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月台湾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岁月台湾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月台湾的读后感10篇

  《岁月台湾》是一本由秦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台湾》读后感(一):《岁月台湾:1900~2008》

  上一次读书笔记竟然是在去年的8月份,实在不好意思提及此事。从那时候到现在也不是一本书都没看,除了写毕业论文期间看了很多材料之外(包括很多书籍和论文,但这些书都没有完整读完,因此也不便写读书笔记了),还看了几本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便提及的著作,这些书看看而已,没必要写读书笔记,徒增烦恼。这几天看的《岁月台湾:1900-2008》,质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但毕竟有一定的信息量,值得评论一番。

  一直以来介绍台湾历史的书在大陆并不多,尤其是简单易懂的非学术书就更少了,除了之前广受欢迎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外,还有几本介绍台湾历史的书,本书算其中一本,但可读性和编排质量上与前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本书并非像《我》书那样是基于个体经验写就,又不是正规的学术论述,因此不能太多的体现作者的评论,而仅仅是记述。但任何记述都应该有标准,本书的一大问题就在于缺乏特定史实选择的标准,因此显得有些混乱。如果说侧重重大政治事件,那么本书缺少很多相关的内容,比如1996年,作者选择的是“保钓”,且不说保钓运动在之前更大规模且更受关注,而相对应的年份作者也未提及,在1996年更大的事件应该是台湾首次地区领导人直选,以及由此引发的台海危机,这要比“保钓”要重大的多,其对台湾社会和民情的影响也更加深远,作者略去不提使人很难明其就里。同样的问题也包括了1987年的台湾解严,对台湾来说,没有比此事对台湾的影响更为深远的了,对此,作者只是在各章节简略提及,而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大事件来详述,相反,在1987年作者竟然描写的是“大家乐”的赌博风潮,其选择标准让人摸不着头脑。并且,作为增订版,本书新增了许多政治事件,比如“美台断交”、民进党成立等,这也从另一面凸显出本书之前并没有将政治事件作为重点。如果说作者选择的标准是影响台湾社会发展与民情变化的重大事件,不限领域,那么倒是有可能,毕竟那些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的重大事件也能对台湾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作者经常使用的某事成为台湾人心中的永久回忆、难以抹去的记忆之类的词句,也可能是想表达某些事虽然不大,但却是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所极其关心的。从这个角度说,哪个明星红了,哪个剧种引起观看热潮,甚至人体艺术展都可以看作是重大事件,但是这并不能抹煞政治事件对台湾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比如领导人选举。

  同时,本书采取编年史的记述方式也值得商榷,如果说想写出每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不是不可能,但作者所选择的事件并非都是如此,比如左翼思潮兴起,可绝非是一年就能发生的事情,1994年传统民间宗教热潮和2000年的“上海热”就更是如此了。作者这样选择事件显得十分之不严谨,并且也与本书整个编排结构有异。另外,本书随说是想写1900年到2008年的台湾重大事件,但却因为资料的缺乏(更有可能是没有用心)而突出1945年以后的台湾史,并且对2000年以后的台湾史着墨也不多,仅以2000年以来而带过,显得不够严肃,要知道,2000年到2008年也正是台湾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期间也是是非不断,如果人体艺术展、“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之类的事都可以写进书里,那么319枪击案、“一边一国”论述之类完全值得大书特书。

  回到本书所讲述的台湾。台湾是一个迷人的地方,不仅是绝美的风光和善良的人们,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历史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相对于大陆人来说,台湾本省人要经历更多的心理调试和情感波动,因为百余年来它经历了清治、日据、统一和国民党统治以及民主化多个时期,期间政治、社会波云诡谲,形成一幅奇妙的历史画卷,其对台湾民众国族认同感的影响绝非习惯了一国单一历史论述的大陆民众所能理解的。从这个角度说,简单的将主张台独的台湾民众视为无理取闹,或者狼子野心来大加批判,就有点过于苛求了。毕竟,经历过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人,很难马上将早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认同对象转化过来,尤其是面对新统治者的诸种苛政,他们很容易将对政府的不满转化为对特定人群的不满,不幸的是,大陆人或外省人充当了国民政府的替罪羊。虽然理性上说,无论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都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受害者,但从感性上理解,特别是在民智未开,简单思维仍然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想的如此长远。这其实与少数民族面对政府错误政策时很容易联想起民族矛盾,而非政府与民众矛盾是一样的道理。

