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私想鲁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私想鲁迅》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私想鲁迅》经典读后感10篇

  《私想鲁迅》是一本由刘春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想鲁迅》读后感(一):私想亦思想

  鲁迅是个笔名,是个符号,这个符号已经超越了很多东西,就像民族魂的旗帜,迎风招展,让人肃然起敬,却未必明白肃然起敬的意义所在。这些年这面旗帜时不时会被人拿出来摇一摇,然后抖落一些与其无关的东西,引起一番争论,接着是不了了之。很多人就像看杀头的大众一样看着这面旗帜,像看一场戏。

  于是这本《私想鲁迅》就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一开始就说明了是私想,一家之言,就是读鲁迅的感觉,显得挺实诚。从周树人的经历、成长、作为,到鲁迅的成名、成就、成功,到后人的探讨、非议、争论……很多内容可以从鲁迅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东西可以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找到,很多东西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中踩到,很多东西可以从现实的问题中想到。鲁迅在这本书中是一个穿插所有事件的主线,一个路标,由此引申出各种值得探索的路径。又或者就像先生那个比喻:用肩膀扛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光明在远方,黑暗在身后,这本书所夹带的不少意图似乎就是尝试对比黑暗与光明,从各种争论、非议和探讨中,我们见识了黑暗也见识了光。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越来越像个符号;作为教育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尽管备受崇敬,可早已不知所崇敬为何物——如果看看鲁迅编撰的《中国小说史略》,那种令人叹为观止严谨和丰富可以看成是这份崇敬的源泉,当然,很多人并不了解;作为兄长、丈夫、儿子和父亲的鲁迅一直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倒也符合了大众的八卦心理;而作为艺术家的鲁迅,更是被埋没的一个身份。这本《私想鲁迅》中加入了大量的木刻版画,从一个侧面挖掘出了这个富有艺术气质的老头子。由此,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我们的偏见所在——我们能够看到并关注的往往只是一个角色、一个符号而已,并不会也不愿去理解这个人,甚至还用这个角色和符号去完全取代这个人。这就是书中所写的一位记者的问题:在一张木刻版画中,鲁迅先生是笑的,这位记者的问题就是鲁迅为什么会笑?这个问题本身太可笑了,因为鲁迅先生是个人,人有喜怒哀乐,为什么不能笑?为什么非要用鲁迅那个斗士的形象去完全包含这个人呢?可以说是这位记者太狭隘,又或者说,狭隘是普遍的,就像那铁屋子里睡着的人们,老头子早就预见到了。

  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有了思想的权力,于是各种思想喷薄而出。很多思想本身就是私想,在公之于众之后多少也有了点不同的意义。私想亦思想,于鲁迅可以,于其他名家大师可以,于各种无名小辈也可以。这是个敢想、能想、会想的时代,就像先生所谓的光明的地方。诚然,光明的地方依然有黑暗,依然有麻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铁屋子,难以超越自己的局限,但至少也是一种进步和希望吧!从这本《私想鲁迅》里,看到了更像是一个人的鲁迅,而这似乎更符合一位普通读者的认识和理解。

  纪念鲁迅、纪念人文精神、纪念文化艺术,或许还得从人开始。从能私想开始,才有思想的空间。

  《私想鲁迅》读后感(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鲁迅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在大多数国人心中,他那一头刚硬的短发、一撇浓密的短髭、一副冷峻的面容——横眉冷对的斗士,是他的标准的、刻板的形像。

  显然,著名版画家刘春杰并不这么认为。他自从因为七八岁时一位知青留在自家的鲁迅的《彷徨》、《二心集》两本书而认识鲁迅,便与鲁迅结缘,一生喜欢鲁迅、向往鲁迅、热爱鲁迅、追随鲁迅。在他的“私想”中,他把鲁迅请下神坛,从那简单的12个字所代表的高高在上的、僵化的文化雕塑中唤醒他的活的灵魂,从而将其还原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一个充满趣味的“小老头”,真实而温情,随和而亲切。

