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经典影评10篇
《流沙》是一部由Per-Olav Sørensen执导,海伦娜·阿芙·桑德堡 / 沙汀·罗尼 / 斯文·沃尔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福利国家有钱人家的不成器子女的生活好无聊,除了喝酒抽烟嗑药party以外还能干啥呢?
看了《super rich asian》以后也是同感,有钱的富二代还是几代,就是开跑车,喝酒开趴,购物,能有创意一点吗?晚上不睡美容觉,就会瞎玩,真是精神空虚。还不如阳光下打一场篮球,看看书写写东西呢。
《流沙》影评(二):Quicksand 第三集迷惑
为什么我18岁演算着各种各样的物理题,为无法理解宇宙而困扰,偶尔通过互联网之窗,以Jon Stewart晚间脱口秀为渠道理解西方政治,并艳羡着皮囊第一季里英国青少年的迷乱生活时,瑞典18岁的senior们在花大把时间肆无忌惮地谈恋爱,have sex,do drugs at parties,在礼堂里讨论 How unfair can a society become before faith in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breaks down?
《流沙》影评(三):Abusive Relationship Brings Out the Worst in People
如题。很多短评里大家觉得女主智商下线,这种指责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合理,而其实在探究虐待性关系(abusive relationship) 中最常谈到的一点也是没有经历过虐待的人很难体会到遭受虐待的幸存者为什么不离开这样一段有毒的关系。其实虐待关系很像温水煮青蛙,没有经验的话等受害者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太迟了。所以现在欧美很多国家已经专门将此列为性教育必须探讨的话题之一。
很多观众不能理解十分冗长的监狱镜头,但这正是整个剧出彩的地方-因为虽然围绕着凶杀案单线展开,本剧主题是多元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反映女主从乖乖女逐渐堕落,又重新找回自己力量的心理建设过程,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她在监狱里的经历完成。
枪杀案发前,我们知道女主已经成绩倒退,疏离朋友,但其实由于大量时间和Sebastian这个暴力狂魔在一起,我们也看到女主也展现出了极端的一面,体现在她的言辞(反复强调自己爱S,渴望S父亲死),行为(磕药)等等。而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女主也早已把自己和真实的情感隔离开来,所以审讯初期她自暴自弃,供认罪行,举止狂躁,甚至对移民身份的律师助手指手画脚。但是律师和狱警小姐姐这两个角色真的塑造的很好,他们一遍一遍重复地告诫女主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打赢这场官司。
其一是通过面对闺蜜之死打开她对他人的感情闸门。在女主入狱开头她几乎很少提到闺蜜,也是对和她接触的工作人员爱理不理。但是潜移默化中,她已经对负责她的狱警产生了相似的依恋关系,因而在她的哭戏之前有一段长长的数时间的镜头等待狱警换班自己喜欢的小姐姐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她阴差阳错的见到了监狱牧师,给了她积极的疏导。所以到三点终于见到狱警小姐姐时,她崩溃了。她意识到自己依然爱着闺蜜无比想念闺蜜,并且愿意将自己的情感分享给他人。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女主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段发生在圣诞节附近,女主收到家人和狱警小姐姐的礼物,给黑暗的监狱生活填了一抹亮色。但是直接导火索是一个镜头很少出现的狱友Doris之死,女主恍然意识到自己不能步她的后尘。因此她下决定参与之前犹豫不决的现场还原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她希望面对这段记忆,并且自己努力脱罪。此前她的自尊心基本已经降到最低,但是她能够意识到离开男友闺蜜,她依然还有自我和家人,这是一大步。
但是在她出狱后,心理治疗的过程依然会很漫长。尤其是社会和媒体,似乎总是对女性充满恶意,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两人犯案大家最先推断的往往是女方是蛇蝎,诱导教唆男方犯罪,而忽略了情感虐待中,最终受伤的大多数都是女性。
1· 为什么女主不需要对杀人负责?
