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2: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读后感10篇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是一本由黄济人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一):远离战场的较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无疑是捍卫个人尊严的至理名言。然而,一个人的尊严的获得并不应该以固执己见为前提,而应该以尊重事实为基础。很多人看似坚持自己的主见的做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忽视了事实的客观性的偏见或成见。对于这方面的理解,本书中的这些将领的感受要比一般人要深的多。

  虽然说败军之将岂敢言勇,但这些曾经征战沙场的国民党的各级将领,还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负,他们并不认可自己的失败,他们不服。但光凭不服是无法解释事实发生的事情的。所以他们开始观察、开始思考、开始学习他们的对手。不可否认,这种观察是直接的,也是令他们感受最深的,他们之所以失败不在于装备、不在于配合,而在于失去民心。他们通过学习和劳动,认识到他们以前从没看到过的广阔天地——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部书中,最令我注意的是这些将领在“功德林”时,开始研究《资本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以前他们未能知己知彼,而这时他们想弄个明白。其实,面对一个巨大的事实,只要有些钻研精神的人,只要是认真思考的人,谁不想弄个明白呢?

  虽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文”“武”都是人,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将领的心理,那么也就不难理解解放后大陆上的一些学者文人先后中断自己以前的研究道路,转而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这并不是这些学者自己的不独立和不坚决,而是一种人之常情。当一个新的事物形成极大的规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之后,人们自然有一探究竟的愿望——人类的好奇心使然。

  战争使人盲目,使人疯狂,如果在远离战争的此时此地,我们依然盲目疯狂地评价历史、论断现实,我面对的恐怕就是自身的愚昧了。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二):黄济人似乎有自我吹嘘的嫌疑

  以下节选自时玉琛的《实话时说》

  淮海大战(2)  

  黄老接着说“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不愿带兵打仗,并不是我黄某人贪生怕死,我是从党国的长远利益出发,当时老校长蒋介石把我从汉口叫到南京,要我当十二兵团司令官,”我说;“离开部队久了,带兵有困难,”蒋介石说;“打仗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把共产党消灭,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你不能从你个人来考虑,”我只好从命1948年9月下旬我到河南确山,除85军以外,其余部队都在河南驻马店集结整训,准备增援徐州。1948年11月初,我们由驻马店开始行动,中旬到达蒙城与解放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一路我十二兵团节节胜利,由蒙城渡涡河,很快攻下涡河北岸的解放军阵地,在北淝河攻下解放军据守的坂桥集,乌集之线阵地,进到浍河,又在浍河攻下南平集,我主力全部渡过绘河,很块到达离徐州不远的宿县了,这时解放军开始对我节节阻击,我十二兵团进入解放军的袋形包围圈,这时我准备把部队转移到固镇方面去,部队没有走多远,就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被解放军紧紧粘住逃脱不了啦,从11月25日被死死围住,组织火力突围都未成功。”

  十二兵团是美械装备的部队,拥有战车。榴弹炮近千辆,机动车五百多辆,我问黄老:“有人说十二兵团有一千多辆卡车,我在军事博物馆见过一巨幅照片,是一排大卡车装上土并排数里一字排开,下边写着“黄维的汽车防线,”我说这是在那儿?”黄老说:“双堆集。”

  【【史大姐边织她那永远也织不完的毛衣咯咯笑着说:“他写十二兵团有一万辆汽车你信吗?他瞎写又不上税。有一次“培公”的老部下介绍一个他的亲戚来采访黄老,小时,你知道老头从不接受采访,那天来时下雨鞋都湿了,回去这笔就收不住了,出了一本小书,说我那天给他烤袜子,包馄饨吃,还说我文化不高,小时有机会你见了这个人一定要替我质问他,我能给他烤袜子吗?”我说:“我看过这本小书,当时我就想,烤袜子不可能,是瞎邹,一是夏天没地方烤,二是您是讲卫生的人不可能大夏天掰弄他那臭袜子,他也就是拿黄维夫人为烤烤袜子说事儿,找个买点。我也不认识这位作家,有机会我把这字认全了,我也出本小书,重点篇幅把您这烤袜子的事儿给正正名,现在写不了,受点委屈先烤着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史大姐说:“你不让他写,具说三五年不出一本书就不让当作家会员了,”这时黄老向史大姐挥了挥手示意不要讲这些,我逗史大姐说:“您这烤袜子事件等到听完徐埠会战后期处理吧。” 】】

