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隐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黎隐士》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隐士》读后感10篇

  《巴黎隐士》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隐士》读后感(一):巴黎隐士

  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也许我被绑在老虎凳上的时候,我会这么说的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被周遭的环境所统治?

  如果统治了它又是否公平呢?

  如果不公平 你是否愿意和他抗争呢?

  时不时地反省一下 不止让你健康 更是让你值得拥有

  《巴黎隐士》读后感(二):碎碎念

  无论是政治还是一些片段的游记都写得引人入胜, 记得问他,你不会再写什么都时候,卡尔维诺回答:深究起来我并未背弃我我作品中的任何东西。留下门户大开的是生龙活虎开创性高,集故事及评论于一身,最具思力的虚构小说。还是没有说不会写什么呢 <3, 另外,好想在植物丛中长大呀。另另外,为什么书中最后提到的杰出小说卡夫卡的亚美利加没有中译本,还是翻译成另外的名字了呢。求解

  《巴黎隐士》读后感(三):[2013-2014读书笔记]凡让我们放弃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的,必是负面的

  不编织无谓的浪漫情怀,对自己的工作全心投入,天性害羞的不信任,积极参与广阔世界游走,其中不故步自封的坚定,嘲讽的人生观,青澄和理性的智慧。(卡式都灵精神)

  过去的顽强与对未来的期待使审慎、有秩序的今日之貌实际且具意义。

  我喜欢的故事都是人类追求完整的故事,然后透过实质及精神上的同时考验,超越被加在现代人身上的异化与分裂。

  我与过去作家的关系更自由,我让自己一头栽进去毫无保留;我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老师及朋友不计其数,跟他们的友谊是天长地久的。

  凡让我们放弃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的,必是负面的。

  “垮掉的一代”家里其实很干净,漂亮的家中有冰箱和电视,过的是祥和的中产阶级生活,只有出门时才换上脏衣服。

  当梦幻成为真实,要能胜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正的政治意识形成是当你有意志,懂得取舍,理性思考、行动时才开始的,根本是成人世界才会有的进程。

  认识他(卡尔维诺)的,知道他其实是因为深刻认识到世界的复杂,以致于在滚滚涌至的期盼及焦虑中张口无言。

  唯一的共同点是,无论罗马或巴黎很难找到新鲜不至于重复的话题,至于新事物呢,任何一点改变都会立时有一群评注者蜂拥而至。

  因为我们都太过专注于我们活过的,至于未来尚面目模糊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一个会让这些会议慢慢褪色的未来。

  《巴黎隐士》读后感(四):分成四半的卡尔维诺——读《巴黎隐士》札记

  摘自《天涯社区》 作者:子非鱼兮

  观察城市的两种方式

  业已深秋,然而今日却颇有小阳春回暖的意思,穿一件短袖T恤仍嫌热,但风已清爽了许多,滑过皮肤,凉凉的,很是舒服。以前我喜欢在这样的天气,走街串巷,远足,登山,淘书,坐在楼顶,放牧远天羊群一样白的云,山羊在天上吃草,天堂颗粒归仓,天上的人一丁点儿都不累,整个冬天都在慢悠悠地吐着烟圈。好日子好多年前就这样马不停蹄地过完了,我的房间里堆满了陆陆续续淘来的大大小小的玩物,如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有太多怎么花也花不完的心愿。

  本地是座典型的火车头拉来的城市,严格遵循现代化理论建构空间诗学,所以古处总是难寻——也不是完全没有,紫荆山商城路附近就有簇据说是商代留下的城墙——其实不过是一堆土,但估计只有像余秋雨大师那样的人往那一站,“哗”地一下,历史的沧桑感才能显现出来。那一带从前我坐车路过多次,随处可见占地经营的小贩,以及零星慕名来访脸上充满中华文明自信的外地游客,现代化的风已经猛烈地把历史的烟云吹散了。2006年底,华师某研究古文字的教授和他的助教来,我带他们去——终于第一次下车观瞻。教授很激动,“这可比秦砖汉瓦古”,他抓了一把时代的土在掌心摊开,对着太阳小心地摩挲着,然后慢慢地松开,历史从指间尘埃落定。我顿时肃然起敬。这种神情只有在恋人以及有孙儿孙女的老人脸上比较容易看到。后来我们带他们去花园口,残阳如血,暮色苍茫,有三五渔船晚归,船上有人汲水做饭,在彼此相对无言默默地吸完一支烟后,我送他们上火车回上海了。

