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加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阿加特》读后感10篇

2019-10-23 23: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加特》读后感10篇

  《阿加特》是一本由[丹]安妮·凯瑟琳·博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加特》读后感(一):你得学会看见自己

  你得学会看见你自己 第一次拿到《阿加特》这本书,它竟是如此之小,书的包装简单颜色舒服。翻开开始读,发现很轻松,很易读,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描述中,却直击心灵。因为在那里面一个个前来咨询的“病人”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人的影子。 很能理解作者视角出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即将退休,已经72岁,对于生活有些冷漠对待前来咨询的人充满不耐烦,自己的身体也不再年轻,很多事情不受控制,在期盼退休,却不知退休后的自己又会怎样,直到阿加特的出现,她的特别让他的生活有了波澜,或许治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被治愈。 初始的阿加特她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想如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却不知道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她没有奢望自己可以好起来,没有期待奇迹的出现。通过一次次和阿加特的治疗对话中,慢慢找到她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与此同时,书中穿插讲述秘书苏格拉太太医生本人的故事。阿加特为什么会“生病”呢?这个问题贯穿自己从头到尾的阅读过程中,同时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得知<和解>那一篇,是医生本人同自己的和解,同邻居的和解,他帮助邻居意识到他自己也是被看到的,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文中最后医生发现料阿加特的问题所在,首先她应该看到自己。我的理解是人首先意识到自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可以爱人可以被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先爱自己,真正的爱自己,你看见自己,才会被更多人看见。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同时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关联的,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必要沟通。 对于像阿加特一样心里生病的人,希望我们能够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帮助,尽量去陪伴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爱与温暖。不要认为他们表现行为无理取闹、太作,其实他们只是生病了,因为内心脆弱,因为受到创伤需要疗愈,需要有人陪伴。相信爱是有力量的,它会穿过阴霾遇见阳光与温暖。 关于死亡,只有时间可以疗愈有关死亡的伤痛语言在死亡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有的人活得很艰难,死却很容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没有令他们害怕的事情,不会担心失去。爱会让我们害怕,害怕失去自己真爱人和事,也会让我们变得勇敢,无惧生活的苦痛。 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吧,去善于发现生活的小事,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小事,那么所有的小事可能都不再令你烦恼了。去发现吧,生活中一定有比琐碎有意义的事情。生命的过程不断探索的本身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时间应该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意义是我们自己所赋予的,你生命中重要的不可或缺东西

  《阿加特》读后感(二):我想我会喜欢那样的自己

  最近我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一团糟。被工作完全打乱了生活节奏累积烦躁感,让我甚至有点开始讨厌起这样的自己。就在这样的混乱中,我读了安妮·凯瑟琳·博曼写的一本只有五万字左右的小说《阿加特》。

  “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有觉得这世上没人配得上我。这是不是挺傻的?”读到宣传语上的这句话时,我就觉得我应该会喜欢这个故事。通篇读下来,我发现这个故事其实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情节,但最后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如果我们站开一些距离,以第三者角度去看和我一样深陷在尘世很多烦心事里的自己,在他的脸上,在他的心里,你会看见快乐多一点,还是难过多一点?而那人脸不经意流露出的真实表情,是现在的你会喜欢的吗?

  正如故事里的主角“我”——一位72岁高龄,看起来还算成功的心理咨询医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有别人看起来羡慕事业地位金钱学识……但是没人知道,在“我”的心中,其实对着自己的人生,是以一种放弃或者厌倦态度进行。就如故事里的“我”那看起来持续正常开展的事业,在“我”心里却变成5个月,22周,800次心理咨询这样的倒计时。故事中不断地将这些数据减少,一次又一次以即将面临地球爆炸姿势进行提醒,仿佛当这一切接近终点时,所有的烦恼就全部都解脱了,或者啊,是全部都毁灭了。

  说实话,我们与他何其相像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一切和和气气,可是心中已经堆积了很多随时一碰都可能爆炸的怨气,这就像前段时间大火日剧《轮到你了》所展现的一样,那股怨气的引导会让人迷失,甚至可能引来杀意

  故事里的“我”幸运地遇到了那个叫阿加特的女子。如果从她的治疗档案来看,我们甚至会觉得她是个精神病(请原谅我按照书中的表述进行引用),可随着阿加特的治疗,我们会发现,她所遭遇的一切,甚至远甚于我们所想象的。出生在盲人家庭中的她是健全的,她成为这个家的骄傲。可是她也被父亲用手“看”的方式“看遍”了全身,那样的“看”带来了厌恶,让她将内心关闭起来,不愿意再看自己。

  在故事的前半部分,“我”曾经想让阿加特通过心理咨询,忘记悲伤,重新出发。忘记,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的身心避免受到曾经受过伤害的持续破坏。可是假装没有伤害,或者假装没有怨气,这样的视而不见,真的是解决之道吗?阿加特的精神出现状况,以及“我”那心中不为人知失控,不都是不同类型的“视而不见”引发的后遗症吗!

