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南水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南水北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4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南水北读后感精选10篇

  《山南水北》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南水北》读后感(一):忘却的记忆

  那些平时看起来巨大无比的幸福或痛苦,记忆或者忘却,功业或者遗憾,一旦进入经度与纬度的坐标,一旦置于高空俯瞰的目光之下,就会在寂静的山河之间毫无踪迹——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也永远不会发生。

  ——《山南水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寻根文学”的热潮,寻根派作家将创作着眼于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探讨与挖掘,而韩少功则是“寻根文学”的主力。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明确提出“寻根”的口号,并在之后的创作实践中践行了“寻根”的文学观,《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小说相继问世,在中国文坛上造成了深厚的影响。

  而长篇散文集《山南水北》则是韩少功在新世纪归隐乡野后的第一部力作,凭借该作品,韩少功一举获得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称号,以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著名当代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文艺争鸣》中曾发文表示:

  韩少功是唯一可以从寻根的布景中剥离出来的寻根派作家。韩少功的写作,他的那些作品文本,并不仅仅属于‘寻根文学’,这个人从偏远的湘西走出来,他本身是一个纯粹的当代文学史事实;一份新时期的历史清单;一部打开又合上的新时期文学史大纲。

  从乡野走到城市,活了半辈子,有朝一日突然发现自己没活明白,从而再次产生逃离的冲动。记忆中亮着灯光的窗口,或者是烈日下挑担歇脚时的一片树荫,曾经匆忙告别的地方,却成为如今的心之所往。“人生已经过了中场,留下大堆无可删改的履历,但我是不是还异想天开地要操着橡皮擦子从头再来?”当作者青春年少时,收拾行囊背井离乡,乡野至于他而言,从儿时的故里,变成后来的远方。那里的天空,和土地,都被悉数埋藏在记忆深处,随着时间的涤洗,只残留一些美好与温存

  然而现代化的都市远不如想象般完美——太多所谓上等人的没心没肺或多愁善感,太多频繁交往中越来越常见的无话可说。城市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森严,进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隔阂与疏远。此时的他,只希望去到一个落幕的剧场,在人去楼空的安静里,回归生命的本源。

  于是,在葬别父母、带大孩子之后,韩少功带着妻子和一条狗,踏上了多年以前走过的路。他说:“我愿意在那里行走如一个影子,把一个石块踢出空落落的声音。”人啊,在嘈杂之后,是需要些安静的;在繁华过后,是需要些颓败的。

  回到乡野,就好像回到了生命最开始的地方,渐渐的,韩少功发现了城市的匮乏。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他们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因而只有无眠的白天与有眠的白天相互交替。夜幕从来不曾降临,灯火没有熄灭过,城里人的焦虑与浮躁和心跳一样,不能停下。而韩少功,终于在三十多年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真正安静并黑暗的夜晚。

  他还看到了许多城市里没有的牛羊草木、青砖瓦房,还有一步一步走向绝迹的传统工艺。后来人们也开始怀旧,返璞的风潮席卷了整座城市,流行的装饰物从西洋摩登变成复古的青砖,野菜也成为餐桌上养生而健康的美味佳肴。随之而来的是,穷人爱上了富人的红砖,富人倒是爱上了青砖;穷人吃上了富人的鱼肉,富人倒是点上了野菜;穷人穿上了富人的皮鞋,富人倒是兴冲冲盯上了布鞋……风靡意味着价格的高涨,于是传统也就成为了富人的专利。原来,在这个年代,怀旧也是需要成本的。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韩少功的这部《山南水北》展现着城市和乡野的矛盾对立,而我们城市人身处其中,却又茫然未知。当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我们总在思考自己得到了什么、还能得到什么,却忽略了在狂潮之下,我们已然失去了许多,失去了故乡、失去了先祖传统、失去了根……

  城市霓虹闪烁、歌舞升平,而乡野,是故里,更是天涯。人之为人,不可离根,亦不能忘本。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山南水北》读后感(二):生活让人感动

  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总是不想太快地看完。毕竟现在有了DVD,有了视频点播,你想看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去看都可以,毕竟,这个世界上,用钱买不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中国翻开,从《卫星佬》看起,一直不敢按顺序看,怕顺着一直翻下去就知道看完了,就是来回地乱看,看到看过了就重温一遍,发现还有没看到过的就像在陈年的衣服里捡到钱一样惊喜。

