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3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一本由海岩著作,作家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一):这文后面写崩了

  很多年前看过连续剧,具体的情节忘记了,惋惜的心情记忆铭心。

  翻出原著看了看,前面看的走马观花,边看边记起,同影视剧不同,文字版安排的情节很紧凑,海岩写破案还是很有谱的,扣人心弦。

  只是很可惜,可能是由于早期作品的原因,吕月月这个人,海岩写崩了。

  本来到中后期,吕月月的选择我还是一直理解的,诱惑,心动,矛盾,挣扎。这都是正常少女面对一个翩翩公子的钟情诱惑与他的身份和自己职业的相悖该有的反映。

  就算她最后告发小伟,我都是理解的,与电视剧呈现的不同,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伟的纯真与孩子气,包括这种个性引发的情绪上的阴晴不定。简而言之,潘小伟到死都还是一个男孩,而不是一个男人。这让被一时的刺激冲昏了头的月月恐惧了,再加上大伟那象征着家族的不接受态度,她退缩了,说的过去。

  但,我不理解的是,她怎么能在前几天还沉寂在小伟的死亡中,后几天面对薛宇,还能说出:在外面的时候,我很想你。

  别说小心眼如薛宇不信她,就是一直抱着客观理解她的我,也崩溃了。

  之前的月月,就算再过分,至少磊落,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直脾气,火气冲的话直拧歪人的。

  但到了这里,她就是虚伪了,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形象,是不符合逻辑的。之后的情节把她推向了虚伪虚荣,好逸恶劳。

  我看的呵呵笑,因为情节崩坏了,也就没有那么认真了。

  但总体来说,紧凑性很好,故事性不错,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一些朋友说海岩的书都在捧公安,每本书都在树立干警高大全。这话我是不认同的。

  相反,我觉得他是在用一种暗讽的手段揭露公安内部的官僚化与阶级化。那种沉闷的,死板的,上级发话下级必须立正敬礼的毕恭毕敬,让我觉得打从心里的恶心。

  尤其是吕月月归队后,全队人对她的态度,她再不对,功是她立的,事是她办成的,没她小提琴早没了,警察也不会知道潘家兄弟最后的下落。可是她最后得到了什么?是全队人的疏离,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站在道德层面的鄙视。

  这让我想起了《羊脂球》。

  求你办事的时候,连哄带骗。事后成功,过河拆桥不说,还要在你身上踏上一万只脚。

  伍队最可笑,这么正直那么正直,可从一开始,他心里明明清楚潘小伟对吕月月有意思,却还要求吕月月洁身自好的靠近。就差没说,你跟他搞搞暧昧,把情报套出来,可组织上要求你,卖笑不卖身。

  这是捧公安?别逗了,海岩的每本书里,公安的描写,除个别人物,至少在对体质的描写上,他是在讽刺的。

  官僚阶级显露贪婪嘴脸,阶级相对看出人心丑露。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二):很久之前的回忆,非正式的书评

  看完了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有点郁闷的样子。

  记得sis向我介绍LZ时说过,国外的小孩都会比较单纯,因为在我们这个年纪,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远比中国来的简单,于是少了中国男孩在这个年纪就成长起来的事故与痞气。现在看书,我想,潘小伟无疑是个典型吧--尽管他有着如此复杂的背景,无疑,却是理想中的样子。他并非温室中的花骨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能应变复杂的情况,只是理想主义了一点。

  这样的人,喜欢如顾城一般的男子,也是意料中事吧。高中的时候,也曾喜欢过顾城的诗,也曾在听到他儿子对着他喊“胖”时,觉得心中暖意与可爱。可是,一直无法理解他杀妻后自杀的行为,曾经深爱过的,看到血在自己的眼前蔓延,如诡异的花朵,充满邪恶,我想,我是无法忍受的。也许因为我是俗人,如很多人一样,觉得艺术家是疯子吧?