  真正的解决之道,唯有去找出问题的根源。无论是“我”,还是阿加特,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根源,其实就是他们一直在按照别人的观点过着他们的人生。心中已经对病人厌倦、对心理治疗这件事烦躁的“我”,却要扮演一个成功的、可被人信赖的心理医生。而明知道被父亲那样的行为是侵犯的阿加特,却要被迫接受母亲说那是“正常”的结论

  因为自己并不是像别人眼中看的那种人啊,所以,心中的世界才会崩塌了。

  世人眼里一生放浪的唐伯虎,曾经写下“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样的句子,那是他看清了自己的认知与他人认知的差异,所以他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也常说日本这个民族太过压抑,总是在他人面前装得客客气气,心中却有太多的曲曲折折。但反观我们自己呢,现在是你,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你,还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掌声而在勉强自己的你?

  身为心理医生的“我”,终于在与即将死去的托马斯交流中,明白了一件事,只有最害怕失去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开始问自己:

  你害怕失去别人吗?

  你害怕失去别人对于你不正确评判吗?

  你害怕失去内心压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吗?

  ……

  如此一问,我们不就知道,对于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了。

  真正好的人生,是自己想过的人生,跟他人没有关系。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要习以为常。

  只有这样的自己,才是值得你去深爱的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能变成那样的“我”,我想我会喜欢那样的自己!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阿加特》读后感(三):“阿加特”可能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

  大概是从去年末开始,我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情绪低潮,迟迟不能痊愈。

  我对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失望透顶,但又无比惧怕偶尔打破规律变动,哪怕是一次临时安排的就餐或者出行,也能让我焦虑甚至愤怒;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任何交谈在我看来都是徒劳而浪费时间的,但在得知被某事落下后又会产生抛弃惶恐;我厌倦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专业,坐在电脑面前打开文档就出现生理性地反胃,可是对于辞职后能干什么又没有十足的把握,常常因为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在深夜痛哭;我在极度暴躁的情绪中对家人发火,冷静独处的时候又愧疚得痛骂自己,希望时间重新来过,同时也担心一切都来不及了。这些心理上的问题轻易反馈到了我的身体上,白头发以让人目瞪口呆速度生长激素分泌失调,大量吞服的各种中西药物没有任何疗效。最严重的时候,我在清晨根本不想睁开眼睛,我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一天对我而言有什么意义。

  更要命的是,我根本无法向旁人解释攻陷了自己内心的那种巨大虚无感,毕竟我的生活并没有任何不妥,甚至可以算得上顺遂名校毕业,工作稳定婚姻幸福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与此同时自己在专业上还取得了可称傲人的成绩

  可我就是对生活毫无缘由丧失欲望。真的,无论是对这个世界还是整个人生,那种生机勃勃的欲望就这么平白故地从我身体里消失了。

  所以翻开《阿加特》,当阿加特说出:“我真的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可还是抓不住生活。生活就像近在咫尺猎物,我几乎能闻到它的气味,可我就是不明白,大家是怎么好好过日子的。”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认为她是一个应该用电休克疗法治疗的精神病人,我认为她就是我自己。

  “抑郁”是一个已经被讨论得泛滥了的话题,仿佛社交媒体上的过气明星。我们知道它存在,它的严重性大众逐渐接受将它视作一种疾病而不是单纯的“作”、“想不开”,可是当你抑郁了,你的心理出现问题了,除了让你赶紧找医生治疗,谁又能设身处地地替你去分担或者化解

  说到底,你的心,终归还是藏在你自己的身体内部。

  我很尊重心理学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也明白心理医生对心理疾病的重要意义,但对于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我却仍然持有保留意见。说到底大概还是因为没有亲自体验过的原因,我怀疑长期而固定的心理咨询除了具备获得倾诉感的正面意义,是否真的存在治疗效果

  很不幸,《阿加特》这本书坐实了我的想象。为了加强戏剧冲突,作者将叙述者“我”塑造为一位数日子准备退休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是一份工作干了一辈子麻木,也许是这本来就是咨询者想要的结果,总之这位医生在病人倾诉时只是应声、画画、偶尔劝慰两句压根不过脑子的心理学金句,这样的治疗过程简直叫人好笑

