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焦点新闻》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焦点新闻》影评精选10篇

2022-04-08 03:0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焦点新闻》影评精选10篇

  《焦点新闻》是一部由科斯塔-加夫拉斯执导,伊夫·蒙当 / 艾琳·帕帕斯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点新闻》影评(一):Z

  《焦点新闻》影评(二):意识形态的疾病就像病毒,也要采取预防性措施

  1960s冷战时期,右派军人和警察控制下的国家(暗指希腊),为打击左派参议员在国内的演讲煽动民众,派打手暗杀参议员。之后又百般掩盖真相,毁灭证据、杀害证人,事情败露之后,尽管被有良知的法官控告,军警高官却只受到象征性的行政警告,不了了之。 正如影片开头,警察局长说的:“意识形态的疾病就像病菌,也要采取预防性措施。我要告诉你们这些高级政府官员,我们一定要保卫我们的国家健康的躯体,治好这些有病的,我们必须扫荡一切疾病”。

  《焦点新闻》影评(三):Z

  是部老片,看起来有隔膜感。(尽量不要看老片了)

  配乐有些部分不能理解其美感,感觉怪怪的。

  有些地方很好,音乐很美。

  一部政%治黑幕片,但这种美好的结局,能否出现在现实?

  不妥协的法官,追求真相的记者,热心的民众,我们没有。

  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国产的政223治黑幕片之类的东西吗?

  我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下?

  影片的名字,倒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取名的,简洁明了,又耐人寻味,好。

  怎么样的政%府是完美的,是好的?

  《焦点新闻》影评(四):政治的黑暗与生俱来

  《焦点新闻》明明白白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政治斗争明确的黑暗,那里那还有什么正义,那有什么正直,那有什么真相,直接是赤裸裸你死我活,直接是赤裸裸的暗杀。这样明显的杀害行动,在政治斗争里想怎么歪曲就怎么歪曲,没有事实可言,有的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生活还在继续。

  看来政治斗争是全世界共有的,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差不多。已经不存在良心与原则,而只有胜利只有权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直接用杀人的方式也在所不惜。政府也全是为权力掌握着说话,根本没有对与错。看来所谓的犯罪只对平民老百姓起作用,对政治家就是完全另外一个世界,法律只是他们的工具,所有事情都是他们达到目的的利用对象。

  其实不管谁胜谁负都是失败。这个世界离真正美好完美实在太远太远了,所以这样的斗争每时每刻还会继续。只不过有的政府比较强硬开明,老百姓稳定安居乐业。有的政府无能腐败,老百姓就要求换个政府。天下都一样,走到那都是如此,看来只有在自己内心寻找一片安静之地。

  《焦点新闻》影评(五):《Z》观影笔记

  政治斗争题材的电影看得并不多,刚看完《Z》,能记起来相似的也只有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本人对政治相关的电影实在是接受无能,因为本来政治神经就不敏感,二来那些曲里拐弯的政治党派和政治名词我也实在是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上面两部片子之所以让我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都把政治的明争暗斗掐进了悬疑的框架中。

  不过,在这里想说的是,这两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都是电影结尾。《Z》结尾,本以为真相大白之后大快人心的结局会出现,结果没想到给我们宣布当事人各种结局的小记者也被定格成了黑白画幅,紧接着“因某某某某罪被判入狱三年”的冰冷女播音员的声音飘进来。形势再一次逆转,“政治”的游戏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游戏,也并不是理直就可以气壮的游戏,而是强者们的游戏,权力的游戏。(或许这正是为什么我很讨厌政治的原因?)《Z》的结尾这番逆转,无疑是要引起观众们的重视——政治阴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并没有因为信息的披露或者舆论的导向而消失。细思极恐,我们生活的世界竟然是被这种恐怖的事物所控制的。

  《幽灵代笔》也有类似的结尾。男主角捧着一大堆稿纸紧张地挤出会场,自以为终于可以得逞。于是在蓝色阴冷的天空下,他匆匆从右走出画外,紧接着在画外传来一声尖利的刹车声和撞击声,然后就是群众演员们捂着嘴巴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看向画外发生车祸的地方,天空飞来一张张白色的稿纸……这一个镜头且不说把画外空间表现得多么到位,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一个镜头逆转局势,和《Z》最后一分钟逆转两个党派的形势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落脚到这里,还是上面提到过的那句话。政治是个危险的东西。

