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跟北京人吃肉,你会疯掉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跟北京人吃肉,你会疯掉的

2019-09-20 19:52:11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载入中…

跟北京人吃肉,你会疯掉的

  跟北京人吃肉,你会疯掉的

  一口铜锅,几块木炭,几两羊肉,一碟麻酱,夹杂着热腾腾的烟火气,就能把这一整片天寒地冻统统吃掉。

  夏天结束了。

  北京的胡同开始热闹了起来。

  洗锅,生火,烧水,当夜幕降临,一口铜锅被端上桌,一声吆喝后,一家老小围坐于桌前。

  听锅里水烧得咕咚作响,看屋内热气腾腾,大人们筷子夹上羊肉在锅里晃悠,一边拉扯着家长里短小孩们则埋头海吃。

  另外一边,北漂喜欢一头扎进涮肉店,就着烟火气,驱散掉一整天的疲倦

  图片来源 | 《这就是北京》

  无数文人墨客对之赞不绝口,就连老舍先生也是,以至于《四世同堂》有了这样一番描述

  “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

  这种让人趋之若鹜东西叫老北京涮肉,准确地说,应该叫涮锅子

  01 讲究的涮锅子

  北京人的秋冬什么都可以缺,但就独不能缺这涮锅子。

  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顿涮锅子,这才叫生活

  当然,别看北京人大大咧咧的,吃起涮锅子来精致得很,样样都得讲究。

  梁秋实说,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一语中的

  老北京的不时不食被道了个透彻

  到了什么时节,吃什么都得有个讲究,这涮锅子得合季节才吃。

  图片来源 | 《北京爱情故事

  北京城里,流传着一首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来源于老北京的数九,何为数九?

  每逢冬至,老北京会在墙上挂上一副九九消寒图,“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每一个字皆为繁体字,笔画皆为九笔,过一天往画上描一笔,待全部描完,春暖花开

  老北京规矩里,逢九必须吃顿火锅,又称九九锅,一九这天,也就是冬至,得吃上一顿涮锅子养膘过冬。

  来源 |《这就是北京》

  这铜锅往桌上一摆,几代人挤在一桌,按辈分坐下,就可以开涮了。

  怎么涮?得讲究。

  涮,在北京话里,就是骗你白跑一回,涮羊肉,要想成功骗到羊肉白跑一回,那得讲究一个快字。

  图片来源 | 《舌尖上的中国

  南方人到北京去,一伙人围坐在锅前,整盘肉往锅里倒,人人有份。

  北京人看到得脑壳疼,这哪能叫涮肉,分明是煮肉。

  他们心中有谱,一开吃叫涮,二开吃叫溜,三开吃叫炖。

  所以北京人真正吃法是,用筷子夹上一两片肉,搁锅里晃悠几下,适当松筷,但一定看紧自己的肉,肉一变色就可以捞出蘸料吃。

  一口下去,羊肉与麻酱在口中融化,那滋味真是赛过神仙

  再讲究点,把肉放碗里,再勺点蘸料淋上,不会稀释了蘸料。

  当然,吃的顺序也很重要,讲究养汤,先肥后瘦,先肉后菜,下菜之前都得问一下各位,肉吃好了吧,人人点头才能下菜,稍微打乱顺序可要遭受白眼

  还有一点,不少南方人挺抗拒的,老北京桌上必有糖蒜,涮肉时来上一口,提味又解腻。

  吃到最后,弄点粉丝白菜,吃上一个芝麻烧饼,简直不要太爽,吃涮锅子前我是北京的,吃完北京是我的。

  眼看窗外寒风萧瑟,屋内热气腾腾,锅里咕咚作响,其乐融融,这天该是老北京最开心日子

  对了,倘若酌上几杯二锅头,胃里暖热,这日子也就没白过了。

  02 涮锅子的由来

  谈及涮锅子,不得不提一位被皇帝耽误的美食家,乾隆。

  乾隆喜好热闹,晚年之际,为表自己治理有功,皇恩浩荡,便举行了千叟宴。

  所谓的千叟宴,宴请的都是辅佐自己一生的老臣,多数都远在大江南北,坐马车得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

