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时代》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3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10篇

  《互联网时代》是一部由孙曾田 / 石强 / 高宏明 / 彭辉 / 赵曦 / 郭威 / 执导,蒂姆·伯纳斯-李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一):我是互联网时代第八集的搬运工,差不多九千字,不用谢

  忧虑

  塞那河中分巴黎而过,它的左边是奢华与宏大,它的右边是叛逆与思辨。左岸巴黎大学一旁矗立着一座古希腊风格的圣殿:失贤饲,永生的烛火灯影里安眠着七十二位法兰西高贵的灵魂。这些伟人中两位先哲占据着最显耀的位置,他们比邻而居,相安无事共享荣;他们生前却针锋相对、唇枪舌战至死方休。伏尔泰鼓吹科技和进步,锲而不舍的描绘科技文明给世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它宣称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被后人称为自然之子,终生信奉的则截然相反,他坚定的认为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将导致人性的普遍退化。

  飘荡在法国启蒙运动上空这场关于人类命运的持久争论没有对错,没有结论,没有胜利者或者屈服者。

  互联网技术一旦离开实验室踏进服务公众的现代市场,它聚集财富,成全公司,树立英雄的能量让过去历史所有的成功者黯然失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全球舞台上谷歌和脸谱是优势竞争的代表,无论是谷歌还是脸谱他们的道德形象不再像曾经公司那样单纯。一方面,他们是新时代智慧的巅峰,他们是世界上最普遍服务的开创者,他们是全球优秀青年理想的就业地。另一方面,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普遍的侵犯者,他们是诉讼台上最频繁的被告,他们是公众爱与恨的公众焦点。

  “谷歌旗下的a-mail邮箱,因为扫描用户的数据被起诉”。2004年雄心勃勃的谷歌还在它上市的路演途中就迎来了它的第一场国际控诉。从此以后,谷歌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伴随着相应的民事诉讼。谷歌在地球上的每一次服务扩张几乎都迎来了法院上的新对手。这个宣称永不作恶的公司在内部设了专门的隐私政策机构和全球隐私顾问,范围涵盖谷歌所有产品,这个能量笼罩全球的公司也创造了它在诉讼路上的新景观。

  在英国上万的认为跟踪了自己在线行为的受害者将形成最大的集体诉讼,在欧洲的六个国家的数据保护机构同时向谷歌展开联合法律调查,这是历史上少数由几个国家向同一个国家发起法律挑战。

  “脸谱将它的用户隐私信息卖给商家将遭到起诉”。脸谱迎来了的第一场侵犯隐私权是在2007年,这个后来的起诉者在诉讼台上创造的奇迹绝不亚于谷歌。2012年被判向集体用户赔偿两千万美元,而在上市的前几个小时又遭遇可能高达一百五十亿美元的集体索赔。

  伴随着诉讼成长的新时代宠儿们已经具备了新时代的市场理性:他们会在公司经营计划中为败诉赔偿准备专门的预算,这意味着与法律既定,与社会既定的次序的冲撞已是这些公司预计之内的成本。这些涉及主体远远超越谷歌和脸谱几乎笼罩所有国际互联网的法律诉讼绝大多数原因都源于突然显赫于国际的词汇:隐私。

  “像谷歌和脸谱这样的公司,他们唯一能赚钱的方式就是披露人们的个性,更多的挖掘人们的个性信息,及时找到与他们相关的个人信息相关的邮件和短信等信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就失去了匿名的自由。”

  “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有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来,雨可以淋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能跨进这件破房子的门槛”这是250年前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在国会的一次演讲,日后在西方演变为“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个人权利格言。19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访问康华尔矿区,国王站在一座破旧的房屋前恭问主人:我能进来吗?贫民和国王都深知这条知名的格言。

  1832至1835年的几年间仅在巴黎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多起由记者们参与的决斗事件,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参与者永远倒地。这是力量的交锋,更是灵魂的交锋,决斗的起因大都是个人的隐私被触动或者侵犯。

  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始地也是世界隐私权的原产地。1890年的一个夏夜,身为参议员女儿的华伦夫人在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社交宴会。次日早上,当她从甜蜜满足的酣睡中醒来,却在波士顿当地的《星期六晚报》中看到她在宴会上的一些让人尴尬的细节。愤怒者的行为是历史性的,他的丈夫,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波士顿报业巨子山缪*华伦与同学,日后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刘易斯*布兰迪共同撰写了《隐私权》一文,并发表在1890年12月出刊的《哈佛法学评论》上,这是隐私权概念在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假如你想想你的曾祖父母。例如我的曾祖父母,他们住在小村庄里,他们根本没有隐私可言,所有的人都知道每个人的每件事情。当然,隐私是和大城市相关联的,确切的说是与匿名有关。不是我们有隐私,而是没人知道我们,因此我们的隐私就得到了保护,我们就像树林里的叶子。”

  如果说伴随着工业化的都市进程,密集生存的陌生人世界是现代隐私意识的土壤,那么具体的商业动机则是侵犯隐私的社会元凶。

  1902年的纽约,一家面粉厂的主人总是瞪大着眼睛在人群里捕捉青春与美丽,未经本人同意,他将一位美丽的少妇的肖像印在面粉厂的宣传广告上。在邻居的挖苦和讽刺中,大病一场后的她将侵犯者告上了纽约的州法院是。由此,隐私权作为法律明确保护的权利第一次写入了人类的法律之中。

  “我将辞去总统一职,从明天中午开始生效,副总统福特将在这个办公司就任下任总统”。1974年,名扬天下的“水门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和欧洲公众舆论的持续热点,而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角成为美国第一个辞职下台的总统。根本原因在于尼克松严重侵犯了社会的隐私权意识,尼克松的行为让整个美国感到恐慌,连地位相近的竞争对手都难以幸免,何谈普通公民的隐私安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相继衍生出庞大的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体系,美国仅在联邦立法中涉及隐私的法律就多达四十多部,被认为是隐私权最发达的国家。在今天的美国,如果擅自搬运,打开或翻捡居民整理好扔在自家门口的垃圾有可能面临法律起诉。因为在抛弃的垃圾中,可能含有个人隐私的信用卡收据、购物账单、透露你健康的状况的药品包装。

