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丝绸之路》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新丝绸之路》经典观后感集

2022-05-18 02:0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丝绸之路》经典观后感集

  《新丝绸之路》是一部由韦大军 / 丁虹 / 谷大象 / 张超英 / 刘勇良 / 林兵 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一):纪录片相关以及拓展知识

  ep1:小河文明的墓葬

  ep2:博孜克里克壁画

  简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5%AD%9C%E5%85%8B%E9%87%8C%E5%85%8B%E5%8D%83%E4%BD%9B%E6%B4%9E

  相关展览

  日本龙谷大学的研究成果

  该大学的壁画修复进度

  以上日文站点。

  吐鲁番的博孜克里克字公元3、4世纪以来各色宗教悉数登场、退出,在这块地方留下了丰富的宗教艺术遗产。博孜克里克的洞窟壁画群便是其中重要的遗址。

  1904-1913年期间,德国、俄国、英国、日本考察队先后来到此处,总共切割搬运了博孜克里克90%的壁画。其中部分永远的消失,大部分壁画散落在德国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某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印度某馆当中。

  目前只能通过数字技术做出虚拟的笔画石窟来一现当年风采。ep2中进行了部分展示。

  ep3:

  ……这集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不确定的。

  草原上的鹿石墓葬文化。

  古代人对生殖器崇拜不单单是男性的,还有女性生殖器崇拜。

  阿尔泰山,黄金产出地。

  第一份西方书面记录关于东方游记的书中记载了该地附近的“独目人”部落。该记录的地点与中国《山海经》中记载独目人独目国的地点不谋而合。

  独目婴儿出现的概率是1/16,出生不久就会死去。因而大群独目人从医学角度来说并不可能。

  ASA地外文明搜寻计划:独目巨人

  草原牧民的迁徙

  寻找草场

  争占地盘

  印欧人迁徙:驯服野马+马拉车的发明

  普氏野马:稀有活化石

  生产画面——不适请绕道。

  外形特征:四肢黑褐色,头大,脖子短,耐粗食,善奔跑

  群居动物

  杀亲:野马发生意外被淘汰,新的公马会将其后代全部杀死以保证血统纯正

  匈奴,公元91年,西迁

  罗马帝国受冲击。

  印欧人迁徙方向的改变。

  维吾尔族祖先,柔然人,锻造高手。

  马镫的制作。

  突厥武士石人:佩刀、擒酒杯。

  突厥汗国,无王宫遗址。

  游则生,固则死。

  突厥文字出现,后世演化发展为其他游牧民族的文字。

  一词双解:石头建立的城堡/石头建立的墓地

  ep4:一个人的龟兹

  龟兹的鸠摩罗什,70多岁在长安圆寂。

  佛教文化的兴起。龟兹王国。古代西域文化交融兴盛。佛教东传,大乘佛教西传。

  ep5: 和田

  和田玉相关。沙漠中的探险。

  ep6:敦煌

  敦煌壁画的修复保护工作、敦煌的被掠夺、敦煌不单单是佛教圣地,也是各种宗教文化的汇集地。

  敦煌壁画的损坏来自于水和盐。

  敦煌壁画都是泥质的。岩体中的水分携带可溶盐移动到壁画表面的过程中。如果可溶盐移动到泥层和岩体之间的位置,则会产生“空鼓”。盐分移动到泥层,则会使壁画表面鼓起,脱落,称为“起甲”。盐分如果移到了壁画表面,则会出现最让人头疼的“酥碱”。

  ep7:青海之路

  准格尔盆地古时层有柏木成林,因皇室修陵+建宫,大量砍伐,生态破坏。柏木生长周期十分漫长。15cm需60年。

  丝绸之路有经过青海高原一脉。也是主干道。根据考古挖掘的丝绸,可推测此处的

  人员来往。出土了来自波斯的丝绸。丝绸返销。

  少数部族与汉帝国的和亲。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二):第四集 一个人的龟兹 看片随记

