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凡达》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阿凡达》经典影评10篇

2022-05-14 12:1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凡达》经典影评10篇

  《阿凡达》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萨姆·沃辛顿 / 佐伊·索尔达娜 / 西格妮·韦弗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奇幻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凡达》影评(一):联结、身份与使命

  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1)万物皆联结

  万物之间都有联结,人和植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有一个TED演讲就是讲树与树之间如何进行物质传递的)、人与动物之间。即使是最有攻击性的动物,也可以通过感受它的感受和呼吸来联结,可以应用到与我们的老板、同事、朋友、客户各种人交往

  2)集体文化影响身份认同

  杰克原本只遵守地球长官的命令,当他越来越了解纳美人的文化和他们的信仰后,觉得在实验舱里的自己是做梦,在森林里和族人的共处才更真实。最后他选择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某成员最终会不会成为这个集体的“自己人”,看看组织的文化和他的价值观是否相符。

  3)勇敢源于使命

  当杰克成为纳美人中的一员后,他有了与这个族群命运共存亡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感让他敢于去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征服大鸟,到各部落演讲聚集人,作战时身先士卒。所以,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使命,就能激发出自己更多的潜能。

  ————

  Helen Zhang

  20170911

  《阿凡达》影评(二):阿凡达

  电影《阿凡达》,又名精锐五角场《化身》、《神之化身》,它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兼编剧的一部集动作、冒险等元素于一体出产于美国的科幻电影。该片由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希·庞德、米歇尔·罗德里格兹担当主演。《阿凡达》于2009年12月18日在北美首映,这部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4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出资打造的影片,被称为史上最贵的电影。《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潘多拉星,人类为获取它的资源,计划将人类与纳美人(该星土著人)的DNA混合,培养出身高近3米的“阿凡达”,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退役军人杰克同意接受实验,一场意想不到世纪冲突就此开始。潘多拉星球是半人马阿尔法星系中的一颗行星,大小和地球差不多。从太空看去,这颗美丽的星球就如同我们的地球家园一般,色彩斑斓。地球星际考察队于2129年发现了这颗生机盎然却仍处于蛮荒时期的星球。潘多拉星球的大气构成与地球截然不同,基于和地球完全不同的生物化学而发展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各种新奇的植物和动物令人叹为观止。《阿凡达》无疑给了观众唯美的视觉享受,逼真的3D特效将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都渲染的惟妙惟肖,完美的星球生态如梦似幻,有如仙境,飞流直下的瀑布、漂浮云中的山峦、似含羞草的粉红植物、夜间发光的森林以及拥有蓝色的皮肤、尖耳朵、纤细腰身、行动敏捷的纳美人,在这里,生命彼此间可以交流,树木间、人与兽间都能通过“触须”传递信息。这一切都让银幕上的外星世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意与和谐。

  《阿凡达》影评(三):Avatar and Transhumanity

  James Cameron’s epic science fiction Avatar (2010) enjoyed both commercial and critical success. Many critics and audiences acclaim the film for delivering environmental, anti-colonialism, and anti-war messages. Some critics also identify problematic parallels with films such as Dances with the Wolves (1990) and Pocahontas (1995). The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David Brooks critiqued Avatar as the par excellence of a “White Messiah” narrative, further perpetrating ide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white supremacy. Avatar is disturbing not only because of repeating this narrative, but also because it uses this popular narrative to promote transhumanism’s pseudo-religion.

  The creation of Avatar owes to many different ideas. James Cameron mentions in interviews that he combined the notion of Hindu gods’ reincarna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possibility of “injecting a human's intelligence into a remotely located body, a biological body.” He does not further explain the film’s connection with transhumanism,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affirms the desir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humans by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human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capacities. This paper will argue that the film’s connections with the movement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its ideological message as well as future discussions concerning bioethics.

