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出偷马》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外出偷马》读后感100字

2019-12-26 23: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出偷马》读后感100字

  《外出偷马》是一本由[挪]佩尔·帕特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外出偷马》读后感(一):一本让你心塞、压抑却又念念不忘的书

  这本书看了两遍,才体会作者细腻文字下所想表达东西。不是看不懂,而是怕自己理解不够透彻,无法走进作者的心里。

  每个人年少时代都会发生能铭记一生的事。看到书中那个少年,就像看到我自己。他和小伙伴去偷马,和父亲一起去森林里伐木,对异性懵懂感情,对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无知……这一切,作者娓娓道来,你细细去品味,只觉得心中的压抑之情无法言说。

  《外出偷马》读后感(二):关于森林、暮年以及夜晚

  这是一本讲述人们如何面对失去离别的书。

  闪回写法,作者的叙述时间线上不断移动,让读者以游移的视角去看待“我”颇多经历的十五岁,以及决定住在森林之中的六十七岁。少年和老年的视点在遇到邻居交汇,拉尔斯是约拿的弟弟,十五年前因为枪支走火而“杀”了自己双胞胎兄弟奥德的孩子

  如同戏剧的开场,一切从偷马开始。整个故事颇具戏剧性,然而作者却故意选择冷静笔触,以至于死亡和离别这样值得大书特书段落,也并没有比他们运送木材占有更多篇幅

  死亡的确是一瞬间的事情,它在生活中并不占据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却总是在人们心里留下深刻印记,以至于成为一种色彩沾染整个人生。我们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它们,用更多的色彩去沾染它们,才能勉强让我们觉得眼前的画面尚可接受

  因为疏忽而让自己的弟弟死于意外,约拿选择去航海,而拉尔斯则一直在森林里,直到约拿回来占据了原本属于他的农场

  父亲在特德十五岁时忽然消失,他以为自己了解父亲,认为父亲与自己之间有着更深的羁绊,而事实却是父亲只留下了一封信和少得可怜的钱,他也许在父亲心中确实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被抛弃的事实依旧没有改变

  如何看待这些,如何面对这些,如何与自己和解,或者等时间去冲淡喜悦悲伤,这一切也许在于我们如何解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作者多次提到狄更斯,以及他的《大卫科波菲尔》,原文引用了“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中自有分晓。”同时文中两次写“痛不痛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这是父亲对特德的教导,同时也是他们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岁月加之于我们的磨损与消耗,我们无力改变,也无法弥补。但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亦或是将它们赋予意义之和解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这是我们为数不多能自己决定的事情 。也许作者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

  《外出偷马》读后感(三):孤独痛苦

  佩尔帕特森,当代挪威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实力候选人。《外出偷马》是他的代表作,凭借本书一举击败诺贝尔文学得主库切、布克奖得主鲁西迪等众多文学大家,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获奖,作者从此一举成名

  佩尔帕特森的写作风格人物多取材自平凡小人物主题多围绕人的孤独、或父子手足关系与年少友谊离开展开。《外出偷马》这本书完全展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孤独:六十七岁的老人传德在没有知会亲戚朋友前提之下,独自带着一条狗来到挪威森林湖畔,买下一座小木屋独自居住,也不和其他人来往。但是另外一个老人拉尔斯的出现,把他带回到了十五岁那年的夏天

  手足关系与年少友谊的离去:传德的家庭只是一个并不富裕普通的家庭。传德有一个好朋友叫约恩,二人去巴卡的马场偷马,二人偷马只是为了玩乐。约恩有一对双胞胎弟弟拉尔斯和奥得,由于约恩没有将枪里的子弹取出,拉尔斯误杀了奥得,这件事业成了拉尔斯一生的阴影。几日之后的葬礼之上,传德见了约恩最后一面,从此约恩不知所踪,传德失去了他最好的小伙伴

  父子:传德和父亲在林子里一起伐木,传德也看到了父亲和约恩的母亲相互勾搭场面。随后父亲和传德说好奥斯陆见,但是父亲把传德送到车站后,就是父子二人最后一次见面了。传德的父亲和佛朗兹也一起偷过马,父子二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