  美国匹兹堡市的夫妇人到中年终于获得了心满意足的住处,地处郊外富兰克林公园风景宜人,清净祥和。好日子刚刚过去两年,身边的风景如常,心中的风景却不再。谷歌几乎无所不在的眼睛发现了他们繁荣树木遮掩下的房屋,还有他们的游泳池被送上网络,他们为了寻求私密,精心选择的居所出现在天下人的视野中。

  台湾•花莲市 2012年3月轰动台湾地区的新闻发生在花莲市一栋二层的住宅。一位女子裸体在她的居室中活动,不小心来到窗户边,正在马路上作业的谷歌街景车却将这一瞬间清晰而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的视线中。

  视线难及的高出,曾经是秘密的保护者,但荷兰海牙的一男一女的遭遇是不幸的,他们分别躺在自己住宅的最高处,在屋顶上晒日光浴,周围所有的视线都不可能触及,窥探他们的从容安详,但是“谷歌地球”的取景卫星如同人一样从空中飞过将他们的裸照直播全球。于是相隔好几条街的一男一女难再享受那份惬意了。

  “技术能给予我们隐私,也能剥夺我们的隐私,我认为隐私是个人尊严,当他们知道自己随时被监视的时候,我不认为他们能够自由生活”。在屋里就安全吗?关起门窗就安全吗?曾经翻墙越屋的窥探在如今是那么的容易。

  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学习音乐的一年级学生泰勒*克莱蔓小提琴演奏出类拔萃,是该校乐队的重要成员,如同许多有才智的青少年一样,他性格敏感而腼腆,但就是他在世界上车流量最繁忙的华盛顿大桥一跃而下,成为轰动美国一出新闻的主角。原因是克莱蔓的一位同学将一枚不足十美元的摄像头安装在寝室,将他与一位同性同学的亲密约会向屋墙外的世界实时播放。

  人类在过去建造所有的私密空间都不再那么私密了,我们习惯上的物理屏障都不能遮挡外部的视线了。过去的篱笆、院墙、越来越精致的门窗,越来越细密的编织物,越来越金碧辉煌的私人领地都不再是私密的护卫了,不再是心理安全的寄托了。过去锁在保险柜里,锁在自家抽屉里,留在自己影集中,写在特别笔记本上不愿为人所知的东西,现在几乎都是数据,都是光缆尽头的矿藏。

  “互联网给你一种身处泡沫的感觉,虽然没有人注视你,但事实上很多人能够看到你,你的互动往往处于非常公开的空间里,并且它们是可记录的。在你看来,你觉得在自己家里的一个房间,没有其他人看着你,没有其他人关心,但事情可以被传递。”

  不仅如此,人们生活的令一重空间,远离我们熟悉环境的公共空间也不再安全,你无法消失在密集的人群中。在俄罗斯欧亚地理交接的彼尔姆市,二十四岁的姑娘玛丽娜正在欣赏俄罗斯网络公司推出的街景实况服务,不幸的是,她在密集的闹市中看到了她最熟悉的身影,并最终确定是她长恋的男友,这一跨时代的偶遇无可挽回得使他们劳燕分飞。

  “我还记得几年前,加拿大温哥华有一场骚乱。当时有那一张照片,照片上街道被警察清场了,一对情侣看上去是拥吻的样子,躺在马路上。这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张标准性的照片:一名从战场归来的水兵在人群中拥吻着一名护士。那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拍摄的照片非常著名,每个人都可以认出来,但没有人知道照片里的人是谁,他们在那儿,有人拍了下来,然后他们就消失了,照片留存下来,他们的名字却无人知晓。但是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类似的照片被上传到网络,我们几个小时之内就确定了照片中人的身份,而且还是被他们的家人确定的!”

  “在座的各位谁拥有手机,举起手来,一直举着。”这位青年演讲者名叫斯佩茨,他在新时代的特殊经历,将他送上了世界级论坛中央。“2007年,德国通过了一部法律,人们智能手机的数据和来自网络端口以及人们邮件的信息要被存储六个月之久。我只想知道,我们有哪些数据会被存储以及储存的限度是什么。另外我们是不是能够取回这些数据,而电信公司说不可以,所以我决定起诉他们”。这个执着的手机用户经过三年的司法交涉,终于成功的使德国电信将他的通讯记录归送主人。电信公司保留了斯佩茨过去六个月的通话、短信、邮件、网络浏览的记录高达三万五千八百三十行,滚动鼠标浏览这些数据,滚动,滚动,滚动,根本看不到末尾,这些信息可以将一个人的过去清晰的描绘出来。

  “当他们掌握这些长达半年的数据后,可以清楚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停留过的地方,晚上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床,晚上和谁打过电话以及这些通话的具体时间。”斯佩茨的遭遇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整个人类一个时代的遭遇。势不可挡的网络爬虫爬进了千家万户,爬进了你的每一个日夜。你交往交流的每一个痕迹,都不在是你自己的;你昨天和今天的每一个足迹,都不会被时间磨损。这些都将成为善意或恶意的他人通向你的路标。

  2012年,《纽约时报》科技专栏的作家尼克*比尔顿出于好奇,他进行了一个网络上的陌生人搜索之旅。“我大概花了10分钟,然后我已经知道她是谁,她在哪里工作,住在什么地方。我只是通过她的照片对照她在其他网络上的用户名和照片就很精确地了解了她。”仅仅10分钟,尼克*比尔顿收集到一个陌生人丰富的信息,甚至通过她使用的一个手机软件查看到她清晨跑步的路线图。“那一刻,我推开电脑,当我打开这些网页突然觉得非常可怕,这个从来就不认识的人,我却知道她的这些私人信息。”