  《焦点新闻》影评(六):Z的心还在跳动

  能在大屏幕上观看这部政治电影的开山之作是种幸运,能看到85岁的导演加夫拉斯老爷子亲临电影资料馆更是荣幸。 政治电影看得不多,不过如此赤裸裸还原政治事件的电影真心震撼! 全片开始这句“此片故事如与任何真人真事相似,决非巧合,而是有意为之。”给力! 影片是以1963年希腊统一民主左翼党议员戈里奥斯·兰布拉基斯被右翼军人势力杀害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的,最后军事独裁政府上台。 其中两段情节给了我相当大的撼动。 一个是左派议员主持的集会被各种阻挠,军方指使流氓无赖冲击会场,袭击反对派领袖这段表现的十分写实,没有遮遮掩掩,没有象征隐喻,军方、警察的视若无睹,流氓下作残忍的手段,尤其是左派议员被打后在房间颓废的背影,让我无比的压抑并被迫感受着那种恐惧,如身临其境。 另一个是年轻法官在排除万难给军方定罪的片段。每一位军方人物的审判过程和拍摄表现方式都是一样的,人物走过记者围绕的外屋,给人物勋章特写,人物进入内屋坐下,法官告诉他被判决一级谋杀,人物羞愤的离开。四段程式一样的拍摄带给人的不是重复的感觉,而是解气!十分的解气!直到那时,我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才彻底发泄了出来,有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 这部片子看完心里沉甸甸的,当然结局仍旧不美好,这才是政治的真实面貌,但是我能感觉到,Z的心还在跳动! 向老爷子致敬!

  《焦点新闻》影评(七):他还活着

  感想很混乱,没有什么逻辑,想到哪里说哪里,莫怪。

  跟着一位靠谱影评人的推荐按图索骥,能有幸看到很多杰出的电影,比如Roger Ebert着力推荐的这部Z。不幸的是,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悲哀地意识到,也已经被老先生的影评剧透得体无完肤了。如果不看影评,我大概能体会到这位检察官是如何一步步执行公正,完成与观众的同步;但如果没有老先生的影评,我就会错过这部好电影。

  IMDB上,一位影迷表示,自从看完此片的预告片他便被深深折服了。但不幸的是,1969年那个时候,美国人支持的是希腊新上台的军事政府,因此这部片子本来是不可能进入美国院线的。然而奥斯卡给了此片大奖,迫于奥斯卡压力,有关部门只能被迫批准这部电影的上映。

  亮点就要来了:

  据此人说,他去一个小镇上电影院买票,当时是下午,只有他一个观众。卖票大厅里徘徊着一个气质酷似便衣的黑衣男。这位观众买了票入场时回头看了一眼,他看到这位便衣走到他车边,拿出个小本,抄下来他的车牌号码。

  Yves Montant在出演了这部片子之后,被美国拒绝入境签证。多方努力之下,他终于拿到一张24小时的签证,从而得以赴美参加他另一部获奖影片的颁奖仪式。当晚他马不停蹄地参加了一场脱口秀,在现场,他告诉主持人说,签证午夜就要过期,他马上就要去赶飞机。在这期间,有关部门一直在亲切地关照着他。这时摄像机镜头一转,观众们可以看到一个便衣尴尬地消失在幕后。

  同学们,这是1969年代的美国。

  而这只是一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啊。用得着那么深仇大恨,那么草木皆兵么?

  而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是一部政治惊悚片。他就是一部惊悚片。你看,这哪里不是惊悚片:记者的稿子居然能发。他们的检察官居然坚持公理和正义。他们的法律居然有用。他们的法庭居然能审判军人。他们居然有那么多说真话的,不害怕的证人。

  Z这个字母一直被佐罗垄断着,现在算是有了新的意义了。

  Yves Montant从造型到气质都酷似哈维尔。

  《焦点新闻》影评(八):卑微而倔犟的活着

  类似的场景在贵妇失踪案中也有展现,火车上一位中年妇女莫名其妙地消失,所有她遇到的人,做过的事都被一下子抹杀,唯一一名对她的存在深信不疑的女人被诊断得了幻想症。两个在餐车上见过她的英国人为了不耽误回去看棒球比赛,撒谎从未见过什么中年妇女。一等座里谈情说爱的男女为了不至于被调查曝光,最终双双缄口。说到底是因为自己未必就那么干净,怕麻烦,怕被牵连,再或许是担心遭到报复。这种担心无可指责,一个生活得乐悠悠的人,若是因为爆出某件不得见人的内幕,甚至可能招致妻儿不测。老家邻村有户人家,去年冬天的某个凌晨睡得真酣,听见屋外枪声,她披衣出门一看,发现自家的狗躺在血泊中,然后路边出现两个彪形大汉,要将狗拖上车,她俯下身摸着狗,与其理论,说这狗是我家的。俩男人掏出猎枪,说你要是敢动它,下一个躺着的就是你。她只好眼睁睁看着狗被抬上面包车,喷着黑色的尾气,一溜烟地没了踪影。更可恨的是,第二天夜里她家喂牛的草垛子被人“故意”点着了,之所以是故意,是因为后来没烧,她便拾了点柴火,砍了些蒿草,堆在原来的草垛痕迹上,却再次难逃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冒起浓烟的命运。

