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约翰·亚当斯》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约翰·亚当斯》影评10篇

2022-04-07 03:0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约翰·亚当斯》影评10篇

  《约翰·亚当斯》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保罗·吉亚玛提 / 劳拉·琳妮 / John Dossett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亚当斯》影评(一):John Adams and Thomas Jefferson

  these same trials have taught me,that for ills so immeasurable,time and silence are the only medicines.it is some comfort to us both,that the term is not very distant,at which we are to deposit our sorrows,and suffering bodies,and to ascend to an ecstatic meeting.with the friends we have loved and lost...and whom we shall still love.and never lose again.

  《约翰·亚当斯》影评(二):第二集

  quot;while i live,let me have a country,a free country.”

  感觉这片子拍得怎么这么对中国现状呢?美国当时要宣布独立,也面临着失败州代表被绞死和国家各州分裂的问题。但是,不同的是:北美政治开始的基础——在独立之前——各州代表就是是民选的。

  美国人似乎对中国文化和现状很是了解——从功夫熊猫的成功可以看出一般。这部片子对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思考方式肯定会有一定影响,老美是否是想杀鸡用牛刀呢?

  “独立宣言不仅是北美人民的宣言,也是全人类的宣言”——这是Adams对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的评价。

  《约翰·亚当斯》影评(三):因为喜欢托马斯杰弗逊

  主要想说我看这戏是因为喜欢托马斯杰弗逊,但也是因为我一直喜欢美国的总统题材戏,比如west wing,虽然看多了也知道里面很多虚伪和煽情的东西,但还是很欣赏Martin Sheen的总统演绎和他的团队,人性化的东西比较多。

  为什么喜欢杰弗逊大概是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无意中看了图书馆里面的一本书founding brothers,现在中文的名字忘记了,那本书写得很好,主要是翻译的也不错,中科院出的,看的出作者也是比较偏爱亚当斯的,但是我却更偏爱杰弗逊,把那书里面关于杰弗逊的部分反复看了很多遍,当然也包括了他和亚当斯的恩怨,最后亚当斯的遗言总让人觉得冥冥之中就是有天意这样安排一般让人感慨。

  看了这部片子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杰弗逊的热情,里面Stephn Dillane演的甚合我心,很多细节都处理的很微妙和吸引人。很遗憾他没有得到艾美奖,在国外的关于这部戏的评论网页上也好像很多他和他演的杰弗逊的粉丝很为他不值,希望他一定能演一部杰弗逊生平的剧集。写Founding brother的作者其实有写过一部杰弗逊的传记,题目是美国的狮身人面像,似乎是说杰弗逊的性格是让人很看不清很难捉摸的,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这本书。

  只是零散的写了这些字在这里吧,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其他托马斯杰弗逊的粉丝呢

  《约翰·亚当斯》影评(四):人类群星闪耀时

  Trust No Man Living With Power To Endanger The Public Liberty.

  任何人都不应该有足够权力威胁到公众的自由。

  ——约翰•亚当斯

  HBO的又一部巨作,制作精美,演员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

  虽然没有《兄弟连》式的大场面,但《约翰•亚当斯》有种内在的激动人心之处。

  如果对美国那些民主和自由的先驱者感兴趣;如果对人类如何追求自身的发展、解放感兴趣;如果对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感兴趣;这是一部你不能错过的剧集。

  加入或灭亡(Join or Die)

  独立(Independence)

  别惹我(Don’t Tread on Me)

  重聚(Reunion)

  联合或灭亡(Unite or Die)

  不必要的战争(Unnecessary War)

  和平之地(Peacefield)

  《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

  电视台:HBO

  首播:2008年3月16日

  获奖:

  艾美奖23项提名,13项获奖——

  电影/迷你剧类艺术指导;电影/迷你剧类选角;摄影;服装;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迷你剧集;化妆;音效剪辑;音效合成;最佳特效;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

  金球奖——

  最佳电视电影/迷你剧集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在推荐之前,我要先提醒一下,《约翰•亚当斯》不是一部很“好看”的剧集,没有什么热闹火爆的大场面,没有紧张悬疑的情节,没有香艳华丽的镜头。七集八个多小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种耐心的考验。我能向你保证的是,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电视剧——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比《兄弟连》、《西部风云》都更加优秀。

  总统班底

  13项艾美大奖,4项金球重要电视剧奖。《约翰•亚当斯》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如HBO以往的大作。这个电视剧的班底实在是非常强大,非常豪华的:HBO领衔制作;BBC台给予了帮助;背后有汤姆•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两位大腕的支持(汉克斯是执行制片,他的玩石公司也是剧集的制作方);导演汤姆•霍普是个英国人,他的上一部电视电影《朗福德》也曾拿到了金球奖,他还导演过深受好评的电视剧《伊丽莎白女王》。本剧表现出的浓浓的英国经典历史剧味道应该归功于他,此外,本剧没有像《兄弟连》或者《西部风云》那样采取多人分别执导的方式,完全由汤姆•霍普一人导演,使剧集更像一部大电影,风格完备统一;编剧之一的柯特•艾利斯曾参与过《西部风云》。而演员阵容更不用说了,保罗•吉亚玛提和劳拉•林尼都是美国当今最优秀的中年演员,两人以前很少参与电视剧,在本剧集里都是大放光彩;除了两位主角,剧集中还有大量英国优秀演员,例如老戏骨汤姆•威尔金森、史蒂芬•迪尔兰、卢夫斯•塞维尔、新锐演员塞缪尔•巴奈特,以及加拿大极富才华的女演员萨拉•波莉等等。这个阵容班底令剧集几乎没有短腿的地方,每个角色,不管大小都相当恰当。

  真情实境

  剧集在制作上也非常豪华,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剧组在匈牙利的很多地方进行了110多天的拍摄取景(想想《罗马》都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而在服装、化妆、特效等方面也是制作非常严谨,力求符合历史的真实。更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剧没有滥用当前的特效/CG技术,仅仅在必要时才会采用它,几乎让你觉察不出来——华盛顿就职一段,为了表现出那段场面,实际演员只有80多位,每拍摄几秒,这些绿幕前的演员们就要交换位置和手上拿的各种旗帜、酒杯等道具,而且要离开刚才站的地方30英尺之外,后期加工后就形成了成千上万群众的景象。

  就说服装吧,从1790年代到1820年代,服装也在不断变化,为忠实历史,服装师们在工作的地方贴上了一张图表,来显示背心、衣领、帽子、裙撑、裙角、假发等等的发展变化。布置片场时,你经常听到他们去纠正某件东西的摆位:“不不,年代错了。”有很多细节也许观众根本注意不到,比如说剧中女性角色的裙撑有些是用枕头来代替的,因为在当时美国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样的。

  化妆方面,本剧也非常令人可信。为了表现真实,在华盛顿就职典礼那场戏中,所有演员都要在牙齿上涂一种粘性涂料,以避免现代人那种整洁漂白过的牙齿暴露在镜头中——相应地,工人阶级的角色得到了比工商人士更多的镜头,以展示他们难看的笑容。另外你还可以注意到一个处理得非常好的细节:随着约翰•亚当斯和阿比盖尔的衰老,他们的老年斑是慢慢增多的(不像有些电影电视剧里人物好像忽然就老了);更细致的是,他们的牙齿也显得越来越发污变黑,不会让观众看到行将就木的老人还满口好牙。