  潘小伟对吕月月说过,如果他死了,他一定会在天上守护着她,于是,他在她的背叛中死去了--守护着她。不能说不是凄美吧。他最终没有和顾城一样,带着心爱的人去了天堂,抑或,因为他不再爱她?可是,单纯如他,恐怕是另一个极端--因为太爱。吕月月后来自己说,“也许我从十六岁被卷进那个丑闻开始,就造就了保护自己的本能,果断地,冷酷地,不假思索不假犹豫地保护自己,而不考虑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们的悲剧就在于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幻想。我们不幸地忽视了这样一个认识:人如同树木一样也要枝枝杈杈地生长,而我们都把对方当作固定的雕像了,因此既不能容纳对方的缺点,又使自己变得神经过敏,总是全身心地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生命。于是,当对方给我们一点点爱意或者无情,温暖或者冰冷时,都能逼使我们求生或者求死,陷入疯狂!

  于是,就有了这个孩子式的游戏和它荒唐的结局。”

  这番话,看似深刻的。但是,可是,女主人公的表现却连这番话也没做到。这场游戏的真正付出的却只有潘小伟一人而已。吕月月的遭遇固然让人同情,人的自私也可以理解。可是,什么东西都需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任何借口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而吕月月的自私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这个度--她的自以为是地谎言,她对薛宇的期盼,她最后带着孩子远赴香港的虚荣。。。又或许,女生看女生,看幸运的女生,总是要求严格吧,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不是?赫赫,总是为潘小伟不值的。那样一个单纯,聪明,帅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生,也许像某些怀念的文章所说--他来这个世界,只是上帝让他体验下生活,然后,继续回天堂做天使了吧?!

  突然间发现,好多看过的书都想不起来是什么了,中国人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我并没有好记性,所以,就当不正规读后感吧。看“你曾来过”中的女孩,生长于90年代的女生也有短短的关于琼瑶小说的记录,如果她有机会再看到,应该会有另一番滋味吧。将来,我也是?!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三):讀後感

  读过了海岩的《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河流如血》两本书,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海岩对女性的贪嗔痴了解的深入骨髓,刻画的女性人物也极其到位。利用法与情的冲突,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使情节引人入胜。

  在《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吕月月的悲剧在于她的善变,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她确确实实的爱上了潘小伟,一度以为自此有了靠山,在幻想破灭后,为了自己,又不惜牺牲潘小伟。薛宇作为一个备胎,他的偏执让吕月月反感,简单的门当户对不足以让吕月月下定决心拒绝潘小伟。记得《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一句台词,上流社会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过优越生活的愿望。只是手段和方式不同。

  也许悲剧才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四):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看完小说有种心疼的感觉,心疼男女主角的爱情,心疼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背景下的爱情,心疼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结局。好像又是一个入戏太深的作品,偶然从舍友那里得知有同名电影,马上就打开电脑搜索了,再现那段感情,那段故事。电影结束,但是没有小说中描述得那么凄美,那么让人心痛。那种痛好像又重在心里了……

  这部作品看了挺长时间的,刚开始时是断断续续看的,作品采用人物采访和对白的形式讲述故事,还以为自己不会坚持看下去。最近几天愈发觉得感兴趣,于是在三天之后还有考试且尚未复习的情况下还是看完了这部小说。在这个突然下雨的下午和晚上把故事印入脑海。决定看下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它在讲述警察的故事,而且是女警察,一直都有着很深的军人情结,自然对警察的故事也很心动。这个故事是继步步惊心之后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吧。

  一宗关于文物的案件是故事的线索,三个人的爱情则推动故事继续演绎下去。吕月月对于潘小伟,对于薛宇,对于妈妈,对于伍队长,对于自己,都有很多复杂而深邃的感情。也许如果她没有参与这起案件就不会遇到潘,就能收获一份普通人的幸福,和薛宇—一个知心知情的警察在一起,能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生活。但是她太漂亮,太执拗,太经不起诱惑,毕竟面对那样一个帅气贴心的富家子弟确实需要强大的内心才能抵挡住诱惑吧,这就是上天给很多人设下的局。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平淡,并没有经历很多大起大落,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总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无足轻重,但是那些出生在上层社会家庭或者特殊背景家庭的人们则在很早的时候就面临很多选择,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的人生都极尽精彩。所以很多观察者很想洞悉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生活,哪怕前路总是未知的。

