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诸神的黄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诸神的黄昏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诸神的黄昏的读后感10篇

  《诸神的黄昏》是一本由(英)A.S.拜雅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的黄昏》读后感(一):其实我没看完

  如题。

  本来想忍耐着看完好来写书评,因为总记着毛主席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可是实在忍不下去。

  越看越觉得自己有阅读障碍。完全没办法把内容完整的串联起来。

  逻辑混乱。作者试图从一个小姑娘的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可是写的也太迷幻了..........

  反正我没读下去。

  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重述神话”系列书里最烂的一本。

  《诸神的黄昏》读后感(二):色诱女作家之A•S•拜雅特:神话无穷的变奏

  色诱女作家之A•S•拜雅特:神话无穷的变奏

  初次看到《隐之书》就被它浩瀚的篇幅吓到了,翻了翻其中几页,维多利亚时代的诗句闪耀其间,好像作品中的天空是一个头骨,诗句华丽丽的从天外散发光芒,透过缝隙,洒落在纸页表面。

  若是单从作品来看的话,你很难猜测拜雅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不会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那样在作品中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嵌构其中,读得多了渐渐就了解作家的好恶以及某些意向的来源。拜雅特并不冷静,却能控制住自己不过多的表露主观意识对作品的影响。她迷恋名词,对华丽典雅的词句心仪不已,所以她的作品中总会出现大量的古怪但读起来却有莫名美感的名词,而诗句中神话原型以及场景的诗意化表现更是屡见不鲜。《隐之书》的世界里四处都是彩色的火焰,爱情在更多层面上被赋予难以描述的颜色与激情。其实整部作品读下来后,你会发现它就像一把小提琴所能奏出的无数变奏和小提琴本身。

  我始终记得全书的最后一句话给我带来的震撼。那种震撼必定是要经历过无数的坎坷曲折才能感受得到。《隐之书》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卷峡浩繁的叙事中无可比拟的艺术感使得这本书必将永垂文学之林。

  最近,重述神话系列中拜雅特的作品出版了(之前我读过重述神话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拜雅特女士的作品名为《诸神的黄昏》。说句实话,相较于阿特伍德的出色叙事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拜雅特的作品着实枯燥无聊,大段大段对环境事物的描写虽然美感依旧,但终归离叙事太遥远。在看过书后拜雅特的评论文章才明白,她本就无意去写什么小说,她就是要把神话的疏离感描绘出来。这样,我们就仿佛看到70多年前那个为《诸神与仙宫》着迷的小拜雅特,她脑海中的世界奔涌而出,淹没现实,漆黑的海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四周弥漫着震撼后的寂静。

  《诸神的黄昏》读后感(三):故事中的戒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实在不喜这本书的装帧印刷,所谓精装本仅是硬壳包裹着粗糙低劣的轻型纸,封面稍微一蹭便掉一坨墨绿。

  看很多中文系的人写书评佩服得很,一个故事便能讲出一串串道理与形而上的意义,张弛有度,章法井然,一篇篇居然都能同一个调调,这让从来读不出深刻寓意写不出深刻东西的我真心佩服。我读书向来只看故事是否惊心动魄,文字是否感人情思,于是对于《诸神的黄昏》自然同样读不出深刻来,我只是在随一个小不点儿了解北欧神话故事,并且时不时拿出自己已知的故事同它比较。

  一直好奇巨人、精灵、女巫、矮人是怎样交织成北欧神话的一片绮丽的,可是却不曾拥有一本关于它的书。这本书算是第一本,但它却并不只是专注讲述北欧神话,不过我只想将它作为神话故事来读,肤浅、轻松。

  神话自少不了世界的起缘,同中国及希腊神话一样,北欧神话关于世界的起源亦始于巨人,然后巨人行无性分裂或出芽生殖繁衍后代,后代经有性乱伦生殖延续种族,最后用各种器物创造出人类。

  古老的北欧人还没有生物圈这一概念,于是便创造了世界之树这一形象,我喜欢它,因为在它纵横交错的树枝间伫立着一只神鹰和四头牡鹿,神鹰淡然地歌唱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牡鹿则悠闲地咀嚼着绿色的枝叶。之所以喜欢这一场景是因为我曾在沙盘中呈现过类似的画面。我的鹰注视着江中流水,无恶无善,即使对它顶礼膜拜它也无动于衷,而鹿则在草地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这棵世界之树下还盘踞着一条黑龙,如同希腊神话中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一样,它日夜不停地噬咬着不断自愈的树根,它的名字叫绝望。

