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别了,武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4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精选10篇

  《永别了,武器》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4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一):患难情深切

  永别了,武器。

  这是作者内心最深沉的告别。

  战争是最是煎熬,你不会知道下一秒你是否还安然无恙,不知道这该死的战争何时结束,这样的思绪时不时的被勾起,无助,但更多的是无奈。

  作者这样一个救护车司机,不用亲临战场,比冲锋陷阵的战士们有更多的空隙去感受整个战争,血淋淋的伤患,源源不断的被送来,会同情战士,会恐惧战争,会期待结束,更多的是心灵寂寞无助。

  所以,与凯瑟琳的相遇简直就是上天对战地的他的一个恩惠。相遇,仅仅是为了派遣寂寞,相知,然后爱上。这样的战地爱情,不同于普通的爱情,她们俩是彼此在战争中摒除恐惧的精神支柱。

  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好,她们逃离了战场,幸福的生活着,一件件小小的幸福堆成大大的幸福。然而故事的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你以为已经逃过一切痛苦幸福生活时,再次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全文悄无声息的用最简洁的篇幅结束了这种幸福,母子俱死,而亨利无声无息的走回旅馆,仿佛,那人还在。

  战争时代,上天饶过谁。所以

  永别,跟战争武器做最后的诀别,是一种誓言,更是一种决裂。

  也许,亨利还会拿出自己最强大的力量上战场,结束这场战争,做到真正的诀别。也许,浑浑噩噩,无力同战争较量,永远的逃离。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二):永别了,爱情

  “我刚打电话到旅馆去找你,”护士说。我心里好像有样什么东西沉了下去。

  护士开了门,用手指示意叫我进去。我跟她进入房间,我进去时,凯瑟琳并没有抬眼来望。

  医生站在床的另一边。凯瑟琳望着我,笑了一下。我俯伏在床上哭起来。

  “我就要死了,”她说;等了一会儿,又说,“我憎恨死。”我抓住她的手。

  “你有什么事要我做的,凯特?”凯瑟琳 笑笑, “没有。”

  过了一会儿,她又说,“我们做的事你不至于再和别的女人做吧?不会把我们的话又重复一遍的吧?”

  “永远不会。”

  ……

  这是《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幕,也是因为这一幕我才拿起这本海明威的小说细细品味。

  这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遇到两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一是大腿中弹,几乎成为残废,当时的思想是痛恨政客在报刊杂志上的宣传,认为什么 “神圣”、 “光荣”等等,全是骗人的鬼话。

  又一件大事是初恋。他在意大利疗养时期,结识了一位比他大几岁的美国护士,战后她嫁了他人,海明威觉得受了人家的玩弄。

  小说的内容也如此,大致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整本小说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作者透过主角的朋友以及对话中表露出这份对战争的不满。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看一部自己不喜欢看的电影、听一首不喜欢听的歌曲,即使它对你来说无聊透顶。但你还是会去花时间去品味,只是为了怀念某人,因为这部电影、这首歌曲你和某个人曾经一起看过、听过。

  我就是这样一个怀旧到骨子里的人,即使我反复告诉自己,无须沉迷过去。

  即使我表面装着不在乎,但有太多感情放不下。亲人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感觉,儿时的伙伴也变得陌生起来。

  如何洒脱的处理感情的流逝呢?有时候我们想抓紧它,企图找回过去的那种感情,不过那只是枉然,甚至把美好的回忆都给撕裂。

  曾今看过一个故事 描写一个中年男人,一天收到老情人的电话,说要路过他住的这个小镇。这个小镇正是他们当年旧游之地,如今男婚女嫁,颇思旧梦重温,于是相约一见。不料那天到来,两人却阴错阳差,老是碰不到:男的到甲处,女的竞刚离开;女的到乙处,男的又方才走。最后交错了一下午,也绿怪一面。到了晚上,男的收到老情人留下的一封信,大意说,虽没碰到,她自己一个人却一下午把旧游之地一一重临,见景生情,有不少美的回忆。最后转念一想,忽然觉得,两人如果不再鸳梦重温,永远保留'记得当时年纪小'的印象,岂不更好?于是老情人留书而去,走了。

  这真是“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既然不能挽回,那么潇洒对待吧

  正如一位外国诗人所说的

  “ 既然没有办法!

