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云》读后感10篇

2019-12-14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云》读后感10篇

  《云》是一本由[日]山村暮鸟/著 / 小满/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云》读后感(一):一路前行,务请保留一份纯真美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似乎越来越快,职场竞争似乎越来越激烈;就是自己内心,似乎也总也不能够平静下来。就像朱自清在散文时间》里所写的那样:“洗手时候日子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其实,变与不变,往往并没有那么明显界限。或者说,不妨可以认为变即不变,不变亦变。任凭时光匆匆,但自己却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步子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甚至不妨在紧张的前行之余,驻足停留片刻,搜索一下是否能找到些虽然未必那么美丽却一定很有特色风景,这样的收获是非常难得的。

  于这节奏日益紧凑的日常中,来读一读日本明治与大正时期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山村暮鸟的诗集《云》,也相当于找到了值得流连的美丽风景,甚至哪怕浪费上一段不短的时间都是非常合算的。

  山村暮鸟在《云》中的123首小诗,浸透了童心的美好,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在单纯地写一些简单至极的事物场景——却能够让人觉得,生活中这样的时刻真的是越来越少了。那么,这样的时刻,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远离你我他的呢?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日常中都不曾缺少过各种各样丢失,但唯独如纯真这样的字眼,似乎即使是真的丢失了也不会有所触动;甚至虽然不曾丢失,却自作聪明地为“纯真”之类进行了某种遮盖,似乎生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对于山村暮鸟来说,其实他也曾经是那些匆匆前行的人里面的一员,也曾经热衷于追求先锋、热衷技巧。但到了后来,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心态渐趋平和,有了一种“所得即所见”的想法,并且成为了他的诗歌创作特点方向

  在他的笔下,乡下的大河也似乎是有了生命,而孩子们则会打趣说——脑袋/因为老被敲来敲去/然后大人/才变聪明的吧——像这样的转折,在山村暮鸟的诗里到处都是;而更为普遍者,是他干脆开启了对自然状态下的人、事、物的拟写,根本讲究什么变化或者技巧……但是读过一首又一首,再蓦然回首,才会似乎有所品味孩子眼中的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

  山村暮鸟把自己变成了孩子,也以一个孩子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一个忙于匆匆前行的大人们,确实是很难注意到这些不一样的“风景”的!而且很多时候,他们不仅不会注意到,还会煞有介事地指责孩子说:“你说得不对,应该是这样的……”其实,大人们倒不一定是错了,只是他们已经被自己的日常给迷住了双眼和内心,总是觉得一切都不会那么简单;倒是孩子,在他的“最初”,才得以保留了更多的纯真与美好。

  譬如,设若苹果真的一动也不动地就在那里,又有谁会说是“就那样烂掉吧”这样一句似乎是大煞风景的话呢?好像,也就只有山村暮鸟自己了!

  《云》读后感(二):山村暮鸟自序《云》:花要爱,果愈应食

  我已然过了人生的一个大坎,并将另一个自己抛在了身后。所谓十年如隔世。如此我降生此世,已是久远久远,又久远的往昔之事了。虽然一切尽如昨日与今日般浮现,它们真的已于不知觉间悄然逝去了吗?一生即是如此短暂吗?如此即是好的吗?可是正因如此,生命才愈珍贵吧。

  贪恋永久,不免孤寂虚空

  回头看,自己也写了很多的诗。如此一路坚持写着。

  而那些诗又是什么?忆起这用全心维系写作生涯,真的,真的,那些文字决非玩弄戏笔。

  自往昔玩弄文字的人之多,是因了“耽于花而错过实;喜好果实,不觉忘风雅”。

  这虽是松尾芭蕉感想之一,却真正所言不虚。

  还是要说——花要爱,果愈应食。

  是怎样孩童般的贪婪呵,可是,还有比这更深切实在的自然之声吗?