  说了很多题外话,貌似与本书主题不符,本书讲述的许多社会、文化与经济事件为我们展现了台湾的另一面,它们同政治一样也在时刻影响着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台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些事件,甚至尝试着去理解这些事件的影响,并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其实十分有助于我们与台湾同胞建立真正的互信和互谅。而这,绝非简单的同胞之情所能涵盖的。

  《岁月台湾:1900-2008》(增订版)

  编著者:秦风

  目录:

  1900-1909 日本殖民台湾之始

  1910-1919 余清芳与噍吧哖事件

  1920-1929 文化协会的抗争

  1930-1944 莫那?鲁道与雾社事件

  1945 台湾光复

  1946 左翼思潮兴起

  1947 “二二八”事件爆发

  1948 台湾省体育代表队扬威上海

  1949 国民党迁台

  1950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增)

  1951 台湾省征兵令颁布

  1951 保护养女运动

  1952 台湾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增)

  1953 耕者有其田

  1954 火烧岛记事

  1955 大陈岛撤退(增)

  1956 林献堂骨灰荣归故里

  1957 刘自然事件

  1958 “警备总部”成立

  1958 金门炮战

  1959 成功岭大专集训开办

  1960 东西横贯公路通车

  1960 雷震案与《自由中国》事件

  1961 “中国小姐”选美

  1962 胡适在台北逝世

  1963 杨传广、纪政传奇

  1963 “梁祝”旋风

  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

  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

  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

  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

  1967 王晓民的故事

  1968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

  1968 越战与台湾(增)

  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

  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3 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1974 “三冠王”美梦成真

  1975 蒋介石逝世

  1975 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1977 乡土文学论战

  1978 “十大建设”陆续竣工

  1978 美国与台湾“断交”(增)

  1979 美丽岛事件

  1979 首例连体婴儿分割手术

  1980 林宅血案震惊社会

  1981 外双溪放水溺毙事件

  1982 罗大佑掀起黑色旋风

  1982 李师科与土银抢劫案

  1984 台湾重返奥运

  1985 台湾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1985 旅美作家刘宜良命案开庭

  1986 杜邦事件与环保意识

  1986 台湾民进党成立(增)

  1987 “大家乐”赌博风潮

  1987 开放大陆探亲

  1988 淡水开出的最后一班列车

  1988 蒋经国逝世

  1989 股市冲破一万点

  1992 失踪儿童激增

  1993 汪辜会谈

  1994 传统民间宗教热潮

  1994 开放省市长民选(增)

  1996 世纪末“保钓”风云(增)

  1997 白晓燕命案

  1998 马英九与陈水扁的对决

  1998 肠病毒危机

  1999 “九二一”大地震

  1999 高科技产业崛起

  2000 台湾兴起“上海热”

  2000以来 在纷扰中前行的台湾(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二版 160千字

  2011-02-24 23:56:00

  《岁月台湾》读后感(二):台湾历史照片记

  这本书很容易想到廖信忠写的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两者成书的格式都很类似,章节均是按年份来排列的,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重叠。要说不同,本书内容更加客观,记录的年份从1900年到2000年里所挑选,历史跨度更广;同时,全书以图片配文字,故事讲述得更为生动,尤其某些照片十分珍贵,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甲午战争后,台湾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刚开始的全面抗争、试图建立独立的台湾国来摆脱殖民统治,到光复时期的“谈不上欣慰,说不上高兴”的情感,台湾事实上已深刻地受到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其中,台湾原住民的抗日史值得一提,日本殖民者的强制统治导致了原住民的反抗,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莫那鲁道,他领导了雾社地区的起义,结果招致了日军的阴险、残酷的报复,电影《赛德克巴莱》便是讲述的这个事情。