从法律上,瑞典实行无罪推定论,律师在最后一集综述里已经提到,女主故意杀害Amanda和S证据不足,就是无法量刑。至于S的父亲,不构成教唆犯罪的条件。
从上帝视角的道义上,女主杀S是正当防卫(S此时已经拿枪指着她了),当然不一定要直接杀死可以射腿什么的,但女主枪法一般,反应时间太短,完全来不及想到这点。A之死比较难接受,因为是杀S没有打中进而打到了A;但是其实本身如果S没死是会继续杀A的,女主本来动机是为了救A,可惜没有成功。但是带枪的是S,想搞枪击案的也是S, 女主对此不知情,因而不需要负责。
2. 女主睡Samir是否值得谴责?
否。诚然在这件事上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女主的行为与其是伤害别人不如说是自救的应激反应。她已经被Sebastian所拖累到一地鸡毛,心已经死了,但是周围没有人支持她分手,所以出轨是最简单粗暴的找回自我的方式。而我们看到是Samir才第一次给了她离开Sebastian的勇气,可以又以Sebastian自杀未遂而告失败。在年轻经验不足的情感虐待关系受害者中这种自救方法真的很常见,虽然我们可以不同意但是不能不理解。
3. Samir的法庭行为是否值得谴责?
我认为是可以原谅的。毕竟故意作伪证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而他没有。实际上比起大家说的他在直接反水置女主死地,我看来更只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受到媒体影响误导,因为他自己估计也记不清当时发生了什么。因而一再盘问下,他还是摇头说“不知道”。事实上比起拉贝的过激,他已经表现的很冷静,说实话哪个孩子好好学习热心帮助朋友却反被杀差点丧命之后,能够冷静分析事实作出不受感情左右的合理判断?我认为他更像是根据零星的信息导向刻意篡改了自己对那几秒的记忆,因为他还是处在无法接受现实的过程中,容易被原告方的说辞误导。而且这和移民身份关系也不大,只是基本人性的黑暗面而已。Samir感觉也是一个很容易被流沙拽进去的傻白甜角色,从他给Sebastian父亲发视频的举动就能发现,因为他根本没意识到他爸爸也是一个暴力狂魔。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欠考虑,也因此被间接卷进这坨烂shi里,成为受害者之一。
整件事的直接罪犯是Sebastian, 始作俑者是首富爸爸。大致是家暴逼走母亲+继续暴力处理孩子,导致Sebastian最终走向心理变态-当然,反社会人格是有遗传因素的。Sebastian的很多行为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了,只能说摊上这种家庭还是离的越远越好,不管人家多么有钱。
十七岁的你在干嘛?
人家瑞典的年轻人抽烟喝酒、嗑药轰趴,
这边提醒大家,
十八岁以下的孩子就不要往下看了!
内容有点血腥和暴力,
但是对于身经百战的你们来说,
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马亚的青梅竹马塞巴斯蒂安,是远近闻名的贵公子,家里有钱又有势。
塞巴斯蒂安对马亚一直没什么感觉,总是爱搭不理。
马亚不仅接到了塞巴斯蒂安强烈的派对邀请,而且紧接着得是猛烈的追求攻势。
豪华的游轮晚餐,前后14名佣人的伺候,让马亚一家人大开眼界。
马亚的父母别提多满意了,女儿能傍上个“金龟婿”,感觉前途都光明了。
而马亚自己也是得到了塞巴斯蒂安父亲的肯定,以至于可以直接在游轮上过夜。
但是,情况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马亚和塞巴斯蒂安陷入到热恋期,打得火热。
而暗恋马亚的萨米尔,面对这种情况,显然眼神里透露着无奈和失望。
和塞巴斯蒂安相比,他的条件不值得一提。
周末轰趴派对,吸毒酗酒样样都来……
马亚越来越被塞巴斯蒂安的情绪影响,她有点累了。
相较于塞巴斯蒂安的不学无术,萨米尔的儒雅学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萨米尔适时的关心,也让马亚相信他比塞巴斯蒂安更加的值得依靠。
她想摆脱塞巴斯蒂安,过回普通人的生活。
于是马亚和萨米尔出轨了,上床了,做爱了……
而当回过头,她想要和塞巴斯蒂安正式提分手的时候,却接到了医院的电话。
