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旅行的意义
向善,向美,向远方
◆ ◆ ◆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from温暖-第1017篇原创文 清晨六点 遇见每一个 向阳而生的你1
不同的地域文化,生存环境,地理位置,会孕育出不同的民俗文化,风土民情以及生活方式等。
就拿中国来说,一提及北方的风景,你可能会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在南方,会想起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也跟你生长的地方有关。我们会形容北方人,大气,豪爽,仗义。但对南方人的印象,却是温婉,秀气,有灵性。
甚至南北方的饮食,也有较大区别。比如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在烹饪时,讲究火候,以色艳味重取胜。南方喜米饭,在刀工,用料和花色上,讲究细腻和精致。
当你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可能接纳生活的能力和阅历,都有所增加,甚至也会慢慢地改变自己最初的习性。
但无论一个人走过多少路,行过多少桥,最终他的骨子里,依旧残留着从小培养起来的人生价值观。
有时我们外出旅行,看似是在探索,自身以外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其实当你见了天地,见了众生,最终你的目的地,还是见自己。
但没有这个过程和经历,你就会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像盲人摸象般,很难见到生活本真的全貌和真相。
2
当我们身在异乡,见到不一样的人,领略不一样的美景,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时,会觉得世界好大,大到彷佛有许多种选择和余地。
可无论你走到哪儿,最终你的落脚处,也只是一隅之地。你生活的半径,始终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也许你会问,那我们努力将自己的身心,往外延伸和扩展究竟有何意义?
其实你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钱去生存和生活,才能淡定地说钱不重要。
你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缘分和偶遇,才能笃定踏实,认定一个人为此生最爱。
同理,你只有见识到更多丰富有趣的生活,才能安下心,定下意,去过真正适合你的日子,
彼时,或一单食,或一瓢饮,或柴米油盐,你都能以更加平和从容的态度,去面对,接纳和承担。
而不是心浮气躁地对当下的生活不尽满意,也不是放弃一切,该有的承担和责任,去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
有时,你以为不断地去寻求更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其实当你无法安于每一个此时,此刻,此地时,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过是一个邮差而已。
3
我时常在想,家乡对一个人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
始终会惦记着儿时曾生他,养他,见证过他童年的那一片小山村,小水沟,以及小乡镇。
其实说到底,落叶归根这个词,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人世走过一遭后,能看淡繁华,最终坦然地回到原点。
无论我们身在哪里,也无论我们生归何处,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
但不同的是,有的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也在纷繁芜杂中,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而有的人,用尽毕生的努力,不仅攀登上了自己心中的高山,也能原路返回,找到自己来时的路。
旅行仅仅是,行走人生时的一个途径,媒介和方式,但并非最终目的。
太多时刻,我们的烦恼,就是既无法挣脱于尘世的纷扰,将自己久困于凡世俗尘中,难以挣脱出来。
又无法逃离对未知的诱惑和迷恋,总是无法在看过奇峰异景后,做到收心,回神,然后安心去过普通,平凡且琐碎的庸常生活。
如果你足够有智慧,就会发现,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一场盛大的旅行。
你应该怀着感恩,向善,布施的心态,去珍惜和敬重,这世间的一切好与坏。
写于2019.7.21
:
友们,送大家三张图,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的镇窟之作。
我从解说员那里,特意照了这三张照片,据说,心情不好时,多看看它们,有治愈的效果。
- END -
作者:李思圆,新书《生活需要孤独感》正在热销中。微信公众号:温暖的女子(-312),新浪微博:@饮水-思圆,专栏作者,写安静从容,有温度,有力量的原创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