  对于很多女生而言,爱情都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但是如果在通往爱情的路途上加上些许刻骨铭心的东西,可能真的就会有瞬间爆破的感情吧。正如月月和潘的爱情中加上了同经生死的场面,他们相依为命,他们和死神奋力抗争,那种生命搭在一起的经历让他们迅速升温为爱情。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个错误,月月估计还是会选择接受任务吧,故事的最后海岩以一种平静的谈话的口吻说:月月是一个有利可图时候便选择和潘一起离开,无利可图了便选择出卖他。可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个女人真的是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她选择了爱情,和潘一起离开也把自己交给了她;面对未知的恐惧,面对心灵的距离,面对灵魂的考验,她在最后一刻选择了组织。任何一个处在那样的情境下的女子都会不知所措吧,毕竟人心难以揣测,爱情的保质期时常很短暂,甜言蜜语很多时候都是糖衣炮弹,所以月月也会恐慌,也会无助,也会不知所措。

  在整个作品中,人性的善恶与美丑被一步一步剥离,其中是非善恶自然留给读者自己评判。这个惨淡的结局被作者以一种平静的口吻描述出来,却带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如果世上真的有这样的爱情,只希望曾经的曾经他们都不曾后悔。

  2016年1月10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五):有关风月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的早期作品。

  昨晚一口气把这本书看了个通透。很久没有这样看书了,尤其是这种无关前程的“闲书”。案头床头摆的永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企业股份制改组方案》、《财务管理》这样涩难啃、仕途经济的书。HOHO。无奈无奈。

  一个漂亮英武的女警,一个卷入国际走私的亦正亦邪的案犯,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般的离合悲欢。于是,看见的,熄灭了;零落的,消散了。情节有点象流行一时的《玉观音》(后来才知道拍在《玉观音》之前,但似乎没它出名),但赋予了女主人公更贴完整的性格面貌,结尾的一笔更勾勒出人性贪婪自私的另一面。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因物质化、官能化、功利化而变得俗不可耐的世界发生的每一场真实的感情激动,都是可歌可泣的。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短暂,但它所迸进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的色彩。

  在为故事情节感动得甩鼻涕抹眼泪的时候,作家还不忘在末尾斩钉截铁地加上一句“小说完全虚构,作者专此声明”。真是残酷。仿佛是给你一个梦境,当你深深陷入无法自拔时,又猛地给泼了盆冷水,再一拽把你拉回现实中来。但是人还总是容易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容易在别人的情歌里上演自己的悲欢。所谓看戏的是傻子,心理学上叫自我卷入,当指如此。

  生命的终止对于死者来说,是故事的结束;可对于活着的人,常常是一个情节的转折。她苟活,发誓沉默,打算用这一幕惨烈死别的记忆作为来折磨自己余生的惩罚,让自己永远不能快活。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几年后终于低下头来。丢了工作,被人戳脊梁骨,生活的拮据让她一度走上了陪酒小姐的路。她希望自己和自己坚持生下的遗腹子能过上好日子,头也不回地走向了那个黑帮家族,一切冀望于儿子能够被认可,继承产业。一个不谙世事的女人,在经历贫困潦倒的生活后,还是真真正正地回到了不属于她的地方!几年后,某夜遭受乱枪狙击,她和她后半生指望的宝贝儿子血肉模糊,双双归天。仇杀?家族倾轧?已不重要。她的死,是一种必然。

  结尾借助他人之口给女主角下了个深刻的定义——“她很聪明,很漂亮,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但可惜,她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嬗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战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不能因为今天这个东西吸引你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个东西吸引你你马上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去投向哪个。……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感觉的人,很难相交共事。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

  我很赞同。但害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开始严格而认真地审视自己。

  我是不是太容易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来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了?

  我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是不是也同样不假思索地保护了自己,冷酷地伤害了别人?

  当我自认为执着地奔向一个的目标时,是不是已经背离了另一个的执着?

  取与舍之中,我还能自以为是一个执着的人么?

  而,我真的算是一个嬗变的人呢?

  一本书。太多的人性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撞击。值得思索。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六):厌女?