  事实上比尔顿的恐惧已经属于全社会。今天你独处时在互联网做的每一次点击,甚至是每一次删除都被网络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而且还是存放在我们无法探知的某个服务器角落里,无一遗漏、分毫不差。“我觉得这似乎是互联网时代的驳论,一方面,互联网给了我们巨大的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并让全世界都知道,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进步也同样意味着万事万物都能够被追踪,经过追踪,个人信息和行为将显露无疑。在被称为“大数据”的网络时代的收集和存储能力面前,未来的每一个在执意的搜索面前都无所遁形。

  “你有没有看过一个漫画,一条大狗坐在电脑旁上网,旁边还有一条小狗,大狗对小狗说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事实上人类不仅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知道你早晨吃了什么,你穿了什么;你拿着手机到处转转,他们就知道你在哪里,你说了什么。你的隐私没有了,也许是在无意之间,但隐私就是没有了。我的担忧不是我们进入一个被监视的社会,而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人类行为被如此精准预测的社会。并且我们将要因此惩罚人类,我们降低了人类的意志,以及人类的个人特性,而这些被监视更加危险。”

  人们面临的危险已经被描绘得具体而真切,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已经表示他们通过网络数据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性取向,判断一个人父母是否曾经离婚。美国东北大学跟踪了十万名欧洲手机用户,分析了一千六百万条通话记录和位置信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预测一个人在未来的某时某刻的地点位置的准确率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三点六。“彻底的透明化将使我们不成为人。我建议只有人们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隐私。我们才不会丢掉人的核心—人性,我们才不会丢掉人类最重要的东西。时代性的技术,带来了更多重要的改变,网络中的数据永远保存而永远存在。网络为人类实现了不会遗忘的记忆,网络永远记住了每个人的每个行为。”

  美国教师米歇尔年少时曾经尝试过大麻和盗取过他喜欢的某件物品。二十岁的时候,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反省自己的少不更事并且上传到网络。而在他三十岁的时,这部私人作品中曾经的劣迹被同事发现,于是他失去了当下的工作。此后的数年里,他辗转美国各地多次求职都被拒绝。他自道是自己的过往又被一次次搜索出来。少时的大麻和偷盗成为他摆不脱的恶梦。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可以犯错,可以说蠢话,做愚蠢的事,没人会知道也不会被保存下来。但是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在脸谱、推特上这些动作都被永远的记录下来。”

  加拿大心理质询师安德鲁*菲尔德玛,在穿梭美加边境去接一位朋友的时候,他毫无思想准备地被美国警方扣留。当值警察在网络搜索中,一个严重的信息跳了出来,这位加拿大的来客服用过致幻剂。尽管这件事情发生在四十多年前,是菲尔德玛在六年前的一篇论文中自己引用的。既便如此,四个小时后获得自由的菲尔德玛被告知不得再进入美国境内。此时,年逾古稀的菲尔德玛已将儿孙满堂。“现在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我认为是互联网永远不会忘记信息,你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一个人的全部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私家侦探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每个人的信息都已经在那儿了,这对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演变。”

  “遗忘”在我们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头脑非常聪明,我们忘掉最多的就是在当下与我们不再有关联的事情。随着我们原谅某些人,原谅他们的过失,我们同时也开始遗忘他们的过失。如果我们不能够遗忘,我们时常想起其他人对我们做的不好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就不能原谅。随着我们进入“无法遗忘”的年代,也许我们会进入一个“无法原谅”的社会,这非常令人担心。

  网络永远记住了我们,网络不会遗忘每一个岁月,我们在数字时代实现了永生,但没有人知道,哪些永远存在的数据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培育宽容的社会胸怀漫长岁月中,颇有建树的现代人又来到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集体窘境中。所有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时间的维护,所以人的美好都吸食着遗忘的营养,当社会不再遗忘的时候,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自身,我们将如何面对不同的他人,我们还会拥有尊敬的师长吗,我们还会拥有心中完美的父亲和母亲吗?

  德国斯塔西博物馆这栋普通的楼房并不普通,这里储存着公民对国家权力的深刻畏惧。柏林墙被摧毁之际,积累长久愤怒的人们冲进了这里。不论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都被原东德国家安全局里存有的密室震惊了。这里信息被收集得非常的详尽。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他们涉猎范围之广让我们非常惊讶。人们会问问;我的某个朋友是不是间谍,麦克风藏在哪里,街上是不是有人在监视我?

  这些出于监控公民的目的而建立的私密档案,横起来排列长达一百二十公里,包含了六百万人的私人信息,其中有一百四十万张图片,十六点九万人的录像和录音带,以及一千五百袋撕碎的材料,当年东德政府以十万秘密警察历时四十年创造了这一成就与互联网时代与美国政府监控全世界获取的数据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2001年“9.11”事件后,庞大的对公民的监控计划在美国秘密展开,国家安全局当时的服务器已经无法装填搜集到的海量数据。他们为此在其犹他州布拉代尔小镇建立了数据储存中心,足够储存这个世界一百年的有价值的电子通讯。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对公众信息的搜集和监控已扩大到全球七十亿人,这里反对和坚持都理直气壮。“近八年,这个(棱镜)计划和其他的情报计划保护我国和其他盟国免于恐怖袭击。”我们知道他们收集了美国的电话记录,我们知道他们监控了深海电缆,我们知道他们从国外复制了人们的通讯记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非法的,全球所有的公民都需要站起来呼吁人们在交流时应得的隐私,这是人类尊严的一部分。

