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圣诞晨记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圣诞晨记

2016-10-07 作者:越岷 来源:越岷投稿 阅读:载入中…

 圣诞晨记

  圣诞晨记

  冬至刚过,圣诞又来了。想起去年此时,在宁波听于丹讲座,她说中国人的节日,是按庄稼的种植生长和季节的变换来决定的,比如谷雨、芒种、秋分、大寒、小寒、冬至等等,依据来源于天地自然。而西方人的节日,多建立在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母亲节等等,尊崇于人或神。我同意她的看法,这就是很明显的文化差异了。但不管怎么说,节日,都是时间的表述。一个节日挨着一个节日地到来,时间就一天又一天地过去。时间消逝的速度,常常让人感到恐慌。不是么?数一数,年关又近了,我尚不知这个春节将怎样渡过。

  七点半起床,铺纸,提笔,写了王禹偁一首诗:“马穿山径菊初黄,信步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是吾乡。”写毕,烧水泡茶,坐下来翻书。昨日收杂志两本,其一为镇巴文联刘德寿所寄《山之魂》,信手翻阅,其中有李汉荣文章,吸引了眼球。汉荣讲文学的还乡,讲得透彻,深邃,好。他的中心意思,是说现代人缺乏了灵魂的栖息地,没有了心灵的停靠处,因此,诗人和作家们总在做着还乡梦。他认为人们追忆和渴慕的,实际上是一种情义之乡,道德之乡,美善之乡,是一个能够化解焦虑、舒展身心、安放生命、慰籍心魂的生命故乡情感故乡,是一个葱茏柔软温情的故乡。我以为他的话说得非常到位。但是,我不同意那些刚入道的作家们,总是将目光一味地投向故乡,好像一提笔写作,首选的素材就是故乡了,故乡的树,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水田林路乃至故乡的一切。似乎除了故乡,就没什么可写了,仿佛避开故乡,就无法成就文学了。于是故乡就被人写滥了,显得俗套。固然,文学是离不开故乡的,那是秧苗成长的母地,我们称其为“秧母子”,那里有无尽的情感;其二,文学靠的是形象思维,情和境需要非常具体,而儿时的记忆,镂刻在大脑深层,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条小路,三间土屋,其形状、色彩、远近关系、方位坐标,都活灵活现地存储在心灵的底片上,最适合作家把有趣的故事放进那些具体的环境中去描写。所以我们发现,贾平凹把那怕是外边听来的很远的故事,也要放进清风街或棣花村,莫言听到什么样的域外故事,也要搬回高密去。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学家的最初成就,都离不开故乡;文学家能不能很顺利地步入文学,童年和故乡就已经决定了。然而,我要说的是,一般人在其文化修为达不到一定层面时,不一定能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故乡。树长花开,山耸水流,你可以描摹,但不一定能深邃地认知。相反,等得我们老了,再去回忆故乡,有了间离效果,有了时空经验,有了沧桑转换的体味,这时再去看待自己的故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汪曾祺到了老年,才去写高邮的那些旧事。(人生哲理 www.wenzhangba.com)

  想起我自己,问,我到底有没有故乡?我随父母而生在山阳,一岁至九岁长在老家洛南古城镇,九岁又到山阳,十岁再回古城,十二岁又到商州上学,十六岁就参加了工作。我曾将跟随爷爷奶奶生长过的古城镇视为故乡,后来就写过一些有关那里的文章,但都不理想。现在反思,我的文学的萌芽阶段,恰好缺少了一个牢固的故乡的根基,使我的故乡的概念,似有些支离破碎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由于我的故乡的印记不很完整,从而影响着我的文学?再接着追问:如今的现代都市人,他们还有故乡吗?若说没有,他们会不会由此而远离文学呢?

  y写了一首诗,要拿给我念。诗名《雪花》,我朗诵了一遍,觉得好。可是今年的冬至也好,圣诞也罢,西安城里都还没有下雪,并没有雪花飘落。今晚就是平安夜了,洋人的节日,我们不会怎么看重,却在心中有了一些祈愿,但愿今夜,能有一场落雪。至于年怎么过,那似乎还有一段日子的,到时候再说吧。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圣诞晨记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