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的读后感10篇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是一本由阎庆民 / 李建华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一):必将引发风暴或春潮的开山之作

  这是一部含金量非常强的书。作者阎庆民和李建华,前者是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管理学博士,后者是中国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经济学博士。显然,这样的职务与身份,是本书观点呈现权威表达的外在保证:政策权威与技术权威的双重认证!

  影子银行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仅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引起大面积关注,虽然在这之前,影子银行已存世上百年。而在中国,官方、公知、媒体及民间对影子银行的众多截然相反的论调,说明影子银行(业务)在中国一方面是救市于水火的英雄,另一方面,众多乱象也勾画出一个孜孜于利的魔鬼形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能够集英雄与魔鬼两个极端于一身,无疑,在影子银行领域,水深无底。在这种时候出来一部既明确又系统的关于影子银行的全景描述,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书艰辛但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在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准确规模和充分定性这三个一直以来争议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层面,将建立平止业界纷争、厘清国人耳目的先导之功!

  其明确性体现于,针对世人眼中对影子银行定义和范围的混乱,在严格和精确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作者对广义和狭义的影子银行进行了首次学术区分,同时给出了狭义影子银行的认定标准,读者跟随作者抽丝剥茧的分析和最终一锤定音的判断,将能够对我国目前类银行机构(业务)乃至类金融机构(业务)是否属于影子银行拥有清晰的认知,一扫绝大多数求知者的迷茫;

  其系统性体现于,作者横向上从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纵向上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入手,宏观上对类银行、类金融机构及业务的架构进行了定点分类,微观上对我国以上机构及业务的发展动因、风险特征、市场规模、运作原理等进行了扫描式解剖,全面、精确、深刻,是本书确保其权威表达的内在保证!

  本书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在最后一章中提供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综合性建议,使本书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关于影子银行综合性研究的中国首部蓝皮书。事实上,在本书付梓之前,不乏关于对影子银行的或声讨、或吹捧、或质疑的文论及媒体稿,但要不就是盲人摸象,不及其余,比如只揪住影子银行的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或高杠杆等其中的一个小辫子大加挞伐;要不就是坐井观天,盲目乐观,对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因没有过多涉及资产证券化等“欧美特征”而沾沾自喜;要不就是大跃进思维死灰复燃,对互联网信贷等新生事物极尽拔高之能事,看不到其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脆弱神经,无端忽视影子银行是“金融空转放大器”的改恶性所在!作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最新课题成果,本书提供的监管框架和具体分类措施,以疏堵结合、趋利避害为建制总原则,通过建立全方位和针对性的监测与监管体系,将确保中国影子银行既能顺应时代和民心,成为提升中国经济运行效率、改善金融交易秩序的强大工具,又能健康、良性、稳妥成长,成为银行体系外深具中国特色、卓有成效的有力补充的金融创新品!这一点,必将伴随中国正日益深化的政治与经济改革步伐,在即将到来的岁月中得以体现,而在神州大地随之而来的是监管风暴还是荡荡春潮,相信中央政府会有总揽全局的英明举措,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二):设计影子银行监管“路线图”

  设计影子银行监管“路线图”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的监管。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向相关部委和各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日前,银监会又发布了《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影子银行受到空前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中国的影子银行有什么特征?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与风险?阎庆民、李建华所著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结合国情和影子银行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建议。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共分七章,包括:影子银行基础理论及世界主要国家影子银行的比较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影子银行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其业务研究;影子银行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地方政府监管的类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其业务研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影子银行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金融体系的影响;影子银行的监管思路、范围、原则与出路。其中,重点是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审慎地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建议。

  影子银行是洪水猛兽吗?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深入浅出,尽管引用了不少国内外的经典著述和英文资料,但并不深奥、枯燥,甚至鲜少运用数学上那些复杂难懂的推导公式,辅之以简明、清晰的图表和模块。因此,它不但适合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影子银行的基本教程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金融或经济趋势的科普读物。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影子银行的主要理论,客观分析了影子银行对经济、社会、金融的影响。其中,作者开篇强调:“影子银行虽然因为引发了金融危机而一度被视作洪水猛兽,但其存在的正面价值也不应被忽视。”如,影子银行能够为市场参与者和企业提供新的资金和流动性来源,以及促进经济体系中信用的有效配置等。所以,作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既要看到它对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和金融体系完善发挥的积极作用,又要关注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

  著述开创性地对“影子银行”金融理念的突破和创新。“影子”天生没有罪恶,影子银行也不是妖怪猛兽,它绕开一些对金融机构的过度监管,为实体经济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同时,还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的竞争力。所以,作者认为中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符合“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与市场接受程度相匹配、与投资者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相适应”,最终使“银行做银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提供理财产品。