  《外出偷马》这部小说仅仅只有15万字,可以说篇幅并不是很长,故事情节平铺直叙,非常简单,没有让人感到大起大伏波涛汹涌的故事情节,甚至让我感到有点乏味。本书是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叙述,在过去的少年时期与现在的老年时期,这两个时期之间来回穿梭,描绘出了两种不同情感氛围年轻时的传德和他的小伙伴约恩生机勃勃,老年时传德的茕茕孑立,与他的狗,莱拉相伴。一个人对于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本应当有美好的回忆,然而传德少年时期成长的经历,伴随他的是深深伤痛。正是少年时期的伤痛,导致他年老时一个人与狗为伴归隐山林

  《外出偷马》因为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有两个结局,现在的结局是传德的女儿找到了传德,这个结局给读者的感觉还是孤独的。过去的结局讲述了传德和母亲的事情,这个结局终于有了欢喜气氛

  对于北欧文学,我个人并不是非常了解,书中附带的北欧文学地图让读者可以认识很多北欧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有助于让读者了解北欧文学。

  《外出偷马》读后感(四):写作者私心贪念

  文图 / 左叔 不知道译本文字生涩的关系,还是交错时空结构处理得不够细致和紧密,这个版本的《外出偷马》,我读起来一直有一种极容易游离的感觉。 我应该是要相信,我这种极容易游离的阅读状态文化差异鸿沟造就的,但在豆瓣上还是看到出版方给出了一个关于译本的特别说明。 “书稿尊重余国芳女士译本的基础上做了全文校译,特别向苇欢、叶枫、宁蒙致以谢意”。 可是那些游离的阅读感受,还是深深地扎根在枝叶蔓生的众多伏线之中。主人公人生暮年的隐退独居生活青春少年时的回忆,北欧边界那高高山脊线,浓郁森寒的原始丛林冰川汇聚而成的淙淙河流、孩子眼中并不能深刻理解的二战阴云、消失的父亲…… 写作者用自己独有的笔触将这些细节一一铺陈开来,可是在阅读的我的眼中,这些细节是隔着一层人生暮年特有的迟钝感的,仿佛困在一个真空瓶子里或者一只金鱼缸里看着外面的世界。 岁末,我休了五个工作日年假,加上前前后后的双休日,有九天之“巨”。我在休年假前开卷,却在假期里以极低的效率将它读完。每当无以为继时候,我便停下来做一些与阅读无关的杂事。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前一段时间家中所遭遇到的变故写成《人世间的7天》系列文。在准备写那段经历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那必将是一个自己感触深而篇幅不可控制铺张的文字。我要如何将这“7天”里的感受切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单元,将它们有“节律地表达出来。我意识到,《外出偷马》的结构和表达模式,值得我警惕。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偶尔脑海里会想起《外出偷马》的故事情节,我也在一直在想“外出偷马”这个孩子式的“把戏”在整个故事当中的寓意,直至读到最后,我也只能极为浅薄地将它放置在“人生欢愉”的底色之中。我总是认为作者应该更深层次的核心等待我去发掘无奈我困在“真空瓶”和“金鱼缸”中无法抵达。 我在写《人世间的7天》时,也努力地想要包裹某个更深层次的核心在其中。我猜想,这应该是每个写作者的私心和贪念,可是我也知道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有机会抵达,出现落差有时候是写作者的错,有时候是读者的错,有时候是时代鸿沟、文化差异的错,还有一些时候是译本的错。

  《外出偷马》读后感(五):碎片缝合的奇妙故事

  这个故事莫名其妙,却又恰如其分

  在作者笔下,挪威和瑞典边境的森林似乎有着某种魔法,可以让近乎荒诞剧情和散发着树脂香味的日常生活奇迹般地并存。故事的一边,“我”和父亲一起在农场割草、卷草皮,砍树、在下雨的时候冲进雨幕中洗澡。故事的另一边,“我”的好朋友、邻居太太儿子约恩,他有一对双胞胎弟弟奥德和拉尔斯。拉尔斯枪杀了自己的双胞胎兄弟奥德。