  第四集 一个人的龟兹 佛教传到西域后,龟兹王室很快接受了这个信仰。当厌倦了世代为官的婆罗门贵族鸠摩炎游离到此时,龟兹国王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他,他们的儿子就是鸠摩罗什。 公元前1世纪时,龟兹是匈奴的附属国,汉匈两大势力在这里相互拉扯争夺,当汉朝取得军事胜利后,龟兹成了西域36国中第一个汉化的国家。 龟兹仿照印度寺庙建立了雀离大寺,也被称为昭怙(hu)厘大寺,也就是现在的苏巴什寺院遗址。鸠摩罗什7岁时在此出家修行,他的出现,竟改变了龟兹日后的命运。鸠摩罗什9岁时曾随母亲去往尼泊尔拜著名法师磐头达多为师,3年后随母亲返回龟兹。20岁时,龟兹国王(也就是他的舅舅)安排他和自己的老师磐头达多做了一次辩论,历时一个月后,鸠摩罗什脱颖而出,他国王被誉为龟兹国师,经常主持大型法师。他的神奇名声从西域传到了中原, 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位于渭干河北岸,克孜尔在今天维吾尔语中是红色的意思,这也许和山体的颜色有关系。如连环画一般,龟兹的画家们在石窟中描绘了佛陀转世之前的本生故事,强调克制情欲,严守清规的戒律,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年轻的出家人如何抵御各种诱惑。 在龟兹活动的人有公元前的雅利安人,后来的乌孙人、匈奴人、汉人、突厥人,和公元8世纪以后的回鹘人,以及混血的土著居民。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传到了西域,以后,随着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的往来,这一信仰逐渐扩大到了西域的其他地方,并开始向中原渗透。 唐代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路过龟兹,这里的音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写道,龟兹国在演奏管弦伎乐方面的水平,是最高的。在龟兹,无论绘画的风格如何改变,音乐和舞蹈总是不可缺少的,音乐和舞蹈给人们描绘了天宫美妙的情景。琵琶,箜篌,阮,排箫,横笛,鼓在壁画上大量出现,排箫和阮这样的乐器来自中原,横笛来自羌人地区,竖箜篌、琵琶这样的乐器来自波斯,弓形箜篌来自印度,而里拉这样的乐器又来自古代希腊。鸠摩罗什在翻译的佛教经典中多次提到这些乐器。 公元379年,车(Ju)师的前任首领和龟兹王的弟弟,出师朝见前秦的皇帝苻坚,他们处于权力之争,请求皇帝发兵进攻龟兹。前秦将领吕光攻破了龟兹,一件重要的战利品便是鸠摩罗什。他在凉州(今武威)待了17年,期间被吕光逼迫娶妻龟兹国王的公主,自己儿时的玩伴。 从唐代开始,中原的大乘佛教逐渐向西域反传,汉族僧侣来到龟兹,龟兹石窟中出现了”汉风“。 阿艾石窟位于库车县北部约70公里处的克孜里亚大峡谷内,目前发现的仅有一个洞窟,石窟距离克孜里亚峡谷谷口约1.5公里,它是一个具有汉人风格的千佛洞。 公元6世纪,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从贝加尔湖地区迁至蒙古额尔浑河流域,又于公元8世纪,从那里迁至西域,皈依了佛教。 龟兹的壁画,最初是龟兹人本地风格壁画,蓝绿色调;进而使中原绘画风格壁画;第三次是回鹘风格的壁画,带有大量的红色和多种明快的颜色,被称作回鹘风。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三):那些所谓“探险家”

  丝绸之路——汉代进入通畅期:唐代进入鼎盛期:元代进入黄金期:从古都长安到伊斯坦布尔,直线距离七千一百多公里。 中国唐朝僧人玄藏走过丝绸之路的1200年之后的一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先进入丝绸之路中国地段进行考古探险。丝绸之路上的许多珍贵文物便通过不断涌来的各国探险家之手,流向了这些国家博物馆。 今天,如果人们希望集中研究拍摄或欣赏丝绸之路中国故乡的文物,便一定要前往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和韩国。