  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彼时的台湾陷入了一种文化和认同感的迷惘,不到两年,台湾发生了“二二八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政府缉烟,军警杀了一名小贩导致民众去政府情愿,情愿过程中军警又杀伤了无辜民众,结果引发全台暴动,这一事件可以说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了深绿分子诟病国民党的利器。

  台湾经济在70年代起飞,台湾政治在80年代、90年代改革。全书在千禧年落笔,这一章节的讲述的便是台湾人民移民上海的热潮。书在这儿戛然而止,实在是颇有意味,不知作者是否料到千禧年后的大陆踏上了台湾70年代的脚步,做代工做成了世界工厂,而民进党开始搞去中国化,随后2008年国民党重新掌权,两岸实现历史性三通——廖信忠的书写到这儿也停止了。再后来,台湾经济并没有像马英九承诺的那样产生奇迹,反而被韩国远远甩开了;但台湾的民主社会更成熟了,其浓浓的人情味儿成了对岸的希冀和向往……

  我想,从1900年到如今,在这方小岛,唯一有一个东西没变,便是那迷惘的认同感——岁月留给台湾的,有抗日归清的号角,有忠孝天皇的戒训,有三民主义的责任,还有独立自决的呼喊。

  《岁月台湾》读后感(三):乡愁

  提起台湾,对我而言,具有启蒙意义的来自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在这部电影里,我初次了解了雾社事件,人生中第一次对民族认同感这个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

  我想台湾本土人士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更有发言权。在经历了日据时代之后,又迎来了蒋氏父子长达三四十年多年的统治。而在这期间台湾这个弹丸之地又经历了多少风雨。

  对于民族认同这个致命的问题,通过《岁月台湾》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由于文化的隔离,我到现在为止才知道台湾曾经先于大陆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得金牌,台湾也有类似土地改革的政策,台湾人民为了捍卫自己领土的那份甘愿“撒头颅,抛热血”的气概,以及来自大陆的退伍军人也就是“荣民”在离乡背井的情形下的尴尬处境。从整个意义来讲,台湾,不仅是大陆对岸的一块领土而已,那有着与我们同样是“黄眼睛,黄皮肤”的同胞。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血与泪已经替我们做了最好的回答。

  这本书除了提及沉重的历史问题,还展现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台湾的邓丽君、罗大佑、棒球队、琼瑶小说的影响。

  在书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对六十年代做了个总结:

  “总之,60年代是一个理想与狂乱交织的一个时代,它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叛逆,不断地提出问题,以及不断地追求答案。”

  这个问题对现在仍有重要意义。

  《岁月台湾》读后感(四):这么近 那么远

  “这么近 那么远

  现实和梦境相叠

  月光皎洁 水云光线

  也许只是一个人的思念”

  ——题记

  选自歌曲《这么近,那么远》,词曲:彭青

  《岁月台湾(1900-2008)》(增订版)

  秦风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作者秦风,1958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原籍福建古田。1983-2000年间,断续以记者、特派员的身份供职于《中国时报》、《中时新闻周刊》,2000年成立新视语文化有限公司与台湾文史工作室,从事历史影像收藏、写作,出版、展览等工作,长期合作对象遍及两岸大型文化单位。近10余年来,他钟情于收藏沾满历史尘埃的老照片,在海内外搜集历史资料,被圈内称为“老照片收藏第一人”。并成立“台湾文史工作室”,在台湾出版了60册之《20世纪台湾》,在大陆出版了《铁蹄下的南京》、《岁月台湾》、《众生台湾》、《1904-1948岁月东北》等多本历史图文集,在两岸文史界和收藏界独树一帜。

  该书以编年史的方式,以作者自己的口味为1900-2008的每一年撷取一个代表性事件,串起了整个台湾的发展历程。记述的同时,在每一节的最后,总会用那么几句话既作为总结,也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个台湾人的情怀。书中包含大量反应台湾人、事、物的老照片,图文并茂。作为一本了解台湾的入门级读物,值得推荐。

