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她身边》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在她身边》的观后感10篇

2022-04-22 03:0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她身边》的观后感10篇

  《在她身边》是一部由Asaf Korman执导,Liron Ben-Shlush / Liat Goren / Varda Ben Hu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她身边》观后感(一):共生绞杀兼及中国式家族生活方式

  姐姐就像是将妹妹拴在自己身上一样,这种关系叫什么呢?叫共生。胎儿和母亲的共生是生命诞生所必需的,而分娩后开始婴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逐渐走出这个共生关系,区分自我和母亲,建立起自我的边界。一切的成人关系无论多么亲密,都应该存在某个边界。

  电影的结尾是姐姐因为误解赶走了尚在热恋期的男友,同时也杀死了妹妹怀的孩子。两个成年人间没有清晰的边界,混乱的纠缠在一起,结果通常是互相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妹妹是由于自身不具备生存能力而不得不依赖他人,而姐姐才是这段共生关系的主宰者。

  姐姐为什么要强行和妹妹捆绑在一起呢?就电影中呈现的有限信息来看,她们的母亲是比较自私的,在女儿撞破她的鼻子后警惕的和自己的女儿保持着距离。自私的母亲和无助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将他人投射为幼年无助的自己,自己扮演起“好妈妈”,以此救赎自己。

  影片里有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姐妹二人泡在浴缸里嬉闹,姐姐用脚把妹妹的头按下水,开始是逗乐,后来按下去的脚久久不抬起。这个举动我想除了源自日常照顾妹妹给姐姐造成的辛苦和烦恼外,更多的应该是对幼年无助的期盼父母照料的自己的厌恶(妹妹恰好被她投射为这个自己)。

  武志红引发很大争议的《巨婴国》一书,认为国人遍地巨婴。照我看,国人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际边界的不清晰,无论是夫妻、亲子、亲戚还是朋友间,人们互相任意的侵犯着对方的个人空间。妻子查丈夫手机,父母查孩子手机、偷看孩子日记、肆意的干涉孩子的个人生活,亲戚朋友间对对方隐私的不尊重。我们普遍的没有“个人空间”的意识。你很少能听到一个人自然而坦诚的对他人表达:“抱歉我现在想一个人待一会儿”,说的人感觉说不出口,听的人会认为自己被排斥了,或者像没听到一样的继续骚扰对方。而像逼婚这种事儿完全是一个边界不清晰的文化下才会有的现象,因为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完全是件个人的事。

  许多人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选择过一种没有人际边界的生活。这一点在典型的农村生活里表现尤为突出。人们将自己淹没在由婚姻和血缘牵连起的整个家族中,和睦也好,龃龉不睦也罢,他们并不追求个人空间,他们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除了睡着了是一个人其他所有时间都有他人在场——物理的或心理的在场。许多家庭矛盾便是由于这种个人空间不受尊重、个人疆界被破坏的集体生活导致,婆媳冲突、妯娌不睦。

  每年我两次回家居住时这种感受非常深,尽管家族里的年轻人大多已经搬去城市居住,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这种牵扯。

  这种淹没个体的集体生活带来各种的是非冲突,但有趣的是它似乎是会让人上瘾的,原因大概恰恰是自我的被淹没吧。过集体生活的人很少失眠,会失眠的人至少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吧。连我每次回到家都不会失眠。那不是因为回到家的安心,而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仍然有一部分的我深深的与这个家联结,回到家就会轻易的被他们主导的生活方式淹没,尽管我内心对于没有个人空间的生活无比厌恶。

  《在她身边》观后感(二):71

  如果不是为了抖搂出因为判断差错导致的误会,让女主角在反省自身的同时给予观众一份教义,前面所作的铺垫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可以说,这一终末的动作已经预先安排好了可以往前回溯的情节发展逻辑。

  先让海莉有一位智障的妹妹,让她在父母放手不管的情况下一直照顾她。直到某一天,让母亲出现,让海莉萌生送妹妹去看护所的决定;因此,她也可以改变自己:做头发、化妆、去夜店,这些都是因为照顾妹妹所放弃的生活滋味。当然,还有爱情。佐哈尔按时出现了,海莉主动出击。在夜店的外面,她故意撒谎,套近乎,为的是接近佐哈尔,献出自身。对她来说,爱情过于直白,因为她没有经验。对观众来说,这种设计看起来更像导演的一厢情愿:为了传达姐妹间的共生关系陷入的病态处境。结果,海莉依然脱离不了她的妹妹。她跑去接她,在还没结束的时候。是惯性,也是无法逃脱的依赖。

  因而,佐哈尔进入其中,以外来者的身份。他观察、甄别、劝告,则以正常人的视角。他一定从中看出将导致的危险,尽量让弱智妹妹脱离姐姐的关爱,截断两人的联系。但海莉不听劝告,依然固执与妹妹相拥入眠。在正常与异常的两种生活间,她不可避免地选择后者。教训是必需的,不仅是对她,也是对观众。那就是最后可以为整部电影、整个构想花上句号的“怀孕”戏码,怀疑不可避免地降临在佐哈尔身上,他离开。而她则,留着泪醒悟到最后。