  1.草原石头祭 虔诚的工匠们从公元5世纪起在这个名叫伯孜克里克的地方开凿洞窟,一些来自叙利亚的画家加入到佛教壁画的创作中。他们刚到吐鲁番的时候应该都很年轻,没有人知道开凿伯孜克里克石窟并在这些狭小的洞窟里绘满壁画需要耗费多少人工和钱财,也许心中有佛的人们并不是以生命来计算时间的流速吧。 但是,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墙壁上的作品完全消失了呢? 在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源自吐鲁番壁画。博物馆的人员介绍说:“这是德国唯一的一个展示印度及亚洲文化艺术收藏品的场馆,这个馆的核心藏品是吐鲁番的文物,那是四次吐鲁番的探险所得。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吐鲁番最重要的壁画,这里是吐鲁番的供养人即君王的画像……” 1904年9月,“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在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弗里德里希的资助下第二次进入新疆。到达吐鲁番的这支探险队由两个人组成,他们是柏林民俗博物馆的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和博物馆的勤杂工瑟奥多·巴图斯。 勒柯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发现一些硬币,主要是中国唐朝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珍贵的纺织品,大量的文书残片,这些文书包括17种文字拼写的24种语言的文字,历史上他们都曾在这片地区使用过。 伯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有美丽装饰的地方”的意思,美丽的装饰说的就是石窟中的壁画了。 德国探险队来到这里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绘制的作品。 勒柯克在日记写道:就在我们清理积沙时,忽然,好像变魔术似的,在墙壁上,奇迹般的露出了精美的壁画,其颜色是那么鲜艳,就好像是刚刚画完似的。 对勒柯克来说,来吐鲁番欣赏壁画作品并非是此行的真正目的。6年前,俄国探险家柯莱门兹在吐鲁番将壁画揭取运走,他是第一个对壁画用刀子的人。柯莱门兹的收获极大地刺激了勒柯克,这次吐鲁番之行,他和巴图斯既带着克鲁伯公司赞助的金钱也带着异常锋利的匕首。 于是,吐鲁番的壁画再次被钢刀刺入。 让我们看看勒柯克日记中的一段话: 一切对我们来讲,要么是在经历了如此的努力幸运到达,却由于战争或不幸而失去,要么最终以快乐、满足和被别人尊重而结束…… 在花费了很长时间的艰苦工作之后,它们成功地把这些壁画全部锯了下来。被切割下来的壁画被装进100多个木箱子里。后来经过20个月的艰苦跋涉之后,这批壁画终于运抵柏林。 在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吐鲁番的壁画在经过重新拼合后被牢牢地固定在展厅的墙壁上了。 而在伯孜克里克,失去壁画的墙壁伤疤不得不成为日后人们参观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切割者巴图斯的作品——他在失去壁画的残破墙壁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60年以后,一个噩耗对伯孜克里克来说是致命性的。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盟军反击德国,苏联的轰炸机群飞抵柏林上空。在柏林城饱受炸弹的同时,遭受厄运的也包括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展厅内被固定在墙壁上的吐鲁番巨幅壁画来因为不及拆下,只能任凭战火摧残。 在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官员翻开一本大画册感伤地说:“这是勒柯克收藏的画像全集,出版于1913年,由柏林瑞玛出版社发行。这里面有很多壁画的插图,而这些壁画有一部分不在我们印度馆内了,一部分在二战期间被摧毁了,一部分就应该在俄国的博物馆内!我们很高兴还能向您展示这些照片,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原始的壁画了,只留下这些图片……”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人们能够看到固定在墙壁上的大幅吐鲁番壁画。让我们听听那里的馆员怎么说:“你们看到的是一幅表现佛教中一个神的壁画,它是在1909年-1910年由谢尔盖·弗德洛维奇·鄂登堡院士从吐鲁番带回俄罗斯的。战争期间它一直被放在冬宫的地下室里面保存,战后,这幅画拿出来了,为了给公众展示,在卡斯特洛夫的带领下,一批高水平的修复专家用特殊的手段对壁画进行了高水平的修复,使它的颜色和构图很好地保存下来了。” 德国博物馆的人怀疑他们珍藏的一部分壁画在二战中被苏联人掠走了,言语中流露出愤怒和无奈,好像那些壁画原本就属于德国人。而俄国博物馆的人给予了同样斩钉截铁的答复。 然而,伯孜克里克的石窟却永远不能修复了。 1905年,勒科克携带吐鲁番壁画刚走不久,俄罗斯中亚考察委员会的鄂登堡便从敦煌赶到吐鲁番,他仅用10天的时间就将切割的伯孜克里克壁画装满了100箱带回俄国。 1910年,日本净土真宗西本愿寺的长老大谷光瑞组织的探险队来到新疆,橘瑞超作为主要成员在吐鲁番四处搜寻,在阿斯塔那墓地,他挖出了大量古代文书和丝织品,今天,7000件古代文书收存在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吐鲁番的部分壁画则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中,而另一部分壁画滞留在韩国,现收藏在韩国国立博物馆内。一些壁画残片就出自伯孜克里克,而没有人知道画面中的断臂又属于哪个身躯。 1913年,斯坦因带领英国探险队来到吐鲁番,当他看到被勒柯克切割后的石窟残壁时,对德国同行的粗暴行为感到十分惊愕。斯坦因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吐鲁番考察,然而当他离开这个地方时,仍然没有忘记将满满100箱的壁画和文物运走。因为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吐鲁番的壁画便被径直运到了那里。 印度国立博物馆馆长介绍壁画说:“这一部分显示的是菩提菩萨和前生的菩萨,它们来自伯孜克里克那个非常有名的中亚地点。这处场景显示的是菩萨前生的故事。菩提菩萨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戴着很美的项链。在这边,你可以看到许多其他的神也站着,这些是头发,已经灰暗了。另外的菩萨也许在这里,可是这部分在国立博物馆中是没有的。” 在伯孜克里克,人们观看壁画时是要带着无边的想象的,因为仅仅是一个石窟的壁画就分散在不同的国家里。

