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火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野火集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火集读后感10篇

  《野火集》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火集》读后感(一):至今读来,令人惊心动魄

  “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至今读来,令人惊心动魄——林达如此评价

  同样,当年台湾独裁政府的种种限制也让龙应台觉得:“在一个百般禁忌的社会里,我也怀疑会有真正伟大艺术作品的产生。艺术创作是一种竞技。在自由的环境中,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去发挥他的才智,作家无不敢写的题材,画家无不敢画的意象,评家无不敢评的对象,剧作者无不可表现的理念。只有在这种尽情发挥、全面竞技的情况下,才可能创造出真正尖端、真正伟大的作品来。”

  粉饰出来、刻意展露的美好,其实都是一块遮羞布,美丽的图片企图遮掩的,也是一个哀鸿遍野的人间。因为“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不忌讳承认自己的丑陋,试图遮掩粉饰才真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这样的恐惧让我想起现在互联网上的敏感词,有这么一个笑话是:窗外,大雪纷飞。突然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站长一惊,接起电话,话筒对面传来了IDC急切的声音,赶快,你的网站上有台独关键词!赶紧删除掉。站长连衣服都来不及披上,急忙都被窝里钻出来,打开电脑上网,搜索自己的网站,最后,发现了一条信息:“转让一台独立服务器。”

  感到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如林达、刘瑜等——也敢于发声、敢于呛声,而政府也在慢慢学着虚心接受,默默地改变,这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中国的改变,向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若非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自下而上的改革——也就是革命是不会发生的。而现阶段,虽说充满了社会矛盾,但是媒体的运用让高层能较快的感受到民众的情绪,并能或快或慢、或正确或错误的做出反应,不让不良情绪得到发酵的空间。这样对于执政地位的巩固是效果显著的。

  台湾师大美术系教授何怀硕的评语一语中的:《野火集》在未来,一样是一面镜子,让所有的中国人悲悯,警惕,反省。——这也许就是20年后在大陆重新出版本书的目的吧。

  :书后柏杨先生的后记真的值得一读。而余秋雨的话言之无物不说,还始终不忘对自己文革中的言行进行辩驳,真是可恶。

  《野火集》读后感(二):野火会继续烧

  读龙应台的书,有时候看到用台语写下的文字,免不得会心一笑,台语平时从电影电视剧上看来,或者自己说出来,都觉得“滑稽”,这是最温柔的语言,而且可爱。从纸面上读来的台语,只需一丁点想象,可爱的台湾人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真的就是这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如果在我大学生活读上这本书,我一路走来也不会这么辛苦,庆幸的是我所选择的路并没有偏离心中所想。所谓独立思考,有时候会显得特立独行,而我在学校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与人不同。有时候我很不屑他们的观点,因为他们的认识过于中庸,太过私利了,是一种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我所要做到的是对自己负责,不抄袭,不作弊,认真对待事物,友善对待事物,平等对待事物,如此而已。

  我不会从野火中读出政治的味道来,因为我不喜欢政治。我读书或者写文字都希望读到或写出坚强的力量,即使是鸡蛋碰石头。你想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八九不离十就这么定了。我在思考,在追求真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野火集》读后感(三):隔岸观“火”知兴替

  ——回望《野火》三十年

  一年前,百无聊赖地去新华书店闲逛,寻寻觅觅,竟能在众多的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中瞎刨出这样一本《野火集》,想想,还真是“得来全部费工夫”了。

  近日,不自意又翻了翻这本是“旧瓶装旧酒”的东西,又看到那篇震撼了整个华语界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刊登在《中国时报》上的日期:1984年,这才诧异的发现已经是整整三十周年了!当然,并不是因为这几十个年头而激动,要知道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也是有几十年历史的,难道我们还要开个“纪念会”?我想,开追悼会参加的人会更多吧。事实上,能够使我辈再度回味此书的,是她的观点,甚至成了一种预言,历史的恶谶,在当代的中国大陆,依旧长存。

  徐晓曾说:,北岛仍流行,是时代的不幸。同样,《野火》在大陆的流行,也未必象征着当下时代的美好。曾被野火炙烤的隐疾,也不见得就“过时”,或被解决掉了。当我们发现《野火集》中记录的台湾八十年代,在宝岛肆虐的顽疾,依旧有着可怖的生命力,或者说是感染力,多年以后,大大小小的问题逐渐在那里消弭之时,名为“冷暴力”的病毒却漂洋过海,我们,这群当年的隔岸观火者,又惊奇地发现,尽管有着多年“作壁上观”的经验,但面对这样一种“瘟疫“,我们远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应对,不仅如此,因为种种名为“国情”的主客观因素,所谓“巨人”的身上,溃烂在更大范围地扩散,体表上的溃疡又是那么鲜明地存在,滋长。

