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家铺子》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林家铺子》的影评10篇

2022-03-21 09:3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家铺子》的影评10篇

  《林家铺子》是一部由水华执导,谢添 / 林彬 / 马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家铺子》影评(一):我心目中的国产片经典形象之《林家铺子》林老板(谢添饰)

  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电影也是红色年代里最鲜活的记忆。精神产品的匮乏并不等于精神世界的虚空,有时没有太多选择反而能增进专注的深度、感觉的敏锐和思维的活性。就像当年炎热的夏天里,好多天才能吃上一次的四分钱一个的赤豆棒冰,其浓韧的滋嚼、沁人的舒爽、齿痕的留香、甘美的回味,远远胜过现如今什么都有得吃、吃什么都没劲、甚至吃什么都害怕(添加剂)的太多的美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解放后文革前,中国电影曾有过两次辉煌,是的,说辉煌一点也不为过。八十年代后中国电影的再次繁荣我个人认为是不能与前两次相提并论的。这和“恋旧”、“怀旧”无关。就像我们国家现在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却再也出现不了鲁迅这样的大师一样。这也并非是在否定现在的成就(放弃现在的发展回到过去我也不愿意)。只是,那两次辉煌带给我们的记忆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长期富足,让我们更懂得美的真谛,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品味人生的点点滴滴。

  北影1959年出品的《林家铺子》是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中的一部,同时出品的《五朵金花》、《祝福》、《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等佳作至今仍散发出不朽的魅力。这一批佳作的同时出现并非偶然。历经十年的孕育,新中国的电影人似乎卯足了劲,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激情与艺术才思。无论历史事件、名著改编、还是现实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都有了恰当且相对宽松的创作良机。新中国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之后不久左倾扩大化及文革爆发,没能让这股劲头持续太久。这批佳作因而更显珍贵。

  名著改编往往是成就电影经典的绝佳途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海明威、川端康成,以及中国的曹雪芹、鲁迅等等,其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能在银幕上找到闪光的身影。编剧夏衍、导演水华,加上谢添、林彬、于蓝、张亮、陈述等演员的精湛表演,以及著名摄影师钱江(《祝福》、《革命家庭》、《洪湖赤卫队》等片摄影)细腻唯美的风格,将茅盾的原著《林家铺子》生动、鲜活、诗一般完美地呈现在银幕上,将一部描写旧中国小商人惨淡经营、夹缝里求生的正剧,做成了一幅隽永、凝练、极富感染力的精美画卷。

  “林老板在豺狼面前是羔羊,在狡兔面前是恶狗。”(夏衍语)。如此人性化的设计是角色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真实最贴切地体现那个“大鱼吃小鱼”的年代的小商人的性格特点的需要。有着喜剧特质的“艺坛千面人”谢添将林老板的双重性格演绎得准确、生动、细致,分寸感强。三十年代的江南小镇,既热闹又破旧,时局的动荡使得小镇上的人们生存愈加艰难。林老板的杂货铺子虽不算大,却也是小镇上数得着的字号,既养着林老板一家老小,又维系着小镇上的经济命脉。商会要挟、官员敲诈、同行挤兑、战事冲击让铺子的经营举步维艰,而借贷、放贷、赊账、收帐,又让小铺子的命运与小镇的命运紧密相连,不知有多少双饥渴、贪婪、嫉妒、祈求的眼睛盯着小铺子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林老板周围的各色人等组成了一幕浓缩的人间百态,林老板周旋于他们之间,没有点实力难以铺开生意,没有点定力难以支撑局面。这个既小心翼翼、老实本分,又不得不见风使舵、见缝插针的小老板,在拼命维系买卖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他性格里的多个侧面——

  1.作为家长,林老板对妻子和女儿的爱是深沉的,由于贪官敲诈和地痞施威,他不得不委曲求全地变卖妻子的首饰;为了度过年关,他又不得不违背女儿抵制日货的请求,挂羊头卖狗肉的高唱违心的爱国调。因此,他在妻女眼里是无奈而烦躁不安的丈夫与父亲。我们总是看见林老板在妻女面前的一幅苦叽叽的脸:有点窝囊,有点无理,又有点凄楚。谢添把林老板的这一方面的性格特点演得让观众不由产生同情与怜悯。

