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安,好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晚安,好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0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安,好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晚安,好运》是一部由乔治·克鲁尼执导,大卫·斯特雷泽恩 /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 乔治·克鲁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安,好运》观后感(一):晚安,好运

  自由的文化人,独立的媒体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多么稀缺呀。坚持批评家和评论家的原则,不用看似热血实则无知的观点鼓动大众,更不对权贵趋炎附势。

  这会永远是奢望吗?

  中国社会的生活形态一直很奇怪,管仲虽然早说过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但回顾历史会发现,更多的时候只有在民众活不下去的时候才追求尊严和礼节,富足了反而活得没什么原则。虽然我们现在为生活的困局感到焦虑,但相对于10年20年前也是富裕了,到不了吃不上穿不暖的境地。也许我们觉得社会无聊无趣,所以我们要无原则。无原则的表现就是“无底线”,做事无底线、做人无底线。独立而冷静的民众几乎没有,那些有话语权的名人更没什么指望。现在还有多少客观?但其实追究责任会发现,目前“虚伪的客观”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无底线和对事实的冷漠和对于公众人物、媒体的放任造成的。

  那些有良知的人,会时刻秉持做人的原则,会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伸张正义,会客观公正而冷静。特别强调冷静是因为现在有太多的伪热血和愤怒,事实在无知的畅所欲言中越辩越不清,最后得到个虚假的结果。反击外界的不公正,我们会遇到危险,需要“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反击自己的狭隘和不公正呢?

  祝我们的良心Good Luck吧!

  《晚安,好运》观后感(二):好运,所有为正义而战的人

  怎么我印象中这部电影应该是前两年上映的?今天发现居然是2005年?!已经有这年这么长时间了?!

  但,十年后,我依然看得不是很懂,如果是十年前估计连看都看不完吧。

  看了不少影评才明白主题是如此的单一,我自己还在揣度莫洛到底是不是共产主义者的身份呢,汗——实在是因为我也不认识这位米国的新闻战士啊!

  总之,电影的拍摄手法我还是很喜欢。虽然并不认为处理成黑白片一定有必要,但这种方式也并不排斥。而在十年前,乔治克鲁尼执起导筒就可以把电影拍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成熟和老道。而,这样一部在我看来略带沉闷又不够了解的电影,竟然能被我顺畅地看完,自己的心也更沉稳了。影片时长较短,刚刚好,宁肯意犹未尽,千万别狗尾续貂。

  《晚安,好运》观后感(三):声音与情节完美契合

  就音乐而言,作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爵士乐,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全片没有背景音乐,但爵士乐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武器。在每一次莫洛的节目播完后,爵士乐就会响起,快节奏的爵士乐,预示初步取得胜利的果实;慵懒的爵士乐,预示战斗陷入困境。情节的缓急,全得益于音乐的转换。举例来讲,在针对麦卡锡的节目第一次播出后,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都坐在酒吧里整夜狂欢,这个时候的音乐是欢快狂乱的,随着黎明即将到来,音乐骤然安静,所有人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等着次日的报纸,或者说心怀忐忑的等待着主流媒体的审判。

  其次,影片的背景音,也为全片增色不少。每一次节目录制时,我们都可以听到胶片的卷动声。这胶片声出现在沉默的录影棚里,没有突兀,只有和谐。此时此刻,莫洛在想什么,其他人在想什么,导演在想什么。。。。。这些都不重要,胶片声就是导演要表达的所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却使得气氛更加紧张。再比如,当大家得知麦卡锡将被参议员调查时,工作室里一片沸腾,可是当弗莱德里接到某个电话并将之传达给莫洛时,场景骤然安静,这一变化直击观众内心,声音的效果比画面更震撼,而随之,我们便得知了唐。霍伦贝克的死讯。再次,人物的对白也别具特色。本片声音简单,大部分是人物对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画面与对白不同步的情节,这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紧张的氛围。而在这些对白中,莫洛的语言最为精彩,在此也突出了他中心人物的形象。当朋友问他在今后与麦卡锡的“对决”中该当如何时,他说到“投石问路,静观其变”;当老板打来电话询问时,他说“我正忙着搞垮公司”;当麦卡锡发言之后,他的反击更加强烈,语言犀利且讽刺十足,机智而幽默,无畏且坚强。

