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的读后感10篇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是一本由P.J.费贝尔曼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10元,页数:122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一):我看《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

  首先摘要一下各章:

  第1章列举了研究生涯中的几个问题或者误区,结论:大多数年轻科学家急需一位咨询师,帮助他们规划科研战略。

  第2章是关于选择或博士后研究指导教师的问题,作者有两条标准:谁是系里最有名的教授?谁的研究生毕业最快?选名教授的好处是:(1)他是老同志,可以给你救助。(2)不会与你争夺什么。名教授还不够,要看他研究组里的学生是只做苦力,还是能够了解全局。如果是前者,就不要去了。而博士后成功的关键:(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2)要让别人知道你并觉得你是有用的。(3)多与实验室成员交流,不要只限于导师一人,成为他的奴隶。

  第3章是关于学术报告,关键:要吸引人们的关注,除非你兜里装着诺贝尔奖章。章末的小结写得很清楚:(1)报告好比演出,要仔细排练。(2)自信。(3)尊重听众,让他们能够听懂。(4)做到一张幻灯片有一张幻灯片的内容,宁缺毋滥。(5)直观,赏心悦目,但不要奢华。

  第4章讨论文章的写作,结论:要有故事。大家都很忙,没空看长篇大论,一定要在标题、摘要和前言部分打动人心,同时要细心列出同行的工作。短文章积累下来,就可以写综述性的大文章了。

  第6章讨论求职面试问题,关键是要要预先研究招聘单位的需求,提出自己的研究想法。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第7章是如何弄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实际,很重要,基本上可以说有钱途才有前途。弄到钱的诀窍是写出好的申请书,里边要写出短期内可能获得的成果,然后积累成长期的大成果,并且要旁征博引,掌握这个研究领域的现状,说明自己与前人的区别。文中强调两个要点:(1)你所建议做的工作是重要的、时不宜迟的。(2)应该信得过你会集聚一切资源来实现你作出的承诺。

  第8章是制定研究计划。作者建议:对年轻科学家,重要的是在短期内拿出成果,才能获得不断发展。刚毕业的博士,学得技术本领在身,希望用这个技术来引导研究,但是这不够,你不应该局限于技术,而要以课题为导向,跟踪重大问题,而不在乎用到什么技术,大致上是“战术”与“战略”的问题。另外,作者提出一些策略:适当灌点水,多发表文章;同时开展几个计划,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科研这项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能够搞得定的了。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牛人,大概真是为了科学而科学,不需要考虑弄钱搞研究的问题,也不需要先写小文章再写大文章确定江湖地位。大概直到二战之前,科学都还是比较纯粹的事情。但是现在时代变了,读博士的千千万,做博后的万万千,拿诺贝尔奖的就那么几个。要在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是得有点手段才行。从大的方面来讲,必须要自己有想法,有自己的计划,这个是“战略”问题。然后,要善于与人沟通,不管是做报告、面试、申请经费还是与人合作科研,都要能够抓住别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最后来八卦一下:

  这本书翻译得感觉还不错,很好读。不过第4章标题“写论文:要么发表要么完蛋”的翻译似可商榷,原文“发表”是Publish,“完蛋”是Perish(译者注),似可译成“要么出版要么出局”。另外,书名A PhD is not enough也可翻成《博士不是伊那夫》,这样译法,是借鉴

  Are you kidding? (你是基丁吗?)

  o, I am serious. (不,我是希尔瑞斯。)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二):目录

  中文版前言

  2005年12月,我的同事得到一本美国出版的薄薄的小书《A Ph.D. is not enough!》。他让我看看是否值得翻译成中文出版。他告诉我,有许多在美国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说,如果他们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很多事情就会照它去做了。

  这本书并不厚,很快就能看完。它写得实在,言辞诙谐,读来轻松有趣。正如我的朋友所言,这本书对于那些志在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人来说,的确是会有吸引力的。

  本书作者是一位美国教授,它所阐述的情况当然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教育和职业体制,和我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另外,作者的观点中还掺杂着一些功利主义的成分,这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很难免的,但对科学的纯洁性会带来负面影响。不过书中关于如何选择课题、选择导师、撰写学术论文、准备学术报告、申请研究基金等等的叙说,对于初涉科学领域的年轻学者确实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为此我们请复旦大学物理系钱佑华教授将它译成中文,除了内容忠于原著外,在语言上也尽可能保持原书幽默风趣的格调。希望这本书的翻译出版能给正在和准备攻读研究生的青年学子以启迪,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事业旅途上走得更好。相信这本书对于许多年轻的研究生导师们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迅

  2006年3月

  目录

  序 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致谢

  第1章 你在这幅画中看到自己吗?