  有陆生的世界之树,自然便有水生的海中之树,海中之树的守护神埃吉尔用一把竖琴和一枚海螺便能奏出波澜壮阔的乐曲,他的妻子澜会在他奏乐时撒出一张巨大的网,缚住世间尤物——金发碧眼戴着青石耳环的英俊水手,这如同希腊神话中用歌声迷惑水手的海妖塞壬。

  才读了25页,故事就先记录到这里。

  《诸神的黄昏》读后感(四):诸神的黄昏,人类的末世

  文Shirleysays

  作为人类,总是好奇这个世界将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毁灭亦重生?这个念头为好莱坞灾难大片提供掘之无尽的票房宝藏。从《哥斯拉》、《后天》到《量子启示录》、《我是传奇》,不管观众是否买帐,世界终究覆灭而后重新来过,成为了灾难片执着的主题。英国作家A.S.拜雅特的小说《诸神的黄昏》即是一部纸上灾难片,描述的是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末日。

  如果你读过拜雅特的《隐之书》,会发现她是位神一般的作家,她在英国文坛的地位早已通过出色的作品获得公认。她擅长依托历史,故事横跨时间和空间的多重维度,纵横交错,且文字优美、情感细腻。这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驾驭文本的能力也要厚重扎实。在中国儿童文学的作品中,像拜雅特这类大牌作家写“童书”的并不多见。在拜雅特批评J.K.罗琳的《哈里波特》没有深度不神秘之后,我们不妨重读《诸神的黄昏》,来领略一下这位七十四的老太太以她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重述神话。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这其中包裹着本民族文化。古希腊的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华民族的后羿射九日、大和民族的伊邪那美创世纪,所有神话都试图诠释今日世界之形成,为现实生活点缀那么一点点神性。神话与童话不同,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而神话的结局更真实。本书取材于日耳曼民族神话《仙宫与诸神》,是个神的世界崩溃瓦解的故事。透过神性,我们得以窥见人性若隐若现闪烁其中。所以,用“人是人的上帝”和“人对人是狼”这两章来阐述谁是上帝谁是狼?颇具现实意义,值得探讨。“人对人是狼”这句话,也被用来作为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的宣传语。这部描述英国政治家克伦威尔兴衰史的历史小说勇夺2009年布克奖。可见,人类之间斗争之惨烈毫不逊色于诸神。

  如果这是一本单纯讲述神话的小说,那么拜雅特大概就会略显平庸,无法展示她惊人的才华。但是,她在叙事中加入现实的元素,一个五岁小女孩“小不点儿”。通过小女孩的视角将关于神性与人性的思考对比起来,让人眼前一亮。她三岁时,纳粹发动了践踏人类文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爸爸离开英国的乡村去参战。她在经受突袭演练与配戴防毒面具之余,开始阅读《仙宫和诸神》,里面是“充满隐秘和神奇的古老的日耳曼世界”。只读小学的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民族要发动战争?人类同在一片苍穹之间,共拥一位仁慈的大神-上帝。诸神在战斗,人类也在相互残杀。她在书中找不到答案,不得不自我安慰,“敌人也许是不可饶恕的坏人,也许只不过是上帝受伤的子民”。时至今日,全世界都在采用各自的立场解读二战,德国的低眉反思和日本的拒不认错。在诸神的世界里,这个问题再清楚不过了,秩序中总是隐匿着破坏者,比如书中的洛基就是一个颠覆者的形象。秩序就是用来打破的,就像人类的戒律。

  神的世界由树开始,诸神用死去巨人的身体创造了新世界。中土之城米德加德,众神的家园是仙宫阿瑟加德。神们创造人类只是为了消遣取乐。天神奥丁与火神洛基原是义兄弟。奥丁想加强秩序,洛基却偏喜捣乱。奥丁对洛基三个孩子的发落,成为诸神之战的导火索。诸神的黄昏像一列载满血腥、杀戮和死亡的战车,向世界末日挺进。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小不点儿,故事情节穿梭于她有关战争的噩梦之中。既能写出精彩神话的德国人,又能举起铁蹄的德国人,他们是人还是狼,上帝在哪里?小不点儿的询问,也是拜雅特留给读者思考的课题。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拜雅特的笔:左手写小说,右手写批评。然而在《诸神的黄昏》里,拜雅特左手写的是诸神昏天黑日的厮杀,右手写的却是小不点儿淡淡的哀愁。小不点儿不断地在神神话与现实中纠结。在她小小的世界里,神话与现实时而重合,时而分割。我不懂拜雅特为什么要写最后一章-“和平时代的小不点”,她是在呼唤世界和平,还是在否认世界终将终结?