  Like many lone heroes in White Messiah narratives who celebrate primitivism, protagonist Jake Sully comes to detest the mainstream society for its orderly soullessness.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different areas of a capitalist spaceship represent the 2154 human society as rational and technocratic. Compared to the pristine social order of Na’vi, humans work as cogs in the capitalist machine and without end. While they consume material products of technology and make progress in the CEO’s reports, they lack metaphysical sources to justify their being. Moreover, their material gain comes from colonial efforts of destroying the beautiful habitat and driving out the Na’vi population.

  Audiences identify with Jake because he does not actively participate with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is system, such as researching. His paraplegic legs, possibly caused by war, underscored his ambivalence towards the military. He finds the primitive paradise and ideal social structure in Pandora. Along the plotlines of the White Messiah narrative, such as The Matrix, Jake would find a group of humans with similar sentiments and implement the Pandora order together. However, the hero in Avatar (and the other minor roles who remain in Pandora) decides that he cannot change the reality; he can only escape from it. While the film celebrate Jake’s triumph of driving colonialists out of Pandora and becoming a leader of the Na’vi population, the rest of humanity’s ethico-religious fate under the militant capitalism remains in question.

  James Cameron glorifies secular transhumanists’ idea of technological utopianism in Avatar. Human consciousness (“the soul”) could be uploaded and shared in computer hardware, like the USB cords connecting the Na’vis and the spiritual tree, Eywa. The few good humans, such as Dr. Augustine and Jake, also believe in the transhumanism utopia of “Eywa.” The Na’vi people’s soul-sharing relationships serve as the ideal template for future society. Audiences can wait for sequels of Avatar to understand this utopia better.

  On the other hand, transhumanism has been heatedly debated in the field of bioethics. Jake’s ability to escape from his human responsibilities and achieve spiritual salvation is inseparable with his decision to break entirely from the human body. While Jake’s humanoid could exhibit the same emotions, knowledge,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s his old body, many scientists contest this possibility. Opponents of transhumanism thus believe that becoming an Avatar could eradicate parts of the non-uploadable “soul,” such as human emotions.

  ci-fi films explore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bleaker versions of removing human materiality. James Cameron’s The Terminator suggests a radically different scenario: rather than Jake Sully’s spiritual triumph separate from humanity, the Terminator cyborg’s commits Nietzschean violence against humanity.

  hysicist Frank Tipler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database of transhumans could simulate reality and perpetuate humanity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Universe. During the Hero’s moment of no return, Jake exclaims that “Everything is backwards now. Like out there is the true world, and in here is the dream.” Jake cannot discern between the human experience as “dream” world consciousness or as “true world” materiality. In light of the uncanny name of the film, Avatar, which means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mputer user, one could also compare Pandora with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in The Matrix.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dystopian simulacra in The Matrix and evil cyborg Terminators committing apocalyptic genocide haunt audiences who believed in technological utopianism.

  imilar ethico-religious concerns criticize transhumanism’s lack of eternal truths or fundamental moral values. Transhumanism philosophy by itself could leave “humanity adrift in a foggy sea of postmodern cynicism and anomie.” However, James Cameron understands the importance for giving audiences moral messages. He supplements the transhuman technology with values of religious naturalism that sustains a sacred, ecological paradise. Avatar’s wide reception owes to this religion for two reasons. First, ecological mor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film resonate with the new se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developed in the wake of global warming. Secondly, visions of sacred places dominate grand narratives in American pop culture.

  End Notes:

  Fukuyama, Francis. "Transhumanism." Foreign Policy.