  早在2005年,美国司法部以打击儿童色情犯罪为由要求四家公司:美国在线、微软、雅虎、谷歌提供有关网络搜索的数据信息,类似的请求仅在2013上半年,谷歌就接到超过万次。“目前既有运用个人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需求,也有为了政治利益获取个人经济效益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种监控产业集合体。在这一集合体中,私有数字媒体公司于政府机构合作来创建一个大型的监控体系。”

  更普通的冲突和博弈发生在普通大众和网络公司之间。英伦岛上偏居一隅的布劳顿小镇因一场与谷歌之间的战争名扬天下。2009年,小镇居民成功围捕了谷歌的街景车,将二千居民的生活拒于在了谷歌街景地图之外。在印度班加图尔、韩国首尔、日本东京都发生了当地警察叫停谷歌街景车的事件。意味深长的是,谷歌街景车的阻拦者未必不是谷歌信息的需求者,即便是手拉着手组成人墙阻止谷歌车通过的小镇布劳顿,镇上数以千计的终端上任然流淌着小镇之外的世界。那些看似强取豪夺的数据拥有者却因为这种拥有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依赖。

  因为追踪用户浏览习惯而在欧美屡遭起诉的谷歌在一场大规模的流感爆发时依据用户的搜索浏览记录,迅速准确的判断了流感的传播方向。而官方的疾病数据控制中心需要一二周的时间才能跟上谷歌的步伐。

  “大数据”时代中数据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所谓的“二次周途”中,数据的这种使用在这之前从未有人想过,在大数据时代旧的隐私条例就消失了。失效后,我们就需要新的条例,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让数据长久存在。因为数据有很多附加价值,定时删除数据是我们在保护大数据使用价值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求得平衡的一个办法。

  在谷歌被法国当局以违反隐私规定处以罚款的时候,谷歌全球隐私顾问彼得•弗莱舍说《欧洲隐私法案》已经死亡,不适合指导当前的业务数据。在应对一起民事诉讼时,谷歌发言人宣称,在当今的卫星图技术面前,完全的隐私是不存在的。“我们想赤裸的观看其他人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有谁愿意生活在玻璃房子里,让其他人站在那里观看你生活中最私密的部分。所以我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了坏的一面,但不论好坏,它都在步步逼近,这是历史进步的方向。”

  在个人隐私与网络活动的对立中,互联网公司通常的策略是给你选择权,如果你接受服务,则留下痕迹,若要隐私可以拒绝服务。但在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中,在生活立体的数字化之后,普通人的选择权还有什么意义?

  “我告诉你,互联网绝对是矛盾的,它能给出最好的和最坏的未来,而这取决人类自己。”人类的精神来到了历史性的十字路口,拥有隐私的人类当然是幸福的。人性不可示人的一面有了活动和收藏的场所,于是人际相处的社会天空里便总是荡漾着自尊、柔和、高贵。不幸的是,在人类历史上厉害、效能总是能成为与精神较量的胜利者。

  “我认为互联网终结了隐私。互联网技术出现后,人们通常都跑向同一个方向。他们异常兴奋,但他们突然意识到,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怎么回到过去,我们没法离开互联网,没有网络就像没了电一样,我们没法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谷歌的街景车还未驶出人们争论的视觉,运用脸部识别技术的图像搜索又来到人们身边。你偶尔露脸的一瞬就会勾勒出你人生痕迹的所有。

  在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全过程,波及全球的保卫隐私的战场上,中国身处情镜的复杂性,既来源于特定的发展阶段,更来源于过去连绵不绝的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华的先人对人性的判断充满了乐观,这个成就不凡的文明动员每个成员不懈的追求完美。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她崇尚心底无私天地宽,事无不可对人言。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个人隐私权仍然是一个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命题。

  学校里的教师该不该查看学生的日记,母亲该不该允许女儿有一个锁起来的抽屉,全社会并没有形成普遍共识。背负着传统前进的中国,伴随都市化生活,个人隐私意识刚刚崛起,隐私观念和隐私法规还乏建构。

  解构隐私的新时代已经豁然降临!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二):互联网时代:斯坦福和硅谷

  斯坦福大学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无数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诞生在哪里,硅谷的精神帮助了无数的草根青年诞生出改变世界的创意,影响着整个世界!

  斯坦福和硅谷

  1887年年过60岁的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他和妻子出资两千万在加州一个名叫帕罗奥托的小镇买下相当于两个澳门大小的牧场,修建了一座以儿子名字命名的大学小利兰·斯坦福大学。为了防止身后的岁月干扰他办学的纯粹意图,利兰·斯坦福留下遗嘱,学校的土地不得出售。这样一个立足高尚和永恒的动机却孕育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校工业园区。

  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乡村大学的斯坦福试图全面提升教学品质时遇到资金困难,当时的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决定将学校空余土地出租。于是一个由研究所、实验室、办公楼为主体的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斯坦福提供的诱惑是充满魅力的,入住企业的员工将在斯坦福获得培训机会。

  1955年以惠普为首的7家高科技公司入住斯坦福工业园;到1980年整个研究区的265公顷土地被90家的25万名员工占据,伴随着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土地全部租空更多的新兴企业开始围绕工业园区的周围建设办公楼和厂房,一个被人称为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区基地形成了。

  今天在这个不到美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狭长地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多达百万,近千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这里任职其中包括近百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和香浓奖的获奖者。1991年斯坦福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仅在这一天从这里走出的校友向学校捐款总计120亿美元。

  硅谷的精神

  ‘在硅谷我们崇尚创造力,不会去问别人你父亲是谁,你银行存款有多少?除非你用这个钱资助自己创业,你只需要关心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我能创造什么?以及我在这方面有多擅长,如果我擅长某样东西,你就会要了解我,然后同我一起工作。’——领英网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

  据我所知斯坦福影响了29000家公司,它虽没发明许多东西但它提供了这种创新的氛围,它培养了天才,这些人带着创新的点子创立公司。’——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戴维斯·劳斯

