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袭60阵地》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奇袭60阵地》观后感10篇

2018-07-08 02: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袭60阵地》观后感10篇

  《奇袭60阵地》是一部由杰瑞米·西姆斯执导,布伦丹·考威尔 / 哈里森·吉尔伯特森 / 史蒂芬·李·马奎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奇袭60阵地》观后感(一):昔日传奇化作浮云

  人祸比天灾可怕得多,战争就是其一。当发生地震海啸灾难时,人们期许自然和解,地球母亲人类为其子,一个母亲会原谅淘气孩子过错,然而自然不会,人类必须承受它的愤怒惩罚。战争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双重伤害,而自有人类和文明,战争一直相随,为什么人们之间有战争呢?种族和国别的矛盾为什么不能消融?战争是谁布的局?

  这种因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问题,大多出自孩童之口,或来自哲学家形而上的发问,泰伦斯•马力克曾试图解答,于是有了《细细的红线》。对于一部电影,向战争发问,有点大而无当。大部分战争片规避战争存在原因,扯上反战的旗帜,注入英雄主义视觉轰炸、荷尔蒙充斥的男性情谊等。展现战争的残酷,枪杀、窒息、冷酷、无情、命若草芥,同时,它们宣扬牺牲友谊荣誉信仰民族,以庸俗人道主义观念来看,它们都是道德的、正确的,但对于战争的发端与本体,它们狡猾地躲开。

  构成《奇袭60阵地》的各个部件,完全可以炮制一部好莱坞式的战争大片隧道爆破小组的传奇故事角度独特;爆破坑道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有奇观;有爱情主人公女友缠绵别离)、有亲情父子同上战场骨肉分离)、有情谊(爆破组成员的背背山之情)等。在片中可以看到这些,但它并非一部好莱坞样式的战争片,虽然它仍属于“大部分战争片”的行列

  《奇袭60阵地》的风格,像片中在隧道中生存的战士一样小心翼翼地前进,爆破组成员处事低调、被前线战士奚落,影片比较老实,对高潮无甚渲染,只在片尾的字幕中为观众普及了一下曾经的传奇史料。隧道中的逼仄空间,犹如《黎巴嫩》中坦克里的封闭空间。如果让好莱坞来拍,隧道的内部景观显然不利制造视觉奇观,那就添枝加叶,加大地面上的冲突,找些合理的推动情节,也非难事

  男主人公与女友的爱情故事,无非是凸显战争的残酷。影片大部分的场景均在地下展开,隧道泥泞潮湿,各个人灰头土脸画面阴冷。主人公与女友的闪回画面,阳光灿烂流光溢彩肮脏的战地景象,与亮丽的澳洲情景,一同来自现实,它们一起发出对战争的控诉。男主与女友交往的画面,没有像《细细的红线》中那么诗意唯美,他们的故事,也不像《珍珠港》那样狗血俗套。那么,这条叙述线独特么?一点也不独特,承担一些叙述任务缓和、调剂一下隧道中的压抑,避免影片过于单调,某种程度上,它竭力使影片归于平庸,观赏性高一些。

  主人公的计谋,本可以走个人英雄主义路线,影片设置了两个干扰情节,因为他的缘由战友牺牲。为英雄形象抹黑,不去追求个人英雄对观众造成的情感冲击,这是影片的一点难能可贵之处。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中主人公重返战场,应和“战争是毒品”的题旨,但在外壳上、在叙述刻画中,主人公符合十足的孤胆英雄模式,它赋予观众的观影体验,仍是“英雄拯救众生”的快感

  在主人公与上级的冲突中,主人公的决绝、果断,令人印象深刻,而片中对德军的刻画,非常简略。由好莱坞电影和港片带来的观影惯性,主人公需要一个实力智力相当的对手,《奇袭60阵地》没有利用此套路。双雄为核心的斗智模式,无疑容易增加戏剧冲突和观赏性。影片的大量篇幅,德军一直处于缺席状态,过了半程,德军才出现。舍弃冲突,一边倒讲述,无论是刻意为之还是遵循史料,编导的信心不小。