  《阿凡达》影评(四):Avatar——不錯是不錯,可……

  史上最大的投資……詹姆斯·卡梅隆繼《泰坦尼克號》之後的首部劇情電影……不斷刷新各種記錄

  噱頭太多,營銷太成功,於是,平時不去電影院的也去擠著排隊了……

  這是我第一次看3D電影,而這片子也絕對值得

  實際上如果大連有imax我肯定就去搞imax了

  对我来说,这片子最大的感覺還是來自特效、動畫、3d的震撼

  劇情上既可以總結為“史上最牛釘子戶對抗史上最暴力城管”或者“爲了ONS的潛伏”之類

  也可以歸結為高尚的反戰,人與自然,生態平衡,星際政治云云

  劇情不提,說說感覺

  在看了《星際政治大會》的網上視頻之後,似乎覺得人類很難達到對外星如此強大的攻擊能力(一上來就扯歪了)

  片中的地球人,屬於侵略者,對物產豐富的地方貪婪的不顧一切的想要佔有

  而納維部落則是潘多拉的捍衛者,他們最初是弱勢的

  卻始終擁有著人類早已喪失的天性——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

  這最終幫了他們

  儘管他們科技並不發達,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心靈、精神能力

  與自然、生物可以合二為一

  我想,卡梅隆那麼熱愛自然,拍了那麼多關於海洋的紀錄片,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他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夢幻的星球,不可思議的美麗

  最終,還是希望我們更愛地球

  因為電影中儘管沒有任何鏡頭,卻在隻言片語中說明了一件事——

  地球已經被人類糟蹋的不成樣子了

  對於愛情部份……感覺有點畸戀……

  倒不是否認二者的決心,只不過……

  還是覺得有點囧,尤其女的抱著Jack真身的時候

  刚刚突然发现女主角的扮演者——Zoe Saldana

  真是漂亮,發現原來我前不久看了一半的《星際迷航》,居然有她

  當時看電影覺得唯一認識的就是那女駕駛員,原來是Michelle Rodriguez

  在兩部速度與激情裏面出演過,還不錯

  看電影時還有個感覺就是……

  特效太牛,演員以後都用不著了

  碎碎念了那麼多,到電影院看imax才是正格的

  很多場景覺得amazing,看這個片子,就像小孩子第一次到了動物園一樣欣喜

  那些霸道的動物,優雅的植物,以及水母般的樹精靈

  当螳螂般的昆虫,展开它的“翅膀”,旋转着飞翔的时候,电影院爆发出的惊叹,孩子一般

  感谢詹姆斯·卡梅隆带给我们的美妙经历

  希望下一次惊喜,不会再等那么久

  《阿凡达》影评(五):我欠她一张电影票

  昨天偶然想看电影,但不知道看什么,正好看到阿凡达的推荐,点了进去;一直看到凌晨,看完,觉得自己欠阿发达一张电影票,我当初为什么不去电影院看,想着电影院的3D效果应该比电脑上更唯美,想想都后悔不已。期待能拍第二部吧,我一定去电影院看。

  阿凡达整个故事其实可以隐射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地方,能让很多人引起共鸣,有人说是对美国印第安人的侵略,有人说是中国强拆的写照,有人说是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自私的掠夺。。。但不管是哪一个隐射,都能震撼人心。

  首先向说特效。不愧是3D的开端,阿凡达应该开启了我们电影的一个新阶段,画面大气、用美丽已经无法形容,导演一定是脑洞打开,才能想到那么难以形容的场景,似灯光又似自然生物,色彩搭配的那么天衣无缝,看着让人赏心悦目,神魂颠倒。

  故事以人类的贪婪,想靠先进的武器占领其他人的领土,而主人公学习了纳美人的对自然的敬畏、信任和爱,不仅爱上了土著人,还帮助土著一起对抗人类,最终以最原始的武器打败了人类驱逐人类回到即将毁灭的地球,而自己也彻彻底底变成了纳美人的美好结局结束。

