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鹰城前有应龙氏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鹰城前有应龙氏

2016-10-28 作者:赵光耀 来源:赵光耀投稿 阅读:载入中…

鹰城前有应龙氏

  鹰城前有应龙氏鹰城前有应龙氏

  ——上古鱼互鳖人缘起于鹰城大地不为人知的历史

  赵光耀

  鹰城历史的厚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厚重。十年前,在我初看之时,曾在我撰写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建设大城市 发展大工业》一书中为鹰城的历史下结论为“虽厚而无重”,意思是说鹰城历史上古可以追溯到湛畈之战,从时间概念讲很厚实。但因为没有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我之前对其重大历史事件认识不够,总认为鹰城的历史没有分量。即便是,鹰城因煤炭而兴后,也总感觉一个刚刚挖掘出来的应国历史不足以说明鹰城历史的分量。但是,慢慢地随着阅读思考、实地走访后,我彻底颠覆了原有的观念。原来,地处中原的鹰城,我们的家园,与中华文明起源息息相关。这不仅体现在对应国历史的复原,从1万多件应国墓地文物中搜寻出的应国历史的真实,那是商代后期,周部落十分强大的时候的应国;也体现在之前的殷朝应国,那散见于甲骨文上记录的历史。如果时光不带,再往前追,一个惊人的重大发现,如同芈月养地在鹰城和诸葛亮卧龙称号起源于鹰城一样,我发现上古鱼互鳖人既源于此。因此,说鹰城前有应龙氏。

  但要说明什么是应龙氏,就需要先说明什么是上古鱼互鳖人。也正是在查询资料的时候,我问到了市政协副秘书长姬书敏先生,他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黄帝时代的洛书古称龟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一是鹰城有叫互村口的地方。如果串联起来研究,一定有所收获。因此,围绕着鹰城大地,从白龟山地名出发找寻,所谓传说多是牵强附会。但为什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白龟山的地名?从鱼陵山又叫鱼齿山出发,为什么古人给我们留下鱼陵山的地名?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学术界公认中国古籍第一次记载河图、洛书的是西周初期王宫史官记载的《尚书•顾命》篇。该文记载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

  洛书出处众说纷纭,但唯洛宁县西长水村有两通古碑专记洛书之源,是为相关的“物证”。有意思的是龟总是粉墨登场,神龟背驮“洛书”是其一。庖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是其二。何以龟在上古历史中如此重要呢地位?《山海经》更有“旋龟” 的记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小雅•六月》曾提到:“饮御诸友,龟鳖脍鲤。候谁在矣?张仲孝友”《大雅•韩奕》也载有:“其肴为何?龟鳖鲜鱼;其簌维何?维笋及蒲。”除玳瑁外,尽管所言的龟鳖意在均可食用上,但是我还是从《国语•周语》“我姬氏出自天鼋(yuán)”找到一下线索。

  鼋,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如此阐释鼋: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西游记》大鼋浮水作舟,将唐僧师徒四人载过河;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血战鄱阳湖,帮助朱元璋脱险的也正是一只大鼋。朱元璋称帝后,即封鼋为大将军。如今,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陵园内,有一座天鼋神慧像,它是黄帝陵的守护神。

  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周代《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天鼋就是轩辕”。 与之相近的是,上世纪甘肃庆阳县三十里铺发现翼龙化石后,为天鼋图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翼龙系水族动物,颈长、尾短,没有背椎,头骨低长、牙齿多而较纤细。身无羽毛,体面光滑,但却有两个大“翅膀”,两翼展开长达两米,但不能作远距离飞行,只能在水边、疏林中滑翔,以啄捞小鱼为生。从而也印证揭示了轩辕黄帝死后乘龙升天的奥妙——天鼋不仅是龙,而且能飞翔。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这一线索,无疑指明了鱼互鳖人与翼龙、应龙之间内在的关系。可以明鉴,黄帝,号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天鼋,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

  神话传说时代和往古的神话传说史实中,龟、龙、凤、麟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灵物之一就已经渗入到与农耕民族极为相关的水文化之中。但还有一说,天鼋并非黄帝轩辕氏,天鼋乃北方玄武,属于十二星次的玄枵,玄枵由二十八宿中的虚、女、危三宿组成。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地上叫分野。玄枵的分野是山东北部的齐国属地,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

  周朝的祖先名字叫弃,弃是上古帝王高辛氏娶有骀氏之女姜嫄所生。姜嫄和姜子牙本是同姓,都是伯陵之后,伯陵的后代逄公在商代已经在山东地区建立了齐国,姜子牙不过是承袭祖先的封地。也如同应国由应县迁徙到鹰城古应乡,古应国不过是承袭应龙氏的封地一样。姜子牙和周祖姜嫄同宗同祖,据《路史》记载有骀氏在山东琅琊,也就是诸葛亮的老家,是齐国属地。古代根本没有天鼋氏,天鼋是天上的龟蛇玄武,根据分野,玄武、玄枵的对应地区是古齐国,是周朝母系有骀氏的出生地。所以“我姬氏出自天鼋”!

