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别哭,“春蕾”别枯
“春蕾”是个好计划。
“春蕾计划”是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
为什么只能救治女童呢?
划重点:
不是只能救助女童,而是专门救助女童。
在中国,480万学龄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其中83%为女童。
每天清晨起床,她要先放50只羊。
她从来没想过,还有这样贫困的城市,过得这样艰难:
班里最困难的家庭,大女儿连卫生巾都用不起,连卫生纸都不是白的。
■有些女孩,从入学开始,就困难重重。
因为家里穷,她 8 岁才上学,承包了几乎所有家务和地里的农活。
安徽潜山县留守女童刘思圆,11岁,留守家乡了11年。
两年前,弟弟出生,在江苏打工的爸妈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有些女孩,即使拿到了救助,也有“无福消受”的风险。
如果不喝,就要倒掉,绝不能带回家。
为什么?怕过期。
因为村里人认为,女孩念书就是为了偷懒、不干活。
大冬天的,女孩连个棉衣都没有,冻得发抖。
她好心给女孩买了件,粉色蝴蝶结的羽绒服,第二天却穿在了弟弟身上。
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为了节省笔墨纸张,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孩子们,只能在黄土地上练习生字。
她们很小就要开始操持家务,照顾更小的孩子;
甚至有些姐姐,不得不等着弟弟到了学龄,一起入学。
在安徽调研时,又发现:
公立学校,女童多;
而私立学校,男童多。
很多家长,舍不得把女孩送去。
图源:网络
自己7岁开始做饭,踩在板凳上开火炒菜;
早起要煮饭喂猪洗碗,然后才能去上学;
中午回家煮好饭,吃完再跑回学校;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影响未来全民族的素质。
扶持女童入学,是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我国实现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关键一步。”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今天再看春蕾计划的启动宣言,我依然相信,它有一个极其美好的初衷。
春蕾计划,做过很多好事:
30年来,他们资助女童超过369万人次,捐助春蕾学校1811所。
出生于西藏那曲地区的吴珠旺姆,家里有10个小孩。
2017年,河南女孩李丽顺利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年,由于家境贫困,她差点辍学务工。
是春蕾计划的帮助,才让她得以继续学习,从而走到了今天。
我以为,“春蕾计划”可贵的,不仅是它在物质上给女孩们救助;
同样是社会的孩子,有一群人,给了她们可能甚于家庭的关注和温暖。
今天有人问我:看了春蕾的事,以后你还会行善吗?
我的回答,一如我父亲当年的。
点个“在看”
妹妹别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