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读后感1000字
《原乡》是一本由杨素筠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素筠的《原乡》和蒋子龙的《厚道》,两本书放在书桌上。巧的是两本都在述说自己的故乡,不同的是两本书对故乡的叙述完全是两条相反的路,《厚道》道尽世道炎凉,《原乡》只说家乡的美。
3月的重庆,正是桃花、梨花争红斗艳的时节,暖暖地时光,我更愿意拿起《原乡》,跟着杨素筠的思绪,神游一下川西北阿坝州神秘的美。说起阿坝可能知道的人少,但阿坝境内的九寨沟早以闻名天下。
同在阿坝州下的马尔康同样有着仙境一般的神。梦幻般的河、海子;跳着锅庄的人们;即将逝去的古老村庄。杨素筠生于斯,长于斯。她用的笔、用脑海里的记忆写下故乡的美呈现给读者。
《原乡》只是一本散文集,所有收录的文章均与阿坝的风土人情相关。嘉绒的农耕仪式、欢快的锅庄舞蹈、古老的西索古寨、石旦真叔叔可爱的鸟儿们、梭磨河畔的桃花、马尔康的秋天、悠悠羌笛声、曼妙的梵音……看似零散的文章里又贯穿着作者的成长之路,这里有父亲的背影、外婆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儿时的回忆以及朋友的牵挂……
我想《原乡》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在写阿坝这个神奇的地方。游客笔下的藏区只触及表面,杨素筠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熟悉这里的环境,知道少数民族的语言,长期在藏区工作生活,更关键得是她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抛开作品的文学性,光是这份情感,就足以让读者深入阅读,沉淀其中。
喜欢作者笔下的阿江奶奶,她习惯了“有风吹过村子的日子”,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喜欢杨素筠母亲的善良,她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喜欢喇嘛咏经时虔诚的样子,无数亡灵在经轮中得到安息。
美景中零星述说着那些普通的百姓,往往又超载了风景,总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也嫉妒这片美丽的土地,汶川大地震曾经给予这片土地毁灭性破坏。时代的变迁,城乡一体化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让村庄人口逐年减少……
怀着美好的回忆面对日益衰败的故乡,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该拿什么样的心绪去爱自己的故乡?我想她不是不知道那些世态炎凉、不是不知道人心冷暖。只是……或者她只想把最美的故乡告之世人,用这种方式记念那最好、最难忘的过往……
《原乡》读后感(二):我心归处是故乡
有人曾经这么说过:“我之所以喜欢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手足都是思想漫步之处。”故乡是浓浓的一份思念,是难以剪断的牵绊,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距离多远,她总是我们心灵的归处。 《原乡》是一部优美的关于家乡的散文集。作者杨素筠阿坝州作家协会会员。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羌族女子,藏族、羌族文化资深写作者,散文家。她用充满诗情的语言,描述了川西阿坝州这片大地上神秘民族的传统、古老的石碉房、淳朴的当地人以及美丽的四季风光。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对故乡浓浓的、深厚的热爱。 每个人对于家乡都有一份依赖与眷恋,尤其当我们离开家乡,前往他处追梦、学习、生活,这种感情尤为浓烈。直到回到家乡一种踏实的感觉充满心头,在这里我们是无限自由的。 1、梭罗河畔的独特美景 “高山积雪,山下桃花,美丽臧寨,这里虽然没有江南的柳绿点缀桃红,却更具中国山水画风中浓墨粉黛细娥眉的情调 ,在万物待春的沉静时刻,这漫山遍野灌木丫条理露出的枝枝、团团、片片的粉红更显雪域高原桃花的精灵乖娇。” “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花就有多红。梭罗河畔的桃花比江南桃花少了一份人工雕琢,是一副自然界中最美、最和谐的写意诗画。” 这样山高水深花红的美景,真是深深地吸引着我,真心希望自己能身临其境,体验这纯洁、自然、大气的美。