  最近闲下来开始怀旧,先看《玉观音》后看《一场》。怎么感觉女主角跟我记忆里不一样了?难道我当初看的是盗版。印象里的一场还是一个简单的,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怎么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狗血剧情,充满着莫名其妙的人物性格发展和情节。

  总觉得作者写着写着断片儿了,忘记了自己的最初构想。

  这两个大女主的设计和刻画,好像作者有点厌女。安心就是个水性杨花,始乱终弃的荡妇,不过性格倒是前后一致,从头浪到尾。我大月月明明是被黑的好吗?作者故意让她“善变”,好符合她漂亮无行的人设吗?前面月月明明是被小伟感动才跟他走,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挣扎。后面又莫名其妙地对小伟说是因为刺激。她明明是因为爱而做出了巨大牺牲好吗? 感觉作者故意为了黑女主才改变了许多情节和对话。

  潘小伟前后也变了个人,很多情节的发展不够完整,断断续续的,当然你也可以说现实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不完美的。

  后面还把月月写得那么爱慕虚荣,真爱慕虚荣应该攀附权贵吧,看脸的明明是真爱。

  果然男作者写不好女性角色,女作者把握不好男性角色。海岩下手还是挺狠的,我会舍不得给毛杰和潘小伟那么惨的结局。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七):【理智分析】潘小伟/金正熙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理智分析】潘小伟/金正熙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潘小伟的死,真的能归咎于吕月月吗?其实用理智想一想,根本不是;

  一个脆弱的不成熟的潘小伟

  首先,让我们想想潘小伟真的在最后有自杀的必要吗?没有,如果他将事件的主事者推到已经死去的哥哥身上,潘小伟未必会被判很重的罪,到时候他和吕月月就可以不用过着畏罪潜逃的生活,至少能够平静的度过一段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潘小伟,其实没有勇气面对法律的制裁。或者说,其实在他的脑中根本没有“法律”的意识,他和《玉观音》里的毛杰一样,他们心中只有“以暴制暴,江湖仇杀”的概念,你要杀我的亲人,我就杀你的亲人,所以毛杰在认定安心背叛她之后,选择复仇杀了安心的丈夫和孩子;所以潘小伟在父亲被杀之后,也选择报仇,黑帮血拼,将对方杀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最后他大哥,被另一派黑帮杀死。

  想一想,潘小伟为什么觉得吕月月报警就是出卖他呢?因为他杀了人,法律不会放过他,他畏惧法律制裁;如果他没有杀人,没有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他还要畏惧法律吗?不需要,如果他当初选择和警方合作,而不是杀人逃跑,那么他和吕月月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在一起,根本不必怕法律制裁和另一派黑帮追杀。

  所以,潘小伟的死,其实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不是他自己当初杀人,吕月月报警根本不会伤害到他。潘小伟哥哥的死,也和吕月月没有关系,因为潘小伟哥哥是死于江湖仇杀,是因为他们兄弟俩先杀了人家的大佬,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捕,还有江湖死对头的追杀,潘家兄弟在杀了对方的老大之后,就应该能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被对方杀死,所谓“冤冤相报,永无止境”,潘大伟的死,其实根本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再退一步讲,其实就算是警方将潘小伟哥哥击毙,也是无可厚非,如果潘小伟能够跳出“仇杀”的是非观,哪怕是又一次愿意相信法律,他也根本无需绝望。

  潘小伟如果没有爱上吕月月,也逃不出死亡的结局,因为他杀人越货,杀了另一派的黑帮老大,那么没有吕月月,他能够暂时逃脱法律的制裁,但迟早也是被对方黑帮报复杀死的结局。

  潘小伟本来并没有卷入到“江湖仇杀”中,吕月月也爱的是这样一个内心善良的男孩,但是潘小伟却被“仇恨”蒙蔽住了眼睛,他本来并不认同父亲的生活方式,本来厌倦江湖仇杀,却在父亲死后,选择了报仇,他本来厌倦江湖仇杀的生活,却选择带着吕月月回到黑帮继续过着畏罪潜逃江湖仇杀的日子。