  2.和田寻宝 斯坦因第一次发现了这个古城——尼雅。他于1901年、1906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共掘获了去路文书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纺织品、家具等文物,而且还有一枚非常珍贵的中国瓷制印章。然而,最为重大的发现是在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这里发掘出了一个东汉时期的夫妇合葬墓。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夜晚,月光照亮了尼雅古城的佛塔,格外美丽。使得人们即便是在这沙漠之中也不免产生遐想:如果那对合葬的恋人旁边再有一件美玉陪伴岂不更加浪漫!

  3.敦煌 到1900年,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道士王圆箓与几位最不同凡响的西方探险家的交易,把全世界震惊了:前者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后者用少数银两换走了这洞中大批堪称文化宝藏的佛教经卷和各类文书。敦煌莫高窟就这样又重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自从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于20世纪初获取大量藏经洞内的经卷、文书、绢画之后,美国人华尔纳捺耐了许久,还是按捺不住了,终于来到中国。 1923年冬季,美国福格考察队在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一无所获,队长华尔纳带着对西方同行的极大怨气继续西行,目的地是敦煌。 当华尔纳于第二年初春出现在莫高窟时,他遇到的是和他的西方同行一样的情景,主持王道士外出不在莫高窟。然而华尔纳并不像斯坦因、伯希和那样期盼着进入藏经洞,因为他对藏经洞及其经卷文书兴味索然。身为艺术史家的华尔纳是带着剥离壁画的化学胶水有备而来的,因此他无须等王道士回来,便径直走入了莫高窟的洞窟之内。 一进洞窟,五光十色的巨幅壁画令华尔纳眼花缭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除了惊讶得目瞪口呆之外,再无别的可说。”于是在王道士回来后,他同样用给银子的方法封住了他的嘴。当夜深人静之时,华尔纳用化学胶水剥离下12块在他看来堪称绝世精品的壁画。与此同时,这位识货的艺术史家还盗走了两尊彩色塑像,其中一尊盛唐时期的供养菩萨像,现已被视为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4.青海之路 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克里富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着来自青海都兰的古代丝绸物品。丝绸衣物保存得非常完整,图案的内容有连珠文饰、含绶鸟、花纹和狩猎的场景。它们色泽绚丽、图案清晰,是中国青海唐朝时期的罕见文物。然而这些丝织品不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是通过走私的途径来到这里。它们具体是出自哪一个墓葬,属于哪位主人都没有记录。 从清代开始,都兰一带的古墓就被大量盗掘,许多完整而珍贵的古丝绸制品和其他器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失到中国境外。被破坏的墓葬大多被洗劫一空,许多墓葬还遭遇过焚烧。失去文物的墓室被粗暴地毁坏了,致使原本封存的历史信息失去了彼此的联系,而这种破坏至今依然存在。 不要读了几本地摊文学,就觉得盗墓是件很酷的事情。