  但是安塞尔·亨利先生爆发了。这位有史以来第一次迟到的强迫症患者说出了这样的话:“我太太要在3天后下葬,我唯一爱的人死了,你却告诉我一切都会过去?”他离开时将扔到桌上的那团纸巾缓缓展开,最后静止不动,“就像光滑的红木桌上盛开的一朵遗世独立的睡莲”。

  睡莲有什么话要说吗?睡莲在唤醒书中的医生,也在唤醒阅读的我。“时间会治愈一切”是世界上最扯淡一句话。也许你可以从哲学、心理学甚至宗教学中找出这句话蕴含的一百万个真理,可是它对于我没有用,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平凡人,它毫无意义。要面对面去对抗时间之虚无的、要一分一秒捱过切肤之痛的,不是抽象思想,不是概念化的人类,而是我们,真真切切生活、呼吸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境况各异的个体。

  书中的心理医生通过第一人称“我”娓娓道来,读者很轻易就能意识到他自己也有心理问题,甚至是比病人还要严重的心理问题。当求助者发现了被求助者的脆弱,这并不让人失望,反而造成了一种奇妙的宽慰。你看,你依赖的人也许同样过得一地鸡毛,你对标的人生未必没有千疮百孔

  也许这就是生活真相。生活本来就是苦的,凡人尽皆挣扎其中。活着的意义也许就是不断寻找短暂而易逝的甜,不断寻找,让我们足以支撑到下一次失去,在下一次的苦重又翻卷而来之前有东西可以紧紧抓在手中。

  一切都很好,可就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是盘亘在人类幽深内心的永久困扰,一本小说并不能给出答案,甚至千百年来的哲学家也不能。

  阿加特的感受一点也不俗套,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的巨大而无形的心理困惑。反而作者给阿加特安排的童年阴影是俗套的。弗洛伊德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童年的阴影来追溯心理问题的成因,但我总觉得,把阿加特面临的精神困境通过童年被父亲猥亵的经历来解释,未免太过于简单。没有那段经历就不会成为下一个“阿加特”吗?我看未必。同时,作者为医生安排的感情波动,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如果医生没有对阿加特产特殊情感,这两个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就不能被治愈?同样未必。

  但这些情节设置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得到的思考。一个没有遭遇心理困境的人,也许能从刻意设置的故事情节里获得阅读的快感,但是对于一个每日不得不审视自己内心深渊的人来说,却能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人和我一样,每天睁开眼睛之前就已经心生畏惧,但他们仍然要想尽办法度过每一个时刻,直至再一次闭上眼睛。而这些办法不来自于任何人,只关乎自己坚定的内心。

  “阿加特”可能活在每一个人心中。

  希望每一个“阿加特”都能够治愈自己。

  《阿加特》读后感(四):我一会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又觉得这世上没人配得上我。

“我一会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又觉得这世上没人配得上我。”

  ——这是《阿加特》腰封上的一句话。它充满了文艺青年的矫情气息,却刚好戳中了我的心。

阿加特

  收到《阿加特》的这天是个充满了巧合的日子,读书群里刚好讨论着友邻曾经经历过的黑暗时期,就传来25岁雪莉自杀的消息,再到晚上收到的《阿加特》,从下午起,生活中好像突然遍布了抑郁症的气息。

作者介绍: 安妮·卡特琳·博曼(Anne Cathrine Bomann) 丹麦人,她是心理学家,是乒乓球冠军,以《阿加特》为分界线,她现在还是一名作家,一位诗人。《阿加特》是她的第一部小说,此外还出版过2本诗集,1部心理学作品。

  这是一本小小的书,一个拥有多种身份的心理学家所写的小说。坦白而言,如果两三年前有人推荐我看它,我肯定会拒绝。但经历过产后的抑郁情绪,才会发现那些新闻中曾被自己误认为是“不坚强、矫情“的情绪,原来就在自己身边,腰封上的话正好戳中了我的心,让我又想了当初情绪不受控制的日子。

  故事是一名即将退休的心理医生的自述,他本安排好了退休之前的所有工作,却被阿加特意外闯入了工作与生活,他原本孤独、无爱的生活有了波澜。面对已然老去的、懒惰的自己,面对激情完全消逝的生活与工作,他在治疗阿加特的过程中,也治愈了自己的心。