  仅仅两个维度并不足够让这个故事变得奇妙。作者把两个看似寻常的故事,用特定的历史碎片缝到一起。故事的叙述中至少有三条时间线交替闪回。读者通过闪回所提供的大量碎片,慢慢拼出一个复杂的故事。

  一个是将老之人的故事——二零零零年,六十七岁的“我”因为癌症失去了姐姐,又在那之后的一个月内遭遇车祸、失去了妻子。我搬家到挪威和瑞典边缘的森林中,买下一个破败的小房子。“我”和小狗莱拉,一边干着修缮的活儿,一边蹒跚着捡拾碎了一地的自我,在不断涌现的回忆中慢慢厘清自己的历史。

  在这些历史中,有三个谜题是“我”渴望找到答案的:

  第一,“我”原本和家人一起住在奥斯陆。家中有父母还有一个姐姐。“我”的父亲经常没来由地消失一阵子,然后再没来由地重新出现。这种若即若离突然消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创伤。这种创伤背后,是否存在一个足够好的理由

  第二,一九四八年,我和父亲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父子之夏。然而看似宁静的农场生活背后似乎有某种十五岁的“我”无法参透的东西在暗涌着,这些暗涌以约恩家的枪杀案、父亲和邻居太太的情事形式频频冒头。在夏天结束的时候,父亲甚至把“我”独自丢上了回家的车,说自己“随后就来”、但却再也没有在“我”的生活中出现。

  这些暗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当下和过去同步流动着,彼此交缠。

  六十七岁的“我”迈着缓慢坚实步伐慢慢理解这个森林中的房子,以及它周边的人们。

  邻居弗朗茨负责揭开一部分真相

  一九四二年,“我”父亲的消失其实是在为反抗军递送情报。他在挪威和瑞典边界找到了一个破败的小房子,每次消失便是离家到了这里,以这里为据点向瑞典境内递送情报。

  而这个小房子,也正是十五岁的“我”和父亲共享看似平静古怪的农场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如今居住的地方。

  约恩的父母住在父亲的据点隔壁,约恩的母亲为“我”的父亲打下手。当一个境遇悲惨精神近乎崩溃的反抗人士前来投奔的时候,约恩的母亲划船送他去“我”的父亲那儿。却在路上撞上了起疑的德国士兵。德国士兵杀死了投奔而来的反抗人士,“我”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成了一对亡命天涯的野鸳鸯,携手逃去了瑞典。

  这是一九四四年。

  有了这段历史作为前提,“我”才能理解自己十二岁时的回忆。那是一九四五年,父亲在结束逃亡后回到家短暂地回到“我”和母亲、姐姐的身边。

  “我”也才能重新享受一九四八年的那个夏天,自己和父亲一起的快乐回忆——外出偷马、砍树,齐心协力把原木从河流放下、运去卖掉。

  “我”也才能终于接受一九四八年的创伤。那个美好的夏天结束之后,“我”一直在造访火车站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然而等来的却是一封他永不会再回来的信。

  不知道六十七岁的“我”有没有意识到,六十七岁的他其实在重复着父亲在孩子生命中反复消失的习惯。当“我”的孩子们驱车前来看望六十七岁的“我”时,“我”才透露出,孩子们并不知道“我”的具体住址,甚至需要去镇公所查询

  “我”和女儿说起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个细节跟整个故事产生了一种深重共鸣,仿佛是另一个灵魂在不同的国度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追寻。对伤痛问意义,对回忆问真相,在现实中平静生活,捡拾自我的碎片。

  命运大潮冲刷过来,我们除了捡起一些碎片继续拼凑自己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于是在故事的最后,作者说,“痛不痛的事,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决定”。