  剧集的摄影也相当值得称道,它吸取当前流行的DV拍摄风格,不再是那种用斯坦尼康拍出的稳定传统的镜头,而是大量使用了“荷兰摄角”(Dutch Angles)——就是那种角度倾斜的镜头,以前的影片中多半用来表现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最著名的就是影片《第三个人》。整个剧的摄影风格都追求写实、客观、自然,突出人物的情绪变化。外景和法国宫廷等场面又非常漂亮明亮,如果你注意看下亚当斯在荷兰和法国两地时那种摄影风格的不同,很容易就会体会到剧集在这方面的用心。

  风云人物

  这种人物传记类剧集,演员的表现比《兄弟连》或者《西部风云》之类剧都更为关键。如果你是那种喜欢看表演的观众,这个剧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约翰•亚当斯(保罗•吉亚玛提饰演)

  保罗•吉亚玛提扮演的圆胖先生约翰•亚当斯似乎不好去归结为形似还是神似——因为他像是在创造了一个约翰•亚当斯:这个人充满理想主义,热心、偏执、自尊又渴望被承认、充满正义感、易怒、喜欢发表言论甚至有些唠叨……他的语气、动作都能让你忘掉这是一个现代演员扮演的角色,而投入到保罗带来的人物内心中去。

  保罗•吉亚玛提的表演让这个亚当斯在八个多小时的剧集中慢慢丰满成长,而不是从出场就一成不变。我们能看到他从最初为英国士兵打官司开始所怀有的理想主义,中间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愈发谨慎地对待“自由、民主”这些字眼。我们看到了亚当斯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甚至深深怀疑和失望之中——这个角色远远不是一般传记影视里那个“英雄”、“伟人”所能概括的。在保罗•吉亚玛提的演绎下,亚当斯对妻子的依赖甚至依恋,对儿子的正统甚至陈腐的说教和管束(现实有时就是那么复杂,称不上一个完美父亲的亚当斯却培养出了一个成为了第六任美国总统的儿子);对女婿的苛刻和薄情(其实是太过公正);对重病女儿的深情……无不让角色显得丰满真实。当你看到亚当斯与儿子断绝关系时那种涕泪横流又怒不可遏的表情,临死前衰退昏聩最终口水自流的细节,你会觉得保罗•吉亚玛提演得实在过瘾实在有力——当然,也有人认为保罗诠释得过于用力,但我还是以为,这样的角色就应该这样去处理。

  亚当斯这个形象,在美国建国的历程中起到了一种润滑油般的效果,他不是华盛顿那样的统帅,不是富兰克林那样的学者,不是汉密尔顿那样的专业精英,但是他的思考、他的谨慎成了历史的稳定剂。剧集中的几段戏很好地表现了亚当斯的历史价值:

  当他代表正陷入苦战的美国来到法国寻求帮助时,看到的却是一个傲慢、自以为是的大国表现出的优越感(对比今日美国,很有讽刺性不是么)。在法国人的宴会上,被认为是粗鄙土气的亚当斯对这些涂脂抹粉吃吃喝喝的贵族们说:“我必须去学习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就有自由去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需要去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学、造船学、航海、贸易以及农业,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去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针织和制陶。”美国人的务实精神从当时的亚当斯身上就可窥见一斑。

  当亚当斯做总统时,法国刚爆发了大革命,亲法的杰弗逊等人鼓动民众支持法国,与英国开战。然而亚当斯却冒着失去下届总统的风险,断然拒绝了这个看起来非常“革命”非常“正义”的议案。历史上的亚当斯在杰弗逊对路易十六被砍头表示支持的时候,曾对一名英国记者说:人类最终会发现,假如大多数人失去控制,他们和不受约束的暴君一样会变得专制残暴。

  整个剧集都贯穿了这种审慎的反思态度,我们看到亚当斯夫妇自己跑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白宫,默默在其中穿行,亚当斯并不因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总统而感到欣喜,他说过:“我请求上帝赐福于这所房子,以及此后的入住者。但愿从此只有诚实和英明的人,才得以住在这个屋顶下,管理国家。”只有这种思想的人,才会在在离任之后一个人和普通老百姓一起做马车离开还没完工的白宫。这个场景几乎可以成为整个剧集精神的注脚。

  几乎所有美国的创建者,都有种自省和回归淳朴生活的倾向,无论华盛顿、杰弗逊还是亚当斯都是如此。他们始终清醒,不迷恋权力,却渴望回到自己的“和平之地”。老年亚当斯内心中全都是一个世纪老人最纯粹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最后一集里,垂垂老矣的亚当斯和他的儿子在自己的田野间漫步,他充满感情的说:

  “我曾经见过一位法国皇后,戴着价值1800万里弗的钻石。但我要说,她美丽端庄的容貌加上熠熠生辉的珠宝,对我的影响力还不如一棵小灌木,就像这棵。我妈妈常说我总是不太热心于这个尘世。现在我发现,即使看一个小小的事物我也能神游太虚。”

  “常常喜乐”(Rejoice evermore)亚当斯自言自语道。

  “什么意思,父亲?”

  “这是圣保罗的名言,你个傻瓜”

  “常常喜乐,常常喜乐。真希望它发乎我心,诉之于口啊。我现在浑身都有种冲动,想跪在这里膜拜。如果我的膝盖还可以弯曲的话。”

  Rejoice evermore,也可以叫“凡事感恩”,一种永远怀着敬畏、恭谨的态度,这正是亚当斯以及那些美国国父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阿比盖尔•亚当斯(劳拉•林尼饰演)

  劳拉•林尼演绎的阿比盖尔顾盼之际都是戏却不显得抢眼(劳拉•林尼的表演如此细腻而且自然,本剧堪称她演艺生涯中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了。),她的隐忍、耐心、宽容,她那种从一个理智的妇女和家庭出发的眼光,都对亚当斯影响至深。但剧集并没有把她描写成完人:当好不容易回到家的亚当斯说他还要被派去法国时,阿比盖尔相当激动,但劳拉•林尼在这里没有把她处理成一个怨妇,她先是表达对丈夫的不满,但当亚当斯声明他不走了时,却又说“爱情要付出代价”“如果我是个男人,我也会共赴国难,因为那是所有荣耀的所在”,更要求丈夫把年仅十几岁的儿子带上,让他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经历历练——这是何等的睿智和境界。

  还有一处另我感触至深:有一场戏,是某人来告知亚当斯第一届总统竞选的情况,说很多人都在推举亚当斯,现在有大法官什么什么的位置可选择。亚当斯先是表示自己不想为官(也有对竞争不到总统的些许失望吧),一直没有发言的阿比盖尔来了一句“至少是副总统”——并不让人感到突兀或者功利,反而觉得非常真实非常正常。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妻子,这个答复里既包含了要求对丈夫功绩的肯定,又敦促了亚当斯继续为国家出力。

  阿比盖尔•纳比•亚当斯(萨拉•波利饰演)

  纳比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她得癌症需要做乳房手术一段,萨拉•波利的表演仍然显得很精彩。事实上,饰演亚当斯儿子女儿的几位年轻演员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乔治•华盛顿(大卫•摩斯饰演)

  大卫•摩斯最为我们熟悉的角色大概是《勇创夺命岛》里跟随着将军的副官了。他也是那种始终演配角的甘草演员。本剧中的华盛顿多半都是些侧影,大卫•摩斯的表演恰如其分,很能镇得住气氛,虽然他在形象上并不非常接近华盛顿,但当你看到他在费城会议上发言,绝对符合华盛顿那种谨严、恭敬、大度的气概。

  本杰明•富兰克林(汤姆•威尔金森饰演)