  一组非故事性的短文,展示年轻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过着不必要的苦恼生活,或在打造自己时遭遇挫折的一些情形。

  科学家是干什么的?——技术取向还是课题取向?

  时间就是一切

  了解你自己:一个甜蜜的职位会变酸

  博士技师

  同室操戈

  取悦父母:究竟为谁而活?

  找一个咨询师

  第2章 重要抉择:论文导师和博士后岗位

  要考虑什么:年轻导师与资深导师孰佳,超级明星抑或熟练短工,小型研究组与“科研工厂”的比较,了解和关注你做博士后的利益。

  一位杰出科学家做论文导师

  博士后职位的挑选

  第3章 做学术报告

  做有准备的报告,使人们想聘用和留用你,也使你所展示的信息易于吸收

  科学家充当演出主持人

  前言

  讲坛技巧

  不要试图考验他们的耐性

  技术方面

  小结

  补充读物

  第4章 写论文:要么发表要么完蛋

  撰写好的论文为什么重要,什么时候写,怎样把读者吸引住,如何使你的成果吸引眼球。

  时机掌握

  撰写无可挑剔的论文

  活泼流畅的论文

  论文评审人

  补充读物

  科研院所、工业和政府实验室就业优点的实事求是的比较。

  学术职位的得与失

  工业与政府研究岗位

  钱

  补充读物

  第6章 应聘面试

  在你求职面试之旅中会遇到什么,哪些问题应作好回答的准备。

  浅尝辄止者戒

  用人单位的观点

  记住,你是怎样到达卡内基音乐厅的

  回应职务聘请

  第7章 弄经费

  好的经费申请书中应写些什么,怎样写,何时写。

  你的申请书应该写什么

  第8章 制定研究方案

  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人生阶段,调整你的研究工作,例如,当你得到两年期的博士后岗位时,为什么不宜动手做五年期计划的工作。

  时间就是一切

  技术导向与课题导向的比较

  策略考虑

  为自己树名

  有风险的职业

  跋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不是惨痛的经验)

  一名行为主义者向职业成功的攀登。

  欢迎读者的建议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三):只会读书还不够 只会做实验还不够!!! 只会发SCI文章还不够!!!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在科研职业场上生存的书.我想每个有心于以后做科研的人 都会不可避免的面临这个问题.一直在象牙塔里 我以前很少考虑到做科研的人也要吃饭睡觉 也需要钱 不管是个人生活的 还是科研上的 读了研究生以后 逐渐的明白了 也考虑的实际些了 这种实际 就不免叫人迷茫 将来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在职业场上生存下去.在科研追求的形而上 和 吃穿住行的形而下 并不总是时时一致的 这种矛盾 没有人能给出解答. 也许真的象作者书里说的 经验的东西不能靠传授 包括这种职业生存的经验 但是从别人的坏经验那里 远比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能学到的要好许多.

  这本书的作者挺实在 把该说的不管多么不为某些所谓科研大家道德大家不屑的事情比如钱比如怎么能被老师赏识 都讲的一清二楚 倒是中文的这边 遮遮掩掩 生怕说了什么"有辱学术"的话 提前在前言里讲好要大家批判的继承.

