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毛泽东军事箴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毛泽东军事箴言》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

  先说段题外话,记得大学时候班级组织入党申请,我家里的意见是强烈地鼓励,我爸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半辈子的老党员,自我懂事起就爱把参军时留下的习惯带进家庭教育里,有时候觉得古板,有时候又觉得颇为有趣。他是以党员身份而骄傲的,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共产党为新中国带来崛起这个信念,对于他那代人来说比起我们又要坚定地太多,而毛主席在他还上学的那会足够被称作中国大众的精神图腾。记得后来他还跟我提起过,1976年主席去世的那天他们在课堂上接到通知后哭得声嘶力竭,我知道老头子所说的悲伤是真实的,因为我从没在他的脸上看过那样的凝重。

  大概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我对于新中国解放时期的那段历史极为着迷,而毛泽东三个字也在后来的接触中越加清晰明了。从不畏强权的先行者,到常打胜仗的军事天才,从农民出身的教书先生,到名垂历史的开国领袖,当你越加了解他,越会发现那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2:

  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共产党。

  求学时候对于这句话的一知半解并不妨碍我对于英雄的崇拜,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长征道路保存有生力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等等,指挥权几次旁落,用事实证明了毛泽东才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不拘束于苏联经验的模板,种种因时因地的奇思妙想,无论怎么复盘这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都不得不承认战略的眼光远比战术的精妙更可贵。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看看书中是怎样记述的吧,“枪杆子里出政权”确立了武装战争的思想,而“农村包围城市”,又走上了一条极为适合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的旧中国的道路。

  而“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的计划,就如同神来之笔,分散有生力量,组织人民群众,以迂回的方式的应对对方主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频繁地袭扰像是持家有道,精打细算的主人用少许的原料烹制丰盛的美食。1938年《论持久战》的提出,则更是体现了主席对于战争双方的了解和认知,“不打无准备之仗”又“随时准备打击侵略者”,近乎于对未来战争走向的全面预料,多智而全才。

  当所有人都在方寸之间辗转腾挪,他早已经跳出那个既定的圈子,走在了时代最前沿。

  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

  如果说,在战争中的表现更像是电视《恰同学少年》里表现的那样,天生我七尺有用之躯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豪迈气概,那么在治军治国的思想上,他所表现的则更加细致。前者就像是两军阵前将军对峙,讲究有胆有识,胜败往往一念之间,后者更如同文人下棋,考量水磨工夫,下一步而观百步。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胜利来源于团结,主席重经济、重军事、重发展,治军的严谨苛刻和治国的事必躬亲,为一个落后于世界的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我们是战争的消灭者

  马克思曾在著作中提到——更好的世界的实现不能依靠人民的善意。腐朽破败者从不会因为包容而消失,同样坚信于此的主席时刻明白战争的重要性,然而他又提出“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在他的眼里,战争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一个安稳的社会才是所有人追求的东西。

  当你讲道理的时候,总会有人跟你讲武力,当你讲武力的时候,又不缺少人跳出来讲道理。其实这个世界的拳头大并不一定代表着真理,然而当你希望你说的声音可以让更多人听见,那么用武力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就是最后的底线。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主席打了半辈子仗,输少赢多,当年的教书匠慢慢走到了主席的位置,然而他教书育人的心从没变过,也许这本书中的大多道理听起来并不高深莫测,甚至于浅显,但大道理人人都懂,而走上大道的的确寥寥无几。

  曾经最喜欢的读书人是张居正,他说“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而毛主席同样如此,如果说前者为万千布衣学子打开了跳龙门的途径,那么后者就是为万千穷苦人捍卫了挺直腰杆说话的权利,以及一个和平的时代。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是毛泽东从人民利益出发,讲清楚人民军队力量来自于人民,看透彻人民才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不仅印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从根本上解答了发动群众基础的必要性。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不容许枪指挥党”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指明军队与党的关系,不仅要求部队听党指挥,也在规劝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维护党的团结和党中央权威,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军队纯洁性,贯彻为人民服务。思想指挥行动,永远不是一句空话。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句话不仅是军事上的名言,也是从小被我们所熟知,大方向讲要从历史发展趋势去看待事物问题,军队在战略上上要“以一当十”,在战术上要“以十当一,其实也在指导着我们生活,不要惧怕苦难,正视问题,细致对待,认真解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和军队,就没有我们安定团结的新社会。环视整个世界,局部地区依然动荡不安,中国成为安全系数颇高的国家,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华裔华侨或者在中国的外国人,纷纷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中国的安定团结赞扬,有强大的军队和综合国力做后盾,我们才心安无忧的从事我们喜欢的工作,过我们想要的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及至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年学校举行歌咏比赛,班里选择的合唱曲目正好是《长征组歌》中的一首《四渡赤水出奇兵》。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唱这首歌时,对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毛主席用兵的历史事实已经比较熟悉,所以觉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八个字,确实是当时红军战士发自内心的赞叹之语。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至突破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时,由于连续苦战,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了3万余人。在1934年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后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之后于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长征史实。