  汤姆•威尔金森也是老戏骨了,他演绎的富兰克林可不是我们小时教科书里那个放着风筝研究雷电的科学家形象,反而一幅老奸巨滑、老于世故的样子。他在法国跟着法国人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一付玩物丧志样子,与公爵夫人那段风流艳情故事更颇有喜剧效果。但我们一点不觉得这个人物被贬低了——历史就是这样复杂,既有亚当斯那样正统的坚持原则的绅士,也有富兰克林这样聪明富于机变的老牌政治家。

  托马斯•杰弗逊(史蒂芬•迪尔兰饰演)

  杰弗逊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25岁那年,这个自己家奴隶就极多的庄园主提出了解放奴隶的议案,在当时算是相当前卫的思想了。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作为《独立宣言》的唯一主笔——如同剧集中描写的,富兰克林和亚当斯只做了很小的修饰改动。年轻时的杰弗逊激进浪漫,他那句著名的“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爱国者和暴君的鲜血来灌溉,方能得到新生。”就是在写给亚当斯夫人的信中。晚年时他也承认这有些过于激进了。史蒂芬•迪尔兰演绎的杰弗逊有点忧郁沉默的气质,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杰弗逊和亚当斯半个多世纪的恩恩怨怨在剧中得到了相当多的表现,这两个全都出于公心,没什么私仇的人物于当下美国的党争现实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卢夫斯•塞维尔饰演)

  大概因为历史上汉密尔顿对亚当斯的肆意攻击,他成了剧中唯一的“反派”角色。当然,剧集并没有赋予汉密尔顿恶人嘴脸,他只是与亚当斯太过不同而已。历史上的汉密尔顿个子不高,但相貌英俊,不仅雄心勃勃,而且才华横溢、能文能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出身底层,在华盛顿手下做过侍卫官,当过律师。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路线。剧集中,他任财政部长时和约翰•亚当斯没少吵架,实际这是剧集为了突出亚当斯的一种取舍(倒也不算歪曲)——汉密尔顿当时为美国争取来了第一座国家银行,这件事对恢复、发展当时的美国经济居功至伟。当然,他写文章确实很犀利甚至刻薄,那本50多页的小册子对亚当斯极尽攻击之能事。

  历史与虚构

  本剧中很多平民的衣服都曾用在英国历史剧中,好多裤子里都缝着BBC的标记。

  影片结尾处,约翰•亚当斯临死前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遗言:幸好杰弗逊还活着。根据史实,杰弗逊虽然比亚当斯早离去了几个小时,但亚当斯根本没有得到这个消息——影片在这一段镜头在病卧的杰弗逊、亚当斯以及7月4日国庆的画面之间平行切换,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这些人的一生,连同死亡都是传奇!

  剧集的片头来自富兰克林自绘一幅漫画:一条蛇被分成很多节,每一节代表一个殖民地,画的底下写着“Join or Die”。这是1754年当时还是殖民地的军官华盛顿和法国发生武装冲突的七年战争爆发时,富兰克林在自己的公报上用来号召各殖民地合则共荣,分则各亡的漫画。这也是美洲出现的第一幅漫画。(原来还是漫画界的前辈……)

  第三集的标题别惹我(Don’t Tread on Me)是18世纪一些地方和群众写在当时美国国旗上的文字,但并非官方的正式样式。

  在群众欢迎亚当斯回家的一段戏中,为了真实起见,片场堆积了两卡车的牡蛎壳,还有很多真正的大鱼干。

  劳拉•林尼在剧中穿的一件青绿与白色相间条纹的睡袍是克尔斯滕•邓斯特在《玛丽皇后》中穿过的。

  在亚当斯的女儿纳比做手术时,阿比盖尔对不安的亚当斯说:“看在上帝的面上,约翰,坐下。”这是关于《独立宣言》的音乐剧《1776》中一首歌中的经典句子。

  《约翰·亚当斯》影评(五):建立美国的大爷们

  看俺们国家的建国大业看得有些审美疲劳了,于是来看看美国的这帮大爷们是如何建立他们国家的。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的第二任总统,起事前是马萨诸塞的律师。第一集就是讲的他为杀死殖民地平民的英国士兵辩护的事。当时群情激愤,围观群众都在痛斥这些士兵,但亚当斯依据事实在法庭上为被告辩护,而不是顺应民众的要求,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之后的政治态度。警惕直接民主造成的多数暴政,推崇强政府和精英政治,这是亚当斯一贯的态度。同时亚当斯是个老派绅士,很有原则的一个大爷。他虽是联邦党人,但也厌恶战友汉密尔顿对其人身攻击和耍小手段的行为,最终与其闹僵。亚当斯也很看重友情,当他昔日的基友杰斐逊因政治原因而不肯帮他以及得知杰斐逊曾撰文攻击他时,他是灰常伤心生气的。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原谅了杰斐逊,晚年这对好基友又开始了频繁的通信。亚当斯那句著名的遗言“杰斐逊还活着”也见证了他们几十年的基情,只是杰斐逊在亚当斯闭上双眼前的几个小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亚当斯作为剧中的主角,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国父”形象,他容易激动,刚愎自用,受到许多人的唾弃,在家庭方面也成败各半。在总统任上,他被讥讽为“国王亚当斯”,得不到民众支持,但他尽了最大努力避免了和英法之间的战争,他干的是实事,也有自己的信仰。俺觉得,他是个可爱的“圆胖先生”。

  华盛顿是个沉默寡言的主,却又是最有威信的将军,第一任总统实至名归。独立战争打完后,他当即解散了军队,回老家种田,直到制宪会议他才重返政坛,也难怪,只有他出马才镇得住大伙。华盛顿政绩平凡,却是合众国初期不可或缺的领袖角色,他是国家团结的保证。干完两届总统后他不顾众人的挽留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种田大业。剧中他的出场不多,但很有老大的气场,他故意小声宣誓那一段另俺印象很深,真正的老大都是谦卑的人呐。

  有人说汉密尔顿在剧中算唯一的反派了,他出现的时候多在吵架,恶意攻击亚当斯和杰斐逊,这些可能会让人很讨厌他,不过他对合众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他在和杰斐逊的竞争中输得很惨,最后还死在决斗中,可谓RP灰常之低,但他在财政部长任上的举措很有预见性。和欧洲相比,当时的美国就是落后的农村,汉密尔顿费心费力设立合众国银行,发展工业,重建美国的财务信用,为美国赶上欧洲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点上,他的对手杰斐逊显然目光短浅。好在华盛顿老大信任这位昔日的跟班,让他放手去干,这也奠定了美国日后辉煌的基础。怎奈剧中汉密尔顿露脸实在太少,每次还都是站在主角的对立面,只能怪他RP LOW了。

  剧中主要的大爷都在上面,当然,美国的建国大爷还有很多,该剧选的这几位已经能代表当时的情状了。可以看到,这几位大爷互相都有着矛盾和争吵,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就是在无数这样的争吵中诞生的。从讨论是否武装反抗英军的大陆会议,到真正讨论建国的制宪会议,哪一个不是一帮绅士吵得唾沫星子飞溅?要知道在制宪会议在关于国会代表的分配问题上差点让合众国的构想破灭。但这帮绅士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妥协退让。大陆会议上亚当斯激情号召大家起兵反抗,反对的代表也据理力争,眼看就要不了了之的时候,代表们还是达成了默契,一致决定抗英。制宪会议也是如此,你退一步,我退一步,十三个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的州终于走到了一起。你可能难以想象,在分歧之下吵得如此不可开交的代表们最终创建了合众国,而他们在争吵中设计的制度竟让美国安然度过了两百多年。就如某评论的标题所示,这就是美国的力量。

  剧中描述的“不完美”的建国故事让人感觉很真实,其中对历史的反思也引人思考,就如最后一集中画完《签署<独立宣言>》的那位画家请亚当斯给些建议,亚当斯则毫不留情地斥责他篡改了历史,之后痛心地感叹道“真正的美国革命史已经永远消逝了”。

  最后以剧中亚当斯的结语作结吧:

  osterity, You w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t cost us to preserve your freedom. I hope that you will make a good use of it. If you do not, I shall repent in heaven that I ever took half the pains to preserve it.

