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供给侧改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10篇

  《供给侧改革》是一本由吴敬琏 / 等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一):非正常版笔记

  Chapter One 中国需要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三期叠加的挑战:“经济增长换挡期——经济增速下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内外部失衡(投资率畸高和消费率过低,外汇结余的大幅度增加引发货币超发和市场泡沫)”,“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大规模投资导致企业负债迅速积累)”。

  讨论两种经济增长的分析方法和应对措施:一是需求侧因素分析法——凯恩斯分析方法(四架马车),提出需求是短期调控经济的手段,但是供给是长期可持续调节经济的手段。扩大需求所施行的投资刺激政策所带来的投资回报递减规律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债务的过度增加和杠杆率(负债总额对一年GDP总额的比率)的迅速升高,其中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高达125%,超过欧盟90%的红线。二是供给侧因素分析方法,哈罗德多马模型及其悖论,索洛余值A即TFP。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力增量,资本增量和全要素生产率(TFP)。

  过去三十多年的高度增速原因:大规模投资;人口红利;效率的提高(城市化和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However,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城镇化和模仿技术效应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才能走出三期叠加。引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避免系统性风险,措施:停止无效投资;妥善处理政府债券;动用国有资本偿还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停止对僵尸企业供血;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盘或者重组;停止刚性兑付;盘活粗放增长方式。

  全面改革的阻力:旧的意识形态;权力寻租特殊利益者;不利的经济环境;现代市场经济的巨型系统。应对规划:防止回潮和纵向深化发展;两率改革配套金融体系改革的变化;财政改革配套地方政权的处理;建立竞争有序市场;N+1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市场化商品价格体系,自由贸易区的试验。

  2.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如何看,如何办?——钱颖一:清华大学经管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原因:摆脱贫困陷阱后,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融资结构的扭曲造成大面积产能过剩,纠正扭曲必然影响增速;激励机制的变化,中间状态,政府权力尚未全面减少但是做事积极性下降。

  How to do?一是不应该出台大幅度刺激需求的政策,不应该过度依赖央行的政策,应该配套相应的结构调整;二是留给市场和企业内生调整和发展空间;三是发挥政府在供给政策上的作用,减少行政审批加快财政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民企松绑,促进金融创新和创业:四是重新定义政府奖励机制,建立新行政商关系,由参与型变为服务型。

  3.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白重恩:清华经管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三个和挤出效应相关的现象:一是经济增速下降但是没有明显的失业问题出现;二是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速;三是实际利率不断上升。

  如何解决?政府简政放权,加强国有企业二改革;降低劳动力成本,利用国有资产的划拨和国有企业的分红支持社保,降低社保缴费率;利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应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是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结构相吻合

  4.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都是空谈——黄益平: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稳定增长速度的是产业和创新升级,产业政策应集中在教育、科研、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

  供给侧改革,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持续的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是一种长期性政策,解决目前国内生产中的低效益、资源配置不当、技术进步缓慢、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僵尸国企的推出障碍:工人失业、不良资产、经济增速放缓——长痛不如短痛。

  真正能够支持经济增速触底反弹后稳定增长的在于我国又没有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企业。

  5.从制造到服务:经验理论与中国问题——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一是迈入一定人均收入门槛值后,一个经济体会经历从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驱动转型力量是更高水平上对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偏好的上升,以及工业部门相对于服务业部门更高的生产率。

  二是人均收入、增加值份额、就业份额、消费份额等多方面证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典型的从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期,拐点是2008-2010年。

  三是市场力量作用下的经济转型会伴随部门加总生产率(生产率差异和非同质偏好引起)、资本积累、劳动参与时间等多方面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速,违背经济转型方向的政策会加剧资源配置扭曲,降低TFP,进一步加剧经济下滑。

  四是从维持较高经济增长潜力角度看,应对结构转型压力的关键是释放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依靠对服务业的规制政策调整和改善公共服务,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升级是互补关系。缩小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部门和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部门之间生产率差距比缩小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更有助于提高加总生产率,全国范围内,高端制造业国家一定配备发达的服务业,说明两者之间是互补关系。比较而言,中国的制造业与国际市场高度接轨且具有强的规模经济优势,面临的政策环境扭曲是部分上游企业及生产要素处于高度管制和事实上的寡头垄断局面,带来了对工业部门和整体经济的负面效应。

  6.久违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什么信号?——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振鑫: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

  中财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并没有变弱。

  中国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适度扩大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重上升);货币政策上继续降息降准是必然,如果CPI,PPI持续下跌,将会有降息来对冲实际利率的攀升,外汇占款下滑导致基础货币缺口将需要降准来对冲,盯紧银行间利率;财政政策: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房地产定位常态化,短期核心去库存;注重对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股票共给不足和资金过剩导致的“堰塞湖”,进行股市改革。