  最后 给大家一句敲警钟的话吧

  只会读书还不够 只会做实验还不够!!! 只会发SCI文章还不够!!!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四):转贴一下书的序言

  我几乎不曾有过自己的科学生涯。我从研究生院出来,拥有博士学位和出色的技术才干,但对如何在科学上求生存却知之甚少。我的这种状况并非鲜见。生存技巧乃是研究生课程很少涉及的部分。许多专职科学家认为,“好”学生会靠自己找出路,而余下的那些学生,你即使想帮他们也帮不上。这是在为玩忽职守作辩解,或者可以说是存心要减轻自己的工作担子。这一“善意的疏漏”看似隐含达尔文自然选择论的意思,但就整体来说,不讲授科学生存导致了大量学生的才能和时间的浪费,往往给学生们一生造成困境。

  科海求生的技能很少能直接传授,大多数年轻科学家急需一位咨询师。有的人在研究生阶段便找到了可以求教的人,后者或许是一位博士后或助教。按照评论家门肯的说法,这些提供咨询的人,自己从研究生到退休的过程上,也不曾碰到过好机遇。至于那些不去咨询别人的学生,要想成功,只有靠自己比那些选择科学为主的天真的、理想主义的、非常聪明的青年人更精明才行。

  这些想法,我很早就有了,当时我几乎不得不告诉我的父母:他们的宝贝孩子尽管已念完八年大学和四年博士后,却仍然不足以找到一个物理学的永久性职位。那段时间的痛苦是一生忘不了的。一个高智商的孩子,曾经跳级,16岁时就从布朗克斯高等科技学校毕业,20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高分班,却在28岁月时迷失了方向。你怎样去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怎样做一次学术报告?怎样去说服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国家实验室、一家企业实验室长期聘用你?对于这些问题,我当时一点头绪也没有。直到我的第二个博士后研究做到一半时,才有幸与一位年轻的教授共事过几个月,他关心我是否决心当一名科学家。尽管他给予我的指导并不详尽,却有助于我去寻求在研究生时期没有学到的一套技巧。如果不学习这些技巧,我那漫长的物理学苦读所得,或许早已白白地付诸东流了。

  这本小册子对这样一些人是有用的:他们没有运气在较早的时候遇到一个咨询师指点迷津,他们天真地以为从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做过博士后研究,便足以保证有一个科学生涯了。我要让你明白你与科学生涯之间还有什么阻隔,使你在被这些不可避免的障碍压倒之前有所准备。简言之,我希望能使你用你不平凡的智慧达到你和将来送进学校的人的梦想。

  我从几个简单的“案例”入手。这样做有助于你对自己的早期经历有一个较的视角。至少我希望你从中感觉到职业咨询是多么的重要。接下去的几章将按照科学就业的轨迹排列。你的处境相当于什么位置,请即跳到该处开始阅读。第2章是关于选择论文或博士后研究指导教师的问题。我选择论文导师有两条标准:谁是系里最有名的教授?谁的研究生毕业最快?这样的标准是明智的呢,还是一上来便先犯了错误?第3章是关于你作研究工作的学术报告。不论你的见解有多么闪亮,如果你不能使别人对这些见解发生兴趣,那也就没什么意义。尽管你的研究结果十分出色,但如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那么与不出色的结果又有什么差别!有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说令听众不知所云,他们投影在屏幕上的笔迹像是在颠簸的飞机航班上写成的,如此等等。然而,你目前还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如果你也像他们的那样准备你的报告,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他们那样的大家。除了要求口头报告优雅工整外,第3章还告诉你使报告收到好效果的几个重要概念。

  第4章讨论文章的写作。通过你所写的学术论文,可使你闻名全国甚至闻名世界。这就是说,你的科学声誉并非取决于老板怎样评价你,而是靠论文说话,它们在任何科学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因此,你应将发表论文看成为使职业稳定的一种方法,充分重视期刊论文的撰写,使之无可挑剔。