  “洪水”宜疏不宜堵

  中国乃至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恐怕永远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但是,大金融时代,影子银行必然会以惊人的速度“疯长”。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的狭义影子银行总规模约11.68万亿元,占广义影子银行的51.3%,占GDP的22.5%,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1.2%。尽管因统计口径的问题,这一数字值得商榷或考证,但经过多年疯长式的发展,中国的影子银行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应毫无争议。影子银行在满足社会日趋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放大了金融投资领域的风险,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让其在合规的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势在必行。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一切信用都集中于银行的思维下,人们习惯于银行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子银行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使金融市场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层次特征,这正是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彼此融合,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在无形中加剧了监管的难度,美国次贷危机的“苦果”,影子银行即是“祸首”。防范影子银行这枚“重磅炸弹”爆炸,需要理性的政策导向,而理性的政策导向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上。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是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与保障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大厦之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和规范,作者阎庆民、李建华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或设计),堪称影子银行的“基本法”,或影子银行监管的“路线图”,这是本书对当前的金融改革及金融体系建设的最大贡献。当然,《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只是一部高端的、兼具学术品质与政策价值的经典著述,未来会怎样规范影子银行,还需要宏观经济部门、金融机构和立法机关进一步研究和细化,从而使影子银行充分发挥其“正能量”,避免其“负能量”。

  文/刘英团

  (发表于7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七版“新阅读”,发表于8月1日《中国保险报》“阅读”。发表时,有删节。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07/11/content_189323.htm

  http://shh.sinoins.com/2014-08/01/content_123834.htm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三):中国式的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国际上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也保持着密切关注。自2009年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国内经济放缓、产能过剩行业环境艰难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和机遇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这本《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来得非常及时,通过与欧美体系的比较,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背景特征、业务结构、风险现状,以及监管政策做了一个清晰的梳理。

  中国传统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的信贷快速扩张,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高风险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风险,不透明投资日益膨胀。标普在1月24日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系统将经受一场重大考验》(A Key Test Case Looms For China's Shadow Banking System)报告中,针对工商银行分销的一只信托理财产品面临的违约风险,标普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与其说是银行业和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源头,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症状。

  标普与对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的一般观点有所不同,同时与本书作者的论点不谋而合,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在规模和业务领域方面有着极大区别。前者规模小、独立性低,很大一部分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且最具代表的是银行理财业务,相较国际上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主的运作模式,其风险整体较低。影子银行的发展是为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必然产物,谈影色变不仅没有必要,且会降低资金利用的效率。如何加强监管,有效得益于其对资本市场的有利影响才是重中之重。

  首先,书中确定了我们需要关注的影子银行对象,其狭义和广义之分。非银行信用中介体系属于广义影子银行,而具有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和不完善的信用风险转移这四个特征至少一项,且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才是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的狭义影子银行体系。确认这个基本概念以后,书中详细探讨了国内“三会”及地方政府监管体制下各主体业务的发展和运行特征,及针对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相应的监管政策。

  我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症状可以总结为体制问题导致的银行影子业务和加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2009年以来,中央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信贷系统加以约束,使许多地方已开展的政府项目的后续资金得不到补充,在银行想要避免坏账和地方政府意图保持政绩的情况下,影子银行成为融资借贷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带来的资产池膨胀问题将不断扩张。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监管套利和“庞氏风险”是很难被察觉的,中国国情下人们将政府和银行做背书当作理所当然,投资者还未树立“谁投资,谁负责”的市场化意识,对于承担的风险没有明晰的认识。这本书帮助读者了解影子银行金融工具及其具有的风险特征,进而培养作出基本风险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对衡量自己承担风险的意愿有积极作用。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四):盛阳之下,岂无阴影

  多年之后,在面对理查德•福尔德的苦苦哀求时,本•伯南克一准会想起巴塞尔协议签订的那个午后。当时人们面对着Herstatt银行和富兰克林银行倒闭引起的海啸不知所措的时候,贪婪的金融家们终于颤抖着将监管的绳索第一次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从此,资产负债管理的时代结束了,而风险管理时代的大门逐渐开启,为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又一个繁荣的十年。直到1997年,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开始继续反思金融市场的问题,人们惊奇的发现金融家们巧妙的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加操作风险编制到了一起,于是1997年9 月人们又一次精心打造了名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牢笼,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只是这次华尔街的巨头们用更短的时间就找到了这个牢笼的钥匙——一串名为影子银行的钥匙。