  他始终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以一个后来者的眼光感知鲁迅、刻画鲁迅。他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为我们展示鲁迅的趣闻轶事,描述鲁迅的情感生活,分析鲁迅的兄弟阋墙,既不因为个人的推崇而肆意拔高,也并不刻意回避他内心的孤独与脆弱。与此同时,他又以鲁迅特有的态度和方式,回击现代人对于鲁迅的种种非议,为他辩护,并且接过鲁迅手中的矛,揭穿了鲁迅曾经诅咒过、批判过,而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的民族劣根性,旗帜鲜明的指出,我们仍然需要鲁迅这盏“明灯”,引领我们前行,照亮心灵。

  公平而论,刘春杰除了将鲁迅回归到一个真实的人之外,对于鲁迅的解读谈不上深刻,也并无太多新意,其最大的特点则在于文字与插图、内容与装帧的完美结合。刘春杰是一个知名的版画家,他创作这本书时并未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在这本书中,他专门针对每一篇文章创作了相应的版画,黑白的线条,了了几笔,便将他心目中鲁迅温情而亲切的“小老头”形像跃然纸上,极富艺术感染力,确实深得鲁迅先生版画理论之精髓。颇具巧合的是,作为现代版画的倡导者,木刻版画恰恰是最能体现鲁迅精神,凸显鲁迅压抑沉郁的人生命运、痛彻无奈的生命体验和爱憎分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展示鲁迅形像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所使用的暗黄色牛皮纸,完美的体现了版画的印刷效果和历史的沧桑感,而采用的线装方式则让整本书看起来更显得古朴典雅,让人不忍释手。

  这本书的这种形式,必然能够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果能够再深一步,通过刘春杰的文字、版画而读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映照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病根儿,那将更是善莫大焉。

  《私想鲁迅》读后感(三):从“老刘”到“杰作”《私想鲁迅》

  从“老刘”到“杰作”《私想鲁迅》

  冲着鲁迅读的这本书,可是一看到封面就感觉曾似相识,原来看过作者刘春杰的书,那是好几年以前,那一本叫做《私想着》当时还叫“老刘”,现在署名叫做“杰作”了。

  老实说那一本真的没太打动我,虽然有点味道,但文字还比较稚嫩,版画一贯都很不错,当画册看了。不过这一本署名“杰作”的确让作者老刘有了自信,真的很不错。

  这种版画加文字的方式也算是刘春杰的个性特色了,至少孤陋寡闻的我还没看到他的山寨复制者,当然首先老刘还未爆得大名,第二文字学起来容易,这版画你来尝试一二,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弄得出来的。看了介绍才知道作者这几年没少写,几乎是每年一本,都是版画加文字,都是“私”字打头的“私想”系列,还有一本讲述自己老师的故事叫做《丹青记》,还有一本小说《猴票》,不过我想这一本肯定是最精彩的了,因为这一本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那就是鲁迅。

  和我看到的《私想着》一样书是牛皮纸印刷,配上黑白版画的效果,那是相当不错,而且采用的是线状,感觉好像一件文物,不过现在的装订质量真是没法恭维,翻起来依然咔咔作响,我总是担心会一下子从中间断开,瞟了一眼,竟然是广西师大出版,马上加分,翻到最后才发现,响声应该是胶水的声音,其实线装完全用不着胶水吗。白担惊受怕了,从头翻到尾,看完以后那种咔咔的声音没有了,质量还是不错的。

  用木刻表现鲁迅再合适不过了,算起来老刘不是第一个,但用一本书这么大量的版画来讲述鲁迅的故事,这应该不多,能够达到这样深度的,老刘的这本应该算是杰作。当年鲁迅倡导版画,培养出一大批国内的版画家,甚至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次版画热。后来还产生了一个鲁迅版画奖,呵呵,老刘当然也得过。

  看过很多鲁迅的书,老刘的书算是最轻松的一本了,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呵呵,真是这样,刚出生的那个淘气的小豫才,真不能够叫鲁迅,后来长大了开始写作了,那才是鲁迅,等到鲁迅去世了,在众人的眼中,在众人的褒贬之中的那个鲁迅,也不在是真正的鲁迅了。