  《约翰·亚当斯》影评(六):一个国家的诞生——HBO迷你剧《约翰·亚当斯》评述

  警告:完全剧透,观剧前勿读

  文/银色子弹V5

  无代表权不纳税

  以波士顿律师身份执业的John Adams在倒英浪潮日益高涨的政治氛围中却倾向于中间派,游走在激进愤怒的麻省人民和英属北美殖民官员之间,两边都在竭力拉拢他为自己这边的立场服务,John Adams举棋不定,他一边认为北美人民应与本土英国人平权,一边又相信英王的统治还远未到暴政的程度。

  然而暴政总是自我毁灭的,就是说,它自己毁灭自己,突出地表现为将中间派推到敌人那边去。在第一集的结尾,摇摆的“中间派”John Adams终于决定了自己的立场——与其说是他自己选择的,不如说是英王及其政府为他选择的,那就是站到新英格兰人民一边,站到代表他们利益的大陆会议一边。

  宣告独立

  与人们通常想象得不同,独立宣言的执笔人并不是一个在大陆会议上叱咤风云的中心人物,而是一个沉默寡言、全程近乎旁观的内向男子;也与人们想象得不同,当13个殖民地的代表——所谓美国的国父们——投票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时,他们并不是满怀着豪情和必胜的信心,而是沉浸在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氛围中。

  第二集开始的时候,莱克星顿的枪声已经打响,整个这一集是在大陆会议的13个殖民地代表间,围绕要不要独立展开的斗争。最终,主和派(悲观派、渐进派)妥协了,亚当斯和富兰克林领导的主战派(乐观派、激进派)以坚韧顽强的辩论、持续耐心的说服,结合对个别代表的工作,最终推动了同意独立的一致决议的通过。

  在这一集中,那些闻名于世的美国主要“国父”们也悉数出场——他们彼此并不相熟。不知是历史真实如此,还是有意抬高了传主地位,或者从传主的视点叙事只能如此,总之John Adams扮演了核心人物的角色:是他率先提议由华盛顿统一领导军队、是他首先向杰斐逊建议由后者起草宣言、是他斡旋于反对独立的殖民地代表中间最终赢得对方让步。

  由于他的这些杰出工作,由于在这些工作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沟通天赋和富于感染力的热情,终于促使13个殖民地在大敌当前的战战兢兢中情愿或不情愿地团结起来。但这并不是说创作者就放过了他的弱点。与杰斐逊比起来,他是一个外向、自负和急躁的人。他的幸运,是有富兰克林在旁提醒和帮助,使他得以意识到之前策略的不足,而能够在最后辩论的紧要关头克制自己的毛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长于演说的潜能。

  从组织学的角度看,这部剧也再次提示了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配备哪些人:一个真正成熟老练、善于掌握节奏和火候的智者(富兰克林),一个内心信仰坚贞而又才华横溢的幕后宣传家(杰斐逊),一个能站在前线领导实务工作的象征支柱(华盛顿),以及最重要地,一个能把所有这些人凝聚在一块儿的政治活动家(亚当斯)。

  富兰克林在这一集中是除传主之外塑造得最出彩的会议代表,一只德高望重、机智幽默的老狐狸,懂得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最适当的方式出手,既不像杰斐逊那样讷于辞令,也不像亚当斯那样咄咄逼人。没有他的支持和点拨,我们的传主恐怕要吃不少亏。他无愧于亚当斯此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头号功臣。

  并非神圣的同盟

  亚当斯作为富兰克林的助手出使波旁法国商谈联合抗英。奢靡、腐败到略带色情的波旁法国带给亚当斯巨大的Culture Shock, 令他头晕目眩、深感不适。然而人类政治世界最有趣的事实之一是,现实利益往往能促成最不可思议的联盟。老狐狸富兰克林正因深谙这一点而在对法外交活动中游刃有余。

  与之相比,亚当斯则在这里更深刻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他直率尖锐的风格或许非常适合议会辩论,但却根本不适合需要软性手腕和耐心脾气的外交场合。为了国家使命,他几乎是强忍着对涂脂抹粉的天主教贵族传统的深深厌恶,硬着头皮跟法国人打交道。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最终还是得罪了法国人,也因此差点毁了富兰克林在法长期工作的基础。

  富兰克林向大陆会议提交报告,指责亚当斯外交工作的失误,并由会议通过免去了他在法国的职务。在法国的这段不快经历或许埋下了两人后来发展为政治宿敌的根子。但就法国的这件事本身而言,历史证明富兰克林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他以挂着当时时髦的“科学家”名头的个人魅力周旋于波旁权贵阶层中,获得了巨大声誉。但在那种情况下,他个人的声誉资本就会转化为新生美国的切实利益。可以说,任何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都会这样做,即为了国家利益,暂时地抛开意识形态的成见。

  而这一切无疑是外交上稚嫩的亚当斯所不懂得的。很快,他在荷兰又重蹈覆辙。比起法国,他当然更喜欢因而也更愿意求助于在宗教、政治各方面与北美更接近的荷兰。他想荷兰人大概不会像君主制法国这样恶心人吧。然而这次他又错了,比起那只老狐狸,他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算盘精明的荷兰商人根本不考虑什么共同价值观这类大话,而只关心战争双方胜负的概率,以及由此决定的债务偿付能力。换言之,谁赢面大他们就借钱给谁。这无疑是给亚当斯的又一记耳光。

  屋漏偏逢连阴雨,羞怒交加的亚当斯病倒了。这一集在影视手法上特意用了很多近似手持纪录风格的东西,使观众代入感更强烈。亚当斯因不通法语、不习法国宫廷仪轨所造成的窘迫难堪,和履职不顺又兼病来如山倒下思念妻子的煎熬痛苦,都表现得很充分。可以说,比起前两集的“宏大叙事”,这一集更加注重刻画传主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内心活动。如果说前两集可看成历史纪录片,那么这一集就是真正的传记文学。

  本集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在大西洋上不期遭遇了英国舰只时,船长请示亚当斯下要不要开火的最终命令。而亚当斯是大陆会议代表,武装护送亚当斯的战船则受大陆会议委派。这说明,在独立革命中,是政治指挥军事,文官指挥武官。北美这块土地上荷枪实弹的农民们从来不知道军阀传统,军队不过是在最高权力机构大陆会议领导下的人民自己的武装。这种幸运是辛亥共和革命所没有的。

  建国大业

  约克郡大捷,英国被迫承认新生的北美国家,独立革命成功。杰斐逊代替富兰克林出任驻法大使,亚当斯转任首任驻英大使。当三人都还羁留法国时,有过一次关于国家制度的坦率和尖锐的讨论,分歧严重。但富兰克林认为这并不要紧,因为our nation is founded on the right to disagree. 这次辩论埋下了日后政见相歧的两党制的种子。

  亚当斯携夫人出使英国。他尴尬又勉强地完成了外国使节面见国王所必须的一系列礼仪,然后紧张又坚定地诉说了新生的美国愿与英帝国保持和平与友谊的愿望。乔治三世面露愠色,毕竟这帮人在他眼里是彻头彻尾的traitor. 会面结束时,他更是恶意满满地突然送上了近乎于诅咒的“祝福”,祝祷地球上第一个共和国家不会有好运。