  5.探访黑水城 公元1926年,由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组和中国学者共同组织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黑水城,在考察中他们用16毫米摄影机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拍摄,使更多的人看到了黑水城遗址的影像。 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时期,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族语音命名的城市。它位于东经101度08分,北纬41度46分左右的地方。党项人叫黑水为额济纳,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 历史上关于黑水城的记载少之又少, 说它毁于一场战乱,说它藏有大量珍宝。藏有珍宝的传说在20世纪初引来了一批批外国探险者,留下了一处处挖掘的痕迹。俄国人科兹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位。公元1909年6月,科兹洛夫来到黑水城,在这里进行了9天的挖掘后,用骆驼驮走了40箱约上万件的西夏文物文献。 那些文物文献当年藏身的西夏佛塔,它距离黑水城西城墙大约400米远。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馆员拉开一个巨大的抽屉,露出许多陶瓷残片。他介绍说:“这些碎片有1700多件,它们是彼得·科兹洛夫通过科学考察从哈拉浩特(额济纳)带回来的。碎片是14世纪中叶元朝时期的。这些碎片当中比较珍贵的是上面带有钴的花纹,如果我们把它们重新复原的话就可以想象得出它们当时精美的样子。” 在艾米塔什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存世最早的唐卡、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世上绝无仅有的双头佛像、西夏党项人的容貌和服饰……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编号有近万件之多,而被定名登录的只有8000余件。 中国著名西夏学者史金波教授,对于这批没有定名登录的文物文献,一直十分关切。几经周折,终于在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看到了一批从未在国人面前现世的西夏文献。这些文献装在110多个盒子里,大约有几千件。 俄国专家对8000多号文物文献进行整理、登录时,有的文献因无头无尾,不易定题;有的是西夏文草书,难以识别。所以定名登录的工作被搁置了下来。 史金波教授能够识别西夏文草书,他对这批文献进行了释读、登录。经过初步辨认,史金波教授认为,这些没有定名登录的西夏文草书文献中,有很多属于社会文书,内容包括户籍、军抄状、账籍、契约、告牒、书信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6.十字路口上的喀什

  1895年12月14日,斯文·赫定第二次从喀什出发,去挑战这“死亡之海”。21天后他们到达和田。在雇佣了当地向导之后,赫定一行沿和田河再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当地向导把他们带到了古代于阗国的一座故城,简单的发掘就使他大喜过望——这就是他找寻已久的消失的神秘城市!在这里,赫定发掘出相当数量的佛像、壁画、木板画、古代手稿以及古代钱币,它们的数量达500件之多,他马上命令随从将这些东西装箱运走。当他听说在沙漠的更深处还有一座几乎没有人去过的神秘古城——喀拉墩时,斯文·赫定顾不得自己一整天发掘的疲劳,命令随从立刻赶往那个地方,在喀拉墩,赫定的收获更为丰厚。 在喀拉墩,贪婪的斯文·赫定工作,忘“我”了,他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在那里又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面对不同文字的古代手稿和形形色色的文物,回到瑞典的赫定沉静了。 今天在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里完整的保存着斯文·赫定当年在和田发掘的文物和在楼兰故城发现的古代手稿。 不完整强盗名单:

  斯文.赫定(瑞典)

  大盗级别的人物,以探险名义抢劫盗取各地文明。

  俄罗斯中亚考察委员会的鄂登堡

  1909年6月,鄂登堡第一次率考察队到达新吸喀什、吐鲁番、库车等地挖掘古代遗址,劫走大量文物。 1914年5月.鄂登堡第二次率考察队来中国,考察地点就是教煌石窟。考察队成员中有画家、照相师、测绘员、民族学家等。那登堡一行于8月20日到达莫高窟。在莫高窟期问,偷绘了443个洞窟正面图,拍摄了2000多帧照片,劫走了多件壁画(片断)、绢画、丝织品、佛画像和写本等。 鄂登堡劫走的敦煌遗书主要来源是,北京政府在运走敦煌文书时,一些被遗弃的文书碎片,和一些因不感兴趣没有收集运走的藏文文献。鄂登堡还在莫高窟其它洞窟搜劫遗书,因此其所劫得的文书并非全部出自于藏经洞。 鄂登堡所劫获的敦煌文书,约18000余件,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日本净土真宗西本愿寺的长老大谷光瑞

  大谷光瑞组织的探险队来到新疆,橘瑞超作为主要成员在吐鲁番四处搜寻,在阿斯塔那墓地,他挖出了大量古代文书和丝织品,今天,7000件古代文书收存在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吐鲁番的部分壁画则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中,而另一部分壁画滞留在韩国,现收藏在韩国国立博物馆内。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斯坦因带领英国探险队来到吐鲁番,当他看到被勒柯克切割后的石窟残壁时,对德国同行的粗暴行为感到十分惊愕。斯坦因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吐鲁番考察,然而当他离开这个地方时,仍然没有忘记将满满100箱的壁画和文物运走。因为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吐鲁番的壁画便被径直运到了那里。(虚伪的人)

  ……

  还有太多的国宝永远离开了它的的祖国,想回也回不来了!

