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河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河唱》读后感摘抄

2019-12-23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河唱》读后感摘抄

  《大河唱》是一本由《大河唱》剧组编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河唱》读后感(一):生命长河

  我挺喜欢《大河唱》里面的整体格调,因为如今在大城市之中生活久了,想如此生活化的东西基本上找不到了,人们也只是血肉之躯机器。如今手艺人越来越少,随便什么人都称自己艺术家,脱离了生活的人们是永远可能创造艺术品的,因为前提就没有办法和别人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如今在我们国家的某一些地区依然有那么一群人在为最朴素,最真实艺术形式努力传承,以这种形式来体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十分具有深度可信度的。

  看过纪录片的人再来看这本书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感受,因为文字往往会比视觉冲击力更有影响力,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满足了很多意犹未尽的人们,在书中收录了电影创作历程,把四位主人公的生活以记录方式写下来,还收录了陕北说书艺人刘世凯的即兴创作自传整体都很有意思吸引人,这才是看了会对生活有用的文章

  我挺羡慕这几位艺术家的,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够养活自己,所有的艰辛幸福之上都变成了快乐。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如今有本质的不同,因为环境的不同,所以说很多等级分化也相差很多。尽管生活相对于繁华都市自在很多,但有很多也是享受不到的,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吧。对于生活当中所存在的艺术形式会随着周围人的影响变化,身边的人听多了live house,就自然觉得它很帅,但为什么老一辈的还是喜欢听京剧和老歌,这不都是一种情怀寄托么,也许那些东西之上承载着更加美好,值得珍藏回忆

  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像一条河,可能最终回不去远点,但总有一天也会和过去相遇。

  《大河唱》读后感(二):一曲黄河人的生命之歌

  说起黄河这条母亲河,其实我并不陌生。我生长地方就在黄河入海口处,自幼是吃黄河水长大的,每年来往于黄河两岸怎么也得不下几十次。居住地距离单位有些远的一些同事,甚至每天都要开车通过大桥跨越黄河。或许是因为我们处在下游得末端,也或许是平日里见得多了。每次面对黄河时,都远远没有在一些纪录片上看到的有关于黄河的镜头所带来的那种震撼

  或许就像是《大河唱》这本书腰封上所印刷的那句话一样吧。“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而我眼中的黄河只是一条充满了泥沙宽阔河流。但是在别人眼中的别处的黄河,并不是这样的。居住在黄河两岸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河流,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内容

  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是不会把黄河与音乐二字联系起来的,但是有一位人却在三年前发起了名为“黄河今流”的计划,通过黄河来寻找中国音乐的发展源泉

  说书人、花儿歌手秦腔团长皮影艺人,这四位不同艺术形式的承继者们因为民族摇滚音乐音乐人苏阳的一个有关于中国音乐的念头,而共同出现在一部记录电影《大河唱》之中,而这本名为《大河唱》的图书便是这部纪录片的官方电影书。

  虽说是一本电影书,但是此书并非是单纯原本的纪录片中的影像转换成为文字与图像,而是以此为源头,将那些拍摄过程中,不曾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些与艺术相关的生活故事,慢慢的为读者讲述出来。就像是以往诸多的人文艺术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往往最终能够打动我们的,并不是这些艺术本身,更多的则是艺术表现者背后的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他们虽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却也如同你我一般是一个个的普通人。黄河,本就是一条承载着生命之源的河流,它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滋生了各种不同的艺术文化。而这些艺术是一位位依托于黄河而生的人所创作的,所以也格外的富有黄土般的质朴生活气息。生活其实就是一首极具感情色彩的乐曲。它或悲、或喜、或嗔、或怒……可是不管是什么,我们都要将这旋律吟唱下去。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大河,每一个人的脑海之中,都会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大河唱》唱的不仅仅是黄河边上的艺术之歌,更是每一位靠黄河水生存长大之人的生命之歌。

  《大河唱》读后感(三):心中的大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听见黄河,也就听见了中国的声音。《大河唱》是中国音乐记录电影《大河唱》的官方电影书,记录了这部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

