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钢丝的人》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0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精选10篇

  《走钢丝的人》是一部由詹姆斯·马什执导,菲利普·帕特 / Jean François Heckel / Jean-Louis Blonde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一):好乱= =

  走钢丝这个事情 我没什么感觉其实。。。。

  但是Philippe从楼上下来以后,记者警察等等都抛过去“为什么”,Philippe觉得还挺荒谬的,说这件事美就美在没有原因啊。我觉得,很多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愿意去做愿意坚持,都是不太需要什么原因的= =特别是这些别人不理解我们在做些什么的事情。。。

  其实Philippe走钢丝这个事情,说是说什么他可以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什么探险家之类的,但是说不定,其实只是他发现他有这项东西的天赋,然后不想辜负它呢= =不管动机或者一直推动他走下去的东西是什么,反正结果出来了........我们坚持一个事情,是很复杂的,喜欢,天生擅长,生活所迫,有大环境,已经开始了回不了头,很多很多因素在里面。。。。

  除了本身走钢丝这个事情以外,朋友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跟你一起努力的人,真的是太珍贵了.....

  hilippe当时自己都放弃了,Louis突然发信号过来说好了ready了。想想看一个人在104楼上凌晨那么冷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几个小时去把绳子拉回来,哎呦........最后他们友谊破裂,Louis在片子里直接在哭,真的觉得挺难过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现在....

  还有一个我没记住名字的,在被美国驱逐的飞机上,提议我们再干一票。这个我现在在打字,本来是想说朋友友谊什么的,但是可能觉得。。。也许是这个人觉得 真的干成功啦/好炫酷啊/太爽了我们再干一票吧 这样呢?可能友谊占得比重也并没有我刚刚开始打字的时候觉得的比重大呢。。。所以说啊- -看完什么之后,一定要试着去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在表达这个过程中,就在思考这个东西了,要不然,真的脑子也不动地任他过去了。。不过我懒得整理,就像这篇评论一下,真的能多乱就有多乱。。。。

  我不知道到底他们之间怎么就破裂了。。但是Philippe最后从警察局出来干的事情真的挺。。不能以对不对来评论吧,但是也感觉挺糟心。。。这里我不确定啊,片子里一开始是马瑞?但是后面又说和安妮(他女朋友)这样感觉是对朋友的背叛。所以我也很迷惑,到底是女朋友还是一个没关的女人?

  要是是随便抓了一个来迎接他的女人就去颠鸾倒凤了,感觉。。。确实。。这人挺不靠谱的。。。。。。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二):名不见经传的小菲

  这个走钢丝的人应该会让几年前在纽约时代广场一根高22米的柱子上不吃不喝不睡35小时的美国街头魔术师大卫布莱恩望其项背而不及。

  既然他大名叫Philippe Petit,就姑且唤他小菲 -- 反正这故事里每个角儿都有个外号。小菲长的就是一张杂技明星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年轻时的他像极了西方少儿故事里某个红头发的捣蛋鬼。每个捣蛋鬼的童年都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后院,这个也不例外。木桩、钢丝、高高的野草 – 几件潦草简单的事物就是对他成长的最好写照。只是那个绿草茵茵的后院并没有随着小菲童年的逝去而变得荒芜,反倒在他高潮迭起的青年时期成全了一个追梦人的满怀壮志。之所以对小菲家的后院充满想象,这和安妮有很大关系。坦白一点,安妮我是非常喜欢,不知道是否因为她棕红的长发和深绿的大眼睛。她在小菲最美妙的人生阶段出现,一下子这个单身汉的生活里多了个长发飘飘的身影。安妮于那时的小菲,更像是一个知己。甚至有一段她的独白说“我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和小菲在一起,我放弃了自己的,从此跟着他。”话一出口,好像就被上帝听见,给这对天真恋人的未来定了结局。这是后话。当年小菲、安妮、让•路易(铁哥们)在一起耍,多好玩儿 – 在看那一段影像的时候像普鲁斯特般狠狠地追忆似水年华。因为,那时他们不知道其实天有多高,这个人的心就有多高。纽约世贸中心双塔落成了。如让路易所说,这仿佛是为了小菲而建的。 (又一次验证了“Because it’s there”的真理)