  仅从语言一点上看,我们就可以窥见莫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

  《晚安,好运》观后感(四):英语很好

  讲了美国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些事,虽然是在恐怖时期,很多人不能自保,但总算是还有人在讲真话,能够讲真话,能够进行有力的抗争。

  很久以前,我在看有关文革时期一些知识分子遭遇的书的时候,很为他们遗憾和惋惜,或许他们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便不会这样悲惨;

  后来,我又了解了一些柏杨啊李敖啊绿岛之类的事情之后,又感慨道原来两岸都是一样的啊,他们真是不幸,不如干脆跑到美国去好了,那总是自由安全的国度了吧;

  可是再后来,了解了一些麦卡锡时期的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啊,对于有良心的有血性的敢讲真话的人们的劫数,该来的总会来的,不管你在哪里

  《晚安,好运》观后感(五):《晚安,好运》和爱德华.默罗

  这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草原上经历了一场大火的吞噬,最后的水源也已干涸,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宣告终结。”当一个忠厚老实略缺磁性的声音说出上面这些话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没错,国嘴赵老师。他的声音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代言。在影像资源匮乏并且被垄断的时代,他成功的成为了一个国家级的传声筒。扯远了,今天要聊得也是一国嘴,不过是美国的国嘴——爱德华.默罗。

  电影《晚安,好运》是好莱坞著名光棍乔治.克鲁尼执导的一部以爱德华.默罗为主角的影片,影片集中反映了默罗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战役,和参议员麦卡锡的斗争。整部电影以黑白为基调,大量采用了当年的纪录影像,试图重塑这个伟大的新闻工作者在那段岁月里的形象。

  1908年4月25日,默罗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的基尔福德郡,废奴主义家庭赋予了他追求真理的无畏。1930年,默罗从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到纽约国家学生联合会工作,随后又就职于国际教育协会。1935年,默罗进入CBS,两年后奔赴CBS在伦敦的欧洲部,负责报道二战时的英国战况。而正是在伦敦的广播,为默罗赢得了声誉。正是他,在德国轰炸机在头上隆隆飞过的同时,为美国的人民带去了欧洲最新的战事消息,激励着那些还相信正义最终会胜利的人们。

  战后回国默罗刚进入上层不久,他便辞职重操旧业,继续回到无线电广播话筒前,同制作人弗雷德•弗里恩德利一起创作并主持了系列广播节目“现在请听”。由于默罗的节目广受欢迎,随后他又登上电视银屏,主持了新闻节目“现在请看”。也就是在这档节目里,他对当时主持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参议员麦卡锡进行了可能是新闻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对外推行“冷战”政策。与此相适应,美国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1947年3月21日,杜鲁门总统颁布了第9835号行政命令,即《忠诚调查法》,成立了联邦忠诚调查委员会。先后有250万公务员、300万武装部队成员、国防订货厂商300万雇员受到了“忠诚调查”。根据美国国会陆续透露的材料,受到“忠诚调查”的美国公民,累计有1300多万人。正是这种对意识形态分歧的防微杜渐,成为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历史契机。在防止左翼势力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方面,美国的政治界恨不得穿上防护服来躲避。值得注意的是,《忠诚调查法》是由民主党总统杜鲁门颁布,但麦卡锡却是共和党的参议员,所以说,麦卡锡主义的最终兴起,不是某个政治势力决定的,而是潜移默化中最终自然兴起。麦卡锡本人不过由于其过于有代表性的行为成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作为政治人物的麦卡锡,有着致命的缺陷。好大喜功,而且总是言过其实并常有不实之词。但那种疯狂的叫嚣和对紧张气氛的极力渲染却在无形中对民众形成了催眠,使得他能够畅行无阻。整个美国似乎都相信,如果没有麦卡锡,如果没有他的那些调查,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成为苏联的下一个加盟国。