  自己也是直到如今的光景,才不由自主渐渐陷入对此的深切联想,许是因了年岁罢。

  不能忍受无艺术的生活,也无法忍受无生活的艺术。艺术?生活?必定要选择其一,于我却是两者皆不可弃。

  对原来的自己,这曾是个大烦恼

  若被问到“而今的你?”,该如何回答呢?恰如那道元僧人溪流山色,不尽幽远

  欲“食果”的当儿所看到的自己,亦不过是对着地面滚落的马铃薯只知合掌礼拜的自己。

  愈不能诗,诗人才成为诗人。

  渐感对诗无从下手而感到无比喜悦

  所谓与其作诗不如做田。多么好的箴言,只是如此。

  好诗人不粉饰诗。

  真农夫不耽于田。

  要说的并非田与诗,亦非诗与田,非田的诗,亦非诗的田。诗非田,田非诗,非田非诗,非诗非田。

  怎么说,事实上田是田,诗是诗。

  所谓艺术是表现的艺术,没错,但是真正的艺术远不限于此。要说的是:在被表现之外还必须要有点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是什么呢?说到底,是宗教中与爱、与真如的行为紧密联系信念,可那又是什么?如同信念之本质无法言说。非要解释为某种目的、某种寓意都是徒然。唯此,才是做艺术并成就真艺术的要诀

  艺术天赋的有无全在于此。一件作品的某些叙述和表现是不是到位,彻头彻尾都由这个“什么”决定

  不要让那妖精逃掉。

  没有在绵长的艺术道路上的体验,似乎亦无法捕捉呵。

  比什么都重要的是好的生活。寂寞也好,苦恼也罢,为了好的生活,且彼此努力精进再精进。

  《云》读后感(三):清清白白的温柔心灵

  清清白白的温柔心灵

  ——读山村暮鸟诗集《云》

  起这么个题目,是因为读完《云》,我想到了另一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书,书中,一个无足轻重角色说过一句话,他说:人这一辈子,到头来,温柔的心灵比骄傲勇气可贵

  透过山村暮鸟的这些小诗,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清白、他的温柔、他的通透以及通透背后的寂寞与哀伤

  山村暮鸟无疑是怀抱极其单纯的心地拥抱这世界热爱这生活的,所以,这部诗集中浸透着一种返璞归真童趣。他充满童心地捕捉着生活中每一处能引人感发的画面细节。这些画面和细节美好、易逝且直击人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它们才是生命的真相或本质。通过它们,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流动,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玄妙。这些画面这些细节,包括春天的或大或小或流或滞的河水、飘来病榻前的米槠叶、老树与红梅西瓜与苹果、雾霭炊烟蟋蟀蜻蜓老人与孩子、蝉与夜、星与月,一切都那么平常琐碎,一切都那么闪亮剔透。就连生活中的一些小小事件,用着清白温柔的心和童真的眼光去看,也会扩散奇妙生趣

  比如:

  小丘上/老人/和孩子/呆呆/看着云

  四下没有人/马/嗅着/水的香

  甚至大家围成一圈吃西瓜,多么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山村暮鸟那率真的童心观照下,也是那么令人开怀舒畅会心一笑!

  有几首诗,直接就是对童真童趣的勾画,比如:

  孩子说/脑袋/因为老被敲老被敲/然后大人/才变聪明的吧

  被钱买卖着/实在太好看/小店的老板娘呀/这样赤红的苹果/给陌生人/你难道就没想过不卖吗

  同时,山村暮鸟也对童真童趣的流逝抱有一丝警惕失落,比如:

  孩子说/做了红苹果的梦/做了好梦呢/真是好/一直一直/不忘才好呢/这样的好梦/长大/就再也做不了啦

  他是如此热爱生活热爱童真童趣,同时也深深爱着孩子们,比如:

  千草你这个牛皮佬/说从阿爸的/嘴里/蝴蝶飞出来/是为哪般

  孩子/哭着哭着/回家来/问怎么啦/风那家伙/把我摔一跤/哦 好啦好啦/看下回阿爸逮住它/狠狠地给它颜色

  咦 孩子的声音/是我家孩子的哭声/真的/因为太静/像从远远的哪里的/神话国传来的/好声音一样/真的

  看了又看/那眼中/似闪映着/黄金的小阿弥陀佛/玲子呀/千草/叫一声阿爸好吗/我多么有愧

  深夜/正要起身去尿尿/啊 什么时候看/星星都那么美/想要给孩子们/抓一把

  这样,就不难理解他那首:

  松树林上方/很深的蓝天里/那一处/如大朵牡丹盛开的地方/听得见孩子们的声音/那里面/也有我家的孩子吧

  这首诗应该是对夭折的长子圣一郎的思念吧?那么平和,然而又让人读出了细碎心疼

  山村暮鸟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怀抱惶恐,感念一切,感激一切:感激妻子,感激孩子,感激松风与明月,感激蟋蟀的嘶鸣,感激月夜下的一切蛛丝马迹,甚至感激贫穷。诗中所提到的“因这稍稍过分的幸福,觉着寂寞”,其实既有寂寞,又透露出一丝无力回天的淡淡哀伤。世界如此纷繁复杂,生活如此力不从心,那么不如抓紧眼前这些最为珍贵美好的生命体验吧!可是,可是,人心哪里能时时清净如水呢?想起那些神往的事、遗憾的事,心中不免泛起一些浮着杂念涟漪,因而生出一些生命的寂寞和哀伤来。然而这生命的寂寞与哀伤,未尝就不美好,未尝就需要我们急着去剔除,去文过饰非

  将紧紧/握着的手/打开看/打开看/却什么/也没有/紧紧/握住的/是寂寞/再/打开的/也是寂寞

  山村暮鸟肯定熟稔俳句的,他的诗短而富于韵味,我觉得应该是吸收了俳句的许多营养。还有一些诗,不仅有俳句营养,简直是有禅味,比如这一首:

  山的礼物/松球/啪嗒/骨碌骨碌/滚起来/是中午了/放在铁壶的下面点火吧

  至于下面这一首,不止有禅味,简直就可以说是禅诗了:

  渔民三人/三尊佛/面朝海站着/似在说着什么/因为月太过朦胧/听不清

  读《云》,读了两遍,常常读到某处某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与山村暮鸟的相遇,应该是近来最美好的一件事了。而这种相遇,竟完全出自一种意外,不能不让人感慨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总的来说,我觉得,《云》里的这些小诗散发出的清清白白的温柔的观念情绪,散发出的如此细微如此纯净触觉,的确具有不露声色却摄人心魄力量

  《云》读后感(四):山村暮鸟小传:云一般漂泊,用一生寻找自己

  从“志村八九十”(随外祖父姓),到“木暮八九十”(随伯父姓),再到“土田八九十”(入赘随妻姓),最后以“山村暮鸟”做为自己的笔名。 云一般漂泊的山村暮鸟,用一生寻找自己。

“云也又如我 / 如我一样 / 全然无措 / 因为这太宽太宽的 / 没有涯际的天 / 啊老子 / 在这样的时候 / 会笑眯眯地 / 突然出现吗"——山村暮鸟诗碑

  山村暮鸟(1884—1924),日本明治大正时期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本名志村八九十。出生于群马县西群马郡栋高村一户姓志村的农家。长子。父亲志村久七本姓“木暮”,为西群马郡元总社村(现前桥市)农户,入赘志村家为婿。

  因志村久七入赘后未入户籍,山村暮鸟出生后,遂以外祖父村庄平的次子名义,以“志村八九十”之名报了户口。有兄弟姐妹8人。“八九十”名字由来,据说是为了小孩子生下来好养而取的,谐“鬼十”二字,因此,他的“八九十”并不按常规发音“hakkujyu”,而是叫做“kijyu”(同“鬼十”音)(萩原进 编《山村暮鸟》P12)。此外“八九十”还有长寿之意。

  “越后的风径直往关东平原猛吹,上州高崎附近,有一个叫堤个丘的村庄,如今,那儿有了往来奔驰于伊香保的电车。我就出生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头顽固在当时有名的、叫弥兵老爷子富裕农民孙子。那是明治十七年(1884年)的一月。”(山村暮鸟《半面自传》)

  1889年,山村暮鸟5岁。父亲久七因与外祖父志村庄平不和发生争执出走千叶县的佐原,之后,母亲亦追随父离家出走。暮鸟遂由其伯父木暮作卫收养住到了前桥市的田町,并在此以“木暮八九十”之名上报了户籍。同年10月,外祖父续弦。

  “父亲是上门女婿,母亲又只会哭。四岁时候的春天,我喊作‘姐姐’,实际是母亲妹妹姨妈鲜血忧郁而死。我不得不喊作姨妈的人也有好几个。一个大家庭笼罩阴郁中,永远乱七八糟纷争不断。和别人家不同,我们家是连一声笑也听不见的……因为父亲离家出走,我被寄养到了在赤城的黑桧岳做神官、家住前桥的伯父家中。伯母很会弹三味线,伯父懂得歌道,听说父亲那边的祖父是有名的儒者,诗和书法都好,晚年却失踪不知去了哪里。吸引我的那文学的血统,自那时候就已经在了吧?也或者,完全是在我那做神官的伯父的书桌旁萌了根,又发了芽的。” (山村暮鸟《半面自传》)

