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10篇

2022-04-06 03:32: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10篇

  《年轻卡尔·马克思》是一部由哈乌·佩克执导,奥古斯特·迪尔 / 史特凡·柯纳斯克 / 薇姬·克里普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一):马克思的一生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二):需要有政治情怀的人才能看懂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三):你好,青年马克思

  (以下涉及剧透)

  电影由于时长以及表现手法所限,刻意增加了一些戏剧性的场景(如躲避警卫盘查的追逃戏)来增加戏剧冲突,改变叙事节奏,但也情有可原。有几个镜头印象很深:一是一开场,马克思对时弊的分析、对单位(莱茵报)文风软弱的牢骚(然而即便这样也没逃脱被查封的命运),以及和在场同事的争辩,一下就把听起来谁都不服但仔细想想就都服了的大杠精的形象给带出来了。二是马恩相会,马克思到东家家里讨薪(学术民工也是民工),本来就是来吵架的,见到资产阶级出身的恩格斯气更不打一处来,眼看就要怼出节奏感了,恩格斯当时突然一招深情凝望+“您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好像是这么形容的),就把阶级世仇化解的无影无踪,接下来就是肉麻的互相吹捧以及喝酒谈情,友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三是马和维特林的论战,继续发扬话不怼人死不休的精神,愣把最大的统战对象给怼跑了...不说合不合理,看着还是很有激情,也符合吵架的基本逻辑。

  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在少数,最令人崩溃的应该是马恩气跑了维特林,还没能请来大腿蒲鲁东,结果确认过眼神俩孩子自己都放弃了,最后还莫名其妙地被组织接收了?而且还是经过“慎重考虑”,组织请给我一个说法。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在那个时代的基本形象,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探索中开始建立的时期,马克思也从图书馆走出来,在参与工人运动中迅速成长着,这是他人生的关键转折期,也对马克思今后的人生做了最扎实的铺垫。从这方面来说,这时的马克思也是最容易被塑造成电影人物的——经历丰富,身份多元,思想蜕变,多地辗转,甚至还生了个女儿。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四):观影杂谈

  首先来说一下影片的成功之处——人物刻画比较成功。尤其两位伟大领袖的结识过程非常有意思,是整个电影里最轻松的一段。首先是恩格斯在听这马克思的编辑讲着他的坏话,就在这时碰上马克思进来索要稿费。可以说这是个非常糟糕的第一印象。但在恩格斯这里并不是这样的,他认真读过马克思的作品,并且非常诚恳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赏识,他兴奋地夸赞他是天才。而马克思呢,在开始的一番冷嘲热讽的谦虚之后也承认了恩格斯对于工人阶级的研究真实性,他对他表达了赞赏,称赞他为第一人。由此两个伟大革命家的友谊正式开始。这是整个电影里最大的亮点。天才的马克思、有想法有反叛意识的恩格斯,历史注定了这两个人的相遇,并且安排给他们来共同完成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对于恩格斯的妻子刻画也不少,除了影片开头的她作为工厂女工率先对这种剥削表示不满的勇敢外,影片结束的最后十分钟里她和燕妮在沙滩上的那段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先进女性。燕妮问她是否也想要一个孩子,她回答她很贫穷(显然她知道恩格斯很富有,但是她把这种富有定义为肮脏的富有),而她为了自由必须保持贫穷。明显这个贫穷指的是她要保持自己的阶级地位。这里我对这个女性不由得肃然起敬,她的选择和坚持让人看到了尊严和正义的回声。

  而除人物的刻画之外,马克思最主要的思想方面却很单薄。可能是以生活的视角来看讲述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对于他的资本论没有涉及太多,以及他思想上的变化不是很到位。这么一个以思想革命理论而被历史铭记的人物在他的传记中没有看到思想的火光不免有些失败。总体来说就是深度不够。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五):马克思其人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六):平铺直述,情节凌乱,不像青年的青年马克思——评电影《青年马克思》

  而《青年马克思》,同样是二十啷当岁的年轻人,换了个国籍,就把青年给丢了?人物的经历粗糙得跟着历史主线走就算了,叙事凌乱,背景交代的不清不楚,人物无比脸谱化,故事发展全靠字幕注释时间和地点,这这这……不就是外国版的《建军大业》吗?

  仔细说说如何把“青年”丢了吧!