  而其实,原著中告诉我们,潘小伟过于脆弱了,而且是非不分,他没有想清楚就带着吕月月逃走,他根本没有想清楚以后自己会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盲目相信他的大哥会给他安排好一切,就像他根本没有想清楚就选择和大哥一起为父亲报仇一样;他没有想清楚,就被他大哥带着走上了一条“仇杀”的不归路,一条原本自己也鄙视的路。他从来没有信任过法律,也么有法制的观念,并且过于依赖自己的大哥,什么都认为大哥会为他安排,他的是非不分也体现在他对于他大哥盲从。

  潘小伟过于脆弱了,所以在大哥也死了之后,他就绝望了,因为没了大哥,其实他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在剧中他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一次是父亲死后,他可以不去报仇,而是和警方合作,一次是大哥死后,他也可以选择面对法律的制裁,获得赎罪的机会),但是都是因为他的脆弱和是非不分,诱导他走上了不归路。

  一个被爱情迷住眼睛的、幼稚的吕月月

  而吕月月呢?吕月月的幼稚在于她没有看出她喜欢的大男孩,其实并不足够成熟到能够承担“生活的抉择”,潘小伟过于脆弱,过于不成熟,过于依赖自己的大哥,潘小伟其实没有能力给吕月月起码的安全感和平静的生活。吕月月其实是被眼前的爱情迷住了双眼,根本没有想清楚以后的逃亡生活是什么样,“我原以为只要潘小伟爱我,他就会给我一切,且不说是否能幸福得死去活来,至少应该让我得到安全和起码的尊严。后来才知道我的幻想实在是太天真太幼稚了”,这是书中的原话,而潘小伟也确实没有成熟到能够给出吕月月想要的安全感。

  吕月月,虽然幼稚,但是却没有玩忽职守,对于她警察的职责,她看的还是很明确的,所以,她实在完成“交换小提琴”的任务之后,才选择和潘小伟逃走的;她错就错在她过于轻而易举的抛弃了警察的生活,或者说她本来对于警察这个职业就没有什么信仰,而警察局就是将她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所以吕月月对于警察局是失望的。但是她没有想清楚,自己不做警察之后,怎样生活,她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一个黑帮富二代身上,根本是幼稚的,不现实的,而这个黑帮富二代根本也没有任何担当能力,甚至比她本人都要脆弱不堪。抛弃一切,跟着一个不靠谱的男人,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仅仅依靠爱情是不能生活的,而因为抛弃警察身份,而失去依靠自己生存的筹码,也就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吕月月最大的错,不再于,她打了那个电话,而是在于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放弃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机会,放弃了起码的尊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八):.每个人的梦里,都有一场风花雪月

  这个故事,从开头,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可以说,我是看着海岩的作品长大的。从最早的《便衣警察》,到前几年的《玉观音》,亦或者是《舞者》,我很佩服海岩可以将一个个的故事讲得如此有血有肉,字里行间的真实,呼之欲出。

  在《平淡生活》里,他更是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加入了这么一个虚构却真实的让人无法怀疑的世界。当然,这种写法,最早的时候,也是他开始用的。

  那部小说,叫做《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访谈的样式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从第一次谈话,到第二十六次谈话,我敢说,如果这本小说的开头没有那一行“本小说完全虚构,作者专此声明”的话,会有无数人沦陷在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里,久久不能自拔。

  如果吕月月没有她警察的身份,那么她的故事也就丧失了可读性与深刻性。毕竟她身处于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那个年代里,人们对所谓的价值观或者是人生观的看法,与现在大不相同。

  海岩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是这样。

  其实说起来,这个故事的情节相当朴素,没有说什么九曲回肠峰回路转之类,“我”是一个不甚出名的小作家,不经意间听说了有关一把昂贵小提琴的案件,便想法设法了解案情。可惜案件涉及机密,当局并不多做解释。万般无奈之下,他辗转找到了一名已经退役的女警察,没想到的是,这个叫做吕月月的姑娘,竟是当年小提琴案的主要经办人之一。

  整个故事,由此开始。

  前面已经说过,故事剧情略微有些俗套,可是真实的仍旧让人放下书本的时候手都在颤抖。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到不如说是情景回放,读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亲眼历见别人的一段轰轰烈烈的岁月。

  “我”便开始了和吕月月的数次谈话,这个像谜一样的女孩儿,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淡漠口气,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我想,她已经麻木了吧?

