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2017-03-17 作者:吉信 来源:吉信投稿 阅读:载入中…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之前流行过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这句话对,也不对。

  对的是,一个人读过的书,一定会影响他的思想;不对的是,读书是生活的必需,却不是常态,如何理解一本书,并用这种理解去影响生活才是关键。

  比如:每个人中学都读过《孔雀东南飞》这首描写为爱而死的乐府诗,但还是不少人成了劈腿的渣男浪女。

  所以,日常行为,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

  而真正的日常,就是吃。一个人吃过的东西,吃东西的态度,都能透露出一个人真正的气质。

  太爱吃的人,是坏人

  不爱吃的人,不是人

  这里讲的“太爱吃”,是那种毫无节制地乱吃,甚至吃成了真正的大胖子。

  在《七宗罪》里,暴食和贪婪、色欲、傲慢、妒忌、暴怒、懒惰是一样的罪行。

  很多人不能理解,不过是爱吃而已嘛,至于吗?

  因为没有节操的贪吃、乱吃,代表了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欲望,他将不断走向堕落。从人格来说,不仅仅是不够自律和克制,而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邦斯舅舅》。主人公邦斯,就是一个不懂得节制的饕餮。

  这位老单身汉,善良温柔,是一个看似道德完美的人,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爱吃白食。

  嚼着嘴里的,看着锅里的,还要抢着别人的碗里的。为了吃,他可以不顾尊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这个一般人看来的小缺点,却不断地造成他人生的悲剧。直到最后,他连累了自己的好友,自己也悲惨地死去。

  真可怜!这么好的一个人,只不过是爱吃而已。

  但真相是,反映在他的生活里,他也是一个不惜把父母的遗产全部花光,也要收藏各种古董的极端之人。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即使以美食和艺术之名,他还是走向了毁灭。

  所以,那些体态稍微丰腴的朋友,或许只是不够克制和自律,或者说也是一种生活选择;但那种完全无克制、吃到非常肥胖的人,其实是特别可怕的。

  不能因为巨胖的可爱,我们就看不到人性中的扭曲。

  所以某种角度来说,克制自己对美食的过度欲望,也是一种自我人格的修炼。

  无克制地吃,是不好的;克制地都不吃,就好么?

  熊爷有个朋友F小姐,是个十分自律的人。油炸的东西很少吃,夜宵绝缘体,心中仿佛有一杆秤,吃到八分饱就能自动刹车。

  熊爷大体是十分佩服这种人类的。因为熊爷自己,偶尔也会刹不住车。

  F小姐对待食物的这种克制,投射在工作上,就是一种有条不紊、不卑不亢的气质。

  但倘若把F小姐的这种克制极端化,就会变成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物种”——明星。

  明星的自律程度,有时候接近于自虐。从某种程度来说,明星已经不是人,他们是神格化、标签化的偶像。能干出两星期不吃不喝瘦三十斤、只为拍一部戏这种灭人欲的事的明星,大体也不是人了。

  这是非人性的,他们已经不是为艺术献身,而成了艺术本身。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在日常里不爱吃,甚至极端克制地不吃,要么就是灭了人欲,要么就是身体有病。

  记得小时候,熊爷去看中医,中医会问:“能吃吗?能睡吗?能拉吗?”

  熊爷如若答“可以啊”,中医就会浅浅一笑,说:“没大毛病”。

  我们不讨论中医的科学性,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不吃,或不想吃,都代表了一种病态。

  病态之下,又有何好气质可言呢?

  当你谈到美食时

  谈的其实是你的生活品味和态度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正如他所说,食物这东西,不求吃多,只求吃对。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一个对食物不讲究、只求饱腹而不思精致的人,在生活上也大体是个没有品味的人。

  知名作家蒋勋在他的书《此时众生》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品之所以有三个‘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的人,一般都追求比‘吃到饱’多一点精神上的满足。”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什么都不能将就,特别是吃的。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对于食物的锱铢必较。 (心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懂吃的文人的家里,有个名叫王小余的厨师,做菜技艺十分精湛。他跟了袁枚一辈子,不求跳槽到别的豪门掌勺,以求大富大贵;只求每天都能看到饭桌前袁枚的会心一笑。

  有人问厨师王小余:这是为什么呢?