置身于这样的自然风光中,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却,体验这空灵的美。 2、嘉戎人的锅庄 “唱歌跳舞是嘉戎人生活的一种常态。俗话说,会吃饭就会喝酒,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耕种结束后,所有男女老幼还会抓紧就餐前的一段时间,围着火炉或篝火尽情地唱起古老的民歌,酣畅淋漓地跳起传统的嘉荣锅庄。直到跳到月明星稀,兴致博然方肯善罢甘休。锅庄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 也成了嘉戎人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嘉戎锅庄是传统习俗的继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们勤劳热情,舞之蹈之,取悦神灵,取悦天地,取悦山川、取悦自己,让一切快乐和祝福升华于天地之间…… 3、川西的小院子 “植物动物,在我阿公的老院子里生活着,在各自该有的环境里,晒太阳、做梦、睡觉、吃食、打哈欠,听风雨声,过着生活需要的,平静闲淡的小日子。” 读到这里突然想起姥姥家的老院子,幼时的我们在院子里追鸡打狗,摘枣摘梨,一大家人自得其乐。如今这样的院子只能在回忆里,现实中已被幢幢高楼所取代。 故乡甜美的回忆,温暖的气息,倦了、累了我心归处永远是魂牵梦萦的故乡。
《原乡》读后感(三):走啊走啊就走到了故乡
《原乡》这本书是作家杨素筠抒发自己对故乡深厚情感的散文集。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年少的时候,总是不觉得故乡有何吸引人之处,似乎再美的景色都带着司空见惯的疲态。就拿我来说,本来想借考大学之机奔赴外地,尽情领略异乡的风情,可惜被家人劝阻未能成行,不得已报考了本地的大学。新生报到之际,看到一个个风尘仆仆的外乡学子,不禁暗暗为他们可惜,觉得他们“亏了”,要在这里度过四年。同室的寝友问我本地有何特产时,我竟支吾不能答,那时对故乡的冷漠可见一斑。
熬到毕业时,我犹如倦鸟出笼,打起行囊,兴致勃勃的奔向他乡。初到之时,这也新鲜,那也罕见,岂料,时间一久,新鲜一过,对故乡思念就又涌上心头。这才发觉,故乡的好,就像是每个人的家一样,习以为常又倍觉温暖,是每个在外漂泊的人最后深的依恋。写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了。
只不过,作者的故乡更特殊一些,她是地处四川西北的羌族人,对故乡的描述就不单带有地方山水、时代烙印,还有民俗野趣。跟着她充满诗意的语言,就仿佛她带领着你,踏遍当地的山山水水、看尽一草一木,更认识了那一个个朴实而又虔诚的人。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风貌。比如春天农耕了,这在当地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对于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这是关乎一年收成的大事。所以,要有一系列繁琐庄严的仪式来表达大家对老天爷的敬意。男男女女都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占卜吉祥的日期,选择手艺最好的人来播种,还要有嘹亮的歌声来伴奏,大家唱啊跳啊,把播种简直变成了一种艺术的享受。播完种后,还要念经文、要喝酒,所有步骤一点马虎不得,因为人们播散的并不仅仅是种子,更是一年崭新的希望……
在作者的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别有意趣。可惜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故乡的韵味在一点点的消散。就拿作者故乡的场来说,在作者小的时候,赶场是非常重要的活动,那时交易的方式还是以物易物。到了那天,十里八村的乡亲都匆匆赶来,带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来进行交换。你换到了想要的花布,我换到了喜爱的红糖,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换完东西,来不及赶回家,就在附近的亲戚家住一宿。作者的家就在赶场的路边,每到这时,她们全家都早早起床,熬上满满一大壶马茶,煮一大锅肉炖山豆汤,到了晚间,山里的亲戚就会齐聚在她家,一屋子的笑脸,其乐融融,火塘烤的人心里暖洋洋的。但是,如今的场越来越小了,时间也越来越短了。因为山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人,也是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走了。作者惆怅的感叹,或许过不多久,场就要彻底消失了。