  亚当斯夫妇厌恶英国生活,繁文缛节、饱受攻击令他们不堪其烦,更加之思念母国、挂念孩子,遂向国会提出归国请求,在美国码头他们受到了盛大的欢迎。此时制宪会议已通过联邦宪法,决定选举产生总统、副总统等联邦职务。华盛顿和亚当斯以分列第一、二位的选票数,在纽约民众盛大欢呼声中宣誓就职。

  在本集中,亚当斯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高傲老头的可爱形象得到更鲜明的刻画:他因为自己外交活动失败而不愿给妻子写信,因为怕被她看不起;他因为妻子称赞杰斐逊的魅力而醋意大发,甚至放热气球时都要逮机会讥刺后者两句;他因为选票输给了华盛顿没当上总统内心不平,但在后者宣誓就职时又热泪盈眶。

  同之前一样,重大历史进程作为背景被一笔带过了,镜头始终紧紧围绕着传主一家,展现亚当斯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一面,不隐恶、不虚美。在创作者眼里,国父们就跟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一样拥有生动丰满的人格,他们照样会嫉妒、会虚荣、会要强,但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们对英法君主制毫不掩饰的厌恶,也不会抹杀他们在光荣时刻潸然落泪的真诚。

  最后补充一点题外话:放热气球时,亚当斯微讽杰斐逊,说后者讲的话是hot air. 这当然是一个双关语,因为hot air本身是一个idiom, 意为“深刻优雅、漂亮动听但根本无实际意义的空话”。然而这里其实很有趣的是,与其说杰斐逊讲的是空话,毋宁说是预言,是启蒙之子对人类未来的乐观主义展望。正是自这次热气球放飞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人类翱翔天空的手段日新月异;事实上,一个世纪以后,法国作家凡尔纳就写出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一微小的细节,不仅仅看作是人物刻画的需要,并且更是对启蒙时代背景的一个巧妙注释。

  两党制

  第五集是相当棒的一集,可以作为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的教学课件和视频案例,很多台词都精彩至极。汉密尔顿终于出场了,国父们分裂成了两派: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人,和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华盛顿总统不喜欢这种党派分裂,依靠自己的威望勉力维持着平衡和团结。但对联邦的未来,所有人似乎都嗅到了一丝不祥气息。

  被夹在中间的还有传主本人。从政治理念上说,亚当斯是强化中央政府威权的支持者,也就是说,他属于联邦党人;但从私人感情上说,杰斐逊已与他们一家在旅居法国期间结下了深厚情谊,是他个人的朋友,他不完全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但信任他的人品,相反,他跟政治上同属一党的汉密尔顿是没有这种交情的。

  党派在英美政治文化中很像习惯法,首先是一个自然而然产生再事后确认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像“公司”一样的理性(合理)化组织。Republicans, Federalists这些称呼,首先是人们先叫起来,而不是先注册了的。今天的“茶党”仍然延续了这个传统。以组织的非正式性为由否认党派的客观存在是掩耳盗铃。

  从本剧中还可以看出,副总统的主要职责是在国会监督立法,用亚当斯自己的话说,就是听上几个小时冗长的辩论而自己却没有表态(have a say)的权利。但是,当议员们的表决出现相等票数时,法律赋予副总统投出决定性一票的权利。今天,每当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由副总统拜登和众议长博纳分坐总统背后两侧,大约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在本集中,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之间的分歧,抛开联邦政府和总统本人的权力边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其一,是杰斐逊所谓的要不要将美国经济“英国化”,即依赖金融资本主导发展大工业;其二,是对待当时已经爆发的法国革命的态度。汉密尔顿积极推行“英国化”经济模式,外交上则选择实用主义的中立。

  杰斐逊的态度则针锋相对。他认为联邦党人推行的经济模式就是让新生的北美共和国再次成为大英帝国经济上的殖民地,换言之,即意味着革命成果的丧失,更有甚者,将导致北方压过南方,双方差距愈来愈大,直到无法维持联邦。而作为曾经的驻法大使、现任国务卿,他更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法国共和革命。

  汉密尔顿、亚当斯以至华盛顿本人,都在外交上持审慎态度,不愿介入山雨欲来的欧洲战争。法国革命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一次可与之相提并论的造反,大概也就是路西法在天国北界的那一次了——欧洲各君主国与之不共戴天,因而必然引来外国干涉。公开支持法国,就意味着失去和英国的贸易关系,甚至与英国之间的和平,这是新生的美国伤不起的。

  然而杰斐逊的书生气就在于,他不是一个会为了现实利益而对意识形态原则有所让步的人。他的理由很简单,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they are one and the same. 他这个意见是不是孤立的呢?恰恰相反,是有主流民意的。在杰伊条约(Jay Treaty),即美英和平友好通商条约由国会通过、总统签字生效成为法律之后,美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惊人的抗议浪潮,民众唾骂那些在他们眼中背信弃义、抛弃兄弟般法兰西共和国的政客们。华盛顿总统在抗议浪潮面前精疲力竭,也心灰意冷,两任届满后顺势宣布退出。亚当斯以仅仅三票之差险胜杰斐逊当选第二任总统。

  杰斐逊作为一个民主共和党(今天民主党的前身)人,他是相信人民主权的,他拥有民意,他主张多数民众的主张,那就是全世界的民主革命天然有相互支援的义务,为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背弃这种义务是可耻的。一种在主权的政治实体范围内被奉为圭臬的政治理念,是否也应该应用到国际事务的处理上?还是在国际问题上奉行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即根据该主权政治实体的生存利益而不是在其边界内被奉为圭臬的理念原则行事?换言之,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国际主义还是民族主义,这是一个永恒的“二律背反”。

  在这个问题上,本剧主创实际也暗示了他们的偏向(当然你会说,他们毫无疑问偏向传主):通过将杰斐逊塑造成一个冷峻、似乎不可捉摸、略带点神经质的不切实际者,暗示了他的主张甚至他本人的某种危险性;而革命法国的大使则被塑造成一个粗鲁、不讲礼数的毛头小伙,与波旁时代城府深重的宫廷政治家,更与他面前这些老成谋国的美国政治精英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完全是一幅刚刚夺了外交部权的造反派形象,而这正是主创想藉此传达的对法国革命所代表力量的修辞。

  总之,集权中央还是分权地方,民族主义利益还是国际主义义务,精英治理还是人民主权,依附外国还是独立自主,扩大地区差距还是缩小地区差距——所有这些,是发生在建国元勋们之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实际并最终在法理上分裂为两党。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至于所谓“君子不党”就更是欺人之谈,儒家的“君子们”自己就是一党嘛,他们有什么资格说什么党不党的呢。

  在宏大事件背景下,连续几集也都没有忘记讲述亚当斯与家人的关系,及传主由此表现出的十八世纪新英格兰家长制作风。他对子女恋爱婚姻的干涉,对他们事业方向的强制命令,对典型清教徒关于荣誉、责任、服务国家等等道德标准的高要求。此外,通过这些也顺理成章地埋下了关于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未来的伏笔。

  第二任总统

  这部迷你剧一共七集,每一集的时间段划分都很明朗。本集划定在亚当斯的整个总统任期,是很丰满厚重的一集。其他先不说,首先要怒赞一下本剧化妆师,对角色从盛年步入老年的外貌特征把握得很精细,随着剧集推进,能看到演员脸上日渐增多的老年斑,松动的镶牙,等等细节都很到位。