  不难想象到,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想指着我的鼻子跳脚:“瞎掰!”然后,掏出一大堆数据,来向我证明,我们经济是多么的繁荣,军队是多么的强大。恩,真是深以为然,然后呢?《野火》中从“机器人中学”演化到“幼稚园大学”的种种故事,是不是在我们的土地上又有了更新的版本呢?若是说那时候的“国中”还只不过是用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们外貌造型和穿着,如今有的中学可是恨不得派出小说《一九八四》里的“思想警察”探探学生脑子里的,诸如早恋式的,不轨图谋呢,无奈,技术有限,不得不发明出“男女不得并行”的奇葩校规,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哪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造成的结果除了引起天雷勾动地火,更加轰轰烈烈以外,就是造就了无数“生殖隔离”的生物……

  在书中《幼稚园大学》一章中,作者指出台湾大学过往教育的诸多弊端,大学生走路摔伤后不知所措,接受着高等教育的二十岁的年轻人,处理事务的能力,还不到五岁。看到这里,我想,唔,还好,我们的大学生处理这种事还是不是问题,还有能力更强者,甚至可以拉到赞助呢!殊不知,这样的问题,还不过是皮毛,触目惊心的,还在下面——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地步步丧失,足以让人的价值体系完全被解构,乃至,土崩瓦解。说是垮掉的一代,又何尝没有根据。

  什么,还是在胡扯?

  好,那我们不妨就“划下道道”,拿出证据,来摆摆“龙门阵”。就让大家瞧瞧,世界观被解构的后果。大学生沉溺网游拿不到毕业证以及众多“脑残粉”的出现,我们尚可认为是小事一桩,更恐怖的又在哪?清华、复旦这些曾一度被我这样的差生视为人生“圣殿”的地方,为何屡屡出现“投毒者”和“刽子手”,只是偶然?当采访那位已被报送读研的清华高材生为何拿硫酸泼熊的时候,答案竟是:“没有为什么。”众人大骇,窃以为,没有为什么,这的确是真的原因。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家庭影响下,想必,他自己也是脑海心中唯“学习”二字,便认为就真的能够脚踩人生的康庄大道。古人尚知:“先成人,后成才。”当连正确价值观都不曾构建的青年人,去一心投入所谓的学业之时,我们就真的不难看出这样教育的恶果了。就像那位投毒者,他的正面,是天使,是对学业的孜孜以求;而背面,是恶魔,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

  也许有的人还是会认为,我举得都是一些极端的案例。那不妨用野夫先生的一句话来回答:“80.90后很多都有觉悟,但仅少数人渴求真相。”其实,除了极端个例,众多不去挖掘真相的人,他们不懂,什么叫“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而最终演变成的“群氓”毒害更广。类似担忧,龙应台也在野火中提到过,他们是勒令学生剪头的训导主任、是服从上级的教官,是只会推卸责任还认为自我无过的机关干部们,他们可以扮演很多社会角色,但往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沉默的大多数”。当这种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主体,权力就变成少数人的提线木偶,“自由”和“民主”开始被玩弄于鼓掌间。

  是啊,新一代的年轻人,不需要再接受苦难的洗礼,上亿人中又能有几个还会想着寻找什么“历史的真相”呢?问及原因,很简单——没用啊。实在短视,但可以原谅。豆瓣上有人这样认为“物欲横流,众声喧哗,让本来就很有限的精神资源变得更加贫乏。商业化的影响无所不在,掏空人的心灵,用物质的满足感取而代之。大部分年轻人失去了反抗能力,因为他们不知道反抗的是什么。教育也扮演了同谋的绝色,让人从生下来就不再有怀疑精神。就像流水线,从生到死,一切都被决定了。”

  我想,里尔克在《安魂曲》中说到的:“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些古老的敌意。”再次,也就被赋予了更广远的社会寓意。若是作者写下“现代版”的《野火》,最应担忧的,不再是苦难与失败,而是当代国人对自我处境浑然不知的平庸之恶吧。

  国士无双

  2014.12.21凌晨2.15

  《野火集》读后感(四):面对“坏人”时,我们为何选择忍气吞声?