  由于新巴塞尔协议将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市场约束的锁头挂在了资本的牢笼上,聪明的金融家们就想出了通过繁复的机构和业务,发行无保险的、并不具备传统银行真正的流动性支付的商业票据来投融资的办法,这种举措绕过了最低资本要求,逃过了监管机构的掌控,并且不受到市场的约束。这些机构或业务巧妙的在传统的银行体系之外扩张了信贷关系,具备了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更无需负担传统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和监管成本,恰如表面光鲜的银行业的影子一样与其共生并存,并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繁盛。终于在2008年,脱缰的影子银行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卷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当金融业的大厦终于崩塌的时候,人们才惊愕的望着那一团愚痴混沌的阴影四处蔓延,终于意识到这些年金融业为了逃避监管带来的束缚造出了怎样的一个怪物。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造成了全球的巨大劫难,而中国作为有幸逃得一难的少数几个国家,甚至是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巨大的生命力的唯一一个幸存者,自然也将影子银行作为潜在的重大风险来进行关注。一时间影子银行隐隐有过街老鼠之势,谈者色变,可关于影子银行的危险,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类对未知的危险总是充满恐惧,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影子银行越来越成为一个被妖魔化的话题,影子银行究竟是怎样蔓延的?到底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怎样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规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详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向我们揭示了影子银行的前生与今世,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同时帮助我们理清了什么样的影子银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并监管的对象。

  我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同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为了维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的银行业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束缚之外还面临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巨大制约。这导致了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性导向极强、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也呈现出很强的“中国特色”。阎庆民与李建华两位学者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用雄辩的语言与精准的视线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真实面目。从广义的影子银行定义的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直接或间接复制了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和功能的商业银行外表机构(银行理财)、非银行金融金融机构(如部分信托类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民间借贷——换而言之,差不多全部社会融资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算是影子银行。如果说这些影子银行都可能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崩溃、引发系统性的金融灾难,那中国的金融业怕是早就该重新洗牌另起炉灶了。两位学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广义的影子银行属于中国金融创新的一部分,是内生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之中的。我国多年来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政策性导向较强的金融监管措施催生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则进一步的刺激了脱媒资金进入债务市场中的信贷市场。某种意义上来讲,广义的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提高了金融体系融资效率、“倒逼”商业银行创新转型并昭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狭义的影子银行则不同,那些具有期限错配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风险转移等特征,监管程度较低又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往往是需要我们进行严密监管并加强风险防控的。这种狭义的影子银行之所以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方面在于他们的四个典型特征——期限错配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和风险转移都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因此具有极大的风险损失威胁;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的传递性,很多狭义的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金融链条上的组成部分,同商业银行构成了有机体,因此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将这种风险传递到整个金融系统中,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不仅在这种严谨理性的思考方式的指引下对广义影子银行与狭义影子银行的界定进行了区分,更提出了认定狭义影子银行的标准,由此对中国市场上的各类非银行金融结构与业务进行了甄别,同时提出了监管建议。

  影子银行并非一剂毒药,相反,它是人类对财富追求的本能产物。它正如金融大厦下的阴影——主体越是庞大阴影便越是深沉,然而这影子却未必是灾难的征兆,只要我们管控得力,它也未必不能成为人们遮阳避暑的好去处,为那些尚无法进入大厦的人们提供一丝荫凉的庇护。

  本文已发表于2014年5月17日证券市场红周刊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五):影子虽虚,影响却大。

  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一般指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汇总类繁杂的机构和业务,他们发行无保险的、并没有真正传统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来投资,容易出现挤兑和流动性危机,它们具备了某些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就像类似银行的影子一样存在着。这本《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就是针对中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研究的书籍,而且是侧重于狭义的影子银行,因为作者认为狭义的影子银行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需要密切监管,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定义认定步骤和分析判断方法,这都是非常好的研究,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影子银行究竟规模多大?它们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响多大,利弊如何?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现在互联网金融也在慢慢地发展,更是复杂,所以这本书旨在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然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提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监管建议。

  全书主要分成七章,第一章是影子银行基础理论,首先对影子银行的有关理论进行定义和分类,然后还和世界主要国家影子银行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为何要对它们进行监管,这都是已经有过前车之鉴的,特别是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的例子。第二章是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产生原因,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需求性,它有其正面性,如开辟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金融体系融资效率,惠及中小企业;表外竞争,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昭示中国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及未来的完善方向。同时它也有负面的影响,它导致信贷市场的高度竞争和无序扩张,逃避宏观调控,具有一系列的风险性。第三章对“三会“监管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研究,分出了银行理财业务、信托理财业务、证券理财业务、基金理财业务、保险理财业务和金融公司业务等业务;第四章对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监管的类金融机构进行业务研究,包括典当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私募股权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等类金融机构,这些业务分析都是非常清楚的。