  中国当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但是也没有差到那么离谱的程度,就算是经济上差别很大吧,但也没那么悲苦,看看电视上宣传的,包括央视晚会上对农民的描述,简直就是作贱农民,如果不是拍戏他们可以一辈子也不会去农村了,虽然很多人也以农村来的自栩。他们只是把农村当成一个工具而已。还有人也去农村,那不过是浮光掠影的观光,为了写一些做作的抒情文字。还有的人去个地方就要感慨一翻,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就有那么多心事,去个地方都想着中国文化,好像中国就靠他撑着。

  文字方面,有个刘亮程,这个人吧,一心怀念乡村,却一直住在城里,这就叫言行不一,在城市公园里看到牛粪居然去摸摸去闻闻,当时我看到书中这一节的时候顿时觉得他这本书比牛屎还臭,一个人矫情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说的呢。

  韩少功是真正的去了农村,地地道道地在做农活,虽然跟其他农民相比他有稿费,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有点文化,有些事情看得开一些,但是他去了那里就把自已当成一个农民了,当地人也没把他当外人。

  因为他真正把自已融入进去了,才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真正的农村,没那些矫情的人说的那样好,也没有那么苦,反正对大多数人都是一样,日子一天一天过,谁也别自我感觉太好了,也别在羡慕谁。在他笔下,也能看出农村的现状,还保有一些中国传统的发风,人与人之间少有现代人的隔阂,但是封建宗族制度没了,人们只是靠惯性还维持着一些传统的东西,而新的现代文明又没有很好地贯彻下来,这里有腐败有时候有些愚,也有坏人,有时候还有恶人,还恶得可怕,里面关于恶的事情也是听说而来,但是想想沈从文在他散文中写过的那些杀头的经历也不会觉得一些事情在这里就不会发生过,都说文化人虚伪吧,但至少有一果虚伪的心好多事就不好意思做出来了。乡村有乡村的问题,但大家都在用自已的眼光和思想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而且有时候解决得还不错。

  文中也有一些太过离奇的事情,这些事有的可信度高,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有的太过夸张,就有害整本书的基调了,但阅读中只觉得这是白璧里面微微的瑕。

  《山南水北》读后感(三):那一片山南水北 ——《山南水北》(韩少功)书评

  几年前,我在一个做期货的朋友家,邂逅《山南水北》这本书,略翻一翻,原来是著名作家韩少功写的山居散文随笔,作家自谦为“八溪峒笔记”。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以“山南水北”作为书名,自有一派拙朴悠然的人文气质。我笑问朋友:“你们做职业投资的,还这么文艺,看这么人文的书?”朋友笑答:“闲来看看这个,静静心,我们做期货,心要定。”自此,我的床头书里,也有了这本《山南水北》。

  《山南水北》最早出版于2006年,在此之前,作者韩少功早已是著名作家,其诸多作品,被冠以“寻根文学”称号。惭愧的是,我正儿八经读过的不多。

  我得来的这本《山南水北》是2008年1月再版的,豆绿色封面上简洁写意的字体,除了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并无太多极尽渲染的推送类文案,很是朴素温润的装帧,透着沉静的力量。

  夜里,鹅黄色床头灯下,看到开篇第一句就非常的性情中人——“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简单清爽的文字气质,是我喜欢的气质。

  作家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到湖南一处名为“八溪峒”的乡村定居,这地界,一如你我生活奔忙在某 个城市某条街道某栋写字楼,都是地图上的某处微点。

  然而,只有置身于山野乡村,感受大自然的浩阔地貌,才能敬畏之心自生,褪尽喧嚣浮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藉此获得平静的力量。——“那些平时看起来巨大无比的幸福或者痛苦,记忆或者忘却,功业或者遗憾,一旦进入经度与纬度的坐标,一旦置于高空俯瞰的目光之下,就会在寂静的山河之间毫无踪迹——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也永远不会发生。”

  全书共99个独立篇章,纵笔直书,记录一个个底层乡村生活故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