其实不光是作者的故乡,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在钢筋水泥、高压疾行中渐渐消散,或许有一天很多东西都只能存在我们的回忆中了。但是,消失并不代表遗忘,故乡就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就像我们年少时雄心勃勃,愿意背井离乡去闯荡四方,一路东奔西忙,看尽各种风景,也许会发现,其实走啊走啊我们就又走到了故乡……
《原乡》读后感(四):总有一片土地,会让你愿意满怀深情地去书写
相反,它让我感到活着的力量和自由。那种不为条条框框所限制和固定的自由。兴许是骨子里坚贞不渝地野蛮着,却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不得不为生活和角色的限定,需要规矩地做个社会意义上的常人,内里渐渐在不自主地抛弃和离开一些东西,比如说自然,比如本应该自由地畅享和品味作为自然人的那种浪漫、随意和温润朴实。
回家后,与朋友坐车出去外,遇到故乡的一位老人,张口的正准备回应听到的第一句话却是——听你们说话不像本地人……
内心拨凉了一片,我想我已经离开那片土地太久了……它的名字叫做——原乡。
我曾经在归家的路上写过这样一句话,家乡是可以千万次地回去,而故乡,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当然这句话里除了我对时间过去,曾经不再的感慨;更多却是那片土地关于曾经记忆里人们的朴实安宁的生活,自然的洁净纯粹的怀念和叹息。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是那样羡慕又羡嫉着作者笔下的原乡。
那片梨花如雪的大地,那马尔康秋美的山水田园森林……那打开了门邀你进来坐客歇息的妇人,一切仿佛就在故里,就在昨天,却又相隔甚远,时间不肯回去,时间回不去。
我的家乡在那早已经被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地区,我深切地“见识”故里的绝美来自爷爷遥远的回想和故事,而即便是这“绝美”的尾巴好在童年时的我有幸遇上和抓住,便已经足够我一生好好品味和收藏。
故乡的山上早已经露出了荒芜的痕迹,我曾经在梦里见到赶马车的老人,我喜欢他们头上裹带的五颜六色头巾,喜欢人与人之间见面的亲近热切,我也曾经见过故乡的坝子开满了梨花,一片汪洋的纯净大海。如今确实再也回不去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它们呢早已经被一切更有经济效益的作物所取代。
故乡的老人朴实也亲切,他们是故里深深扎进土壤的老树,眼睁睁看着那片土地的兴衰成败,却不想近百年的光阴也将在弹指挥间如送走这片土地的自得其乐一般,裹挟着,推挠着也要将他们带走……
杨素筠老师的原乡,让我看见了一种自然从容的欣喜,我的原乡只能在梦里,但她满怀生情去书写的原乡,却是中国大地上我们每一个子孙后辈在逐渐远离和失去的故里……
《原乡》读后感(五):原乡,自然是亲切的向导,贤明,公正,而且善解人意
自然是亲切的向导,贤明,公正,而且善解人意。
书如其名。《原乡》,作者杨素筠把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融入到下的山水,乡村,民俗中,描述了川西川北阿坝州上的神秘名族,古老的碉房,以及当地美丽的风光。这是一本关于家乡的散文集。读者可以感受到藏族羌族古老文化的气息。书里分了四部分。分别是:
漫步在加绒四季
故土加绒
云水之间
我听见故土再生长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今天的峡谷里嘉绒藏族依然踏跳着穿越前年时空的锅舞。几个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提过这种舞蹈,虽然不能相提而论,但就如元朝时代的戏曲舞,或者是古代的跳大神。对于某个时代或者民族而言,舞蹈往往寄托了人们朴实而纯真的渴望与祝愿。作者描述的藏族的人们每每跳起锅舞,总是那样舒缓有度,舞台娇柔,但肩腿有力,直到唱到酣畅淋漓,跳到月明星疏方可罢休。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舞蹈就如语言一样,是一种特别的方式,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今时今日的人,还跳着千年之前的舞蹈。这是多么感人的方式。时光逝去了,但文化还在,精神还在。突然有种想看锅舞的冲动。想看看千年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创造出这中舞蹈,又是寄予了怎样的祝愿呢?