  第5章涉及职业类别的选择,主要谈科研实验室、政府研究所和工业试验室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讲述的要点是当你在自己的科学生涯中作出很需要抉择时,如何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天真烂漫从事。第6章讨论求职面试的问题。对于一次面试来说,要街道的远不只是穿上你最好的服装,握手时要坚定有力之类。最重要的是做好面试前的家庭作业,并告诉你潜在的雇主你对研究方向已经有了想法。顺便指出,并非让你去耍花招,你最好先打听一下将与哪些人成为同事,想好你在科学上打算要弄明白什么的思路,这是谋得一个有成果的职位的关键。这一章也有选择地简略说明了一旦你肯定已被录用,你应如何与聘用单位谈判你需要的条件。如果你的底气很足,无论谈得好或不好,都会对我的愉快和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7章讨论弄钱的问题。钱对许多人来说,是科学生活的需要。过去认为只有搞纯科学的人,才遇到头痛的经费问题。但现在,政府和工业部门的科学家同样视其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建议你,把准备项目申请书看成是一项重要的科学锻炼。你会看到,用强有力的字句阐明你的研究是如何与“研究全局”相符,不仅对赢得经费支持,而且对你成为一流的研究人才,都是必要的。学会将你有机会能完成的承诺同过分吹嘘的“空头支票”区分开来也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位科学家,最难的事莫过于研究工作的选择。如果你是刚开始工作,则困难尤甚。所以在第8章中,我不揣冒昧,就研究计划的制定略作评论。贸然决定投身于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不是一个好主意。同样,从事一项你并没有十分把握能在短短的聘用期结束之前完成的工作,也是不可取的。建立研究方案的主导思想,应该是将继续被聘用和科学成就两者的几率同时都最大化。考虑的重点应该摆上战略的高度。

  在本书编写期间,节约之风刮遍全球,科学研究的经费被削减。当资源变为稀缺之物,也就不用我来强调,对现有资源的争夺将如何激化了。为了获得一个长期的科研职位,以及维持一项严肃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经费,你在职业抉择中,必须深思熟虑。我希望这本“袖珍咨询书”,能帮助你更善于反省成功之道。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五):在博士毕业之际

  虽然道理都明白,但是从一个国外PI嘴里说出来,让我感觉全世界的学术圈其实都差不多吧。

  值得一看。

  一些书摘,放在这里

  2014-04-11 21:12:35

  如果你要改变研究方向,你应在到达博士后地点之前就开始转向所必须的阅读和学习。一旦你到达新岗位,时钟便立即开始滴答计时了。出于实际的需要,你在离开博士毕业大学那个老窝之前所作的任何准备,都是不占用博士后时段的。

  2014-04-11 21:29:43

  要记住,有很多时间用来阅读的专业科学家是少数。现今,他们了解新事物的途径,是参加会议和听别人的讲座报告。如果你在这种集会场合报告做得很好,你便能更好地吸引追随者。有人追随,是你职业保障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2014-04-11 21:34:07

  你近来曾读过一本小说,或看过一场演出,是从“计划纲要”开始的吗?当一位政界候选人发表学说时,他会把提纲写在一块板上吗?显然不会,所以一般你也不要这么做。你的确应该把你报告的大纲写出来,放在办公室内。但是你去做报告,你只要把故事讲好就行了。报告的结构应是看不见的“有机体”。你的听众应被你从一个概念引向下一个概念,正像在听巴赫的赋格曲时,人们不得不跟着音乐走的感觉是一样的。

  2014-04-11 21:40:23

  在制作报告幻灯片时,要记住几个观点。当我看到一张电脑制作的美观、全色的幻灯片时,第一个感觉便是:“这位仁兄显然没有什么事可干。”现代技术的恩赐,使专业水位的摄影膜和幻灯片的制作,变得相当容易了。然而,你不可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你把幻灯片的美观看得比它上面说的内容更重要。如果你准备为一批外行人作报告——例如上层经理或一位总裁,诸如此类——你不妨用尽各种办法把你的视觉材料制作得漂亮。假如你的听众是高级科学家,那么你对幻灯片制作的“专业性”外观追求,就应该有所节制。要记住,这些科学家中的许多人,至今还开着大众汽车公司25年前生产的甲壳虫牌旧车。

  2014-04-12 01:24:43

  把你的工作撰写成一系列的短小论文,有许多好处。经理和基金会需要具体的东西来证明他们雇人和花钱都干得聪明。没有什么比出版物清单更能说明他们的智慧大有长进。

  2014-04-12 01:31:11

  如果你知道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项目,你也明白是什么使你结果令人感兴趣那就没有理由让你的文章以空洞的陈词滥调来开头:“近来在……(某个科研题目)方面重新引起人们兴趣”,我每次见到这种句子都很厌烦。如果你已为之付出数月甚至一年时间的研究计划,仅仅由于别人感兴趣你才跟进,那么,你在选题问题上还得好好补课

