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霜红室随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霜红室随笔》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6 12:4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霜红室随笔》经典读后感10篇

  《霜红室随笔》是一本由叶灵凤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139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霜红室随笔》读后感(一):一般般吧。看不看两可的一本书

  当初在看陈子善老师的《拾遗小笺》中,看到陈老师介绍了这本书。所以有了想一读的念头。

  后来找来看了一遍,有点失望。对我而言,算是本看不看两可的一本书吧。

  真老师推荐的精彩之处,我没觉得很好看,看来是我道行不够啊。

  《霜红室随笔》读后感(二):文人无骨此公最,此生声名万世休。

  书里的文章都挺好的,除了《天末怀人》的一篇《郭老的光荣》,对三姓家奴极尽奉承阿谀之能事,可谓孤篇臭全章,灾祸犁枣。叶当时身在香港,本有可能保持独立,但是1959年却苍蝇逐臭一般到大陆参加“国庆观礼”,旅游观光,孰不知当时饿殍遍野,文人无骨,可见一斑。

  《霜红室随笔》读后感(三):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的随笔,营养不多。

  闲暇时用来遮眼也属于不怎么样的。

  个别文章还算可读,文字一般般吧。

  总体来说,作为杂志还行,专门出书就有点那个了,尤其是还弄成个精装。

  名字大,让人有点失望。

  也许仅仅这几篇文章不足以体现作者的水平和功力吧?

  没什么可以写的了,可是还不足字数——

  这是读海豚书馆的第一本书,有点小失望,不要都是这种水平的文章才好。

  《霜红室随笔》读后感(四):佛吃鸦片

  《海豚书馆》有时会收一些僻书,颇能满足八卦的书虫如我者。只可惜开本往往过小,象这本《霜红室随笔》,我吃中饭一个小时的时间就翻完了,非常之不过瘾。

  作者叶灵凤,早年看过鲁迅杂文的当有印象。他创造社的小伙计出身,解放后在香港做左派文人,在殖民地自由地爱戴其红色祖国,可谓善于自处者。行文并不灵,内容又往往攀龙附凤,无大可观。只有一则《佛经与鸦片》我前所未见,颇有兴趣。他摘引《毗奈耶杂事律》曰:

  缘在王城时,常婴疾病,曾吸药烟,得蒙廖损。诸苾刍以缘白佛,言有病者,听吸烟治病。苾刍不解安药治病,佛言可以两碗相合,底上穿孔,于中着火,置药吸之。不应用竹,可将铁作长十二指,勿令尖利,亦勿粗恶,置碗孔吸烟。用了,不应辄弃,可用小袋盛举,挂象牙杙上,或杋杆上,后于用时不应水洗,应置火中烧以取净。

  照这么说,佛几乎是手把手的教人怎么吸鸦片,确乎老烟枪无疑了。毒品和艺术家的瓜葛大家都知道,鸦片与宗教家也有此渊源,倒是头一次见说。不知道有没有人专就此话题下功夫研究过?想来至少是一博士论文的题材。

  《毗奈耶杂事律》,按题目该是三藏中“律藏”的一部,乃大名鼎鼎的三藏法师玄奘领衔翻译的西天“真经”之一。玄奘的翻译以超迈前贤著称,因为他身为华人而精通洋文,比起南北朝以降那些洋和尚虽精通洋文而少懂华文者占据“出发文字”和“到达文字”两面的优势。不过就所引这篇文字看来,他也许能“信”而“达”,却远没有到“雅”的地步。他老人家25 岁离开中国之前,国文并没有学得很好吧!所以,尽管唐僧的故事脍炙人口,他手创的唯识宗,他翻译的佛经,在佛教界的地位始终不及他在通俗小说界的地位来得显赫。

  《霜红室随笔》读后感(五):一部见证实录

  记得知道叶灵凤翻译过显克微支小说时的那份惊异,对于这位早年被鲁迅称为"流氓才子“的真文人总是有些说不清的意绪,就像提得起同时放得下一般,无牵挂,却也可以一读。看见五之堂有海豚版叶灵凤《霜红室随笔》的时候,没权衡什么就与一堆书打包带回师大,数日暴雨里,躲在家里读完了它们。

  这书看起来一点也不累,或者说是熟悉了他的文字风格,这些年,断断续续地读叶灵凤的文字,其实是断断续续地读了叶灵凤与施蛰存这一类文人的文字之后,越发喜欢那种读起来不累,不那么学术,不那么端着,不那么“主义”,且不那么喜欢调动读者情绪的文字,各种各样的爬格子动物里,能写点让读者读过之后无牵无挂的人很少。叶灵凤算是一个。

  最妙的是,《霜红室随笔》开篇的《文艺行脚》中居然写道他自己1957年在鲁迅逝世二十一周年之后访问鲁迅故居,而且是为了对付“谢绝参观”而找个探访他那管理故居的旧友为理由去的,然而,以这样奇妙的方式去鲁迅的故居,又有与旧友重逢的机缘,叶灵凤这篇文字的表述却不带任何情绪,看着淡淡地平铺直叙,这让我读着老大宽慰。举重若轻,其实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叶灵凤,是我心中能做到这点的一位。

  至于他写“亭子间的文士”郭沫若当年提着菜篮子去买菜,因而被称为”大司务“的原因竟然是安娜夫人语言不通不能买菜之故,叶灵凤说,当初上海男人除了厨师之外都不买菜的,这可真的让人惊诧,因为而今的上海,身着睡衣,脚上趿拉一双拖鞋,手里提着两三个马甲袋,袋内里装着几份小菜的都是上海男人,龙应台在她的《啊,上海男人》里写下如此文字:“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是不是有些像叶灵凤?至于郭沫若这一行为,读者可以姑且莞尔了。

  《霜红室随笔》就是这样的怀念文字,而此书之妙就妙这些看上去暖意洋洋的文字里,其实并不带着很煽情的应景情绪,反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感受叶灵凤藏在话旧抒怀背后的无文字的东西,或者说,是他留给不同时空的读者以鉴证的余韵,也可以说,这是叶灵凤留给后人阅读时的幽默。因为每一篇怀旧的文章里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在他笔下显露了类似郭沫若成为“大司务”,“耳朵先生”聂耳的耳朵会动这类的趣闻。当然,作为文人,叶灵凤离不开文化,自然有了研究“昭陵六骏”和“永乐宫壁画的画家题名”以及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拓本”和“磨镜”,对于这样饱满着真挚情绪的文化文字,叶灵凤的美学观便可见一斑。

  这一系列的文字多少也都有些怀旧,便是静安寺也让他分外留恋,却不料想,叶灵凤从抗战之时便定居香港了,这样的他,文字自然有着另外一种眼光,郑成功的胡须和洪秀全的画像这两篇,透着一种令人苦笑的幽默,至于散文中最常见的写风物美食的,他也有大作出现,那是“山楂的风味”和“说枣”,而且颇为精妙,特别是山楂这篇。剩下的便是作为书话大家的他的书话了。

  本书的文章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随笔,正如编者陈子善先生所言:从叶灵凤的这些随笔里可以一窥当时香港文学界的面貌,其实,我以为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文革”时期香港和大陆的文化交流,以及当时大陆文化界的一些清风薄云。历史的真面目在这里没有蒙着面纱。

  掩卷之后,窗外是一碧如洗的蓝天,灿烂的阳光里,苍翠的绿树间,鸟儿正忙着捕食叫了一中午的知了,而我则从另外的角度看明白,身在香港,心在大陆,叶灵凤其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儿。《霜红室随笔》便是一部见证实录了。

  【原文地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