  7.从国际经验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需求因素向供给因素的转变是有限制的条件:封闭经济,无国外竞争者;不存在产能过剩。

  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依靠创造性破坏机制,意味着必须容忍能够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产能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推动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防止制造业过早、过快,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形成国内版飞雁模式,赢得调整的时间从而延长人口红利;继而在部分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实施“一带一路”推动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改善,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

  中国政府应该利用后发优势,把握互联网革命的机遇进行改善,政府从挑选赢家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利用创造性破坏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Chapter Two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

  1.供给侧的源头——“萨伊定律”——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萨伊定律是指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供给方创造的收入没有全部转化为需求。

  “供给经济学”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泛指里根政府推行的以减税为中心的一套政策,加上私有化和解除管制,统称“里根经济学”。

  财政开支通常向资本密集的基础设施倾斜,央行减息降低资金成本,同样鼓励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制造业投资。就业的大部分集中在工资增长慢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重资本轻劳动的生产结构导致了类似的国民收入(GDP)分配结构,劳动收入的比重下降,企业的资本收益以及政府税收比重不断上升。政府和企业主要用于投资,结果居民的消费需求跟不上产能增加,过剩产能就这样出现和积累。

  政府采用两种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一是国家的主权信用在市场上发行低成本的国债,替代高成本的企业债和银行贷款,用财政投资替代企业的商业投资;二是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直接降低政府和企业的融资成本。

  Q:处于破裂边缘的资产泡沫,难以承受的政府和企业债券,以及不可避免的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Key:研发的规模经济效益:对于即将倒闭或被兼并的企业,地方政府不应出手相救,而要把宝贵的公共资源用在失业人员与家庭的生活保障上。

  作者认为如果生产能力确实由于提高技术水平A和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

  2.论从供给方面发力——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供给方面调控是中期的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政策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调整。供给侧的发力,通常是指增加供给而不是关停企业。

  难点:一是资本不足;二是专业人员和技工不足;三是土地和淡水供给不足,营销力量不足。解决需求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把顾客留在国内,这样增加的就是国内的税收,而不是国外的税收。

  How to do:一是通过定向调控,以定向减税、免税手段来鼓励现有生产能力;二是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扶持短板行业;三是大力发展新产品;四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五是继续简政放权,明确三个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六是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使民企加快转型。

  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要将供给的发力和人力资源升级结合——创新创业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3.鼓励内供远盛鼓励内需——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

  内供是指私营的工业转向为供给国内的市场而产出。

  How to do:一是立刻撤销所有原料进口税,撤销来料加工这项工业安排,欢迎任何人在中国投资建厂和经营企业。鼓励专才进行再做厂;简化税制。

  4.对“三驾马车”需求理论的再认识——王小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从债务杠杆率的角度来看,社会间接融资存量与GDP之比上升幅度更大,意味着货币供应日益趋向于宽松,杠杆率越来越高。

  凯恩斯理论的缺失是:只考虑短期经济问题,而不是经济系统中长期运行的动态过程的观察;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替代性是不完全的。

  从动态过程审视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在此意义上,应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因为财政政策可以局限在基础设施领域,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不分对象地刺激全社会投资,因而导致产能扩张和下一轮的供求失衡。

  基础设施上:首先基础设施如果超过了实际需要和经济合理性,也是产能过剩;投资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为拉动需求而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扩张也必须进行下去,否则会造成生产部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重现,有可能引发进一步投资和产能继续膨胀;政府的财政扩张政策不可能无限持续,需要以增税和扩大负债及赤字来支撑。

  我国的通货紧缩现象原因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过度投资,从而促进供给过度扩张,在中长期恰恰加剧内需不足。原因在于货币宽松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价格走向转而与货币供应负相关。

  在均衡状态下的“资本积累黄金律”,储蓄率和投资率偏离这个增长点,均会导致某种低效率。

  初步发现我国的消费率在65%左右是一个最佳临界点。

  消费-储蓄结构失衡现象的原因:一是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上升,居民收入下降,企业收入分配不能实现收入扩散效应;二是政府收入偏重于投资,公共服务相对缺失,提高了储蓄率和投资率。

  How to do: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减少不必要的investing和expense,完善社保和公共服务;二是税制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收入再分配制度来调整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竞争性行业与资源性垄断型行业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以国有资金来弥补社保基金缺口,减轻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三是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多干预,清理各种特惠政策和限制性政策,提倡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四是加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五是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降低行政成本;六是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清理不良债务,防范资产泡沫,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小微企业减税为主。

  5.供给经济学的前世今生——方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拉弗曲线:由于高税率严重的抑制经济活动,一旦进行相当程度的减税,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力。

  总结:在短期内,经济是凯恩斯式的,由于经济主体错觉,粘性工资和价格的存在,减税将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和总需求,进而提高国民收入;长期内,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无效,只有通过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影响经济。

