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10篇
《身边的逻辑学》是一本由伯纳·派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一):第五章
片面挑选证据:
认识感性动物。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并处于一致性的需要,会给自己找合理的理由。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分析说话人的利益在哪里,通过直接拿走利益戳穿说话人的谎言。或者充分考虑更多的证据,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来寻找真理。
逻辑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正确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二):阿狸兔兔漫游仙境
合上《身边的逻辑学》(Truth,Knowledge, or Just Plain Bull),方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活在《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仙境中许多年却不自知。这里所谓的仙境可不是什么“天堂”,而是充满歪理、谬论、专断与控制的世界。
那些企图控制你的身边的人和事,听到的每一句话,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它们是否有道理?还是只是凭借诡辩让你服从。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三):1-4章
书很不错,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不能用简单的结论概括复杂的事物,而外界事物都是复杂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点很有意思,我之前一直想找到一些通用的模式来解释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其他一些情况来看,作者对的可能性更加大一点。
不能过度概括,模糊的定义,在此之后,类比错误。第一章主要讲现实世界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前者的复杂性注定了后者不能太简单。第二章主要讲需要关注定义的准确性,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讲事物之间关联和因果是不同的,3章讲时间上的关联不一定是由于因果关系,4章讲没有完全相似的事物,类比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逻辑本来就是定义和关系的游戏。明确的定义,是一块一块的砖头,关系是在砖头之间不同的联系,关系之上还可以有关系。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四):悦读退散,清醒纪
书在慢慢看,评论会慢慢更新,主要以吐槽为主,不喜勿入。
不知道这本书的起源,是来自于作者的讲义还是一个以往作品的汇编,很口语化,于是读进去很容易。
这是一本讲求实际应用的书,也是一个难得的肺腑之言的汇集。吐槽风明显,对号入座的人会有被虐的快感,我相信也会有不少人看一半丢一边给一句“无聊”作为盖棺定论。
从时下潮词“stay foolish,stay hungry”来说,老美是比较容易贯彻这点的,国内而言,极容易着NEW AGE道的人反而容易做到,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从零开始”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死守着自己那套破烂告诉别人自己已经有半瓶子醋了所以不需要倒掉重灌。
古人总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太过孤独清冷,但今人很多标榜清醒为特立独行的,很多根本不知道清醒为何物。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事实,愿意花一点时间静下来看些有益的东西,建议读这本书。
木桶中的狄奥根尼,他所做的不过是他自己的选择。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五):6-10
群体逻辑、诈骗、回避问题、证据的相关性和适当性、爱丽丝的逻辑。
群体逻辑中通过一些示例给出了造成群体无理性的一些原因:一早就接受了错误的理念,并为了维护和谐不愿意指出别人的问题,封闭孤立的环境,强有力的领导,容易让错误的想法蔓延,最终形成群体无理性。
诈骗,交易和诈骗没有严格的界限(?是否真的这样)。六个要素构成了诈骗:劝诱(通常是诉诸权威,某专家?)诱因(钱?省钱?变漂亮?省时间?)托儿,掉包(以次充好),压力(最后几件?下一次也不知道什么会有?)迟延(通过各种手段迟缓消费者发现的时间)
电视购物简直就是诈骗的最生动的案例。有专家,有托儿,有诱因,有掉包,有压力,有迟延。
回避问题。通过固定联想,套套逻辑,诱导性问题回避问题。不是解释问题或者分析原因,而是重复断言。
证据的相关性和适当性。相关性就是直接客观支持结论成立的证据,适当性就是指证据的数量、全面性、重要性。
