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一: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学扫地
今天,妈妈休息不上班,在家打扫卫生。我看见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做帮手吧。”
妈妈笑着说:“行。”
我飞快地拿起洒水壶,开始往地上洒水。洒完水我就拿起扫把开始扫地。我先把四个角的垃圾扫出来,然后用铲子把垃圾铲进垃圾桶里,再倒在外面的垃圾池。妈妈把柜子、桌子、窗户也擦的干干净净。爸爸回家后听了妈妈的汇报,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学刷牙
早上刚起床,妈妈就对我说:“烨子,快去刷牙。”
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刷牙,就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刷牙呢。”妈妈说:“因为牙齿上有很多细菌,不把它们清洗掉的话,你的牙齿就会生病,变成黑牙齿。”
我一听吓了一跳,赶忙拿起牙刷,把牙齿刷得干干净净。
学泡茶
今天妈妈买了一套新茶具。
妈妈把盒子打开,我一看,真是漂亮啊!一个青绿色的茶盘,一个透明的茶壶,还有五个玻璃杯,特别是每个杯子底上都印有一个嫩芽,特好看。我迫不及待的把茶叶放进茶壶,先倒上开水,五分钟后,茶就泡好了。我倒了三杯,给奶奶、爸爸和妈妈一人一杯,他们都说我长大了呢。
小鸡
今天爸爸买了很多小鸡回家。
那些小家伙毛茸茸的,像妈妈织毛衣的毛线球,五颜六色,有黑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灰的。尖尖的小嘴,小小的尾巴,它们吃一口食还喝一两口水呢。它们在一起总是挤来挤去的,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真是有趣。
猫
我们家以前有一只猫,胖乎乎的很可爱,但是很懒。
它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捕鼠能手,天天躲在桌子底下睡觉。
只有听到“咪咪”的叫它吃饭的声音,它才一摇一摆地走出来,心不在焉地去吃饭。吃完饭后它又躲在桌子底下继续睡觉。哎,真是一只懒惰的猫呀。
捉麻雀
我家的晒坪里晒了很多玉米。不一会儿,就来了很多偷吃的麻雀。
奶奶见了非常着急,我也非常生气,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个办法,我用段木棍支起一个网子,短木棍上系的有绳子,我自己躲在一边的椅子后面,假装没注意那些在偷吃的麻雀,有只麻雀傻傻的,一蹦一跳的进了我的陷阱,我突然一拉绳子,木棍一下倒了,麻雀被网在了网子里,吓的其他的麻雀全飞走了。
我看着网子里的麻雀,突然觉得它好可怜,于是就把它放了,老师不是说了吗,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呢。
篇二: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五角星
下午的第六节课,我们都在写拼音生字抄写本。我也认认真真在写。写好以后,我拿上去给老师改。看着老师在小朋友作业本上画下一个个五角星,我心里有点紧张:我多么盼望老师也能给我一个呀!终于改完了,我看见叶老师在我的本子上打了5个五角星,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的小书包
我的小书包是红色的,上面有一个米老鼠图案。我的书包一共分三层,第一层是放卫生纸和手绢的,第二层是放课外书的,第三层是放我的书本的。我的小书包天天陪着我去上学,我爱我的小书包!