  6.供给侧改革:里根的教训与朱镕基的经验——徐朝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里根的“供给革命”本意是希望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涉以改善微观效率,进而解决供需失衡的短期宏观经济问题。然而中间还有漫长的传导过程,因此,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朱镕基的供给侧改革: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完整结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7.供给侧改革的宏微观角度——赵幼力: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经济分析师

  强调解放生产力,强调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水平也会随着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继续下行。

  微观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供大于需,供小于需,供需错位(中国制造的廉价和低端已经满足不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要求了。对此应该依次采用不同的措施,压缩供给,增加供给,品质革命。

  8.重读撒切尔主义——戴险峰:芝加哥宏观策略分析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撒切尔主义所代表的经济主张,如货币主义(低通胀)、市场经济(小政府)及私有化。

  撒切尔采取货币的紧缩政策,私有化,减税,放松管制以鼓励竞争,削弱工会力量。

  中国企业在撒切尔主义中可以学到的:将原国企的股份注入社保体系,从而解决社会保障的基金问题;小企业减税可以促进投资,减税造成的财政收入空缺,可以从国企上市中获得补偿;房地产市场,在供给市场受到严重制约,而在需求方面又有强大的投资需求;政府的限购政策是个必须的次优方案,比如征收房地产税,针对投机性需求征收重税。

  Chapter Three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1.中国供给侧至少存在六大问题——杨伟民: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十三五规划:“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

  《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国际: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增长来看,过去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增长期,我国处于经济体量不断变大的处境,从贸易和需求来看,过去全球市场一定程度上是靠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来支撑,我国一直是外向型,然而现在发达国家在去债务化,我国的一部分产能变成了过剩产能,出口对我们的拉动作用减弱。从投资来看,过去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走向了提供需求、供给、资源这种大分工。

  需要做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5+4+3:宏观、产业、微观、改革、社会政策;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I超过40个月的负增长,最新已达-5.9%

  中国经济到达中高速增长平衡点,将会有“两个底”,一个是需求底:房地产投资增速由以往的高增长回落到新的月度同比负增长,当房地产投资增速有负转正,将是房地产投资乃至中国经济从需求侧来看经济增速触底反弹的信号;一个是效益底,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并保持可持续的增长。如果效益底滞后于需求底不能出现,经济很可能落入低效益、高风险的特殊困难时期。

  优先改革的重点领域:一是减产能要采取果断管用措施,由国家层面确定减产能的总量,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并允许配额交易,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入社保基金,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对相关银行坏账允许核销,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将孤岛型城市转变为网络型城市。加快产业升级,环境创新。

  最后注意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互动。

  3.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楼继伟:财务部部长、党组书记

  推行企业集体谈判,但是反对行业集体谈判和区域集体谈判。

  当前经济阶段特征:三期叠加:补充吴敬琏先生的部分

  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适龄劳动人口的下降,需要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才能推动增长,否则工资增长长期超过劳动生产率就会带来通货膨胀或“滞胀”。

  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停滞陷阱,1050美元到1247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

  保持中高速增长,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

  第一个最大的潜力在于释放农业人口,减少对价格的干预性补贴,可以对勉强耕作的农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生态恢复的活动给予补贴。实行后补助,就是设定一些标准。第二是户籍制度,第三是合理的城镇化,第四是社会保险体系必须改革。

  4.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打开方式——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供给主体正当性”,合格的供给主体拿自己的钱为市场供给,不合格的供给主体拿别人的钱“供给”。实际上,政府自己生产又自己评价的“供给”,根本不是“供给,而是”转移支付“,所以无效的供给必然伴随严重的分配不公正和败德问题。产能过剩源于大量不合格的供给主体。

  How to do:一是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而是把不合格的供给主体改造成合格的供给主体。减税确实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本身成为合格的资金供给主体也是关键。

  5.新供给改革改什么——王戴黎

  存量和增量

  从增量上:供给面改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本边际产出下降进行应对。年内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是解决资本错配、投资效率低下的必要,其他方面的必要调整包括允许私有资本进入金融行业以更好地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定价。从存量上:供给面改革应提升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理顺资源错配造成的损失。,例如大学生就业难及农民工用工荒问题;钢铁、水泥、制造业等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政府认为“稳定的经济增长”是推进结构改革的必要条件,更早对制造业进行改革将是就“以时间换时间”智慧更有效,将经济波动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缩的结果是:企业不愿意投资,因为企业的库存会增加,经济很容易陷入衰退。通缩的另外一个表征是:资本外流,这意味着资本需要避险。逻辑:央行不断降息-刺激投资-总需求上升-紧缩缓解-价格指数回升。信贷资产抵押贷款。财政部将地方政府欠商业银行的债务转化成商业银行持有财政部发行的债券。