  法国人的叛逆精神根深蒂固,这精神支持着他们在屡战屡败之后重振旗鼓。有一处小菲的回忆非常生动:双塔的电梯缓缓上升,顶上的一点微光渐渐从无到有,从灰到亮,电梯里的他好像在向天堂一步一步的接近。有意思的是,最终让小菲得以自由出入双塔的,竟是他的拐杖(此处要感叹美国人近乎完美的社会准则)。

  小菲在钢丝上的凝视,是最专注的凝视;在高处两岸间的徘徊,是最永久的徘徊。他眼里的世界没有垂直的高度,只有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考察完双塔顶楼外部结构回来,小菲自己做的结构模型也只做了顶楼那一层 – 我们因只顾纵深千米而畏惧,小菲因不屑纵深千里而坦然。

  至于小菲出名之后发生的事,不是影片重点,只在让路易和安妮的回忆中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了片子很大留白。我们只能依照无数类似的好莱坞故事来猜测剧中人的去向和结局。这样的安排也好。

  多说一句题外话 -- 可以想像美国人看完片子的伤感。特别是里面贡献了好多在双塔顶楼拍摄的角度极好的照片,令人感叹物非人非。甚至感觉小菲的行走是对双塔覆灭的一种祭奠。然而此时非彼时,让人看了不知如何是好。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三):《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不能再现的舞蹈

  http://axinlove.com/2009/03/man-on-wire/

  《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不能再现的舞蹈

  y @xinl.ve 090305

  时间:1974年8月7日清晨

  地点:纽约世贸双塔顶部(450m高空)

  人物:Philippe Petit

  事件:双塔之间的钢丝上走来走去8个来回,持续近一个小时

  背景:儿时的梦想;曾经在巴黎圣母院屋顶、悉尼海湾大桥桥塔上干过同样的事情。

  电影乐趣:

  恐高者的梦魇,无安全措施的非法行为。30多年前的事件,亲历者回忆时依然激动不已。梦想实现宣告人生告一段落,友情、爱情因为句点发生转折。Philippe Petit及其伙伴的执行力。本片三岁看到老的时间演进模式。即便目标非常明确,慢慢靠近的过程。

  图片,来源TIME.com:

  (1)坐在双塔之间的钢丝上

  Using a bow and arrow, fishing line and rope, Petit and some friends passed a 450-pound steel cable across the 140 foot gap between the two towers.

  (2)同上,拒绝警察逮捕时的笑容

  After crossing the wire eight times in one hour, Petit dismounted and was arrested by police officers.

  (3)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Eight years after his walk between the Twin Towers, Petit opened the dedication of St. John The Divine Cathedral in New York City.

  (4)尼加拉瓜大瀑布

  Horseshoe Falls and a "Maid of the Mist" tour boat frame Petit during a walk 45 feet over the Niagara River.

  (5)巴黎圣母院

  In 1971, at the age of 21, Petit walks a rope 225 feet above street level strung between the two towers of Notre Dame Cathedral in Paris.

  (6)德国法兰克福

  etit performs amidst the buildings in Frankfurt, Germany.

  (7)室内高空表演

  (8)林肯中心广场

  etit performs at the Lincoln Center in New York as part of a France Salutes New York celebration.

  钢丝上的行走被赞誉为舞蹈,双塔已经倒塌,60岁的Philippe Petit有心有力再也无法上演。

  在连岳的那里看到他看了本片,居然被他比我先发现这部电影,实在丢人。找到下载,囤积。奥斯卡季结束,最佳记录片给了《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再次羞愧,居然没有来得及看。

  发现电影过程的乐趣全然没有,被人推荐一部好电影,和自己在雷区扫荡发现珍宝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不小心撞上《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和《多桑[A Borrowed Life]》,被看作是自己的珍宝,不愿在其中找寻他人推荐的优点,更原意在田野弄脏小手发现彩色弹珠、binglingling碎片或反光的玻璃。

  Man.On.Wire.2008.BDRip.X264-TLF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四):There is no why

  你是第一千个跑来问我为什么的人,但是我只能告诉你:There is no why!