第一次乘坐飞机
今天,我从厦门坐飞机到上海,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飞机通过很快的速度而起飞,飞机起飞的时候外面下着很大的雨,过了一会儿,飞机穿过了黑黑的云层,这时耳朵有一丁丁点耳鸣,飞机越飞越高,越飞越怕,坐在飞机上往外看,我看见了很多白云,很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可美了。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上海。
讨厌的蚊子
晚上睡觉前,我在玩电脑,忽然觉得脚痒痒的,我用手一挠,原来是被蚊子叮了一个红包。这时,我发现蚊子偷偷从电脑桌底飞了出去。“妈妈,有蚊子!”我大声喊道。妈妈立刻走过来打蚊子。蚊子在空中飞着,妈妈两手张开,对准蚊子“啪”的一声响,蚊子没打着。妈妈第二次打蚊子,等蚊子停在了墙壁上,“啪”的又一声响,蚊子被打死了。可恶的蚊子终于被消灭了,这下,我可以安心了。
美丽的荷花
今天天气很热暑气逼人,我和爸爸去西湖边看荷花,到了那里我们已经大汗淋漓。我们先看到了河面上碧绿碧绿的荷叶,小鱼儿在荷叶下欢快的做游戏。蜻蜓在荷叶间忽上忽下的飞舞,我还看见了粉红色的荷花,荷花有些还是小花苞、有些都结成莲蓬了。
美味的花生
今天回家,一眼就看见桌子上放着煮好的带皮花生,我最喜欢吃煮花生了,赶紧洗干净手,拿起一个花生拨开就吃,真香啊。
碰到三个豆的花生时,我会让妈妈看,妈妈笑着说:“你真有福气,好花生都跑到你那边了。”
我吃着正高兴时,有一个花生里有一股水,一下挤了我一脸:“我不要这个花生,它太坏了。”说完就扔在桌子上。妈妈看着我又笑了,说:“慢些吃,谁让你那么急呢。”
我对妈妈说:“明天我还要吃煮花生。”
吃玉米
今天,舅送来一袋嫩玉米。中午,奶奶剥去绿绿的玉米皮儿,摘去红红的玉米缨,放在锅里用水煮,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奶奶说玉米煮熟了。
煮熟的玉米又香又甜,特别好吃,还飘出玉米特有的诱人香味。我挑了一个颗粒小的,按一下软软的,还有一股水的嫩玉米,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会儿绕着圈吃,一会一排排的吃,整个玉米不一会儿就被我吃掉了。
我爱吃玉米,更爱吃嫩玉米。
篇三: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低年级学生要不要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教师思想模糊,至于如何搞,更是缺少研究。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这可以看出一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要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一个宽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必须把课标的要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起步教学之中去。为此,教师须对起步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要寻求操作可行之路。去年九月份,我有幸赶上了新教材,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这一年当中,我在作文教学上,也在摸索和尝试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
一、“你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说完整的话,写完整的句。
学生作文训练起始于一年级“口头作文”,即说话训练。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用完整、正确、简练的书面语言要求他们,帮助他们在说话训练中形成句子的概念,而最根本的还是以写话为目的的“听说一句话”训练。如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在原来大量的“听说一句话”训练的基础上,我提倡学生用汉语拼音写话。但在写之前,我都让每位学生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我经常对他们说这么一句话“你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反复地鼓励他们,让他们敢说,乐说。在这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动笔,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另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一日一句的写话训练。开始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动笔写即可,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重表扬,不批评。等到学生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后,进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几个好词,让他们组合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先练习说,在会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地写下来。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可以从说完整的句子过渡到写完整的句子,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句子的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巩固识字,提高学生语言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你观察到什么,就说什么!”——重视看图说话,训练看图写话。
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形象入手,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高尚道德品质有一定影响,而且对训练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培养观察事物、分析表达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它是作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训练。
看图说话和写话,可以是一幅图或几幅图;可以是一幅图说一句、写一句,或说几句、写几句;也可以是几幅图写一篇或一幅图写一篇。不管是一幅图或几幅图,还是写一句、几句或一篇,都可以分看、说、写三个阶段。看清楚才能说清楚,说清楚才能写清楚,看得好才能写得好,说得好才能写得好。在一年级下学期中,我每个星期抽出四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和写话练习。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大胆地练说,我时常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你观察到什么,就说什么!”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三言两语,我也会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激励语言:“你真能干!”“你进步真快!”激发学生们想说、愿说、敢说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下来。虽然,一年级的小朋友思维能力不够,还不能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几句话,常犯的毛病是颠三倒四和错用词语,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把几句条理混乱的话,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空间、时间)和几件事物之间的关系,重新安排前后顺序,使之条理化。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低年级学生就会逐步具有围绕一个中心说几句话或写一段连贯话的能力,这就为以后开始的命题作文,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现在,我班的学生对看图写话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有时真难以相信他们是一年级的学生呢!