  《外出偷马》读后感(六):北欧的童话森林里,深藏的是生命之痛

  挪威与瑞典接壤的一座僻静森林,一条晨蔼氤氲的长长的河流,一座朴素简单的木屋,一条叫莱拉的不知品种的狗,一位六十七岁的独居老人——挪威不愧为挪威,这就是童话啊。

  这本《外出偷马》我第一遍读得飞快,完全当成散文来读的,有点儿读《瓦尔登湖》的感觉:人烟稀少的森林,高高的直冲天际的桦树,鸟食台旁落下的各种不知名鸟儿,夏天晨雾亮亮的软软的流淌着的河水冬日小木屋外飘飘洒洒的雪花……以至于我压根儿没太看明白小屋里的主人传德老人回忆的那个故事

  第二遍再读,童话的美好风光被压了下去,故事里的疼痛浮上来。

  故事的展开并不激烈,它和着森林的清寂氛围,以及六十七岁的老人的缓慢的行动思绪节奏展开的:老人在回到五十一年前和父亲消暑时住过的这片森林时,往事便时有时无,或长或短地闪现。平静缓和,娓娓而叙,节奏慢得不像小说,更可以当成散文来读。

  笔者以为,这种讲述节奏应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正好可以与故事的情境、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是个关于生命之痛的故事,但回忆的主人公传德老人却一再声称“我是幸运的”,且故事讲述的方式也让人感觉到往事似乎没有那么残酷。但真的沉浸进去,你会发现,“幸运的人”真的是痛极到无言的。

  主人公传德老人爱读《大卫科波菲尔》,他想知道“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可当命运或别人不由分说地主宰了我们时,我们面临的是无可逃避的可怕现实。比如,在故事里——

  十五岁的少年传德一夜之间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约恩;又在某一天偶然发现自己最信赖最崇拜的父亲竟与约恩的母亲有染;而当夏天结束他被父亲送上回城的车时,却浑然不知这是与父亲的永别;当他一趟又一趟地去车站等候“随后就回”的父亲时,却不知父亲永远弃他们母子三人跟另一个女人远走高飞了……

  这一切的痛,都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不可控的。

  但老了的传德却一再强调自己的是“幸运的”,这不是矫情也不是掩饰,如果比起遭遇更重的命运之痛的那些人,的确如此。比如,那个因为没照看好双胞胎弟弟而陷入自责十五岁便开始浪迹天涯、一辈子消沉的约恩;比如,那个十岁时误开猎枪打死了自己双胞胎弟弟后一生背负罪责的拉尔斯;那个完全不明就里地就失掉了丈夫后余生整个人都伴着沉重活着的母亲;比如,那个妻子与人私奔自己又砸断一条脚的孤独的约恩的父亲……

  别人带来的痛,要怎么才能消解?

  传德在少年时曾被父亲教导过: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

  我们自己能决定什么?最亲近的最依赖的人的离你而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孤独感,更是不可弥补的信任的崩塌。

  孤独与影随形。信赖不再回来。

  是老年传德不离不弃的痛,他却将它深埋,他有森林带给他的安宁与陪伴,有小狗莱拉的那份“不在乎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不是要去权衡的”信赖,所以即便遇到了曾“抢了”他几十年幸福的老拉尔斯(因为他父亲是和拉尔斯的母亲私奔是陪伴拉尔斯成长的人),他也能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坦然处之吧。

  ——所以,哪有什么童话般的美好,不过是我们把最深的痛埋在了心底,然后,把岁月过成了余生安宁静好……

  《外出偷马》读后感(七):一间小屋,一个老人,一条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封面,我还以为整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欢快。一个小男孩,脸上洋溢着笑容,骑在马上,飞驰在山野间。然而,看完整本书,会让人觉得心酸。这是一个失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的时候,那一年,传德15岁。当传德看到父亲拿着的马具时,他说,“你又外出偷马吗?”父亲被这句话惊出一身冷汗,但传德却只是随口说说,开个玩笑而已。

  当父亲带着传德来到森林小屋过日子的时候,传德感到好奇,却没有深究。他很喜欢那段时光。他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约恩,两个人经常相遇出去做些调皮的事情,比如:外出偷马。