作者还介绍了另一个嘉绒人的习俗,葬礼。与古代汉族的“视死如视生”不同,藏族人的葬礼更多的平静的,或许是因为信仰的缘故吧。嘉绒人的葬礼,会在逝者离开的当天,按照喇嘛的种种测算,净身之后,便迅速的将未僵硬的身体处理成藏传佛教结珈跌坐姿势,将两足叉坐于左右股上。将未僵硬的躯体按照打坐的姿态用藏用白布缠牢端坐在一个木箱内。以这种坐法去世,便是佛教徒理想的化去俗身的解脱姿态,另外,帐篷内还会点上柏枝桑烟缭绕。而且在安葬仪式前的超度前期,任何亲人和前来吊唁的人都不能哭泣和流泪。藏族人认为,死者刚去世没有安葬的时候,肉体和灵魂还没有完全分离,如果亲人大哭,哭泣会让死者的灵魂不愿离开肉身。葬礼准备的阶段不分白天黑夜。响彻空气中的是喇嘛诵念“渡亡经”的声音还有法器敲击和偶尔的海螺呜呜声。出殡的时候还有有烧贡品以及众人诵念的“嗡..嘛..呢..叭..咪..哄”温柔而安静的送别。在嘉绒人心里,唯有灵魂存载善恶的果报。火葬会讲人的肉身化为虚无,虽是此生的终点,但确是来世的起点。能在故乡出生,并且老死在故乡,与土地为伴,放下自己,放下此生,相信来世的人,是幸运和美好的人吧。
这是一本让住在钢筋水泥大厦里的人感受回归故乡的一本书。起码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忙碌的生活会让我们忘记了出发时的目的,会忘记了原本的自己。有时候也许越简单的想法越是难得吧。这也是作者介绍的嘉绒人能吸引跟感动人的原因。
原乡,乡愁,更多的是作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慢慢回忆的思念,给我们带来的满满的感动。
《原乡》读后感(六):剪不断,理还乱——抹不去的故乡情
记得有一次孩子问我:“妈妈,什么是故乡啊?”
我就回答说:“比如你长大了,去外地上班,小时候你生活过的地方就称为故乡。”我也不知道这样解释孩子能不能理解,自此之后孩子就再没问起过这个问题。
最近在读《原乡》,着实让我感受了一把外出的游子对故乡特有的情愫。这本书作者杨素筠,阿坝州做协会会员,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羌族女子,藏族、羌族文化资深写作者,散文作家。杨素筠的故乡在茂县土门。她的文学源泉除了一份天赋就是来自书香家庭的熏陶。她的母亲毕业于四川财经大学,才貌双全,父亲是阿坝县商业局局长。她擅长把自己对故乡的深爱之情融入到他笔下的山水、乡村、民俗等中。这本书描述了,川西北阿坝州这片大土地上神秘的民族传统、古老的石碉房、纯朴当地人已经美丽的四季风光。
本书共分为:漫步在嘉绒四季、故土嘉绒、云水之间、我听见记忆在生长四个章节。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梭磨河畔的桃花源,“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又有“帝王之梳蓖”之意。这里是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境内。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了桃花源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在作者笔下是“桃花无意惹诗情”,桃花的艳美、优雅,给描绘的淋漓尽致,纵有“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我的眼前浮现出高山积雪,山下桃花源,美丽的藏寨。初春的美丽景色:美丽的雪域高原,漫山遍野的桃花,或做娇羞状,或争相斗妍,这里即是古老的桃花源!
《嘉绒人的锅庄》一文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嘉绒藏族原生态民间文化:马尔康被誉为“嘉绒锅庄的故乡”,马尔康的嘉绒人更是姜郭庄跳出一个个锅庄历史上的奇迹。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舞蹈”。因其舞姿优美,歌声独特,参与的人数众多而久负盛名,被称为“中国圈舞的活化石”。“四土锅庄”“西藏踢踏”“巴塘旋子”被舞学专家并称藏族最古老的三大舞种。
歌声表达人生的美好期望,舞蹈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关于“锅庄”舞蹈的了解,我都是通过阅读本书,才有了全新的认知,更进一步了解了古老的藏族历史文明的发展。
《云水之间的西索古寨》:“到达阿坝州马尔康,不去看西索古寨,如同到北京不登长城。”
登上官寨的高山俯瞰,古寨碉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犹如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堡,安然的坐落与壮丽无比的云水之间。
这是何等美丽的画卷,浓郁的名族特色,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藏族同胞们每天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村寨还专门成立了“西索旅游协会” “西索锅庄协会”,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同时村寨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走,孩子们也大都去了城市里上学,而古老的碉房也逝去了往日孩子们的欢笑。
回家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儿时的瓜前李下,鸟语花香,潺潺溪流,都成为美好的回忆,那时的时间很慢,日子很甜!
如今再回到川西坝子彭州,虽然那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老院子还在,但是却平添了几分惆怅,正如歌中唱到:“南山南,北秋悲,南山有谷堆……”
思念,是一种抹不去的滋味,在落雨的夜里,会时常怀念生“我”养“我”的故乡!