  6.供给侧改革的五大要点与三大误区——

  高行政成本约束、高融资成本约束、高税收成本约束。解除对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提高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人口与劳动、土地与资源、资本与金融、技术与创新、制度与管理。

  收入分配改革的六大核心主张:遏制公共权力直接或间接参与财富分配;减少垄断对财富的瓜分;控制利用公共资源过度获取个体收入的现象;对于创业企业雇员人数、销售收入较少的小微企业应大范围免税;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调节重点是严重偏离要素边际报酬的收入;减少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

  避免三个误区:不能把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不能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到计划经济或产业政策的老路上;不能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对立。

  Chapter Four:供给侧改革进行时

  1.国企改革的新范式和政策挑战——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国企的中国范式:长期遵循实用主义思维,长时间的激进控制权改革自发地走进渐进的产权改革,使产权改革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特性,导致国企改革较多的对内部人依赖和有内部人主导;产权改革具有机会主义特征和不确定性,并与企业的业务、资产、债务重组交互推进;母子型结构和集团化的国企选择碎片化、各自突围的产权改革;借助非国有企业崛起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国企改革;激进的控制权改革和渐进的产权改革导致了巨大的企业改革成本。

  新范式的核心内容:主动推行、有时间表的总体性产权改革。

  三项挑战:防止和界定国有资产流失;把握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尺度;确定国有股的持有和股权行使政策。

  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企业办社会,企业长期以来为职工所提供的医疗、学校、后勤等服务;二是职工福利尚未或无法实行社会化,包括离退退休职工的管理和统筹外费用、内退职工的各种费用、“三供一业”;模糊地带。

  简政放权仍需添柴加压

  土地供给侧改革在于体现市场化内涵——P303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二):文章的大杂烩,观点的大混淆

  首先说明,此书不适合经济学入门者阅读,也不适合通过它来了解“供给侧改革”。原因就是本书收集的文章观点杂陈、相互对立;各作者看法不一,各自知识体系大不相同,而且其中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去学习何为“供给侧”。

  书中观点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认为当前问题在于需求侧;

  二,认为当前问题在于供给侧;

  三,和稀泥类,没有明确的观点,写篇文章对中央出台的政策做一些表面的解读,就是网上一搜一大堆的那种。

  之所以书中观点那么杂,我认为是因为编书的人自己都没搞清楚什么是“供给侧改革”。说到供给侧改革就不得不提萨伊定律。概括地讲,萨伊定律告诉我们的是:供给自动创造对其他物品的需求。这里的重点在于“其他”两个字。比如,书商卖掉一本书,就可以拿这钱去买杯奶茶;再比如,生产手机,就产生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正是因为书商有了对书的供给才有了他自身对奶茶的需求。

  而有些学者将萨伊定律误解为”供给创造出对自身产品的需求“,还举例说”iphone的出现,创造出了以前没有过的对iphone的需求“。这不是萨伊定律所讲的。持这种误解的学者还不少。由于这样的误解,导致书中一些学者有错误的观点。另外一个原因是坚信凯恩斯的学说,认为当前问题在需求侧。

  至于上述第三类观点,都是些拍马屁或者欺世盗名的学者瞎说一气,努力自圆其说,实则漏洞百出。不幸的是,这类人还是书中的多数,国内学术水平之低,滥竽充数者之多从中可见一斑。

  至于上述第二类观点,我认为这才是对的,我国历史上邓小平、朱镕基的改革早已证明解放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前几年的N万亿漫灌也说明,认为刺激需求是在舍本逐末,而且后患无穷。我建议大家不要看这本书,很容易误导大众。如果有人实在要看的话,书中的四篇文章才是最有益的——《对“三驾马车”需求理论的再认识》、《供给侧改革:里根的教训与朱镕基的经验》、《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我们需要怎样的供给侧改革》。

  另外,本书居然连个前言或者出版说明之类的东西都没有,后记也没有,内容全是个人的文章,可见编书者一来不够专业,二来不够用心。所以此书真的很不建议不懂经济学的人看,容易把人带入误区。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三):个人财富管理,你必须知道的事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大宝思(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80994916/

  原创作者:大宝思

  引言

  最近一周在读吴敬琏等写的《供给侧改革》一书,主要内容是从经济理论来源、中国经济现状上分析了中国现行的供给侧经济改革要点内容,也涉及了比如社会老龄化、户籍制度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等很实际的问题,对宏观经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读一读。

  看完全书后,实在感慨: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如此复杂,个人的经济管理其实也并不简单。今天想就大家最关心的几个财富管理问题,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一个心得,只供大家参考,毕竟这些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1.要不要记账?