  让我们接吻来分离!

  ince there's no help.

  Col me let us kiss and Part.”

  这才是第一流人的态度。

  永别了,永别了........

  不想这么感伤,

  留下台词一对

  夕阳武士: “看来我不应该来!

  紫霞仙子: “现在才知道太晚了!”

  夕阳武士: “留下点回忆行不行?”

  紫霞仙子: “我不要回忆!要的话留下你的人!”

  夕阳武士: “那样只是得到我的肉体,并不能得到我的灵魂。我已经有爱人了,我们不会有结果的。你让我走吧!”

  紫霞仙子: “好!我让你走可以,不过临走前你要亲我一下!”

  看到了吧,不管如何还是要以接吻来分离。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三):和平是对军人最高的奖赏

  文by樊梦洁 在蒋乾麟将军给我们做的一次讲座中,他提到自己对一位即将退休的上将的访谈。访谈中,那位上将无不遗憾的对他说,当了一辈子的兵,获得无数的勋章,却唯独没有一枚战功勋章。蒋乾麟将军回答说:“和平就是对军人最高的奖赏,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才为我们国家带来了和平安稳的生活。” (一) 凯瑟琳死了,她没有死在鲜血充斥的战场上,死在了分娩的手术台上,上帝带走了她的纯洁的孩子,还带走了她奄奄一息的生命。她带弗雷德·亨利逃离了战争,却终归没有避免死亡的命运,正如海明威所言,“它们迟早会杀死你”,没有人能够逃脱,死神终会驾临。 亨利是幸运的,在这场战争中仅仅被炸伤了腿,而他的那些反对战争热爱生活的工程师战友们却在这场战争中丧命,每天有数不清的伤员从前线送下来,他们拖着残缺的躯体咒骂着、叫嚣着、哭泣着,每天又有无数的青年在子弹与法律的逼迫下重新走上战场,他们在早上喝着伏特加,下午却横尸沙场,成为认不清脸庞不知身份的无名的牺牲者。光荣与胜利与他们无关。 事实上,光荣仅仅属于战胜者,而胜利却从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二) 我无意复述书里的情节内容,它仅仅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人弗雷德·亨利作为军医在意大利参军,在对奥地利作战中认识了一位美丽的英国姑娘并相亲相爱的故事。 但是读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我想起了《寄居者》里描述的那些不远万里来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他们佝偻着干瘪的身体,穿着缝缝补补勉强体面的西装,在旧上海臭气熏天的弄堂里挣扎着生活着,法西斯的屠刀随时向他们砍来,而世界之大,无他们的容身之处。这群智慧卓越的民族在战争的轰炸下,成为了没有国土的寄居者。 我想起了阿富汗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孤儿,原本健康快乐的他们被不知何处来的炮火炸为残疾,他们失去了父母来到孤儿院,过起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他们中间有的人在沉默恐惧中饿死,有的在愤怒挣扎中成为恐怖分子将炮火延续到其他人的身上。无一例外他们的心中充满疑惑,充满仇恨。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祖国做错了什么,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祖国是怎么一回事,但他们清楚的意识到主抛弃了他们,要他们留在人间地狱中饱受折磨。 我想起以前看的纪录片,发生在刚果,无数的少女被强暴被阉割,被赤裸裸的抛弃在那片荒芜干裂的土地上,她们才十四五岁而已,消瘦饥荒少年的躯体躺在被坦克碾过的印迹中,尸体无人认领,死亡无人怜悯,因为这在那时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我还想起早些年看的《南京大屠杀》,那是我上初中才十二岁而已。