  同样,作为鹰城最为耀眼的白龟山正屹立在美丽的平西湖北岸。千百年来,白龟被视为神灵的化身,商代甲壳被用于占卜。十几年前,我到淮阳伏羲庙,在莲花池旁,听周口市委组织部陪同人员讲,人祖太昊伏羲氏于蔡水获白龟,昼夜观察,始作八卦。古书还记载,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继续问:“是否有叫余且的渔夫,并在听说有的情况下,命人把余且来朝想见。没有办法,余且献出新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到杀,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理正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推断起来也没有一点失误。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祸患。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鱼网却也会害怕鹈鹕。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婴儿生下地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透过历史故事,白龟的神灵是不言而喻的。莫非冥冥之中,白龟山有着某种氏族图腾的启示?《神农本草经》、《医林纂要》、《名医别录》、《药性论》、《临证指南医案》、《本草正宗》、《本草求真》等书则对乌龟的药用作了详细的记述。《本草纲目》称“龟、鹿皆灵而有寿。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清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在中药材上的“龙骨”片(龟甲)发现有古文字,即是后来的甲骨文。宋代的《十三经注疏》载:“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龙、龟谓之四灵。”《述异记》载:“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一万年曰灵龟”。《抱朴子•论仙》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寿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洛书》曰:“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洪范.五行》曰:“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久岁矣。”看似慢不经心的甲骨文以及占卜,无形中把龟的灵性显现出来。从而,审视龟的族群,在鹰城当有新的发现。

  《周礼•天官》:“鳖人掌取互物,以时簎鱼鳖龟蜃凡狸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祭祀共蠯蠃蚳。”在《周礼•地官•掌唇》:“掌敛互物、蜃物。” 郑玄注:“互物,蚌蛤之属。”字义上讲,鱼则鱼,互则互,鱼即鱼虾之族,互即龟鳖之族。而纵观上古历史,鱼、互实为一族,并无两族,统称鱼互族,又名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凫是本字,而符、涪、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古称凫。鹰城的王乔乘坐的就是这个东西,落凫山的山名中也是这个东西。大胆推测,平西湖南岸鱼陵山地处滍水、犨水和应水附近,古时候鱼鳖兴盛,因而得名。至于何仙姑用鲤鱼大战龙王,为了纪念鲤鱼而取名鱼陵山是无稽之谈。更何况考证鲁山的鲁字就是与鱼有关,而白龟山的白龟属于灵龟,当然属于龟鳖之族。因之,古史料佐证在滍水、犨水、应河,曾经是鱼鳖的净土。这里的水族起源,成就了当地氏族图腾,如同轩辕黄帝的天鼋。于是,应龙氏在鹰城脱颖而出。

  王德勋《鄨邑与开明王朝通考》理出了上古鱼互鳖人(应龙氏)--商周鳖巴(鳖令族)--战国秦汉濮人(夜郎氏)--东汉与晋涪陵蛮(夜郎余部)--萧梁至隋唐僚人(守宫獠与南平獠)--土司时代杨保族等(仡佬族等),这是一条以大娄山地区主体土著民族位主的发展线索。这段史料表明鳖人是鱼互部族的核心支系之一。鹰城人口语中的“去鳖互”从语言学的角度做了潜台词。而发源于鹰城上古鱼互鳖部族的后裔,后来就开枝散叶,迁徙西南。《庄子》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再看鹰城八矿高阳山,祝融南去,是为帝喾之后,炎帝到今湖南地域,带去的火种,不也正是鹰城上古鱼互鳖部族的东西吗?加之,应龙助黄帝大战蚩尤,因不能回到天上,故遂南迁的传说。不也正是鹰城上古鱼互鳖部族南迁的一个实证吗?