  明明故事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二十多岁开始讲起,结尾二人将近三十,却完全没有年龄变化思想转变的感觉。马克思读到博士,大学期间成为“青年黑格尔派”,这些故事,没有讲;恩格斯初中辍学,在德国蹭听哲学课,从资二代慢慢转变为激进青年,这些故事,也没有讲。

  这就导致二人的经历出现了断层,影片开头马克思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社会人的模样,学术上秒天秒地谁也看不起的样子。恩格斯就已经悲天悯人,赚着劳动人民血汗钱还同情着劳动人民。并且,这样简单粗暴的人设,从影片第一秒一直延续到影片最后一秒,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没有!并且没有从性格方面展开,它们仅仅是个人设而已。

  至于我最初认为的影片一大看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在影片里的体现也非常简单粗暴。两人商业互吹、一起喝酒、一起睡觉、一起怼人、一起逃避追捕……这和普普通通的好哥们好兄弟有什么区别,没错这些剧情很青春、很轻松、很可爱,但是也很套路!所有电影里表现友谊都会这样表现,并不是说《青年马克思》不可以这样描写。可是!他是马克思,他是恩格斯啊!

  两个学者的惺惺相惜起码是互相探讨,一起进步,偶尔有相互矛盾的观点,激烈争辩之后相视一笑握手言和,更何况他们两个都对哲学了解颇深,都极其自负自傲,而且都很年轻!

  故事叙述上更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影片开头描述了流浪汉收集枯枝败叶,却被军官杀死的场面,然而没有任何介绍和铺垫,直接跳转至马克思和报社其他人被抓。马克思被抓和流浪汉被杀有什么关系呢?就交给观影人自己脑洞吗?

  感情戏更是让人失望,妹子们除了历史上该有的人设,更像是花瓶和点缀,燕妮的半裸酥胸看得让人尴尬,跟随马克思的时候只是观众和调停,说好的马克思最重要的小秘书,最贴心的爱人呢?恩格斯和玛丽更是情不知从何处起,玛丽的女工身份更像是个npc的人设:亲爱的勇士啊,我帮你收集了资料,你可以去写一本书了。至于怎么收集资料的,勇士怎么写书的,根本就没有刻画。

  所以这部电影的时间花在哪里了?跟随历史时间线的大牛们的商业互吹;“马恩”两人故作忧郁得伏案写作,读一读我们耳熟能详的马克思名言;兄弟会上,恩格斯的演讲鼓舞人心和观众的反应不如《建党伟业》里辜鸿铭、胡适、李大钊来得动情和朝气。

  粉丝向电影,粉丝只需要看到自己的偶像在荧幕上动起来就很激动很开心了吧……难道这也是部粉丝向电影?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七):少年和孩子多不喜哲学

  虽然票上标的俄语2d,但实际上大概是俄语、法语、德语(不很确定)、英语的各种切换,对于印欧语系来说或许不算难事,但也算是用心的一种体现吧。此外在诸如马克思见蒲鲁东或者魏特琳的场景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哲学意味极重的对话,马克思和蒲鲁东对“财产”的“定义”的争论——毕竟近现代哲学可以说是以语言逻辑学以及语言哲学为基础的——以及某一次提到黑格尔时所体现出的编剧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

  但下的功夫太多大概会导致很多观众无法理解那些场景的意义,私以为这部电影真正面向的受众大概是哲学爱好者以及真正的马列主义教授吧23333,编剧给了《神圣家族》那么多镜头,看看电影院里的几个小朋友以及看到《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这个名字之后以爷爷教育孙子亦或是小朋友踏上摩天轮的感慨语气和女朋友“感叹”:“燕妮多有水平啊!”的二十岁少年(是的,后面那个小少年以幼稚园水平的感慨和女朋友bb了整部电影,听得我头皮发麻),不“批判”的说,大概,他们大概是不很能理解编辑导演的目的的,嗯。

  电影本身大概8分左右?情怀加上致敬,给个5星。但对于强行来看又不爱做功课的朋友们,想想政治课在我们心中的地位,3星我觉得也OK,吧。→_→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八):再有严肃历史题材的片儿还看吗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九):从平凡中窥见的伟大

  帷幕拉开,我们看到的是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在森林里捡树枝,却被围追鞭笞;等待着报社记者的,是普鲁士政府的逮捕;纺织工人被英国资本家压榨虐待。这是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强烈的危机感扑面而来。

  与书本不同的是,影片放了部分笔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爱情上,更是让两人的形象立体又真实。这是电影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对于马克思平凡之中窥见的伟大。后现代主义大哲学家德里达说的很强力:“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主义,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地球上所有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影评(十):两百年前的学说思想到现在会不会不合适?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现在的欧洲差别很大,那时候欧洲百姓贫苦。马克思所在的普鲁士还是个专制王国,连资产阶级民主都做不到。2.当时左派思想在人们心中是很先进很伟大的,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左派或倾向左派,他们关心劳苦大众。就像现在很多人倾向西方思想,呼吁西方文明。3.看了电影,原来左派团体里面不同流派各种计谋计算也挺多

  一百多年前马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各种背景和现在很不一样。也许一百多年前,马主义在他那个时代是先进的进步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却不一定

  电影里,1843年欧美工人平民苦的一逼,现在欧美欧美工人平民日子挺滋润。差不多两个世纪过去,时代变化很大。两百年前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创造的主义,现在是否适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