塞巴斯蒂安因为吸食过量的毒品,晕厥在路边后被送进了医院。
塞巴斯蒂安手腕上的伤,让马亚明白,他刚刚甚至割腕自杀想结束生命。
住院这么久,都没个亲人来探望。前前后后就只有马亚一个人跑前跑后。
塞巴斯蒂安对于家人、亲情的渴望,在这一刻又被浇了个冰凉。
对于塞巴斯蒂安的留恋,加上出轨后的歉意,让马亚选择成为塞巴斯蒂安唯一的依靠。
因为马亚相信,只有自己才可以救塞巴斯蒂安,只有自己能够给予塞巴斯蒂安所需的爱。
但塞巴斯蒂安并没有像马亚以为的那样有所好转,反而是变得愈发的暴躁。
马亚在两者关系中也变得愈发的卑微,最后彻底变成了塞巴斯蒂安的傀儡。
说到这里,扩充一下。
但有一种病恰好和它同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一种在敌对的情况下产生的极端应对或者生存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爱上了伤害自己的罪犯。
我想,马亚最后对于塞巴斯蒂安的依恋来源于此。
马亚对于塞巴斯蒂安的暴行,她可以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去理解。
但她意识不到,此时的塞巴斯蒂安已经进化成魔。
所有的一切,在那一个夜晚似乎来到了终点。
与世隔绝许久的塞巴斯蒂安,终于走出了门,他又要办派对了。
好像又回到了当初,那一刻一呼百应的他。
那一晚,塞巴斯蒂安一如往常的吸食着毒品、搂着大胸美女猛灌酒……
而马亚能做的只有渺小的陪伴,和塞巴斯蒂安吸着毒直到失去意识。
在日常的相处中,马亚也逐渐知道了塞巴斯蒂安和父亲之间畸形的父子关系。
塞巴斯蒂安的生母是选美出身,让富贵世家的父亲十分的不屑与厌恶。
加上哥哥在哈佛读书,而塞巴斯蒂安却是烂泥扶不上墙,连在学校安静读书都做不到。
这让父亲对于塞巴斯蒂安十分的失望,平日的打骂、冷嘲热讽就变成了家常便饭。
大概有钱人的概念里,钱给够了就不会有问题,你就应该优秀的无与伦比。
面对马亚的质问,父亲还义正言辞的回击,“我有什么能做的没有做吗?”。
那一晚,塞巴斯蒂安醒了。
他知道,他再怎么伤害自己,都不会换来父亲的正眼一瞧。
已经习惯刺激和偏激的他,想到的是和这些人来一个痛快的了断。
塞巴斯蒂安将熟睡里的父亲连捅九刀,把整个卧室染的鲜红。
拉上马亚,带上炸药和猎枪,前往了学校。
接着就发生了开头那一起校园枪击案。
塞巴斯蒂安身中三枪当场死亡,而马亚最好的朋友亚曼达以及班主任同样丧命其中。
而萨米尔因为没有致命伤,幸运地逃过一劫。
枪杀案发生的如此突然,对于马亚的冲击,让她选择性的失去了这一段的记忆。
而作为案发现场唯一健全的人,马亚就成了最具怀疑的犯罪嫌疑人。
因为没有记忆,整个案件的发生过程就变成了“悬案”,这样对马亚十分不利。
加上媒体报道后的发酵,马亚成为了众矢之的,检方甚至提出了监禁14年的瑞典最高刑罚。
而当逃过一劫的萨米尔出场发表证词时,更是肯定了马亚的杀人行为。
是她开枪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亚曼达,然后又开枪杀死了男友塞巴斯蒂安。
马亚不敢相信,曾经这个睡在自己旁边的人,可以这样将自己置于死地。
在爱情面前的一再倒戈,让萨米尔对马亚已经由爱生恨。
好在假的永远成不了真,马亚的律师抓住了萨米尔的漏洞,将他的证词推翻。
经过努力,马亚终于被当庭无罪释放。
就在这一刻,回到家中和亲人拥抱在一起的马亚彻底解脱了。
而她失去的记忆也回来了……
《流沙》是根据马林·佩尔松·焦利托同名小说改编的。
在26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售,还被评为“2016 年北欧年度犯罪小说”。
里面所牵扯到的包括了校园、移民、亲子以及阶级等问题,可以说是难得的佳作。
而在14年的时候,内地其实也上映过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不能说的夏天》。
故事讲述由郭采洁扮演的大一新生,满怀憧憬来到大学后,却遭到了教授的性侵。
生活来到了谷底的她,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爱上了这位变态教授……
大家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得上如此“贱”的病呢。
因为被害人往往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宁愿相信这么做是出于爱。
