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锦集
《看不见的美国》是一本由[美] 珍妮·拉斯卡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一):绝是恏笃
想到小时读到过的《闯荡美国》,依稀记得不堪的旧梦成就了无经的我。早上我还在苟自己一宬无成,是不是岧儱又曼了,不对昨晚我宬一段,阴值源差限啥,就是构位扫描值求靣旈经旈纬的零元段。仅天我就带着又也出门潋了,在地铁上儱趋限说我是天缔,我又想其实儱也不知道,又也是负錞的结果也就是说我刚刚是才从负愔中钻出来的,不然。不说了,拉扯这些儱经神也很辛苦的,恏在有你们,我是说我已经变好旯。在趋限矢超儱中绝大几数都是美郭儱,忻岧的速激7就宬了忻宠,阴阳值段都以它们为起头。我经历过无数精寀的历程,初中时的萌柟,高中时的揭苦,复读时的季里,创延时的冲逶,如仅诡竟已结广氐均起,怎褦我儱右宬不堪劳立也,,唉,寀亦美亦也。说到此处,我回到美国说,美塬呢多少筱中青们念之佼佼,我说说最近的流浪地球巴,可怜的只是俄罗斯梃外的宇航员死瞎了脸。美国呢券成了地球转向发动机的,正反在哪儿呢,总得有人付出,昨晚我十一点就屏录下了这一工级史诗电影躺下久久难眠,为什么。两千五百前阿,,,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二):美国的背面
作者以一些易被人忽视的职业为切入点,揭示一个不同的美国。这些职业包括煤矿工、拉拉队员、空管员、枪支销售、卡车司机等等,作者尽可能地和他们接触甚至加入其中,获得了一手的资料与亲身感受。 这些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多数算不上“高级”,也因此容易被忽视,甚至有时人们都不曾意识到有这群人存在。 人们习惯了按下开关电灯就会亮,但发电的煤来自于矿工弯着腰、吸着浑浊的空气,在地表百米甚至千米以下挖掘,虽然科技日益发达,但挖煤的危险性依旧不低。 人们习惯了在超市购买包装精致的水果蔬菜,但这是无数合法或非法的移民,忍受着低福利在农场劳作的结果。 人们习惯了球赛间隙,啦啦队员们身着火辣服装的热舞,但这背后是她们艰苦的训练以及实现某种自我展示或是荣誉的梦想。 人们习惯了乘坐飞机穿梭于世界各地的便利,但这背后是空管员高压力高强度的指挥引导,他们受关注的那一刻,往往是发生了某些悲剧空难~ 总之,没有这些人的付出,国家是无法正常运转的。行业不分贵贱,但各有酸甜苦辣,作为个体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个人生活、职业理想,虽然“看不见”,但支撑了那个强大的光鲜亮丽的美国!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三):去看见的自由
每月至少1本译文纪实,是对自己的奖励。我实在好奇别人的活法和想法,如果这辈子我仅以我的生活去丈量世界,那真是太悲哀了。这本书太合我的胃口了,作者带着同样的好奇出发,去探寻在美国一群群辛勤劳作,维持每个城市/每个人的正常运转,而他们不被人们看见。在危险边缘的矿工/缅因州的外来劳工/忙碌的空中交管/肉牛牧场的牛仔/垃圾填埋场的工程师/长途卡车司机/枪支店的销售员……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人会拿走垃圾、商场上会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肉和蓝莓会出现在我们的餐盘上,我们是文明人,需要签字演讲,不需要与牲畜直接面对,不需要在寒天冻地直面大自然。我承认这是社会分工,但这样的状况可曾有过一点点觉得自己的冷漠?不只美国,这个社会愈发只有一种价值观——我要赢我要赚钱我要成名,但这种盲目与忙碌,使我们的冷漠和戾气甚嚣尘上。最终,我们可能真的会迷失自己,对出现在餐盘上的蓝莓无动于衷。美国的牛仔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怅然若失,曾经的特立独行,手持自由的火把,带着令人心旌摇曳的邪气,将烟头弹到风里。我太向往见到那样的场景。那是一种不被消费主义和成功主义无意识绑架的人格自由。
当然此书并没有任何的政治观点,没有什么控诉或请求,只是作者诚挚地希望所有人多一些思考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的了解,会发现“看不见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自己手中的那点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四):他们应该拥有姓名
作者在序言中表示,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想邀请整个美国转移高高在上的目光,窥探一下这些被忽略的世界,观察那些十分复杂的产业,看看一些不为人知的微小贡献。
看完全书,你会感叹这些群体是多么重要又不被重视。他们做出的贡献一点的不微小。你也会唏嘘,这不是只有美国才这样,十分有可能,你会和那些被访者一样,默默无闻。
