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将来的事》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将来的事》观后感10篇

2018-04-24 20:0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将来的事》观后感10篇

  《将来的事》是一部由米娅·汉森-洛夫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德烈·马尔孔 / 罗曼·科兰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来的事》观后感(一):“将来的事”也正是现在琐碎生活

  喜欢台词摘抄:

  1.罢课时候在课上让学生讨论思考的话:

  “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如此这般完美政府,并不适合于凡人。”

  娜塔莉“你们可不要误解,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权和公民权法案”的编辑,法国大革命正是立足于他的政治思想”

  2.阳光明媚的树下草坪上和学生们讨论起真理

  娜塔莉“我们来讨论一下所谓的真理吧,来吧!”

  学生“我讨厌这个主题,我们就不能不讨论这个吗”

  娜塔莉“你们知道哪些领域的真理性是已经被证实的?”

  学生“人们对此一直是持怀疑态度

  娜塔莉“这就如同没有人能证明太阳是在绕着地球转。但在科学领域内有很多真理已经被证实了。请问这是一个唯一的领域吗?”

  学生“还有历史领域”

  娜塔莉“很好,1789年7月14日胜利攻占巴士底狱,以及灭绝犹太人这一事件这些自是不必多说,但大家要注意,讨论是一回事,质疑则是另一回事。”

  学生“真理是什么时候被证实的?”

  娜塔莉“这就是问题关键。问题的关键就是真理的准则能否被证实

  并非取决于所存在真理的多少,在一些领域真理是有可能被证实的,那在其余的领域我们可以谈论信念宗教信仰,但不会谈及真理。”

  学生“为什么在艺术领域就没有真理这一说?”

  娜塔莉“人们不也一直争论莎士比亚究竟是不是个天才吗”

  学生“对,有个电影就将他是个骗子

  娜塔莉“现在说那些毫无意义,莫扎特、普鲁斯特那个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在艺术领域,真理是由时间决定的。”

  学生“时间难道就不会出现谬误吗”

  到这里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娜塔赶去看她那开了煤气要寻死的母亲

  随着影片里外时间的流逝,我想导演答案是:不会。

  3.母亲葬礼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给予我的只有怀疑和惶恐不安,如果我无法看到任何神迹,我便会变得消极悲观。如果造物主标志随处可见,我便能于信仰中寻得平静。然而就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便身陷那种自怨自哀的状态,我曾千百次的希望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维系着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将毫不含糊的将他标志出来。如果大自然所给出的标志是骗人的,那么大自然就会将它们彻底勾销。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明白我要追随的方向,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娜塔莉在公交车上哭了,看着车窗外晃过的一切)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价不足挂齿。(娜塔莉擦了擦眼泪,然后看到了车窗外的前夫与他的情人。然后戏谑的笑了。)

  丈夫背叛,母亲的离世,接踵而来的是书集的取消出版。于是终于获得了“自由”的她收起行囊戴着黑胖的潘多拉来到了学生的农场。潘多拉跑掉的时候对她而言就又是一重的失去吧,然而第二天潘多拉叼着老鼠回来了,却跟学生发生争执

  学生:“你从不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娜塔莉:“我只是意在教会学生们独立思考。”

  我想她一定是被这句话戳中了的,不然也不会从瀑布回来就抱着潘多拉哭了紧接着跟学生说要回巴黎又独自坐着发呆。

  “我想我让你失望了”“没有啊,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没有”。

  她问学生的“选择“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吗?

  而后回到巴黎的她当了外婆,跟学生们念了这样一段话,我想这段话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在说几乎一无所有了的娜塔莉。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幸福,我们期盼未来,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梦想,因为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愉悦感,或许会更好。厄运却降临在那些无所无求的人们身上,他可以说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人们对于已经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正期望的更加来得开心,只有在没有得到之前才会觉得快乐。”“朱莉回忆起她曾经和圣普乐处于那种食不果腹状态时的热情,她期望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正的幸福,正是这种希望让她感到幸福,因为朱莉满足于以梦想取代现实,这种状态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想象力量,想象里可以填补缺失,比如她所爱的人,想象带给了她一种纯粹精神享受,尽管是虚幻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有效,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比如卢梭、朱莉的这种情况可能也适合于他自己,那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变成一种真实安慰,能够弥补甚至取代肉体欢愉。”

  她理智清醒几乎从不流露自己的感情,也许在葬礼上尚不清楚自己所处情境的她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无论将来的事会如何发生,现在的生活总会在琐碎中继续。