  1891年暮鸟七岁时,外祖父庄平去世。暮鸟父母回到了栋高村的志村家,暮鸟也回老家上了栋高村的普通小学,后又入了别村的高等小学。

  1895年,山村暮鸟11岁。父亲久七蚕茧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暮鸟被迫从高小退学。

  “敲一敲自己,敲一敲自家的门,不幸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响。把这些写成文字多么不堪。我一个人去找移居到下总的父母,路途遥远,有生以来第一次乘了火车。早上第一班车离开高崎,又从上野坐人力车去本所(位于东京都墨田区西南部,隅田川东岸的一个地区),在佐仓站下车的时候,太阳正落到半山,见着接站的父亲的面孔,什么也说不出,只“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那是我十二岁的时候,是四月。依赖亲戚,寄人篱下、驮马一样被使役的我,终于感到了类似平安的气息。在这年夏天去成田游玩的路上,我作了和歌150首。七岁时萌生的艺术的欲望开枝散叶,在心中蠢蠢复活了。” (山村暮鸟《半面自传》)

  从那以后,15岁的山村暮鸟开始给父母搭手,与他们一起过起了向人租地耕种的佃农生活。就在这一年,他虚报年龄去堤冈小学当了临时雇员,日薪十三钱三厘。17岁时,前桥的圣马提亚教会开设了英语夜校,于是,他每天白天教课,晚上去夜校学习英语,1902年,18岁的山村暮鸟在该圣马提亚教会接受洗礼,翌年入学东京筑地的圣三一神学院。

  1905年4月,山村暮鸟入伍北海道旭川连队,7月,以第七师团补充兵的身份进驻满洲,奔赴日俄战争战场。次年2月回国,继续圣三一神学院学业。此后到1908年7月毕业前的三年间,除了本职学习,他还热衷于包括短歌、诗歌、小说在内的各类文学创作并有所发表。

  24岁的山村暮鸟从神学院毕业了,1908年8月,他以传教士身份赴秋田市秋田圣教会任职。

  那时的日本乡村对基督教非常陌生,所以常常招致误解、反感和排斥,山村暮鸟在物质极度贫乏与精神的极大失望中,时时苦恼着,却依然相信一切“皆为神意”。

  接下来的几年间,山村暮鸟又辗转仙台、东京、常陆大田、福岛县的平町等地赴任,并积极参与文艺杂志、报刊的创设与投稿,参与文坛交流,接触西方现代诗歌如华兹华斯(1770-1850),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等人作品,1910年成为日本诗人、教育家、昭和女子大学创办者人见东明等创办的“自由诗社”同仁,笔名“山村暮鸟”也从这时开始正式固定使用。

  1913年出版诗集《三个处女》。同年6月17日,29岁的山村暮鸟(木暮八九十)入赘教父土田三秀家,娶其长女土田富士,自此改姓“土田”。

  30岁与萩原朔太郎、室生犀星创立“人鱼诗社”。长女玲子出生。

  31岁出版诗集《圣三棱玻璃》。

  《圣三棱玻璃》这部大量运用视觉象征表现手法,以先锋、奇巧、难解著称的诗集的诞生,是暮鸟作品风格急剧变化的显著标志。同时代的日夏耿之介(1890-1971)、三富朽葉(1889-1917)、加藤介春(1885-1946)评价道:“……暮鸟不过是个只会炫技的外行诗人,除此之外无任何成绩可言。”“此种美学毫无秩序,此种理念根本不似萩原朔太郎那样有一贯的形而上学的依据。”诸如此类的恶评不绝于耳。而《历程》主编草野心平在《圣三棱玻璃》再刊时这样评价:“诗集《圣三棱玻璃》是近代日本诗歌最为闪光的古典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它)在不经历时间而不能明白的愚蠢中永闪着凛凛寒气……”得来这个评价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47年。

  《圣三棱玻璃》出版的这年11月,长男圣一郎出生,又夭折。“他在这世间仅仅呆了4天,尚未触到太阳的光就去了。”(山村暮鸟 《半面自传》)