  地球人的自私、贪婪、残忍暴露无遗,1是毫无顾忌的杀害自己的同步,从反派的人毫无怜悯的杀害人类科学家和纳美人、用导弹摧毁参天大树,用火不断的燃烧森林,而地球为什么快要毁灭了,估计也是人类贪婪的榨取地球资源引起的吧,而纳美人相反是宽容的,是对自然有敬畏之心的,所以他们能驾驭灵鸟,能不借助工具随意穿梭于森林中。而里面地球人的行为看着让人义愤填膺,气愤之余不禁非常痛恨人类,想想目前的环境,侵占森林、城镇化、强拆难道不也是这样的所作所为吗?看着看着不禁恨自己人类,我们应该多多保护我们的地球,毕竟我们只有1个地球,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息下去。

  《阿凡达》影评(六):一场视觉盛宴

  160分钟,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里一晃而过,丝毫不觉得时间长。

  为了省钱,我看的是普通版的,但就算如此,也已经让我相当震撼!

  看2012的时候,我说剧情白痴,特技惊艳,只是特技已经可以值回票价。那么,看《阿凡达》,便绝对是超值享受!

  感觉里,纳美人非常的像地球上的一种动物——猎豹!

  敏捷灵动,有着逼人的凶猛,却又是那样的纯洁善良,尊重自然,爱着自然,遵循一切规律,是真正的自然儿女,与之共同呼吸。

  他们生活的潘多拉星球美丽的超出我们的想象,不是一贯意识中的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更像是脱离了凡尘的仙境天堂,而纳威人就是生活在那里的精灵。

  潘多拉这个名字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取的,因为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潘朵拉”,那个众神送给人间的礼物,无比美丽诱惑,却将无尽的灾难带给人间。

  潘朵拉星球的财富就像是那个盒子,是引发一切灾难的导火线,它引发了贪婪的人类的欲望,几乎将这个的星球毁于一旦。

  有很多人在评论这部电影的时候喜欢用“开发商和钉子户的故事”来定义,第一个这么说的人是慧论,之后的就落俗了。

  还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剧情老套,其实……剧情老套根本不是一部电影的症结,会讲故事的人会将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充满新意。

  爱情老不老套?琼瑶的故事老不老套?复仇的故事老不老套?其实,世界上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新鲜题材,只要发掘的角度对,讲故事有能力,就会在这些老套的故事情节做基础的情况下发展处很多很多好看的新故事。

  说实话,《阿凡达》的故事讲得并不新颖——它并没有将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充满新意,但是,它将一个老套的故事配合着炫目的特效讲得引人入胜。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看《阿凡达》,你可以欣赏到每一个细节,不用去纠结剧情,不用去计较结局。

  他们说,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局。

  这又有什么关系,连人生都是一早知道结局的,不是吗?

  看这部电影,用了两张纸巾,不曾痛哭,只是时不时的就被泪水浸湿了眼眶,然后轻轻拭去。

  那是一种直切心底的温暖和感动,是一种对于那样美丽的世界被毁坏的怜惜,也是一种被纳美人不屈不挠用生命保护自己家园的感动。

  不论在哪里,人和动物都是生活的土地的共同主人,谁也不要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主宰位置,因为在自然规律面前,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主宰!

  尊重自己的伙伴,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存!

  没有那些犀牛一样的异兽,没有那地球上的鬣狗一样的小兽,没有漫天飞舞与飞机拼死决战的迅雷异兽,没有那只壮烈牺牲掉的凶猛巨兽,潘多拉星球的保卫战只能以失败结局,是它们扭转了乾坤,拯救了纳美人和潘多拉星球!

  去看《阿凡达》吧,不用在乎网上所有的评论,只用你自己的心去看,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这样,你才可以看到只属于自己的《阿凡达》!

  《阿凡达》影评(七):爱和正义拯救世界的剧情只会存在在童话和电影里

  算是第三遍看阿凡达。第一次是在高中时候语文老师放的,大概是抢先版,画质和我当时的印象一样模糊,只记得一些关键剧情和特效镜头;第二次是自己下载的720p,在笔记本看,画质也不咋地,本来冲着特效去看,但没觉得有惊喜;第三次是趁刚刚换了新的台式机,1050的显卡和27寸的屏幕加上蓝光碟,彻底将影片的特效完全呈现出来,几年前上映的片子能够达到这样的特效水平,无愧巨额的成本费用和背后优秀的制作团队!