  习惯了“倒金字塔”叙事结构的美国记者总是试图为这篇离奇的报道寻找一些更加合理的解释,在他们的头脑里,离开了确凿的动机,整件事情就失去了真实意义,即使当你向别人转述的时候,也会因为被一再追问为什么,而使它听起来不过是像一个停留在头脑里挥之不去的梦境,只是不知道1974年8月7日清晨,那些聚集在广场上围观的上班族们,有多少以为眼前的一切不过是因为熬夜太晚而产生的幻觉?

  当然,菲利普后来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不过他的说法更让美国人抓狂:"When I see three oranges, I juggle; when I see two towers, I walk.",疯狂的冒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鲨鱼能追踪到数理以外流血的猎物一样,高耸如云的塔尖或楼顶对他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七岁小男孩在牙医诊所里无意间看到的一张图片会成为其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理想?为什么一个自学成才的年轻杂技艺人会在WTC的南楼与北楼之间轻描淡写的画上一条黑线?为什么呢?紧接着我心里另一个小人跳出来打散了我头上画着问号的气球,哪TM那么多为什么啊。是啊,我真想做点“不为什么”的事情出来,我真想看你们目瞪口呆的表情,我真想站在极限边缘向前一步便无法回头,不过这些也不过是想想而已,都随着泛黄的童话故事书遗失在老房子的某个角落里,所能做的不过成为“快看楼顶上发生了什么”中间的一员,仅此而已。

  可能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当菲利普漫步在WTC上空的时候,他并不感到一丝的恐惧或紧张,相反,却流露出难以抑制的狂喜之色,从照片中甚至能从他的脸上读到孩子一样的雀跃与满足,好像一个久未登台的演员终于等到了大幕拉开的那一刻。他单膝跪在钢索中央,向远在450米以下的观众致意,一切都看起来顺理成章(那个对他颇为了解的朋友说,看到他走到一半时露出的微笑,我知道,他成功了)。在某个时刻,他甚至低下头去俯视450米之遥的地面,不过后来他自己也承认,那样做并不明智。有趣的是,这并不是此次冒险菲利普认为最令他恐惧的时刻,倒是当他被警察逮捕之后推进电梯间时差点被扭断了脖子。

  导演James Marsh曾表示,其实这部纪录片并非意在将菲利普神话,而是相反,力图表现面对挑战时个人能力的局限。那些来自建筑工地的画面搭配上菲利普极具感染力的声音,“那时我的梦想还没建好呢”听起来真让人鸡冻。难以想象,在他看来,那些工人们每安装上一根钢筋,都是在帮他搭建梦想的积木,这种感觉该多好啊。即使你的钱多到能够拥有两栋大楼,但是却不能买下一个人的梦想,在菲利普心中,这两栋大楼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能够帮他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那么真实和具体,是硬梆梆的金属和粗糙的混凝土,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事情,他表演的舞台将一直存在下去并为后人所铭记。不过随后从法国到纽约的这段路远不及他在钢丝上走的那么自如,无数次的反复与失败,甚至一度决定放弃,若不是最后的一点点运气,恐怕也不会成就这段传奇。在准备钢索时,工作人员失手让钢索滑落下楼顶,眼看整个计划就要泡汤,菲利普颇有些悲壮的带着大家向回拉绳索,那一刻所展现的可能就是导演所说的人类能力的局限吧。

  最后,将本文献给在奥斯卡竞猜中惜败的小盆友,继续努力。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五):人品问题