  最近,读了龙应台的《野火集》,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很是认同。结合最近的一次个人经历,不禁要感叹“坏人有恃无恐,好人忍气吞声”。有时候,遇到的一些人和事,真的让你内心满满感慨,却又不知如何表达。

  1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由于老家有点事要处理,我急急忙忙坐高铁回去,火车到站后,已经夜里十点多了。我准备乘公交车从高铁站到城站,再转乘火车回家。

  公交站有一群拉客的出租车(很多都是私家车和“黑车”),司机们吆喝着问有没有要拼车的。这时候,走过来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生,出租车司机就问他要不要打车,他没有搭话,而是站到公交站等公车。

  等了一会,他问这么晚了怎么去隔壁县啊?这句话就像细雨落在黑夜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的回应。于是我很热心的说:“可以先乘公交车去城站,再坐火车回去,到了县城再打车好了,直接打车去的话,这么晚了估计要2、3百块。”

  就是一次热心的解答和简单的几句话,就招来了出租车司机的一顿谩骂。

  2

  于是,几个拉客的司机就围着我说“真丢XZ人的脸”“没你什么事,你搭话干什么”以及“你就是个穷逼,自己打不起车,还瞎BB”等各种极尽侮辱的话。

  听到这些话,我真是无言以对。我从来也没想过,只是为了赚二百元钱,而且是“骗”不知道路、不懂打车行情的外地人的钱,这些司机就能说出这么难听的字眼。

  是怪我断了他们的财路吧?但是即使我不接话,那个男生最后不也是没打车么?

  我反驳了几句,只是招徕了更多难听的话,而且有好几个司机围了过来。

  我承认,那一刻我怂了。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或者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的家里还有事情等着我回去处理,我没时间跟这些人扯皮。

  只是,那一刻,我竟然也有点自责自己为什么要搭话了,为什么不学周围的人,装作没听见他的问路呢?

  3

  坐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一直在想我错了么?哪儿错了呢?

  我想到《乌合之众》里的一句话:“群体对强权俯首贴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认为那不过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形式。”

  是的,这个社会从来就是欺软怕硬的,所以才会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句俗语。

  自小受父亲的影响,一直以来,为人处世我都是秉承“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个标准。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反而太过善良、太过懦弱了。因为太善良、看不得别人受委屈,确实没少被别人利用过,也吃过不少亏,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也认为善良和热情没有错。

  想到这里,我坦然了,火车站回答别人问路的事,我没错啊!

  如果热心错了,如果善良错了,那什么才是对的?冷漠麻木么?

  但是,如果我没错,那一定是哪儿出错了。

  4

  现代社会,好多人都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能回避的回避,能沉默的沉默,生怕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好多人认为,事情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无论多坏多差都行,所以这个社会也日渐变得麻木冷漠。就像龙应台在《野火集》里说的: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但是,你现在保持沉默,将来如果你遇到问题,遇到困难,会有人帮你么?万一,我是说万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会有人救你,会有人替你解围么?

  好多人也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是,除了摇头叹息,你做了些什么呢?

  如果所谓的成熟,是变得冷漠,甚至是变得和“坏人”一样坏,那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了。

  5

  或许有人会说,只是一点点小事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这些出租车司机最多算是小混混,或者爱占便宜的小市民,并算不上所谓的坏人,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是的,他们确实没做什么烧杀抢掠的大坏事,但现在社会风气这么差,就是因为基数最大的普通人,好多都做着一些小的坏事,都抱着“小恶不是恶”的思想吧。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的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会影响另一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尤其是坏的影响。就像出租车司机在骂我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我解围,周围的人都是如此的麻木冷漠,还有人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投过来幸灾乐祸的眼神。

  也有人说,这些人活在社会的底层,你不用去理会他们。但是,你不理会,不代表他们不招惹你啊,看看各种报复社会的案件:学校行凶、公交车纵火等等。如果社会烂了,人都变坏了,你想独善其身,也根本不可能。

  6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说:“如果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我们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求我们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恶事只尽了一半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别人来破坏这个社会秩序。”

  当然,改变社会风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去改变,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和改观。

  就像《野火集》里的一句话:“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沉默不是美德,是耻辱。”

  所以,你的忍气吞声并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野火集》读后感(五):以己之尊

  朋友从美国回来跟我有过一次不长的深聊,我讲工作上的不顺,生活的不顺。在大堆倾吐后,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如果从我们自己开始,也许整个社会会有所改变。