  在神与文学之间烦恼,在仙台与上级圣职者发生冲突转任东京,加上对波德莱尔诗歌的误译,生活、艺术,山村暮鸟皆四面楚歌,“小册子《圣三棱玻璃》发行不到一年就在市面消失,而对我艺术上的恶评却在这个秋天达到顶峰。那一天,我昏厥倒下了。之后以研究和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聊以支撑。” (山村暮鸟 《半面自传》)

  1918年,暮鸟出版了第三本诗集《风对草木细语》,从中可见他的文学创作已一转而为温暖的人道主义风格。而此时,他的健康已经受损。9月,次女千草出生。童话集《散散的完满》即是暮鸟讲给玲子和千草的睡前故事。不想刚到9月底,暮鸟就病情恶化咯血卧床了。

  1919年6月初,他退离圣公会传教士一职。7月,与玲子二人借住茨城县大贯町,9月开始写起了童话,“我开始做一件大事情,想孜孜地去做,这想法让我着迷,这是一件让他们要‘啊’地吃一惊的事。为了做这件事,我也必须要注意身体。” “我现在在写童话,写很多。它们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我要给予它们真。那是我要做的……”(山村暮鸟 《给吉野义也的信》)

  一边因结核病的发作饱受折磨,一边创作欲不可思议地井喷,童话集《散散的完满》只在四五天内即告写成,随后在1920年由洛阳堂出版发行。同时,长篇小说《影》、《十字架》等在报刊连载,长篇童话《铁靴》、诗集《云》也在此间诞生。

  这时的山村暮鸟病情反复、加重,生活极度贫困,教会援助给予了近一年的米钱,朋友们也纷纷解囊送钱送物,友人吉野义也,甚至让他搬到自己福岛县平町的菊茸山新居去住。可是,山下住民得知他是肺结核患者后纷纷抗议,闹出了很大的动静。山村暮鸟不得不在住民的抗议声中下山离去,最后,搬到了茨城县大洗町的矶浜。从搬进菊茸山友人新家,到搬离,再到矶浜,期间不过十日。

  在矶浜,山村暮鸟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六年。这六年是病痛的,困窘的,是单调的也是丰盛灿烂的。1923年,他给病中的友人斋藤千枝写信道:“还不能死,我们一样,都降生在这么美丽的人间。”“这个夏天我写了很多诗,实在比没病的时候写得还要多,诗思简直洪水一样地涌来,真是可怕。”

  1924年7月,诗集《云》策划出版,其装帧插画由著名画家小川芋钱担纲。可是8月中下旬,山村暮鸟的病就急剧恶化,连拟定的手写书名也未能完成,后来出版的《云》的封面题名由暮鸟次女千草手写,因为第一次写的笔画太轻,印刷困难,出版社又让她用火柴头当笔重写了一遍。

  1924年12月8日,山村暮鸟离世。葬于水户的光霖寺。墓葬之前,出版方理念书院紧急制作了两册《云》,并将其中一册纳入棺中。1925年1月,《云》正式出版发行。

“回顾山村暮鸟一生诗作,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其诗风的变化轨迹:从大量运用视觉象征表现手法,以先锋、奇巧、难解著称,给日本诗坛带来崭新变革却也因此备受恶评的《圣三棱玻璃》(1915),到以平和自然的人道主义视角书写的《风对草木细语》(1917),再到其晚期创作的堪称‘日常朴素之歌’的《云》(1925)。诗风的改变主要源于山村暮鸟作为诗人的成长变化:其精神经历苦恼,逐步变得单纯、通透。在此意义上,《云》可以说是山村暮鸟的巅峰之作。”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云》译后

  作者:美空,《云》&《散散的完满》的译者

  《云》读后感(五):《云》之外的笔记

  《云》,是我第一次读到日本诗人的自由体诗集。春天的时候读过一本《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300》,虽然文体不同,但感觉二者气息很相似。作者山村暮鸟,一个不曾听说过的人,带着我去找寻了一些不曾了解的旧天空。

  阅读中零零散散的笔记:

  1、明治后期、大正时代

  山村暮鸟生于1884年,中国与之平行的文人正是周氏兄弟。树人81年生,作人85年生。周氏兄弟都是在明治后期二十出头年纪赴日留学,并以此奠定了文学与事业的基础,且一生都与日本有着极厚的关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日本进入大正时代。

