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孙家垅旧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孙家垅旧事

2017-11-30 18:30:44 作者:胡盼 阅读:载入中…

孙家垅旧事

我很早就想写写孙家垅,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消失的村庄。很高兴盼盼给开了个头。

整个村子都搬迁了,搬到一个高地去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全部在老屋那里,我对新孙家垅没有什么感情,对那里的人有感情。

偶尔回家,到新屋场转转,至今有些叔叔伯伯家在哪都搞不清。不像老屋,每家每户,我是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的。新的地方,只有房子,前后左右密密麻麻挨着,走路都不方便。不像老屋场,有花草树木,有河沟池塘,有古井瓦房。没有这些,不像村子了。

上次回家,和叔叔说,想以后在老屋那里盖房子,他也有此愿。这个愿望会实现吗?

村庄消失了,记忆不会消失。

古井边的栀子花树

提起孙家垅,估计许多下仓人都不一定知道在哪。这个屋场很小,小到就像一颗扔到池塘里都泛不起水花的石子。全屋场总的不过二十户人家,除了北边一户姓吴的人家,屋场里都姓胡,往上追溯几代就全是一家人。大小差不多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到了饭点站在家门口吼一嗓子,就能唤回在外玩耍的孩子

我们将时间的车轮倒退到二十年,这应该是小屋场最热闹的时候,我对老屋的印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那时候我七八岁,正是贪玩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玩伴有十几个,屋场虽小但对我们来说却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屋场东边有一口小池塘,池塘的旁边是一片草场,池塘的水不深,夏天的时候总会有一两只水牛在水里泡着。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会偷偷下去摘荷花,我们就站池塘的岸边放哨,有路过的大人或者来洗衣服的婶婶就会及时提醒水里的人,这个时候水里的孩子如果来不及上岸就会躲在荷叶下面,大多时候都会被发现,一顿好打是跑不掉的,连着我们这些跟班也会挨骂。

从新屋场望老屋场

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迪士尼,有专门的儿童游乐场,那个年代什么都没有,那一片草场就是我们的游乐场。冬天的时候草枯了,随地刨一个坑,点上一堆柴火就可以烤红薯。草地里有几个红薯洞(农村里会在田地边上干燥通风的地方挖一个深坑存储红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也不管是哪家的红薯,反正不是你家就是我家的。印象里好像没有哪一次红薯烤熟过,因为小伙伴们等不到红薯烤熟就迫不及待分食了,那夹生的红薯的味道似乎总伴随着儿时的回忆。那时候唾手可得的红薯,现在城里倒成了稀罕物。

父母和我在老屋的照片

我家在屋场的前面,家门口有一棵大油树(具体学名是什么树我到现在都不清楚,大人们都这么叫),树有多高没有测量过,只知道我的弹弓永远够不着树梢的鸟窝,像我这样的孩子七八个才能合抱过来,夏天的时候树荫能整个铺满家门口,树根几乎绵延整个小屋场,我喜欢坐在树底下听老人们讲黄湖底下的龙宫,林场边上的狐妖,还有已故亲人托梦预知吉凶之类的故事,那些故事虽大多都是虚构,那时的我却是深信不疑,给儿时的记忆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时的孩子没有光头强也没有奥特曼,却也很有乐趣。只是可惜前些年老油树被砍了,听说卖了五百块钱,心里竟生出些许莫名的悲伤,仿佛被砍的不是树而是我往昔的回忆。

道德伯和先德伯家

我家前面是敏哥家。敏哥比我年长五岁,所以基本上不跟我们玩的,总感觉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我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就会玩麻将了。敏哥的父亲是中学教师,跟我父亲是叔伯兄弟,做过我父亲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的母亲我母亲走得很亲近,亲如姐妹,我父亲常年不在家,婶婶生活上很是照应我们。关于敏哥有一件事让他曾经一度成为全屋场小孩的反面教材。因为喜欢玩牌,经常逃学“聚众赌博”,有一次被道德先生(敏哥的父亲)发现了,结果可不得了,当着全屋场人的面被吊在一棵树上打。后来不知是因为此事学乖了还是本就有一颗聪明的大脑,敏哥考上了程集中学(当时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我读初二的时候搬到县城了,敏哥那一年复读借住在我家半年,他喜欢文学,也是那个时候受他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徐志摩,爱上了鲁迅,心里埋下了一颗文艺的种子。我与敏哥这些年也疏于联系,只是过年的时候见上一面,只知道他依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偶尔玩玩文字。

先德伯一家在老屋的照片

如今小屋场可以说不复当年的情景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稍微有点条件的也搬到了县城。剩下的就只有几个老人和小孩了,就算过年也凑不齐两张麻将桌。我偶尔会回一趟老家看望奶奶,奶奶快九十岁了,一辈子离不开故土,以前也接她来城里住,但她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只得让她一个人住在乡下。每次回去老人家都要拉着我的手唠叨许久,这也是她对于长期孤独的一种宣泄吧,我能做的也就是耐心听她把孤独排解完,走的时候奶奶总是两眼汪汪,生怕下一次我来她就不在了。看着奶奶杵着拐杖靠在门边送我的情景,我的脚步也是异常沉重,脚下的土地似乎在低语,呼唤着我的乡情,告诫我根在此处。

去年过年的时候,父亲说等他以后上了年纪要回孙垅,修一下老房子,养养花,种种菜,钓钓鱼。我竟也生出许多期待,不知道我到父亲这个年纪时会有怎样的想法,不过至少对故土老屋的依恋只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浓重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移,祖国大地上很多像孙家垅这样的村庄正在渐渐消失,笔者不忍故乡遗忘,谨以此文将儿时的几个片段记下供来日体会。 

——后记

--相关阅读--

父亲

做裁缝的叔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孙家垅旧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