  看到结尾处我傻眼了.如果大家仔细看这个片子。菲利普的最好的朋友在当时寒冷的104层的高楼上,最后一个人坚持花了近4小时的时间才把钢索救回去(中间一个美国朋友放弃帮忙,认为已经是徒劳)。还有一个朋友因为他被逐出美国,而她的女朋友曾经不顾自己的事情,6年来一直支持鼓励菲利普,而她的帮助,她的担心,她曾经对菲利普单纯的爱情,换来的,居然是他和一个女明星春宵一刻,乐此不疲。菲利普最后没有和这样的人分享应该属于朋友,属于大家的成功。

  他背叛了他们。

  而影片中,让我感动的是阳光下3,4个朋友,围着菲利普练习,在屋子里,不知疲倦的画图,争吵。这些美丽的青年人,做着一个青春的集体谋划。这些人都是梦想的追随者,而只有菲利普是这个梦想最终的实现者和表演者。他的朋友们也清楚这一点,他们欣赏他的才华和胆量,他们无条件的帮助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感谢。

  他曾经最好的朋友最后一次哭的时候。 我也流下了眼泪。

  没有下一次了。他曾经的朋友说。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六):有个性的人——菲利普,尼采, 以及我的困境

  ”一个人看上去很有个性,是因为他做事总是跟随自己的性情,而不是尊重原则。“ ——尼采

  因为素未谋面牛逼掰掰的金融老师的推荐,有缘接触到这样的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心中有些许感概,不吐不快。

  主人公讲了他童年的一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他小时候排队去看牙医,偶然看到一张报纸上记录的要建造世界上的最高的遥相呼应的两座双子塔的新闻。他被这条新闻深深吸引住了,因为他想从小就喜欢攀爬树木建筑物这样的东西,内心可能已经出现了登上双子塔顶端的想法的雏形,带着某种莫名的激动,他偷偷私下了那一页跑出了牙医处,后来他的牙痛了很久。再后来菲利普自学走钢丝,他的激情和义无反顾,还有朋友的帮助,让他完成了巴黎圣母院以及悉尼大桥走钢丝的壮举。然而最让人震惊的还是他要穿越美国双子塔的想法,当时他只有25岁。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斗争以及跟朋友一起的精心策划,菲利普终于实现了这一震惊世界的举动,漫步在双子塔之间,像一位游走与生死之间的诗人,给人无限的想象力与美感。等他征服这一伟大的目标功成名就的时候,他抛弃了自己的朋友,或者说是他的朋友们觉得他们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纪录片的一些情节以及相得益彰的背景音乐让人沉浸在这个故事里面久久不能自拔。

  菲利普是疯子,是诗人,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舞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走钢丝的人。他的成功来源于他的激情与天分。”If I die, it will be a beautiful death."他俨然已经将征服与挑战看成了生命的必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也是一种美。在与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坚持相信自己可以实现它,即使大家都表示反对;在被警察抓住的时候,他偷走警察的手表,来表达自己的不屑和反抗;在最后游走在云端的时候,他向警察偷以叛逆挑衅的大笑。他始终在反抗,挑战,甚至征服,乐此不疲直到最后完成梦想。最后他被抓的时候,很多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很不满,觉得美国人真的很现实,问他几万遍为什么,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很多事情就是一种生命的原始激情。所以菲利普是纯粹的,杰出的。就像当时《阿甘正传》里面阿甘跑步横穿美国的时候美国记者就一直追问:“你是为了环保吗” “你是为了世界和平吗》?“ ......阿甘说”I just wanna run." 菲利普和阿甘如果不是因为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恐怕会一直被看作是疯子或者杀人,世界总是这么滑稽,人们鲜有追随自己。