  现代社会,城市生活不易,乡村生活就更是自有其艰辛。无视底层乡村生活的艰辛,一味追忆、歌颂逝去的乡村情怀,是所谓“城里人”的一种无关自身痛痒的“扮嘢”。

  作家在这本《山南水北》中记录的乡村生活,有淳朴和坚守也不回避艰辛和窘迫,有乡村浑然天成的乐观幽默和侠义心肠,也不回避乡村特有的狡黠和抗争,还有底层乡村干部亦文亦武、看似上不了台面实则非常实用、非常接地气的智慧,更有在那些奇闻异事中相传的民间智慧、乡俗民情。

  细细读来,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一块石碑、一段残垣的乡村风物景致,那鸡鸣狗吠、鸡零狗碎的乡村世相人情,还有那口耳相传多年不衰的乡村神神鬼鬼故事,无不入心入肺。

  ——原来,乡村风土人情中,有这么好玩的人、好玩的事儿,

  比如,第32篇《开会》,贺乡长开会禁止村民“买码”赌博,村民反对,那一个个自成逻辑、脑洞大开的理由,让人忍俊不止还无力反驳——“禁码?笑话,我已经亏了两千,你们赔我啊?我不去赢回来,拿什么买化肥?”……“你们早不禁,晚不禁,等我亏了两三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这就是你们执政为民啊?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哈哈,谁说基层乡村群众没有文化没有水平?瞧这政治水平。作家用白描手法,一个个底层百姓攒算自己一方巴掌大天地的神态是不是活灵活现啊……

  然而,高潮还在后面,贺乡长在会场失控的时候,逮住一个机会,掌控全局,一番占据乡情民意高地的慷慨陈词连带着拍桌子,证据充足、逻辑严密、高风亮节、气势如虹,看似与会议主题无关,却震住全场。

  “嗯?哪个骂娘?”……“禁码是为了你们好。你们禁不禁,看着办,关我卵事!但骂娘做什么?我娘碍了你们的事么?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她今年六十五岁了,脚痛了十几年,在家里从不出门,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子都没穿过,连火车也没坐过,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哪一样得罪了你们?”…… “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清清白白一世人,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凭什么被你们骂?她到长沙去补脔心,欠了几万块钱的账不说,脔心还没补好。医院里说,顶多也就是两三年的寿。你们还嫌她命不苦?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还是喝过你们八溪峒一口水?你们自己就没有娘?你们的娘也是茅厕板子?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么?好笑,我贺麻子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这种事。动不动就骂娘。好呵,骂!骂呵!跳起来骂!”——作家这段白描,画面感特别强,语言特别接地气,有木有?

  贺乡长这番慷慨陈词获得共情分后,一切事情都好办,村民们的逻辑链条说简单也简单。这就是底层乡村干部的智慧。

  绪非爹骂日本右翼势力:“参拜,参拜,参他娘的尸!真要搞得中国人火了,好,什么事也不做了,一人出十块钱,做两个原子弹。老子把火柴一划,嘭嗵!”——这位意见领袖,用火柴发送原子弹,是不是一道风景线?隶属民间综艺频道的,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不对?

  山野村民,自然有诸多“不服周”的地方(不服周,是当地俗语,意即不服管、不服气),最要命最搞笑的是,他们种种说辞理由,种种自成体系的逻辑,同这样的农民斗嘴抬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见第88篇《各种抗税的理由》)。

  但是,这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也许,只有融入了那一片山南水北的贺乡长们,才能在那方水土且行且停地带领村民们跟上时代步伐。

  山野村民中,其实各路能人异士隐身其中,深藏功与名啊。远看也许粗鄙,细细交往才能有更深认识。作家笔下,诸如神医、卫星佬、笑大爷、剃头匠何爹、雨读作对的贤爹等,各个栩栩如生,别有神韵,也是好玩的乡村故事。

  乡村生活中,村民们倾听大自然,自有一派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很是温暖有趣,作家也记录了很多这样的小故事。

  比如家禽家畜与人灵性相通的小故事,即便是寂静无声的植物,也是有灵气的,需要接近TA,才能懂TA。如第22篇《每步见药》,用院子里的马齿苋、犁头草治好作家背上的毒疮;第87篇《夜半歌声》,守秋的人,夜半唱歌养禾苗,据说,尤其是唱情歌,特别养禾苗;等等不一而足。