  黄老接着说:“我们那么多的重型武器不但没帮上忙,成了突围的包袱,”十二万多人要吃要喝,必须有后方支援,每天最少控投两百吨,也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机动车要汽油另配件,当时是隆冬。”我说:“在军事博物馆看过一个照片,并排一个一个土坑,里边躺着伤员,上边支着个降落伞,下边写着‘黄维兵团的野战医院。’”黄老接着说:“双堆集空旷贫瘠,喝水就是大问题,十二万多人集中在不到五华里的几个村庄里,这时解放军的包围圈越来越紧,解放军的大喇叭天天高喊让我们起义投诚,这时军心涣散。

  特别是11月27日,我准备组织11师,118师,18师,110师四个师向双堆集齐头并进向东南方向突围,解放军的包围圈是铜墙铁壁也能撕开一个口子,向固镇一线发起全面攻击,拼命要打出个缺口,就在这关建时刻,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阵前起义,把我配給他的好炮一下子对准了十二兵团,”接着85军23师黄子华部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至使突围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

  这次突围失败是十二兵团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近我翻阅了廖运周写的“第110师战场起义始未,”写道“我们的师部和黄维兵团司令部同住在双堆集附过的一个村子里。26日下午五时许,我刚从前线回来,他就派人把我找去了,他看了看我,很镇静地说:刚才空军侦察报告说,今天下午3点敌人对我兵团包围圈己经形成,他们正在构筑工事。你有什么主张。”我反问他一句:“司令官有何决策,尽管下命令,我师保证完成仼务。”我料到黄维己经有了新的打算,他果然说:“我想乘敌立足未隐,打他个措手不及,决定挑选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过猛突围。”我马上意识到,黄维这一招的确历害,同时也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好机会。于是对他说:“好,司令官的决策真英明,我们师请求打头阵,愿当开路先锋,我们即然能攻占敌人的堡垒式工事和河川阵地,现在突破他们的临时构筑的掩体,当然不在话下,我请求立即回去准备行动。”

  =============================================================

  http://v.book.ifeng.com/book/ts/10228/1173618.htm

  节选自凤凰网的电子书《实话时说》,这书居然还没出实体书。

  史逸清女士说的那本小书无疑是《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吧。邱行湘曾经是黄维的下属,黄济人是邱行湘外甥。

  如果这书是真的【我认为是真的】,那采访完全没有黄济人说的那么充分(至少是对黄维的采访),很多压根就是他自己想的吧。

  我是说怎么感觉那么多脑补情节呢。

  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个年轻人有干劲写这种题材,初生牛犊不怕虎,首涉禁区,很值得敬佩。

  也让我们能够了解,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可是我真的不喜欢这种自我吹嘘的态度。让我质疑其他情节的真实度。

  我还是愿意买这个完全本的书。

  可是,长篇报告文学?我还是当小说看吧。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三):将军晚景的模样

  清末以来,一大批青年投身社会运动,最有传奇色彩的要数从一场有一场战争中走出的军人们。以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青年为例,后来大多成了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他们经历了早期的革命运动,后来的抗日战争,乃至国共内战。值得探究的是内战被俘的这一批将领,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现实改造,并最终融入了自己曾经的“敌人”,黄济人在《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书中较为详细的记录了这一历程。

  客观的说,这本书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被列为战犯的国民党将军们在被俘、特赦后内心经历了怎样的阵痛?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大多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或书画自娱,或读书为乐。以沈醉为例,这个曾经的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写得一手好字,文字功底也还过得去,早先曾写过“中美合作所内幕”之类的书,完全看不出他经历过什么,似乎他已经摆脱了那个时代,脱略了形骸,成了一个艺术中的老人。也许,他们自有自己的情怀,他们的世界是独特的,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封存的。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那些血腥的往事,已经在岁月里模糊,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归于晚景。

  此书中谈到了几个国民党的重量级人物,比如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康泽、文强等等。关于他们的历史,现今来说还嫌过早,历史的迷雾往往要在数百年后才能揭开(或者未必),但是他们参与过的某些历史事件是不可抹煞的,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们是为这个民族做过贡献的。

  杜聿明军事水平很高,曾经参与过著名的滇缅之战,但他却是一个非常儒雅的人,一个深度近视的人,这一点大概很多人不知道。也许,他的“深度近视”只是因为老了。人都会老的,将军更加会老。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说,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是怎样的一种廓大却又苍凉的情怀。一个男人,走过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晚年,回顾一生大概会有很多感慨,或者什么感慨也没有。他们带着什么离去,我们不知道。将军如同战场之花,睹尽肃杀,轻轻凋零。

  将军的晚景,是最后的战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四):读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之想到

  ,光荣终究被昏晕所遮盖,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吗?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五):他们真的信服了吗?