  ‘我们能获取最好的服务器,把最好的机器和网络连接,因为这些资源雅虎才成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是免费获取的,雅虎始于我们的爱好而斯坦福大学帮助雅虎成长’——杨致远

  ‘这里有很多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和创立公司的基础设施,风险投资人,法律帮助,就像租房这种简单的事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都相当困难,但在硅谷房东们都愿将房屋租给创业者。’——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

  结尾

  位于硅谷的谷歌总部,员工们可随时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并且得到因你而来的食物和咖啡,在这里你可带上你的宠物,孩子,朋友,甚至可玩电子游戏,乐高玩具。事实上世界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试图将维护个人个性的地位变成新公司的新传统。互联网公司正在创造着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新文化,这里没有强制的权力没有明确的支配者,所有人都是服务者和创造者。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三):《互联网时代》中的十九本书

  《失控》,凯文·凯利

  《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

  《数字化生存》,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第四次革命》,扎克·林奇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

  《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与机器赛跑》,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人人时代》,克莱·舍基

  《大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六度分隔》,邓肯·沃茨

  《认知盈余》,克莱·舍基

  《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

  《自由工作者的国度》,丹尼尔·平克

  《一起孤独》,雪莉·图克尔

  《向虚拟世界移民》,爱德华·卡斯特纳瓦

  《大数据时代》,迈尔·舍恩伯格

  《网民的狂欢》,安德鲁·基恩

  《奇点临近》,雷·库兹韦尔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四):互联网时代 我们该做些什么

  对十集的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是每集的片头,细心的观众会留意到片头的内容。一只手对一片土地洒满了种子,种子迅速的发芽成长,变成绿色的禾苗;随后横向画面切换到齿轮,我们又继续看到了蒸汽机火车,最终,我们看到了城市,立体的建筑,建筑间一条条线相连,虚拟的网络被视频实体具象表现出来。最终画面定格在一座庞大的数字虚拟城市的框架里。

  这个片头很好的概括了人类的发展。影片的第一集也是在介绍蒸汽机的发明和互联网计算机的起源。

  每次工业革命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每次一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节课,一个女老师讲到工业革命,特说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我们就生活在这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当中,一个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革命正在进行。那时候并没有U盘,我们还在用3.5寸软盘,家里上网还在用56K modern。谁能想到我的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无意间的一句话,却在一点点的进行。

  很幸运,看到这部片子的内容,我都能有深刻的体会。纪录片中每一个公司的历史,每一个实例,都是我以前从各种途径阅读或获取过的信息。从万维网、到网景公司的成立、到yahoo、google、facebook、youtube,每一家公司的网站历程,我都或多或少的了解过,甚至现在,我依然在用VPN去浏览这些国内禁止访问的网站,为的不是别的,而是扩大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更多的获取不同的声音。我了解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历史,产品,但却没用跳出这些公司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互联网这个大环境。

  互联网,我们面对的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的便利。电子商务亚马逊、淘宝的销售奇迹,波音公司90%的零件外包、借助网络小米京东的崛起、在线教育的发展、维基百科打败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人们自发的成立兴趣小组、组成公益组织帮助人们……以上这些都为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看到一项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如此巨大。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google街景地图无意间拍到了女子男友与其他女性亲密的照片、google拍到了在房顶裸体晒日光浴的人们、人们的隐私不再,“网络羞辱”摧毁了很多人的生活、网络孤独症也成为普遍的现象、现实社交的逐渐退化、黑客、木马严重的震撼了经济……

  在这个矛盾的互联网时代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受益于互联网的同时,更面临了太多的挑战。人类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保护好自己,也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生活,谁都离不开互联网,谁都无法摆脱他。没有网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无法生存。一个时代的发展,如果你不去顺应它,那么你就会被它淘汰。

  那么互联网如何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呢,我们的智能化生活又该怎样呢?

  我们是应该凌驾于互联网之上还是臣服于互联网呢? 或许都不对,我们与互联网的关系应该如夫妻一样,互相恩爱,不分你我。

  因为互联网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试想一下,我们吃饭订餐、打车、购物这些细小但却重要的事项,已经被互联网取代,我们娱乐、工作、金融,已经100%的依靠互联网。但所有的需求还是由人来发出,互联网是媒介,是工具,我们利用它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互联网更是利用我们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获得自己不断的进步。

  双方互相依托,谁也无法离开时。

  片中最后一介绍了全球脑。人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并不聪明,但当他们结合在一起,形成网络,并彼此交流信息的时候,就形成了人脑智慧。可想而知,全球脑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智慧。

  而这个概念,恰巧与计算机的传输形成的最初本质是一样的,数据的传输也是把整体拆分成很小的数据,传输后在整合。这种“微积分”式的方式就是互联网的方式。

  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如何生存如何协作,是应该我们思考的问题。

  或许无需思考,淘宝、京东、微博、爱奇艺、滴滴打车、饿了吗、大众点评这些足以说明问题。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你的公司准备好了吗?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五):《互联网时代 》观影笔记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钟。

  第一集 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史。

  第二集 浪潮

  互联网不同时期的浪潮,如网景、微软和谷歌。

  第三集 能量

  互联网的效率严重影响了传统经济。

  第四集 再构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

  第五集 崛起

  本集通过群体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变革、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等,描绘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如wiki、微媒体、网络慈善等。

  第六集 迁徙

  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本集从工作、社交、游戏与人生三个侧面,描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如何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第七集 控制

  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互联网的能量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

  案例:360安全公司

  第八集 忧虑

  隐私,是人类精神秩序、自我尊严的基本体现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和获取服务常常会以牺牲隐私为代价。

  如谷歌邮件的被入侵,facebook隐私的泄露。

  第九集 世界

  这个世界有许多国家、宗教和民族,但是互联网却能够跨文化存在。

  举例了美国、日本、法国、埃塞俄比亚、伊朗、印度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情况。

  第十集 眺望

  芯片技术、传感器、云计算的飞速发展让万物相连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化成为普遍(物联网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正呈现出人机共同进化的可能(人工智能的出现)。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六):二刷笔记

