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家园》是一部由扬·阿尔蒂斯-贝特朗执导,扬·阿尔蒂斯-贝特朗 / 格伦·克洛斯 / 雅克·冈布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园》观后感(一):美中的不足
看第一遍的时候,就因为篇子的开头画面和说辞,让信了主的我感觉,人的骄傲总是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于是,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仿佛对方真有回到过去的能力;用科学的名义来讲诉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成因;
因此,心里对后面的片子很是失望;
但又提醒自己,不应该受前面解说的影响;认真看看它想表达的意义;
于是,再看一次快进前面的内容,再看,还是很欣赏;不但画面干净直接,内容也是有意义的;
好片;所以推荐!
后来,接着想;人啊,如果不是你擅长的,不应为着这一主题,而画蛇添足地加上那还不算定论的依据;人的骄傲,人的自以为是总是在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时,像影子一般无法去除;
美?却不足以力荐。
《家园》观后感(二):home
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破坏,一点反应都没有的破坏,难道要等到一切都来不及了,才会意识到我们犯下的错有多么的不可饶恕与罪恶。
如此精明的人类,为什么不会算如此巨大成本的一笔账呢?
如果我们的破坏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好,我们选择了对自然,对家园的破坏或者叫做改造,可是我们的成果确实让占世界人口2%的人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而大部分的人流进城市却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是致富。大部分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基础的生活设施。
难道水就没有石油贵吗?
难道对水的珍惜就没有对石油的提炼与开发更重要吗?
一道道的开垦过的土地表面,看起来就像是一条条被切开的伤口,流着血的、还有的是血迹斑斑的、黄色的土地,看起来就像是结了痂的疮疤,看起来都觉得那是恶心的脓液流过的痕迹。
能源,说来绕过去都是能源问题。没有能源的人类也生活了二十多万年,而有了能源的人类却破换了地球的四十亿年的结晶。
生物的多样性的破换
可笑的讽刺,我们无法做到财富的share,我们无法做到resource的share。但是我们却被强迫做了disaster的share,接受了一部分人让我们做炮灰的提议。
《家园》观后感(三):你不看,后悔一辈子
下这部片子纯粹是偶然,首先是被清爽的海报吸引,一直很喜欢蔚蓝的大海,海报上那个大面积被大海覆盖的星球在图中显得格外的耀眼。再接着,一眼瞄到片子另外的名字《卢贝松之抢救地球》,很好奇吕克贝松跟这样的片子有什么联系,研究了一下发现,原来是吕大师监制的第一部纪录片,很是难得。赶快找了高清的资源下来看看,一看,真是太值得了~~
片子的主题是还原地球的真实面貌,让你在感动中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整个画面相当的流畅,层次清晰。据说,导演为了筹备这部片子,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摄制组先后走访了五十多个国家,路线覆盖了全部七大洲,片子拍摄周期用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动用了欧罗巴公司88000名员工。
一直觉得法国人拍纪录片是一绝,《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都在平实的纪录中流露出一丝温暖一丝感动一丝震撼。也许法国人天生浪漫的个性注定会拍出这样类型的电影。这部以环保为主题的纪录片,并没有向其它同类型的作品一样展现地球满目疮痍的现状,而是用一种温柔的力量,娓娓道来,以和缓的镜头、唯美的画面激发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保护如此美妙世界的欲望,在感叹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么美的环境,这么富有生机的自然,你忍心因为你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破坏它的和谐吗?是的,也许这样唯美的镜头不像其它赤裸裸地呈现人类所面临巨大问题的纪录片那样富有冲击力,但正是这样柔和的镜头,更能唤起爱和平爱生活的人们改变现状的决心与勇气。比起残忍的杀戮,我宁愿选择如此温柔一刀。
《家园》观后感(四):盛世危言与“坚定的多数”
《家园》与《地球2100》,各有各的特点,一个是讲过去和现在,一个是讲可能的未来。先看《家园》,再看《地球2100》,效果会更好。
但是,我必须承认,这个片子我看了两天时间,中间连续三四次睡着了,至今也还没看完。这个片子的确多是些“老生常谈”,不过这绝对是第一次从震撼人心的上帝视角完成的老生常谈。其宏大的气势,足以说服更多的人们——那些被媒体无限度幼稚化后只能接纳画面而无法理解文字的人们。
然而,在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又结合工作生活中的实践与思考之后,我得出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在灾难降临之前,人们是无法作出正确的长期性的规划决策的——即使是那环绕着美丽理想光晕的自由与民主体制。因为短期利益的支持者虽然最初都只是坚定的“少数”,但是不成熟的人类心理机制给他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通过催眠与操控剩下来的那部分人,使自己成为“多数”。正是这“坚定的多数”,决定了自己与他人以及这个星期上更多的生命体的未来。
我很想说:“让我们共同爱护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美丽的星球,挽救生命的未来。”但是心底,我已经开始有些绝望了,因为“坚定的多数”在看这个盛世危言的片子时候,可能会比我更早入眠。