  豆瓣上有读友认为台湾百年历史分成三种阶段:第一、二二八事件:是KMT试图以武力接收日据时期以来的政治势力所引发的,当时左派运动、民主法治和独立建国尚不是事件主轴;第二、白色恐怖时期:即KMT迁台后,针对左派运动和对KMT政府不满之知识分子的一连串恐怖控制行动;第三、美丽岛事件:当时左派运动已经弭平,主要针对的是从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所积累的反中和反KMT等独立运动,以民主为诉求,企图切割以KMT为代表的大中国意识。

  虽然书中的时期划分并不明显,独立的事件更有割裂整体社会氛围的嫌疑,而且事件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不便大肆渲染,但还是能读出“台湾”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自我探索和成长。如果真能将台湾拟人,那么刚摆脱了日据时期的台湾像是刚被解救出来的“失踪儿童”,急需家庭的温暖和抚慰,然而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和大陆兄弟血脉相辅、同心齐行(我不愿意说大陆是母亲);心中的不安和恐慌,时刻在心理挣扎,想要寻找依靠却不得;经过几番尝试和失望之后,终于决心独自前行、自立自强,要发展独立的经济、要健全稳定政治基础、要努力发展本土的文化,路途艰辛而缓慢,台湾的步子依旧执著坚定。现在,台湾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有形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已经自成一局并在稳定中持续发展,虽然与大陆兄弟同宗同亲,却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秉性。不禁让人掩卷长叹:大不同矣~

  【1930-1944】莫那•鲁道与雾社事件

  第一个晚上看到这里激动难眠…中国人的气节和血性啊,又谱出了一首悲壮之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是因为原著民拥有完整独立的文化,当局的同化政策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引起强烈的排斥;另一方面,日本人对原著民信奉的土地大肆掠夺,对原著民进行残暴镇压,都为雾社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雾社事件发生在被日本占领了三十五年后。三十五年啊,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中生活三十五年,在他身上还有多大的比例保留着过去社会中的习惯、文化甚至品性?!并且强烈到舍生取义,未果,竟决绝的自尽?!

  网上资料说,雾社人如果自尽,都选择上吊的方式,挂在树上。想象一下,这群原著民为了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为了捍卫自己生存的尊严,在弹尽粮绝之际,拒绝成为战俘,大人、小孩、妻儿、父母…纷纷用这么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树上悬了好几具尸体,树枝都压弯了下来。雾社人信奉彩虹,但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彩虹,并踏着彩虹去到另一个国度。

  今年,台湾以此为题材拍了一部宏大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受到社会好评,在金马奖上大放光彩。我相信是因为原著民的精神重又点燃了台湾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为台湾进一步的发展点燃动力。

  【1979】美丽岛事件

  刚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从公民的角度,完全觉得这种反政府事件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被镇压的,最后只剩下一页历史。可是,突然陆续蹦出几个人名:吕秀莲、施明德、陈水扁、苏贞昌、谢长廷……这些仍然活跃在台湾政治舞台的人物,竟然都是从这样的反政府活动中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的,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组建了成了继KMT之后的又一大党——民进党,与KMT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协作中带领台湾探索自己的道路。

  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台湾社会的强大的包容性:在自我磨合中找到爆发口,在阵痛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文化、政治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磨合和冲突必然会在某个时期找到一个发泄口爆发出来,美丽岛就是这样的一个爆发口,台湾在此过程中找到了新的道路。

  反观大陆,经济发展了,社会上也一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却没有一个爆发口,社会仍旧隐忍着,或者发泄一下然后又悄没声息了,或许时候未到。

  台湾,大陆的骨肉兄弟,和我们隔着一湾海峡,很近很近;却又和我们有着大不同的秉性,很远很远。

  《岁月台湾》读后感(五):相去甚远的那一岸

  日治的五十年时间留给台湾的是永远无法磨灭的痕迹。现在依然可见,比如整个社会的审美及娱乐都以日本为导向。我想最积极的一点就是对公民的礼仪教育,听台湾的朋友说二十世纪初台人也同样不喜遵守规则,完全是鲁迅笔下的典型中国人形象,而在日本占据台湾后着实下了不少力气来整治风气,比如最基本的遵守交通规则。社会彼此尊重,为他人着想,这种社会关怀的浓郁气息真是羡煞旁人。