  亚当斯的总统任期无疑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因此本集也不意外地是对传主的最高褒扬。诸如不以公权为子女谋私利,致使儿子、女婿都事业不顺,对他满腹怨恨,也因此间接妨碍了女儿和儿媳的幸福等,在前几集也都有表现。他始终要求子女在自律、勤勉基础上自立,不要想着靠投机取巧轻而易举成功,这是经典的老派清教徒的核心三观。

  在子女们眼中,亚当斯可能是有些不近人情的。他对次子教育的失败怀着气恼和愧疚交织的复杂感情,只不过他的高傲不允许他当众承认这一点,但在私下无人时却痛哭流涕。他从这个儿子小时候起就没怎么呆在他身边,甚至在他病危昏迷时也因陷于紧要公事而没有去看一眼——没错,美国人也喜欢表现这个很俗的主题。

  尽管嘴硬,但在内心里,对自己亏欠了子女和他们母亲的事实,他想必是有所反省的。正因此,他在即将卸任总统之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要求长子从出使荷兰任上回国,让他与母亲团聚,以多少宽慰刚经历晚年丧子(次子)之痛的妻子。

  除开这些家庭私事,本集重点当然还要落在传主于履行公职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那就是:避免了一场美国无法承受的对外战争,以及避免了国家从内部分裂。伴随着欧洲一日千里的形势,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政治分歧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在这种政治两极化(polarization)态势下,亚当斯落了个两头不讨好。

  在共和党人看来,他自然是联邦党政敌,即便杰斐逊,也对他不能支持自己——也就是不能支持他们曾为之共同奋斗的革命理想和事业——而感到不可思议,从而只好分道扬镳;而在汉密尔顿和本党同志眼里呢,他则是更可耻的叛徒和暴君。事实上,他们用上了一切可能的恶毒污秽的咒骂——不幸全部受言论自由保护。设身处地站在传主立场上想一下,这不是常人能忍的。Abigail明确表示:即便他能忍,她也不能忍。但亚当斯只是在众多针对他外貌生理特点的侮辱咒骂中幽默地否认了一个cripple, 他说:我不是瘸子(潜台词是:其他那些都是事实,既然如此,我也根本没必要生气,你们爱骂就骂吧)——就这样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要真正了解亚当斯的难处,就要了解当时的欧洲形势,以及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矛盾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这简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几乎快把“叛国者”和“反革命”的帽子扣在对方头上了。狂飙激进中的法国因为美国继续与英国通商贸易而截杀美国商船,为渊驱鱼,把同情他们的美国人民赶到自己敌人那边去了。

  鉴于这种严重情势,更是为利用这种情势服务于自己的political agenda, 汉密尔顿主张整顿海防,建立常备陆军,防备法国入侵。到后来,则发展到要与法国开战。与前一向不同的是,这次,联邦党拥有民意多数。虽然杰斐逊极力反对,但不幸的是,美国与之打交道的法国外交负责人是塔列朗!革命法国的外交代表是一个贪婪无耻的卑鄙小人,这一事实使向为法国革命热情辩护士的杰斐逊也无力招架联邦党的攻击了。本来按内心原则说,杰斐逊其实走得更远,他是主张援助法国与英国开战的。

  在这个跨大西洋三角中,美国是新大陆上一个新生的弱小农业国,英、法是欧洲强国,美国要与其中任何一方开战都必须联合另一方,否则伤不起。而这正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所分别主张的。他们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极化就达到了这样夸张的程度。亚当斯明白,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会造成合众国分裂,因此他坚持美国不能与英、法任何一方开战。为此他左支右绌,极力和稀泥。他虽然有限度地采纳了汉密尔顿等的提议,加强海防,但却又拒绝建立陆军,因为事态还没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因此显然,这一提议不是为了度过眼前紧迫的现实危机,而只是为了趁机达成党派政治目的。

  他的伟大功绩正在于此:他从来不是从党派意见,而是始终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福祉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得罪了汉密尔顿等人;同时,他也不会因为与杰斐逊的私人友谊而答应在政治上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他就使自己四面树敌。于是他横站,忍辱负重地驮负着这个稚嫩国家前行。

  形势比人强。亚当斯真正的救主来自欧洲事态的缓和——拿破仑称帝了。僭主的加冕一方面终结了法国内部的激进行动,另一方面开启了预备征服欧洲的新局面。这两方面都促成了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尤其是与英国开战,亟需美国保持中立。而这正中亚当斯下怀。美国可能卷入英法战争的迫切危机就这样撑过去了。亚当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争取连任选举的失败——实际也就是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他这一任总统把自己干得众叛亲离,但最大的成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合众国交给了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 这是他留给这位老友兼政敌的最大政治遗产。

  为统一与和平付出这样沉重个人公私代价的亚当斯,就这么形单影只地在零乱的白宫中收拾收拾,然后上了门口一辆挤满人的马车——还不是专门为送他的,大概相当于那时候的公共汽车吧。马车上所有人好奇地死盯着他看。老头火了:别瞅了,我只是John Adams, 和你们一样,一个普通公民。

  巧合的谢幕

  再伟大的生命,其落幕也一样充满悲怆和痛苦。长寿者的不幸或许就在于挚爱亲人容易走在自己前头。先是唯一的女儿,后是妻子——这个在背后默默支持了他一生的伟大伴侣和政治顾问。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其悲痛何如?然而长寿者亦有其幸运方面,居然活着看到了自己一手培养的长子当选为这个自己参与开创国家的第六任总统,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这种安慰和骄傲大概是一个父亲能拥有的最大快乐了。

  剧集约略提到了昆西·亚当斯的施政理念,包括提高联邦税收、举办公共事业、兴建基础设施、建立全国性的大学、发行全国性的货币等等,显然,他是一个甚至比父亲更坚定的联邦主义者。亚当斯开玩笑似地警告儿子:你这样干,可是会被人骂作“国王亚当斯二世”哦;接着又郑重告诫他:宜缓不宜急。这一片断透露出当时美国政治斗争的一些讯息,也反映出联邦党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是大势所趋。

  经历了失去亲人怆痛的亚当斯,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省悟。他终于能够放下与杰斐逊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一笑泯恩仇,开始了两人晚年频繁的相互通信。杰斐逊表示:只要有政府存在,政治观点的分歧就会永远存在。亚当斯回应:咱俩谁对谁错,自有后人评说。亚当斯的家庭医生、也是美国国父之一的Dr. Rush对此则有独到的看法,他说:你们二人,正如我们革命的南北两极。

  1826年,合众国建国五十周年,健在的“国父”只剩下亚当斯与杰斐逊两人。为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画家John Trumbull创作了著名油画“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特意邀请亚当斯前去观摩。这幅画描绘了大陆会议成员们齐聚一堂,庄严签署独立宣言的场景,画上的所有人物被公认为是合众国的所谓Founding Fathers. 谁知老头没给大画家面子,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你这画是篡改历史。当时是战争状态,议员们都是在戎马倥偬中自个抽空来费城一趟签上自己名字,从来也没有像画中这样济济一堂地去签署过什么宣言。

  亚当斯反对浪漫化历史,他害怕子孙后代因此沉浸于由艺术拔高带来的神话性的崇高感中,而忘记了历史本身的活泼、生动,忘记了那些鲜活的挣扎与抉择、犹豫与忐忑、恐惧与虚荣、血泪与辛酸。他曾在信中问过杰斐逊:谁能撰写我们革命的历史?杰斐逊回答:没有人可以,除了让事实书写它们自身。短短五十年,革命的真实历史就已然失落,余者,大概也就是像面前这幅画一样充盈着英雄史诗主题的宏大叙事、但事实细节处又夸张到可笑的虚构艺术品了吧。老头幽幽叹气:再没有人——再没有人会记得我们革命的真实历史了。

  本来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有两位尚且健在的“国父”能够参加真乃无上盛事。然而就在7月4日当天,就在五十年前他们接引这个国家到地上的日子,这两位硕果仅存的“国父”、一生的朋友和政敌就同日离开了人世——这样的巧合无疑是双重的。剧集以对比蒙太奇不断在弥留状态的两人之间闪切,他们都在半昏半醒间记起了:今天是4号啊。实际杰斐逊是先走的,但亚当斯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Thomas Jefferson survives. 在最后时刻相伴身边的幼子托马斯怔怔地望着父亲,似乎没有弄懂这句话的意思。我想,亚当斯是想说:没关系,我走了,杰斐逊还活着啊,终于还能留下一位,一位独立宣言的签字者,可以参加你们的庆典啊!