  距离他们住处最近的,是巴卡的马场。约恩和传德偷偷的来到马场,准备骑马。这段偷马的经历对于传德而言并不美好。他被荆棘刺破了腿,又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不过好在有约恩,有他的好朋友在,一切不开心的事情,似乎也变得没有那么不开心了。原本以为他们两个人的友谊会这么持续下去,但是约恩的双胞胎弟弟却用约恩的猎枪打死了自己的弟弟,约恩将一切归因于自己,他从传德的生活中消失了。

  没了好朋友,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传德跟着父亲到林子里伐木。传德对于父亲的举动总觉得看不透,有点怪怪的。比如,父亲居然和约恩的母亲有一腿,他还曾经看到两人热吻。难怪约恩的父亲不是很待见他们。但是,好在伐木的工作很顺利。在炎热的夏天,父亲带着他和约恩的父亲一起,大家挥汗如雨。后来,应该是完成了父亲预设的目标吧,伐木的工作也就到此结束了。

  父亲和传德的话并不多,传德心里的困惑也只是在困惑里。他不知道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偏偏来到这个位于挪威和瑞典边境的地方居住。他只知道,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还是挺快乐的。

  然而,就是这样快乐的日子,也很快结束了。父亲将他送上了远行的火车,并告诉他,自己稍后就会跟他汇合。于是,传德独自出发了。和母亲在新的地方汇合后,传德还每天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等父亲,每天如此。然而,每次都是铩羽而归。直到后来,他没有等到父亲,却等到了父亲给的一封信。

  信封里有一笔父亲留给他们母子的钱,不多,才一百五十克朗,而且,他们两个从挪威千里迢迢来到了瑞典,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度。那里的人都听不懂母子两个的话,态度也很傲慢。好在,最后他们辗转多地,总算拿到了父亲留下的钱。母子两个,当天就把钱都花光了。

  传德的心里,对于父亲是有怨气的,父亲为什么就抛下他们母子,说消失就消失了?就好像他的好朋友约恩一样,消失不见了。

  再后来,母亲和妻子在同一天去世,传德的心更冷了。他独自一个人,来到了深山里,带着一条狗,住所里面连电视机和电话都没有。四下无人,就只有传德一个人。他连女儿都不太愿意见。

  传德的父亲带给他太多的打击,这样传德对于这个社会都失去了信心。直到遇上父亲的好友,他才知道父亲当年做了什么事情。原来,父亲选择在挪威和瑞典边境居住,是为了成为地下工作者,传递书信。而他们伐木的最终运输地点,也是瑞典。而父亲之所以对“外出偷马”这四个字感到紧张,是因为,这是他和其他人对接时的暗号。

  就连约恩的母亲,也和父亲做着同样的工作。两人经历过生死,甚至还一起被追杀逃到了瑞典。

  最后,传德和女儿见了面,传德似乎也慢慢走出了曾经的黑暗。他是崇拜父亲的,却也不能原谅父亲的所作所为。不过,当知晓事情的真相后,我想,他是选择了原谅。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痛不痛可以由我自己做主,要不要表现出来也可以由我自己做主,我决定把痛藏在身体里,不让它显露在脸上。”

  这本书被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评为年度最受瞩目小说,也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年度十大好书。佩尔·帕特森用现在和过去两个画面穿插着,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那些痛苦的,无法走出的事情,但痛不痛,要不要继续痛,要不要走出来,这些,都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而且,也只有你才能决定,没有人能帮你做这个决定,除了你自己。

  《外出偷马》读后感(八):生命的锚

  “我从来不跟着那些信奉宿命的人同行,他们老是自怨自艾,搓着一双手祈求怜悯。

  我相信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塑造成形的,至少我是如此,不管值不值得,我负完全的责任。”——佩尔.帕特森

  看完佩尔.帕特森的《外出偷马》,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段他曾经说过的话,而这也许也正是他给大部分读者留下的坚毅且果决的印象。

  《外出偷马》这本书是佩尔.帕特森名声大噪的开始,尽管在中国可能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但是他本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候选人之一,可见其实力非同一般。这本书,正好是他第一本被英语世界接受的小说,就连一向不喜欢翻译作品的美国读者,都沉迷其中。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传德的67岁老人身上。三年前一场车祸,让他痛失所爱,从此失去与人交谈的兴趣,从那以后,一人一狗,来到挪威边境的一座森林,从此开始独身生活。