或者说,如果他们两之间是爱的话,是不是就没有这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伤害了。
对于被害者来说,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在身体受害后的,又一重击。
而作为旁人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不要像马亚一样,把她置于孤单的境地。
对于塞巴斯蒂安的依恋又将她推入了枪杀案的漩涡。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可怕,可怕的是和罪犯产生了真爱。
《流沙》影评(五):咱们的玛丽苏,被拍成了19禁
今天,咱来说个北欧玛丽苏的故事。
主角富家女,有型有款。
还有两个男朋友。
一个颜霸,一个学霸。
她不小心把百万豪车撞坏了,颜霸无所谓。
学霸的学识,是连学界大佬都忍不住点头的优秀。
光想想,都觉得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不过,这个玛丽苏的故事,可不是咱国产版的。
没过多久,颜霸惨死,学霸反咬一口。
咱们的玛丽苏女主,就成了杀人嫌犯。
为何狗血最后真的变流血?
因为,她碰上了一种酷刑——
《流沙刑》2019
黄暴污网飞新出的这部尺度剧。
主人公,还是网飞犯罪题材最喜闻乐见的青少年。
也是网飞成立20年来,第一部瑞典投资剧。
尺度有多大?上来就是一个严正声明。
前文提到的人生赢家,叫马亚,是瑞典富二代。
颜霸男友塞巴,不但是富二代。
而且是首富的二代。
马亚遇上他,才见识到什么叫大富翁。
第一次约会,就是私人轮船待遇。
上下14个仆人,全供两个人差遣。
仆人分工也叫个专业。
换尿布的、丢垃圾的,分得门清,专职专用。
更苏的,是这首富儿子没霸总脾气。
不是花花顽痞少爷,是条专情小狼狗。
为了经常和马亚在一起,特地转班不说,缺课这毛病都给戒了。
真正的爱情气死班主任系列。
对马亚,也叫个无底线宠溺。
当着全校人,马亚和闺蜜在泳池玩湿身拥吻。
塞巴都没有发脾气。
马亚也自然觉得捡到了宝,和他随时随地没羞没臊。
开车开着,就忍不住来了个法式热吻。
隔着一道门,就敢来个就地哑炮,完全不怕被发现。
马亚或许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了。
可在别人眼里,马亚认识首富男友后。
整个人都变了,甚至开始疏远全校人。
马亚也渐渐发现,让塞巴上瘾的,可不止性。
塞巴喜欢聚会,说是调节校园生活。
其实完全一个毒友交流会。
吸嗨后,趁兴群p不在话下。
失控的时候,还会对马亚拳打脚踢。
甚至按住马亚双手,强制发生关系。
更危险的,是他对猎枪的执着。
打猎,能让他产生快感,还手把手教马亚开出了第一枪。
男友的温情,正在逐渐变成危险。
但这种危险,只有马亚知道,外人眼中,塞巴只是脾气暴躁了点。
马亚想逃,但另一个更危险的人出现了。
塞巴父亲,首富本富,外表面善温和。
狠起来比赛巴更暴力,但可怕的是,他的暴力从来不藏着。
受伤的,还总是赛巴。
当着全校人的面,把赤身,没有还手之力的赛巴当拖把,暴力拖行。
塞巴割腕自杀,这位父亲心更大。
‘如果我在场,我会帮他自杀’。
塞巴,从威风凛凛的风云人物,成了大家眼中的小可怜。
身为女友的马亚这个时候离开。
那就会被戴上个‘见风使舵’的帽子。
既然没法跟他分手,那直接越快乐越堕落了,还落得自在。
好学生马亚,放弃了内心的挣扎。
她也服下了强劲毒品,差点丧命。
毒发的样子被拍成视频,传到了校方耳朵里。
马亚以为,丑闻败露,算是一种精神解脱。
但没想到,枪杀案发生了。
装着枪的包,还就是马亚拿过来的。
另一个持枪者塞巴死了,马亚活下来了。
枪走火了,射出了五颗子弹。
2颗让闺蜜送命,后3颗结果了塞巴。
马亚也得了创伤后遗症,案发时的记忆一点都想不起来。
这刚好,给了人嚼舌根的方便。
有私情的男学霸,作为唯一生还者,反咬马亚是‘故意杀人’。
各大权威媒体、三流网媒也没闲着。
富二代+高材生,两个身份凑一下。
威力不亚于咱‘王S聪杀人’新闻的份量。
枪击案前一晚,塞巴父亲也赤身裸体的死在了家里的床榻上。
而再前一晚,马亚给塞巴发了一条短信。
上面写的刚好就是‘希望你父亲死掉’。
有了这条爆料。
审判还没下达,马亚已经成了全民唾弃的变态杀手。
但是真凶,真的是开枪的马亚么?