  这种机巧的设计,已经是过于机巧了。科长喜欢它,自然是真诚的。

  《在她身边》观后感(三):有一种无奈是自己造成的悲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听过,甚至当做自己人生里的信条一样。又或者“如果现在开始努力,最大的失败只不过是大器晚成”也许许多时候,许多事,我们真的只要想着去改变就能变得更好,甚至不会再差。只是凡事都只是但是,生活的奇妙之处在于你不管做什么事都有成千上万的可能,而其实大部分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好了。而且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些结果而已。

  太多人想改变自己,改变现状,那天桥下面里薄衣裹身的冬天乞讨者。又或者那些穷乡僻壤饱一顿饿一顿的一家老小。还是那些没有经济来源依靠救济金苦巴巴等着开饭的人们。也许是那些稍微伤风感冒都硬生生扛着上工的贫苦工作者。又或者12岁就辍学在家从小坐着农活的稚嫩少年和从来不让上学的清秀少女。他们都想改变,甚至比许多人都努力,都想证明自己,都想逃出这种生活,逃离这苦难的命运。就像照顾智障妹妹的姐姐一样,上面,回家两点一线还要对着这个妹妹每天无休止的毫无例外的情绪,病情,甚至吃穿用度和发病。这世上又有太多的人和她一样,和她们一样,每天面对生存都已经是用尽力气了。生活的环境,家庭的困难,社会的底层缩影造成了姐姐的偏执狂,极端控制,不善表达,脆弱,敏感,暴躁和极度自立下诞生的极端固执。而突然出现的爱情就像一缕清风一样走进她的生活,用平凡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畸形关系里的是非。明明内心深处宠爱妹妹的她却不让她解决一个24岁女人的基本人性欲望,明明只是姐妹俩却每天情愿三个人睡一张床也要和妹妹在一起睡着。而妹妹就是代表着这整个底层社会里人们生活的环境,人们出生的家庭。无一例外穷苦,懦弱,敏感又自立里有着自我的固执。而男人就代表了想要改变的积极向上的,正常视角里的生活。而姐姐却因为妹妹因为这个从小到大的成长下既厌烦这种生活和妹妹,又从内心孤独里对这个自己控制下的妹妹极度依恋和依赖。就像电影里她对妹妹丝毫不关心她的疼痛或者生活时只是一味的控制不让她捣乱一样。而她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和她才能共眠才睡得着,甚至三个人同床也无所谓。非要她搂着自己才能安心。从内心又深深依赖妹妹,没有办法抛离和分开。而正常下的生活状态和视角又决不允许这样畸形的同床共枕下的关系。所以一次次把妹妹从床上抱有,买新的床甚至争吵和发火。又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姐姐和对智障妹妹深深依赖和控制里变得和正常爱情男人的视角开始因为妹妹怀孕而爆发最后一贯偏执和控制极强的姐姐选择无声分手,也就是回归继续穷困潦倒困闷的生活,最后当她看到流产的妹妹和那些以前护理的智障人们开怀大笑和生活融洽时终于明白了。其实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并不是妹妹需要她,是她已经依赖,习惯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困苦的生活造就了她现在的自己,流下悔恨,悲伤的眼泪后就好像讽刺一样学着妹妹一样无力的撞击着墙壁。我想渴望自由和下意识里人性欲望的妹妹撞墙时是真的后悔和智障下意识的动作,而正常人的姐姐也这样只能是一种深深的,骨子里的悲哀,自己亲手造成的悲剧。

  每个想改变的人们在他生活的环境,社会因素,家庭状态下成长起来后变成了自身身上独有的性格和人格。这些底层里的人,童年生活困苦,又过早的开始为了生存而努力,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底层里,从小的独立自强变成了固执己见,没有钱权和人际关系里的他们变得脆弱,敏感,猜疑和个完全掌握控制权的极端控制。而这些一直伴随着自己一路走过来,生存过来,是无力改变的,因为这些已经帮助自己生活很久。最后姐妹俩相拥而眠回归最初的痛苦生活只剩下一脸的茫然失措。

  以一段畸形又共生的关系来入手,用冷静,克制的细小冲突爆炸一样的植入人心。我想这是现在这个贫富悬殊,社会体制,和生活大环境下的悲哀,我想起以前别人说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样。教育,医疗,资源全和财富对等一样后。那些穷困潦倒的人越来越无力去对抗这个生活下的大漩涡,那怕极度想改变也只是默默得看着自己被强奸。以小人物,普通人的生活来书写这个时代下的人们究竟是怎么在生活。

  而大多数时候,就每天生存都已经用尽全部力气了,再无多余力气去妄想改变什么。更不要这种因为自己亲手而造成的悲哀,只有深深的深深地头锤墙壁的悲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