  这个世界上当然没有神仙,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度,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一以贯之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对策,而不是像博古、李德那样纯粹就是军事教条主义。不能说他们没有军事指挥才华,但当时他们的军事策略远远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根基不稳,军事斗争上取得胜利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的“神”,在别人看来确实是神乎其神,但实际上他的“神”就是基于他的实事求是,善于根据敌我双方态势进行针对性判断,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所以才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变被动为主权,使得敌人总是被牵着“牛鼻子”走。

  而就在具体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军事话语,比如,“我们的原则就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一句,就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以及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但在实际上,当时中国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区域依然处在军阀统治之下。而仅仅就在之后的1930年3月至10月,冯、阎、桂、粤军阀就与蒋系展开一场持续长达半年的军阀大战,双方投入兵力100多万,死伤30余万。可见,那个时候的国民党军队是典型的“枪指挥党”,这一情况直到解放战争时也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所以蒋介石才会输给毛泽东!

  从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毛泽东这的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实践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统帅。毛泽东说的那些话都是值得反复品味的,这些话没有大话,不像别人说一些教育人的话,结果自己都做不好。在军事方面,很多决定就是一线之差,就比如说建军的总原则和核心就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可能树立权威。如果说一个领导人只有能力管好自己却没有能力让别人听自己的,那么团队就不会齐心合力,我们需要学话抓问题的重点,从根本上去说服他人。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毛泽东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部署了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军事策略。他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他说军队“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他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领导下的新政权里,他和军队、和人民是一体的。20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赤潮澎湃。毛泽东没有留恋城市,而是深入到工厂、农村去研究。写出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文章,办起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而这一点对于他的军事思想不可说影响不大。

  它讲了三个点,军队,战略,价值观。而这三个点无一不围绕“人”这个根本点。

  首先,它讲了军队的根本,军队的任务,军队的纪律,军队的作风,军队的素质以及军队的现代化(转型)。这部分结合史料以故事的形式还原了那段历史,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如何突出重围,必得有一定的纪律。比如“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是枪指挥党”,即表明了要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对于处理军队内部关系以及团结人民群众起着重大的粘合作用。比如“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特色”,在与汪、蒋合作破裂之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点燃了“工农兵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也让我们的党和人民承袭了这种精神,为后来的不断抗争,险中求胜打下扎实基础。

  最后,它讲述了辩证战争观,讲述了人与武器的关系,讲述了军队宗旨和军民关系以及取胜之道。在军民团结一心下,混乱终于过去,属于中国的新的时代来临,和平终将席卷整个世界。但这不是结束,和平年代依然需要有随时参与到战争中的勇气与后盾。珍爱和平,又不惧战争。与此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实自己的后院,没了苏方支援,就自己摸索咯,从苏联老大哥留下的残破图纸挖掘,从西方国家买来落后的技术自己琢磨,即使是走弯路走一条人迹罕至的新路,也要走出这个困境来。终于,走的人多了,路子也就出来了。而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人民团结的力量。从战争伊始到胜利归来,如果没有兵民的,就无法取得胜利,人民战争,最终靠的还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这一点终将由我们永世谨记。

  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成功,一则归功于其丰厚的军事、历史知识积淀和创新使用,二则与他对人,对人性和人心的精准把握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

  文/陈二灰

  今年夏天的暑期档,有一部国产大片《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历史,在同年的8月1日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1927年,北伐战争刚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国民党“右派”为夺权叛变革命,发动了疯狂的“清共”行动,短短数月,近31万进步同胞遭到残酷杀害,全国震惊,刚刚看到希望的中国即将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和独裁专制的深渊。由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成立不足7年的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右派”的疯 狂进攻下,几乎遭遇毁灭性打击。 “四一二”事件的发生,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内进步分子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

  毛泽东,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1949年-1976年,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除了是一位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之外,同时他还是一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一首诗词之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大与宏伟,同时也歌颂了近代革命英雄,更能在这首作品中看到毛泽东同志的广阔胸襟与远大的抱负。毛泽军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哲理、寓意的名言警句,这是一笔雄厚的精神财富。

  一、枪杆子里出政权——毛泽东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总结了大革命历史失账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影片《建军大业》中在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的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陈独秀同志的右倾投降主义,遭到了会上众多人的反对与抗议,而在此时,做为湖南代表的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加速深入农民斗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提案”的言论——“一条枪,都不能交,交了枪,我们共产党人的命运,就会像李大钊先生一样,交枪只有死路一条,汪精卫政府不可靠,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我们批评孙中山只搞武装运动,但是我们呢,却只抓笔杆,不抓枪杆子,到头来我们迎来的只是大屠杀,我们国家最多的是农民,只要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把农民武装起来,农民就会成为我们革命的本钱,就会成为我们革命的主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在影片《建军大业》的最后,毛泽东在百里荒山的井冈山开辟的一方天地上迎接了从三河坝孤军战归来的朱德同志,慷慨激昂的说了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指我方组织的军队虽然是由工人、农民一个个组建而成的,但是我们团结起来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然,在真正的历史记录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一封由毛泽东同志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在信中毛泽军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计的一种悲观思想。

  三、任国家领导人讲话——毛泽东

  2013年12月2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诞辰的12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座谈会,在会上现任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结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做出的卓越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许多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语句,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的命运已经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等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