  中国电影有自己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大旗不倒。美国电影也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英雄必定拯救世界。就欧美商业电影围绕英雄展开的剧情和描写来说,阿凡达本身并不出众:一个残疾退伍军人通过设备连接一个健全的纳威人身体,进入部落学习本领,勾搭上部落领袖的女儿,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改变着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团结纳威星人和生物对抗邪恶的人类。抛开电影炫酷的特效和世界观设定之后的剧情本质,甚至有些烂俗。就是英雄领导一帮原住民反抗殖民开发的经(烂)典(俗)故事。

  但是,

  这个英雄不是一个接地气的英雄。他虽然是一位身残志坚的退伍海军陆战队队员,但那是他在军队时发生的事情。他在进入部落,融入部落的过程里,没有发生过任何可以称得上是“苦难”的遭遇,都是一些小困难,小问题。而他本身却具有一些开挂的能力和遭遇,让他成为天选之人“魅影骑士”。说来好笑,从背后偷袭“狮鹰翼兽( leonopteryx)”从而获得神坐骑然后成为魅影骑士的想法,是因为你是地球人是高等生物所以能想出来?为什么其他纳威人就从来没去这样尝试过?这一剧情的进展确实有些突兀,大概是导演为了电影时间考虑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没有多描写一番。其实,剧情上的硬伤仔细研究一番确实是不少的,个别细节的铺垫也着墨不够,当然,这些对理解剧情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是这样的英雄,越看越觉得不真实。他没有坚定的立场。一开始他只是作为开发公司的卧底,为上校迈尔斯和SecFor公司的经理收集情报,“找一个让他们愿意搬离的办法,不然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手段。

  《阿凡达》影评(八):《阿凡达》

  如果不是有事被组织的,我肯定不会看。

  真的不夸张,看得时候我快睡着了,回来郁闷的哭了,因为不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都喜欢的电影我却觉得如此无趣。

  完全是美国式的简单,从一开始,就百分之百可以料到结果会是什么样子,那么为什么还要看呢?

  无非是好人经过无数曲折战胜坏人,然后中间再有点“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每一次曲折的时候,我都以为快大结局了。。结果竟然又迂回了。。。还那么长。。。简直无语

  有人说看场面,可是那些阿凡达长得好看么?要是没有深度没有情节看看可爱的hello kitty赏心悦目也就罢了,所以我一向觉得迪士尼的东西也还可以,至少是比较简单的美。可是那些那么难看的形象为什么要看呢??为什么我看了之后觉得几乎吃不下饭,难道大家都觉得很好看么??

  当然对文明稍有反思,还算好的,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明显的二元论,而且他们总是代表正确的,似乎可以掌控拯救别人,不喜欢。

  恩,真是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创击。。。

  《阿凡达》影评(九):勇气是值得赞美的

  看了电影《阿凡达》,男主人公杰克是一个有情有意的人,虽然你可以经常从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男性角色,你可以说这样的角色很俗套,但我认为杰克身上的一个优点还是值得赞美的,那就是勇气。

  一个瘸了腿的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生活对于他来说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他将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因为他根本没有足够的让自己站起来的钱。听起来,这仿佛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很残酷。然而,残酷的还在后头。

  阴差阳错之间,杰克被组织相中了,这只是因为他死去的双胞胎兄弟。但是最初,酷似包租婆的男人婆科学家并没有看好他,在经过几次的冷嘲热讽之后,杰克决心证明给那个男人婆看,“你会后悔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阿凡达杰克顶住压力,来到了那威人的老巢。在经过与潘多拉星球上的野兽鏖战之后,杰克邂逅了那威人头领的女儿——迪迪拉,一位美丽的那威姑娘。而迪迪拉之所以伸手帮助杰克,也正是看中了他的勇气。