  舟车劳顿,大多老人几乎都累垮,而他们不能休息,得马不停蹄参加宴会

  时值冬天,露天广场寒风萧瑟,满汉全席往桌上一摆,不一会儿功夫,全都变得冷冰冰。

  奈何乾隆高兴,当天这宴席举行了好久,老叟们无奈,只得就着寒风,吃下这冰食。

  这么一吃,胃顶不住了,加上没日没夜赶路,身子虚点的当场垮了,身子稍微硬朗一点的,也倒在了赶回去的路上。

  千叟宴变成了鸿门宴,瞧见老叟们一片哀鸿,乾隆当然不高兴了,唤来和珅,将这一难题说与他听。

  这和珅虽说是个大奸臣,但胜在见多识广,听罢乾隆的难题,脑子一打转,立马想起了外边尚未流传起来的涮锅子。

  乾隆一看,食物寒冬里怎样都是热乎乎的,这可高兴坏了,老叟们也因此少受罪

  此后,涮锅子借由宫廷流传开来,广受当时衣食无忧的八旗子弟喜爱民间一众百姓羡慕至极。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道以前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菜肴得以进驻千家万户,成为老北京桌上必不可少时令美味

  古往今来,涮锅子还被赋予了无数美好寓意

  或是寓意力量

  传闻成吉思汗带兵南下,因为想念家乡羊肉,命厨师生火杀羊,不料敌军来袭,厨师将肉切成片,涮过开水撒上调料,成吉思汗吃后大胜。

  或是寓意吉祥

  在老舍先生笔下,涮锅子有了这样的描述:

  自火锅以至葱花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带着喜气的。漂着一层油星和绿香菜叶,好象是一碗想象的,有诗意的,什么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

  如此种种,足以见人们对涮锅子有很多情寄托,无论经历多少兴衰更迭,它的地位始终可取代。

  只是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经由后人相传,涮锅子会讲究到令人发指地步

  03 涮锅子里的讲究

  都说要了解一座城,最简单的,就是了解他们吃什么。

  北京,这座见证无数朝代更迭的古城,已然将宫廷里的讲究刻进每个北京人的骨子里。

  涮锅子虽说被誉为火锅里的大家闺秀,但倘若你要把这涮锅子与火锅划上等号,老北京可不答应。

  老北京心中,涮锅子脱离于火锅之外,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这门学问上,老北京达成了惊人一致

  从食材工具,每一样都必须有所讲究,以至于民间有了“一炭、二料、三肉、四鲜、五绝、六件、七拼、八碗、九杂、十大碟子”的规矩。

  万物皆可火锅,可入得了涮锅子眼的,也就那几样:

  主角羊肉、配角粉丝、白菜、冻豆腐,或加上芝麻烧饼,再无其他。

  汤底则讲究“清水一盏,葱姜二三”,旧时,商人们为了证明自家羊肉更好,以清汤自证,延续至今,老北京涮肉也就非清汤不涮。

  在其他火锅拼底料的今天,可谓一股清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造型独特的铜锅恰好满足了羊肉片对锅子所有的幻想

  所谓铜锅,有别于其他火锅锅子,锅子头大底小,大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意味

  羊肉讲究选取阉过的公羊肉,肉细腻,很少异味

  不仅如此,一只羊身上,配得上涮肉二字的仅占40%左右。

  当然,要想生意兴隆,除了羊肉得好,肉更要切得讲究。

  图片来源 | 《舌尖上的中国》

  以前的切肉师傅在切肉前一天,会先把羊肉放入“冰箱”,带冰的箱子

  在箱子里铺上一层冰块,铺上油布,放上羊肉,一层一层码好,压上一天一夜,羊肉的血水和异味都会消失。

  羊肉片讲究薄如纸,形如帕,匀如晶,齐如线,宛如花,平摊在盘能看到盘上花纹

  这样的肉不塞牙,入口即化,而切完之后,立起盘子,羊肉绝不会掉落。

  而羊肉在涮完时讲究“干盘清汤”,即装羊肉片的盘子必须是干的,锅里的汤不能有泡沫

  如此复杂工序,没个几年的功夫都不可能做得出,这也使得当厉害的切肉师傅,那叫一个珍稀,可谓千金易得,好师傅难求,其时的东来顺靠着从正阳楼高价挖来切肉师傅,才有了红火的生意。

  决定涮锅子好坏的,除了羊肉,当然还有蘸料。

  而麻酱,则是涮锅子的灵魂所在

  北京人眼里,麻酱可蘸宇宙,万物没有麻酱便失去了灵魂。

  说句夸张的,给老北京一碟麻酱,他们没准真给你撬动地球

  过去,还没开吃前,小孩们大抵都会偷偷蘸点麻酱吃,一来二去,还没吃,这麻酱就没了。

  当然啦,用以涮锅子的麻酱蘸料,也必须得讲究。

  “老八件儿”必不可少,麻酱,酱油辣椒油,香菜,葱花,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