  有好玩的、有趣的,自然也有一些苦命的人儿、沉痛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第4篇《残碑》,一块残破的青石碑,残损的刻字,记录着两百多位死者姓名,记录一段动荡的岁月。兵荒马乱的时代,乾坤倒转的时代,远山脚下的乡村,不可幸免受到波及,骨肉相残相食才能得以苟延残喘,人伦悲剧,锥心之痛。

  又如,第54篇《最后的战士》,湘东北山区,曾经是国军阻击日军西进的重要战区,蒋介石在这片战区的幕阜山留下了“气壮山河”的题字。战争留下了战壕、弹壳弹片,也留下了战火中与部队失联的散兵游勇。作家偶遇的采药郎,就是当年失联的国军战士,由此引出了另一段最后的战士的故事。最后的战士,俨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固守战死长官的死命令:坚持敌后游击……那断了两指的右手,那通电一般的行军礼……这样的故事,读来总是令人动容。

  还有,第48篇《当年的镜子》、第68篇《天上的爱情》等等,都是乡村伤痕故事。我们从中读到了沉痛,更读到了作家的悲悯。

  ……

  作家的文字,细腻精简而又传神、质朴平和而又风趣、还很有些古代游记的质感,让人跟随作家,徜徉在那一片山南水北,在一人一景、一事一物、一阵欢乐、几声叹息中细细品味。

  作家多年的乡村生活,不是矫情的惺惺作态,而是以一种共情参与、无限接近与叩问的姿态融入了那一片山南水北,并记录下来,带给我们宁静美好的阅读体验,更带给我们从另一个空间维度看待生活的视角和思考。

  “浩阔的地貌总是使人平静。”

  夜凉如水的日子,慢慢读着这本《山南水北》,亦能让人平静。

  《山南水北》读后感(四):一竿山水一清笛。少功也是水生山起处划向岁月深处的那个艄公吧

  这是一个用灵魂叩通文字的作家。他曾这样描述夜晚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南水北》读后感(五):山南水北

  (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8.5.5

  如果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有一天突然离开都市,回归田园,总会让我有这样的判断:这是一个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的高超之选。

  所以,像韩少功这样的名作家,在子女自立、二老归天、温饱不愁之后,回到山村种地劳动,我看远不能叫归隐。身边依旧有电话、宽带、卫星电视,也没有停止写作,并且成书后依然能出版,出版后还大受欢迎。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隐士是不会出版作品自我暴露的,所以,与其说是出世,不如说是入世,与其说是退避,不如说是进发。

  这本记录了他湖南山村生活见闻和感悟的长卷散文集《山南水北》,让我爱不释手。我想他的稿费收入也不会比他务农的收益要小吧。

  兼得城与乡的益处,在主流和边缘之间自由过渡,这不正是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内)所想往的生活吗?

  《山南水北》吸引我的是它传奇般的情节、诗般的文笔、哲人般的思辨。是下面这段话让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

  读这样的作品,我有时常会生出许多难以摆脱的疑问。

  作家的知识和素养让同样的山村生活在他眼中的意义(幸福感、趣味性,等等)远别于一位普通老农。这是一种主观上的提升,这种提升的能力源于自身受过的教育、多年的积累。我想,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可以靠自身的力量来找到某种想要的感觉,而不一定非要身处某一个特定的环境。

  比如,就算是身在喧闹浮躁的城市,我们依然能打造田园般的心情。同样,如今的农村也并不是世外桃源。在韩少功的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了阴暗面,看到了一些和城市里大同小异的世态万象。

  那么,为什么大家总还是想着要回归自然?那种纯朴的、对任何人都会带来同样感受的“标准化”的自然真的存在吗?我看没有。

  我无法将这样的自问自答进行下去。有点累。我倒是觉得韩少功用“进发”这两个字可谓恰到好处。没有哪一种目标明确的变化不需要付出努力,包括“归隐”。抱怨外在不如修炼自身。

  见我看《山南水北》,爱妻拿出Peter Meyle的《普罗旺斯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一中一西,放在一起阅读会很有意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