如果想要对古老的部落民族做进一步的了解,杨素筠老师的《原乡》告诉你想要了解的世界。
《原乡》读后感(七):原乡,魂归故里的地方
认真的说,我比较喜欢大自然。每次有机会出门旅游的时候,我都偏爱去那些更接近自然的地方。在我看来,能够看山看水能够感受自然凝听来自世界的声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有的时候,心情不好我便会出门走走,走到树林茂密的公园里,远离这个城市的喧嚣,然后把自己放空,去感受自己也许能够感受到的一切。
很多人说,故乡还有乡愁,是远离家乡的人最难以忘怀的根本。我无法体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即使有家乡却也没有那种所谓的乡愁。因为那是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我无法去记忆它,因此我更加无法去体验这种情感。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人,如果有一天我远离了我生活的土地,我大概就能够感受到这一抹乡愁的思绪了吧。
《原乡》,是杨素筠的散文集,杨素筠写下这本散文集献给自己的家乡。而这本《原乡》,通过“漫步在嘉绒四季”“故土嘉绒”“云水之间”以及“我听见记忆在生长”这四个大章节里的31篇关于故乡的散文集结而成。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看到了一个可以在旅行计划中写下目标的美丽山水之地。
梭磨河峡谷的四季,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只属于大自然的颜色,从春季的一派绿意到夏季杜鹃花的如火如荼,从秋季收获的五彩油墨到冬季漫雪纷飞的银白峡谷,四季的变化赋予了梭磨河峡谷不同的色彩,让不同的人沉迷在自己喜欢的那一片天地里。而开篇的桃花以及梨花盛开的描述,让我不由得想着这美好的初春季节,我们就是应该出去走走,去感受这大自然的绿意浓浓。
除了山水峡谷,《原乡》里还写了“茶堡”以及“西索古寨。说到茶堡我首先想到的类似于欧美的那种模样的古堡,毕竟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国土之内我没有去过的地方,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建筑。但是看了关于“茶堡”的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茶堡类似于我们国土上的一些古老的寨子。每一个“茶堡”,都经历了从繁华到衰弱的时期,每一个“茶堡”,也都经历了从人多到消失的过程。现代生活越来越繁华,远离那些山寨到大城市里打拼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仿佛成了一种必然。
而“西索古寨”,以其独具风格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是数百年多元文化交融沉淀的一支文化艺术奇葩。而这些三四层的建筑,均是底层畜圈,二层以上人居用房,最上层为经堂。所有的神灵都应该是不被打扰的,所以他们总是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之上,在他们的世界里面看着我们在人世间度过自己的每一个轮回。我曾经因为看到藏民的朝拜而感动,总觉得因为相信有神灵所以才一直都拥有着一股强大力量的民族,永远都是一个无法落幕的民族。
看《原乡》,看到了一片特属于藏民的故乡。对于那些和我们不太一样的习俗和文明,我们都可以在《原乡》这本书里找到特有的踪迹。有时候觉得,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复杂,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更复杂,可是在看过《原乡》才发现,有些时候那些复杂的只是自己觉得复杂而已。对于那些最淳朴的大自然,只需要认真的去体会,便能够感受到和现在生活世界不太一样的东西。民族自有民族的文化与传承,而原乡永远都是需要魂归故里的地方。
《原乡》读后感(八):她笔下的马尔康,是《尘埃落定》故事发生的地方
最近正在召开两会,适时翻到“绿水青山”系列的几本书,正在看的这本叫《原乡》,作者是羌族女作家杨素筠,是与席慕蓉、叶广芩、霍达同为少数民族女作家。她笔下的马尔康,是阿来的故乡,也是《尘埃落定》故事发生的地方。读后摘录了一些有感触的句子,共享。而此本《原乡》真的适合细细品读。1.高山积雪,山下桃花,美丽藏寨,这里虽没有江南的柳绿点缀桃红,却更具中国山水画风中浓墨粉黛细蛾眉的情调,在万物待春的沉静时刻,这漫山遍野灌木丫条里露出的枝枝、团团、片片的红粉更显雪域高原桃花的灵精乖娇。
2.我将身子躺在冰湖的一个木台上,抬眼睛看着黛青色的天际,就那样躺在他的怀里,不用语言只用聆听,与他用最近的语言对答最遥远的心情。
3.初秋淡淡的韵色已经开始涂抹在树梢上,穿行在树林中,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从四面向我袭来,内心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充满了宁静。
4.后来听说,我是第一个翻越这高山海子的女人。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生命和毅力的一次挑战,也许人往往只有通过艰难困苦的历程才能收获别样的风光吧,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这样的道理又岂是仅仅体现在观光游历之中。