作者就像是皇帝新衣中的小孩子,撕下那套媒体和主流观念编制的光鲜童话,告诉你高度现代化的生活下,隐藏着多么残酷,枯燥,危险,辛苦,肮脏的工作。这些工作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同,相反,人们选择集体性的无视。似乎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魔法国度:
自来水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开了水龙头自然就来,生活垃圾扔了就真的从地球上消失,开关一按就能把电召唤出来用来照明和发热,早餐里的蓝莓干是从超市货架上采摘的,飞越太平洋的旅行一定是用了移形换影咒。
于是大多数人变得越来越刻薄,越来越养尊处优,而另一些人,却成为了如同家养小精灵一样没有姓名的模糊面孔。而作者并不是赫敏,她不厌其烦的跟在受访者屁股后面,与他们同吃同住,不是为了解放他们,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人的存在的尊严。
他们有名字,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有职业操守,有脾气,有个性,也有偏见。其实我们也是她所书写的群体的一份子,为了生计,为了理想,为了逃避。总归通过一份职业,找到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的位置。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五):那些你不了解的角落
比想象的好看,以为会是一味写底层劳工像开头的矿工、外来非法移民等。但我发现有时候只是我自己臆想和妄加猜测,或许我们这些外人自视甚高,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角度去同情、可怜他们。
其实很多人都积极生活,矿工们有的自己经营着农场,只是为了给孩子每人留下一个农场而努力赚钱;比如空中管制员,他们手中掌握着无数人的生命,是一项严肃远甚医生的职业,他们既自豪于自己的工作,又备受不良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打击,工会和管理层激烈的开战时刻影响着他们,越来越严重的人员流失,没完没了的加班和落后破旧的办公设备等等都是坏心情的来源;还有啦啦队员并不是想象中整天搔首弄姿蹦蹦跳跳不学无术的女性,她们为了同一个梦想来到这里,并不在意他人,也不是我们想象中充满了性暗示,她们每天接受固定古板严苛的训练,必须保持规定的体重,甚至头发的颜色,妆容不合都会造成不能上场。
花了一上午时间把剩下的读完了,最后一篇垃圾人的算是最出乎我意料最喜欢的一篇,人们想象中的垃圾场都是臭气熏天,各种液体、塑料、废弃物堆的高高的,充满了潮湿、黏腻、污水,但是我们又刻意忽视了这些垃圾的真相,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制造垃圾,我们才是垃圾场的真正受益者,但大家做的最多的只是否定现实,排斥处理垃圾的群体,盲目自欺,一边却又呼吁保护环境,彰显可笑的先进思想。
很感谢作者和译者带来的这一部作品,其实译者也算是这类看不见的人吧,通常只有当读者批判作品时才会提到译者。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六):看不见的美国
早上我从不知道谁制造的床上起来,穿上不知道谁缝制的衣服,吃一些不知道谁生产的饼干,搭上不知道谁开的地铁,来到不知道谁盖的办公楼上班,吃不知道谁烧的午饭,搭不知道谁开的地铁回家,吃不知道谁烧的晚饭,回到不知道谁盖的公寓楼,在不知道谁生产的瑜伽垫上做做运动,然后把不知道谁净化的自来水烧热洗澡。不过我知道不知道谁组装的电脑上播放的运动视频里的妹子是谁。
这就是现代性的典型,每个人都依赖无数不知名者的劳动成果生活,而自己也是这不知名者大军中的一员,以自己的劳动为其他不知名者提供生活资源,仿佛彼此都不存在,只有极少数人有幸成为例外。美国记者珍妮·拉斯卡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她探访了许多不知名的劳动者,将他们的生活记录成文,就有了这本《看不见的美国》。
本书讲述了煤矿工、水果采摘工、啦啦队员、空中交管员、枪支店售货员、牛仔、石油工、卡车司机、垃圾填埋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每一种职业都是那么平凡卑微,又是那么不可或缺。在原子化的自利社会,本书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了解他人的机会,而拉斯卡斯坚持采取中立的立场,也使得阅读过程不会被预设的立场带跑。
想起多年前一个圣诞节,旅居纽约的我下班后搭地铁回家,机缘巧合与地铁司机简单聊了几句。举世欢庆的节日,两个萍水相逢的劳动者。“总有人得工作。”这是司机回驾驶室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看不见的美国 [美] 珍妮·拉斯卡斯 / 何雨珈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9-3