  2.作为老板,林老板表现出的是精明,敏锐,小气与大度、威信与平和兼而有之。阿四也好,寿生也好,对他这个师傅有着绝对的忠诚与服从,也有着与铺子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外出收账的寿生由逃难的上海人想到“一元货”的生意,得到林老板的赏识与采纳,帮助铺子度过了难关。这方面又不由让观众对林老板的个人魅力产出些许称赞之情。

  3.作为小人物,林老板面对商会和恶势力,又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唯有点头哈腰的份,敢怒而不敢言,懦弱又可怜。好不容易机关算尽挣得的一点营业款,却远远不够“进贡”。强装笑颜的林老板的脸上写满了苦楚和辛酸,观众又不由为之洒下同情之泪与不平之愤。

  4.作为生意人,林老板时刻打着小算盘,时刻拆东墙补西墙地周旋于买卖人之间,又不时流露出贪婪、欺诈的生意人本性。陈述扮演的“上海客人”是影片中一个非常生动的角色。谢添与他的对手戏演得极其精彩。一个是精明势利、咄咄逼人的收帐人,一个是巧妙周旋、察言观色的欠账人,较量的双方气势强弱的细致变化被演绎得扣人心弦。与陈述冷漠阴沉的脸色相比,谢添时而假意带笑、时而故作委屈、时而又心存侥幸般地推诿与耍赖,将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小老板的心态完全抖落在观众面前。

  5.作为放贷人和上一级的销售商,林老板则是个十足的唯利是图、狡诈又残忍的人。也许一分钟之前刚刚还在余会长面前“低眉敛目”,遇到破产的王老板一下子则又变成了“居高临下”和“咄咄逼人”。对于王老板、朱三太、张寡妇这些小镇上更底层的人,林老板更多的是利用、哄骗和欺诈,他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考虑他们的死活。甚至直到自己破产之际,不惜卷走他们的活命钱,以求得自己的苟延残喘。看着于蓝扮演的张寡妇最后撕心裂肺的呐喊的那一幕,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点良知的观众,此时此刻都会在心里咒骂着林老板。然而,当看到卷款逃难的如此恶劣残忍的林老板无力地斜靠在乌篷船上,那无尽落寞、凄凉、绝望的眼神时,我们却又似乎陷入了对他的同情之中————

  林老板是国产电影里少有的性格特点如此多重、又如此和谐统一、真实可信的立体形象,是我们触手可及的鲜活的人。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旧中国,但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却是生命力极其旺盛地活在几代观众的心里。故事里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每个人,面临的一定是纷繁而多元的世界。林老板这样的经典银幕形象让我们不时想到自身的生存、自身的状态,以及他人,以及环境与社会。也许我们在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时能更多出一份宽容与理解。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我们也更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为什么一定要所有人都“坚定不移”地走同一条道呢?(呵呵,有点扯远了,打住)

  谢添作为导演同样成绩斐然,他执导的影片《洪湖赤卫队》、《锦上添花》、《甜蜜的事业》、《七品芝麻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电影。《林家铺子》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少有的经典,“林老板”这个人物形象无疑是谢添表演艺术的巅峰。之所以将这一银幕形象放在我要分享的经典银幕形象的首位,除了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化、立体化之外,更多的还是人物本身的魅力,这魅力不仅来自谢添本人的天赋及努力,更在于影片编导、摄影、美工等创作者的整体设计,与其他配角演员的精彩表演的烘托。影片整体的风格偏于含蓄、深沉与凝练,摄影非常讲究,整体光影暗色调中有亮点,服装与道具感觉都做的很到位。影片里的小角色几乎个个成功,就连只有两三个镜头的赵子岳,也将当时顾客的状态表演得十分生动,从侧面让林老板这个人物显得更具体更丰富。于蓝、陈述的表演更是出彩。可以说,谢添和他们共同塑造出了“林老板”,“林老板”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许正在于此。