  鱼互鳖跟应龙之间关系是等于号。怎么等于?前文亦有说法,但凡思考,我认为趋同是其根本原因。《辞源》说“应龙”是有翅膀的千年龙,五百年的被称为角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这不就齐了。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翼龙就是应龙。鹰城上古鱼互鳖人与之等同。《述异记》进一步佐证:“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结合上文,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鹰城应龙氏的图腾也是有翼的龙,类似天鼋。

  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去南阳卧龙岗,最早在哪里看汉画像石博物馆,见到过鸟翅龙身的动物形象,这种动物据说就是古人称的“应龙”,系现代鸟族中鹰、雁、鹤、鹞等的祖先。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华氏一族则为应龙氏的化身,华氏乃神将一族,性情温顺慷慨,天生焗灼鬼神,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关于爱情的日志 www.wenzhangba.com)

  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出身鲁山犨城的屈原《天问》中感慨:“河海应龙,何画何历?何所营,禹何所存? ”而地理位置上看,应河、应山在屈原故里之北,结合古汝海地理概况,汝州《鹳鱼石斧图》就是对当时农耕和鱼猎经济的真实写照。而据舞阳贾湖古气候、地理特征,当时那里鸟骶骨可以做骨笛。汝州中山寨村出土的骨笛有十个孔。可以看出,鹰城地域之所以成就鱼互鳖人(应龙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史记•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中也有“驾应龙”之说;二曰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史记•五帝纪》:“遂擒杀蚩尤。”《索隐》引皇甫谧的解释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从《辞源》之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应龙与黄帝统一九州和大禹治理洪水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也对应龙作了解释:应龙,黄帝神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据上所引,是应龙者,当为黄帝之功臣。亦为禹之功臣。《楚辞•天问》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此黄龙当即应龙。《巫山县志》卷三十斩龙台云: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神话演变至此,遂由应龙导水而为群龙行水。

  由以上诸典所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应龙是一种生有双翼的龙。从现代大量的考古和研究成果看,应龙形象是一个远古氏族鹰城上古的鱼互鳖人图腾。他们因处于河洛文明范畴,隶属于以黄土高原东进平原,沿黄河、伊洛河形成的河洛民族,又称黄族。

  在多个部族融合中,有一支在炎黄集团融合及与东夷集团融合中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力量,这就是应龙氏族部落。根据《叶县县志》记载,东夷族被强大楚国征服后,被安置在方城以外的叶地。这一点恰好在鹰城是重合的。鹰城有关应龙的传说,还见于《宝丰县志》说应河有应龙兴风作浪等等。其实讲述的就是氏族社会应龙部族发展的历史。它是由泰族(东夷族)与黄族的某一支系融合而成。泰族(东夷族)多以鸟为图腾,黄族则多以龙兽为图腾。鹰城上古鱼互鳖人的图腾是神龟。随后应龙部落的图腾,就是龙与鸟的进一步融合。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鹰城上古鱼互鳖人(应龙氏)锻造成为一个比较强大、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的部族。它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和夸父的部落。到大禹时代,鹰城上古鱼互鳖人(应龙氏)又是治水的先锋,佐助大禹打通阻塞,疏浚江河,导水入海,成就了千万年的伟业。 “擒杀蚩尤”、“追杀夸父”、“导水入海”,应龙氏立下这三件奇功。

