我扶了一个老人,被讹了两千块;早上开车被人碰瓷,赔了一千五……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大师没说话,把一个杯子交到青年手上,然后开始倒入开水,当水满了、溢出来的时候,“哐当”一声,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青年顿悟,道:“大师的意思万物皆不完美,要我看开?”
大师摇摇头说:“不,这个杯子是乾隆时期的,你赔三万块就好了。”

  ●《婉约派.对酒歌》注:词 2015年10月29日23时许

四爷归鄂齐聚欢,欢过乾隆下江南
秋意浓,浓于十年喜相逢。
对酒歌!故朋新友论几何。
人生无常,各因各事着,
前世缘来无趣过,无趣过,唯今则。
五百回眸今生吾,但求无婵无故过。
了了问世自求福多,无悔人生几何、对酒当歌……

  ●乾隆十二年,上书房失火,烧了几件宋元时期的字画,朕心疼啊,赶过去看时,虽然字画已烧成灰片,可灰片上字字清晰,连墨色的浓淡还能看得出来,那是何等的好墨!宋代《墨经》里说——遇水不散,遇火不变,古人这话不欺我! ----《红墨坊》

  ●确实,他对马戛尔尼勋爵提出的问题,让人觉得他对欧洲地理了解非常肤浅:“他问英国距离俄罗斯有多远,他们的关系是否友好?意大利和葡萄牙是否距离英格兰不远,是否向英格兰朝贡?”但是,如果乾隆能够抽时间去查询一下多年前传教士们为他绘制的地图,就不会问出这样简单的问题了。毫无疑问,乾隆对于西方地理是非常熟悉的,他甚至让蒋友仁在圆明园一座大殿的墙上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知道欧洲出现了大麻烦,即法国爆发了革命,也知道俄国宫廷中当前的阴谋。乾隆是一个可以不厌其烦地去纠正他所看到的文字中的语法错误的人,怎么可能会假装不知道英国和俄国的相对位置呢?如果乾隆一再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那么他很可能是故意为之。 ----欧立德《乾隆帝》

  ●这个故事说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具体哪一年,太久远,记不住了。
说的是山东临清州,有个人叫刘安生。他爹,是原先临清的一个武官,做到把总。
临清嘛,是大运河出河北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码头,在康乾盛世那当儿,这里是商铺林立,五行八作秦楼楚馆遍布林立,就是远在江南一带的大商人,也得到这里来做买卖,端的是个花花世界,被称为“小南京”。
无论是康熙爷六下江南,还是乾隆爷南巡六次,都是打这里停靠御舟。因此,各衙门和街面上,建筑也是干净严整。
可后来白莲教大起义,加上江南闹长毛、北方闹捻子,大清国国事日衰,朝纲不振,曾文正公横空出世,带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诸位大人,使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平定长毛及之后的捻军起义,气息奄奄的大清国,才又延续下去。 ----齐州三爷《古玩笔记

  ●修改直至销毁记忆,本来是专制统治者的专利,但乾隆以比祖先更残忍的方式来掩盖祖先的残忍,就无论如何不可原谅了。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专制统治者的自私和阴狠。乾隆心里十分清楚,不论工作多么细致,仅靠官员们的搜查,是不可能禁绝所欲不法文字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制造空前的恐怖,使臣民们自己主动悄悄销毁家中的不法文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帝蓄意制造冤案、。酷案,把一些语义含混的文字打成大案,借无辜者的脑袋来恐吓天下之人,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先就带有一定的政治理念,并大声予以宣示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因此,乍看起来,他既像一个传统政治理想的热诚追求者,又有几分像似今日竞选上台的民选政治家。或者,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人,让他一身而兼二任?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大清乾隆年制”蚰耳圈足炉......李卿丈旧藏......丈言乾隆炉极少,小而精者,仅见此一件。 ----王世襄《自珍集》

  ●关于皇后之死,自清代以来,坊间即有不同说法。马戞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亦曾写道:在一次巡察中,皇帝看中了一个才貌双全的苏州女子,有意带回京城去。皇后通过一个太监得知皇帝有了新欢,害怕今后失宠,郁郁不乐,几天之后便以一条白绫自尽了。皇帝听到这个伤心消息十分沮丧,立即返京。他的一个儿子没有穿对丧服,皇帝恼怒之下,猛踢了一脚,不幸踢在了要害部位,最终证明乃是致命的一脚;同时,皇帝曾棒打他的两个已成年的儿子。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祭妹文

〔清〕袁枚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 ----袁枚《祭妹文》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辛伟伟《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采茶歌》

  ●制造恐怖,杀一儆百,是皇帝的惯用手段。在乾隆一朝政治中,经常可以见到出其不意、轻罪重罚的事例。 除了情绪性格因素外,乾隆行政之忽宽忽严,更主要是策略的考虑。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雍正十三年十月,以西北两路大军已撤,大小事件俱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办理,遂裁撤办理军机处。总理事务王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协办总理事务:平郡王福彭、大学士徐本、朱轼(乾隆元年九月卒)、公讷亲,尚书海望。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乾隆看到了年纪轻轻的和珅,那
么俊美,哎呦我去!
这人别说用了,就是放身边儿每天看也挺舒心啊!更何况杀他。 ----《网评和珅那些事儿

  ●在历史上,无论是一个新朝代的产生,还是一个新君的即位,大都不免发生一些变故。无论怎样讲求“以孝治国”,新的政策,新的政治风尚,总是要出现的。他却注定要给历史打下深深的个人印记。而且,有证据表明,他多少是有意识地这样做的。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

  ●乾隆把禁戏的重点,从禁地点、禁规模、禁时间转移到审查、修改、禁止演出的内容。通过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寓禁于演,化不利为有利,化有形为无形。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