难忘的是那些喷溅到镜头上的鲜血,女人们凄惨的嚎叫声,被关在地底的牢笼里被射杀人群惊恐的眼神。而让我印象最深刻和心寒的是班里同学那一双双哭红的双眼和一句句愤怒的国骂,那咬牙切齿的声音带着极端的民族仇恨,刻骨铭心。 看吧,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除了死亡、鲜血,还有一代一代传承的仇恨。 屠刀所到之处,高唱着杀戮的凯歌。 仇恨的鲜血洒满了残躯遍布的大地,我们都是战争的奴隶,在它那高举的枪口下无助的哭泣,向着和平的天使虔诚的祈祷。 (三) 战争是如此的残酷,而我们都知道它从未停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涉及的国家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死亡的人数也是庞大到难以统计。即使在二战之后的这数十年之间,全世界范围内有的国家依然炮火纷飞。 战争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有多少孩子在炮弹的轰炸中失去了庇护他们的双亲,有多少父母在奔波流亡中遗失了他们尚在襁褓中的子女,又有多少人,任奔腾的泪水流淌,任嘶哑的嗓音呼唤,也寻不回他们已死去的爱人。 我们明知炮火绝情,枪刀无眼,却依旧躲不过。 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民族和国家永远不能理解这种刻骨的伤痛,这种痛所延续时间之久让人难以想象。 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史,被英美法列强和日本法西斯无情的践踏,我们的同胞不被当人看,我们的土地是他们屠刀肆虐的乐园,几乎所有的家庭在前几辈都可以找到战争中无辜牺牲的姓名,所以我们恨,恨日本,恨美国,甚至恨我们自己先辈的懦弱。 所有人都会理解我们这种情绪,但我们必须化解这种恨。 我们需要牢记民族屈辱,但并不是为了报复。 所有的迫害都是自卑的表现。 只有自卑者才会把别人国家的人当粪土,践踏烂了,他们才会肆无忌惮的大笑,而这笑声中隐藏的懦弱,他没办法比你高,所以用残酷血腥的方式迫使你低。 我们并不需要。 (四) 现在在网上似乎很流行一种言论,说我们国家花了大量的军费养了一支无用的部队,不打仗养着军队什么用。这些在坐在网吧、办公室、甚至窝在床上的网民似乎极力的需要战争,来证明部队的存在感,以军人血的牺牲来回报自己作为纳税人的那点钱。我也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谈论着战争,渴望着战争,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一解心中的怨恨。 军人就应该有铁血精神,绝不应回避和惧怕战争,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我们是为什么而战? 我们损失了数以万计的同胞并不指望有一天能够在其他的国家身上寻回来,并不是希望在某年某月的时候,像曾经的日本法西斯一样践踏在别人的国土上,为杀着别人的兄弟姐妹而哈哈大笑。我们都有着伤疤,我们也同样能理解那些战争中受难的人们,他们哭泣,我们会被触动而同样哭泣,只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情绪,所以对此有着宽容怜悯的心。 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我们的家园不被铁骑践踏,为了我们的父母不被残杀,为了我们的姐妹不被奸淫。为了一切的和平与安康而战。而绝非为了利益、金钱、权力、政治、报复。 军人的最高荣耀不是来自于战场的功勋,而是和平。 我们绝非惧怕打仗,只是我们更加的热爱和平,有尊严的和平。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四):宿命——战争的阴影