三、“看的书多了,你也会模仿了!”——增加阅读量,提倡学一学。
要想写好文章,它的前提首先是有丰富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词汇、模拟情境等。新课标下的小学一年级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改变,他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识字能力,一学年下来,学生按照规定要求已经能认识1000个字,为他们提早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现在只要拿到一篇文章以后,基本上能流利地读下来。为了有重点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我在平时注意为学生搜集适合他们阅读的儿歌、童话、故事等,把这些文章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他们去阅读,去理解,去体会,并尝试他们的写作方法,去写一写。“学一学”也可说是模仿,它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在读完了我为他们搜集来的《天上也有动物》这篇文章以后,学习小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口气写下了《我喜欢的动物》,虽然句子不是很优美,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写作发自内心的喜爱,那足以让老师感到欣慰,在学生心中的那根“作弦”终于把他拨动了。从那以后,我经常在班级当中,把“小作家”们的“经典”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带动了好多小朋友,自发地开始阅读,开始学写。同时,我也教育他们,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多鼓舞,少批评,给学生一份自信。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刚刚跨人作文殿堂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无可非议。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也经常对学生们说:“别怕,相信你一定能行的!”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作文教学一贯来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作文教学,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经历去尝试、去摸索一套让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更快的作文教学之法,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四: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我呢,完全不能吃生(鱼生)的,一看到生这个字,就像闻到了“生”的鱼腥味!
我去澳大利亚旅游,到那里的时候我就不好了,因为闻到那股味儿就想吐。在饭店里妈妈点的几乎都是生的,菜一上来我真的差点吐出来,妈妈还跟我说:“必须是点生的,这些都是这里的特产呀,不吃真的太可惜了!”我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吃了一口生的东西,那一瞬间我仿佛被电了似的,怎么吞也吞不下去,后一秒我就直接吐到了纸巾里。
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在里面加了点柠檬,再让我吃。即便这样,我吃了一口也没比刚才好多少,又赶紧吐了出来。
还有一次我跟朋友的妈妈去吃饭,我那个朋友好像特别喜欢吃生的似的,只管大口大口地嚼着三文鱼,这下我可受不了了,我这个吃货怎么能忍受得住,于是我猛地夹起一块三文鱼放到嘴中,那味道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赶紧吐了,再喝了几口水,扒了几口饭,都也没有好多少。
回家后,不出我所料,我拉肚子了,特别难受,吃一片小小的三文鱼能引发拉肚子,真是太让我惊讶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吃一口生的了,可以说我真的不适合吃生的,哪怕一点点也不行,一闻到生的腥味就会有想吐的念头。我的口味与肠胃都不适合吃生的,我适合吃烧熟的食物。
篇五: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篇六: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这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坐上了公交车去上补习班。
今天运气特别好,一上车就找到了座位,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坐了上去,伸伸懒腰,扭扭屁股,感觉舒服极了。前一天晚上十二点才睡觉,早上七点就起床了,一晚上没睡好,真想再睡个觉。就在这时,一个头发苍苍,满脸皱纹,一手提着大白菜,一手拿着一只母鸡的老奶奶颤颤委委的上了车。她看到车里没有一个空位时,便望望扶手,可连扶手都没有空的了。她只好提着东西,站在一旁。
我看到了老奶奶身体晃悠悠的站在过道里,心不由的颤抖了一下。不过,我又想起昨晚作业做得那么累,也不想给老奶奶让座。心里想:为什么要我给她让座呀,你看,别人不也没让吗。。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王阳明爷爷说过的话--------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我口头上常常说,要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可现在的我,和我脑子里想的根本不一样呀!