  很多人不喜欢菲利普,指责他忘恩负义。他的一个朋友因为他被驱逐出美国,另外一个为了他满世界的奔波,还有一个时时刻刻在他身边支持他的女朋友。然而当他站在镁光灯下,在世界瞩目的眼光中,接受女明星的勾搭,毅然决然的跟她滚了床单,完全不在乎在等着他需要他的朋友和情人。所以大家会感叹世界无常,功成名就后的各奔东西,会惋惜他的自私自利,会思考人性背后的阴暗。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都有完美主义情节,过于挑剔。菲利普能够如此狂热的追逐他的梦想,就是因为他内心的不理性,以及不服从。感性与激情的力量促使他一直在反抗与征服,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活在世俗规则下的人,他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有一段话:

  “伟大的人,这是天性以伟大的风格所建造和发明的人——这是什么呢? 一,在他的整个作为中,他具有一贯的逻辑性,由于逻辑性的过于冗长,所以难于知其梗概,因此带有迷惑性,即他有能力从自己生命的巨大平面出发去修炼自己意志力的能力,他有一种蔑视和摒弃渺小的能力,即使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的,最神性的事物。 二,他更冷酷,更生硬,更不加思索和更不怕舆论;他没有同尊敬和被尊敬相联系的美德,他没有平庸道德一类的一切特性;假如他不能当引路人,就踽踽独行。 三,他不想有颗同情之心,在于人的交往中,他总是打他们的主意。他内心有一种孤独感,是某些褒贬都无法达到的东西,有一种独特的可审判性,但不审判自己。”

  对梦想的狂热,对规则的漠视和对道德的无感让他做出了创造世界记录,震撼人心的事,像一首悲壮的诗,反复吟唱却总能感觉到浪漫和美感。

  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最接近生命的激情的时候,那时我每天脑海中只想着那一件事,当我最终完成的时候我放佛听到又听到自己之前每晚读书的声音,就像菲利普在云端能听到下面的人群在窃窃私语。现在的我正好25岁,是他惊动世界的年龄,却慢慢臣服于外在的规则与内心的慵懒,已然触摸不到该属于年轻的那种激情和狂热,那种不羁和浪漫。这是我的困境。

  我可以重新找回那种"云端行走“的时刻吗? 拭目以待。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七):没有下一次了

  实现梦想该有多简单?菲利普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短短几年,就可以从一个新手变成一个钢丝高手,甚至在纽约双子塔上表演这一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艺术。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梦想是怎样实现的。走钢丝的人,身后有一群那样的朋友,在阳光下,在草丛上,他的身边总有他们的围绕。

  那几个朋友,跟菲利普一起偷偷潜入美国,偷偷潜入在当时已经审查严苛的双子塔,一个晚上,寒风瑟瑟,甚至险些有了冰霜。偷偷地将钢丝架在双塔之间,花了四个小时将不小心坠下的钢丝慢慢拉上塔顶。

  早晨,菲利普走上钢丝,中间甚至躺下来,接受楼底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观,甚至是膜拜,而他望着天,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奇特的天空了吧。

  然而, 这为他赢得了一切,声望,名誉,金钱,甚至是春宵一刻。

  而他的朋友们,一个被驱逐出美国,一个对他失望至极。而他的女友,曾经全心全意,每时每刻都默默陪着他的女友,曾经以为爱情是纯真的女友,也被他的“春宵一刻”惊动。她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阳光下美好的年轻人了。他再也不是那个一无所有却唯独不缺梦想的年轻人了,他们这群不求回报的朋友再也不会相信他了。

  当人得到了所期望的,身后默默付诸情感的朋友,都已经成为了浮云。

  最后,菲利普的朋友们说:没有下一次了。

  的确,没有下一次了。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于21时10分

  innaho 于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八):没有梦想是垃圾

  看《钢索上的人》,发现自己被感动的像个傻逼,影片讲法国人菲利普如何在世贸双塔之间架上钢索,进行空中行走。而这整个过程历时六年,几乎赶上一场精心策划的犯罪了。并且在911之后看这部影片,很有“眼看他楼起,眼看他楼塌”的意思。