  无尽的硝烟污浊了本就昏暗的空气,隆隆的炮响震彻了栖息着鸟儿的古树。不分胜负的昼夜,却可笑的拉锯着,谁也不先结束这杀人的游戏。战争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一群野心家们的权欲膨胀,攻城略地的代价是累累白骨,可他们在乎的却是土地的归属,人民的屈从。战争的毒烟摧残的不止是士兵的那岌岌可危的脆弱的生命,更甚者是那精神的崩溃恐惧。当一切暗无天日,当一切了无希望,绝望使他们变成了可笑的屠夫,子弹奔向的不是敌人,而是友军。撤退的逃避成了罪无可恕的恶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荒唐地支撑着战争的继续。战争中幸福的温存仿佛如一场甘霖,给予了处在贫瘠心境中的我一点希望,在爱情的陪伴下,战争似乎离我远去,那些前线的战事变得遥不可及,可最后爱人和孩子的死亡如是一道诅咒般,好似战争的阴影从未离开,我们都是局中人。命运总是锤击着那些打不垮的人,当一次次不幸的灾祸降临,受难者劫后余生的可贵伴随着战胜命运的勇气。可魔鬼的暴戾总是不经意地夺走着打不垮的人的生命,给一切盖上死亡的印章。可怖的命运背后暴露着战争的嗜血,自私和逆天命。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五):用平淡的语言写出的悲剧

  初看完《永别了,武器》觉得意犹未尽,有一种再看一遍的想法。等到自己回想起才发现这本书场景和人物竟然只有这么几个。

  我读过很多场面大气、人物众多的战争小说,有些小说对战斗的描写细致入微,战斗一场接着一场。后来深受影响觉得战争小说就是要靠大气的场面 、众多的战斗场面,看了海老爷子的《永别了,武器》才发现有些悲惨只需要几个人几个地方就可以了。

  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真正的高手已经超脱正常规范。需要表现什么只是信手拈来,想到就写到就表达到,无需庞大的世界、纷繁的人物。

  在学校时老师总是告诉我们某些手法可以表达什么感情,每种感情都对应的一些手法。那时自己从来不考虑自己想法就是用规定好的手法对应填写就可以了。以前觉得就像开锁某种钥匙开某种锁。但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真正的大师已经可以用一把钥匙开任何锁了而且比我们开的更好更舒服。这也许就是境界,之前的自己想写什么东西总是用定好的手法来写,虽然很简单就写出来了但总是不怎么满意。或许这就是境界,这本书表达的已经也许不是最深刻的,但是看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老人信手拈来的大气,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六):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古怪,而是因为战争真切的加害

  年轻的士官沉稳内敛而又睿智大胆,在战事顺利时他尽职尽责,在战事颓靡时他深谋远虑;时而理智无情时而负责细心,态度全凭对方是敌是友;他和歌手神父赌马人酒吧服务生年迈的老前辈相处的无比融洽;偏偏又能轻松的讨着美人护士的一片痴情。初读完,真觉得海明威是个臭脾气的固执狂,主人公既然如此完美,故事何必硬生生写成悲剧呢?这样聪慧却感性的角色确实能看透战争的残酷并深感其痛——这也使他跳脱战事追求平静生活成为可能。故事后半部分中,经历过负伤、恋爱、重回前线、败退、直面生死之后,他成功的脱离了属于他的战争——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他终于带着妻子来到了美丽安宁的瑞士。故事至此似乎足够合情合理完整圆满了——然而结局却是一场妻儿双亡的难产。这样的结尾有些让人没法接受——作者在前文除了一句“臀太小”再无其他铺垫。这是作者硬咬住悲怆不放么?

  文学就是这样,你没法摆出公式列出解来佐证作者确实不对,这意味着所有的故事都有自己的道理。回头细看,结局的悲怆不是突然的,这样的忧郁无奈始终贯穿着作品。阴沉的空气、绵绵不绝的寒雨、泥泞的道路、冷清的城镇街道,整个战时欧洲在作者笔下都被描绘成了冷色系。女主角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深深恐惧着战争,也正由于这恐惧她极度渴求依靠渴望爱情,希望能在爱人那儿得到远离战火的温暖港湾。女主看似火热奔放的爱情背后,隐藏的依旧是忧郁和不安,同背景色一般的冷色系。主人公的情绪在阴沉的基础上蒙上了一层冷漠逃避。他打从心底里不抱希望,所有的工作都是例行公事,所有的判断都是为了最小化损失,他明白战争会越来越糟而且自己无能为力,所以他干脆不去认真理会。这样看透一切而悲观绝望的主人公,无论多睿智多勇猛对爱情多执着,总也没法逃开命运安排给他的冷清结局。也许,战争带来的正真恐怖不是那些伤亡的数据那些破败的城市,而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绝望。