  当然,外国人纵然可憎可恨,但名族罪人也是不得不提,比如这位道士王圆箓――西方“探险家”的领头人,敦煌壁画的掘墓人。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四):这是笔记不是评论

  看了这部,就明白为什么《大明宫》和《圆明园》是走市场化路线的了。相对而言,画面没有那么震撼,场景没有那么宏大。内容丰富,作风严谨。

  第一集

  4000年前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当时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绿洲的欧罗巴人已经学会了畜牧和小麦耕种,羊毛纺织技术醇熟.这是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小麦.

  (今天看到2010年小河墓地古DNA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鉴定。结论貌似是父系欧罗巴人,母系亚洲西伯利亚及其他。混血。也许是吧。白种人和黄种人生的小孩,长得总是更像白人一点)

  第二集

  景教、袄教、莫尼教,这些听上去奇奇怪怪的宗教都曾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而其中的一种就是佛教。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记录着回鹘最辉煌的一段历史,然而却有90%的壁画被国外探险者切割,身处世界各地。

  第三集

  阿勒泰青铜时代的克尔木齐石人-塞人、吐火罗人、雅利安人东迁;目睹一只传说中天马的诞生;铜釜-匈奴人东迁;突厥是柔然人的锻奴、马镫和欧洲的骑士阶层;蒙古的突厥化;成吉思汗西征、中国四大发明西传以及欧洲的文艺复兴;游牧民族几千年的迁徙历史。

  第四集

  古代的龟兹乐舞传名中原,所用乐器许多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中国民乐乐器;古代的龟兹壁画让我想起莫高窟的壁画;也许莫高窟壁画舞技飞天的原型就是那些龟兹乐人?十六国佛教东传,鸠摩罗什,不知道他是否会有国土受侵犯之痛。他所梦想的东方之行竟然是从战争和押解开始。

  第五集 和田-于阗

  在维语中,塔克拉玛干是埋有宝藏的地方,过去的家园,还有进去出不来。死亡之海这个名字,维族人不喜欢!

  这一集里,有个小孩吃冰吃得高高兴兴的,结果被摄像机给吓哭了。呵呵。好可爱。

  第六集

  华戎所交一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再没有第二个佛教石窟寺遗址,在时间跨度上和信息承载量上,能与莫高窟相比拟的."

  第七集

  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从东北移牧到内蒙古西部,又迁徙至甘肃临夏和青海一带,征服当地的羌和氐,建立起吐谷浑王国。在南北朝晚期北方战乱的年代,途经吐谷浑的青海之路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干道。国都都兰直至唐朝依然是丝路重镇。吐谷浑古墓出土有波斯、中西亚、中原的丝绸。吐谷浑人与吐蕃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安多人。

  第八集

  今天才晓得,“额济纳”这个从小就听的地名,是来自于西夏语,意思就是黑水。纪录片讲述了西夏王国的黑水城,蒙古大军攻破的黑水城和马可波罗笔下元朝扩建的黑水城,最后一句“从公元1372年开始,由于黑水河被人为改道...”还是没好意思说是什么人让黑水河改的道....央视的纪录片,一贯的羞涩腼腆。