  确实,人只会对没有做的事情感到悔恨,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并不是不悔恨,只是他的悔恨没那么显而易见而已。影片中很多媒体采菲利普,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的回答其实很简单:这他妈的就是自己的梦想。而且越疯狂,其实反而越容易坚持下去。只是这个世界上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理由,反而叫世界上的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无疑,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影片。梦想还不是理想,理想总是显得太正确。梦想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就能做到,而这其间做出的每一步,都要不停暗示自己是值得的。毕竟比起苟延残喘,马上就要完蛋的人生,不如从容燃烧。。。当然,影片中的菲利普,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事情往往如此,就是直线最好走,可惜往往走不通。于是他也只能走一些弯路。

  影片最后,菲利普讲:“自己一生梦想就是要做一个钢索上的人。”而任何没有挑战的生活,对他而言都是垃圾,是不值得一过的。确实,人总是要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反正比起正确来讲,其实人生更在于丰富。而且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别人觉得危险,其实当事人也许很high,而危险,不过是必要的一点点代价而已。就像菲利普从高空俯视地面的时候一样,虽然他随时都有可能从几千英尺摔得粉碎。但就像王小波讲的:“绝望其实是无限的美好。”

  可惜影片最后的结局叫人唏嘘。就是梦想实现了,大家就该干嘛干嘛去了,菲利普自己也找别的女人睡觉去了,朋友四散,女友分手。想到纪录片开始,菲利普的女友在影像中讲:“他这么疯狂,而自己只能追随他。”虽然他最后两样都背叛了,但友情和爱情确实也平衡了一部分纪录片的枯燥。记得最后影片的几个当事人在讲述当年的时候,有几处泣不成声。看来一方面是到底各奔东西,一方面是很多梦想,在事后看来,也许连自己都觉得当初不可思议。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九):法国人的浪漫

  人们年轻的时候谁都想过做些什么疯狂的事情,总有那么几个疯狂的朋友

  与我们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或许有好多原因没能让我们一如既往的浪漫下去。

  或工作,或生活,或家庭,或爱情。

  但法国人他们可以用一辈子去浪漫,他们无时不刻不在浪漫。

  因为浪漫已经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了。

  浪漫到疯狂,疯狂的浪漫。

  主人公因为走钢丝而让年轻的女孩子爱上了自己,

  也是银走钢丝而与这个女孩子分开了。

  他说走完他人生最高峰的那次,他们尽情的做爱了,这种美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最后他的女人说,我们的relationship已经结束了,却是以这种美丽的方式……

  看着画面听着配乐,心里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趁年轻干点自己一直想干的

  疯狂点也无所谓的事情……

  《走钢丝的人》观后感(十):如果你身边有个天才朋友

  没看之前,以为是个天才追梦的纪录片,飞利浦在空中表演的那些片段,将会是整部影片感触最深的记忆。

  然而,恰恰相反。

  能做出世人认为不可能之事的人,俗称天才,如乔布斯、迈克杰克逊、牛顿之类,必定是上帝多花了些心思雕琢而成的苹果,具有独特的天赋。有的经过努力,名流史策,有的在虚无的日子中浪费。

  看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群围绕在天才身边的追梦者。他们没有飞利浦的天赋,却被飞利浦的梦想所吸引、所折服。

  飞利浦的女友,放弃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青春岁月,鼓励他、支持他;他的好友为了帮助他被美国驱逐出境。

  像所有故事,天才客服种种困难,最后有个圆满的结局。

  当飞利浦最终实现在双子大楼间漫步,名利随之而来的时刻。可,朋友们呢,成功的那刻,女朋友安妮和他之间的爱情彻底崩塌,其中一位朋友被驱逐出境,再也不想再来一次了。

  在飞利浦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百感交集的眼泪,他们的掩面,他们的辛酸与痛苦...

  最后

  飞利浦独自一人练习空中行走的画面和那年夏天一起欢笑一起探索的画面成为鲜明的对比。

  飞利浦有后悔吗?

  天才的脑神经,和大众的情感、所规范的道德往往是不一样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