  写到这里,我似乎有些能理解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等被称为战后作家的那样一批人了。所谓战争这种东西,确实有着摧残人心智破坏人希望扭曲人人性颠覆人本质的可怕能力的。满怀悲观情绪的老一辈作家们的过分忧郁矛盾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古怪,而是因为战争真切的加害。

  故事结尾处,主角推开医院门茫然走进夜雨时,海明威残留身体里的弹片一定也在隐隐作痛。愿战争随着前辈们的伤痛一同被永远埋葬,永别了武器,留下吧和平。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七):说什么好呢

  突然发现,如果只是简单地满足于读过,那么留下的只有这个硬汉描写的平淡安静的爱情。

  "I like it. "

  "wouldn't you like it short?"

  "I might. I like it the way it is. "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是因为它在平淡无奇中还蕴藏着深刻。

  这里面有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这里面有爱情对"我"的重塑。从玩世不恭,到倾心于心爱的姑娘。

  等等,最后的这句话好像是大家都这么说的,但是我根本就没读出来么,这货跟女主角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流露,没有丝毫的付出么。

  好吧,此书战争场面不宏大,描写不细致。爱情不曲折,感情不深刻。倒是海哥的词汇量和写作手法很让我惊诧。

  反正这本书我不喜欢。谁说名著必须人人爱的...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八):一乐你就输了

  这是种奇怪的阅读经历。我是带着“归途末路”的观影体验的读完这本小说的,灰色的,压抑的,绝望的,半路失踪或者随时出现人吃人的残忍景象。

  看着惊心。从男主人公跳到河里躲避宪兵的抓捕开始,我对他身处的环境以及之后情节的预估就不断停留在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海水和可能突然出现的满嘴獠牙的人类。

  可是他终究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妻,甚至还和她有惊无险的夜游到瑞士。oh shit!为什么我看不到他或者说他们丝毫的恐慌?两个人合体以后真的就什么都无所畏了吗?这真难以想象。可是只见风暴吹起湖面的波涛,吹变形的乘风御浪的大伞。小两口倒是有说有笑把酒言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两情相悦无所敌的理想的精神!

  夜游之后,小两口的感情更好了。在瑞士的安然平静之中,享受着纷飞战火之外的大雪纷飞,也享受着临产狰狞前最后的欢愉。可就像钱钟书老先生所言的,“快乐”得强调着那个“

  快”啊。也就是白雪化成泥水的间隔,一个即将降生的孩子硬生生的分开彼此相爱的两人。命运就是如此这般弄人,捏出一个小人儿,代价是一个大人儿。更残酷是小人儿成为尸体,大人儿成为雕塑。留下一悲伤的背影。

  其实一直不觉得海明威的小说好读,他的长篇加上太阳照常升起我总共看过两篇。里面很多极简的白描我都不明白要表达什么。还记得是谁骂过海明威,说他的小说里面的单词没有一个需要查字典,囧。我觉得读他的小说缺少一种快感,一种牵扯读者的力。可是看到这部小说的结尾,我还是情不自禁的想用好小说去描述它。不得不说他在情绪或者说在氛围的含蓄上是隐忍的极好的。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喊或者聒噪喧嚣的别离,只用极为克制的内心独白或者人物间的简短对话,让呼喊不出的悲伤在胸腔里流转郁积。然后告诉自己,你看,人生就是这样,来吧,给自己来一枪,为时不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