子扉我 2019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4月16日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七):感谢看不见的地方
最近中美贸易战升温,双方可以说是不顾形象互打组合拳,因没有去过且近期也没有去美国的计划,所以现在看到有关美国的书籍总有一种拿来品读的欲望,尤其是这一本《看不见的美国》,正好跟随作者走到美国的阴影下,去看看正常情况下无法看到的美国。在接近地球核心的矿井下与矿工们闲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障美国的能源供给;来到枪支合法的州进行一次亲身采购,与长期买卖枪支的店员和顾客交流,在合法与非法的各个州之间民众的意识中徘徊,枪支问题可以算是美国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坐上卡车女司机噼啪的大卡车一路前行,追随成千上万卡车司机的生活,他们个性鲜明,他们自由自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会闪现过追求的生活。正是这些美国人看不到或许想不到的矿工、枪支市场从业者、货运卡车司机、农场主、钻井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群辛勤劳动、默默付出时间甚至生命,使得整个社会有电用、有肉吃、有车开,不要把一切便利当作理所当然,其实是有人在背后付出,他们值得一声谢谢。美国这样,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以后请善待身边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是他们在风吹日晒、严寒酷暑下使你足不出户买全球吃全球,对他们发自肺腑地说声谢谢。
“我们知道如何制作很多东西,”他说,“但是对责任的意识呢却很迟缓。有多少人能有这个想法,说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让这个世界比我来的时候更好?只能说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吧,但路还很长。我们需要迈出下一步,意识到这个世界比一堆东西要广阔得多。”
人生数十载,人间走一遭,一来一去总要留下些什么,一切终归要由后人评判好坏是非,这样看来,金钱、名誉乃至生命又如何,不如像书中所追求的那样,让这个世界比我来的时候更好,这个世界因我而变得更美好,这对于个人和整个世界来说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推向更大的范围,如果每个人都以此为目标,那么世界真的将会越来越美好。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八):美国社会边缘人物生活纪实
看到封面图和书名《看不见的美国》,原本以为讲述的是美国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世界的。拿到书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简单了解了一下作者珍妮·拉斯卡斯,是一名记者,杂志供稿人,浏览了她的个人网站http://www.jeannemarielaskas.com/,
作者 珍妮·玛丽·拉斯卡斯她写过多本畅销书,其中有本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震荡效应》。
《看不见的美国》的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普通的美国人以及外来打工的移民等人物身上,这些人物并不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有千千万万,但因远离大众媒体的聚光灯,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边缘人物”,对于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来说,书中提到的人和事简直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般。每采访一个地区或人物,作者总要留在附近居住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深入了解那些默默无闻工作的人们,仔细跟随采访对象,在旁边观察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琐碎,言谈举止。
看这本书前,对美国边缘人物的故事知之甚少,一些信息顶多来自电影电视剧,可能相距甚远,也未曾想过要深入了解。
当你离得越近,你能看得越清,很多采访对象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却能引发外来者足够的好奇。例如第一章里提到的煤矿井下入口的“全白”,我开始和作者有相同的看法,以为是为了让初入井下的工人们缓解“幽暗恐惧”,但实际上有着更加实际的用途。又譬如劳动营里的墨西哥劳工们凭借“假证”也能通过电子查证。
