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观后感精选10篇
《客途秋恨》是一部由许鞍华执导,陆小芬 / 张曼玉 / 李子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客途秋恨》观后感(一):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88年百事巨星演唱会,哥哥躺在鸦片榻上唱《客途秋恨》(凉风有讯,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被李碧华形容为“真是荒 淫无道”,这四个字真是再好也没有了,好似放眼香江,除了这一个,再没人配演十二少。
《客途秋恨》观后感(二):遥远的过往,深情的思念。
不知该如何形容这部片子,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以及被迫接受的种种无奈,无比真实的呈现了导演独有的细腻和人文情怀。缓慢的叙事风格,镜头的捕捉,画面的定格,对白的字斟句酌,都在努力把人拉扯回小时候,回到过去的记忆中,回到对故人的思念中。
《客途秋恨》观后感(三):春会到来?
整部片没有一个明亮的画面,连孩童时期的都没有。全是黑压压的一片,压抑不堪。
生活成了一抹沉重的秋色,是否还可以请白雪来掩盖,好安慰自己,春会到来。
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想起,是什么让我们从无忧无虑变成沉重不堪?
《客途秋恨》观后感(四):爱在许鞍华
许鞍华导演的每部影片都很有温度。
《客途秋恨》的故事很好,创作班底也很好,编剧是吴念真,就连主题歌都是一顶一的名角梅艳芳唱的。还有字幕方式很赞,钢笔体。喜爱张曼玉那件渐变色毛衣。
《客途秋恨》观后感(五):一个人只有在故乡才会如鱼得水
看张曼玉好早的影片。
张曼玉演长女晓恩对母亲一向的感情隔阂,在陪同母亲赴日本省亲时才切身体会人在异乡的孤单惶恐心理,母女之间方得以心灵沟通。
她看见了一个在香港家里一无是处的妈妈,在故乡日本却是同类中的佼佼者。
一个人只有在故乡才会如鱼得水。
《客途秋恨》观后感(六):一些想法
相对被低估的一部电影,无论在香港新浪潮 女性电影 民族志电影 上都应该有一席之地,许鞍华早期功力真是不可低估,短短九十分钟融合四条时空交互的故事线,完成两个女性的成长和自我认识,互不喧宾夺主,互相交映生辉,吴念真的剧本扎实从容,“可是妈妈还能像我一样去谅解亲人吗?”相比之下张艾嘉的作品要刻意些许。别府和广州的两种回归都代表对故乡的认同和拒绝,毕竟都回不去了,“要对中国有希望啊”
《客途秋恨》观后感(七):是客在他乡,也是家国之客
为陆小芬配的日语配音与国语音色音调差别一下就出来了,硬伤可见当时技术。陆小芬演的日本女人多生硬啊,角色也很讨厌。张曼玉倒是入戏的。再者,夹带太多中港澳日国族叙事,每个人物背后影缩了一种立场(爷爷奶奶-澳门/大陆/广东/孙中山、爸爸-国民党、母亲舅舅-日本满洲)又没有统合的视点,失于凌乱。影片最终张曼玉扮演的叙述者是回到了香港本位。其实若说祖孙三代结构三代历史的话,倒与侯孝贤《童年往事》处理历史的野心有相似的。
《客途秋恨》观后感(八):凉风有信
在晓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爷爷是从青岛来四川支援西部建设,从此扎根西部小城。小时候也是趴在爷爷肚子上,缠着爷爷一遍又一遍讲述他小时候去海边摸螃蟹贝壳的故事,虽然听了好多遍,但现在也记不清了,大概也有点死里逃生神明庇佑的色彩吧。
老胶片的色彩现在看起别有滋味,衬托女导演的细腻讲述,故事就像是普通人在口述历史,我们从书上读到的历史,对于他们就是生活,也是命运。
《客途秋恨》观后感(九):他们谁有我这样的女儿
看的是国语版。
电影进行到后半部分,葵子带着阿恩去日本,在那些旧人旧事面前一再重复的说:“这是我的大女儿。刚刚从英国硕士毕业回来。”特别是在旧情人的面前,她喝得半醉,拉着女儿的手歇斯底里的说着旧情人是如何不如意,是如何后悔。“他们谁有我这样的女儿!”
这些情景,是熟悉的,是我经历过的。
所以我明白葵子的心情,也明白阿恩的心情。只是我不能站在母亲的角度,我永远也不要自己变得那样。其实我不如母亲强,所以更不想像她那样天地坠落,永不翻身。我不如她坚强,我承受不起。如此而已。而且,我也不会再有一个“这样的女儿”。
我不要。
《客途秋恨》观后感(十):短评
看完之后对人生有了多层理解,人生本来就是有很多个微妙的因素,一起引向最后一个结果。一家人,身世飘零,家人之间,也需要去理解对方,换来亲密,一生中多少悔意与无奈,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客途秋恨,客途是真的,似乎到哪里都不是自己的根,葵子怀念了几十年的故乡,回去之后却想念起广东菜来。她见旧情人的那一幕让人动容,多少年都忘不了,她回去就是想证明给其他人看,我比他们都过得好,但真的吗,面子上是的,每个人的生活,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