  在官方的经典影视剧中,当政的国民党对抓获的共产党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严刑拷打以逼其就范,而共产党人大多意志坚定,临危不惧,受尽非人折磨和威逼利诱而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慷慨赴死。但是,最终取得政权的是共产党。那么,在四年多的解放战争中,被俘虏的国民党将领数以千计,共产党人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

  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他记录了包括邱行湘、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王耀武、文强、沈醉等在内的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狱中以及获赦后的生活遭遇。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国民党对共产党硬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这种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做法截然相反,共产党在对国民党战犯的处理上显然要宽宏大量许多,手段也平和温柔得多,使用了其最为拿手的思想教育的武器,以德服人——非但不杀不辱,而且把这些被俘的国民党将领编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狱中学习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此来改造其思想,促其归化,而且最后还全都给予了特赦。

  其实,我实在是无意去比较国共两党两种做法的高下,我所真正感兴趣的是,被俘国民党将领在面对命运跌宕起伏甚至突然反转时的思想嬗变、行为选择和人生况味。这主要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身份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行为改变,这一段特别的历史足够我们玩味。昨天还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今天已经成为任人摆布的一介囚犯,命运如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但他们都承受下来了,并且主动适应了这种身份的变化。在管理所这个小社会中,他们不再是将军,而是被管理的犯人,为了获得管理员的表扬和提早获赦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争相表现自己——廖耀湘能把《资本论》读得既深又透,是学习标兵;邱行湘通过劳动成了大力士,会毫不犹豫跳进茅坑掏大粪;黄维始终沉迷于制造永动机的幻想中;杜聿明则成了无所不能的修理工……殊为可笑甚至可恨的是,他们此时此地也没有忘记国民党的派系纷争,陈诚系、何应钦系,中统、军统在监狱里仍然兀自斗个不停,把中国人的本性展露无遗。我从中没有看到将军,或者囚犯,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是另一部社会心理学。

  其二,也是更深一步,即他们如何看待共产党对自己的改造,这是一场灵魂的决战。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始终有一个疑问,他们真的信服了共产党的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吗?实际上,他们在狱中对国民党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到社会上的民心向背,都逐一进行了讨论。而且不管是主动为之,还是为外力所迫,他们都对共产党的理论有所学习,有所认识。黄济人在书中写下了他们学习时的体会与讨论,以及与三民主义的比较,但并没有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没有对其信服与否作出一个清晰的论断。而我从他书中的描述来猜度,他们似乎也并没有就真的改弦易辙皈依了马克思,而只是从中国人知恩图报的思想传统出发,采取了一种姑且为之的态度。证据在在书的353页,邱行湘(作者的舅舅)告诉黄剑夫(作者的父亲)的一段话——感恩,是我们这辈子的作业,只要是共产党的主张,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哪怕是忍辱负重,哪怕是逆来顺受。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华丽转身,我们永远是被动的……所以我们的生活态度与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无关,要知道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抑或是命运的捉弄。

  二十世纪的国共两党之争,是政权之争,也是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与三民主义。或许他们曾经信仰过这个主义,那个理论,但就最终的结果来看,三民主义者并没有真正的向社会主义者低头认输,社会主义者对三民主义者灵魂的改造也并未成功。从邱行湘吐露的心声来理解,从他们感恩戴德的行为来分析,他们最终所皈依的,仍然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界,拉长历史的视野,历史仿佛在经历一个轮回——经过几十年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造、国民改造,现在的中国社会与国民性格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究竟又有多少变化,取得了多少进步?即便是就政权的性质而言……邱行湘们如果看得到现在,脸上浮现出来的会是什么表情?苦笑、迷惘还是其他?

  从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有志青年,到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到被关押改造的战犯,到回归平常人的生活,被俘的信奉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将领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沉浮使人唏嘘不已,映照着百年中国,的确是一部特别的历史。当然,他们也经历了心灵的嬗变,灵魂的决战,只是谁胜谁负有待商榷——他们真的信服了吗?答案在他们自己那里,也在每位读者心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