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红山文化 第16篇 红山文化墓葬的特点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红山文化 第16篇 红山文化墓葬的特点

2017-12-27 06:45:51 作者:国手张 来源: 原创:清源 阅读:载入中…

中国红山文化 第16篇 红山文化墓葬的特点

  中国红山文化 第16篇 红山文化墓葬的特点

  原创:清源

  图1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原貌

  点击查看源网页

  图2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博物馆

  图3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博物馆内景图

  第一,积石冢都位于山岗顶部,有单冢、双冢和多冢之分,规模也有大小之别。不同规模祭祀遗址的存在,反映了当时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胡头沟只有一个石围圈的祭祀址,很可能属于一个村落或村落群的祭祀遗址。而牛河梁数个石围圈组成一个冢群,若干个冢群又组成了规格更高的结合体,规格比前者明显高得多,应该是统一若干个村落群的组织中心的祭祀场所,在这里进行祭祀的应该是范围较村落或村落群更广的原始居民或他们的代表者。在先民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一定有这种多层次的组织机构存在。笔者在以后章节将叙述的在赤峰和敖汉地区发现的红山文化聚落的分群情况正好与墓葬结构相呼应。

  第二,积石冢以石墙为界,冢界为平砌的多道石墙,由外向内高起,形成台阶,上封土积石。所有石料都为就近开采的硅质石灰岩,冢界内侧并有彩陶简形器群排列,同冢中以中心大墓为中心,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这种墓地结构与常见的氏族公共墓地差别明显。不仅是结构特殊,积石冢石墙内埋葬的情况与典型氏族社会的血缘公共基地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中原地区发现的典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看,一个基地内埋葬的有数百人之众,墓葬之间没有明确的中心墓与附属墓之分,即使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从墓内随葬品已经能够看到明显的贫富差别。但墓葬仍未打破成排布置墓位的特征。而红山文化积石冢埋葬人数远远小于此,不可能是整个氏族所有死者的公共墓地,得以埋葬在积石冢范围之内的只能是集团中的一些特殊人物。从积石冢与坛、女神庙等遗迹共存或距离很近,以及随葬品中以可能被用于祭祀的玉器为主等现象分析,这些成员应当是红山文化中执掌宗教权力的人们,而这些人之间也存在有等级的差别,在各个冢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中心大墓中的人就应当是他们的首领。

  第三,积石冢中放置尸体的墓室多数是方或长方形的构筑,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长方形石板围砌四壁,墓顶先以大石板拼接覆盖,石板之上再垒砌两层大石板;另一种墓室四壁及顶部均用石块垒砌而成,一般四壁分别由二至三层石块叠砌,顶部叠压三层石块。无论是上述哪一种结构的墓葬,其地上部分一般都是比较规整的三层台阶式叠起,顶部比较平整。

  红山文化的这种墓葬与它周围地区居民的墓葬有很大不同,但在遥远的尼罗河畔,我们却发现了可以与之进行比较的墓葬实例,那就是最有名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前身—马斯塔巴。马斯塔巴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凳子,它是一种埃及农民屋子外面做的长方形的低凳,有客人来就请他坐在上面谈话。在埃及,最早的墓葬形式是在沙地上挖一个坑,埋下尸体,然后再堆一个沙堆,堆边围些乱石,以防沙子流失。埃及第一、第二王朝的国王和奴隶主贵族普遍采用这种墓葬形式。以后墓穴逐渐加大,在墓穴四周镶砌砖墙,盖上木顶或砖拱顶,上面再垒沙土层,这种墓穴还只是地下室,没有地面上的建筑更进一步,在地面沙滩的周围也砌起砖墙,并且渐渐把砖墙改为石墙,顶上还用石板盖平。这种坟墓从外形上看很像上面说过的凳子,所以把它叫做马斯塔巴,它和积石冢中的墓葬很像。

  第四,红山文化墓葬有早晚之分,形制及埋葬习俗均有区别。较早的时候,红山人的墓坑均为土圹(kuàng)竖穴,一般为南北向,多无随葬品;只有等级较高者才使用石棺,随葬品中不仅有玉器,还有陶器、石器等。生活气氛较浓。到了晚期,石棺墓开始普遍流行,墓葬方向流行东西向,等级的高低多通过墓圹的深浅宽窄、有无阶梯、石棺砌筑的讲究程度以及随葬品的多寡来表现。并且逐渐地石棺都上升到了地表以上。

  第五,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冢坛并存,以牛河梁第二地点为例,东西一字排开的六个冢中,1号、2号及4、5、6号冢均为埋葬有各小集团中重要人物的墓葬。而3号墓圆形,由错落有序的三圈石桩构成,周围围以彩陶简形器,冢下不埋葬墓穴,而墓上则发现三具没有葬具、没有随葬品的人骨架,推测该冢应当为祭坛性质,红山文化先民存在有墓祭制度。

  第六,红山文化古墓葬的位置,绝大部分依山傍水,个别不依山傍水的,也总是背靠山,面向川,与远处的河流、湖泊、山脉相呼应。1964年在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葛家营子村东北和尖山子出土的马蹄形玉箍器及玉兽玦的位置就偏离河流一段距离,处于山丘地形中,但是可遥望乌尔吉木伦河,仍不失为原始先民们比较理想的墓地选择。2007年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处于霍林河流域,虽距霍林河几十公里,但在附近发现了干涸湖泊的痕迹。经考证,红山人选择墓地的方法,与《周易》及现代风水先生选择墓地的方法基本一致。

  第七,红山先民有着火葬的习俗,多为单人葬。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灰迹,有的虽然骨殖已风化,但还残存着没燃尽的包裹骨殖的桦树皮。拒业内人士讲,随葬的玉器,凡“过火”者,部分或全部必呈“鸡骨白”状。小河沿文化的墓葬一般埋于高山坡顶处,以土坑竖穴为主,个别的采用土洞墓形制。大多数墓葬只埋葬一人,多为仰身屈肢葬,一般将死者用桦树皮盛裹,然后埋入墓坑,填土之前还在坑口处燃火,有的尸体骨骼也被烧成黑色,少数墓葬在桦树皮上还盖有树枝。几乎所有墓葬都有随葬品,最常见的是罐、豆、壶(或罐、豆、钵)三种陶器,一般放置在死者头的旁边或脚下的位置。除陶器外,有生产工具随葬,男女有别,而一些女性手臂套有臂环,有的头上戴蚌珠和发卡。有个别特殊墓葬采用合葬、无头葬,甚至无骨葬。合葬墓均为头向相反、下肢相对的二人仰身屈肢葬,经鉴定其中有确认为一男一女者。无头骨的墓葬在头骨的位置放置一件倒扣的陶罐。无人骨的墓葬则将随葬品放在墓葬中央。已发掘的红山文化墓葬以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墓地的年代为早,经发掘的墓葬共7座,正居山顶中心部位置的5号墓有石砌圆圈,其余诸墓皆为积石墓,多为单人葬,双人合葬墓仅一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