  作者笔下的鲁迅让人感觉很踏实,写鲁迅的童年,绝对不是那个一脸严肃,在桌子上刻早字的那个小老头,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包。写这个淘气包成为鲁迅之后,依然不忘这是一个爱美的男人,何以为证?看看鲁迅留下了那么多照片,只要看合影就会看到鲁迅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可是你看单人照,就会发现每一张都拍得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合影的时候没办法,单人照的时候鲁迅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的,这是一个爱美的男人。还有一篇叫做“笑的权利”,作者刻了一幅微笑的鲁迅,结果马上有人指出鲁迅怎么还能笑呢!看看这么多年我们把鲁迅变成了什么,一个脸谱,一个严肃的,不能笑的脸谱,真是太可怕了!想想,我看到的鲁迅还真没有笑的,是啊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一个英雄,怎么能笑呢?鲁迅要知道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肯定会顾不得脸面,气得跳起来大骂一番!

  看完以后,感觉无论是鲁迅,无论是版画,还是文字,还是装订,都很完美,值得收藏。版画家刘春杰,这么多年版画始终是精品,文字功夫和思想内涵也不短在提升,终于从“老刘”变成“杰作”了。

  《私想鲁迅》读后感(四):作为符号存在的“鲁迅”

  刘春杰这本书里三章题目取得恰好——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鲁迅”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鲁迅就是个马甲。马甲的确该有主人,但鲁迅何尝只属于豫才君呢?

  其实人人都有非常多的机会读到鲁迅,但今天却没有几个人认真读过了鲁迅。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他当成一个单纯的符号去认知。是不是很奇怪?

  “读点鲁迅”(此语出自山大王的最高指示)说起来并不困难。我小学时读鲁迅,清晰记得一个“早”字和一个有着紫脸的闰土。中学时读呐喊彷徨,尤为中意赵家的狗叫、孔乙己的茴香豆、小栓的血馒头、祥林嫂的阿毛,觉得妙,何尝想过老师会讲吃人的社会里,血是秋瑾的血?读杂文,文章读着没劲,就只看《鲁迅全集》的注释,知道尼采和叔本华,学会“久违芝宇、时切葭思”,感叹鲁迅真是博古通今般的厉害……大学时又重读鲁迅散文,又觉其意韵深长。在我的私想里,鲁迅是勤奋的作家,是神经敏感的文豪,是锋芒毕露的小老头,虽仅此而已,但绝非符号。

  可是即便不读,为什么要把鲁迅当成符号?鲁迅未尝不是个血有肉的人。刘春杰的这本《私想鲁迅》,正是在努力还原豫才君的血肉。随着发散的思绪,作者以短小的篇幅叙述着鲁迅的童年、爱美、跨界、爱情、友情、哥仨情、家事……写得很有味道,看得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对鲁迅维持了数十年的崇拜之情。

  如陈丹青在序言中所写“鲁迅终于不再是个符号,而有可能成为他自己,至少,逐渐复归他的复杂感”,今天的学者不是要“去鲁迅化”,而是该努力地去“符号化”,刘春明走对了路子。

  但话说回来,一个人物成为一种符号,恰恰会是他在公众意识中的最终结局。关羽成了关公、成了财神,尉迟敬德与秦叔宝要负责看门,而山大王的画像在农村则用来辟邪。几十年后,郭美美何尝不能代表黑十字?

  似乎找到了一种结构主义的解释。鲁迅哪里是革命小将,鲁迅哪里是左派分子,鲁迅哪里是难啃的课文?只是因为我们要革命,或者我们要自由,以及我们不想学习,即便是周迅,照样会成一个具有纯粹意义的符号。不过鲁迅一生的复杂性,能让这种符号更富多义,更具力量。

  刘春杰大概太钟爱鲁迅和左翼木刻,并没有看清这一点,仍然在努力地煞有介事地寻找鲁迅的行为、性格和精神所具有的时间意义。但是,现实早已有着其本身的意义,鲁迅伟大处正在于他犀利地解释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因此,该书的第三部分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爆发力,仅仅囿于题中“私想”二字,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私想鲁迅》读后感(五):激动的私想者

  我是冲着封面上的“私”字翻开这本书的,在现代社会,信息泛滥,各种形式的重复和翻版已经看够了,能有一点私人的私密的私有的东西是很难得的。尤其是这个“私想”的宾语还是鲁迅,关于鲁迅的争论从过去到现在从未停止过,甚至可以肯定在未来也不会少,只是在越来越多书写鲁迅的人中,站在道德或者学术的制高点批判他或者推崇他的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无聊的考据者有之,真正写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却很少,所以这个“私”字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