  学生驾车回农场时的歌: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running wave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flowing air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quiet earth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sleeping stones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wandering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flock of stars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eastern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westeren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northern wind to you,

  lue wind of the south to you,

  ure red of the whirling flame to you,

  ure white of the silver moon to you,

  ure green of the emerald grass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来自Donovan的单曲《Deep Peace》http://music.163.com/song/1222893/ (@网易云音乐

  母亲葬礼原文出处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有豆友以前摘录过这本书,附上他的链接 《帕斯卡尔思想录,摘录》via魁魁格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676459/

  《将来的事》观后感(二):时刻准备着,为了突如其来离别

  公众号 阿姨的污托邦

  很高兴与你分享我的大脑 About Me

  双鱼天蝎处女白羊综合体,一个乐观理想主义者,

  永远纯真,永远无畏,身负满心的爱寻找值得去爱的人

有些姑娘来健身就为了把自己变好看了,然后找到个男朋友,就不来了。

  额,姑娘,你真的这么想就危险了。

  比如,你看。

  《将来的事》观后感(三):总有回不去的过往

  我和丈夫听了一辈子的歌,我快受不了了。当我想到小孩离开了,我的丈夫抛弃我,我的母亲死了,我重新找到了自由,我不曾有这种经验,真是太棒了。

  这是女主前往自己学生山中小屋小憩时说的话。一切都那么坦然。给人感觉好像没什么,可是她也会哭,悄悄地,在公车上,在睡觉的时候。可能在感慨命运吧。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有一天,生活崩塌了,那个时候,是坦然面对,还是选择逃避

  可能,大多数人还是像女主那样,继续平平淡淡过日子,虽然日子再没回到过从前。

  结尾的法国童谣,很好听,第一次听是在电影《面纱》中。

  《将来的事》观后感(四):标准法国文艺片一种

  不能说是烂片,没有什么槽点,但是却有些孱弱:不能说难吃,但配方容易被一一识别的中规中矩文艺片

  欧洲中年知识分子女性人设:

  cliche:麻烦虚荣体面的母亲/出轨的老公/亲密又疏离的孩子/热爱但又缺乏绝对的激情的事业(有时热爱,有时怀疑其意义,不能作为生活中重要的anchor)/中产阶级物质生活

  新鲜的:有才华的过着和自己截然不同生活的年轻异性学生/猫(似乎比人适应性更强,一方面主角与母亲最后的联系,一方面涉及和学生的互动

  故事

  人到中年的平静生活下的事故:不断加强的丧失感,直到累积为一种空虚失衡,缺乏完全确定存在的坐标安全感微妙状态。两次探望学生,稍微不同色调。最后看似对日常回归。

  优点:符合ordinary unhappiness, absurdity and despair.

  《将来的事》观后感(五):随便写写

  “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失你的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变化”——从小学校家长便教导我们要听话要好好读书,从来没人跟我们说要独自思想,作为硬朗哲学教师,面对即将结束婚姻,女主还是会在无人知晓的深夜里哭泣,一段25年的婚姻,老公的一句话便要放弃曾经所有的回忆,全剧里面没有看到女主的朋友之类,只有家人和学生和书,仿佛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在这浮躁的时代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看书,幸好偶尔阅读一部好电影就像读了一本好书,或许未有文字意味悠长,却写满了无尽的生活哲学。

  恭喜女主今年的两部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看腻了傲娇清新,也会喜欢浓郁女人味。

  《将来的事》观后感(六):如何迎接将来未知的事

  电影主要讲述中年女性的生活变故。在看 晓松奇谈里,他说:电影的本身不是去改变别人的价值观,而是去迎合别人价值观。我挺赞同这句话。而这部电影,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电影里学生对老师说: 思想和行为 需要结合也就是说当你的思想体系,并没有体现在行为生活上。当你的生活出现状况时,你的思想体系就无法帮你支撑苦难

  这与基督教的思想相类似。基督教主张听道就行道(只要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圣经雅各书)。如果你单单接纳基督教的思想体系,而不去实践,那么你的生活依旧无法因为信仰而发生改变。

  反观,我们在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下,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如何汲取我们的思想,去支撑变化莫测人生。就像老师的妈妈,她以老师这样的女儿为荣。但女儿迟早要长大,离开,去忙碌自己的人生。这时的她就极度的焦虑,以致最终迎来死亡。倘若我们生活,没有自给自足的思想体系,那么你在生活的困难(苦难)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我想,由之而来的便是精神上的疾病