  《林家铺子》影评(二):林家铺子 教材汇编

  导演创作121页 我国文化生存空间相对宽松时段里 一些艺术价值的影片 《万家灯火》《我这一辈子》《祝福》《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80年代《城南旧事》《黄土地》《红高粱》《本命年》《盗马贼》90年代《秋菊打官司》《阳光灿烂的日子》凡此影片导演对剧本创作参与有很大决策权 导演创作228页 50年代优秀现实主义影片 同一镜头空间里 同时并列表现两个或两组行为动作相互对比映衬 显示出由对比象征的喻义 本片一艘乌篷船驶过清晨的小河 石桥 幽静江南水乡小镇画面很美 岸边村妇河中泼脏水 污水在河面上泛开 象征影片所要表现的旧社会的污渍是怎么泛滥的

  导演创作276页 《祝福》《林家铺子》《林则徐》是围绕影片中主人公祥林嫂林老板林则徐的命运变迁组构情节的 其叙述方式也是顺叙式的

  《林家铺子》影评(三):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典型代表的破产悲剧

  来看《林家铺子》是受了考研的影响,考研期间一直在看各种艺术基础、艺术综合、艺术史的书籍,但都是浮光掠影,大概作品的内容,却没时间仔细品味,当时的想法就是考完后有时间了一定要一个一个的把这些经典作品看一遍,让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认知丰满起来,就这样,考完后马上找来了这部影片,借着元旦假期的第一天仔细看完。

  整体来看,故事讲述的是在那个特定时代下,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破产的故事,如果仅就作为林老板的店铺生意来说,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年关将近资金链断裂、周转困难导致破产,这种情况不只在那个时代,在现在也一样,哪家做生意不欠钱,哪家又不被欠呢,经营不善、周转不良、破产倒闭、不足为奇。可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下,这种状况就有着它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悲剧性,帝国主义侵略导致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消费衰退,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极尽搜刮之能事不断倾轧,让仅有的一点点利润付之东流,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更是打到了成本下之下,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一个恶性竞争、没有正常经济秩序的社会,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林家店铺存在的,所以当看到最后一幕,林老板逃走时,在我看来是最好的选择,是一种解脱。可悲剧到此还没完,比林老板所处的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更低的个体农民经济才是这个食物链最末端的受害者,仅有的血汗钱、棺材钱也被无情的剥夺了,难怪说这个社会是“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看了这部影片也让我对当时革命的时局有了直观的认识,理解了为什么无产阶级、工农阶级是革命的核心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力量,以及他们的两面性是怎样的,这部电影把这个矛盾刻画得生动、形象、具体,无愧为建国以来优秀的影片。

  《林家铺子》影评(四):无奈的乱世

  这是最中国,也是中国最好的一批电影中的一部了。

  1931年,中国内忧外患,为政者殚精竭虑,基层官僚为所欲为,多数的老百姓在夹缝中求生,苦苦挣扎。

  这也是新的制度和各式人物轮番登台造成的局面,这种烂摊子不是一时可以收拾起来的。

  杭嘉湖一带的一个小镇上,林源记的商铺终于撑不下去了,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是一个乱世,令人无奈的乱世,让人悲痛欲绝的乱世。

  水华的电影总是那般朴实、克制,充满着诗意,凝聚着时代的气息。

  谢添的表演不露一点儿痕迹,让人相信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中国人。

  在看过的电影里,除了港台电影之外、对特别能够代表传统中国的,代表传统中国人的,令人感动不已的,列了个小单子。这样的电影,都是心中的宝贝:

  《茶馆》

  《林家铺子》

  《神女》

  《伤逝》

  《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城之春》

  《早春二月》

  《城南旧事》

  《我这一辈子》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八千里路云和月》

  《边城》

  《巴山夜雨》

  《喜盈门》

  《老井》

  《人生》

  《林家铺子》影评(五):乱世里无奈求生存的小资本家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这个既是被压迫、被剥削者,又是压迫、剥削者的旧社会小商人的艺术形象。

  故事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冬天,浙江某小镇,镇上“林源记”老板,正逢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女儿林明秀,因穿了一件日本面料的旗袍而受到同学的鄙视,她回到家中哭闹,责怪父亲尽卖些东洋货。此时的林老板也正为县党部勒令停售东洋货伤透脑筋,不得已他只好把东洋货冠以“国货”的标签出售……等等情节。刻画林老板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