  书是牛皮纸印刷的,二百多页,图文并茂,一切外在的迹象都昭示着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

  全书分三章——“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和“他已经不是鲁迅了”。

  私以为按照书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分为了前后两部分,一二两章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客客气气地讲了自己初识鲁迅,被其触动的情形,笔触伸向鲁迅的背景、童年、家庭、求学经历,思想联接着过去和现在,时而严肃、时而幽默。会把一直以横眉竖目形象示人的大先生亲切地成为“小豫才”;会小心质疑“那个‘早’字更像编的故事”;也会夹带私货,把同事家小孩的拉杆书包写进来,把学校称为“乏味书屋”,表达一下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

  在整个前半部分,鲁迅从小孩到战士再到那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直是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而作者也一直是用理性中带着幽默的笔调在写着,读者甚至可以想象作者笑起来眉眼弯弯的样子。在他笔下,鲁迅是著名的文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也是宽厚的兄长、难觅的知己、可亲的爱人和开明的家长,他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扮演着普通的角色。虽则喜爱之情溢于文字之间,但也只到让人会心一笑的程度。

  一部电影,如果前后差别太大,人们会说,像换了个导演一样,而这本书到了第三章虽不至于说像换了个作者,但刘春杰却显然是激动起来了,正如他所说的“鲁迅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他不满“人们吃他、喝他、读他、夸他、骂他、娱乐他、消费他……”,于是列举了种种后人对鲁迅的误读和批评,然后一一举起抗议的大旗。在这一部分,鲁迅仿佛成了他翅下的小鸡,而他则是一个护雏的母鸡,誓要将一切可能对鲁迅之名构成伤害的因素一扫而尽;他又像一个无助的孩子,守在鲁迅的大名下,阻止着人们往那名字上泼污水。他一边一次次强调鲁迅不是神,不用把他推上神坛,一边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用他的文字将鲁迅往上推,他甚至说:“因为尖锐、敏感,甚至偏激,他当然也讲过过激的话,得罪过许多人,甚至曾误伤好人。但就像我的爷爷,不管他曾经是否与别人发生矛盾,也不论他曾经打过我多少次,都丝毫不影响我对老人深深的爱。”

  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也许和现如今的时代有关,《新周刊》也说过了“我们想要骂的,鲁迅早就骂过了。”时间过去近百年,可我们的社会一点没进步,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至今仍然顽强生存、茁壮成长着。所以鲁迅成了先知,成了明灯,所以作者希望鲁迅长存,甚至假想鲁迅如果还活着,他会一直写下去。

  他甚至希望一千年一万年后,鲁迅仍然长存。我却希望千年甚至百年后的人们就忘记鲁迅,因为我希望那时的世界已经不需要鲁迅的批评了,到那时,鲁迅骂过的已经不存在了,社会再也不需要他的骂声时时敦促。

  对于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我无意批评,只是觉得作者实在无需如此激动,当然也许是我求全责备,毕竟人家一开始就写明了是“私想”了。既然是“私”想,那么怎么想也不为过了。

  《私想鲁迅》读后感(六):私想鲁迅的史料价值

  《私想鲁迅》的史料价值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人人会说。然而,生活中不识时务的也大有人在。

  刘春杰说:“如果生活中所有人都识时务,都是俊杰,这个时代也很可怕。”

  《私想鲁迅》由63幅木刻和56篇杂文串起了鲁迅一生,也包括他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展现了一个普通人与鲁迅“相遇”的心路历程。从小事起兴,多为随想式的陈述,并时常声东击西,拉扯着现代世俗,比如“房哥、房姐”,“表哥、表姐”,偶有妙语,令人忍俊不止。刘春杰仿佛是鲁迅的忘年交,他好像与“小老头”在豆棚闲话,他剥掉了鲁迅身上的尘土,对本事、逸闻、传说一一道来,嬉笑怒骂,乐趣与率真俱在,凡思与玄想共舞。

  木刻图文书《私想鲁迅》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创作中完成,并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列为重点书出版。