  然后在第五章对不受监管的机构和金融市场上的新型业务进行统计和研究,进而在第六章提出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正是狭义的银子银行存在着一系列的系统性风险,所以需要密切的监管,所以在第七章重点提出对中国银子银行监管政策建议,包括了思路、范围和原则。对于影子银行隐蔽性催生的大量关联贷款,以贷谋私、勾结贷款等违法行为,我们是要严厉打击和禁止的,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为改革创造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其实对于影子,我们也许会觉得是虚伪的,以为没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实影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能够忽视它,而是要实在地重视它,对其进行监管和宏观调控,才能够让其利民利国。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六):了解一下中国的影子银行

  我们最近常常在报纸和新闻上看到“影子银行”这个词汇,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而先前我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只是基于课本和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的一些内容来判断的,对于影子银行的大致含义,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有着一些大致的了解,但是了解的并不深入,对于我国的影子银行到底发展成了什么样子和影子银行具体以什么样的路径来对经济造成影响这些我都不是很清楚,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是很有帮助的。

  恩,看完这本书,如果要以一种最通俗的话来形容我对这本书的感觉的话就是这本书像是一篇常常的论文。介绍了定义,背景现状和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真的就好像一长篇论文一样的感觉。里面的内容非常的细致,关键的地方用数据和图表表达的十分的清楚。另外一个感觉就是有一些教科书的神韵,为什么说是神韵呢,因为这本书里面当谈到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和影子银行有关的东西的时候,比如在我国什么样的机构算得上是影子银行,这些机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都一一的列举出来了,这种叙述方式和我们《投资银行学》的课本有些类似,当然,这并不是暗示本书很无聊,只是说这种有逻辑的叙述方式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比较容易的为我们所理解。

  诚然这是一本好书,教导了我很多知识,让我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不只是停留在新闻或者是老师上课无意中所牵扯到的一些内容,本书对于我来说给我的收获就是让我有了一个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整体把握,这种全局观是很难得的。而鉴于本书中的专业性质比较浓,譬如期限错配,呆账损失等词语没有经过相关学习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觉得本书的读者群应该是那些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有着一定的金融知识,并且对于影子银行想要去了解的人。这些人我认为会学到一些东西。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读后感(七):让影子银行照在监管的阳光下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影子银行”是个较为生僻的名词,但关注财经类新闻的朋友,对“影子银行”一词一定不会陌生。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影子银行经常成为专家们谈论的话题,但最普通读者,这听的如同云里雾里。

  “影子银行”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这个定义对普通人来讲依然是天书一样的名词,说的通俗点,“影子银行”就是不是银行,但能同银行一样,给经济体提供信贷的信用中介。再通俗点,“影子银行”不是银行,但能像银行一样给其他经济体提供资金。“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过宋鸿兵老师《货币战争》系列的朋友,对“影子银行”应该不是很陌生。次贷危机之后,“影子银行”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热门话题,经济学家谁要是不说说“影子银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经济的。

  “影子银行”有银行之实,而无银行之名,也不同银行一样有专门的监管体系,但影子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额数量十分可观,因不易监管,因此也没有影子银行产生的确切的信贷数额,也因为因子银行的存在,传统的M2指数已经确切不能反映广义货币的量。再加上次贷危机后,由影子银行引发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得金融产业与相关的监管部门不能在小视影子银行的存在。影子银行的监管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应用而生。本书的作者阎庆民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研究员。是专门管理与研究银行监管的学者型领导,这样的作者所写的文字,不但具有理论性,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一位作者李建华博士,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部主任。是在实践操作层面负责影子银行的具体监管政策的。因此这2位作者的作品,对于关注影子银行监督的朋友来说是非看不可的著作。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先从概念入手,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表现及分类,以及影子银行的历史沿革与产生变化的原因,之后对世界各国存在的影子银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阐述了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之后的一章,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归纳,并特别解释了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动因、作用与影响。之后介绍了我们以纳入“三会”监管的各种影子银行的业务,并对各类已监管的业务的历史沿革、发展动因、市场规模、风险特征、对这些业务中属于影子银行的部分进行了判断,然后再阐释这些业务中影子银行的运作原理,并对这种业务的发展趋势与国外相关业务进行了比较。内容可谓具体详实。之后是“三会”之外,属于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监管的各类有影子银行性质的金额业务。这些业务包括典当、担保、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小额贷款、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阐释的方法与“三会”监管的业务相同。之后补充了当前不受监管的类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

  全书的最后综述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学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虽然是建议,但也大致可以看出影子银行以后的监管趋势,是全书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是一本学术书,但读起来却并不十分的枯燥,论述的内容十分严谨,是了解影子银行相关内容的必读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图书的选题把握的很好,全书的排版、印刷、装订都很出色,就是价格稍贵,不过没办法,谁让这是本学术型的书,受众比较少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