  影片还通过劝阿福买帽子,应付勒索的国民党兵、设计“一元货”等细节,表现出他善于辞令、精于算计,对做生意的一套十分内行。

  林老板身上“商人”的本性,为了自身的生存,浸透着冷漠和无情。

  尽管如此,在社会动乱、经济崩溃的现实面前,在反动统治者的欺压和迫害面前,他只能走向崩溃。

  影片通过一个乱世,令人无奈的乱世,让人悲痛欲绝的乱世里,无奈求生存的小资本家的境况,突出这是个“人吃人”的社会。

  《林家铺子》影评(六):《林家铺子》:到底是什么毁灭了林源记

  文/尘世流年

  影片开头的那一段字幕概括了本片的内容,也道出了问题所在。看后才发现林源记最后的倒闭不是那么简单,根据字幕提示林源记作为那个时代的剥削者,但最后被更大的剥削者吞并,这就是所谓的大鱼吃小鱼。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痛恨剥削者,所以感觉其最后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并大快人心。但这样就会被感情所困扰,如果这么看的话只能看到表面而不能窥视其深处。其实做生意就是互相贸易,可以说是经济学的基础,现在用本人浅微的经济知识来分析《林家铺子》倒闭的几点原因,也请专业经济学的饱学之士能够指出我的错误和漏洞,本人当会多多受教并表示万分感谢。

  商品

  如果说首要原因是商品,那肯定要有外在因素。故事背景在抗战时期,当时民不聊生国家分裂,而林老板的铺子中所卖的商品根本不符合当时需求,有人会说是日货的原因,可是我认为是错误的。不管是日货还是国货,终究要符合需求。林源记的商品主要是鞋帽.服装.脂粉等等日用百货,这些商品在当时已算奢侈品,而大众更关心的是食物,这在农民买帽子的片段中得到体现。林老板错误地将资本投入到错误的供给,而他所出售的供给却不符合当时的需求,所以注定要失败的。大众所急切需求的是食物,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虽然是低端商品,但却是必需品。

  经营

  在卖脸盆的剧情中可以看出林老板的经营策略,只要是机会就不能错过。在现在看来这是对的,可是也要结合当时情况。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害人又害已,首先林老板破坏了市场价格平衡,他的脸盆以低价卖出吸引了大众需求,可是损害了别的商家利益,使自己变成了靶子。自己这方面也是得不偿失,林老板虽然客流增长,也连带卖出了很多比脸盆价格高的商品,但是总收益还是低于总成本,用林老板的话说,怎么卖还是赔钱的,说到底还是脸盆价格拖后腿了!

  对价格的反应

  战争使所有商品变得奇缺,而人们只能以很高的价格来抢购。所以货币变得少了。政府就需要发行大量的货币来支持供给和需求,但是货币发行越多通货膨胀越快,最后价格越高买不起的人越多。以至于连平时是低端商品的食物都变成了奢侈品。说到底导致这一切的主因就是经济学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价格。对价格的影响经济学中“弹性”这个术语很好地解释片中的局面,所谓“弹性”是指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大小。以《林家铺子》为范例,这时的供给方面在短期内的反应较大,价格高涨供给量也会加大,是富有弹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的高价格使货物流通不畅,供给量自然会缩小,积压的货物也卖不出去,只能囤积有的甚至被销毁,所以这时又变为缺乏弹性。再看看需求方面对价格的反应,短期内价格增高并没有太大影响,消费群体忍受了这种价格增高,继续购买商品,所以是缺乏弹性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价格不但没有回落反而持续增长,这时消费群体再也忍受不住高价格,只能找与此商品的低价替代品,所以变成了富有弹性。只有平衡价格才能使供给和需求重新回到正常水平。

  其实还有很多原因致使林源记的倒闭,高额的税收,官员的贪腐,市场的不景气,同行的倾轧......很多因素让林老板商品的成本亏损,生活的成本持续加大,最后林老板只能带着女儿逃之夭夭了,至于最后那对孤儿寡母的债权人家破人亡的下场只能说是当时社会弱者的写照。人的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商品社会,劳力.物品.货币是这个商品社会的基础,以上三种商品的互相交易形成了市场,其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经济的失控导致了一切的前因后果。最后套用一句对《林家铺子》的经典评语:改编自文学名著的银幕经典,散发出中国古典之美学神韵!我还要加上一句:这是一部折射市场经济的绝妙素材。