  南京大学教授余斌读完《私想鲁迅》说:“我认为刘春杰的《私想鲁迅》图文书本未来会有史料价值,它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将来的人们会从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互相阐述中,看到2013年代的一位知识分子对于七十余年便故去的鲁迅的认识。刘春杰还假鲁迅之名,通过对鲁迅个人化的理解,表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私想鲁迅》不仅仅为“鲁迅学”添加了新方式、新思考,而且为还原鲁迅为一个普通人提供了新样本。我们追溯源头,不难发现还没有哪一种思想不是以个我的私想为起点,为依托,为基石。刘春杰的所谓私想,是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我姿态,是沉默后喷发的心史。但我们也深知,无数普通人的心史才能够构成真正的历史。所以,刘春杰把私想变成共享,用自己的版画、文章与时代缠绕,因此《私想鲁迅》可以用于时代,当然也可能被时代所用。尤其是那些独特鲜明的木刻,将构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图谱,这就是刘春杰的《私想鲁迅》具有的史料价值。

  刘春杰曾自述:“如今,版画已经是版画家自己的版画了,或者说是版画圈子里的版画了。为版画技巧而版画,为全国大展模式的版画而版画,为大众看不懂的版画而版画,为与时代远去的版画而版画。这一切,恰恰与版画精神相悖,与版画传统远去。

  版画尤其应当最前卫,最与时代共舞,最与观众贴近。这是中国新兴版画、抗战版画、新中国版画辉煌的往昔最显著的特色。然而,今日之版画,色彩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复杂,尺寸越来与大,刻画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甜美……唯独,版画的精神在缺失,版画的界限在模糊。”

  正因如此,我们翻阅《私想鲁迅》,更容易读出刘春杰的木刻与文章体现出生命的力度与尊严。正是在力度与尊严中,抵达了古人孜孜以求的虽小却好的高度。这些作品的尖锐、锋利,让刘春杰头脑发热,也有说过头话的时候。虽然有偏激但也不缺乏温情。尤其表现鲁迅死后,其遗孀与孩子在其遗体被抬出家门时的无助一刻,被刘春杰命名为《无法替代的疼》。只有一个与鲁迅耳鬓厮磨多年,又愿意与他同呼吸、像他那样追问与思考的后辈人,才会贴近这事实上仍属于鲁迅生命的这一刻。说崇拜容易遮蔽很多东西,但刘春杰不是,他照样看到了鲁迅家人的无助,还有作为鲁迅事实婚姻的对象朱安,一生所承受的寂寞苍凉……

  刘春杰的艺术实践和现实之间的隐秘关系,恢复的是版画艺术介入命名、阐述现实的新兴木刻的传统。这种传统,恰恰与鲁迅当年的倡导密切相关。一位版画家,公然藐视复数对于艺术的伤害,反而利用复数的特点,借出版社之力,大规模机械复制图文书,利用大众传媒的方式,让自己的私想,让鲁迅与木刻进入大众视野,他攻城略地,开疆破土,建立了一种版画创作的新地。

  刘春杰的图文书不仅仅属于版画,也不属于画室和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他至少让木刻这门行将失去活力的艺术重新获得面对世界的话语权利。正因为有着清醒的意识与明确的学术追求,自觉地担当起艺术传统向当代延伸的责任。

  这也是版画在当代的意义。

  ——周游

  《私想鲁迅》读后感(七):永远的文艺男青年

  文/丸子

  鲁迅是谁?是三味书屋里在书桌上刻字的顽皮孩子么?是身穿长袍在小酒馆里排出四文大钱的孔乙己?京师学堂里为刘和珍愤慨的老师?还是维基百科里“字豫才,原名樟寿,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网络和各种文字评论里的鲁迅先生形象伟大、严肃而刻板。读完这本书,我心里默默的说,除却了那些高贵冷艳的头衔,先生明明就是一位喜欢书、画,关心时事、也被爱情和家庭呵护并困扰着的文艺男青年嘛。