案发之前,马亚想向母亲求助。
结果母亲还在忙着打算下一次见首富穿什么衣服比较得体。
马亚想要分手,朋友却对她说‘幸好你没放弃他’。
路上碰上同学,也是出谋划策,来给塞巴送温暖的。
所有人只看到了塞巴的异常。
没有人想到活在塞巴阴影下,马亚可能遭遇的伤害。
给予塞巴的帮助,也是不痛不痒,讲个场面。
其实,就是在对马亚说——
这事你抗住就行了,我们真帮不上忙。
情绪崩溃下,马亚出轨了男学霸,想找点温暖。
结果被闺蜜当场抓住。
马亚甚至希望,塞巴最好打到自己鼻青脸肿。
这样,她就可以借着受害者的台阶,顺势而下,轻松离开。
流沙刑,折磨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别指望别人拉你一把,没人愿意被你抓着一起往谷底掉。
塞巴的疯狂,就是把马亚拉入谷底的流沙。
旁观者的冷漠,就是附加的无期刑罚。
围观的人越多,越是觉得寒冷。
塞巴父亲够理智,够自私,所以没有被儿子拖累,成了得体的人。
但刚满18岁的马亚,心智如何跟首富比?
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连累到什么程度。
《流沙刑》大量有关‘水’的画面。
都是在模拟流沙带来的‘堕落感’。
法国邂逅,塞巴把泳池中的马亚拉出水面,两人终于确定了彼此心意。
水代表‘沉溺’,这注定是一段带来厄运的恋情。
马亚吸毒过量,脑中出现的幻象一直是影影绰绰的水波状态。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条警告——
不会游泳的人,溺水的时候禁止挣扎。
水会吸走人的力气,越挣扎,沉下去的时间越快。
马亚之所以会在一开始踏入险境,说到底,还是因为受到了诱惑。
被问到喜欢塞巴的理由。
马亚说,‘他可以选择任何人,却偏偏选择了我’。
说到底,是因为首富儿子女友身份,能满足虚荣。
对塞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件事,并没有过多关心。
没有充分的爱,身为爱人的责任感,自然也没那么强。
而受到虐待还没有离开。
是因为‘所有人都指望我拯救他’。
马亚因为表面的美好,所以靠近了危险。
但到最后,这种‘美好’,慢慢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
因为他给了你面子,所以你就得听他的。
因为他能看上你,所以你一定得付出些什么去回报。
马亚不愿意去拆穿自己。
也不愿意放弃美好形象,就忍受‘恶’不断伤害自己。
没有人能一直‘美好’,承认自己错了。
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才能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保持理智,也才有可能拯救另一个人。
就像死去的老师之前劝说马亚时说的。
‘有些事根本不该你承担’。
最后,马亚因为杀人属于‘过失’情节而无罪释放。
但仔细想想。
如果不是因为马亚吸毒过量,才让塞巴的问题正式浮出水面。
而是在一开始,通过有经验的成年人寻找解决措施。
让塞巴的情绪不至于不断积压,达到崩溃的极端状态。
枪杀案,是不是根本不会发生?
所有人,是不是还能活得好好的?
有时候,为了虚荣的过度逞强,也是一种懦弱。
所以,真别轻易相信什么玛丽苏。
这美好背后的代价,丑恶到不忍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