  大正时代的十五年,是近代日本最好的一个时代,最像一个正常国家的时代。经济繁荣,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史称“大正民主”。东西方思想交融,文化生活的风貌史称“大正浪漫”。

  这也是是日本文学最进步的时期,日本从此时真正有了自己的文学。

《木心文学回忆录》P737:“最初流进日本的,以英美文化为主,然后是法德的。明治文学的黎明期,有寝馈于英国文学的坪内逍遥(1859—1935),有对德国文学造诣很深的森鸥外(1862—1922),又有崇拜法兰西的中江兆民(1847—1901),倾倒于俄罗斯的长谷川辰之助(1864—1909,笔名二叶亭四迷),这样各有所宗,各唱各调。日本文学左右逢世界之源,就蓬勃发达了。中国五四也是这样的好景观,人才多于日本,翻译也很热闹,但经不起后来的一刀切,一篇讲话,什么都完了。文学家中有写小说的,写长诗的,写俳句的,写戏剧的,而各品类中之佼佼者,多达二三十人,可见阵容之大。尤其可贵在是出了十多位评论家!”

  大正时代最著名的文学代表和象征人物是芥川龙之介。山村暮鸟在大正时代星光璀璨的文坛并不出众,他好似一颗孤独的小星星,默默地闪烁着。但这个时代一定影响着他,基督教的普及、文坛象征主义到自然主义的演变、1918年起全日本文学界掀起的童谣创作风气等。关于他的介绍除了这本书的《译后记》外,几乎都看不到,他写过的小说只剩下个名字。其余的,简短的生平,一张有点像郁达夫的黑白照片,几本薄薄的诗集和几十篇童话。

  2、自由体诗、儿童文学运动

  中国的第一首正式发表的白话新诗是胡适1919年的《蝴蝶》,日本的自由体新诗大约要提早三、四十年,正是差了一个明治时代。明治维新比我们早,更全面,彻底。

  日本自己的“古诗”是脱胎于汉诗,发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歌”、“川柳”、“俳句”,很多日本诗人一直能写汉诗。

  跟我们一样,新诗的起步都是从西方诗歌的翻译和学习开始。中国当时的新诗人们好多是英文系的、或者法国学过画的、德国学过哲学的。在日本学医的郭沫若、郁达夫们说,在日本留学,“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罪。” 好像只有周作人是真心喜欢日本文学,喜欢俳句,他悉心翻译和研究过小林一茶。鲁迅对日本小说更感兴趣,后来这兴趣也往俄国转移了。

  1918年,我们的新诗还在萌芽的时候,日本一本《赤鸟》杂志创刊,它在近代日本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儿童文学与文化运动,芥川龙之介等最顶尖的作者们亲自参与投稿(短篇小说《蜘蛛的丝》),把先前粗陋、随意的儿童读物,一跃成为作品、配画、装帧都纯洁精美的高艺术品水平出版物,世界一流。

  (这次《云》的装帧也极好,插图很拙朴无邪的气质,我喜欢那只来窥探的蜻蜓,那只被月光照傻了吧的蝉,喜欢所有被墨浸染的红色。喜欢正文的字体,喜欢结结实实的书脊。)

  当时《赤鸟》的稿费是所有刊物最高,吸引了很多创作者,随后全国出现了很多追随的刊物,全日本文学界都掀起了创作童话、童谣的风潮 。

  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大正时代的童话童谣如此柔软美好,而读着这些诗长大的孩子们会走向柔软的另一面呢?小时候喜欢机器猫的时候,看小丸子的时候,我也会疑问,为什么呢?

  3、华、陀、波

  作者小传里有提到山村暮鸟喜欢和研究的三位文学家:华兹华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

  “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代表,他的诗返朴归真,歌颂自然风光、农家风物、儿童天趣,比起其他田园诗人,更注重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的交流,所以东方人读来或感觉亲近。木心评价他略近王维,但还达不到陶渊明。

  1922年冯雪峰等四人在西溪湖畔成立的中国新诗的第一个团体——“湖畔诗社”正是受此影响。但这几位年轻人没有英格兰西北湖区的岁月静好,只写下了几首“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山里的花已开了。”便被革命的洪流冲散了。有人入狱,有人牺牲。有人“为什么不写诗了”。