  关于一战的电影,远不如二战多,被人熟知的,只有《西线无战事》、《漫长的婚约》、《空战英豪》等寥寥几部。《奇袭60阵地》中的传奇事迹,又有谁人知。影片主角是澳洲人,此片由澳大利亚拍摄,还是自立英雄,让后人铭记吧。即便作万般假设,好莱坞式的《奇袭60阵地》能让世界上更多人关注。可好莱坞产品《拆弹部队》顶着奥斯卡名头,票房仍然失灵,人们的口味实在难料。

  讽刺的是,片中人物争取到的60阵地,数月后又被德军占领,牺牲与荣誉不过是过眼烟云。另外,现实世界中,更大的讽刺是,美国歌舞升平,却拍了世界上最多的战争片,而中东、非洲等动乱地区自己的战争启示录,你可曾看到过?【搜狐娱乐】

  《奇袭60阵地》观后感(二):影评《奇袭60阵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澳洲电影,本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而来,不过最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东西生命脆弱的,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也反衬对发起世界大战不满亢奋的宣泄。

  特别是片尾,男主人公为了顾大局利益而牺牲一人命赢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可歌可泣,让我们无不想起世界大战是那样的无情摧毁无数美好家庭,胜利意味着人们渴望世界和平决心。“听到了什么,那是你的心跳”,我才看懂这句话的含义时刻淡定才是真。电影并没有说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片子也没有在歌颂正义的胜利,相反,在结束时候影片还交代了六十阵地最后还是被德军夺走。有人会觉得很失望,既然没有大胜利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沉闷。可我觉得奇袭六十阵地太精彩,用媒体的话来说是澳大利亚战争题材难得的杰出佳作。因为它是在来源了一段历史,无关胜负,这是一种信仰。不管发起战争是多么残酷,必须坚持下去的信念;面对必然的牺牲却仍要勇于面对正如我们回想缅怀中国式英雄任务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身挺胸堵抢眼的黄继光等等中华英雄儿女;为了取得最后和平不得不付出惨痛代价,哪怕是明知需要牺牲自己的战友也要斗争下去的信念。电影是在告诉我们有关这段真实历史的坚定的信念,不管最终的结果是否胜利,热爱和平与无谓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体会真谛。当然伍德沃指导的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爆破,也是用军人们的生命谱写的一首真实而刚强战斗之歌。

  不要用胜负去衡量这部片子,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才是它真正的可贵之处。正如当今社会,我们享受世界和平下那缕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结合目前英美法意等各国为了争夺石油的利益联合攻打利比亚,就应该遭到全世界人民谴责和痛斥。他们面对先天下大不违不管不顾,造成这么多的生灵涂炭无辜老百姓离子无家可归,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历史的教训吗?我可以告诉他们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日本不单单是因为地域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就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遗留的痛恨而遭到天谴。忠告你们放弃战争来掠夺别人的自由,和平年代需要谈判法制来维和社会而不是枪杆子政权和霸权主义的。

  《奇袭60阵地》观后感(三):6。5分的悲哀--对时光网失望的原因

  中国的电影院,放过的好片我认为真的是屈指可数。我不明白这部不错的片子为何才6。5分。难道国人欣赏水平就到头文字D、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些毫无价值的电影么。异或是看了让子弹飞就都觉得这就是顶级好片了。 如果国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也不是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抢盐这种低级事件了。

  也许煽情宣传和平的战争片已是俗套,但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就否定它的一切。难道教人向善说多了,就可以不说了么。我翻了翻时光网下面的评价,很多人没有看就给评价,是不是过于不负责任了,难道都是为了赚积分么?难道只有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才能吸引你们的眼球,在没看的时候就给满分么。

  还有人居然说音乐单一,我认为此片的配乐也是一亮点。配乐在配合剧情配合的非常不错,主旋律也很有味道。单一?主旋律是一部电影音乐的灵魂。配乐分散的电影,音乐很难成为经典。铁达尼号、勇敢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乐出众的片子,哪一部不是主旋律贯穿整不影片的。再者为戴茜小姐开车、美国往事,不都是时隔多年也许剧情细节会忘记但是主旋律依然记在心理