  在一个城市待久了总会失去了解的冲动,大概是因为身在此山之故,就像张兆和在晚年编订沈从文全集阅读那些书信日记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了解他,或者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懂了其实我们并没有了解懂了——人是后悔的动物,遗憾总是滞后。在郑城生活八年,每天路过博物院我却熟视无睹,也不知道本地有哪些出名但不贵的小吃……那几年我拼命似的向外跑,二流子一样东游西逛走南闯北,上京下海,去开封洛阳,访西安成都 ……我和身边的许多朋友一样天天骂这座城市,脏乱差,没文化,没品位,后来我到了GDP三分之一都被袍哥控制的城市后,我觉得它还是有点文化的:公交车上会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不会骂MAMAP,不会开口闭口老子不停……总之,北方的城市还是有点可爱的,北方的天空比较高远——但大雁总是向南飞,但它还会飞回来。细细打量这座城市,有时也会有卡尔维诺一样的发现:话说卡尔维诺晚年蛰居巴黎,喜欢幽灵一样混迹在人群里观察人们,有天他看见一个教授模样的男人光着脚在地铁里低头看报纸,“那天下着雨,没有人好奇,没有人注意他”。当隐形人的梦想成真后,卡尔维诺自在无比,有种“匿名的快感”。

  按照老卡的说法,阅读城市,有两种方式。卡尔维诺兴致勃勃,对着瓦雷里欧•利瓦侃侃而谈,“巴黎到底是什么呢”,他孩子气地自问自答,“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就像一个被百科全书一样来查阅的城市:打开这本书,它给你一连串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另外一个看巴黎的方法是:一间偌大的失物招领室,有点像《疯狂的奥兰罗》里的月亮,收集世间所有的东西。”博物馆的说法有点投机取巧——这座生产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本雅明萨特也生产路易十四丹东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的城市,博物馆的称呼当然当之无愧,有人只带了一本《九三年》就写了这座城池!这点卡尔维诺远不如另一个外乡人观察的深刻,本雅明对19世纪巴黎玻璃拱廊购物街的观察几乎让我引他为我们同一时代的人:

  这些宫殿里的神奇立柱

  向爱好者展示了每个侧面

  在那一排排夺目的门廊里

  工艺与艺术展开了竞争

  脸的事业

  1950年代末卡尔维诺游美国,留下一叠厚厚的日记,死后由卡尔维诺夫人发掘,连同其他访谈,整理成《巴黎隐士》出版。这大概违背了作者本意,但未尝不是我辈读者之幸。其中的美国游记,作者生前已二校样了,然而却临阵反悔,“我决定不出版该书,因为校对时重看,我觉得就文学作品而言太过小品,就新闻报道而言缺乏新意。我做得对吗?天知道!当然倘若出版,这本书毕竟是对那个时代,我的某一段心路历程的一个记录……。关于是否出版此书,卡尔维诺一直矛盾重重,也许和他的授业导师帕维塞反对不无关系:蜻蜓点水这里那里停几天或几个星期,对这如此缓慢隐秘的成熟的过程有何价值可言?但是,到了美国,他却产生了动摇:“没想到到了美国,我生出一股强烈的要去认识,完全掌握多样复杂事实及‘另一半的我’的欲望,这是全新的经验,有点像谈恋爱。恋人。大家都知道,花很多吵嘴,即使今天我已经回来了,偶尔还意外发现我内心深处仍在跟美国抬杠。”“趋近世界,也就是说朝发掘更多真相努力,是写作者的基本态度,那显现出纸上的不管是什么,无须怀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啊,真有意思,人到中年的卡尔维诺真像莱斯沃斯岛的萨福:“我先说可以,又说不行”。