  ——这里我流泪了……

  你可以认为这是创作者的煽情,但你无法否认,这是伟大的历史巧合赠送给他们的煽情机会。同时这又是一个有“主旋律”象征意义的场面:两种持不同政见的爱国者之间的张力将永恒存在、同始同终,恰如南北两极。

  最后的题外话

  我没发现本剧另有配音演员,那么一帮美国演员到底是怎么讲得一口好英国腔对我实在是个谜。卡司台词功底真心没话说。

  另外,如果今后有机会拍个麦迪逊的就好了,也是我感兴趣的人物。美国前四任总统都是“国父级”的,就是说,他们都是“老一辈”开国元勋;从第五任开始,就是他们的子侄辈接班了。

  当然,一部潘恩的传记片将是更精彩的,但我觉得不大可能会有,大家都有默契地、小心翼翼地绕开这个令人尴尬、不知道在哪里安放才合适的人。本剧则干脆假装他不存在,亚当斯等人从第一集到第二集突然觉悟了——是的,是全凭自己觉悟的,这里面完全没有《常识》什么事情。唉,那个可怜的尸骨无存的人…

  Dec 6, 2014

  《约翰·亚当斯》影评(七):死于七月四日

  导演奥利弗 斯通(one of my best favor director)有一部很有名的片子叫《生逢七月四日》,其实是一部好莱坞式的主旋律片,大约讲的是一名生于7.4的一名男孩子郎尼,从小便是一副社会精英的模样,长大后便参军报国,参加了越战,不想不幸负伤,成为一名半身不遂的军人。在经历了一番炼狱般的折磨洗礼之后,终于意识到了政客和国家概念的欺骗性,变成了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战争的残酷。

  不过这些都是艺术的虚构,历史上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大人物,虽然不是生于七月四日,但刚好是死于七月四日。不过这两个人刚好和郎尼相反,一生为国家(美利坚)的独立竭精殚虑。这两个人就是美利坚的开国之父们中的两人,杰弗逊和亚当斯。杰弗逊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是审阅人(虽然据说两人只做了极少的润色和调整)杰弗逊是第一任国务卿,亚当斯是第一任副总统。杰弗逊是第二任副总统,亚当斯则是第二任总统。杰弗逊更是第三任总统。但是两人却是终生的朋友和对手。而两者之间的情谊和敌对更是只能用跌宕起伏的传奇来形容了。这里我只能推荐林达二位先生的雄文上帝安排的通信(http://www.google.com.hk/search?client=aff-cs-worldbrowser&forid=1&ie=utf-8&oe=UTF-8&hl=zh-CN&q=%E4%B8%8A%E5%B8%9D%E5%AE%89%E6%8E%92%E7%9A%84%E9%80%9A%E4%BF%A1请一定要读)。

  我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我以前的确知道亚当斯和杰弗逊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组织了两个政党,而华盛顿总统对两人的政党行径深恶痛绝。也知道杰弗逊和财长汉密尔顿之间的独立。但是对亚当斯我的确知道不多。而在我少不经事的时候,杰弗逊几乎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但是,要多亏老田推荐的这部HBO出品迷你剧《约翰亚当斯》(感谢HBO),这部精彩的历史剧选取了亚当斯这样一个特别的视角切入美国独立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重要历史时段,我才虽然刚刚看了三集,不过再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剧集,在这里强烈推荐一下。因为这里不光有精彩的历史事实,更有活生生的细节,比如华盛顿的高大和谦逊,我们就可以从摩斯精彩的表演当中看到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富兰克林的老于世故和精于手腕,我们更是可以领略一二。虽然我以前也知道在制宪会议(后面还会再提到)的时候,一到谈不下去的时候,富兰克林就会号召所有人一起做祈祷,就好像有人点评西游记(金老先生)的那样,一到剧情无法推进的时候,就是南无观世音菩萨了。然尔我却不知道杰弗逊先生原来是那么沉默寡言的一个人,我还以为想他那么有文采而又思想激进的一个人,自然应该是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一个人呢。(唉,我早该想到)

  不过在看这部片子的同时,我还是愿意做些善意的提醒,现有大纲概,后才有细节传奇,这也是一位大姐(姑妄言之)教导我的,要观念正确,才可以bagua bagua。

  (原文如此:

  先看正史,再看野史,有个比照才不至于偏差太远。

  )

  我自己的观念是来自于这样的一本书,辩论-美国制宪会议实录,实际上是另一位美国之父麦迪逊的在制宪会议期间的个人日记。当然还有另一本麦迪逊和汉密尔顿以及杰弗逊杰伊合写的一本极有名的联邦党人文集,还有托克维尔的惶惶巨著《论美国的民主》,后两本我自己还没有研读过,不过至少大方向不会错。

  辩论这本书还是极有些特点的,首先它是第一手资料,不像联邦党人文集是为了宣传,自然有些观念现行,可以说是浪漫理想主义更多一点吧,辩论这本书呢则是谈话体,而且各州代表都有利益诉求,自然要更真实一点。而托克维尔的那本则是学者的研究文本,虽然也是能道人之所为道,发人之所为发,但是毕竟是一家之言,难免有倾向性。不过最好还是都读一下吧。

  最后,这部HBO的片子片头曲还是很震撼的,这里也推荐一下。当然还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比如片头当中那幅有十三段蛇构成的旗帜,号称是富兰克林手绘的,还有那个口号“Join or Die”都颇有令人回味的地方。电视当中的荷兰Vs斯洛伐克也马上九十分钟,有些东西还是留待以后和大家分享吧。

  updat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68c850100iwza.html

  这个blog不错,比如原片里面一再出现亚当斯的表兄,非常激动的一个人,原来是这个人:

  美国独立革命之父:塞缪尔·亚当斯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6889

  这里还有第一集的背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ba0db0010006fu.html

  update2:

  辩论这本书的翻译者 尹宣先生 在此书之前似乎不大为人所知

  但是翻译工作做得相当细致出色。

  除此之外,尹宣还特地加了很多脚注,为每一位参见制宪会议的大陆代表写了一篇小传,颇为传神。可读性很强

  可惜杰弗逊和亚当斯都没有,一个出使法国,一个在英国,所以并不能看到他们的发言。

  update3:

  今天下午via twitter,一叹一致敬

  RT @tanboniu: 何帆 :译林出版社新近出版《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即《联邦党人文集》,译者尹宣先生用两年时间重译这部经典巨著。与传统译本不同的是,尹用词考究,言语简洁,行文极富节奏感。译完,还未出版,尹先生即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约翰·亚当斯》影评(八):活生生的民族英雄