  王小余答:懂我者难,懂得美味的更难。我用心做菜,一道菜上去,我的心肝肾肠也跟着一起送上去了。而世上那些只知道咂着嘴吃东西的人,和袁枚不能比。只有袁枚懂我,懂我做的食物。

  让厨师都愿意放弃财富、俯首称臣地甘心为其做一辈子饭的人,魅力得有多大!

  而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本出版于200多年前的老菜谱,也浓缩了袁枚这个老饕的吃货灵魂

  而袁枚又是个什么气质的人呢?好友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他则自诩:“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一句话概括,就是极其追求生活情趣的人。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也是个好(四声)好(三声)吃食物的人。点个菜,心理活动能写成一本书;不找到自己想吃的食物,则誓不罢休。

  有一集,五郎生病住院,嫌医院伙食太差,只好溜出医院觅食。美食穿肠过,病也好了大半。

  而在剧中,五郎也是个十分有品味的杂货选品人,过着悠哉游哉的“吃独食”生活。

  孤独的气质,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况味。

  一个人对吃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他的生活态度

  比如,一个人谈到吃的时候,都是米其林三星以及知名的牛排店,那是对生活品质的重视;而另一个人谈到吃的时候,街边的包子铺、巷子里的小面馆都能被吹捧上天,那是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小确幸的能力

  而且,往往他们谈论的美食,又与他们真实的财富能力并无绝对关系。

  这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

  对于吃这件事上的选择,或许也吐露出不同人对生活不同的态度,甚至是价值观

  你吃过的食物,藏着你的气质

  不热爱食物的人,通常是冷漠的;不热爱家乡食物的人,通常是冷血的。

  一方水土,培育一方食物,哺育一方人。

  有人情味的人在异乡,最想念的,不过妈妈煲的那口热汤;山珍海味也解不了,对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小店的那碗面渴望。

  “妈,给我炒个蛋吧!”

  “老板,来碗面,老样子。”

  中国著名的深夜诱惑犯罪伦理剧《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我们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今日若尝得旧日味,今日恍若昨日;

  他乡若尝得故乡味,他乡亦是故乡。

  日剧《深夜食堂》里,章鱼香肠、猪油拌饭。……每道菜都简简单单,食客们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吃进嘴里的哪是食物啊,竟是对亲人的怀念、对故乡的想念、对旧爱的执念。

  “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吃下去的,都是热气腾腾的人生。

  有一次去前文提到的F小姐家做客。

  F小姐在烟雾弥漫的厨房,扯着嗓子对着电话那头的妈妈问:“妈,你平时煮的红烧鱼,是要加几勺盐几勺料酒啊?”

  抽油烟机的声音一停,只见F小姐围着个大围裙,端着像模像样的红烧鱼头兴奋地冲着我们说:“喏,这是‘我妈牌’红烧鱼,我的最爱!”

  比起那个自律爆棚的F小姐,还是这样的F小姐比较可爱。

  或许那股人情味,才是最美的气质吧。

  可以说,食物,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承载,是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一种延伸。

  如果说爱这个虚无缥缈的名词

  可以在物质世间找到一个具象

  那一定是美食

  妻子给深夜归来的丈夫

  煮的一碗热面

  善良的人给无家可归的人

  赠予的一碗热粥

  包括前面说的

  思乡恋家之时

  我们需要的一碗家常饭

  你吃的过食物、你爱的食物

  你对待食物的态度、你对食物的情感

  这些一个人的日常

  才真正藏着一个人的气质

  想了解一个人,和他一起吃饭吧

  想爱一个人,和他一起吃饭吧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