爱丽丝的逻辑,看了其中一部分,通过速度的方法读的,不是很明白。
总结:清晰的概念,读取隐含意思,找出一般的逻辑分析的思路。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六):逻辑真不简单
是逻辑还是理智,是清晰还是感性?我想我对这本《身边的逻辑学》感兴趣,也便是因为我并也想找出生活和逻辑的关系。在《思维导图》和许多类似的图书里,总是阐述一种清晰条理的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人进行清晰有条理有说服的思维训练。这本书的出发点,并非在于训练,而是教你如何分辨生活中的专家、伪专家以及骗子,从而避免陷入荒唐的困境上当受骗。上当受骗是因为心软,还是耳根软,或者是同情心,或者是一厢情愿,或者是缺乏常识被说服?无论哪一种,我想了解这种清晰而客观的思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更从容地生活。
清晰思考终归是利大于弊,而这样自己的命运也才终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会有一天,怨天由人。应该讲,伯纳.派顿的行文也是按我们认识的顺序一步步深入,并加以辅助小练习。对于逻辑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过度概括、模糊定义、类比,集体思维等都作了分章节实例说明,原则教训等方式加以详述,初读颇有些生涩,毕竟都是一些理论知识,似乎有些不大好理解。以至于需要再读及重点部分详读,脑海里才有了一些大致的印象。真的希望再版的时候能够加上一些小漫画,小TIP之类的辅助理解。否则,大概要在这逻辑的绕弯弯里走不出去了。
当逻辑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才让逻辑的面目变得亲切一些。书中的思考含量蛮重,而只有动脑筋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原则。不过,我依然认为,如果此书排版上更贴近读者一些,或者再多一点趣味性,包括原则与原则之间,教训与教训之间能有点区分,那么这些逻辑原则应该更亲和得多。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七):书评《身边的逻辑学》
书评《身边的逻辑学》
这本书是贯穿我寒假生活的一本书,大概1月7号从省图借出来。一直到今天我把这本书读完。(自己买了一本,值得买)
这可能是我目前读过最慢的一本书,说个趣事。我用4个小时读完了《诛仙二1》共计259千字,但我用四个小时读《身边的逻辑学》能读完80页就算是效率高了。其中区别在于,小说可以不用太多脑力思考想象出符合文字描述的场景就可以了。后者更倾向于思考,缜密的思考。书中摘言:“人类对思想的畏惧远超世上其他事物——不仅超过毁灭,甚至超过死亡。思想是颠覆与革命的、破坏与恐怖的;思想无情地对待特权、既有体制与安逸习惯;思想是无政府与无法无天的,它无视权威,对识途老马嗤之以鼻。思想往地狱深处窥视,面无惧色。思想看见人类这种微不足道的生物被深不可测的沉默重重包裹;但它仍傲视一切,宛如宇宙主宰般屹立不摇。——罗素”这段话出现在导论:简单的真理不简单。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大夫,叫做伯纳·派顿,教授清晰思考、心灵体操、逻辑学与神经学等课程。头一次阅读逻辑学的这类书籍,吃力但获益匪浅。有的时候也会陷入思考的陷阱,而且坑有可能就是你自己挖的。这本书不学术,很通俗。读的时间长了就会有所收获,书中提出的复习环节很好。也不愧人家是研究这个的,复习次数多了可以巩固记忆。
前九章我用图书馆借来的那本读完的,最后一章名为“爱丽丝的逻辑”这一章是融会贯通的一章。有些东西我还是没看透,今儿刚刚看完我还需要复习和回读的。
我的总体的评价是:值得读,值得复习和回读。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八):学一点逻辑学
逻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我想,可能有不少人都不曾想过这个问题。当我们某年一窝蜂地去购买基金,却不曾想被套牢的时候;当我们被银行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吸引而掏腰包,一个周期之后,却发现收益甚至都不如银行利息的时候;……,懊悔之余,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会发现,我们有时候错的是十分的幼稚、相当的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要分析起来,也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件事情放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抉择或判断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证据,忽视不喜欢的证据,并且将错误的理由合理化,以满足情感的需要;我们常常还会从众、会跟风;会无视事物的复杂性,轻易地迷信简单的解决方法;或者迷信权威、迷信传统。所有这些都属于感性思维,是理性思考的障碍,这个世界是现实的,如果我们总是感情用事、用感情来左右我们的思维的话,那么我们终将会成为无意识的牺牲品。可是,如何才能理性地思考呢?