  大批80后、90后的同学时常在网上困惑着并吐槽道:大学专业不喜欢怎么办?就业难怎么办?要跨专业读研还是直接出国呢?无论是指南针还是手机GPS都无法为每个人指出一条明路。先生出生于1881年,算是19世纪的80后,是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呢?“青年豫才虽然思想活跃,富于幻想,曾数次放弃已学专业,但他并没有顺利找到方向。”从报考南京水师学堂做 “戎马书生”,到退学转到矿路学堂计划实业报国,再到日本留学时认为救治同胞比实业兴邦更有意义而改为学医,到看到日本人砍杀中国同胞时其他人的冷漠与麻木,历经反反复复的寻求和改变,终于遁入文艺,以文字改变国人精神、改造麻木社会。至此之后、义无反顾、始终不渝,写作、投稿、翻译、办杂志,在文学界“自由翱翔”。

  他是名副其实的文艺男青年。喜欢木刻、画展、看戏剧和电影、爱拍照,咦这样可爱的鲁迅先生不就是现在豆瓣上时髦的文艺男青年么?从留下的照片来看,他极爱拍照,虽然不太讲究背景,但是整洁的服装、梳理后竖直的头发和标志性的美髯,绝对是刻意修饰过一番嘛,精心拍摄后,便成一道风景,书中一幅幅侧面、正面及流行的上扬45度角的版画头像正好表明这一点。

  兄弟手足。先生兄弟三人,先生老大,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其中老二不得不提,周作人在作者的笔下不受待见情有可原,娶日本籍太太弄得一大家鸡犬不和,叛变革命成为汉奸确实没法让人心头生爱。但老二在文学、语言上的造诣,当老大的自然最了解。鲁迅帮助老二出版翻译图书、撰写评论,栽培有加。前几天豆瓣友邻梁清散在广播上表示要去周作人纪念馆玩,我在放下之前对他固有的负面评价后重新去了解他。他精通英语、日语,古希腊语,他翻译的作品得到诸多大家的称赞,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外译者贡献不可小觑。老二晚年不幸的生活,也让人生怜。

  版画是根串着作者和先生的电话线。封面和书中的插画都非常有趣,严肃、搞怪、写意各种类型的鲁迅画像是这本书的亮点,搭配着牛皮纸、线装、正文版式,的确不走寻常路。看到广西师大社的logo都放弃原来的标配,改为作者亲手所刻,同为出版行业的我默默体谅到本书的编辑在做书时的各种不易、和作者对此书所投入的爱与挑剔。

  《私想鲁迅》读后感(八):鲁迅和这个时代

  再次在大众视野里看到鲁迅,是一则关于鲁迅“下架”的新闻,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课本再次出逃。当然,这一消息对喜欢鲁迅和不喜欢鲁迅的人而言都是好消息。正如陈丹青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日后有人要将鲁迅的篇幅移入中学课本,他以为不然,说不愿以自己的阴暗悲观,影响少年”。如是,自然对鲁迅是一个好事。

  《私想鲁迅》是一本关于鲁迅的文章集和木刻画册。也正是藉由本书,我才知道木刻艺术与大先生的渊源。而木刻画似乎也符合了鲁迅的形象,硬朗的线条,连胡子都像一根根的刺。虽然有人说,本书与市面上的鲁迅传没多大出入,即便是兄弟失和,也是延用以前的套路。

  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却是,我们与这个时代与鲁迅的关系。所谓私想,意思是将鲁迅从公众人物退回自我回忆,然而鲁迅终究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因此,就如同鲁迅的“下架”,关注点或许在于我们怎么看待鲁迅,就如同说起外国文学你不能不提莎士比亚,不能不提塞万提斯,我们在谈论中国文学时不能不提到鲁迅。象征意义使我们不得不跟后人谈及他,即便我们可以将其私有化。

  而在本书中,我看到不少春杰对于时代的回应,比如《他也有闲》一开始就讲现代人的瞎忙,《智者该富》讲的是媒体爆料作家版税问题等等。我的理解是,春杰想强调时代并没有远离鲁迅所批评的范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

  最后想说的是,关于本书的设计,十分复古,不少人看了之后都说有趣。但是我就不明白的是,每一篇文章都会配一幅画,但有时候不过是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木刻画的局部,这种设计我可以理解编者的苦心,但总觉得有种吃亏上当的感觉。