  这本书是赴台前专攻的的几本之一,算是片面了解下100年间台湾的历史进程。关注点还是在49年蒋退守台湾后,因急于探究两岸在不同体制下到底是以怎样不同的路径走到今天。

  五十年代蒋实行的是“宪政为名,训政为实”的民主政治,虽推动地方自治,允许人民选择县长及议员,但省长及中央民代一直冻结不允选举(主要为外省心腹),而又成立“警备总司令部”,使得台湾在高压政治统治下,社会关系紧张。不少老党员、知识分子通过言论或报刊灌输自由思想与国民个人的尊严,被当局监控或被捕入狱,颇具代表性的是雷震因《自由中国》案入狱,1979年美丽岛事件更是将民主自由议题推向了高潮,引起全民大辩论,使公民参政意识得到提高。

  1975蒋中正逝世,蒋经国继任。大规模、密集的观念冲突通常是新时代降临的前奏,反映着过去所累积的问题以及未来修正的方向,一个时代的结束。七十年代台湾脱贫,经济得到发展,政治上面临分权的压力,“反攻复国”已不可能,外省政治精英统治的正统性受到质疑,民主化的呼声渐大,并产生了本土化运动。这二十几年知识分子付出的确确实实是血的代价,换来了最终的解禁。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86年正式开放“党禁”,开放大陆探亲。1988年,蒋经国逝世。

  这个改变不仅有赖于文化及民主意识的推动,更仰仗经济的发展。49年来台后,KMT先完成了土地改革,兴建基础设施,轻工业,尤其纺织业在此期间兴起,从此形成了以外销为导向的经济形态。七十年代,发展重工业,“十大建设”时期。六项交通建设,一项电力建设,三项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中船、中钢、高雄化工业)。八十年代,发展资讯电子工业奠基时代,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1987年国民平均所得已近5000美元。之后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则不细究。

  纵观这整个历史变迁,从戒严的高压期,外省人逐渐融入本土社会,到社会民主化运动,本土化运动,到经济转型,直至解禁,是统治者与公民的阵痛期。无论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如何对政治淡然,但我晓得这民主化来之不易,尤其回看大陆社会,不无惭愧,我们也仅是戏谑调侃罢了,哪来那视自由至上的坚定勇气。

  从个体角度来说,当年二百万大陆军民撤到台湾,可能占台人口的五分之一吧。作为外省人,背景离乡,还做着光荣返乡的梦,最后不得不在这海岛上永久停留。现在台湾的眷村遗迹也少得可怜,但眷村文化已成为那个年代不可忽视的烙印,尤其看过一些回忆录(《大江大河》,《巨流河》)才能真切地明白何为背景离乡,而融入台湾社会也是跨过不少阻隔,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烙印虽然还在,比如小S是山东祖藉,但这些已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大陆的各个省份对于他们来说,也仅仅是个名词罢了。现在这个海岛已真正地台湾化了,就如现如今的上海的海派文化一样,也如同无论各种外族如何入侵中原最终还是被汉化一样。所以不要谴责网上的视频中台湾的小朋友怎会对大陆如此不了解,亲爱的,怪只怪台湾已离开我们太久,她早已自成一派了。

  《岁月台湾》读后感(六):慢慢浮现的台湾

  最近在看台湾系列的书,《岁月台湾》《大江大海》《巨流河》等,各路好书还陆续有来。我隐约感觉在这些书描绘下,一个新鲜的台湾印象日渐展现,越加清晰深广,也越加模糊。因此,我需要不断地记下我的感想,记录观此巨大画卷渐次展开时的些许震撼。

  台湾人是个多维度的概念

  以前说到台湾,会想到美国、国民党、资本主义,后来会想到周杰伦、大小S,当然,还有龙应台。现在,台湾人开始显现出不同的成份,比如原住民与外省人,后者主要是指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带去的200万军民眷属、学者商人,当然,以及其在台湾孕育的外省人二代三代。而原住民还分为汉族、高山族等。比如莫那鲁道与雾社事件,讲的是泰雅族原住民暴力反抗日本殖民的悲壮历史。当然按语言还可以分客家人,闽南人等。