  第1 时代 二十世纪中期 互联网技术成为划时代的新发明

  回望现代社会的兴起,1776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英国用瓦特能量殖民了世界200年,欧洲列强对待这一发明的不同态度,谱写了各自不同的命运。法国用国家力量推动对于技术人才的培训,甚至产生了“工业间谍”这一特别称谓。西班牙虽贵为曾经的海上强国,却始终跨不进工业强国的行列。

  人类和人类创造的财构成了约束每一个个人的时代性汇聚;一个时代的生存意志和效率追求对所有人的人生做了不由分说的规定和区分。工业时代的人们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工作、学习、娱乐和消费,用个人只能仰望的财富力量,用钢筋铁骨铸造了恢弘的聚合。而新时代的人们开始改变工业时代的工作方式,娱乐和游戏难以区分专注和爱好。网络的形式将成为贯穿一切事物的形式,正如工业组织是工业社会里贯穿一切的形式一样,我们通过结合把自己变成为更强大的物种。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目的,距离消失了,钢筋依旧矗立,但遮蔽被分解了。

  1957年10月8日的早晨,全美的人民被苏联发送人造卫星的新闻震惊了。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讲话:“美国必须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以优先权”,并成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立项“阿帕”计划。随着联接不同计算机的技术、分布式通信理论、TCPIP协议、分组连接等各类理论技术的相继发明,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登录开始了。其后,各国国家历经三倍于技术发明的时间才就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达成一致同意。从此,脱胎于美国军事研究的互联网技术开始蔓延至全世界。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从此开启了普通人与机器的连接。 人类历经黄金时代、能源时代而迈向了信息时代。

  第2 浪潮 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1995年,网景公司一夜崛起,人们在马克·安德森的身上看到了互联网汇集财富的巨大可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立了Yahoo搜索引擎,并获得红杉资本和日本知名投资家孙正义的青睐。1996年,国际风投市场对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达到了60%。凝聚着生命和时间的个人智慧与资本开始享有平等的关系。斯坦福大学周围诞生了惠普、谷歌、苹果、脸谱等未来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他们的创始还形成了特殊的车库文化。因为需要网络和朋友联系,人们发明了Email, 美国小伙为了帮女友在网上买东西,因而发明了Ebay,剑桥大学的学生想观察楼下的咖啡机是否还有剩余,因而发明了网络摄像头。

  谷歌的工作模式开始不断朝着维护人的个性化地位的方向发展,弹性的工作时间,随处可见的娱乐游戏和玩具,甚至可以带亲人、朋友来上班。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企业文化,没有强制和权力和支配者,所有人都是创造者。

  2003年,FB的诞生窥探到了人类本能的社会交需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区。一个自由的平台不断激发着人产的创造力,人人都成为内容生产者,互联网鼓励个人独立思考 的核心价值展现 。一个分享和创造的新时候马上来临,此时,各式各样的软件公司迅速涌现。

  2007年,Iphone问世,无线让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触摸的人机交互让金属有了人性的温暖,开放的软件平台,让每个机器有了不同的内心 ,你在何处,你都在网上,你只身一个,你却在世界里。

  Youtube陈世峻说人要扳动创新的大脑去创造去投入时间。

  第3 能量 互联网的逻辑是唤醒 参与 共同发展

  大工业时代,网尽天下资源的野心、完整的流水生产线、严密的等级组织架构成为各大巨型公司的标配,聚合民众的交易场所、大百货公司成为了城市的核心地带。零售业巨人得益借此背景成长。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迅速地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催生了快递行业的兴起。新技术催生的新岗位,也消失了旧岗位,此时社会调节能力就非常重要,社会变革的速度总是比技术变革要慢的多。

  第4 再构 金字塔四千年不倒是因为自己选择了最稳定的结构

  第5 崛起 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衰弱。

  本集主要讲了维基百科网站的创立,开启了人人参与、共同协作的新的信息汇集的“维基模式”。

  维基来源于夏威夷土语“wiki wiki”,意指快点快点,维基百科向所有人开放,于是这个网站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编辑队伍,超过了纽约时报过去几十年所有的生产内容。其中一个叫贾斯汀 纳普尔的披萨店员让自己印象深刻,大学念政治和哲学,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开始变换各种工作,但他非常乐意在网上与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个观点,因此成为维基网上共享内容最多的自由编辑之一。

  《认知盈余》的作者说人们开始拥有比过去更自由的时间和智慧,而网络让联接变得非常容易,因而人与人的合作也开始变得容易。

  互联网结构了专业新闻记者的资格和权力,身在现场就有了资格和权力,因为他们离新闻最近!

  互联网让人们不仅仅习惯于听和看,我们还需要说和写,我们渴望表达和互动。新技术动摇了传统媒体的根基,也为变革者的新生提供了机会。BBC总部在伦敦爆炸案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机构革新和流程再造,专门增加了UGC社交网络媒体部,24小时搜集全球公民记者的最新报道。传统媒体为了跟上时代,应该展现自己回应观众提供信息的能力,拓展与观众的互动,提供更多接触用户的工具。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七):这是连接一切的时代

  这样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真不相信是国产的,但事实确实如此。

  两个月前老师向我们推荐这部电视剧,断断续续的看到今天才看完。能够感受到互联网还只是一个婴儿,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还健在,互联网的未来将是无限的。

  影片循着时代的脉络,从工业时代讲起,向观众展示互联网时代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影片的解说词蕴意深刻,尤其是末尾的这段话引人深思“我们相信有关互联网未来的种种大胆的预测皆有可能,但汇聚在兰妮·布朗窗前,这份积累了万年的人类的情感,如同天边的一抹晚霞,在人类社会的天际,永远不会消散。”