  年初在家里,我看着家里的两条大狗,跟家人叮嘱,要是听到类似的枪声或者自己即使看见狗被人抓了,也装作没看见,不要出门了。我知道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有人会鄙视我,动物保护的人会说这是对狗不负责任。我爱它们,可没办法时刻保护它们,这是我和我家人的无能,是狗找到这样的主人的悲哀。

  我以前认为,人要不是逼不得已,大抵是不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可我最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依然有那些通过不择手段,挖到第一桶金的人,衣食无忧了,生活富足了,还要继续不择手段?此时的逼不得已早已烟消云散了啊。又是什么在驾驭着肚皮日益隆起的人们,从贫穷中挣脱又骑到贫穷之人的头上?如《吉普赛之歌》里的青年,从小为人指使,在大街乞讨行骗,后来自己跳出来,便又成了缺胳膊少腿等人的雇主,继续着乞讨行骗的买卖。

  前几天看了个帖子,里面说她的朋友有一天在超市里顺手拿了件价值十块钱左右的东西,被监控记录,带到保安室,保安对她朋友进行巨额罚款,他明明知道超市保安无权罚款,还是东挪西借,认栽认罚了。保安威胁,不认罚就带到公司,送到派出所,之后可能发生的事可想而知,工作没了,再被雇佣的可能性也没了,周围的人另眼相看了。于是花钱买教训,花钱解决麻烦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上佳选择。只是不得不让人遐想,事情难道只能这样吗?诚然牵羊不对在先,何以出现后面更为不义的“勒索”?何时人才敢在受到勒索时,直播110,而不至于遭到通知家人,朋友,弄得路人皆知,颜面尽失的厄运?对这种一时贪恋的惩罚是不是太重,而对那些动辄挪用上亿,建造形象工程的项目却拍手称好?后来我还听说,有些超市专门将一些东西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故意“愿者上钩”地叫人拿走,然后某些人勇猛地冒出,将作案现场逮个现行。不禁让人怀疑,在触手可及的桃李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抵抗那种香味,而不伸手摘一两个的诱惑。

  讽刺的是,上面那个声称要配合警×察抓到凶犯的人,根本没曾想到,幕后的凶犯正是他要配合的那帮人,这是1969年电影《焦点新闻》里的一个片段。像超市的防盗系统,一切都是精心设计,预谋良久的,监控的功能从预防,悄然一变,成了诱人耳目的直勾子。好比监狱的作用恰好是教坏一个好人如何犯罪一样。

  但总有一些彪悍,值得当代后世敬仰之人,他们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威胁所迫,敢于不计后果,勇往直前,好像电影中的法官,他不计前途,细细追查,一直查出将军那只黑手。可是,正义似乎昙花一现,美好也只是海市蜃楼,过不了多久,那些曾经的阴暗会再次袭来,而那些自以为伸张正义的人则在一场场“意外”中销声匿迹。人们对这些人的记忆,便只残留着诸如颠覆,煽动,等莫须有的滔天罪犯形象,然后不乏对他们的嘲笑,鄙视,甚至唾骂。就好比,老家人谈起邻村那家狗被偷事件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是,那户人家真傻,何必拿鸡蛋碰石头。

  双旗镇刀客里有这么一幕,少不更事的男孩无意中杀了强盗兄弟,村人害怕惹祸上身,一致要将男孩扭送给强盗大哥,所谓冤有头债有主,祸不因我高高挂起。而在男孩最终战战兢兢手起刀落,要了强盗头目的性命后,又有村人对男孩投谄献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道德,法律,正义,等,大概也是如此,脆弱得只是犹如墙头那根基浅薄的小草吧。

  《焦点新闻》影评(九):导演说

  《Z》是政治电影的一部代表作。“政治电影”一词即发端于这部影片的问世。由于此片一推出就震动了国际影坛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这不仅使科斯塔—加夫拉斯一举成名,而且推动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兴起了一股政治电影的热潮。当然,这股热潮的兴起与动荡的国际形势及各国国内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政治电影并不是一个流派,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席卷西方影坛的具有明显政治性质的创作倾向的影片,这类影片主要包括那些表现当代或历史上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的故事片以及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揭露当代某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故事片。由于影片创作者的世界观各异,这类影片也并不都是严肃进步的,也有不少是极“左”的或反动的。至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在法国兴起的由各战斗团体摄制的带有纪录性质的宣传鼓动片则被称为“战斗电影”,它虽然也可以划入政治电影的范畴,但由于这类影片是在非商业系统发行,且艺术质量较差,所以并没有起到多大影响。