我愧疚地在心中数落了自己一顿,便马上站起来,对老奶奶说:”奶奶,这个座位您坐吧,您的身体没有我们小孩子的强壮,万一一个急刹车,您说不定就摔跤了呢。”奶奶看看座位又看看我,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最后,还是被我强请了才坐上座位,这时周围投来了都赞扬的目光 似乎在说我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好姑娘。
我站在老奶奶之前站的位子上,突然一个急刹车,我没站稳,身体就向前倾,肚子撞到一个横着的栏杆上,有一种想吐的感觉。我想,老奶奶的身体比我的身体可差多了,肯定经不起这么一撞,如果我之前没有把位子给老奶奶的话,现在老奶奶估计更加受不住呢。
下一站到了,有好多人下车了,我刚找了一个空位。又有很多人上了车,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我心里就奇了怪了,今天怎么有这么多的老年人坐公交车呢?刚才我让过一回了,可是,我又想起了王阳明爷爷说过的知行合一,你的行动只是一时,这也不是知行合一呀。一句名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知行合一不是一事一地,而是一生一世。我又光说不做了啊。可看看这么多站着的老爷爷老奶奶,一时不知道该给谁让座位了。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位两手提着东西的老爷爷,但让我注意到的,不是老爷爷手上提着的东西,而是他腿上绑的纱布。我大胆的问老爷爷的腿是怎么回事,老爷爷告诉我:“摔的。今天还要去医院。”我就把老爷爷请到了我的座位上,又对在公交车上的年轻人说:”我相信大家都说过尊老爱幼这句话,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公交车上让座也是尊老爱幼呀!王阳明老先生说过知行合一,你们说的和做的一致吗?万 一急刹车老人家摔一跤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当我说完,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年青人都把座位让给了站着的老人。
你们看,王阳明爷爷的哲学思考是多么有意义呀,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你所想的和你的行为一致,而且还要带动身边人一起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道理人人会,说了不行动又有什么用呢!
篇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读文章《人文合一》,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能写的人一般都能说
我听过您的讲话,的确属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类型,尤其对于司法话题,越是正式的场合,我发现您讲的越好,有一次去四中院,就是去年,我还在高院研究室,我听您就某个问题发言,很感叹很喜欢,就像您文中所说,不讲别人讲过的话,不陈腔滥调,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给人的思想以启迪,这样的姿态怎不激赏!这才是上帝创造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不同,就是个性的万紫千红。
人文合一,产生震撼力。您是一个惜言如金的人,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一直内敛,这是让我很喜欢您的一点,比如您给我的这封信,只有一个标题,内网几封通信,也是如此,这是您的风格,但是您的精神和思想是通过您的其他写作来表达的,很克制。如您所见,我容易激动,我的情绪很高涨,而且愿意一直高涨,因为我觉得身边有这样好的领导、兄长和朋友,值得高涨。您的灵气体现在您的学术文字当中,有一种压抑着的精彩,一种宣泄着的痛快,一种深刻中的伟大和质朴。我看到您这句话很高兴,“最好的文字一定是发自内心真实的文字。”我致力于追求,当然,情感和理性的关系是我尤其应注意平衡的。海明曾不无戏谑或褒扬的说我“是个纯粹的人。”我喜欢这个词,纯粹,我也把兄弟的鼓励当作目标,我愿意朝着它努力,我喜欢纯粹,我并不隐讳,我不会再像当年暗恋女生,一直不敢表白,现在除了在异性方面,我只喜欢妻子之外,对于其他精神领域的目标或美好的境界,我都愿意毫不犹豫的去追求,去表白爱慕。
您文章中的批判性总在彰显您的独立思考和品格,对法院学术讨论会实证崇拜论的剖析,寥寥几笔,力透纸背,我表示完全赞同!
有点累了,接下来的调研的内容板块,我都表示同意,是一个受教的过程,就不做过多互动交流了。
看了您的文章,还有个感受:对课题调研更有干劲了。当然,接下来,要更加紧密的向您讨教才好!
编辑推荐:
【1】 【2】
篇八: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精选10篇)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