  和绝大多数事物一样,互联网亦有利有弊,但人类对于的渴望和想象永远在路上。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八):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起源和意义

  虽然一直在从事互联网工作,但对于互联网还真的一点也不了解,看到央视《互联网时代》纪录片,非常的生动,认真的看完还是打算写些文章,来加强对于这部纪录片的理解。

  今天一个时代的理所当然动摇了

  今天那些可在任意自己喜欢的地方和时间工作的人们正描绘出新时代的工作样态。这些静态中的奔忙;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远离我们曾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建构着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在温柔的冲刷下正在消退的老常识是一个时代的力量塑造的。

  阿帕网(互联网)的来源

  最开始听说计算机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为了计算导弹轨道而发明的,而纪录片中提到,因为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史伯尼克”,造成了美国的恐慌,才提出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阿帕’,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就是前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当时的计算机非常昂贵,而且每台计算机都使用不同的系统,者带来了巨大的浪费,罗伯特·泰勒说‘我想要做的就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在线连接,那你在某个地区使用一台系统时还可使用位于另一个地区的其他系统,就像这台系统也是你的本地系统一样。’

  让互联网诞生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理论

  曾参与发明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万尼瓦尔·布什1945年就提出了记忆延伸的概念展望了关于信息检索,网络建设的可能前景。

  泰勒的前任利克里德在1960年发表了题为《人机共生》的文章预言人们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为有效。

  保罗·巴兰提出“分布式通信系统”理论,也就是网的概念的来源。

  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他们将成为人类史上涉及面最广的一份文件TCP/IP协议的起草者。

  克兰罗克,他怀揣着信息块也就是日后分组式交换的智慧的钻石。

  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互联网中“网”的理念

  拉里·罗伯茨说‘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分布式网络,如果建立一个中心节点把所有机器连起来那中心节点总是会出问题的,中心节点会过载并崩溃因为流量过大支持不了,不能建造那样的网络。

  这是怎样一张网?每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每个交汇点到另一个交汇点有着一张网所有的连接提供的无限途径,于是每个点都是重要的而每个点都是不重要的;这是怎样一张网?伴随节点的增多网络的扩张每个新加入的都会让已有的节点和网络的能量得到相应的扩张,所有的你都让我变得更强,所有的我都让你变得更有效;这是怎样一张网?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处于特权地位的中心被解构了,每个普通个人与每个恢宏的机构划时代地拥有了平等的地位,当然所谓社会结构扁平化的未来还没进入创始者们当时的视野中。

  TCP/IP协议,人类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人类科学技术的全面发育为互联网出现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但整个人类的观念意识并没做好迎接未来互联网的心理准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一个国家内不同的地区画地为牢的小圈子一个个出现,这些或被称为科研网或被成为校园网或被称为法国网英国网的网络们如同16世纪的欧洲大陆公侯遍地,如何让这些操着不同语言遵循着不同戒条的邦国敞开门扉互相接纳形成统一的网络-互联网,需要一个规范电子设备,如何连入,数据如何传输的共同标准。

  互联网之父TCP/IP协议联合发明人罗伯特·卡恩说‘IP地址可让你在全球互联网中联系任何一台你想要联系到的计算机,让不同的网络在一起工作,不同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一起工作。’

  人的集团之间的协商总比人与机器的协商耗费的成本更高,历时十年在众多各有坚持的网络通讯协议中阿帕的TCP/IP协议最终胜出。这里所耗费的时间是发明计算机互联技术所用时间的三倍。1983年1月TCP/IP成为人类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HTTP和HTML让互联网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互联网之父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说‘在那之前人们一般能接触到并使用电脑,但每台电脑上的系统都各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应该存在一个假想的虚拟空间使得不同的系统能交换数据。’

  此前人类已创造的关于文字、声音、图像的不同文本在电脑硬盘的底层深处依然是无法沟通的不同符号世界,但在这里它们被共同的协议驾驭了那就是所谓的超文本链接。此前新生的网络世界里只有专业人士才能通过复杂的代码程序前往特定的地方捕捉特定的信息,但伯纳斯-李编写的网页编辑程序使普通人也不会迷路。伯纳斯-李贡献的超文本浏览器及相关协议就是我们每次键入网址时出现的http,李命名的World Wide Web就是人所共知的www,中文译为万维网。于是网页的概念出现了于是所有人的登录开始了。这是新时代的敲门声这是新生命的呼吸和心跳这是全人类的你、我、他。

  蒂姆·伯纳斯-李说‘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就是电脑之间交换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当你在电脑上点击一条链接时你的电脑就会自动进入你想要查看的页面,之后它就会利用这种电脑之间的语言与其他计算机进行沟通。’

  互联网是一个时代

  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阶段,我们从物质为基础的社会以黄金为基础的社会进入了以能源为基础的社会进入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卢恰诺·弗洛里迪

  ‘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不如说是一场社会革命。’——《连线》杂志高级制作人《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我们将进入从未见过的未来而我们也才开始应对这样的转型。’——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卢恰诺·弗洛里迪

  总结

  人类社会运动阶段性的重大变化背后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某种重大技术的诞生,那些重要技术的出生不约而同地成为我们把握过去的历史地标。就像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让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伴随着海量信息几乎无成本地全球流淌,伴随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囊括一起的连接,人们有理由预见,财富、生活、交往、创造、观念,立体的又一轮激烈变革就在眼前。

  身处一个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一些有意思的小段

  因为最开始的阿帕网是由国防部提供经费,但这一研究并不是针对某项任务或者军事研究,80年代时互联网的资金来源由阿帕变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之后也把阿帕网改名互联网。

  1969年10月29日晚十点30分。克兰罗克和助手在洛杉矶的这个房间里落座,另一端斯坦福研究所研究员比尔·杜瓦在五百多公里外等待着他,事实上落座历史关头的人们表达的雄心极其有限,他们只准备以新时代的方式从洛杉矶向斯坦福传递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LOGIN,意思是“登录”。’

  伦纳德·克兰罗克说‘我们就键入“L”,对比尔说“L”有了么?他说有了;输入“O”,有“O”了么?有了;输入“G” 有“G”了么? 死机了...’