  此外还有些段落颇堪咀嚼:墨索里尼上台,无髯无须(那个时代较有身份的政治人物几乎全部都留胡须),官方肖像一个重要特色是作沉思状,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逗弄孩童时,那个年头习惯说:做个墨索里尼脸。小孩马上皱起眉头,嘟起一张气呼呼的嘴。想起了我们的蒋委员长,发表《中国之命运》演说时,官方照片,目光如炬,逼视前方,神采奕奕,大有挽大厦将倾、舍我其谁的架势。可惜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后来我们的官方总喜欢抛出重庆谈判时的二人合影,蒋站在毛身边,矮小,削瘦,拘谨——前不久,《建国大业》又一次 “深描”了这个形象。鲍德里亚说,我们所见的并不是事情本来呈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虚拟的被展现的现实世界,领导人的“电视形象”就等于大多数观众所知道的那个人。

  艾伦•金斯堡的胡子

  所以对于人们公开场合的谈话我总保留几分怀疑,一个公开提倡“灭人欲,存天理”的理学家,私下里可能是放纵的色情狂。曾见过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一方面不遗余力抨击CP的种种腐败恶劣,一方面又心安理得地享受体制带来的种种好处。我年轻的时候尚不明白这些道理,曾受艾斯堡类似的诗人蛊惑,留了一头俊逸的长发,后来我发现最没有才气的人才喜欢借助一些标签引人注意,比如染头发,着奇服,发怪论,吐脏话,骂娘亲,泡别人的马子……所以毫不犹豫地剪去了长发,开始兢兢业业地做一名安分守己的小职员。哎,那痴迷文学的青葱岁月啊。思之令人落泪。

  出身

  卡尔维诺晚年回忆青少年时代特别提到了领袖像,“在我这一生前二十年”,“墨索里尼的肖像如影随行,学校每一间教室都挂有他的肖像,所有办公室及公共场所自不例外” 。老卡说,光凭脑海中的不同官方肖像就可以撰写一段领袖像进化史。他至少比较了四五个时期的领袖形象,有的庄重有的英武。战争爆发前夕,领袖突发奇想,将太阳穴以及脑后仅存的头发剃掉,戴上了圆筒无边帽,像只红冠大公鸡,一举将将秃头这个外貌缺陷逆转为男子汉气概的象征。于是,党内外竞相效仿,一时间光头无数——想起了1930年代的蒋中正,那副雄赳赳气昂昂的光头造型想必也是受了墨索里尼的启发吧。

  长篇累牍、无孔不入的宣传当然会招致反感,卡尔维诺回忆说,官方在推广墨索里尼凯撒式偶像崇拜的同时“自然是严禁一切批评及嘲讽”。有段时间,墨索里尼袖演讲“书与枪,完美的法西斯党员”,末了,领袖从窗台拿出一本书和一枝枪,高高举起,戏剧效果绝佳。卡尔维诺幼年对此的印象全赖大人的挖苦描述,有次叔父模仿领袖演讲:双手握拳叉腰,然后突然用手擤了一把鼻涕。旁边一位婶婶感慨地说:“你能怎样?他是泥水匠出身嘛!”几天后,新闻片场里播放那场讲话,果然少不了冷不防擤鼻子那幕。哈,到底是劳动人民智慧!道路以目的年代,人们总有办法表达自己无处安放的爱憎的,比如今天,在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冷不丁还可见正气凛然的紫阳鸡餐馆,实在是令人感慨。

  说到出身——西人撰英雄传记,很喜欢精神分析。谈及希特勒,总少不了拿他的家庭及基因说事,也有学者分析毛拿知识分子开刀大概和农民出身以及青年时期图书管理员的不愉快经历有关。今年陈水扁案宣判,中新网采访许倬云,许也是出身决定论:“我觉得应当哀悯。陈水扁这个家族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家穷,穷没什么可非议的,但他家穷得没文化。他是个聪明孩子,靠台湾的考试制度考上台大,等于读书不花钱,做到律师,能言善辩,又参加了反对党,一步步有了今天的位置。赵家、陈家的家教都不行,这种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不稀奇。他们现在借着权力搜罗大量的财富,这更像是利益集团,用亲缘组织形成利益小集团,谋个人私利。”我们中国人大概都是理想主义者吧?对当政者总寄予深厚的道德理想,明主爱民如子恩泽四方,青天大老爷快意恩仇用狗头轧铡了贪官——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技术至上的黄大校一再提倡数字化管理是可以理解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