  透过历史,稍微外省人与“台湾人”的历史恩怨爱恨情仇,大概才可以理解所谓台湾分离独立是怎样的渊源,而外二代又如何在“反攻无望”之下生出身份困惑与本土文学。

  台湾有个多侧面的历史

  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间、60年的日本殖民时间(1985-1945)、光复时期(1945-1949)、两蒋时期(1949-1988),期间还有一段“中美共同防御期”(1951-1978),李登辉掌权后8年,在1996年进入直选时期,先后有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执政。在内经历清朝百年与民国百年,对外有日据期亲美期,当然,还经历从代表国际承认的中国(1919-70s),失去联合国席位(1978),至后来以中国台北重回奥运家庭,这么几个阶段。

  观察过日殖时期日军与光复时国民党部队的对比,才会稍稍理解1947年二二八事变的由来与深厚影响,进而也才可理解1980年林宅血案发生在2月28日时人们的愤慨。理解台湾有“失去联合国席位”这么个经历,才让我理解原来在几十年间,中国大陆不被国际承认是个重要的历史背景。

  台湾与民国的传承

  在看巨流河的同时,两蒋政权历史自然要追溯回1928-1937的民国十年。看到军政学各界在民国政府的框架下奋发振国,看到一批人识之士对教育的重识,再回想起之前看过30年代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试验与实践,民国的图像才慢慢重构。

  即在1911年至后来的几十年间,在知识分子群体看来、在民众眼中、各国眼中,中国民国是正统的代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框架与方向,而大家也确实做了大量的发展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工作。因而如此多学者文人会在1949年撤去台湾,因而台湾在1978年才被撤消联合国席位。想到这点,再回首看1911年辛亥革命,再看目前台湾还采取着民国纪年,如民国102年(2013),更顿感沧桑厚重。

  当然,如果我想了解台湾六十年来的民主运动与变化,也需要追溯去民国宪政,追溯回中山先生建国的纲领。

  写字的时候我在想,我们对历史的印象,特别是近现代史观,很多来源于初中高中历史书本的教育。即使其一一描述了重大事件,但其使用的语言与倾向,实在容易使人忽略历史的全貌,从而被”灌输“成”需要的刻板“。

  脑中存有这样那样的刻板,无疑会对我们影响我们看待事件或分析历史,错误判断不说,甚至连理解现象都会发生困难。刻板印象被修正的过程是有趣的,然而也是需要谨慎的、是危险的。

  对了,而且是非常漫长的。从一个代表着认真思索的提问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

  《岁月台湾》读后感(七):台湾插图史

  台湾插图史。于我来说,我觉得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

  1930~1944

  莫那 鲁道与雾社事件。

  这个已经拍成了电影《赛德克巴莱》,虽然有点血腥,但是真的非常好看,我被原住民那种原始的剽悍和勇敢震撼了。这个也是台湾在殖民时期反殖民化的一个表现。

  1946~1947 左翼思潮兴起和“228”事件爆发

  左翼分子把在大陆组织群众运动的方法用到了台湾。但因地下党叛变,导致大量党员被枪杀

  1957 刘自然事件

  对美国大兵在台湾享有的特权表示了不满,

  1958金门炮战

  两岸互探虚实,毛蒋达到高度的一致,其实也是耍美国玩的

  1960 雷震案和《自由中国》事件

  台湾依旧戒严,但是唤醒了民主意识

  1961 “中国小姐”选美

  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4 “三冠王”美梦成真

  1975 蒋介石逝世

  1979美丽岛事件

  民主运动的高潮,但是也为台独埋下了祸根

  1984 台湾重返奥运

  1987 开放大陆探亲

  台湾认清楚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大陆的关系,开始“处其位,谋其政”

  1988蒋经国逝世

  1993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进一步明朗

  通览全书,其实就是台湾反侵略、本土意识崛起、求民主自由、认清自己位置的历史。虽然短短不到百年的历史,倒是浓缩了不少独立、改革、转型的镇痛。看起来还挺好玩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