  2014-04-12 01:34:15

  有数学嗜好的人,常在论文句子与句子之间采用连接字,诸如:现在、然后、于是、然而、所以、由此、从此,等等。如果你想使你的文章对于非老学究也有可读性,你最好尽量少用这些字。把你的草稿浏览一篇,挑挑刺儿,看有多少此类连词可以删除,而并不破坏你论点的逻辑性。

  2014-04-12 01:38:05

  2014-04-12 01:58:13

  万一有人提出你未曾想到过的问题,那么你应该神色自若地回应说,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是你肯定在下面的几个月内将要研究的课题之一。这样处置,比你慌乱退缩或气急败坏给人的印象要好得多。

  2014-04-12 16:02:09

  你应说明需要购买什么仪器,价格多少,并且以科学上的产出来论证这些费用的必要性。只要讲得出理由,不必害怕要求过多。你需要的是系里的尊敬而不是它的爱。如果你考察周围的科学世界,你将发现:花钱最多的那个人,具有最大的影响力。

  2014-04-12 16:04:51

  请记住,作为一名初级科学家,在整个谈判中你始终是弱者一方。对于强者来说,使你生活得快乐并非他们分内之事。一般而言,你不会拿到书面的合同,特别是上佳的职业保证书。

  2014-04-12 16:19:26

  虽然寄希望于你的经验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例如凭借你开发的新技术,你所掌握的复杂技术,你提纯的试剂,你分离得出的生物体等等,但是,如果你能做一个课题导向型,而不是技术导向型的年轻人,那么,你的成果长期高产及在科学界立足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课题导向的意思是,对你欲解决的科学问题非常清楚,并为寻找其答案而工作,即使在此期间需要你时不时地学会或开发新的技术。不要仅仅掌握一种特殊技术,而对用不上该技术的任何科学问题不感兴趣。假如按照技术导向模式行事,你就不大可能以后成为科学领袖,而你追求个人研究兴趣的自由也不会持久。课题导向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掌握解决你感兴趣的问题所需用到的每一样技术。找一位合作者,比你自己去学另一种方法更加合算。这里的意思是,你首先是做一位科学领袖,其次才是一位技术专家。

  2014-04-12 16:24:15

  在寻找另一个研究组时,不要向你期望中的第二位导师“嘀咕”那第一位。在面谈中,你只要向新研究组的负责人(第二位导师)表明,你已成熟,懂得怎样来建立自己的工作履历。不要抱怨,而只是解释:虽然第一位导师的研究项目看来也是非常有趣的,但你担心自己等不到成果出来并发表,以至于你的贡献只得到很少的赞誉,而你不想两年后靠失业救济金度日。

  2014-04-12 16:36:33

  你每发表一次短计划论文,你的论文清单就拉长一截,降低了你在潜在雇主眼里的风险因子。一位多产的雇员总比一头“尚在宰杀的猪”来得强。一张长长的著作清单,就是你已经以及将会多出成果的最后证据。尽管专家们确实看不起那些用同一工作的重复论文构成其论文清单的同事们,但你写长的 、多侧面的论文,并不能得到加分(见第4章)。每当你发表一次短期研究的结果,你便为自己的产出率,向你的工作单位、你的合作者、你的合同经理,以及你潜在的未来雇主等做了广告。你还为研究同行完成了一件有价值的服务,因为你及时介绍了新思想,加快了该领域的发展步伐,也防止了人们的重复劳动。当一些小课题成果积累成大成就或大发明时,写一篇综合性的评论发表出去总是有机会的。

  2014-04-12 16:42:42

  同时进行两三个计划,至少还有两个别的好处。首先是强迫你在其他方面拓宽自己的领域。当你在科学上前行,尤其是你在一间工业或政府研究所里工作,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你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深。在大学里,教课的要求能抵制这种趋势。我完全不是想说服你朝广博而浅薄的方向奋斗,也不是想让你因广致博,以致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无法取得进展,我的建议是出手同时去摸几只馅饼,你在科学上就更有希望成功。当某个领域显得渐失活力与需求时,你已熟悉的另一个领域的重要性可能在增加。在一个领域中你学到或发展的好思想,在另一个领域会用得上。这也许是取得研究进展的一条非常有效的捷径。 第二个好处是,当你的科学灵感在一个领域趋于枯竭时,你的职业生涯受到的冲击会减小。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热门”领域,为这个冲击担心并非多余。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六):学术界的「捷径」

