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1
为什么?
第一集有这么一个场景,
“方一凡,你说你对得起我吗?
…………
有多真实呢?
我们尽管隔着屏幕,
却好像自己就是那个被怼的儿子,
还不算完,被碾压的尾声,
“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
“我随我爸呗。”
“你也没随你爸啊,你爸也是学霸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2
关于中国式家长,
他们往往都有“两个孩子”,
一个是自己家的孩子,一个是“别人家的孩子”。
就拿方家来说,
就给了他们不小的震撼——
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都在家里,
童文洁能怎么办?
就连网友都说:
饰演童文洁的海清太可怕了,
演得和我妈一模一样。
扎心吗?更扎心的是,
却在中国式父母粗暴的对比中消磨了对彼此的印象,也消磨了对自己的期待。
3
一位匿名网友也有同样的疑问:
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18岁,
母亲对我从小要求严格,
…………
很多时候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做,
她就会打骂我,
她告诉我她是爱我的,
有时候我会觉得是真的,
有时候又会觉得她根本不爱我,
她只爱她自己。
但我知道,她一定认为女儿是完美的。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么:
父母为孩子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
却无法容忍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所以她才会用超标的严格,
去扼杀孩子那份不完美的自我。
而这,恰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承认补习班报得太少,
承认自己不够严厉……
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4
前几天看到一条热帖,
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极少极少,
而聪明人的孩子大多也没那么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
知乎数据帝@chenqin ,
曾用2014年CHIPs数据做过一个研究:
得到的结论是:
如果父母在考试上十分厉害,
处于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
那么在80%到90%的情况下,
自家小孩都是会比自己差。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父母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
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只在一半左右。
总会有一个瞬间,
生活会帮你戳破父母的不一般,
帮你揭露自己的普通,
帮你承认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
5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天然是平庸的,
而是被父母的高期待钝化成平庸。
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一上高三,乔英子就被告知:
不许玩乐高;
不许再去天文馆;
分班考试乔英子考了年级第二名,
回到家后却只敢告诉宋倩:我进快班了。
一开始还和颜悦色,
在发现英子书包里的乐高后,
宋倩爆发了:都考第二了,
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里,
女儿就应该是第一。
但结果呢?乔英子开始逃课,成绩下滑。
看,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
没有向上的动力,
变平庸也就不足为奇了。
6
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只要考60分就万岁,
而是对于家长来说,
60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
好比高考,家长用100分的精力来找学区房、
陪读、给孩子报补习班,
结果孩子的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家长还不如事先想清楚,
哪些事情应该做到100分,
哪些事情只需要做到60分就够了。
就像《小欢喜》中的方一凡,
要知道,抓不住关键,
才值得孩子100分的努力。
7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呢?
举个例子,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辆车,
父母会为他设立边界——
但一个最讨厌的副驾是什么?
毕竟开车的不是你,
一边开车,一边还得应付你。
甚至,有的孩子干脆就把车停在路边,
说:行了,你来开吧。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我想说的就是:
中国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
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正确的方向,
往往是在无数次试错之后才能被找到的。
8
或许父母早该明白:
教育的最终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帮别人放羊为生。
牧羊人: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过冬。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
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
小儿子也说:那样就不用放羊了!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
如果你们想飞,你们也会飞起来。
这两个孩子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让莱特兄弟感知到了幸福,
他们还能感知到以后更大的幸福吗?
答案谁也不知道。
或许真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才是最好的教育。
不妨,去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别让高期待钝化他们的感知力;
去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还有无数的《小欢喜》。
再回到《小欢喜》,
换来的是乔英子迟来的叛逆;
季父季母晚到的陪伴,
面临的是季洋洋外放的不羁;
得到的方一凡持续的倒数。
三组高考家庭又该如何重拾欢喜?
《小欢喜》的幸福密码到底在哪,
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