  而这时,以默罗为代表的一批保有理智和智识的人站了出来。默罗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对麦卡锡的一系列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这样说:“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来说,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一个共和国公民是没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可以说,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因为麦卡锡随时可以利用默罗的话对他进行调查,而事实上麦卡锡确实也这样做了。在这里默罗显示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和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的节气。由于时代的契机,他成为了千百万人都愿意倾听的声音,可是他没有滥用这种权力,而是用他的思考来启迪那些被麦卡锡张狂面孔蒙蔽的人们。

  麦卡锡最终身败名裂,这是注定的。当人们赋予一个人权力来清除异己,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也会成为被清除的对象。麦卡锡主义的失败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默罗的声音和他的反抗至少让这个过程缩短了,否则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会被麦卡锡罩在网里。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里为默罗素描时说:“默罗本质上是个保守主义者,虽然这点很少有人知道”。我相信,默罗的保守主义在于他相信一些信条,那些建国者们费力构建的理想框架,那些关于自由的信条。这是美国政治的生命,对它保守,也就意味着保存着这个国家的血脉。

  现实中的默罗没有被麦卡锡击败,却被自己从事的行业击败。他的节目被缩减,是因为要给娱乐节目让路。人民不再需要义正词严的说教了,他们希望在晚上能够休闲,能够轻松。于是,抽着烟带领大家思考的默罗就这样渐渐消失了。

  在《光荣与梦想》中关于默罗的素描结尾,曼彻斯特有点乐观的说:“他的骨灰撒在纽约市波林他自己的农场上。但爱德华.默罗的生命并不是至此为止。埋在该农场的六尺黄土之下的,还有一条新的电视电缆。只要它摆在那里一天,只要通讯广播事业的社会功能还保持着强大的潜力,这个人的精神就还会活着。”会这样么?面对这个甚嚣尘上的时代,我怀疑。

  电影中的默罗表情很单调,有点不苟言笑。也许他正在思考自己下一次演讲的内容,只有思考,才能代表着我们还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晚安,好运》观后感(六):Inspired by 论文《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晚安,好运》观后感(七):反思麦卡锡主义,告别一个时代的焦虑

  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是指上世纪40-50年代美国盛行的一种反-共思潮,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第二次“赤色恐惧”。第一次“赤色恐惧”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形成,当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给美国政界带来了巨大的恐慌。然而这种恐慌很快就消失了,为了对抗纳粹德国,美国采取了绥靖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在二战期间,美国本土的反-共宣传被政-府钳制,美国共-产-党借机形成了不容小视的政治力量。二战结束之后,众多红色政权在欧洲、亚洲建立,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政权形成对峙之势,冷战的帷幕旋即拉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第二次“赤色恐惧”来了,而且相比较第一次而言来得更为激烈。很多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被查出,或自首为共-产-党-员,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长期为苏联提供机密情报。美国从建国之初就一向以对不同意见的包容而骄傲,按理说红色思潮是一种政治理念,因此对这种政治理念予以包容,也符合美国信奉的价值。然而赤色政权并不讲究包容,而是以“一党专政”作为其执政手段。更要命的是,赤色政权把“革命”这样一种极端的手段作为其价值输出的方式。如果说过去的红色还仅仅停留在自我宣传的层面上,那么很多政-府机构的人员被查出是红色政权的间谍,就让美国不得不提高警惕了。这就是一种两难困境,要么对其予以包容,容许这种不同意见在社会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的结果很可能是美国这个最提倡自-由-民-主的国家的赤化;要么,为了保证一个自-由-民-主的美利坚合众国,对赤色思潮对美国政治结构的渗透予以反击。