  虽然还没有翻开封面,但“黄河黑土”为背景,烫金的“大河唱”三个字已经让浓郁的西部风情扑面而来。电影是精心制作的,书亦然。裸脊锁线装订的方式,避免了因书籍过厚反复翻阅导致的散页,精装的封面和封底做出了编织纹理坚硬而挺阔,但内页却是丰富柔软的。黑色、浅黄和彩印等不同质感纸张,分别承载着创作记录、唱词摄影灯不同的内容,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到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场景

  其实在阅读之初,曾想要找来《大河唱》的原片来看一看,但资源有限,只能先阅读文字。书的最开始介绍了这部音乐记录电影诞生缘由,及其创作团队成员。而皮影班主魏宗富、花儿歌手马风山、说书艺人刘世凯、秦腔团长张进来和音乐人苏阳五个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大河唱》的主创人员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自然生长出来的片子”,是因为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拍摄程式,而是“实际地拍”、“不停地拍”,用拍摄来回答“苏阳的音乐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民间艺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几个问题。他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观看角度,带我们去看一看这些人的生活,看看每个人的困惑和希望,进而触摸到生活的肌理

  用苏阳的话说,“河”就是人。《大河唱》中我们看到的每个人,身上流淌的血都是河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的黄河已经不是以前的黄河,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状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影片把这种真实的改变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我们了解这曾是一片怎样的土地曾经有过怎样令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而像苏阳这样的音乐人,现在又如何将传统和现代加以碰撞,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形式……一切的一切,围绕着河,也围绕着人。更重要的,其实是讲述了人生

  陕北说书人刘世凯,最擅长杨家将的故事《昊天塔》,而他本人的前半生也如这悲凉的故事一般凄苦年轻流浪说书,娶妻生子刚刚过上好日子,又不幸丧偶,一个人当爹又当妈把娃娃们拉扯大。唯有说书,既能挣钱,也能让他暂时脱离现实痛苦。2018年,他开始在“快手”进行网络直播,找到了更大更广阔空间平台

  唱花儿的马风山,不但家里种着从太爷爷时候传下来的百年牡丹,也深爱着自己的媳妇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平时除了工作,就是晚饭后在微信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学来的曲调,或者隔空对唱,而且他也玩直播,还陆陆续续收了八个徒弟

  西府秦腔张进来,环县皮影魏宗富,还有曾经的摇滚青年苏阳。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那么生动、充满生命的现实感和民间艺术的魅力。而从创作人员视角补充的部分,则让观众从更多角度和层面了解了这些人物,以及《大河唱》诞生的经过

  或许《大河唱》的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看完,但这却不是一本很快能够读完的书。假如你还想细细看看书中的那些“唱词”,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正如电影的宣传片中所写道的:一曲长歌给尘埃;一首花儿给爱情;一场皮影给故土;一声秦腔给神明;一段说书给命运;五个老汉大河唱;看不见的黄河,难回头。

  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心中的大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听见黄河,也就听见了中国的声音。《大河唱》是中国音乐记录电影《大河唱》的官方电影书,记录了这部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

  《大河唱》读后感(四):大河就这样唱,我听见你的心跳和血在流淌 ——《大河唱》读后感

  “看看这黄河,浪高过头,匆匆的鸟儿,飞过高楼,千山和万水……岸上这人儿,这急流……难回头……”(苏阳《急流》)

  距离《大河唱》正式上映已有三月,从当时618首映观影后的恋恋不舍,再到这两天利用中秋假期通读了这本官方电影书后的沉重复杂,“大河唱”这三个字就仿佛是一个标签,每每想起,总能引发许多的感伤牵挂作为一个西北人,作为一个从小在黄河边上长大的孩子,看着《大河唱》中所呈现出的那些家乡父老面孔,看着摄制组在近三年的拍摄历程中所挖掘展现出来的有关THE RIVER IN ME的故事和影像,我从骨子里感到了一种在与矛盾的现实斗争了无数次并在内心挣扎了无数次之后的(对西北的)文化认同是的,即便在这南方的土地上已经生活了近十年,即便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过上了那种“吃饱穿暖、睡觉有床、洗澡有水”的城市便捷生活(虽然还是单身一人,住着城中村租的房子,并面临着时不时停水的窘境),但总有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剥离感让我始终都无法彻底地融入到现在的生活当中来。当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开放商与投资者们对一切的商机趋之若鹜,甚至连那些或进入了中产阶层或刚完成买房、买车、结婚三大任务工薪族们每天也都把房、车、小孩当作始终不离嘴边的谈资的时候,像我这样一个对以上的种种都完全无感的人,像我这样一个逃离了西北的荒蛮冲向了南方的秀丽普通青年,应该如何生?如何活?如何寻找一种明明已经落后时代却还要拼命地追赶时代脚步平衡