  单纯看我总结的简介,这是一个再俗套不过的救赎的故事,然而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书中大量的对白与内心剖白,让这个简单的故事有力地击中心灵。也许是得益于作者本身的心理学家身份也许是得益于作者本身的心理学家身份,书中充满了金句与哲思。流水的患者、不安的阿加特、冷漠孤僻的医生本人……他们身上多少残余着自己的影子,整本书读完的体验超出了原本的预期。

我会陷入一连串的思绪,越发忧愁,不能自已。尽管我对这些都有所察觉,也知道这样会让自己痛苦不堪,但我就是任由这些情绪将自己淹没。可以说,这种状态是我自找的,我就想一个人坐着,自怨自艾。“我来这里,是因为我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欲望。”她的口音独特——或许这就是她努力将每个音节都发得像水晶一样清楚的原因,“我不奢望能好起来,但我希望自己起码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过下去。”“我既觉得生命漫长,又觉得人生苦短。说漫长是因为每过去一日,人的衰老就会更加明显;说短暂是因为我们来不及学会如何生活。”“我希望你能找到让你害怕的东西。”他重新躺回去,哑着嗓子说,“除了能让你真正害怕的,把时间放在其他的东西上都是可怕的浪费。” 我低头看着他耸耸肩,心想,活到现在,大多数时间不就是被浪费掉的吗?但我还是问了一句:“你怎么发现自己怕什么的?” “依我的经验,”托马斯慢慢闭上眼,回答说,“你得先想想自己最渴望得到什么。”

  书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就是我们普通生活中的挣扎,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自然想到了动画《头脑特工队》,人生中不会永远是快乐的情绪,也会悲伤。但可怕的是,陷入消极的情绪里无法走出来。

  金鱼叔叔和我妈都认为我刚生完孩子的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了产后抑郁,我糟糕的情绪甚至让好友隔着网络都能感受到。现在回头看,都无法想象自己曾经记下那么悲观的字句。

  在前文提及的聊天中,我举了个例子,如果一朵花开了,正常人会觉得那是件美好的事情,而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人的第一个念头是那朵花就要谢了,而那是我的错。放在产后的焦虑的日子,换尿布把床单弄脏,洗澡的时候不顺利,或者那天闺女吐奶,大便不是标准的颜色,甚至她的睡眠时间不够标准,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我自我否定的理由,我会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所以不会再有人爱我了——我也不值得他们爱。

  阿加特与“我”的相遇,是他们两人的幸运。我也有着自己的小幸福,不至于真的从阳台上跳下去,而上了新闻的头条。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焦虑。以前的年代,如果提及看心理医生,多数人会将其归于神经病,以致于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我们心理上的不健康。比如我妈这样的老年人,也开始接受产后抑郁的观点,甚至去劝一个抑郁症的同学的妈妈少给孩子一些压力,尽早带那个同学就医。

  我不是专业的医生,并不会有系统而专业的建议,只是走过那段黑暗的日子之后,我更觉得,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家人与身边的朋友的理解有多重要。如果生病严重了,及时就医。不管是曾经的张国荣,之前的乔任梁,还是如今的雪莉,我希望名单到此为止了。

  愿黑暗中的人们找到自己的光亮,从黑暗中走出,像阿加特一般,终遇见一个解开她心结的医生。“你得学会看见你自己。”

  《阿加特》读后感(五):听了一辈子别人的故事,再听800次我就能解脱了

  年满72岁就可退休。

  截止现在,距离我退休还有5个月,整整22周。

  如果我的所有患者都来就诊,那就意味着我还要安排整整800次咨询。如果有人取消预约,或者病了,次数就能少些。

  不管怎么说,这都算是一点安慰。

  ——《阿加特》

  燃尽综合征患者

  自从美国精神分析医生费洛伊丹贝尔格提出“燃尽症候群”以来,此概念被定义为接受心理咨询人员处于精神、身体方面的过度消耗状态。

  “哎,上班又赚不到很多钱,只是温饱而已,我何苦把命都卖了呢?差不多得了。”

  “梦想是什么?都是骗人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一个人过挺好的,两个人在一起只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聚会?Party?野餐?算了,懒得出门。”

  “工作有什么意义?不过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爱情有什么意义?彼此牵绊成为幸福的绊脚石?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到最后都是个死,那么认真做什么呢?”

  今天的年轻人在一轮又一轮的物质满足与过度压力并存的环境中,常常会产生职业倦怠和人生倦怠感,失去梦想、失去动力甚至失去爱的能力。在一遍遍或严肃或调侃的“我太难了”的哀嚎中,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自己已经成为燃尽综合征患者。在年轻人变“佛”变“丧”变“宅”的背后,在不断升级的意义感丧失和孤独的背后,我们面临着现代社会带来的强大冲击。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走出倦怠区,重新成为一个斗志满的“傻”青年?