  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此片没有大场面所以很烂。这就是国人的欣赏水平么。真是让我汗颜。

  以前,我很偏爱看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这两年这种佳作不多,也就慢慢淡了。奇袭60阵地让我再次找到了以前的感觉我喜欢这种宣扬和平的味道。喜欢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诠释。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做作的煽情、英雄主义的放大。我们只是人、渺小的人,不论你成功与否,你能控制事情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眼界都是为以自己为圆心在画圆,无论你的半径有多大,你永远只是平面的,但地球是圆的。在战争中没有正方反方,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圆而战。与主线平行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在整不影片前半部分我认为穿插的不是太完善,如果将这归结为空间平行式蒙太奇我觉得在穿插点应该再有一些思想上的呼应,这点我觉得有些生硬,所以在前半段的观影中,总觉得剧情的后续发展可能是男主角丧命这些俗套结尾。但后半段以手工做的木盒子道具的前后呼应做的非常之好,暗暗的为整部片子添彩。最终整部影片看完是让人觉得那么的顺畅

  影片结束后的一句话“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很点睛、很讽刺。也许导演只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胜利与失败

  发布于: 2011-03-20 20:20

  《奇袭60阵地》观后感(四):气质就是你天天带着的上帝扑克牌.....

  男主坚毅自信,而有弹性.......

  没有赘肉,没有特殊型...

  相当于红桃Q了吧...

  优质牌...

  good!

  周发,为什么演黑帮老大,那么有气场,那么有感觉,那么有范儿

  演技?场景?导演?剧本

  O!气质!

  再说说我们自己吧,你的整个面孔已经固定了你独一无二的气质,一张上帝手里的扑克牌!

  有些事业,你总是别扭难当,有些行业,你却如鱼得水...

  所以,有时候,要学会放弃,有时候,要相信自己...

  ----------传说中的分割线---------

  佳作可当,密度强度精度速度欠缺不少....

  《奇袭60阵地》观后感(五):《奇袭60阵地》:暗霾中的心跳声

  战壕,地道,尤其在一战中是无数士兵的噩梦。而本片讲的是处在这个梦境深处的一群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地道矿工组成了爆破兵团,在盟军的地道里努力改变僵持中的战争。这故事说起来,跟普通观众有点距离,一战背景也从来不是电影的常客。不过本片在有限资金里把许多地方都做得很到位,演员小动作老兵经验迷信,地底生活心态,一点点积累起来,真诚扎实

  在3月份这个国产小片扎堆的日子里,有《洛杉矶之战》和《奇袭60战地》两部同样以一支小队为主视角,但风格差异又如此之大的外国战争片上映,算得上是件有趣的事。似乎有人一直在诟病《洛杉矶》中科幻设定的简疏,就好像也同样有人在抱怨《奇袭》的情节缓慢拖沓一样,算得上是表错两钟情。打一个不太恰当比喻吧,如果以片喻人,《洛杉矶》就如同是叶问,上来就反正就是一通打,你说这种拳速不可能有力量的,他还一通打,你说这女人根基不稳的,他还一通打,你说这样猛烈消耗体力打不久的,他还一通打。最后你发现他没在听你说话,只是打。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而《奇袭》的拍法是乔峰。左边一拳,右边一掌,你说这种煽情好俗啊,你说这个细节别人拍过了,你说这个人物还不丰满啊,你说目标达成也太容易了,他安安稳稳一套拳打完,收。你发现你还是中招了。

  闪回的部分,拍得很美。不光是澳洲的阳光在潮湿的战场对比下更迷人了几分,包括那段从恶作剧到许诺的爱情,恬然有余味。

  也许受限于资料来源(当事人自传,回忆录),导致本片在故事的戏剧性把握上,有一些天然的束缚感,导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前紧后松的势态。特别是关于对60战地的袭击计划,从制定到实施,似乎也讲得太波澜不惊了些,并没有前半段“深夜送炸药”那般紧张与紧凑。即使对应了德军工兵的作战戏来凸显双方的斗智,也只是点到为止。地下挖掘和爆破等专业方面的剧情,要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确实要拿捏出一个分寸。

  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恐怕会发现导演好像并不在意这个效果。

  如果用战争片的常见标准来看,《奇袭》没有正面交锋倒也罢了,甚至连敌人的面孔也拍得太模糊了一点。黑暗中机枪的火舌,无法预测的炮弹和塌方,还有他们未曾碰面的判断准确的德方同行。这些东西带来的厌恶感,甚至有时还不如那个老板着脸的白胡子上司。电影不但没有渲染敌人的可恶,战士们的同仇敌忾,反而借剧中人之口对身为基督徒的父亲说道:“这场战争,不就是上帝送给我们的吗?”