  《Z》所以能取得轰动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敢于揭露当代国际政治丑闻,鞭挞统治集团的暴虐行径。揭露一般社会问题的影片早已有之,但揭露当代重大政治事件,且矛头直指统治阶级的却属《Z》首创。这部被誉为“法国第一部真实的政治电影”的影片是以1963年5月22日希腊统一民主左翼党议员戈里奥斯·兰布拉基斯被右翼军人势力杀害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同时它也影射式地反映了1967年希腊“黑色上校团”执政前后各派政治力量间的复杂斗争。影片通过对军人集团秘密策划谋杀,付诸行动到插手审判、干预法庭乃至他们发动政变后,推翻原判,把有罪的定为无罪,无罪的判为有罪这一过程的详尽描述,及他们发布的那些禁令,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军人政府的法西斯野蛮行径。

  当兰布拉基斯事件正引起希腊乃至世界上许多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慨,当这样残暴的法西斯政府仍在台上实行强权政治的时候,加夫拉斯敢于毫不含糊地把事件真相公诸银幕,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暴虐的统治集团,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影片之所以没有采用真名实姓,而用“Z”(Z在希腊文中有“仍然活着”的意思)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并以“地中海某国”代替希腊,是因为编导考虑到刚刚上台不久的希腊军政府会以种种借口将其扼杀,但他们又不甘示弱,便在影片开头打上这样的字幕:“此片故事如与任何真人真事相似,决非巧合,而是有意为之。”不出所料,影片问世后,在希腊马上遭到禁映。不过,希腊当局却无法干涉它在其他国家的上映权。

  其次,此片开创了纪实与虚构浑然一体的叙事风格,以侦探片的形式来表现真实政治事件。加夫拉斯的影片颇注重大众性,时刻不忘观众的欣赏需要。为保持这桩严肃的政治事件的高度真实性与可信性,又考虑到适应观众的观赏心理,加夫拉斯巧妙地把纪实与虚构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侦探片风格,即以侦探片的形式来叙述真实政治事件。影片首先制造了车祸这个悬念,然后通过法官进行的一系列调查使情节逐渐深化。随着证人提供的一条条线索,影片出现了一系列回忆镜头。由于证人不断遭到暗算,情节不断跌宕起伏。一个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贯穿影片始终,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最后,真相大白,四个高级官员受到指控,他们的拙劣表演又使影片从严肃的气氛转入了一个闹剧的高潮。在这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导演又提出了一个个令观众深思的政治问题。加夫拉斯首倡的这种政治侦探片风格,不但赢得了观众,而且还被许多导演纷纷仿效。

  强大的演员阵容是此片的又一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尤其是在新浪潮时期,以“作者论”占居优势,导演主宰一切,演员很少起到应有的作用。像好莱坞电影中明星荟萃的情况更属罕见。在本片中,加夫拉斯启用来扮演主要角色的均为法国一流演员,他们对观众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的杰出表演大为影片增色。

  加夫拉斯是个原籍希腊的法国导演,他之所以敢于拍出《Z》这样一部鞭挞军人政府的影片是有其原因的。他1933年出生在雅典,10岁时,曾因他的伙伴和他开玩笑在他帽子上画了镰刀和斧头而在街上吃了警察的一顿棍棒。18岁时,他又因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抵抗德国占领运动而被拒于雅典大学的门外,甚至连获得一张驾驶执照的资格都没有。面对冷酷的现实,他只好在1952年告别故土父老到巴黎索尔本大学攻读文学。之后,他又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深造,并从此干起了导演工作。1967年4月加夫拉斯在去雅典探望父母的途中阅读了希腊青年作家瓦西里科斯写的揭露兰布拉基斯事件的小说后,义愤填膺,决定立即把它搬上银幕。

  加夫拉斯是擅长拍政治片的导演,继《Z》之后,他又根据国际、国内各种真实事件拍出了一批颇有影响而又引起很大争议的政治片。

  《招供》(1970)是根据逃到西方的捷克前副外长阿图尔·朗登的回忆录改编的。影片描述这位早在30年代就参加革命的政治家如何在纯属捏造的斯兰斯基叛国案中被秘密绑架,因拒不认罪而受尽折磨,最后由于身心疲惫和家属遭受死亡威胁不得不“招供”自己是“叛徒”,直到苏共二十大后才获释。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后,他逃离国境。这部影片一直受到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影评界的攻击。

  《失踪》(1982)则表现美国参与智利军事政变的情况。影片通过一位美国记者在政变期间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政变集团滥杀无辜的残暴行径。他们竟无视国际法,对外国公民也极尽侮辱、迫害之能事。这位美国记者由于报道了事变真相而身陷囹圄,由于进步人士的救援才免遭枪决。影片展示了中央情报局人员的一系列活动,明确无误地点明他们就是这场为推翻亲苏的阿连德政府的军事政变的幕后策划者。片末美国参议员对这位记者所说的一席话,更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片获同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加夫拉斯推出这一系列政治片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唤起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意识到在我们这个政治化的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同时,我也提出问题,揭露事实真相,以便让观众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