  丹麦作家安妮·凯瑟琳·博曼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阿加特》一书的成功验证了她方法的可行性。安妮作为一位半路出家的作家,凭借《阿加特》57页的手稿,受到了23国出版方的青睐,而这本只有42000字的小小说,在没有文学大奖加持的情况下,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书名:《阿加特》

  定价:48元

  出版方:未读·文艺家

  上市时间:2019年10月

  你我都曾迫不及待地将人们逐出生活

  《阿加特》的主角“我”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心理医生,在这个每天接待形形色色的病人的心理诊疗所,“我”盘算着即将退休的日子。是的,再有800次咨询,“我”就可以从这些病人堆里彻底解脱了。只是,倒数退休的日子并不好过,年华老去却仍旧独身一人的“我”快要窒息了:我很孤独,可我也不想接受旁人。我觉得工作和生活没有了意义,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活下去。我迫不及待地将人们逐出生活,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难道所有的人都过得这么悲惨,还是因为我只见到了那些郁郁寡欢的人?

  有多少次我听到病人的抱怨和诉说,心想万幸自己没有过着他们的生活。我想起自己曾经憧憬过退休后的休闲日子,想象在这么多年不辞辛苦的工作后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可是,眼下我坐在这里,实在是想不出退休生活有什么可期待的。难道我唯一肯定能收获的就是恐惧和孤独?真是可悲。我和他们没什么两样,我想,然后便走出门迎接这天的第一位病人,只是臀部肌肉一阵阵地抽搐,心里也感觉酸酸的。

  阿加特是我不想接待的一位病人,她病得太重,在我退休之前肯定治不好。而且收治这样一位病人也很麻烦,我不想再增加一个新的病人了。

  (阿加特的病历本)

  不知为何,这位身上有着独特香气的女人,就是不愿离开我的办公室,在她死缠烂打的攻势下,我败下阵来。而自从阿加特的咨询开始,我便着了迷一样期待她的到来。在内心深处,我和阿加特有着共通的问题。

  “我真心觉得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呢,但是我现在愤怒,愤怒的原因是我一事无成。我本来应该有所作为的,但我最后什么也不是”。

  “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又觉得这世上没人配得上我。是不是挺傻的?”

  “我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可还是抓不住生活。我就是不明白,大家是怎么好好过日子的?”

  有深度、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可以平衡生活的压力

  作者安妮在接受国外媒体关于“燃尽综合征”的提问时这样回答:“我遇到过患有这种症状的病人。但是就我的主人公而言,他比大多数人’强大’得多。他什么都感觉不到,他没有任何积极的想法。他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融入周围的世界。一方面,他通过经年累月的职业训练,可以看到每个人的问题、弱点和混乱;另一方面,他的私人生活又是孤独、空虚而阴郁的。工作之余,他毫无社交。他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咨询工作中,他想帮助每个人,每天要安排至少8到10次咨询。但事实残酷,他必须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于是,理想成了负担,他觉得咨询太多,太多了。而造成他这样状况的直接原因就在于,他的个人是完全孤立于世界的。有深度、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可以平衡生活压力的。”

  真相是,阿加特的出现,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改变。

  (作者在布达佩斯第26届国际图书节)

  《阿加特》在丹麦上市后,安妮成为欧洲第19届文学节热门新人,丹麦作家协会更是重点推荐了这本书。媒体在报道中说道:“《阿加特》讲述了一个平实的故事,蕴含的主题却很宏大……它囊括了诗意之美、深刻的理解力、存在主义哲学。诚挚地推荐给全世界”。

  荷兰出版方评论说:“《阿加特》精致而强大,悲伤却蕴含希望,是虚构,也是真实。它的简单是具有欺骗性的,就像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

  心理咨询师、励志图书作者Meiya读完《阿加特》感触颇深,而且表示自己的很多经历都与书中所述吻合:“《阿加特》虽然只有一百多页,但短小精悍,充满着诗意与幽默,深刻探讨了生与死,亲密与孤独,帮助与被帮助,爱、存在与选择的意义等主题。生活是由我们做的一长串选择组成的,不必担心是否太迟,你永远可以经由改变自己的选择而改变生活。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想改变那生活的人”。

  如果你也在焦虑的生活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如果你也一遍遍怀疑活着的价值,也许《阿加特》能帮到你。Ta不是灵丹妙药,却有可能在我们麻木的时候给灵魂一点撞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