5.我呆立在蓝天白云下这秀美的山川中,恍如幻觉,这时,一切凡念都显得很苍白,特易显亮那无垢的灵魂,仿佛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纯净的仙子,飘然的心能与白云对话,敞开双臂将自己融入群山的胸怀,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6.很多人一旦走出村子,就再没有回来,在城市或者他乡漂泊着生命,到老那天,既被城市遗忘,也被故乡遗忘,孤独的灵魂没有机会聆听村人送别时那声声玛尼歌,那么,一人在去天堂的路上,灵魂一定会有些许的孤独。
7.如今,路过那村寨,耳畔时常会响起叔叔曾经说唱的那首歌:“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村子里,有一座古老的石头房子,那古老的石头房子旁,有一棵白杨树,房子里有一扇门,房子里也有一扇窗,那房子真古老呀,它陪伴了我的祖祖辈辈,也陪伴了我的年年岁岁。”
8.“荒漠辽阔,道路漫长;自上而降的雨,自下而起的风;生者和死者之路不相一致,活人和死人特征有所不同;从前行善的人,现在还在行善;过去有益的东西,现在仍然有用……”“坚忍属于神和铁,人的思想没有一刻是坚定的。”
9.历史的脚步不可阻挡,站在祖辈们留下无数故事的历史山川中,虽有遗憾万般,但是与族人如此近距离的相处,便觉山也朗润,水也清和,今生都不会再有那么一个客栈了,但纵使年老,胸间有山,心底有水。
10.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看夕阳如幕、看星星闪耀,更喜欢那些玉米在月光下生长的声音。我认为,一个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的人,一定也会得到这片土地最丰厚的馈赠。一个能把生活和友情看成诗般美好的人,他肯定是用五谷为大地写诗的人,是用玫瑰为爱人作画的人,是一个将生活细水长流的人。
———摘自羌族女作家杨素筠作品《原乡》,最近喜欢的一本书
《原乡》读后感(九):原乡是回不去的远方
我父亲的家是在大山里的,虽然我没有任何在那里生活过的记忆,但是每年休假的时候,还是会跟随父亲一起回到那个地方,看一看土地和亲戚。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阳光总是很明媚,天空很蓝,一推开门,脚踩土地,心里边会涌现出一种踏实感。 土地对于生命的孕育,也许只有在那儿才能被发现。
我们这一代是开始脱离土地的一代,很多的家庭都是从我们的父辈开始,从山野间转移到城市,建立起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景观。但那些用泥土堆砌起来的建筑,却在人影匆匆中,失去了自然的味道。而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我们,常常不知道一朵花是怎样开出来的,更不懂生命的厚重。
在读《原乡》这本书的时候,越发有这样一种感觉,那些世代养育我们的东西,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乡野间的四季、充满仪式感的农耕、满是生机的生命……它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变成了一种回不去的记忆。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年老的还在守护这里的一切。但是那些年老的人,终有一天将会逝去。 文化是怎样流失的,就是当人们觉得它不再适用的时候。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相比,古老的石碉房,繁琐的祭奠仪式,欢快的锅庄舞,似乎都不能够适应人们对于便捷的需求,但在这种日复一日追逐便捷和现代的节奏里,我们却渐渐丢失了耐心,去花点时间,学习如何敬畏生命。
所以,当杨素筠将它们诉诸笔端的时候,是让人感动的,那种古老的虔诚感,就像是坐在门口守望着回乡人儿的老娘,是一种静默的凝望,也是一种坚韧的伫立。我们总要回去。如果我们无法回去,至少理解,至少懂得,在拿起一本这样的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去回忆,去反省。 如今,我回不去大山了,诚然对于山野的情怀仅仅只是一种感叹,不断进化的我们,已然退化了依靠土地生存的能力。就像杨素筠笔下那些浪儿,只能远远看着家乡,找不到回去的方向。这种断裂是需要缝补的,好在《原乡》的存在就是一种缝补,至少这些记忆与感知,可以帮助人们在千百年后拿出来回味:原来我们曾这样的生活过。
“我甚至渴望,自己老了那天,当要离开人世那一刻,自己也能以这种方式,在村人诵念着淡淡忧伤的玛尼歌声中,接受生命中最后一次灵魂深处的触摸。” 我愿葬在这里,用生命悼念我的土地。
《原乡》读后感(十):深爱脚下这片土地,那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原乡
或许是因着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缘故,自从搬离从小生长的那片土地跨入钢筋混凝土的鸽子笼,心中对大自然便多了一层亲近。仿佛那田野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小时候伴随自己长大的那一株,那一棵,那一丛......