  《林家铺子》影评(七):过去与现在

  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现在来看不得不感叹一下作家的“功力”,过去几十年,书中描绘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情境仍旧在当今社会天天不厌其烦的上演着…即使我们已经声称赶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前提下,影片通过塑造一个“林家铺子”的兴衰反映了当初整个社会现状,也“先见”般的折射了当下社会的市场经济。

  一个剥削者同样又是受压迫者的身份,我相信不光是片中的“林老板”如此,现实中有太多的“林老板”形形色色着在我们身边苟延残踹。彼时,上层腐败如强盗般,底层卑微如蝼蚁般,而所谓中层只有夹缝求生,难道你不觉得放眼当今社会,真的很熟悉吗?而我们面对如此现实,只有慨叹,过好自己的日子先吧…

  本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不仅在国产电影里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更兼备令人警醒的现实意义。

  《林家铺子》影评(八):诗电影《林家铺子》

  乌篷船缓缓地摇进了一个小镇,穿过狭窄的河道,水边的墙壁上呈现“攘外必先安内”的字样。这时,一桶污水倒入平静的河水中,污水冲击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现出——1931年。

  这是诗电影《林家铺子》的开始,所谓诗电影,是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注重发挥电影表意和抒情功能的电影样式.这种样式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烈的情感色彩,追求诗意表现力,但并不排斥叙事和情节因素。导演水华的《林家铺子》,以1931年为背景,影调浓重而黯淡,浓浓的悲剧气氛,我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映照——多灾而多难。

  从剧作上看,影片是由著名剧作家夏衍根据矛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主要剧情是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的一户普通店铺“林家铺子”倒闭的故事。而整个影片围绕“如何倒闭”这一问题折射出当时外敌入侵、国内政治黑暗、民族工商业凋敝和农村经济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

  事实上,“林家铺子”是当值广阔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夹缝中求生存。用历史的眼光看:影片中所要展现的时代正是出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具体来说就是抗战前夕,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发展时期,由于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物价回升,刺激了生产复苏,但是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却死死地阻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并且给予了沉重打击······

  在影片中,林老板迫于生存,贿赂镇上商会会长,取得出售“日货”的默许,而此时他女儿林明秀所在的学校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学的指指点点。随后,摄像机跟随着林明秀运动,如林明秀乱翻自己的衣箱、脱下日服和她妈闹气等,导演水华通过林明秀的单纯心理去折射时代——日货,在那个时候,到底有多“伤风败俗”。

  从林老板意图挤垮资本小的同行到受到高利盘剥再到受国民党官衔敲诈最后林源记倒闭的争斗中,在我脑海中浮现最多 的便是“货”,国货、日货,可以窜成影片的一条线索。影片开始不久,就讲到抵制日货,而林老板私藏日货,还接到了学校抗敌会的警告。相比于当时的国货而言,日货价格低廉,美观,实用性强,且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解体,镇上小商业者以及下层人民要么失去劳动力市场,要么以店铺经营为生。然而店铺,像林源记这样的小杂货铺生存在“三座大山”下,日子却也不好过。最可怕的不是日本鬼子,而是汉奸。汉奸最期待林家铺子倒闭,然后混水摸鱼捞虾,抗日抗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说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抗击日货数十年,谁家里没有一两点日货呢?

  快到年关了,林老板的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农民是渴求的,但是,他们仅仅是看看就离开了,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林家铺子,也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农村经济的破产由此显而易见。

  供过于求,是因为“求”不起,贴着国货商标是日货尽管以成本低、质量好的优势占领了中国市场,却得不到旺盛的消费市场,在林家铺子倒下的刹那,不仅昭示着一个杂货铺倒闭了,更意味着广大的农民生活更苦了,比如张寡妇,比如朱三太,她们存放在林家铺子的款子全部泡汤了,即便提倡国货,即便真是在卖国货,就能够弥补所有的不幸?按照导演说法,影片最深藏着的主题是既要保住铺子又要抵制日货,然而,这两件事情都未得圆满,前者甚至是破灭了······