  昨晚跟家里视频,我苦笑着对父亲说:“我现在是在大城市活不下去,回老家又回不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呢。”父亲回了我三个字——“闯去吧!”看着父亲那张西北人的特征很是明显的脸,望着他抽烟的样子,我顿时感到,或许并不存在回不回得来与留不留的下一说。

  对于老一辈的西北人来说,可能那片土地因为不同的原因,终究会成为他们一生归宿。就像是《大河唱》里,刘世凯有说书作为寄托,马风山有花儿作为寄托,张进来有秦腔作为寄托,魏宗富有皮影作为寄托,他们一方面作为普普通通的农民种地、放羊、务工,一方面追求着那些能够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悦的民间艺术。双重的身份或许也会让他们站在时代的浪潮中感到迷惘,但那份信念纯粹热爱,终于让他们在历经生活的磨难经历世事沧桑之后选择继续坚守,而且最终我们看到,他们也在寻觅一种平衡,比如马风山、魏宗富的快手直播,可以说是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社交工具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虽然我们不知道在未来,当这时代建设的车轮依然以一种可以碾压一切的气势滚滚向前的时候,这些“非正式的艺术工作者”们会否被巨浪湮灭,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批人,在知天命年龄,依然保持着那份朴实的热爱和从生活本身汲取而来的生命的激情。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无论世事如何艰辛,不去管那样的一份无名无分、无财无利的“非正式工作”是否在物质上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而全然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去坚持、去做、去传承,这可能是黄金万两也带不来的富足和快乐!对于他们,这片在外人看来荒凉无比甚至不宜居住的土地,究竟是有他们的根的,他们在那里生活,呐喊,歌唱,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当然,现在面临的可能是断层

  而对于我们这些新一代的西北人而言,我们的根在哪儿呢?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一些类似说书、花儿、秦腔、皮影、音乐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有地方安放,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力量呢?在物质层面,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繁荣鸡鸭鱼肉已成家常便饭山珍海味也不再是稀奇宝贝,但面对信息化的时代,面对互联网、物联网的时代,我们在享用着无限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时代的奴隶手机形影不离信息狂轰乱炸,工作没有底线,加班完全常态,每日从拥堵得快要水泄不通柏油马路上出发,又从继续拥堵的柏油马路上返回,一路尽是高大冰冷的大楼狂躁愤怒汽车,即使夜晚回到家中,那些喧嚣浮躁依然无法抽离,盖楼的在盖楼,施工的在施工,WIFI一连,又是色彩斑斓、欢腾热闹的娱乐至死和无尽狂欢。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个体,他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呢?这已经不单单是西北人的困惑了,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在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迁,或许不同地方的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而他们那个地方,也有形形色色的不同的歌者广义上代指民间艺人),在唱着属于他们的歌。唯独不知道唱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唱的人(没有精神寄托的人),才是最空虚、最可怜的,因为他们在忙着挣钱忙着买房忙着结婚的忙碌消磨掉了自我,丢掉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声音,除了沉默,还是沉默,除了娱乐,还是娱乐,有些人在这种物质的极大享受与生活的“仪式感”和多姿多彩中获得了满足,但有些人始终不知道该怎么活。