  他甚至连电话机都没有安装,倔强地以为一个人的生活,就必须如此,多一部电话机或电视机,多了外界的干扰,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的生活。就在森林深处的一个木屋,他打算抛下过去的一切,跟领养的这条狗平静地度过余生——他甚至连女儿都未告知。

  可谁料,寒夜里被外面声响吸引了注意力的传德没忍住起床查看,与出门寻找贪玩未归的狗狗的邻居偶遇了。就是这场偶遇,将他狠狠拉回了,他曾以为被他远远抛在脑后的回忆。

  在这场回忆里,他失去了唯一好友约恩,从那以后也再也没见过他自己的父亲。自此以后,他剩下的人生也因此被生命之笔彻底改变。

  “外出偷马”是传德15岁那年跟约恩的一次大冒险。他们偷偷骑上邻居的大马,传德甚至还被马狠狠甩在了身下。这些都是小事,在15岁的青少年眼里,没有什么比偷马骑马这件事更让人感到刺激了。可那天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这个15岁的少年震惊得说不出话。

  他们在树上发现了一窝鸟蛋,传德忍不住因感受到生命即将诞生的美好而发生感叹,约恩却因此突然翻脸,不仅将鸟蛋全部捏碎,还将它们全扔到地上。传德被这一系列的变故惊呆了,甚至都没没忍心低头看一眼那已经破碎的蛋壳。

  后来他才知道,就在他们外出偷马的前一天,约恩其中一个的双胞胎弟弟因为他的失误而中弹身亡。

  就在那个夏天,传德失去了他唯一的好友约恩——约恩后来因为无法接受事实而离家出走了。

  “外出偷马”又恰好是父亲在二战期间外出偷偷转移的资料的暗号,于是同年夏天,父亲出去了,并且再也没有回来。传德在失去唯一好友的同时,余生也失去了父亲的消息。

  而约恩唯一在世的弟弟,就是传德后来在森林中偶遇的邻居。就这样,他以为自己已经稳妥地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回忆,就这样被毫无情面地扯出,让他不知所措。

  失去联系的好友、与好友母亲暧昧不清的父亲、因故身亡的好友弟弟......这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毛线团,理不清捋不顺,将他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混乱不堪。

  读到这里,我这才发现了作家的心机。作家的叙述异常克制,而且越来越克制,我在书的前半部分中没有读到任何悲伤,反而被作家笔下那个冰冷又沉寂的世界夺走了注意力,然后越读到最后越发现,这克制背后是深刻的裂痕。

  书中的那一点点悲伤,就像浓重的墨汁在滴落在宣纸上,最终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将宣纸渲染。

  在你快要被这没有指望的感觉淹没的时候,翻开下一页,他的笔又将你从黑暗的湖底拉出来。就像传德在书中的自述:“我非常平静,我是世界的锚。”

  过往的一切就像是这河水,它或碧波荡漾,或惊涛骇浪,它可能浸入你的鼻腔、胸腔,甚至可能会让你产生窒息感,但是当记忆的浪潮散去,锚仍旧在原地。

  你完全可以在浪潮未涌起时,把自己从记忆的泥潭里拔地而起。就像书中提到传德在少年时代跟父亲去干活,自己因为害怕疼痛而刻意避开长刺的草,而父亲却无视疼痛,直接将它们连根拔起,还跟传德说:“痛不痛的事,你自己决定”。

  你可以选择独自生活在森林里,也可以选择像传德那样邀请同样独身的邻居与你共进早餐。生活还是生活,你也还是你,你可以自己选择的。

  《外出偷马》读后感(九):痛不痛的事,我们自己可以决定

  非常干净利落的一本小说,没有序言、没有后记。

  作者和出版社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写这本书只是为了讲一个跨越了五十年的故事。

  这是今年看的第三本挪威小说。

  前两本是巴克曼的《熊镇》和《熊镇2》,挪威人的小说仿佛也继承了北欧的气候特质,冷静缓慢但是却充满张力——这是给我最深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传德,是一位退隐山林独居的67岁鳏夫,他在回归大自然怀抱后渐渐回忆起与父亲一起度过的1948年的夏天,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永远注定。