  来自威斯康辛州的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是激进派的代表,他认为红色政权的间谍已经进入美国政-府的机要部门,对美国的潜在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促成建立了HUAC(House Co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并在美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共十字军运动”(anti-Communist Crusade),对各个行业的人员进行了调查。这次运动起初作用于政治领域,随后扩大到媒体、文艺、科教等领域,并且煽动人们相互检举揭发。麦卡锡的政治行动,起初的调查和询问,都是建立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之上,但是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调查和质询都是建立在捕风捉影的流言,或者仅仅是一人的判断之上,导致许多人受到了调查和迫害,不乏各个领域的顶级人物,比如爱因斯坦、罗伯特-奥本海默、埃尔默-伯恩斯坦、卓别林、阿瑟-米勒、钱学森等。

  与此同时,许多行业机构恐于被麦卡锡迫害,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站队,比如一些电影行业的主管,曾经解雇了许多艺人,原因是他们不愿意配合HUAC的调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好莱坞黑名单”。

  不愿意配合HUAC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许多人士公然指责麦卡锡的行为,其中包括美国当时的总统杜鲁门。杜鲁门使用总统否决权,否决了“麦卡兰国内安全法案”,并表示“自-由的国度里,对人们的惩罚是出于犯罪的行为,而不是意见的不同”。之后,以议员玛格丽特-史密斯为首的多人也对麦卡锡主义进行了抨击。文艺界的许多人也对麦卡锡主义进行了反击,比如亚瑟米勒在剧本创作中暗示麦卡锡主义对不同意见者的迫害,就好比对女巫的审判。此外,这部电影里的爱德华-莫罗也在CBS的晚间节目中对麦卡锡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片中那段台词就是当时莫罗经典的话语的再现:

  We must not confuse dissent with disloyalty. We must remember always that accusation is not proof and that conviction depends upon evidence and due process of law. 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ne of another. We will not be driven by fear into an age of unreason, if we dig deep in our history and our doctrine, and remember that we are not descended from fearful men.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麦卡锡的政治影响力逐渐下降,在民意调查中的表现也一路走低。1954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失去参议院的多数,麦卡锡被免去非美调查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54年12月2日,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决议,正式谴责麦卡锡“违反参议院传统”的行为,从而结束了“麦卡锡主义时代”。

  麦卡锡主义严重影响了美国自-由-民-主的形象,是美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污点。而以苏联为首的红色政权也借题发挥,反击美国对苏宣传。国内至今还有学者将麦卡锡主义和国内的文-革相提并论。在我看来,麦卡锡主义和文-革有诸多相同之处。然而二者在大多数方面则是相去甚远。麦卡锡主义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焦虑(林达语),而文-革则是一个时代的灾难。

  我认为麦卡锡主义的争议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动机:是否应该容忍共-产-主-义这种不同意见?二则是来自于后果:这场政治运动最终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一个问题是来源于对正义的两种思考,是对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二者的比较。麦卡锡舍前者取后者,结果在这条路上走得过了。第二个问题则是功利的角度审视,麦卡锡主义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保护了美国,但是对美国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总体而言我认为弊大于利,这也是许多美国人到今天都不愿意提及这段历史的原因之一。

  对比而言,文-革似乎没有太大讨论的必要吧……

  其实不妨把问题简化一下,麦卡锡主义,是美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而整个麦卡锡时代的种种政治运动,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也不难找到相似之处。因为艺术高于生活,少见多怪的美国人就把这样一段历史搬上银幕。相信有朝一日,我国的电影界会出现比这电影强十倍百倍的艺术作品吧,我由衷盼望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也但愿有朝一日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焦虑的时代。

  《晚安,好运》观后感(八):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George Clooney导演的第2部电影,作为纽约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很深刻的一部电影,令我对George Clooney刮目相看。不过对我这个对历史和政治都缺根弦的人来说有点兴趣缺缺,画面全部黑白,人物的对话占主要部分,心理活动也更趋于细节。里面的黑人女歌手的嗓音颇为动人。

  《晚安,好运》讲述了著名的记者兼播音员爱德华·R·莫洛同声名狼藉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进行对抗和斗争的影片。(克鲁尼在片中扮演电视台制片人弗莱德·弗莱德利,大卫·斯特雷泽恩则饰演电视新闻先驱爱德华·R·莫洛。)并最终将这个臭名昭著的政客从他的政治舞台上拉了下来。《晚安,好运》的剧情表现的就是历史上那次著名的美国众议院反共产主义听证会上的对峙。莫洛是当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他和节目制片人弗瑞德·弗莱德里,揭露了在当时政坛上呼风唤雨的麦卡锡是如何利用谎言和暴力手段,来达到愚弄、蒙蔽公众并进一步控制美国政治走向的种种劣行。莫洛与他的同事的行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最据传奇性的时刻。