  谈话后不久后,为了对付从四川到西安的漫漫车程,我匆忙买下野火,本只是想打发时间,可是在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认同感。

  我从未走出国门,却越发感觉这个时代下灵魂与身体的差距。楼下餐馆通风管道胡乱设置,害苦楼上住户,久久协商置之不理,直到城管到来才有所改善。大爷因为公交车没有在他要下车的地方停下而置全车人安全不顾的去抓司机的方向盘,事后拽得三个交警都拿他没办法。

  读野火,讲昔日的台湾,却有一种当下的感觉,我们总在抱怨生活的不易,社会的不公,可从未想置身事内。太多的父母都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管自己的事就不要过问。于是,沉默和抱怨并驾齐驱支配我们的生活。

  这是股正气散,治过昔日的台湾,也应会治今日的大陆。

  《野火集》读后感(六):沉默的大多数

  在图书馆偶遇了龙应台的《野火集》,有缘,借来一读,读后,直呼过瘾……

  越来越喜欢这种直白、坦率的文风,把我们这种市井小民心中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出来的话,通通诉诸笔端,一洗心中闷气,涤荡过后,多么舒爽。

  其实,龙应台笔下所书写台湾的种种弊端,对于我们来说,多么的眼熟,对比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多么的似曾相识。我想,惯于做沉默的大多数的我们,虽然心中也有一股“野火”,无奈就烧不起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生气,够格吗?我生气,有用吗?

  细想一番,原来自己也是怯懦怕事只会心动而不敢行动的一员。

  书中写到“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呢?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色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读到这一段时,我不知不觉就想到我家附近的街道,随地吐痰的行人,路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废气,工地刺鼻的粉尘,我每天上班时难以忍受的浑浊空气,其实,有时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够了,请你们适可而止吧!”我有权利生气的,但是,为什么最终还是忍了下来。我想,我们都习惯了忍气吞声,忘记了我们也有生气的权利。

  《野火集》读后感(七):烧起你心中的火

  这是本好书。

  这是本关于民主思想的启蒙书。

  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20年前报纸专栏的文集,今天在大陆的我们来读,一点都不过时,因为我们就是有这么多的差距。

  这本书非常适合年轻人一读,它也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你心中烧起一把火,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见惯不怪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非常清楚地告诉你我,这个国家歌功颂德的事情太多了,是不是可以用多一点勇气,去表达对社会各种问题的不满,去批判,坚持自己的主张,而非混世度日,麻木过活。这样的观点充满了鲜活的力量,正是年轻人可供开发的潜力。

  机场等出租车时遇见插队,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你乘坐的地铁的车站外一直脏乱无序,你又怎么想?怎么做?

  看到电视充斥着各种copy来的娱乐节目,你在观赏之后,又有没有其他的思考?

  从你工资里扣的税,收上去政府是怎么花的?

  为什么没有虐待儿童的立法,让我们一再容忍恶人横行?

  为什么还不能公开领导收入,纳入社会的监督?

  ......

  我们爱这片土地,才会希望她变得更好,我们不该做视而不见的好好先生,装作眼前一片和谐,而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规范自己,从而改善整个社会,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前提是,独立思考。

  最近看到有人在微博上说:现在的兵不好带,告诉他们党代表了人民利益,忠于党就是忠于人民,他们反问,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忠于人民?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野火集》读后感(八):野火不息,奋斗不止

  记得我们的领袖写过一句话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大致和龙应台是一个意思吧。只不过我们的火是人民战争之火,武装夺取革命胜利之火,而龙应台之火则是民主之火,是对现状不满敢于说不之火。星火可以点亮,野火可以燎原,火光烧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焦土一片,随之而后的则是浴火重生。

  我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家园成为一片火海,我们也知道浴火重生的艰辛和痛苦,善良的人们总是抱着这样那样的美好愿望,只要自己能够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火还是不要烧的好。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现代的西方民主也日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有一些美好的例子在我们面前,我们都愿意相信它的存在,都愿意为之而不懈奋斗。

  当然,自身的努力在每个社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的是完善的制度、公平的竞争、约束的权利、可预期的通道。这样,我们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我们才不会为生而不平等所怨天尤人,才不会为拼爹、拼钱、拼权而四处奔忙,才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大家、小家创造美好的明天。野火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共同努力。

  《野火集》读后感(九):让这火来的更加凶猛一点吧!