  很多人都说《林家铺子》最闪亮的地方是银幕画面上的全民抵制日货的激情作为,直到现在还当作是抗日战争时民众运动的闪亮点。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回首中国百年电影,从30年代的《神女》到40年代费穆的《小城之春》,从50年代的《林家铺子》、60年代的《早春二月》,到80年代的《城南旧事》、《巴山夜雨》,诗电影作为一种繁荣影坛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电影,可以梳理出一条比较明晰的发展脉络,它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它所体现出来浓郁的传统美学内蕴,如追求意境之美、中庸和谐之美、朴素简洁的审美形式之美、象征手法的运用之美、影像精致之美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学价值,在《林家铺子》中,感受最多的便是影像精致之美,影片不事雕琢、自然流露,主演谢添以不愠不火、分寸得当的方式准确地演绎了林老板的复杂性格,他的焦虑,他的愕然无语,他的强作镇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了,透过他,甚至可以窥探到整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悲哀,真正吃人不吐骨头的是那些官僚和封建;帝国主义仅仅是在原来的伤口上狠狠撒了一把盐。所有这些,在影片中并不难看出,黑白的影像,典型的人物,实在的手法,每一个细节,每一幕情节,没有多余或者拖沓,只有真实与砰然,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上乘之作,且获得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和中国电影之冠,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完美的,作为一部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现实主义影片,在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地方都需要完善。

  ……影片中的故事虽然已经远去,时隔几十年了,再一次重新观看时,仍然会感怀。现在,在乌镇,也开张了店名“林家铺子”的店铺,我每次回去都会进去逛着买点东西,也是杂货铺。但是,顾客很多,买的人很多;老板很好,生意很兴隆!

  《林家铺子》影评(九):老故事老梗

  这是很老很老的一部电影,偶尔在电影频道看的。看了这个电影,觉得它如果翻拍的话,绝对没有这么真实的感觉了。里面的老物件(墙上的年画,柜台上的铁脸盆,一米多点宽的木头床……)只有小时候才有,现在都绝迹了。然后觉得吧,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好假。贫下中农都穿着崭新崭新的衣服,地里爬泥里滚的打仗军人腿上是洁白无瑕的绑带,偶尔有几件破衣服,那造假的痕迹也太明显了。相比于那个兵荒马乱,弹尽粮绝的年代,现在的人太富裕,连剧组都没有旧衣服了。

  物件虽老,但是故事并不老。虽然林老板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才一步一步走向绝路,虽然他很可怜,但是更可怜的是那些底层的人民。那个抱着小豆子的寡妇,那个家里有两个小孩老婆子躺在床上以泪洗面的小铺主,那个孤苦无依赚点手工的老婆婆……这些人更可怜。而林家铺子的员工们还喝得起酒,吃得起饭菜和肉。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大不了卷铺盖逃走。林老板欠了这么多底层人民的成本钱,让多少家庭破产?弱肉强食,在哪个年代都这样。上层建筑的坍塌,得牵连多少底层基础?我对林家铺子没多少好感,倒是最后民众的奔溃绝望让人甚是心疼,那寡妇钱没了,孩子也没了,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其实这个算不上影评,就是本人啰嗦了点。

  《林家铺子》影评(十):形象化的人吃人

  不知道“人吃人”这三个字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组是在小学学习鲁迅课文的时候,人都在吃人了,那一定是很残忍很血腥的画面。今天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对“人吃人”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就像大自然的食物链,人类社会也有一个相似的食物链,大自然的吃很直观很残忍,人类社会的吃虽不直观,却更残忍,因为他不会一口咬死你,一下生吞你,而是像鹰与普罗米修斯那样一块一块叼走你的肉,等你稍微恢复他就再来叼走,吃掉你的物质,抽掉你的地基,让你的精神漂浮起来,最终不复存在,最后你忍受不了也或许早就疼死了。

  动物尚且可以通过躲避逃跑以避免被吃,人却不行,人赤条条地暴露在社会里,躲不开,逃不掉,人总要为了活着而将自己的肉送给别人吃,也为了活着去吃别人的肉,但凡有人想逃离这个圈儿,他决计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不会有人因为同情更低一层的人,而选择不去剜他的肉,就像这世上没多少人舍生取义,尤其在他身后还有亲人的时候。

  人吃人的过程看不见,不知不觉,这个过程可能是怒着,也可能是笑着。被吃的人无可奈何,吃人的人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也是被吃的人,有人说这就是阶级剥削。林老板是剥削链条中的一环,当小资产阶级断开的时候,社会也该重新洗牌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