  曾经的老师,思想是不自由的,她的思想为行为让了步,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而固步自封。老师在一切变故后,未经实践的思想体系无法给予她力量。当学生一语道破时,她才恍然大悟。在影片末尾,中年的老师就像出生的婴儿,重新带着希望,开始她的人生。

  《将来的事》观后感(七):该如何是好

  娜塔莉是一个哲学老师。她教了一辈子哲学,看了那么多哲学书籍,却依旧避免不了为生活所苦。

  她走路很快,很快地走去教室,很快地奔向那个有被抛弃焦虑的母亲,很快地去往出版社,看着自己的书被改得像流行肥皂泡泡,最后又彻底被停止出版。

  她被与之共同生活25年的丈夫提出分居、离婚,一双儿女先后长大拥有自己的人生,还要迎来母亲的去世。自由,这个在哲学著作中几乎无处不在概念,变成了她生活的真实状态。她自由了,却得想办法怎么去对付自由。

  一个20岁女人拥有的自由与一个40岁女人拥有的自由是彻底的两码事。20岁女人拥有的自由会让她想去追、想去爱、想去成为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而一个40岁女人拥有了自由,却会是麻烦、迷惘,以及不知该如何是好。

  所以,尽管她口上说,这样棒极了,但却依然会在无人的深夜、拥挤的公交车上、曾经共同建立生活的那片海滩前,失声痛哭。

  然而不管怎样,生活依旧得继续。影片后半部分跳过了一年,直接讲述一年后她的生活。一年后,她依旧看书,穿着红色裙子赤脚走在早晨的森林,用想象去丰满爱情,静静坐下来欣赏一束花,作为一个母亲在节日时与儿女团聚。

  影片的最后,娜塔莉唱着歌哄自己的孙儿,看得出来,她依旧那么爱着身边的一切。即算是人到中年,即算是生活分崩离析,这爱,从未缺席。

  《将来的事》观后感(八):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从夏多布里昂开始,以叔本华为结尾。

  开始于浪漫主义的开始,终结于悲观主义的高潮。

  她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卢梭。

  学生罢课抗议时她读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

  她的爱徒跟她推荐京特 安德斯,而她跟孩子们介绍时,说那是汉娜 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

  在激进派学生乌托邦的书架上,她对雷蒙德 阿隆微微一笑,转身看到《邮包杀手宣言》,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发现有了新欢离她而去的丈夫擅自搬走了她标注过的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和马丁 布贝尔,她气得要死。

  只得重新去买一本《困难的自由》迎接这一生终于到来的“真正的自由”。

  而她丈夫最心心念的,是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布莱士 帕斯卡。阿多诺。齐泽克。柏拉图……

  在艺术方面,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但时间就不会出现谬误么?

  要么说出一切,

  要么一语不发。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无所适从。

  照顾精神不稳定的母亲。与有外遇的丈夫离婚。工作受阻。母亲离世。外孙诞生……

  面对现实现世的堪或不堪,哲学都没有丝毫用处。

  特别喜欢的几个细节,比如几次搬花瓶,比如每次进家门,比如跟猫有关的所有,比如她的所有鞋子。

  在镜头里,于佩尔的娜塔莉总是在大步流星地走,挎着手袋,穿着优雅,头发微微凌乱,眼神

  没时间或许也不需要停步。

  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对期望的来得开心。

  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将来的事》观后感(九):已经发生的事和那些还没有发生的

  1.我为什么想看这部电影?

  想从电影中看一位哲学老师是如何处理中年危机的。

  2.看过之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活是生活,哲学是哲学,生活体验很难被哲学理论概括或诠释,可以说几乎无法触及。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学生会指责她:没办法逃离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范围。因为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是年轻人的荒诞行为。成熟意味着分清现实和理想的边界。

  3.为什么她在课上会念这句: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期望的来的开心。

  引自卢梭,这句话的背景和出处是什么?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世界的表象》有什么关系?与她的丈夫婚姻破裂又有什么关系?

  4.当她之前的生活告一段落,在去往乡下的路上她说她终于自由了。这里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定义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自由?

  5.海边的文学家墓碑上写着:一位法国文学家长眠于此,与浪花和海风作伴,请游人勿扰。这个片段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什么?