  书中很不客气地批判了那种对于科研的理想主义思潮,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的口吻,指点那些有志于学术生涯的后生,要想在学术界立足,必须要做一些「常规工作」,比如定期汇总工作形成论文,与同事积极沟通互相帮助,做一次漂亮的报告,花心思修饰一份申请……看上去就像一份求职宝典中包含的内容,而作者也毫不避讳对这种实用主义科研态度的坚定立场。他说得很不客气:如果不这样,那么你在学术圈将举步维艰。

  当然这是站在美国的科研环境得出的结论,我想国内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作者说如果想尽快拿到终身教职,与其在大学中从助理教授一点点做起,不如先进入工业界或者政府实验室,因为后者的科研氛围更单纯,不会被诸如授课或者其他杂事占去时间,而且实验室的薪资水平落差不大,前期更是比高校优厚不少,等到有了学术声誉之时再进入高校拿终身教职则更为稳妥。这个理由在国内是完全不成立的,首先国内的高校的相对更封闭,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经,此外国内的高校其实对所有的教师都可视为「终身制」,至少没有美国高校普遍的七年不升正教授就走人的「潜规则」。

  但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让人意识到所谓学术,并非什么阳春白雪的事情,科研人员也都是普通人类,在其他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学术界一样存在:待遇、前景、风险、心态。

  考虑到学术界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你的周围都是些绝顶聪明的头脑,如果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当然需要提前做足准备——一个博士学位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读后感(七):学习经营

  昨天中午看文献时,收到老板转来BC的退稿信,审稿人一点都不客气。我在实验阶段所无法超越的限度,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被他们拿出来说事儿。 看的我很郁闷。

  翻出前一阵买却没来得及读的小书,对照看自己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我早说了,不想再做科研,可至今仍以不明身份在科海中遨游。今和羞花说,但愿我能再花十年时间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可我怎么做,做什么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这本书里讲的很多问题都恰恰是我们实际遇到过的。比如,工作汇报或ppt时,要学会把工作的主题找清楚,要有个故事线索,不要一开头就说“我试图解释令人感兴趣的小粒子上光散射与波长的关系”,而应该说“有一个广泛需求,那就是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呼,这段话虽然翻译的很拧巴,但直击了很多科学研究者的问题。

  一次在公交车上,听两个mm评论自己的男博同事,外形也不错,人很善良,可你就是不能和他说话,说一般的事情,他接不上茬,一说道专业,他就滔滔不绝,让旁人无趣……听的我当时后背发凉,这不正在说我等这群无趣人么?

  从我们踏入科学殿堂大门那天起,导师就不断提醒我们,要学会问问题,但是,要学习从小问题着手。刚接触研究的人,只能从解决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出发,在纷繁世界中一点点摸索。说在荒蛮的路上披荆斩棘也不为过。等终于有些结果,需要总结汇报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被陷入山间密林之中,幸运的,周围还有几个同伴可以相互交流,不幸的,交流起来比说外文还令旁人不明白。

  一般人群不交往也就罢了,但对老前辈、管理者和导师就不能这么应付。作到博士研究,通常已经是某个小领域的技术专家,但汇报对象中能有一两位明白人就不错了。因而,讲故事,也就是自恃正直的我们所不屑一顾的“忽悠”的技巧就相当关键了。

  除了忽悠技巧外,对于天才他们,以及准天才的我而言,也碰到过如下问题:

  时间就是一切,可是我耗费了时间;

  一个甜蜜的职位,或者一个梦想就那么变酸了;

  做了这么久研究,却发现自己顶多是个博士技师;

  同室操戈,善良或者无能的败给对方;

  取悦父母:不知为谁而活?

  要不要出去作博士后,或者在现在的位置上熬成专家,这也是个问题。

  费贝尔曼举的几个例子里,在科海中挣扎的人,往往家庭生活也陷入困境。拿三个字形容就是:很失败!

  科研与生活一样,既需要用心,也要善于经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