伯纳·派顿的这本《身边的逻辑学》利用了我们身边的实例,证明了逻辑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学一点逻辑学,能帮助我们清晰地思考,能让我们轻易辨别出充斥于政治、经济、广告等等之中那些看似合理、实际是谎言的说辞。作者在解剖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到的那些小陷阱、小花招时,将他们分门别类,每一个小实例后不忘总结教训,并在每一章节后设计了练习,这让逻辑学变趣味性十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经过缜密思考而做的最不理性的事是什么?最近几年,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跟风购买基金,虽然,后来扭亏为营,但长达两年的资金被套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对照书中分析,我找出这么几条验证了我的当时决定投资基金的思维的错误,一、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二、跟风。三、一厢情愿地思考。书中明确指出,大多数人选择的,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投资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基金的购买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连银行里的保洁阿姨们都开口闭口地谈论基金了。而低投入高收获的诱惑又让我的情感压倒了理智。虽然事后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但终究是事后诸葛亮了。如果当时在投资之前读过这本书,我可能在做决定时会更慎重一些。
个人认为,这本书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实用,作为逻辑学的入门书应是不错的选择。这条评论对您有帮助吗?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九):打开逻辑的门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但的确是本科普书。作者用了9章来讲身边常见的谬误娓娓道来,在浅阅读泛滥的今日社会中,不失为一本佳作。
因为,或许你觉得“过度概括”、“”模糊定义“、”片面挑选证据“这些名词太过抽象,那如果说现在经常听到这样的批判:美国是当今一个霸权国家,从吞并加州的美墨战争,到干涉亚洲事务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更不用说2次对伊拉克的战争让伊斯兰世界一直没有安宁,这是一个一直挑起战争的战争贩子。
你是不是能明白,其实这段话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3个问题,其实学过后设、米尔顿模式的,会立刻想到那7个字”删减扭曲一般化“)
还有些谬误,比如”在此之后,因此之故“,听起来好像更难理解,但是看了杀人祭祀求雨的例子,你觉得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但是,这种例子离我们远么?天天有父母、老师、前辈、上司在教导该如何如何,很多时候,这些就是源于他们的经验,而他们也确实成功,但是是不是这就是成功的原因?
一个小朋友问一个富翁:先生你为啥那么有钱呢?
富翁说:小的时候我跟你一样什么也没有,爸爸给我一个苹果,于是我就把那个苹果卖了,用赚到的钱再买两个苹果,然后再卖了买四个苹果。。。
小朋友若有所思的看了看富翁说:先生我好像懂了。。。
富翁先生说:你懂你妹啊,后来我爹死了,我继承了他所有的遗产。。
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是不是这个小朋友就掉入了”在此之后,因此之故“的陷阱?
最最常见的就是”错误类比“这种错误,一个我们几乎天天在犯的错误,而且犯这个错误理所当然,如果学过心理学之类的话,就立刻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不过这个谬误实在不是坏事,只是看如何运用,的确有时会有误导效果,但很多时候却又无比幽默,比如中国移动老总去公厕,医院院长修电视那2个段子。
有种谬误举起例子来可能被查水表,那就是”回避问题“谬误。一般来说离人民很远,离领导很近。
Q:你为什么知法犯法,贪污腐败。
A: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在糖衣炮弹面前没有挺住,让那些奸诈小人得逞了。
最后”读我“这章,其实讲的是检验证据的有效性:是不是相关,是不是适当。其实这谬误说明起来就是一句话的事”你连个LV都不给我买,你不爱我了!“
谬误离我们很近,其实,谬误永远在我们的生活,而没有谬误我们不可能这样生活。
嘿,别急着同意,这句话有多少谬误
:集体思维和诈骗这2个,个人实在觉得放在逻辑学里讲不好,或许还是交给心理学讨论比较好。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十):【转载】冉云飞:我们需要思考的武器