  《将来的事》观后感(十):优雅的生活,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

  最近看了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将来的事》,一股强烈的文艺风扑鼻而来。

  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居然是80后的米娅·汉森-洛夫,同时她也是个演员,主演过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的《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情感的宿命》等片。

  其导演的处女作是《百无禁忌》,获2007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最佳处女作影片、2008年法国恺撒奖提名最佳处女作影片等荣誉。

  此女算是才貌双绝,自从在2009年导演兼编剧《伊甸园》之后蛰伏七年再度推出导演兼编剧的《将来的事》。该片荣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影片讲述哲学女教师娜塔莉人到中年,遭遇诸多不顺,结婚多年的老公突然提出离婚,而年迈的母亲也相继离去,自己又做了祖母,将来的事究竟会是什么样?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部电影在豆瓣网打分8.1分,比今年代表冲奥同样是伊莎内尔于佩尔主演的《她》还高出0.2分。

  该片有着很浓郁的法国知识分子特色,娜塔莉和老公都是大学教师,虽然影片并没有介绍其老公海因茨是否和她一样是哲学老师,但从两个人的共同爱好来看,他们都喜欢哲学书籍。

  书籍就是他们所有的财富,唯有沉浸在书海,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但现实总与理想格格不入,按照娜塔莉的思想,孩子们都已经大了,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和老公没有任何索求。

  突然的老公向她提出和另外一个女人产生感情,想离婚。

  娜塔莉没有像一般的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撒泼打滚,她只是感到非常的惊讶,继而感觉自己很失败,对于一个快六十的女人,和老公还有生活的激情只能是自己骗自己。

  影片基本上都是把镜头对准娜塔莉,而并没有更多的去解读海因茨为什么要移情别恋。

  娜塔莉也没有去找小三报复,她冷静的答应丈夫,对儿女也轻描淡写。

  其实该片有着一股淡淡的女权主义氛围,只是导演没有将其放大或妖魔化,娜塔莉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她很清楚理解老公的离开。

  当然她也对老公非常的失望,原本以为自己对于老公来说不可或缺,但现实告诉她,对于一个学富五斗的女教师,可能她老公很欣赏,但作为一个女人,并不能满足老公的情欲,兴许这才是离开的真正原因。

  影片通过一些细节展现出娜塔莉对老公背叛自己的厌恶,扔掉送给她的花,离开老公父母曾经留给他们的房子,因为那里有娜塔莉熟悉的环境,还有那些她花费心血栽种的植物。

  娜塔莉和她的学生法比安走得很近,这个年轻人应该小她很多,窃以为娜塔莉会和法比安来一段忘年恋,但导演并不欣赏这样的套路,而是让一切顺其自然。

  娜塔莉可能很欣赏她的学生,但同样发觉彼此在一些思想并不一致,她原本想在自己身上创造一点奇迹,所以她坐车去看望她的学生,而学生和他的朋友们谈天说地,娜塔莉基本上是保持缄默,话不投机半句少,其实她已经发现她无法融入年轻人的世界。

  老公离开自己,被送进养老院的母亲又病逝,生了小孩的女儿并不需要母亲帮助照看小孩,出版社的书籍销售不佳,几乎是一系列的麻烦事找上她,但她都没有气急败坏,而是很优雅的去处理自己的事物。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里未来的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使所有人离开她,她都不会妥协和黯然神伤。

  娜塔莉把母亲养的猫送给了学生海因茨,这个貌似说明了她无法走进对方的心,而且法比安也有自己的女友,可能他们只能是精神上依恋,并没有肉体上的渴求。

  女知识分子的世界孤傲而优雅,她不会因为寂寞而迁怒别人。

  伊莎贝尔·于佩尔通过娴熟的演技赋予了娜塔莉女知识分子栩栩如生的形象,但其表演的角色都有一个共性,外表似乎弱不禁风,实则内心世界强大无比,不受外界干扰,活得很洒脱,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干脆而决绝。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触及的是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整部影片充溢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导演对娜塔莉将来的事,没有给出一条光明大道,也没有让人看到无尽的忧伤,比较暧昧,这兴许是电影的真正魅力。

  其实生活并不能被哲学思想左右,因为很多突发的事情是哲学不能予以解答的。

  米娅·汉森-洛夫能够凭借该片问鼎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显然是精准的表达出法国女性知识分子们那种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不是很积极但也不消极,其实原本生活真实的一面就这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