  《私想鲁迅》读后感(九):并不特殊的鲁迅传

  一开始就是讲文艺少年偷书读的事情,果然在那样一个年代是要受惩罚的,于是想起现在与书绝缘的弟弟,想当年才十岁左右的他参与学校一起盗书案,被父亲狠狠惩罚的事情,我在想他后来的厌学、从不读书会不会与这样的经历有关,书让他感觉到不光彩,也许他有意想逃避当年受罚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甚至都不理解爱书如命的我,以为我只是完全出于毅力才读书,他哪里尝过读书的乐趣啊。现在的我一回想到那次盗书案,不仅替弟弟惋惜,如果当时不那样去教育他,或者日后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他。这大约和“法外情”同属一类,所谓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偷书人应当得到的是出于“原则外情”的赦免。能起那样的心思去偷那不能吃不能用的东西,心里会不会也曾潜伏着求知的火苗呢?要放在现在,别人送书他都不肯要,更别说冒险偷书了。而本书回忆那爱书的少年偷的居然是鲁迅,在大批斗下失去了对真理的渴望,老来就泯然众人矣,教育就是这样起作用的。

  特别要说的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木刻的质感,散发墨香的纸张,居然用黑色精麻线将书页串了起来,真是古色古香啊,配得上这内容吧?但读着读着,便觉得这还是一部普通的鲁迅传,思路没有脱离前人对鲁迅的理解,比如对他弃医学文,一律觉得是要拯救国民的灵魂,然而文学是否以此为宗旨,文学是否有此功效,却毫不致疑,倒是把语言和文字变成了一种工具,只敬畏内容,却忽略了文学性,也许鲁迅最初选择文学事业时,并没有想到自己起的是这样的角色吧?

  但文中有一些事情却是我从不曾注意到的,也许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有价值之处:文中提到鲁迅对唐诗宋词的质疑,却对《离骚》深有兴趣,作者发现的这一现象很符合我一贯对鲁迅的印象,依鲁迅的性格绝对是有大抒情和大悲悯之人,果然他的另一个所好就是魏晋人物,这从前面读到的他那篇论魏晋的文章就能知道,感觉尼采、屈原、嵇康全是同一血脉相连之人,自然鲁迅和他们气味相投,都是诗人气性。提到鲁迅收藏的版画,我对这一方面的鲁迅并不十分了解,但此书的版画设计似乎在述说着鲁迅精神的精华。说到鲁迅肖像,倒是一大特色,从一开始听说鲁迅以来,所见到的画像全都是一个样子的,这也利益于鲁迅爱照像,鲁迅一贯给人冷峻、深沉的一面,但他那唯美、温情的一面总是被崇高、严肃的一面所掩盖,其实鲁迅是爱美的,这是文学家和诗人的天性,本书说他成了一道风景,倒真真是恋恰当的,也是我认为属于不多的此书的独特性之一。

  于是开始发现本书的特出之处了,他认为鲁迅的面容透出的不是五四时期文化人的气质,而是一股超凡脱俗的高贵之气,我颇为赞同,他终于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了,或许前面是有意而为?但是全文都略显肤浅,当我读到作者对孔子的态度,但知道了原因,我们的确需要科学,《论语》也确实不能让卫星上天,也不能驱除滋扰我们领土的他国势力,但是孔孟之道,“国学”天生就不是用来拯救世界的,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他们都将对民族的地位和尊严有所帮助。就象诗歌一样,诗人不能拿它来报国,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除了外乱,仍然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或许在某些情况下这个问题更为峻急,精神的问题不解决,空有物欲,将不战自败。

  《私想鲁迅》读后感(十):兰州日报2013年度装帧设计奖《私想鲁迅》

  《私想鲁迅》

  刘春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O13年9月版

  此书将数十篇短文连缀在一起v回顾了鲁迅的一生及对后世的影响v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鲁迅的感想。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作者亲自操刀。封面的木刻图案直指主题v既表明这是一本跟鲁迅有关的作品v也宣告这本书的表现形式跟木刻有关。木刻风格的书封文字也进一步彰显了本书的特色v增加了趣味性。书中收入了作者耗时三年精心制作的版画作品。特别值得赞誉的是v为了有效呈现木刻版画的质感和拙朴v内文全部使用牛皮纸印刷。牛皮纸的材质和颜色都为版画的表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加分效果。此外v书内还附送有牛皮纸的书签和画片各一张v算是小小的礼物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