作者不愧为一名长期从事报道的记者,写起故事来总能抓住读者的心,文笔朴实、平易近人。第一次知道煤炭工人下了班还有精力参加拳击比赛;有些矿工还是拥有上百公顷农场的农场主;美国矿工工人装备相比于中国还是要完善许多,即使如此,危险事故仍会时不时发生;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煤炭行业,曾经没落的煤矿重新开放;早有耳闻美国人不待见墨西哥人,但墨西哥人奔丧返回祖国时,在边境遭到同胞持枪抢劫更让人心寒;美国大量未登记劳工在满足着美国社会庞大的劳动力需求,然而他们生活在破败不堪的郊外劳工营里,过着寒酸的生活,购买的社保资金最终也入了财政部的口袋里。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少会有人在意我们衣食住行所需,都来自哪些人的辛苦劳动,我们生活在自己有意无意营造的小圈子里,至于圈子以外的事,我们往往也无心去关注。
作者给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契机,尝试关注生活圈以外的人们,了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个体的生活处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提供帮助,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或是一个日常的问候。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九):那么远,那么近
从我家门口出去,再向右拐,一直走下去,会看到一片员工宿舍区。那是食盐精制加工厂的员工宿舍区,那里住着的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和不可计数的、亮晶晶的白色小颗粒打交道。而这些白色小颗粒每天又从厨房中的调料盒,跃进烧热的锅里,最后再进入我们的肚子里。
我从未想象过,这些盐是怎么被生产出来,又是怎么来到餐桌上,最后进入我的胃里。哪怕,这些生产者距离我那么近。
回到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我们通常不会去关注的人们,煤矿工人、采摘蓝莓的外来劳工、啦啦队员、空中交管员…… 这些人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的价值观是如此多元,甚至还会让我们感到大吃一惊。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诧异?这不过是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嘛。
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关注他们,他们身处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当他们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便控制不住,甚至还会大呼一声“天哪!”。
书名是《看不见的美国》,但这个现象不为美国所独有。
中国同样也有煤矿工人,他们在不见天日的地底劳作,为我们提供产生能量所需的煤矿,但我们似乎很难想起他们。当我意识到我们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的时候,多半是某地的矿井发生了事故。那个时候,我们的反应可能是同情、怜悯,或许还会有一些庆幸,庆幸我们不是这其中的一分子。
如果我们冷眼看待,或许是一种冷漠。但如果我们强调我们的同情,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我想,他们并不需要我们的同情与哀怜。 每个人在他所处的岗位上,面对他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就一定会是热爱吗?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不会。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是这样”以及“应该这样”。但是书中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不需要同情与怜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就是一种最好的尊重。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书中并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同情,也没有灰暗的笔调去描写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痛苦难熬,而是尽可能客观地去试着发现和理解这些我们原本“看不见”的人们。