  《晚安,好运》观后感(九):民主的完善

  自由脱离了民主,民主畸形发展,麦卡锡主义盛行之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麦卡锡主义本身及麦卡锡本人在当今美国也成为“政治迫害”的代名词及代表人物。但是由于民主有其强大的纠错能力,美国民众自发集合起来维护个人自由,以最小的代价终结了“麦卡锡主义时代”。911事件后,小布什颁布的颁布的《美国爱国者法案》被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认为是麦卡锡主义的复辟,以国家的名义干涉个人权利和自由;尼克松的窃听门,到现在还时常被拿出来痛骂警示,无不说明民主强大的纠错能力,不遗忘不原谅。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里面,解读了美国的民主是一种制约和分权,并把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定义为民主的完善,从希腊直接民主过渡到代议制民主以及现在的自由民主协商民主,其中经历过挫折,比如希腊的大多数民主,造成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庸众处死了苏格拉底,德国希特勒的上台正是大多数人选举出来的结果,导致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有些国家民主转型中也出现问题,拉美国家民主化后经济疲软,但这是转型的问题,不是民主的失败,跟国情和人民素质无关。

  《晚安,好运》观后感(十):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其实最开始看到是克鲁尼导的电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看,以为不会很好,结果却被电影里那种冷感摄影,那种golden jazz 的氛围,那完美复古的一切细节装饰,那铿锵的台词所感染到。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不浮躁,也够深沉。我也很感谢克鲁尼用David Strathairn做男猪脚而不是他自己,因为克鲁尼的演技做不到那样老练成熟和沉稳,也表现不出真人Murrow的那种具有信念,理想,勇气,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的气质(当然长相他也不太像Murrow本人)也很感激克鲁尼很有眼光的选中了Patricia Clarkson作为大配的配角夫人,她是一个可以完全演绎出50年代那种vintage女士那种气质优雅的演员。

  先来说影片的台词,大段的台词,却不显允长乏味,听闻之后还会有一种赞同感在其中。

  电影开始,Murrow的第一场演讲中的一段

  “...I alone am responsible for the saying of it.Our history will be what we make of it.And if there are any historians about 50 or 1 00 years from now...and there should be preserved the kinescopes...of one week of all three networks...they will there find, recorded in black and white and in color...evidence of decadence,escapism and insulation...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We are currently wealthy, fat,comfortable and complacent.We have a built-in allergy to unpleasant or disturbing information.Our mass media reflect this.But unless we get up off our fat surpluses,and recognize that television in the main...is being used to distract, delude,amuse and insulate us...”

  电影中后部分,由于身陷囹圄并迫于压力的一次播报,Murrow他整个人的神情和他铿锵坚定的吐字带来了一定的紧张、压抑和屏息感;还有整个团队上下齐心倾听和等待的样子,都令人为之动容。

  其中影片结束前那十分具有警醒的台词

  “I began by saying that our history will be what we make it.If we go on as we are,history will take its revenge...and retribution will not limp

  in catching up with us.Just once in a while let us exalt the importance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我省略了一段)

  ut even if they are right,what have they got to lose?Because if they are right,and this instrument is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entertain, amuse and insulate,then the tube is flickering now...and we will soon see that the whole struggle is lost.This instrument can teach.It can illuminate, and, yes, it can even inspire.that humans are determined

  to use it towards those ends.Otherwise it is merely wires and lights

  in a box.Good night...and good luck."

  每一次节目最后说的好运仿佛为了自己、为了新闻的顺利播报、为了政治、为了国家而祈祷一样说给自己,说给大家。

  如果一个国家的新闻都倍受限制,那么这个国家的真实度还有何依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