  在任务的指引下,杰克要打入那威人中间。要想取得那威人的信任,必须按照那威人的习惯来生活——骑马、射箭、奔跑、跳跃、飞翔……阿凡达杰克迅速地学会这些本领。在这个过程中,杰克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从一个阿凡达,变成了那威人的猎手,并且是一名出色的猎手。他所克服的困难在大荧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侵略终于还是来了。利益与情感,爱情与异族,生存与死亡,杰克面临着关乎很多人生命的选择。站起与躺下,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关于人性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灵魂。也许,正是如此,他感动了爱娃,使他成为魅影骑士。他带领异族人同地球来的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利欲熏心的人成了阶下囚。

  一个人一辈子将会面对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勇气的支持,你都不知道走路该迈哪一条腿。生活就是如此,世间很险恶,要鼓足勇气,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

  《阿凡达》影评(十):技术·态度·高度

  最近全世界正掀起一股全民观影热潮,无论是资深影迷还是普通观众,全都着了魔似的争相涌进电影院,只为一睹《阿凡达》的真容。

  对于《阿凡达》,我并没有太多想说的因为讨论它的人实在太多了。《阿凡达》的影响力已不仅限于电影本身,它已上升到一种文化现象的高度。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类在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极尽所能的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电影,作为一种通过声音,影像传递信息的载体,它更容易让人接受,在它诞生的一个多世纪里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世界,电影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进步。种种成就当然离不开那些电影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终结者》中逼真恐怖的金属骨骼机器人,《终结者2》里出现影史上第一个全CG角色,《深渊》中水下拍摄技术的突破,再到如今整部片子都充斥着高科技的《阿凡达》,让我们不得不被卡梅隆在电影技术革新之路上的探索精神所折服。自《泰坦尼克号》后,卡梅隆便一头扎进《阿凡达》的制作中,这一干就是十二载,听说还有两年半的时间仅完成了几个镜头。如此苛刻,只为等待技术的成熟助其制作一部真正称得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影片。十二年磨一剑,如今卡梅隆做到了,他没有让翘首以盼了许久的影迷失望,携着他的心血之作《阿凡达》完美回归,全世界都为之疯狂,拜倒在他所创造的梦幻国度之下。5亿美元的打造,又将单片制作成本提升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新高度,不断被刷新的票房纪录直逼它十二年前那部《泰坦尼克号》所创下的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神话。

  无论超越与否,票房榜冠,亚的头衔已收入囊中,他无愧于“电影之王”的称号。《阿凡达》所要探讨的无非就是侵略,反抗侵略;掠夺,反抗掠夺。显然,导演是在借此影射美国政府当下在全球推行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我个人则将影片理解为一场发生在外太空的“西进运动”。纳威人其实就是翻版印第安人,资源开发公司则是美国政府。影片也涉及到一些关于种族、信仰等敏感问题,本人并非研究此类领域的专家,也不必多谈。《阿凡达》的内容其实很俗、很浅,看过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那部经典西部片《与狼共舞》的观众应该很清楚,《阿凡达》实则披上了科幻外套的《与狼共舞》罢了。即便是外表大于内涵,也不影响其在技术成面上成为一部优秀而伟大的片子。我们将期待着卡梅隆今后为我们带来更为惊艳、震撼的电影。

  中国导演陆川在看完《阿凡达》后感慨:“这是中国电影人的一次集体完败!”我个人认为连完败都谈不上。中国的电影技术落后美国至少二十年,现在中国所谓的大片充其量只够好莱坞B级片的水准。中国电影落后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缺乏创意。好的创意是拍好一部电影的关键所在,也是该国电影产业长期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直接原因是技术,根本原因则是创意。遗憾的是我们二者都缺。中国电影人不得不开始思考:中国电影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或许,好莱坞的成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相较中国足球而言,中国电影还是前途光明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