  ——看上去说的是关于父子的故事,其实讲的却依旧是孤独。

  佩尔·帕特森(1952— ,Per Petterson)当代挪威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实力候选人。曾是图书馆员、商人、翻译,如今已是享誉全球的知名作家。

  帕特森的小说充满了北欧的冷冽与寂静氛围,他的小说通常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会描写在寂静里听到的声音一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内心的声音。

  他的人物多取材自平凡小人物,主题多围绕在人的孤独,或父子、手足关系与年少友谊离去。他的作品是我们跨入当今北欧阅读世界的大门。

  —— 对于作者的介绍简短但却有力。

  出于对作者的好奇,看完书之后在网上搜索了关于他的一些信息和采访。

  佩尔·帕特森说:「我小时候读小说,看到风景描写,就会翻得很快这些描写什么时候オ会完呢?但到自己开始写书的时候,我发现风景描写是必须有的,发生什么事情和这个事情在哪儿发生同样重要。你读一本小说,可能你不记得那本书说了什么,但是你会记得故事发生地在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所以环境非常重要。」

  佩尔·帕特森说:「我们这一辈挪威人,最最怀念的是去森林里的一个小本屋,带上十本书和一条狗,只有自己待在那里。包括一些女生也都很向往和渴望这种生活。在那样的地方,你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在挪威,不管在哪个城市,只要你坐上电车,要不了多久,就会来到森林或者海边,能够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这是挪威人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奢侈。」

  故事在1948年的夏天和1999年的冬天之间来回切换,插叙的叙述手法看得跳跃却不凌乱。

  在这片看似冰山般坚硬冰冷的北欧土地下,肆意生长的是一股幽深的暧昧。

  和大多数故事一样,在男人之间的冲突总是和女性有关。而在传德的故事里,这个女性是他的好友约恩的母亲。

  首先是传德发现了父亲和好友约恩的母亲有暧昧关系。至于传德是什么时候对这位年长女性产生爱慕之情的已经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时候了,很难去琢磨他的动机知否只是单纯的想要和父亲角逐一次。

  他看见父亲和约恩的母亲坐在河边,15岁的传德毅然的坐到了他俩的中间,用一种幼稚但却坚硬的方式宣誓自己的主权,也以男人的方式发起了对父亲的挑战。

  河水把他们三个人心照不宣的秘密顺流而下带去更远的地方,渗进泥土里、淌进树木里、透进枝叶里,这片茂密的森林都知道了这个倔强少年的情事。但它们做了最忠诚缄默的旁观者,年复一年的守着这个秘密。

  —— 父子俩的这次冲突是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处。

  书名叫做《外出偷马》,字面意思上来解释,是少年传德和伙伴约恩偷偷的去骑农场主巴卡家的马,这里的偷马,其实也只是偷骑马而已。

  就是这个类似于顽皮男孩的游戏,成为传德关于那个夏天的一个重要回忆,也成为了父亲和约恩母亲一起远走高飞的决心。

  这成为传德的一个心结。他嫉妒父亲带走了自己爱慕的女人、也憎恨这个女人让自己失去了父亲。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仿佛还置身在北欧的那个名叫 “天鹅湖” 边的广袤森林里,用力去嗅甚至能感受到新锯下来的树木的树脂味。

  传德与父亲的心结,是在父亲离开之后、或者是父亲死后、甚至是自己成为父亲之后才真正解开的。只是不免有些遗憾和难过。当他能体悟到父亲的想法时,却早已不在是那个在马背上颠簸驰骋的15岁少年了。

  父子的和解,最终通过约恩弟弟拉尔斯的一番陈情才释然。 ——当然,在我看来,与其说是释然,不如说是算了。

  父亲在除草时,曾经告诉过传德: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

  《外出偷马》读后感(十):即便孑然一身,岁月的滋味也该由我不由天

  衰老和孤独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宿命,草木会零落,美人亦会迟暮,我们或许可以逼迫自己接受衰老的事实,因为我们无力改变,可是衰老带来的孤独感和疼痛感,我们真的注定要承受吗?