  我觉得是:必须要。如果说一个人对于财富管理方式的讨论,就是一种对问题的分析,那么记账就算是累计原始数据,没有准确的账目数据,对于财富管理的想法,多半都是建立一种假设和抽象的念想上,没有实际支撑。从长期来看,也缺少数据反馈,财富管理方式对错与否,也很难断定。

  “准确的账目数据”,应该是一个相对性的词,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概念,因为绝对准确通常很难实现,而且也没有实现的必要。比如拿我本人来说,我记账通常都是在晚上汇总记一次,白天的消费只要保存好小票,晚上算入随手记,修改下时间就行。如果是用卡或者网上消费,就更方便,应为记录比较好查。最容易忽视的是零碎而且不固定的消费,比如说渴了买的饮料、给别人代付的钱,如果你的这些项目数额较多,而且经常忘记的话,可以专门针对这些项目,强制自己养成当时记录的习惯。

  总体来说,记账是必须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分寸,可以用二八法则,也就说,你只要能保证80%的支出收入准确的计入账本,其实你的记账就已经成功了(用于反馈自己的财富管理上),同时,你还节约了时间,因为如果你要做到100%准确,那么你可能需要再多付出80%的时间精力,从时间成本上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2.要不要存钱?

  还是那句话:必须要。储蓄对于我们其实一种民族传统,世界上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国家,中国必属其一。2015年中国储蓄率统计超50%,也就说中国人均有一半的钱都在银行存着(当然只存银行是不恰当的理财方式,所以国家也将存款利率才一再下调),虽然说有很多是公共资源财产,但是存钱肯定是主流选择,一个人完全没有存款,在发达国家或许能吃得开(高福利、优质养老和医疗),但是,在中国就必须面临很大风险,你不能失业、不能生病,甚至不能心情不好(因为心情不好要买买买),如果这些你都不在意,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存钱是财富管理的基础,因为财富管理说白了就是管钱,通过合适的方式,用钱生钱,如果钱都没有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还是那句话,记账是财富管理的晴雨表,存钱就是财富管理的水龙头,特别对于原本就没有存款的人来说,养成储蓄的习惯很重要,如何养成储蓄的习惯?循序渐进的方式,就是先记账后存钱,通过记账了解自己的收入情况和消费习惯,优化消费支出,将收入节省下来,就自然达到了存钱的目的。激进点的方式,就是强制储蓄。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个月工资拿到手就存一笔钱不动,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适用于财富管理的初期阶段,长期使用我个人不太赞成,因为强制储蓄其实只是一种没有弹性和没有实际意义的理财方式,它既没有让你更了解自己的消费方式,也没有优化你的消费模式,更没有达到让你接触了解财富管理的目的,充其量也就是做到了让你有了一笔钱,如果长期这样简单的对待财富管理,也很难做到有实际收益,因为你连基础的记账和存钱都不想做,有如何会对更复杂的投资感兴趣?又怎么能做好呢?

  所谓的投资管理,是建立在对自己收支记账、优化消费存钱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性的行为,它需要一种感情基础,就是你想通过管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达到改善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生活质量这个目的一种愿景。如果你连这个蓝图最基础的前期工作都不做,那么后面的投资管理对于你来说就会更痛苦,因为在投资方式的主动选择上,肯定比被动记账要复杂的多。

  3.如何理解复利,复利到底是假说还是真实?

  这里我想援引一段话: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GDP与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若要实现上述两大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GDP底线不能低于6.5%。

  简单理解一下,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讲复利,如果每年我国GDP和居民人均收入能实现6.5%的增长率,那么过10年(考虑2010年后的一段时间GDP一直在两位数增长),我国的GDP和居民人均收入就能翻一番,这就是通过复利达到资产翻番的范例,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得多,不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无论是简单的经济体(个人理财)还是复杂的经济体(国家经济),复利都是一个及其重要,而且真实有效的存在。

  至于复利如何实现,我就不多说,因为方式有很多种,首先一点你的投资收益要跑过通货膨胀(物价),其次,投资收益越高复利效果越明显,但也意味着你要承担的风险越大,所以如何投资和如何达到复利收益,这都是因人而异的。

  4.如何投资?

  这一个问题,大家最关心也最复杂,不是简简单单能说清楚的,从个人体会上,我分享三个观念。

  第一是要注重收益。听起来这好像是一句废话,其实在实际的个人理财中,这一点反而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除了定期定利率的理财外,你真的有认真分析你的理财方式能给你带来多少收益吗?