  当年的案子,队里损失惨重,自己也落得一个身败名裂,只能辞职去夜总会讨生活的下场。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在错误的时间,对一个错误的人,动了情而已。

  吕月月叙述的字里行间,我都能看出来,她还在对那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念念不忘。

  当她决定和潘晓伟离开,从此放弃公安生涯,放弃母亲,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她是犹豫的,她肯定是犹豫的。

  心中的天平摇摇摆摆,一边是自己的名誉、事业、亲人、朋友……所有举足轻重的砝码,而另一方面,只是一份虚无缥缈的,所谓的爱情。

  当我看到她做决定的部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心,也在狠狠地揪着。原本还以为,身为旁观者的自己,完全可以冷静下来,做出一个理智的判断。可惜在这个就应该轰轰烈烈的年纪里,我们都被一种叫做“冲动”的东西蒙住了头脑。

  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过,如果遇见潘晓伟的时候,吕月月已经不是年少轻狂,那她做这个决定,是不是要更容易些?

  或许吧!

  突然领悟到海岩为它取名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只是想说,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应该有这么一段轰轰烈烈,亦或是刻骨铭心。

  不论是喜是悲,它总会证明,我们的青春,也曾经是缤纷的岁月。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还可以回忆当年的年少轻狂,轻舞飞扬。那时候嘴角的笑,都是美的。

  后来的情节发展——吕月月是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潘晓伟的遗腹子,被送回香港,又是如何在家族利益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血溅街头,真的不是很随我愿。不过生活就是这样,哪有事事皆顺你心意的?我能做的,只是唏嘘感叹而已。

  曾一度为海岩作品的真实而痴迷,但恰恰正是这种真实,才会让读者在结尾处更加痛不欲生。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而无法弥补些什么。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当初吕月月做出决定的时候,她应该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仅仅是为了一场梦里的风花雪月而已。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的海誓山盟,只是年少无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如果可能,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九):冷眼看人生方知冷暖

  故事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看到有人说海岩擅长写性格悲剧,觉得特别对,吕月月的性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过于感性的那部分情绪并且拼命地想要带入,时刻幻想着自己如果是她以及自己会有的哪些风花雪月,这对年轻女孩子是一种诱惑,至少我前期一直是抱着这种心态读书的。然而越读下去,越觉得还好自己不是她,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啊,我真的不知道啊,我渴望又害怕,然后开始憎恨那些如果,憎恨人为什么要既多情又背叛。

  看完第26次谈话的时候故事也就到了尾声,仍然在纠结,在感慨。尾声吕月月的结局带给我一些料想之中的压抑,直到这本小说的结局,伍队长的那些话,就是在大家的书评中出现率极高的几句话,让我觉得作者放过了读者,也给读者一个交代,恰恰给了我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感觉真好。让我不再执泥于这场风花雪月,而是反思每个人不过就是一个故事,你自己如何是人生的主角也都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的一个故事,沉溺于自己的演绎以及自己创造的幸福和痛苦,在别人看来或许不尽然。因此,当我还代入在女主的风花雪月与凄风冷雨时面对着伍队长的评价就像是归队时无助的吕月月听着伍队长对自己讲的话一样,无所适从,无力辩解!

  所以悲观的我就在想:这世界本就没有人是真正理解你的,你觉得他或她理解你只是你们的三观在某些事上是一致的,事实的确如此,就连潘小伟也未曾理解他,没有留给她一句话。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叫风花雪月吧!

  然而冷静下来跳出了“我是女主”的思路,觉得吕月月有太多的机会给自己一个选择和了断了,伍队长的话尖刻却无不在理,因为倘若不是吕月月的性格使然,也断然不会是这样一个故事。真是冷眼看人生,方知冷暖啊!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十):定力

  在喜马拉雅上听完,感触很深,伍队长在小说结尾对月月的评价是最深刻的:

  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太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时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毛主席说: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毛主席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共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

  联想到现在自己的工作,还有听到的别人的一些事情,我认识到:定力是一个人能不能过好、甚至会不会走向万劫不复的决定因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