  第九集 喀什

  本来以为会说说回鹘、突厥、蒙古汗国之类的,讨论一下维吾尔族的族源问题。不料却在喀什的近代历史上下了些功夫,并且提出了复兴丝绸之路的伟大召唤。

  第十集 长安

  看过《大明宫》和《法门寺》,就觉得这一集好像概要,什么都讲了一点点,又没有讲什么。新奇的就是昭武九姓中的三个粟特古墓。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五):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评《新丝绸之路》艺术表现手法 《新丝绸之路》是一部关于追溯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不同于生活类题材的纪录片拥有有实在、具体的物质去呈现在观众眼前。而该片却好似穿越了历史长河,运用众多艺术手法将历史中的那条丝绸之路拉近我们,再见当时的繁荣与美丽。 《新丝绸之路》片头短短几分钟就引人入胜,利用3D技术还原地图将当时龟兹所在的地理位置具体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整个画面大多呈昏黄的暖色调,飞扬的黄沙、残存遗迹的黄岩还有沙漠上落下的夕阳都是一种陈旧的黄色,带给人一种历史厚重、沧桑之感。而片头又多次采用降格的拍摄手法和淡入淡出、闪回等多种剪辑手法,各种画面快速掠过,沙漠上跋涉的马队、石壁上留下未褪完色的壁画、僧人多次出现却又看不到完整的脸庞……使历史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有多了一丝神秘。如此看来就一个短短的片头,就将观看的人们领入历史的这条漫漫长路,跟随纪录片再去走一回。 第四集《一个人的龟兹》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以鸠摩罗什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佛教是如何引进西汉的,以及龟兹的兴盛发展史。使整段历史如演故事一般的具有趣味,免去了像历史教科书的枯燥乏味,让人自然而然的跟着纪录片的步伐去穿越旅行。对于主人公鸠摩罗什记录片启用了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来最大限度的还原,他的一坐一念就仿佛是真的当时的鸠摩罗什在眼前。此片大量引用历史资料文献来说明解释,使解说配上的画面更具真实感。其中许多画面还引用众多的影像资料来代替一味的解说,形象的再现当时的情景,使观众更轻易直观的看懂。而画面也由许多的空镜头组成,一望无际黄沙滚滚的大漠、被风雨侵蚀剩下的粗糙残垣断壁……这样大量的景物描写把屏幕前观众好像置身于那个空间,还能感受到黄沙扑过来没有水汽的风。影片再配上意味悠长的音乐,木鱼的敲打声、铁铃铛的摇晃仿佛自身就在丝绸之路上跋涉或者正坐在寺里潜心打坐念经。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本片巧妙的运用了艺术的表现手法把这段千年之前的历史再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能看见鸠摩罗什的脸庞,还能听见僧人细细的念经声,还能看见在大漠上缓慢前行的丝绸马队……这一切都那么近,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和文化,也借此永远的流传下去。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六):丝绸之路关日本何事,

  自从习大大提出”一带一路”,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有中国自己拍的,中外合拍的,还有地方台拍的, 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不知道看哪部,随便点开, 感觉这部由央视和NHK合拍的其实还不错,

  我以为是拍沿途的那些国家,以经济为重点,谁知道完全不是,竟然是以文物和地理位置为重心,想想合拍方NHK ,就明白了, 日本至今没有加入亚投行,对于所谓一带一路,他们的兴趣点绝对只是在文物上面,或者据说是借合拍纪录片顺便测量下新疆和其他地方,

  2战时期,惦记中国文物的,绝不是只有日本,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为代表的英国,勒柯克为代表的德国人,瑞典人斯文赫定,还有俄罗斯人,总是一百箱一百箱的朝自己国家搬运,更多我也记不起来了,对了还有天龙山石窟,让我知道了什么关野贞,常盘大定的功劳,

  摄影美轮美奂,这多少也有日本摄影师的功劳,音乐也不错,但是我怎么觉得丝绸之路,除了贸易往来,更多的是一种纷争和残缺呢,

  如同龟兹石窟那一整块一整块被化学药水或者斧锯揭去的壁画,竟然百分之890都没有了,敦煌那数十万卷文书,北齐开凿的天龙山石窟的惨烈遭遇,心里能无憾吗?

  纪录片里也有去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也就是这些文物最后栖身的地方,拍摄,从一个个仓库的盒子里拿出来,博物馆人员都在避重就轻的说起,这是他们的先驱探险家带回的了不起的杰作。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遗憾又无奈,国运不济又无力保护,也不能全怪别人,还也是不可能归还的了,

  博物馆都心照不宣,如果文物归还给你们,那博物馆岂不是将为之一空,

  放在那里,展示的也是你们国家,是吧,

  小日本其实内心就是羡慕中国的,比如敦煌,比如龟兹,比如中国的地大物博,古长安的繁华,古时学习,现在了解中国,或许只是为了打败中国,对此是否该有清醒的认识,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七):有好有坏,总体评价一般般稍差

  感觉解说词没有条理没有章法,缺乏对每集记录片的总体把握,看了半天也不知道编导组织一路上的考古发现倒底想来说明丝绸之路的什么重点,太琐碎了。

  前面的好几集看完都是这个感觉,然后就疲惫了,直接跳到永远的长安,因为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集,还好这集做的不错,长安都城的繁华和气势都做出来了,所以还是可以小满意一下的。

  总是做的不太好,感觉远比不上曾经看过的“1405郑和下西洋”

  但是音乐很好,不得不说

  总之,CCTV的纪录片制作水平还有其他很多的东西,比起PBS,BBC,DISCOVERY等等来讲,还差得很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