  不对劲,在借事说事。

  真正的敌人,似乎只是那个叫做战争的东西。真正在营造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法结束这种状态的可能。那个悬在你头顶的爆炸让你尖叫,但倘若常年累月地在复杂得叫人容易迷路的地道中呆着,陪伴着你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和那支测试氧气的鸽子,个人的存在感恐怕很容易会被抹杀。电影结束时小士兵安然坐在烛光里,大家看得见他成长后的勇敢,但仿佛也能看得见一种解脱。

  演员选得都不差,分担不同长度戏份的各色配角各司其职,那些脏兮兮的脸在烛光与炮火中有棱有角。布伦丹考威尔在战场和闪回两条主线里做到了分出层次,当然,化妆也帮了不少忙。被意外看看到《4400》的女主角杰奎琳麦根斯,她化上老妆有些让人不敢认,从演职业女性走到了演那么大孩子的妈也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啊。

  电影的开场从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启动,十多分钟的地道戏,只能看见黑暗里蜷缩在各处的士兵。幽闭的压抑环境立即从银幕上透了过来,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近期另一部也是以这种方式拍摄的《活埋》。

  而无尽的战争,对人类这个种族而言,何尝又不是一种"活埋"呢?

  《奇袭60阵地》观后感(六):屏气凝神听死亡或生命

  其实感触没那么深••••••作为战争片,场面不特别宏大,血腥亦点到即止,说教和感悟不多,更多只是感慨,作为战争片的话,个人感觉在不过不失和差强人意之间,但如果抛开这样量化的评判,去看心里的感触的话,不能说我没有被打动。

  片子特别的地方,是那时时屏气凝神的侧耳倾听。十尺以上的战火纷飞和十尺以下的落针可闻仿佛两个世界,一样的是弥漫的死亡气息。没有哪里坚不可摧,毁灭可以随着呼啸降临,也可能毫无预警。生命结束的方式是来不及迈步的一个转身?还是明知有危险依然必须服从命令只身前去?还是在防线一步以外的末路狂奔?抑或是听爆破和着自己的心跳海浪般涌近?强悍的人死去了,柔软的亦然,没有谁理应接受死亡,但战争面前,谁都软弱而渺小。

  可即使如此,还是必须坚持前行,活下来的人也许背上无法解下的阴影,但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结束,战斗是因为不想再战斗。

  嗯,是否感慨的过于一厢情愿了呢?只是是否可以如此说呢?我们从不畏惧战争,只是不想战争罢。

  《奇袭60阵地》观后感(七):狗娘养的战争——简评《奇袭60阵地》

  因为团购了一家距离自己家40公里远的影院,所以去一次索性就把票用完,一口气连看了《奇袭60阵地》和《关键第四号》,今晚太困了,简单说说这部片子。

  《奇袭60阵地》无疑是一部好片。战争片往往通过宏大叙事、炮火、人海等来展现战争的恢弘场面和史诗意蕴。而本片,则着力于刻画人物内心。主要演员就是昏暗狭窄潮湿的巷道里,默默工作的工兵和他们的长官。巷道是寂寞的,潮湿的,乏味的;同样又是危险的、可怕的。而选择这样一个群体作为电影的主要表达对象也十分讨巧,毕竟大场面的战争片早已被各路影人用各种方式呈现了无数次,若非有雄厚的资金或者决定的创意,一般很难超越前作。而这种小群体侧面化的展现,则给了观众新的视角。

  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拼杀,而每一个士兵内心的挣扎、痛苦、骐骥,伴随着炮火、枪声和死亡,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颤的共鸣。战争的残酷这样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再像评论家军事家一样对这战争大片评头论足、解构战争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此时就是这些士兵的亲人,面对他们在我们面前,哭泣、沮丧、悲悯、欢笑,甚至死亡。

  点滴细节,或许你没有潸然泪下,至少内心也狠狠的骂了一句:狗娘养的战争!