  虽然不是大多数人都是越理财越穷(其实很多人是,比如基金定存),但是很多人的确不会通过分析,明确得出自己的预期投资收益是多少,比如炒股,大多数就是觉得股票会涨就去买了,但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估值,不知道自己的收益区间在哪里,比如说如果大盘上涨5%-10%,那么你的股票是否能上涨15-25%?还是只能做到3%-8%,具体的时间大概是多少,仓位在哪里,是补仓还是止损,有没有分版块持股等等,很多人是没有关注的。

  同样,基金定投也是如此,如果基金定投,你只是想实现强制储蓄和保值,那么你可以一直持有,维持4%-6%的年增长率(我个人觉得这比买保险靠谱),如果你是想实现10%以上的年收益率,那么你就必须把握每一次股市上涨,然后根据事先设定的收益区间比如15%-25%,逢高卖出,再适时找到低位,再次重复定投等待,长期重复下去(因为一个7、8年的间隔很长),这样还是有个目标,比如实现平均每年10%的年收益,通过资本的不断累积,你的雪球会越滚越大,你的收益也越来越多(年利率虽然不变,但是本金越多,盈利越大)。

  总而言之,选择任何一种理财方式和执行理财计划之前,你都要保证足够的关注你的收益,而不是根据市场波动盲目投资。我的经验是,通常得到收益会比预期的收益高,因为长期关注容易得到意外收获。

  第二是要注重风险。风险与收益并存,所以不得不说。其实多数财产损失都来源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这个风险有很多种,也不能一一概述,总的来说,选择自己熟悉的、了解的、有把握的理财方式去做,风险会明显降低一些,对于未知领域保持一份警觉是完全必要的,记住,你要熟悉的是理财方式本身,而不是给你理财的人,因为对人很难100%熟悉……

  第三是要注意收集和反馈。其实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有回报,有的时候不要瞧不起唠唠叨叨的大妈(此处表达毫无歧视),很多时候她们通过反复询问,知道的信息比我们要多得多……越是要对什么事情投入大的时候,就越是要谨慎,要多问多了解(根据心理学,通常我们的行为方式是反过来,很多重大决定都来源于人的一时冲动)。同时,在投资的过程中,反馈也一样重要,这就又涉及到记账和对账的问题,如果一个理财方式得到的反馈与你预期的不一样,那么你肯定要做出调整,比如说基金定存,如果你预计收益会从20%涨到25%,其实,却下跌到15%的时候,如果你注意反馈,那么,你应该把握机会,理性的把它卖掉,既然比你预期的10%已经高出了5%,没有理由再贪心不足。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四):提炼各家的观点,值得借鉴。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

  * 萨伊定律: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 经济长期增长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Y=A•F(K,L) 其中,Y是潜在GDP,A为技术水平,K和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F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组织方式。

  * 凯恩斯需求理论的弊端:

  投资小于原有均衡水平时,刺激投资的政策是有效的,如果消费水平低于原来的均衡水平,刺激投资只会在短期有效,因为刺激生产部门投资,弥补下降的消费需求,短期内可以使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均衡产出,但投资大于原来的均衡水平,投资周期完成后,产能大于原来的均衡产出,消费仍然小于原来的均衡消水平,将迫使投资部门吸纳新增的产能,只能靠新一轮的投资刺激来制造新需求,刺激政策一旦退出,供求失衡将再次出现并更加严重。

  二、供给侧改革面临的现实局面

  宏观层面面临三期叠加的风险: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供给端具体存在问题:改革开放30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基本要素发生变化。人口红利、投资增加(引进外资和M2快速增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生产效率提高。而目前,我国在人口与劳动、土地与资源(可看把土地看做资本)、资本与金融、技术与创新、制度与管理(营造有利于改进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制度环境,优化F代表的资本和劳动的组织方式)5个方面,都有很多供给抑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产生的总的问题就是供需严重错位。一方面大量落后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中高端需求难以被满足。因此,必须切实推进供给侧改革。

  三、五大供给要素的存在问题

  * 人口和劳动

  1. 刘易斯拐点来临,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2.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3. 人口逆流。原因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政策不均衡,农民工进城得不到公共服务,难以在城市立足,返回乡村。

  * 资本和金融

  1. 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规律作用下,M2的增长无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政府的造成运动和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沉淀资金,挤压流动相,使大量资本难以进入竞争性的生产领域,资本的使用效率低下。

  * 土地和资源

  1. 自然资源的硬约束日益增强,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2. 政府作为唯一的土地供给者,采用有限供给的方式,不断提高地价。在大城市依靠土地的稀缺性和大量的刚需住房需求,可以持续下去,但是在小城市,盲目的造成运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工业用地和公益用地上,政府因为政绩工程的冲动,往往陷入地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

  * 技术与创新

  1. 以前有竞争力的产业不行了,下一阶段有竞争力的产业正在形成。

  2. 上游生产性要素价格管控,资源垄断,推高了企业成本,由此带给工业部门和整体经济负面效应。

  * 制度和管理

  1. 高行政成本。

  2. 高税收成本。

  3. 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四、对应措施

  * 人力资本仍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既要通过二孩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又要不断提高人口质量。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资源均等化,改善劳动供给。继续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流动和合理优化,加快城镇化步伐。

  * 打破政府单一供地的模式,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让土地成为资本市场可交易的要素,释放农村土地的资本属性,流转属性。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推进经营权有序流转。