  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按TCP/IP协议一封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的意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到达德国。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

  万维网大功告成时伯纳斯-李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创造无偿贡献于人类,如果伯纳斯-李为万维网申请专利他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放弃了专利他成为了精神最富有的人。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九):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

  ——这是单位要写的,少了很多批判,多了些正面。保留很长一段真实想法,国情各种情,你懂得。

  你可以觉得《互联网时代》拍得内容顺序散乱、串接剪辑跟BBC等大牌纪录片没得比;你可以抨击片子的出镜阵容很强大但内容却显生硬;你甚至可以讽刺这么一个不能自由访问互联网的国家拍了这么一部讲互联网的纪录片。但抛开这些客观层面,你仍然不能否认片子本身所想表达的层面,不能否认互联网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震撼;而作为一个IT从业者,结合现实的工作环境,结合企业的IT管理和信息化,更是会有深刻的体会以及新的认知。

  第一集《时代》以历史为线索清晰地向大家拉开序幕,描述了人类在漫漫历史中对互联网这个宏大工程的不断探索和挖掘:计算能力越来越快,结构越来越合理,连通性越来越广泛……所以放之企业,首先值得思考的就是“互联”二字。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因为各式各样的因素,不少企业会形成部门壁垒、沟通信息孤岛等各类问题,要想实现彻底的互联沟通,除去技术层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忽略了IT战略的规划。从IT系统管理架构的三大层次来看,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便是IT战略规划,包括IT战略制定、IT治理和IT投资管理等,需要企业高管痛下决心,做具有战略性的目标规划和策略性的技术支撑,不断推进信息化,使企业真正互联。

  《浪潮》、《能量》和《崛起》,这分别是第二、三、五集,个人将其归为一起,是因为他们都讲述了在这股互联网的浪潮中,具有敏锐嗅觉的企业及时把握住机会,乘Internet之东风迅速成长为超级大集团,有才华和个性的个人和集体也通过互联网崭露头角,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这里面,有前沿的新兴公司,诚如网景上市一夜之间上涨的身价就把传统行业通用公司积累了几代人的财富甩至身后;有飞机制造公司,通过网络直接间接地汇集了所有的飞机部件完成最终的整机构建。而后者对于制造业更是具有深远的启示,制造业想要崛起和腾飞,必须利用好互联网,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在全球化、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背景的命题下,谱写更华丽的篇章。

  《控制》和《忧虑》,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防范网络犯罪、病毒攻击、隐私信息泄露等等等等,这是各国乃至每个网络客户端都应该去控制和戒备的问题,企业信息亦如是。信息安全是所有信息化行为的首要保障,是IT系统管理架构之第二层系统管理层的重中之重,必须从环境安全、设施设备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措施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深入,最后强有力的执行下去。

  《再构》、《迁徙》和《世界》:(片子的逻辑顺序真的有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进程中,我们将越来越多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往互联网时迁徙,互联网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进步。而各个国家在面对互联网时,受制于各种国情和人文也表现出大不相同的态度和方式,现象很有趣,但最终的利弊应该还是很明显的吧。在这里,同样是联想到企业和信息化的密切关联,引用信息系统管理的教科书上对企业信息化概念的阐述: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制作、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本质即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之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眺望》里讲了全球脑,这是个很高深和让人惊叹的学问和课题,这里暂且不议。我想对于大多数在信息化的企业来说,最值得眺望的,就是实现IT部门的角色转换。企业最终必须通过IT财务管理等方面改变IT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定位,将其从一个技术支持部门改造为一个成本中心,甚至利润中心,从而也最终提高IT部门运作的效率。

  互联网的大潮已充斥于你我每个人身边,并在各个地域各个层面形成涟漪或震荡。对待企业,对于个人,都应该做更多不断地思考和汲取,才能使互联网、信息化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企业。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十):拥抱它,或者被它毁灭

  上一次看CCTV的纪录片,还是《大国崛起》的时候,那时候在上大学,记忆尤深。

  偶然看到CCTV关于互联网的这个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一共10集,从互联网的发源开始讲起,到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从经济到文化到更深次的精神层面的影响。

  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实事求是的说,很值得一看。虽然有很多的粉饰,虽然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还基本上处在一个大局域网的时代,虽然整个纪录片还是那么道貌岸然的批评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双刃剑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这仍然不影响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部纪录片里了解到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不为人知的历史。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还很年轻。

  互联网从诞生的时候,就是基于平等的原则来的,互联网的精神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被奠定了。

  互联网的设计思想源自「渔网」,没有中心,结点平等,这样反而没有了边界。

  每台计算机生来平等,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否接入网络,同样的每台电脑都在贡献着数据和链接,而其中一台电脑失效,也不会影响网络的运作。

  生而平等的互联网从而拥有了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除了在技术层面上的巨大革新,更重要的是思考方式上的变革。

  通过网络,跨过地域跟时间的鸿沟,将人类的智慧如此快捷平等的链接到一起,众包成为一种全新的协作方式,进而深化到共享。

  我们正在享受着共享经济的红利,人类的智慧史无前例的爆发。

  跨过了地域与时间鸿沟的网络改造着这个世界,首当其冲的是生产方式。金字塔结构的生产模式迅速被瓦解,更加扁平化的生产关系爆发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依赖互联网平等的贡献自己的智慧,享受自己智慧带来的收益,这是最好的时代。

  同样的,互联网带来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无数工业时代的巨头在互联网时代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更轻量化的信息化的产业。

  拥抱它,或者被它毁灭,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启示,也是最残酷的现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