  独唱团都“后会无期”了,不知道野火集竟然能够通过“有关单位”的出版审查。以我读两本书的感觉,独唱团总有那么一点“痞子”的感觉,嬉笑怒骂流里流气,对体制冷朝热讽并不壮烈,偶尔有那么一两篇稍显犀利却总带有那么一点躲躲闪闪的感觉。“野火”则是烧得热烈甚是壮观,直指现实骚动人心以至于卖白菜的“欧巴桑”都能在闲暇之余汲其精华。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对象不同罢了,揭露敌人的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不知道这样的逻辑是否说得过去。

  “很多时候世界并不是善与恶在较量,而是不同的恶在那里为控制世界而争斗。”这话甚是犀利并同时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情形。真是立场不同世界就不一样。三十年代的文学在80年代的台湾是敏感的体裁确是我们大力宣扬的,代表性的估计就是鲁迅先生了。文革对我们是禁忌可能对台确实开放的。我们要统一,他们要光复。政治在国家层面从来都是美好的,不曾有这样的政府宣称他们是一种罪恶。这都是政治的必要,是政治给予我们的“蒙眼布”,我们的思想裹挟在政治的教条之中,摇摆在宣传的边缘。我们要祛除这“蒙眼布”而不是仅仅给他换个颜色而已。

  任何一个政治体制总在不折手段的试图将他信奉的意识形态注入他所统治的国民之中,在被钳制的教育之中,在网罗天地的条幅之中。正因为如此,独立思考才显得如此的难能可贵。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之下,这都是奢侈的品质。以前看武侠的时候,很多高深的功夫都要求修炼者先自废武功才能练就。因此在探求真理的路上我们第一步也要自我反省,眼睛里是否带着强加的“蒙眼罩”。

  冷漠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看看周围,有多少人为社会问题振臂疾呼。物欲横流的时代,f富人招摇过市,穷人苟延残踹,知识分子要么享受体制带来的荣华富贵堕落要么退缩进自己内心冷眼观世以避开危险。什么样的人民配有什么样的政府。权利从来不是人给予或是施舍的,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野火在烧,余烬为灭,它还需要来的更加凶猛一点!

  《野火集》读后感(十):关于一些25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文章 —— 历史与现实

  看完了龙应台的《野火集》,一片漆黑的脑海中只剩下了 ”触目惊心“这四个白花花的大字。

  阅读时,每每看到惊心之处,就总要翻回至印着标题的那页,去查看原载的时间,因为总觉得这些犀利的文字不应该在我尚未出生之时就已见诸于世,这些精悍的文章似乎不应该只是一个台湾人写给台湾的。

  “经过郊区,我闻到刺鼻的化学品燃烧的味道。走进海滩,看见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一种奇异的颜色。湾里的小商人焚烧电缆,使湾里生出许多缺少脑子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 —— 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在化学肥料中学游泳,他们的血管里将流着我们连名字都说不出来的毒素 ——”

  这真的是25年前的旧景吗?

  为什么25年后的今天,还有哈制药总厂旁那条黑色的小流,还有新塘那染色的土地……?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轰到。我们的朋友喝了伪酒而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校。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着。”

  这真的是25年前的旧事吗?

  为什么25年后的今天,还有三聚氰胺,还有地沟油,还有假燕窝,还有那些仍在阴暗角落中的勾当?

  为什么在25年后的今天,雷同的恶劣行径依然接踵而至,令人惴惴不安?

  8月离开上海前,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报导说今年上海的月饼没有往年的”漂亮“了,保质期也变短了,原因是一些添加剂不符合新颁布的食品安全卫生的规定,被禁止使用了,请民众不要质疑变丑且“短寿”了的月饼,可以安心食用。

  看完报导的心情是一波三折的。

  先是庆幸 —— 庆幸改变的开始。Later is better than never.

  接着是隐隐的后怕 —— 之前那么多些年,那么多些越长越“漂亮”的月饼,早已下肚,那些现在被禁用的添加剂恐怕早已溶入我们的血中许久了。

  报导末了的那些安抚民众的语句,让我深思 —— 难道好看 = 好质量 (互为充要)这样的等式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吗?还是生活在近20年中的一代人的脑中已经没有其他评判等式的存在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每每发现现实竟然是历史的重演时,心里便会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与渺小感。

  感觉科技总在不断进步突破,为什么人性总是逡巡不前呢?,

  在《野火集》成册的25年后,一个人念了这本册子的二十周年纪念版,写下了一篇像是中学生周记一样的文字,为的是让自己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野火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