  * 增强制度供给。通过“三张清单”简政放权,让政府权力的减法,成为市场活力的乘法。最重要的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将资源集中在教育、科研、金融体系改革等基础方面,特别是包括法治在内的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创新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 推进“库兹涅茨”式产业结构演进,使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必须能够容忍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产能,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利用破坏性创造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而不是新一轮的财政货币刺激,要将宝贵的公共资源用在失业人员生活保障上。

  * 促进生产性要素的市场配置。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开放竞争性领域的商品和服务,开放石油、电信等基础领域竞争环节的价格。

  五、对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 有序的城镇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就地城镇化没有出路。没有产业支撑,新市民就没有收入来源,因此不宜盲目的,一刀切式的城镇化。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是最终目标,但是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应该首先促进大城市周边的城镇化。要把以往孤岛型城市变为网络城市,进一步扩展城市带、城市圈,在大城市之间,带动大量小城镇发展,推动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带动人口居住和产业布局再配置,从而提高劳动供给。

  * 职业教育应适度放缓?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诱导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转型创新驱动迫切需要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新一代机器人打破了资本报酬边际递减规律,中国正经历着人力资本培养和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竞赛,因此,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应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宜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作用,近年来,西方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普比也呈现下降趋势,因为通识教育才可以保证人和机器人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五):。。。。

  读罢,最喜欢言之有物三人:吴敬琏、黄益平、滕泰。

  吴敬琏:果然大牛!有宏观层次,看到严峻形势。保底线,不出系统性风险。不求灵丹妙药,不求万金油,只治病割腐肉!近三十来年的发达,供给方面原因在于效率45%,人口40%,投资15%。这次谈侧供给改革,供给这三个方面中的啥呢。

  钱颖一:建议无为而治。但市场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白重恩:走马观花式,次。

  黄益平:有格有思,砥柱!

  张斌:计量辣鸡。

  管友清:罗列现状,二流。

  蔡昉:似乎并不言之无物,但没有体系。

  许小年:理论派,无现实。

  厉以宁:散而无神。

  张五常:对,但部分过于天真(也许是立场问题),比如没有贸易保护主义意识。文风像民国人。

  王小鲁:又一个理论派。

  方晋:可以。

  徐朝阳:一坨,还算普通。

  赵幼力:空。

  戴险峰:空中楼阁。

  杨伟民:对现阶段矛盾的认识正确。

  楼继伟:立场非群众,让城市居住更密集(!)。捡软柿子(劳动)捏,不讲税、不讲融资成本。

  朱海就:说得好!(但不全面,切了国企吗,但某些民生行业不可以)

  王戴黎:不接地气。

  张军:慷人民之慨,宽松政策(鄙视),跟党走。

  李锦:老思路,旧。

  沈建光:空。

  滕泰:国士无双,中流砥柱。

  吴晓灵:言之有物!但部分观点待商榷。

  张文魁:国企改革领域,我不太懂。

  王君琦:简政放权,我不太懂。

  王利民:私法、负面清单,我不太懂。

  李兰:又一个计量辣鸡。

  邵宇:三流水平。

  陆铭:未得门道。

  都阳:泛、空。

  杨遴杰:犀利眼神,抓看到了问题,只是解决方案太落于窠臼。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六):《供给侧改革》梳理与总结

  

1. 总结

全书是各要界人士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文章合计,归纳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原因、历史、框架与内容四个方面。具体来看,部分文章质量不高,属于演讲稿性质,阐述观点时多出于自身经验或储备,逻辑不严密,欠缺深度,食之无味。若整体来看,全书框架倒是清晰,尽管原因与内容部分略有重叠,但梳理过后影响也不大,可供借鉴学习之处不少。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原因与内容,虽然各作者的话术体系或角度不一样,但实质上,若自身已有一个宏观经济框架,诸如供给与需求、产业、人口、技术创新、政府与市场等模块,那么各作者不同的话术其实多是在讲同一种东西。

  因此,从这点出发,阅读本书的基本目标是大致了解供给侧改革的原因与框架即可。原因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需求刺激政策,目前处于危机后结构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供给侧改革。改革主要集中在法治化与市场化,涉及到各项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改革,前者包括放管服、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后者包括金融市场、产业升级、劳动力市场、创新等。再对各个细节进行深化认识。

  更进一步地,从学术角度学习部分精彩文章的逻辑框架和基础知识,如吴敬琏通过HD增长模型切入,张斌通过结构转型研究,王利明从法学角度切入负面管理清单模式,学习王君琦辩证看待简政放权,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并学习其建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诚然,供给侧改革涉及的面很广,且本书各篇文章涉及的深度也参差不齐,毋需花费过多时间进行全部的整理,而应对部分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化。因此,考虑到与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多联系可能性,需要多关注放管服政策、产业升级、创新方面,这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同时关注文章中透露的一些数据资料来源渠道,这是建立检索系统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学习。