离开家乡近十年,前些年还会趁着年节假期回去看看,近几年却是回得少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已接到身边,家中的老屋租给了几个外乡来打工的人家,租金不多,权当是请人帮着照看房子吧。都说房子是需要有人住的,没有人气的房子容易老容易塌。
一直以为,有父母有孩子的地方才是家,却生生忽略了心底那份思乡之情。这不,手捧《原乡》看不多时,思绪却已飞往故乡好几回。原乡便是故乡,而故乡已成为心头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
《原乡》是羌族文化资深写作者杨素筠的散文集。杨素筠用充满诗情的语言,在《漫步在嘉绒四季》《故土嘉绒》《云水之间》以及《我听见记忆在生长》四个章节共31篇散文中,向我们描写了故乡川西北阿贝州这片大地上神秘的民族传统、古老石碉房、纯朴的当地人以及美丽的四季风光。
美丽修长的梭磨河沿着峡谷款款而下,流经峡谷全程,谷的两岸峭壁削立,流泉倒挂,四季景色变幻无穷。它有着春天的绿意,夏的斑斓多姿,秋的五彩缤纷和冬的晶莹剔透。跟着作者的脚步,从春日河水苏醒慢慢变绿到夏日的狂放不羁,从秋季五彩油墨般的季节到冬季的冰雪童话世界。看尽了嘉绒四季的那打翻了调色一般的浓烈的色彩。不禁生出诸多向往,哪一天可以走进杨素筠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四季的泉水,四季的花。
“日木确”,这天既是嘉绒藏区祈福山神的日子,也是莲花生大师诞生的日子。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日子。当高僧大德测算出时间后,整个藏区都会举行祈福山神的“日木确”活动。据说这一天谁第一个爬上山顶,谁就是这一年里最吉祥的那个人。
书中除了嘉绒如画的四季流转和各种神秘的仪式和传统,还有那古老的石碉房和心中常念的川西院子,那时梦里的故乡,是那抹不掉,揉不碎,化不开的乡愁。
那是阿公的老院子,院子里有果树,有竹林,还有阿公每年都要重新栽种一次的兰花......那里有为了照顾阿公阿婆终身未嫁的三姨,有哥哥姐姐,还有每天早饭前守在阿婆的厨房土灶前,等着阿婆从锅里捞出的鸡蛋或是咸鸭蛋的那份无以言表的幸福。
看到这里,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小女孩倚着灶台,满心欢喜地等待着阿婆揭开锅盖,当阿婆将蒸在粥锅里的碗捞出来,用抹布仔细擦去碗底的米汤将碗递到女孩手中时,女孩的眼中盛着满满的喜悦和幸福。
记忆中,阿婆那不大的红房子前有一块长满野花的绿地,那便是我童年最美的乐园。摘一捧益母草的花,一个一个细心地插在一种灯笼状的果子上,插满后,像一个漂亮的小花篮。每每此时,总会颠颠儿地送到外婆手中,只为贪念阿婆眼底的笑意。有时也会调皮,玩到兴头上便忘了阿婆的嘱咐,直接在那没过腰的野草中穿行奔跑,身上的毛衣沾满各种草籽草屑。接下来的大半天,阿婆都要带着老花镜将毛衣上的草籽一一剔除。
看《原乡》,勾起满满儿时的回忆,记忆中的玩伴,记忆中的老屋,记忆中的眼泪与欢笑,相聚与别离......乡愁,是思念成愁,思乡是一种纷纷扰扰的情。
《原乡》是杨素筠献给家乡的书,亦是我们了解藏族和羌族的一扇窗。打开《原乡》,在杨素筠温情的笔触下,嘉绒的农耕仪式、欢快的锅庄舞蹈、古老的西索古寨、悠悠羌笛声、曼妙的梵音……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向我们细细叙说着马尔康地区迷人的绿水青山和藏族、羌族神秘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