  整部连续剧看下来,感触最深的是作品一直以主角亚当斯作作为主线,丝毫没有偏离他。连开国大典的描写,也恰到好处的对主角,这个在开国是其实是个二线人物的亚当斯,进行了很好的安排。完整的写下了这个美国第二任总统的一生,观众完全可以从他一生的侧面,体验美国的诞生。很多观众看完都感叹,这是一部美国开国的巨作,但在我眼中它其实是一部很忠实的亚当斯的传记,只是因为描写得当,让观众体验到了当时的整个历史。

  作品中的镜头部分,还是走着老套的美剧镜头。连续剧的取镜大多都令人感到平庸,因为重点并不在此,和电影相比,连续剧更重要的只是说故事罢了,这部作品其实也不例外。有特点的取景只有一些拍摄个人画面的时候,总喜欢将后脑勺的空间留的很多,而脸部往往紧靠电影的边缘。而这种做法也是老桥段了。其中好几处向前延伸的镜头,可能由于没有摄影机轨道,那镜头抖动的不行,看了成本都花在场景和服装上去了。对男女主角的演技,还是好的没话说的。其实男主角Paul Giamatti,我一直都蛮喜欢他的样子的,只不过以前他在电影里面总是扮演配角,至今好像依然没有在电影大制作中扮演主角的经历呢~他和金-凯利,以及和罗素-克劳都合作过,而且演的都不错。之前我还看过他主演的一部很不出名的电影《美国荣耀》讲述的是美国的一名漫画家的故事,但是剧本实在一般。因此这次的作品相信是他事业上的一次成功了,期待他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啦~

  《约翰·亚当斯》影评(九):很好看的剧

  在美国住了十多年,对他们的革命历史却一直提不起兴趣,直到看了这部剧。第一集从1770年的波士顿屠杀事件开始。当年我刚到波士顿就在“政府中心”看到过那个屠杀纪念碑,一看只死了七个人就没兴趣再了解,现在才明白这个事件的意义。一小队英国士兵在大群市民用雪球石块棍棒攻击下向人群开枪打死七人,其中有孩子,这队士兵及长官随后被捕,在波士顿开庭审判,全城人怒吼着随时准备绞死他们,除了亚当斯没有别的律师敢为他们辩护。亚当斯找出群众证词中各种漏洞证实长官并未下令开枪,士兵是在市民一边挑唆一边挑衅下开了枪,最终说服陪审团为英国官兵成功脱罪,当然也得罪了这一城人。

  美国这个国家至今充满自我矛盾,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浏览任何媒体永远是垃圾与精华齐飞。这部剧对这点也捕捉的很好。一个一分钟左右的镜头紧盯一群波士顿暴民如何把一位英国关税长官扒光衣服,在惨白赤裸身体上浇下滚烫柏油然后粘满羽毛扛起来游街示众,画面之令人肝儿颤胜过历史书千言万语。另一方面,亚当斯这样在革命老区犯了众怒的人能成为开国之父,华盛顿这样打下了江山的人偏不做皇帝,这些事换了别的国家只怕也难。

  革命都是理想主义的。记得小时候看林觉民的与妻书哭的直抽抽,至今对林烈士“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与其等死不如求死的决心深深感佩。但林烈士究竟为了什么去死,他在这封信里没说明白,可能因为是给爱人的信,以情为重,只提到“为天下人谋永福”,这很崇高但有点虚幻。美国革命的理想主义有点不同,至少现在的美国人愿意把它描述的有所不同。这些开国之父前赴后继要做的事很具体,写一部宪法,然后去保卫它重于保卫任何君王。

  实施过程之艰险复杂当然很难概括。首先要不要独立就是大问题,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磨破嘴皮,一轮一轮无止境的辩论争吵,拉帮结派,背后捅刀子,游说,看眼色,改主意。一个电视剧能把这种场面拍好蛮不容易,这里面没什么情节主要得靠人物刻画,亚当斯的自负和暴脾气,杰佛逊的高冷且阴,富兰克林的老奸巨猾,写的好演的也好,可惜华盛顿这角色有点单薄,看得出他是个很谦卑的人,可能好人就是不容易生动吧。

  看HBO历史剧集一大享受在艺术史细节,他们是真肯花血本肯下功夫,以前看《罗马》对这点印象最深。这部剧七集里两集的场景设在欧洲,路易十六的法国,乔治三世的英国,荷兰共和国。法国那种大厦将倾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庭院宫殿衣着首饰,洒狗血的歌剧,宴会上俏皮空洞的对话,以及这一切给淳朴的美国人民带来的不适与震撼。亚当斯与英王会面一场特别有趣,乔治三世那时快要疯了,亚当斯本来就有点半疯,他们各自代表的国家曾经血浓于水,之后不共戴天,现在又要重新结为盟友,两人见面时缓慢的对话,出人意料的感情波澜,眼里莫名其妙的泪光,哎呀好玩极了,总之比习马会好看。我个人最爱的还是亚当斯去荷兰借钱一场戏,每一帧定格下来都是一副Dutch Golden Age的油画,地板桌椅床,餐具桌布,黑色丝绸衣服,高帽子白领子,门外的运河,连他妈云都象Ruisdael画的,无比过瘾。

  理想与物质间隐约勾勒出十八世纪的日常,交通和通讯,夜晚照明,病痛,一点片段让人可以开始想象两百多年前无论身为何种VIP要捱过每日生活所需的忍耐。亚当斯的妻子儿女接种天花疫苗和他女儿后来接受乳腺癌手术这两段让人毛骨悚然。但我们今天的舒适生活是有代价的,亚当斯夫妇和杰佛逊在法国看热气球升空那场戏,我们看到他们眼里的惊奇和敬畏,一面笑话他们对不到两百年后的登月还蒙在鼓里,一面又很羡慕,那时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多么新鲜。

  无论在哪个年代搞政治的人很多是自大狂,亚当斯在这些自大狂里又是出名的虚荣,这部剧的主创当然也不会放过这点。最后一集他已经退休务农,华盛顿送来他当总统时的夫妻肖像,揭开帘子看到自己神气的样子他忍不住喜笑颜开,后来又看到大型油画《独立宣言》里他站在杰佛逊和富兰克林后头,这老头就一直阴沉着脸,还跟人画家嚷嚷,You, sir, are not Rubens!

  他也写过《与妻书》,他在费城舌战群儒和后来在欧洲当搅屎棍的十年间他的妻子Abigail在马萨诸塞家中干农活带四个孩子,他们在这部剧里的很多对话直接来自那些年夫妻间绵绵不绝的通信,他说妻子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参谋,她给他提个建议或者批评,他一般是抵赖或直接否决,过一段时间后默默的去照做。

  亚当斯好象是美国这些开国之父里名声比较臭的一个,他的虚荣和坏脾气,以及因为虚荣和坏脾气给国家添的乱都将流传后世。但同样为人记住的有他当年在波士顿为被滔天民怨包围的英国官兵的辩护词,他将十三个争吵不休的殖民地团结起来的努力,他五十四年的爱情,他和杰佛逊破裂后重圆的友谊。

  《约翰·亚当斯》影评(十):滤去浮华

  quot;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

  ——John Adams

  “他的父亲是一位英格兰清教徒的后裔制鞋匠,又是牧师、农夫,还兼任着民意代表。他一生生活简朴,勤俭持家,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购置土地,从来不追求享乐。如果单从外表上看,没人会相信他是拥有数百公顷土地的大农场主。他这种脚踏实地、勤劳朴素的生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儿子约翰·亚当斯,可以说,在他全部的政治生涯中,亚当斯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一准则。”

  ——百度百科

  为人的真实与责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