  《诸神的黄昏》读后感(五):毁灭与希望

  小说的出版源起或许应该追溯至2005年。在这一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的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突发奇想,邀请包括英、美、中、法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商与小说家共同打造一个跨国合作的文化出版项目,主题则出人意料的是“神话”。这当然不是一项故作高深的面子工程,也并不冀望作家们拿出资料翔实的论文以赞颂民族与国家辉煌的文化传统。其出发点仅仅只是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们凭借卓越的想象力以及旺盛的创造力利用现有的观点与现实的文字去重新演绎神话,试图通过全面阐述让当下的人们更清晰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脉络,这个项目总称为“重述神话”。

  事实上,神话是最具人文色彩的民族文化传承,在不发达的上古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知识的匮乏与无可扼制的想象促成这一原始传统的形成,“基于对死亡与灭绝的恐惧”促使人们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万物,赋予神话意义,并在口口相传与文字转换中成为天经地义的思想与文化根源,其朴素的世界即观亦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值得一提的是,在类型繁多的神话传说中,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开辟”神话,因为这是一切的源头,解释了天地由何而来,神与人又由何而来。因此,哪怕地域有差别,种族有区分,在故事原型上却保持令人惊讶的高度相似性;同时,神话故事的构成也与人类历史进程互为镜鉴,尤其是持续长久的战争与暴力。对于习惯思考并善于表达的小说家而言,这当然是最佳的视角与题材。所以当这个计划邀请到英国著名小说家、布克奖获得者A.S.拜雅特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有关于万物本源的传说,通过文字的魅力与全新的切入点阐述她眼中的世界,在趣味阅读之余又启人深思,而不仅仅是宣扬理性与信仰这样简单,这就是《诸神的黄昏》。

  小说里的现实世界正是战火纷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个充满好奇心却又饱受战火的小女孩四处躲避德国战机带来的死亡威胁,她的父亲则是远在北非奋战的皇家空军飞行员,远离父亲的她缺乏安全感、脆弱敏感,时常忧虑避无可避的毁灭来临,于是沉溺于神话的世界中,并试图从中找到答案。小女孩无疑携有作者A.S.拜雅特的影子,作者于后记中更是直言是在写自己的童年,正是源于作者童年接触到的《仙宫与诸神》一书才促成《诸神的黄昏》面世,因此小说不经意间带有半自传的特色也是颇为有趣的。不过,小女孩并非书中主角,而是维系故事的重要纽带,正如作者处于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角色一般。坦率的说,小女孩的形象让我想到英国作家刘易斯《纳利亚传奇》塑造的孩子们。尽管《纳尼亚传奇》中的孩子们有神奇的衣柜可以暂时躲避战火的袭扰,但是,衣柜里的世界依然无法逃脱混乱血腥的战争。无休止的战争轮回,这似乎成为一种宿命的体现。也正是因为如此,《诸神的黄昏》一书中世界之树与海中之树丰饶与美好在暴力映衬下才显得如此珍贵,引伸出迷茫与质疑的情绪表达才份外引人注目,于是,A.S.拜雅特才会重点强调:人才是人的上帝。由此延伸出的反思同时也契合 “重述神话”以新时代语境与思维将文化与生存更深内涵表达出来的主旨。

  A.S.拜雅特以娴熟的文笔往来行走,将现实与神话世界完美的融为一体,在她抽丝剥茧的笔下,层次分明的看到神的妄自尊大,神的世界同样存在对于权力、财富等等的贪婪与渴望;无论是以暴力推行极权之实,还是盲目跟随助长乱政的膨胀,都显现危险的征兆。当恐惧与傲慢碰撞,象征希望的神性被吞噬一切的兽性取代,活生生的变形记就此展开,惟有通过血与火才能洗涤一切的罪过,这一过程往往与毁灭形影相随。小说中生命之树被贪欲难填的巨蛇毁灭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事物的两面性也辨证的存在,毁灭固然可怕,也同样可以带来希望,全新的希望本就存在于对旧世界的涤荡。环顾眼前的世界,当目光短浅且嗜好享乐的人们再不重视生存环境,更加变本加厉的将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时,怎样的警钟才能使之清醒?如何适应世界的不断变化与挑战?必须毁灭才得新生?我想,A.S.拜雅特通透的文字已经足够清楚的告诉我们,惟有重新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的魂魄并从中汲取力量,才是在这个物质丰富却精神匮乏的时代里最急迫的使命。

  失去希望,迷失自我,诸神的黄昏亦必将如约而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