2. 供给侧改革原因

  七位作者大体上以高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为引,说明中国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或说明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整体来看,吴敬琏最切合主题,逻辑简明,说明中国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着重归纳吴敬琏与张斌的文章逻辑,前者有助于了解中国经济现实,后者有助于学习其分析框架,其余作整合归纳。

  2.1 吴敬琏

  吴敬琏首先从中国经济面临的“三期叠加”的挑战需要应对策略起,对比凯恩斯主义框架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和Harrod-Domar Model的供给侧因素分析(前者关注短期,后者关注经济长期增长),结合现实判定中国需要供给侧改革。依据中国国情,举例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建议”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作者以十五期间城市化与土地制度的问题,指出了十一五市场化法治化改革不顺的问题,强调制度基础的重要性,所以建议把握”稳大局的底线,推进法治基础上发挥市场作用“的方针,最后提出两个基本任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短期宏观调节经济,为市场化与法治化改革赢得时间。其次,作者归纳了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经验有:政府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金融系统改革(两率市场化、监管体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财政改革)、价格机制改革(垄断资源放开)、国企改革、市场制度建设、改善营商环境(自贸区)。

  小结:以HD增长模型为逻辑基础,清晰简明,其前提是该模型对中国经济有较强的说服力。其次,注重国情的应对方针,揭示了”稳大局、稳增长“的中国经济底线,重点在于法治化与市场化。现阶段化解风险为首要任务的方针得以印证该底线。

  2.2 张斌

  张斌以结构转型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论述: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其次验证中国是否迈入转型期,转型期带来什么挑战,什么对策帮助中国度过转型期。

  第一部分:建立结构转型的模型,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前者涉及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份额(增加值定义)、就业份额,后者涉及到不同产业产品的最终消费支出份额。通过观察国际主要经济体的数据研究结构转型现象,并试图融合在经济增长模型中。

  第二部分:同样从人均收入、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与就业份额、消费支出份额考查中国是否进入结构转型期。(需要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及时剔除或替换可行可信度更高的数据)结合经济增长模型,阐述在转型期需要关注哪些影响因素,如技术水平、消费者偏好等。但同时也指出,结构转型是否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无可靠结论,转型前后的生产率变化更多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进一步是政策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

  第三部分:转型后主要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与工业内部产业升级为保持增长潜力的关键。后者参考王勇等人文章,王斌主要关注前者。作者将该类型服务业区分为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前者主要问题在于管制政策扭曲,后者面临主要问题是激励机制扭曲和信息扭曲。

  第四部分:结合上述,作者将其总结为两个瓶颈——管制政策和公共服务——并提出一个改善问题的方案框架,最终对政府建议首先关注代际价值观调节,其次寻找改革突破口尽快行动建立预期与提振信心,再次需注意提高对动荡的容忍度,防止刺激政策带来的风险。

  小结:本文从中国经济三十余年发展历史的时间长度上,以结构转型现象为切入点,进行解释并验证,进而提出挑战与建议,思路相当清晰,是一篇较高规格的论文。分析方法可以学习。

  2.3 其余文章归纳

  清华经院院长钱颖一关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副院长白重恩关注结构调整过程的挤出效应,即淘汰过剩行业和发展新供给的过渡期中,要权衡彼此的调整力度,否则挤出效应可能会导致失衡。北大国发院黄益平提出产业升级,与新增供给、创新内涵一致。管清友对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进行解读,模板式分析货币、财政政策、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社科院蔡昉关注点在经济增长,他借鉴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归纳出四个方面动能,包括供需两方、生产率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后发优势。

3. 供给侧改革历史

  这部分主要从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寻找供给侧改革的历史现实与理论依据,一方面可以作为熟悉历史热点、熟悉部分学术理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比辩证分析的能力。涉及到的包括萨伊定律、供给学派与里根政府、拉弗曲线、朱镕基改革、撒切尔主义、PPI&CPI背离等。

4. 供给侧改革框架

  这部分主要可以具体结合深改会与十三五规划,从宏观层面把握改革框架,更好地指导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研判,同时注意今后了解与分析国家顶层设计的时候可供参考的机构和文本。包括《十三五规划建议》、《深化国企改革意见》、《深化改革决定》、十九大两会后的中央深改委等。

5. 改革具体领域

  这部分多由具体部门的领头人或研究学者针对该领域的改革的梳理与建议,有助于更辨证更具体了解一些部门和领域的改革状况,具体包括:(放管服系列)市场经济的竞争政策、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法学基础;(供给要素)创新、劳动力市场;(重点领域)国企改革、土地改革。其中,对简政放权需辩证看待,且可以结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关注。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与建议都值得再读一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