  第一遍看《大河唱》,是悲,是苦,是不知该如何言语的胡思乱想,电影结束后我专门请了假在本子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杂乱感受。第二遍读《大河唱》,先是喜,是亲切,是温暖,是如同回到家一般的熟络和自在,但在午休的昏睡被一连串的刺耳的异乡方言(一位大妈在图书馆开着免提打电话)惊醒的时候,我又陷入了那无尽的悲当中。是啊!毕竟自己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南流了的河水”,而“河水向南流,流到哪里才会是尽头……流呀流不回家门口……”(苏阳《河水南流》)所以,当这大河再次唱响的时候,当这奔腾的河水和父老乡亲的形象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依然还是回归到了沉重复杂。他们的声音在跳动,他们的心跳和血在流淌,他们的生命在绽放也在衰败,我的也是。但是不管怎样,也不管能不能回得去、留得下,“闯去吧”或许是最好的态度,也是唯一的选择!

  2019年9月14日于湖北省图书馆

  《大河唱》读后感(五):大河儿女的律动

  我曾两度跑去壶口瀑布,第一次是特意,第二次是路过;第一次只在山西界,第二次山西、陕西界都去了,山西一侧观瀑的确视角更好。第二次距第一次相隔十年,虽然同样心潮激荡,却似没有第一次近观壶口的震撼。

  中国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是黄河边上生长出的纪录片,由该剧组出版的官方电影书《大河唱》是对电影的文字纪录。通过与四位不职业、不专业的民间艺人——陕北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环县皮影传承人魏宗富对话,完成了一次对黄河,对中国,对音乐的探索。

  ——秦腔张进来

  秦腔,被誉为“百戏之祖”。2006年5月,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6年,张进来找到两名秦腔爱好者共同创办了秦腔剧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剧团一直发展良好。2014年,张进来和他的剧团因为经营艰难决定下乡唱戏,在各处乡村巡回演出。下乡演出就意味着要近距离地接触民众,民众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经常有人在台下大喊:这个听不懂,来两首流行歌。

  但是张进来说:我是个搞艺术的,有尊严,高台教化的人一个,不能为了我的小利益而低三下四把脸贴上,那是不可能的。不仅把我的人送了,还把我的艺术、这个行当送了,行业的人都送了,这是不可能的。

  秦腔张进来有着艺术人独有的骄傲,正是这份骄傲让他坚持着、坚定着。

  ——手弹三弦刘世凯

  刘世凯出生在大旱年间,家里弟兄四个他排老三。从小爱好文艺的刘世凯在家庭变故后背起三弦一路流浪,一路学艺。刘世凯和四弟两人边学边说,从横山到靖边、定边,最后辗转到了宁夏盐地。

  “刘世凯这样的说书艺人,不受什么规矩的约束。传承、借鉴、创作,用一切方式来丰富自已。”刘世凯的家庭生活可谓一波三折,他娶过门的妻子,一个病故、一个因斗嘴寻了短见,他将自己人生的风霜刻入面庞,也融入了说书。

  手弹三弦我上舞台,我从宁夏的盐池来

  家住盐池的贺家台,我姓刘,就叫刘世凯

  书中说,在陕北这样的地区有一个传统规矩,那就是明眼人不许说书。这个规矩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改变。亚妮的《没眼人》讲述的就是没眼人的故事。

  《没眼人》讲述的是太行山深处,由11个盲艺人传承组成,70年来以流浪卖唱为生的队伍。早在抗日战争年间,这只没眼人的队伍为八路军谍战服务,部队的传统和习惯一直被没眼人传承下来。如今,他们打的铺盖除了硬朗,每件东西的位置甚至保养都有规定。记工分,这个早已被遗忘掉的分配制度,“没眼人”仍在使用。他们挣来的钱集体保管,留出三成给退休的,余下七成,“现役”按劳分配,办法是记工分。

  《大河唱》导演、摄影、剪辑于一身的柯永权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上上辈开始洗脚进城,上一辈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不知土地为何物,钢筋水泥才是我们的森林。

  老一辈留下来的许多财富,被时代的洪流冲刷洗净,甚至无法寻觅到一丝痕迹。如若不是这样一些执着朴实的人们在坚守着,真不知道会有多少宝贵的文化被遗失。感谢《大河唱》的记录传播,让喜爱的找到喜爱,让珍惜的得到珍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