冉按:这是刊发在《教育家杂志》今年第三期专栏上的一篇书评,说话和写文章有没有逻辑,不是件小事,希望朋友们切勿等闲视之。若是能稍懂点逻辑学,就能抵御许多花言巧语的说辞与骗局。故我一直主张在大学里应该开设公共逻辑课,从形式逻辑到数理逻辑,从亚里斯多德到弗雷格,都应该学一学。若是学了这些东西,再来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你即便不知他们如何捏造数据,亦可轻松看出官方宣传荒唐到何等的地步。2012年3月21日14:58分于成都
在我看来,没有思考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逻辑能力,这是一个比什么都重要的判别指标。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逻辑之人事时常发生,并不是偶然的。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大字不识的人都常声称“我代表全国人民”怎么样怎么样,一个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参加,与很多人八杆子挨不着边的事,在电视台都会被称之为“全国人民又掀起了什么高潮”,一个根本没有差额的“选举”,会被说成毫无逻辑且充满语病的“等额选举”等,可谓不一而足。如此随意滥用代表、滥用全称判断、不成为选举的“选举”,居然通行中国而无阻,没有人觉得荒谬,皆仰赖我们没有基本的逻辑训练之赐。
就我所知,国内研究现代逻辑做得比较好的学者有王路等人,但写通俗的逻辑学介绍的学者有谁,我就不知道了,幸好我读到了美国学者伯纳.派顿的《身边的逻辑学》。比如“全国人民又掀起了某某高潮”,你只要找到一个人没掀起高潮,你就可以断定这个概括为伪,一个命题总能找到例外的概括,那么这个命题就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换言之,在概括一件事情的知识运用中,正如派顿所说“在知识运用上,‘所有’与‘绝不’是过度概括的术词。说出‘所有’与‘绝不’的人通常要自负风险”(P25),为什么要自负风险呢?“满受损”包括把话说满,不留余地,不仅犯逻辑错误,而且常常会因此而遭受实际的损失。可以说,你见着那些判断句里有“所有”与“绝不”的判断,就要多个心眼,这里面可能有坑爹的逻辑大漏洞,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可能就是为了忽悠你。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大多知道鸡叫后不久,天就要亮了,甚至有可能接着太阳升就起来了。但你若据公鸡鸣而得出太阳升的结论,把公鸡鸣与太阳升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看成是因果关系,即公鸡鸣造成了太阳升,这就是实足的思考错误。再说得清楚一点,公鸡鸣不是太阳升的必要条件,公鸡就是杀光了,太阳还是照常升起,也就是说公鸡鸣和太阳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样的错误在逻辑上被称之为犯了“在此之后,因此之故”的错误,可是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层出不穷。比如你去寺庙烧了一炷香,你的病突然一下子就好了,你就会认为这与你到寺庙去烧香有因果关系。其实你烧香的事实和病好的事实,除了时间上相关外,你一定认为这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那只不过一种片面的证据拣选,是犯了“在此之后,因此之故”的逻辑错误。
还有更离谱的,比如一个据实调查的记者通过质检,报道出三鹿奶粉是地地道道的毒奶粉,而消费者却相信被三鹿奶粉所操控的专家之辞,称其无毒,这就是典型的不诉诸对错,而是诉诸权威论证,来掩盖事实真相。诉诸权威论证往往是犯逻辑错误的常态,这就像不问是非,而辩难者却大搞人身攻击,诉诸人生攻击一样,都属于逻辑错误的常例。像这样荒谬且习见的错误时常发生,其问题在于如派顿所说“大多数不正确、无逻辑、虚假、错误、不合理、有瑕疵的思考,源于思想懒避惰”,因为“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方式”。派顿在《身边的逻辑学》一书里,频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来阐发我们并不悉知的事关逻辑的有趣道理,从而达到启愚开窍之功。
多年以前,《南方周末》曾报道过东吴法学院和朝阳法学院的历史,以及法学一科在四九年后诸多不公的遭遇。其实在我看来,四九年后中国的社会科学里摧毁得最厉害,且至今没有恢复原气的学科是逻辑学。当今一些学校学哲学的人所学也多是古典逻辑,而对弗雷格以降的现代逻辑所知甚少。在我看来,“逻辑学常识”应该成为中国所有大学的必修公共课,但令人遗憾的是,正是这样的课程不受各方人士包括学生的待见和重视。没有逻辑的基本训练,表达问题、辩难对话,都不能有效展开,造成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从而增加生活的交易费用和扯皮成本,伤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