  而为了更多地了解应龙,我遍搜历代典籍,把有关应龙的内容收集到一起。《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史记•五帝记》“遂禽杀蚩尤”。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应龙角曰螭龙。”《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淮南子•主术训》:“夫螣蛇游雾而动,应龙乘云而举”《论衡•寒温篇》:“雨应龙而来,影应形而去。”《云笈七签•纪传部》:“蚩尤率魑魅魍魉,请风伯雨师,从天大风而来,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下女袄,以止雨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云笈七签•经传部》:“(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黄)帝。”《西都赋》:“抗应龙之虹梁(注:梁曲如虹也。),列棼橑以布翼”《艺文类聚•卷八》:“鲍昭石帆铭曰:应龙剖流,息石横波,下潀地轴,上獦星罗”《艺文类聚•卷十》:“元龟介玉,应龙粹黄。”《艺文类聚•卷十四》:“剪应龙于冀州,戮长蛇于沮水。”《艺文类聚•卷二十三》:“惟应龙之将举,飞云降而下征”《艺文类聚•卷四十九》:“偶应龙之龠影,等威凤之羽仪”《艺文类聚•卷五十三》:“璩闻景云浮则应龙翔,治道明则俊乂臻。”《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若夫赤松王乔,羡门安期,嘘吸沆瀣,饮醴茹芝,驾应龙……”《艺文类聚•卷六十二》:“伏应龙于反宇,乘流苏以飘扬。”《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易。”《艺文类聚•卷七十》:“应龙蟠蛰,潜德保灵,制器象物,示有其形”《艺文类聚•卷九十八》“应龙游于华泽,凤鸟鸣于高冈。”萧大圜《竹花赋》:“学应龙于葛水,宿<鸟>凤于方桐。”贾岱宗《大狗赋》:“时频伸而振迅,若应龙之腾掷。”嵇含《悦晴诗》:“鸣凤曦轻翮,应龙曝纤鬐”傅咸《凤皇赋》:“应龙至兮,庶有感于斯诚。”《太平御览•卷五十七》:“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刘孝绰《谢散骑表》“邀幸自天,休庆不已。假鸣凤之条,蹑应龙之亦。”《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应龙兮,骖赤螭青虬之<虫幽>蟉蜿蜒。”《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后汉书•班彪列传》:“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后汉书•张衡列传》:“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三国志•魏书》:“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三国志•吴书》:“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晋书•列传第二十一》:“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移兮,驾应龙青虬之容裔陆离。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应龙以屈伸为灵,大人以知机为美。”《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雕虎啸以风生,应龙骧而云起。”《新唐书•仪卫志》:“第一应龙旗队,第二玉马旗队,第三三角兽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旧五代史•唐书•末帝记》:“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九年,白龙见南宫三清殿,改元曰白龙,又更名龚,以应龙见之祥。”《宋书•乐志》:“应龙夜乌由道何来直子为乌奚如悟姑尊卢鸡子听乌虎行为来明吾微令吾”《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宋书•宗室列传》:“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应龙之精,俯协河龟之灵”《旧唐书•李密列传》:“轰轰隐隐,如霆如雷,彪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元史•舆服志》:“应龙旗,赤质,赤火焰脚,绘飞龙。

  随着部族的不断发展,鹰城上古鱼互鳖人(应龙氏)与其他氏族一起,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国家——古应国。有关应国的最早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逸周书•王会解》载:“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注:应侯,成王弟。”《诗经•大雅•下武》也记载周成王与应侯的关系:“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只是到了春秋时期,应国这个显赫的侯国,突然在史籍记载中消失了。以致在两三千年后的今天,成为史学研究中的谜团。

  史籍残存史料和近年大量的考古证明,古应国的立国时代应该追溯到夏末商初。这是因为,在黄帝时代,鹰城上古鱼互鳖人(应龙氏)就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并在黄帝氏族联盟中举足轻重。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我读《禹贡》,看到大禹治水时就有万国来朝。其时,各个部族之间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公侯国,古应国也不例外。马世之先生考证:商代已有应国的记载。《史记》、《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书注疏中,都有《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在殷墟出土的武丁、帝乙和帝辛的卜辞里,也不乏有应侯的诸多信息,并且得知有应王之称。当时应国的国土,按照史学界考证,应该在今山西应县雁门关一带,其地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正应了应龙的氏族名称。

  1986年以来,鹰城从两周时期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中,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作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 应伯盘”、“ 应公鼎”、“ 应事爵”、“ 应事鼎”、“ 应事簋”、“ 应事觯” ,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2015年暑假,我专程到山西应县,陪同我的常务副县长是张天林,了解古应国由山西南迁到鹰城的来龙去脉。对于鹰城早前鱼互鳖人的应龙时代,古应国的历史是新近的,与古老的应龙图腾遥相呼应,这种重合的确令人惊奇。周灭商后,应国的土地为周兼并,周成王改封其弟于应,应国便成为姬姓封国。周初,应侯由于其身份尊贵,被封监国,享有与管、蔡、霍三监同样的监国权力。到了应侯见工时,周王朝的势力不断向南方推进,在征服南方诸族之后,也把原有的封国改封于新的封地,同时也把原封国号带到那里。应侯见工就是此时被改封到古叶地(今鹰城)。《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子)所封。”《水经注•滍水》:“牛兰水,又东南经鲁山南。…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入?滍水东经应城南,故应乡也。”《括地志•鲁山县》:“故应国,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左传》云: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太平寰宇记•汝州•鲁山县》:“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

  经过对平顶山博物馆应国古文物的考古和研究,史学界认定今日平西湖湖底的滍阳古镇,正是春秋应国的国都。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与之一同揭开面纱的就是鹰城上古的鱼互鳖人,因为他们是应龙氏,也是这片土地古老主人。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鹰城前有应龙氏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