《家园》观后感(五):经典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
《家园》观后感(六):整部影片给我的是绝望大于希望
花了几天的时间下载完了4G的标清版本,其实刚开始的想法是——这是一部(画面)很好看的片子,虽然知道是有关于环保的,但当时我就只是想把它作为风光片来欣赏、收藏。
下完了开始观赏,嗯,的确是很好看的片子,画面震撼,优美。一开始,就是被这些吸引住的吧。
随着影片进行到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时候,我发现看片子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客观的说,作为纪录片,它揭示的内容无非还是我们所熟知的,没有新意吗?算是吧。如果只是一般的用事实、数据来说教,的确是很无聊的。
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吸引力在于,通过画面的美和丑的极度对比,给人震撼。
我也从一开始的欣赏画面的观影状态,过渡到了一种悲哀的状态。
它可以让人引发联想,我们每个人周围的环境,就是影片的微缩景观。
之所以我会觉得绝望多于希望,是因为身边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是在自私的为自己的利益而有意无意的毁灭着其他。
举例:我就写些简单的关键词和句子吧,例子太多太细了。
大量的塑料袋;禁塑令结果;我手上有很多废弃的电池没地方扔;我看见过城市里很多的垃圾桶都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但是有用吗?
城市里的车多的没处停-就差停到马路中间去了;河里都是垃圾;一次在公交车里看见初中生-随手扔出去一个大塑料袋;学校里有相关的教育吗;
小时候家附近的树都被砍了建房-我再也闻不见桂花香了;大多数人关心环境吗?-答案是不;人口太多-等不及你去发展新能源了;现在的城市还看得见星空吗;还能闻见花香看见蝴蝶吗……
好了,这都是我平时能看到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改变很难。如果形容为一个曲线的话,现在还是在向下走的,何时到谷底,还不知道。
《家园》观后感(七):你需要知道关于当前我们所处环境的真相
最近的50年,人类已经严重破坏了过去20万年以来地球一直保持的完美平衡。或许你已注意到,绿色环保这些个词汇出现率越来越高。然而可悲的是,媒体宣传的绿色主义也渐渐在一片商业叫嚣中沦为新一代的炒作手段。至于绿色主义的实质有没有被真正落实,就是另一码事了。
现在才开始保护环境,不是已经有点晚了吗?现在已经不是可以保护的问题了。你知道真相有多严重吗?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现代文明真的有看上去的那么值得让人高兴吗?坦白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自大、自私、自作聪明的动物。如果人类不学会向养育了我们一万两千年的自然环境作出妥协,那么自取灭亡近在眼前。
这一切如何开始的?是因为人类开始形成社会,有了政府统治,有了对国富的迫切需求而鼠目寸光地作出决定。是人类日益膨胀的物欲引起的。急功近利是导致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如何衡量一个好的政府?很简单,那些不是只知道以为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懂得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政府才是好政府。环境破坏,原本就是一个群体行为。因此环境保护也决不可能依靠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便可得以开展。
何况这世上还有一大群对自我认知的小世界以外的宏观世界毫不关心的麻瓜们存在着。这批麻瓜如果没有强制执行的指令,恐怕也不会对环境负半点责任。他们惯常的发言便是,世界那么大,环境恶化又不是我的事情。我一个人不保护环境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或者,我自己的生活都管不好,哪能管得了环境保护的事情?我只想说,只要你是住在地球家园的人。你就应该为保护家园做出行动。这是你赖以生存的空间。没有了她,便没有你的小世界存在的可能。
《家园》观后感(八):用无与伦比的精致与恢弘的画面娓娓道来一个从地球起源到生命繁衍到人类对自己家园无休止掠夺的故事
整个电影几乎都是用长焦镜头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或恢弘壮观,或生机盎然,或触目惊心的场面,几乎每一幅画面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美得让人窒息,很多时候你都会怀疑这些是不是电脑做出来的,这就是一部拍摄制作长达15年,拍摄足迹几乎遍布地球每个角落的电影的成就,真是佩服法国人和英国人在拍摄这样的电影的造诣;
回到电影情节,整个电影没有演员对白,只有一个旁白来娓娓讲述从地球起源到生命繁衍到人类对自己家园无休止掠夺的故事;
也许是这样的主题已不太新鲜,也许是觉得这几乎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内心倒缺少了一些澎湃。
再列一些电影结尾处列出的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吧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发展中国家援助费用的12倍
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 10亿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粮食贸易量的50%用于饲养或制造生物燃料
40%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
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速度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处于减产的危险
过去15年的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冰盖厚度比40年前减少了40%