就像是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活。佩德罗是为了他的房子、艾德丽安是为了她的梦想、“土狗”这样的石油钻井工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如何,他们从事这份工作,都是为了自己。这些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但他们从事这份工作,却在不经意间,为美国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动力。
我们思考,我们追寻,我们也需要理解。理解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受各种力量作用,理解我们并不仅仅依靠自己才得以前行。
《看不见的美国》,把我们曾经看不见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发觉,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有我们所能看见的那部分,我们看不见的部分,也同样重要。我们看不见的,就在我们身边。那么远,也那么近。
《看不见的美国》读后感(十):美国社会的“造血细胞”
日常生活的良好运转,需要许多人的默默付出,活跃在公众视线里的,通常是国家领导人、政府要员或者企业家、意见领袖,很少有人去关注大厦底层的基石。
《看不见的美国》之所谓“看不见”,就是指向那些被忽略的人群,包括煤矿工人、外来劳工、空中交管员、啦啦队员、农场饲养者、货车女司机、垃圾处理者等。他们就像“人体”系统的“造血细胞”,不那么显眼,持续地、低调地工作,让这个社会保持正常循环。
作者珍妮·拉斯卡斯是美国《GQ》杂志的记者,熟谙各种人物特写报道。这类写作大致都是记者进入采访对象的生活环境,与他们同吃同住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言行,聆听他们的故事,进而与他们缔结某种程度的友情,然后从搜集的材料中整理、精选而写成文章,文章往往有着丰富的细节、亲切的风格与同理心的表达,《看不见的美国》亦不例外。
关于煤矿工人的报道进入了“国家杂志奖”的总决选。作者花了好几个月,在煤矿生活里重新定位自己和自己的世界。“是啊,他就那么被活埋了。”他们轻描淡诉,不是因为不在意,而是必须看淡生死。比利很有绅士范儿,身上喷着古龙香水;斯科蒂挖煤是为了维持他的拳击事业,因为打得不够好,挖煤的高工资可以让他养家;小伙子们喝着啤酒,与妖娆的脱衣舞娘共舞,重金属乐音环绕耳边;有些人离去,有些人回来……选择挖煤,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作者写他们的悲伤,也写他们的欢乐,如同我们,都各有自己的悲欢。
这篇报道是这本书的契机,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他们是忙碌的,也是懂得享受的,很会自得其乐。
面对脏臭的垃圾山,男子汉们仍然笑哈哈,铲平高耸的垃圾山,带给他们类似将军作战的骄傲感。“啪啪”驾驶着大货车,天气闷热,她甩去衣服,光裸上身,行车经过的货车司机冲着她尖叫、呼哨,她哼唱着歌,爆发出噼啪式的大笑。美国人性格里的乐观,是非常珍贵的品格,他们的传统就是崇尚刻苦工作,任何工作都是平等的、有用的,认真的人都值得尊敬。人们选择何种职业固然有经济的考虑,而精神面貌都是自由的、自尊的。
每个行业都有兴衰沉浮。牛仔的黄金岁月悄然在消逝,现代牧场大多属于专业饲养集团,世上最勇敢、最熟练的牛仔,他的财富价值可能也不如一个懂得营销的办公室白领,不过,后者可没有办法成为“野马骑手”的冠军哦,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平坦的公路线依然伸向无尽的远方,曾经盛行的公路文化渐渐消散,奔跑在路上的货车日渐寥落,但“啪啪”和她的伙伴们还在跑着,如果某天他们突然不跑了,所有的沃尔玛超市都会不得不停业。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啦啦队员好像就是些性感尤物。是的,她们展示性感的魅力,但这种性感属于全部观众,老少皆宜,除此之外,与你无关。枪支“保佑”美国,很多富有经验的店主能够判断购枪者的动机,从而将危险的苗头遏制。墨西哥人的名声不大好听,仿佛就是潜在的社会危险分子,作者同情他们背井离乡的拼搏遭遇,“美国梦”不仅要提供土壤,还要提供适合这片土壤的养分,例如劳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作品落足于对普通劳动者的感谢。有关外来劳工的叙述触及了社会痼疾,不过有点可惜,作者的笔触再次转向了家庭温馨场景。全书叙事停留在作者的短暂观察期,主要从受访对象的主动展示里获取信息,形成的文字结晶体现为现象呈现,于阶层流动、族群矛盾,群体意识、经济周期性起伏等社会现象只做浅层论述。我以为,在工作中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的人,不需要996,不一定必须奉献,但必然是有一些保障这种自由表达的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不见的美国》呈现了部分,还有些,需要我们继续“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