  翻开手中的这本《外出偷马》,翻开一位67岁的老人回顾往事的故事,岁月的沉重感扑面而来,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岁月,似乎想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变了味儿的父子情、手足情和年少友谊,桩桩件件都要冲破人的情感防线。

一、我们都曾犯过错,在年少无知的时候。

  小说的故事叙述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一位67岁的老人传德打算抛下过去,在平静中度过余生,可年少的记忆不受控制地涌现。

  15岁那年,他和好友约恩外出偷马,是第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

天哪!太诡异了,那么小的东西居然能活还能飞。

  他说了这一句话,没想到只一句话,就让友情悄悄改变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少时的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到儿时玩伴,从此再不相见。少年的心总是敏感而又脆弱,一句无心的话就可能让少年情绪失控。

  因为约恩忘记做猎枪的安全处理,约恩的弟弟拉尔斯不小心用枪射杀了自己的双胞胎弟弟。约恩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自责和愧疚压倒了他,于是在传德无意间提到小的东西的时候,他奔溃了,他的脸色惨白惨白,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生命力。

  是啊,年少的我们就是那么脆弱,经不起话语的刺痛,更经不起命运的摧残。

二、孤独试图摧毁你,在你脆弱无依的时候。

  小说整个基调是孤独和惆怅的,好友的离去是其一,更有亲人离去后的孤独感和对衰老的恐惧感。

  若是自己犯错,惹得好友离去,我们尚可接受。可很多时候,岁月并不公平,明明犯错的不是你,这苦果却要你自己承受。传德最崇拜的父亲抛妻弃子,同别的女人远走高飞,家庭不幸带来的痛苦,让他无处可逃。

  而传德的妻子死于车祸,梦醒时分,都是一起相处时的模样。只是梦中的妻子是陌生的,不是那个曾经朝夕相伴的女人。

  著名词人苏轼在梦中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妻子去世后,自己心心念念着,空对着妻子的坟墓,自己的思念却无处可诉,虽然很想见到妻子,可自己早已老去,妻子依旧是当年模样,即便相逢怕也是互不相识。

  一个年轻,一个年老,梦中的传德也深刻体会到了衰老带给自己的痛楚。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松垮的身体,年轻时很多能做的事儿已经有心无力。生命在流逝,同人聊天交往的欲望也在减弱,孤独感席卷而来。而岁月留下来的印记,在回顾往事的这一刻弥足深刻。

  是啊,孤独,总喜欢在我们脆弱的时候来个火上浇油。

三、岁月的滋味由我不由天

  咖啡是一种很神奇的饮品,有的人觉得它苦,有的人觉得它甘醇。其实从客观上来说,同样的咖啡不会有两种味道,可喝的人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滋味。

  如果说我们经历的岁月就是这样的一杯咖啡,它的滋味也应该由我们来决定。

  整部小说的中心句是查尔斯-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句话。

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小时候,传德曾同父亲一同割草,因为害怕痛楚,他避开了带刺的草丛,父亲得知原委后,徒手将草拔起,并告诉他“痛不痛都由你自己决定”。于是在之后的人生中,他学会把痛藏在心里。父亲离家后,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穿上母亲给他的成年西装,咽下所有的苦痛,担起成年人的责任。

  《外出偷马》这本书的作者佩尔•帕特森也有着类似的苦痛经历,他的父母和兄弟在海难中去世,一夜之间痛失亲人。正是这样的经历带给他别样的领悟,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疼痛感。但是正如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主人公那样,他的心亦是平和而又有力量的。生命中的那些苦痛,终是内化为最真实的领悟。

  当你凝视痛苦的时候,痛苦也在凝视你。而当你不去凝视时,痛苦会自觉淡出你的视线。

  衰老和孤独,我们避不开,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决定痛还是不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