  《奇袭60阵地》观后感(八):整体还算好看

  1、本人一向对战争片儿不大感冒,鬼使神差的看了这个,感觉还可以。

  2、故事比较新颖,视角独特。一战的故事还要继续挖掘,应该还有很多值得拍摄的题材。

  3、要不是事先告知是真人真事,真的是不敢相信影片叙述的故事,人的力量实在惊人,太不可思议了,仗还能这么打?同样都是挖地道,《地道战》中村民挖的地道作用和这个比简直太小了。

  4、影片的最后字幕“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爆破!”,冲着这句话,这片儿还是应该看一下的,还算比较好看吧。

  5、男主角越看越像杨义,真的。脸型、五官、动作、感觉都像。

  6、对了,还有两军的地下部队斗智斗力的戏拍得非常出色,来回的切换,你来我往,甚是精彩。

  《奇袭60阵地》观后感(九):整个感觉闷闷的

  一部很平淡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引进后被乱切割的关系,很多情节莫名其妙,男主的同学,陪儿子当兵的爸爸,到最后面拾工具想在战后当木匠的小Tiffin(是全队人一直一起在保护的),他们MS应该不用死的,或许电影本来的硬伤,而且对于这个人类战争史上有名的人工爆破,男主好像没起什么很大的作用,第一次爆破算炸药用量,第二次为炸药做防水,其实炸那两个挖洞的德国人,感觉也没太大的必要,也许是我没看懂。

  其实我对那个加拿大的爆破专家蛮感兴趣的,地下一呆就是三个多月,没上来过,那洞挖的,炸药布置的水平那叫一个高,21个层次啊,可惜防水没做好,这在现在的中国建筑业也是个难题。

  比如我家,自从水管改造后,顶楼的管子没弄好,时间一长,杂物慢慢堵住,就漏水了,频率为一年半/次(啊哦,跑题了)。

  可是到电影最后,这个加拿大专家也没再出现,难道说是默默得被一起炸死了?

  电影情节处有许多不值得推敲的地方,所幸细节还不错,比如战友们之前相处的点滴。

  另有好玩的地方,和情节无关,中国人看老外和老外看中国人一样,认为都长得差不多,以至于我后排的那位大哥错把最先牺牲的那位看成男主了,也难怪,都在地下,脸都黑曲曲的。

  还有让我很不解的地方,战争时期处处危险也就算了,怎么现在是和平年代,也会让人感觉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回家路上又遇一车祸。

  《奇袭60阵地》观后感(十):奇袭60阵地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1916年澳洲矿工奥利弗伍德沃德辞别了女友--自己挚友的妹妹,来到了血腥的欧洲战场。此时的交战双方已经把战斗从地面、空中发展到地下。双方都招募矿工、工程师组成工兵部队,向敌人的阵地下方挖隧道、布置地雷炸药、把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炸上天。双方都在地下延展工事,一场在地下的掘进与反掘进的殊死搏斗开始了。伍德沃德和他的澳洲工兵一营一连的士兵已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前往比利时60高地的任务,在那里他们克服了地下水的渗透、德军的地下侦查,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他们让向来高傲的英国士兵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这些在地下钻洞的澳洲人。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却能够在狭窄、昏暗、空气污浊、满是泥水的地下表现出另类战场的残酷、血腥。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矿工、工程师是这个战场的主宰者。

  影片巧妙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让它有别于同类型影片。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但只因二人鲜明可爱的个性照亮了全片。

  感觉上,两条叙事线索都很平和,即使是战争线也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叙事情节。但正是在这些平和之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有机会表现出人类本性的生动一面。也更加兀显,这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本质上讲,这不是有关于平民利益的战争,但是流血、牺牲最多的却还是平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