  山村暮鸟的第二本诗集《圣三棱玻璃》出版后,招来评论界很多恶评,那一年他工作受挫,刚出生的儿子夭折了,又“翻译波德莱尔有误”,备受打击的他病倒了,在自传中说,“以研究和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聊以支撑。”

  是不是那时候法国诗坛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印象派?依葫芦学着象征这象征那的是不是都挨骂?中国当时的象征派代表是法国学雕塑回来的诗人李金发。山村暮鸟的《圣三棱玻璃》当时就“失败”了。我们曾经觉得好玩的那首《风景》,“一大片的油菜花 x N ” 是出自这本吗?那时不留意作者,只是觉得又好玩,又好 。

  波德莱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有邵洵美等,鲁迅不知算不算被生拉上的关系。成功的如闻一多的《死水》。想起《洗澡》里,法国文学组“恶之花是小说”的笑话,“反正是腐朽的嘛!”

闻一多也有一首写果子死亡的诗:《烂果》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 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 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 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 烂破了我的监牢, 我的幽闭的灵魂 便穿着豆绿的背心, 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

  芥川龙之介自杀前的遗稿中说,“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波德莱尔是恶魔,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上帝。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从尼采到爱因斯坦都是他的重度粉丝。木心说,“在世界可知的历史中,最打动我的两颗心,一是耶稣,二是陀氏。(文回 P646)”

  川端康成说过,“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

  我印象深的还有白先勇的一段话,“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雪夜,我在宿舍里看完这本书,已是天明,从窗外望出去,只见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我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奇异的感动。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那一刻我的确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正在默默的垂怜着世上的芸芸众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惊心动魄的旷世杰作,激起了我那片刻几近神秘的宗教情感,勐然间我好像听到了悠悠一声从中古教堂传出来的格里历圣歌,不禁一阵悯然。”

  同患癫痫、同笃信基督的山村暮鸟能从陀氏那里得到更多吧。

  4、艺术和生活

  《云》的《自序》看了十几遍。如果说后面的某些诗有些薄和轻,这篇文章抵了很多份量 。“艺术与生活" 是个老问题, 年轻人尤爱讨论,“五四”以后,“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一直在争论,周作人、矛盾啊都自作聪明得总结了很多。木心《 文回》 P654:“... ... 是既没有“为艺术”,也没有“为人生”。两派都关进去,相见了,才叹道:"我们都太忠厚了" 。" 所以可能必须有“过了人生的一个大坎”,且过了这个大坎还坚持的,才能有机会悟出一些什么吧。

  上一本诗集《风在草木间窃窃私语》的自序中,诗人一方面为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抓住了这痛苦的力量,看到了痛苦的光芒。《灯火》中,他看到了远处精神上的灯火,但与这灯火依然彼此孤独。

  《云》好似放下了所有一切。“艺术与生活皆不可弃曾是一个大烦恼 ”,过了大坎,“而今的你呢?”

  “好诗人不粉饰诗,真农夫不耽于田。”

  对艺术的理解就是对人生的理解。书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第一首,

《春之河》漫溢的春之河流着抑或不流因草屑浮动可知

  由流水看草屑是艺术,由草屑看流水是人生。

  5、禅、 基督、死亡

  我理解山村暮鸟的“大坎”,是死亡,刚过去的孩子的,不远处的自己的。

  “走过人生的一个大坎,并将另一个自己抛在了身后。”——也许是耶稣给了他淡定,陀氏给了他悲悯,“如笋一样的”女儿们给了他返朴归真。

  一只红苹果,他反反复复写下了十几首小诗,从生到死:

又“苹果不管放在哪儿,都欢喜地红着。”又“对苹果怀敬畏吧,对苹果怀爱慕吧。”又“如何才能对它生厌恶,这赤红的苹果”又“苹果一动也不动,说 就那样烂掉吧”

  对日本文学本是很无知,书架上的日本作家非常少,可仅有的几本中,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均是自杀。中国读者这几年熟悉的童谣作者金子美铃,留下淳朴童真的句子,也在26岁花样年纪自杀。

  所谓“侘寂之美与物哀之美”,是对死亡的美化吗?为什么如此柔弱又如此决绝呢?

  山村暮鸟的一点好处是好好生活,这点与小林一茶很像,明知是悲苦,我看《云》,总之就是 ,以诗去迎接死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云》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