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最后ps:电影里还有深圳和上海的镜头,而且“启瓶器”都已经建好了。
《家园》观后感(九):一部推广环保概念的好电影。
影片结构清晰,先告诉我们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再讲我们现在把地球折腾成了什么样,再讲继续下去后果很严重,最后告诉我们该如何做?并不像有点环保电影一样,很悲观,看后感觉压抑,这部电影看后充满了力量,电影给了我们警示,同时给了我们希望与力量。
画面,很美,很宏大 ,切合电影的主题。
只是全部都是大场景,航拍镜头,看起来会有点累,审美疲劳,尽管导演已经处理得非常到位了,只是还有点累。
音乐与画面配合,十分默契,交响乐响应着画面的宏大,同时与配音的情绪结合也很到位,有紧张,有舒缓,有乱有序,张驰适度。
最重要的是电影达到了目的,看过电影后,很多朋友开始行动起来了,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一点点小事。
《家园》观后感(十):要悲观已经太迟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全球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发展中国家援助资金的12倍
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 10亿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贸易量的50%用于动物饲养和制造生物能源
40%可耕种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
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出于减产的危险
过去15年的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冰盖密度比40年前减少了40%
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要悲观已经太迟 我知道一个人就可以推倒所有的墙
要悲观已经太迟 全世界每5个孩子有4个在上学 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受到教育 每个人无论贫富都能做出贡献
莱索托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他们投放在国民教育经费上比例最高
卡塔尔是全球最富的国家之一 他们引进的最优秀的大学、文化、教育、研究、革新是无穷无尽的资源
面对悲惨和痛苦 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
在孟加拉国 有人异想天开 想开银行只给穷人贷款
三十年间 全球有一亿五千万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南极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他们不属于任何国家 其自然储备只作为和平和科学用途 一份49过签署的协定使其成为人类共享的宝库
要悲观已经太迟 多国政府为保护地球上2%的水源已经行动起来
虽然不多 但已是十年前的2倍
首批自然公园成立于一个世纪前 占大陆面积的13% 它们创造了人类可以保护物种、土壤和景观的空间 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将成为定律 而没有例外
在美国 纽约市已明白大自然的用心良苦 这些森林和湖泊为城市提供饮用水
在南朝鲜 森林遭到战争的破坏 归功于全国性的造林计划 全国森林的覆盖率再次达到65% 75%的纸张能够循环利用
哥斯达黎加在军费开支和土地保护之间做出了选择 这个国家已经没有军队 它宁愿把资源投放到教育、生态旅游和保护原始森林方面
加蓬是全球最大的木材生产国 它强制执行选择性砍伐 每公顷只能砍一棵树 它的森林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它们现在有足够时间再生 现在已有保证可持续的森林管理计划 但必须强制执行
无论消费者或生产者 都必须争取公平 贸易公平买卖双方才能都获益 那样人人才能成功 生活舒适 一些人以双手作为工具 另一些人有农用机械和国家补贴 试问何来公正和平等 让我们做有责任的消费者 想想我们买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 我见到过人力所及的农业 如果制肉商不拿走人的口粮 农产品可以养活所有人类 我见到过有些渔民很小心的捕鱼 并关心海洋宝藏 我见到过能自己产生能量的房子 五千人住在地球上首个生态友好区 它位于德国弗莱堡 许多城市成为合作伙伴 孟买将是第一千个伙伴
新西兰、冰岛、奥地利、瑞典等国政府决定把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最优先项目
我知道地球上80%的能源来自化石能源 仅在中国 每星期就建成两座火力发电场 但我在丹麦也见过一个 火力发电场的原型 它把释放的碳送到地底而不是送到天空 这是未来的解决方案吗?暂时还没有人知道
我在冰岛见到过利用地热资源的发电厂 我见到过躺在海中的“海鳗” 利用海浪的能量来发电
我在丹麦海岸见过风力发电站 它可以生产该国20%的电力
美国中国印度德国和西班牙 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者 他们提供了二百五十万个工作岗位——地球上哪里会没有风?
我见过太阳烤炙的广阔沙漠 地球上的一切都相互关联 而地球又和它的能量源头——太阳有关 人类可否像植物一样捕捉太阳的能量? 每小时 太阳投向地球的能量 相当于全人类一年的消耗 只要地球存在 太阳的能量就会取之不尽 我们要做的是停钻地球把目光移到天空 我们要学会栽培太阳 这些实验只是例子 但表明了新的认知 它们以节制、智慧、分享为本 为新的人类冒险奠下基石
是该团结一心的时候了 重要的不是消失了什么 而是我们现在拥有的
我们依然拥有半个世界的树林 数以千计的河流、湖泊和冰川及数以千计的生物物种 我们知道有什么解决办法 我们都有力量去改变世界 那我们还在等什么”
It's up to us to write what happens next: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