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蛾》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飞蛾》影评摘抄

2020-01-01 22: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蛾》影评摘抄

  《飞蛾》是一部由Yuriy Borisov / 玛利亚·波兹哈娃 / Evgen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乌克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飞蛾》影评(一):悲剧人性放大镜

  政府隐瞒辐射人民恐慌外地人民的厌恶。无处安放的受灾民众,没有做错什么,却要承担这一切,如果能够在爆炸离开,那是幸福的。无知而又惶恐人们惴惴不安度日如年,吃着辐射的面包,喝着辐射的牛奶亲吻着辐射的爱人,渐渐地,大家都成了一样受苦受难的人。你们是世界进步的牺牲者,愿你们在那边再无痛苦

  《飞蛾》影评(二):灾难中的爱情

  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故事,一定会和灾难有关

  灾难给人带来不安疾病同时灾难也给人带来了激情,爱情。男女主的相遇,相爱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但在灾难中他们度过了彼此最美好时光

  最后的结局着实有点让我意外,本以为女主在卫生间的那个镜头是她轻生了。大概是女主的任性,不信命的精神他们的孩子健康的活了下来。

  也许这是电视剧艺术化的结局,但也有人们对灾后生活的希望。

  《飞蛾》影评(三):爱情是光,是希望

  两个苏联小哥哥都很帅。我真的太爱男主了!想搜一下这个演员结果搜不到。

  巴沙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以后逃离医院军队找到阿丽亚,在生命的最后几天用心守护着她。他是孤儿,没有亲人。直到遇到阿丽亚,一曲钢琴让这个少女为他倾心。可是这纯粹浓烈的爱情有多么美丽,结局就有多么伤悲。他在最爱阿丽亚的时候死去,在最年轻的时候死去,他永远年轻,永远属于爱情。巴沙腼腆内敛,阿丽亚热烈活泼,真的很般配全程几乎都是阿丽亚主动撩巴沙,萌点不少,虐点更多。巴沙是这样干净男孩子忠犬型,我真的很爱他。

  女主阿丽亚,评论区有人说女主太作,可我觉得她已经做到了她能做到的一切。她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少女。如果不是她的热烈烂漫和坚持,也许巴沙二十年左右的生命从不曾绽放光辉感受美妙,也不可能留下新的生命。

  灾难和爱情是人类永恒话题全剧在大背景下讲小人物的故事,还是很高明的。主要围绕巴沙阿丽亚的爱情和阿丽亚一家主线对比明显,(比如害死巴沙的猪队友和巴沙的对比,怀疑一切的刻薄长官正直温暖中尉,巴沙的腼腆内敛和阿丽亚的热烈活泼也算,等)刻画细腻主题飞蛾,我的理解是,一方面,那些战士(比如巴沙比如阿丽亚父亲和姐姐)像飞蛾扑火一般去救灾,另一方面,在灾难面前,人类就如同飞蛾一般渺小

  本剧秒杀一大波国产剧甚至电影。虽然也有脱离真实情节,但我真的要给好评!哪怕就因为喜欢男主!

  核辐射。男主人公巴沙死于核辐射。女主人公阿丽亚死于核辐射。巴沙是孤儿,阿丽亚除了早逝的母亲和年迈心肌梗死的爷爷(应该是因为担心核辐射中的孙女和死于核辐射的儿子会心肌梗死),她的父亲、姐姐、未婚夫巴沙还有她自己都死于核辐射。为了安慰观众升华主题,阿丽亚最终留下了健康的女儿天知道从受精卵就开始遭受核辐射的胚胎,健康的可能性有多大)。

  人类认识利用核能不过是近一两百年的事情,对于核能安全表示担忧中国需要能源,新建了不少核电站,虽然技术已经好了很多,但我还是很担忧,哭。

  赐我个苏联小哥哥吧,像男主那样子的。分享苏联小哥哥最令我感动的几个情节吧。1、巴沙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逃离了医院和军队去普里皮亚季找阿丽亚。2、第二次巴沙见到阿丽亚,带来了阿丽亚父亲牺牲消息,巴沙抱着阿丽亚躺在床上一夜,天亮了作为士兵必须要走了。阿丽亚情绪崩溃不让他走(女孩子的闹),巴沙坚持要走,他告诉阿丽亚“我很快会回来的”走到门口说“除了你我没有别的亲人了”。3、两个人躲在电话亭里,阿丽亚问巴沙“你会是我的丈夫吗”,巴沙想到自己要死了很难过,很犹豫要怎么回答,最后他说他缓慢而艰难地说“战友说受过核辐射就不能做丈夫了”,语言无力,真的演的很动人。4、阿丽亚和巴沙在普里皮亚季找到陌生房子做爱,半夜巴沙因为身体不适起来找水喝,无意间他看到一间屋子里有个吊死的人(全剧最恐怖镜头,吓尿我),巴沙喊阿丽亚起床,说自己要去医院,阿丽亚于是很乖的跟他走了。(男友力max,对阿丽亚的保护很到位)。

  他们真的很相爱。

  有些情绪无法释怀所以写了这么多。

  《飞蛾》影评(四):为那动荡青春

  为那动荡的青春——《飞蛾》第1-2集影评

  切尔诺贝利,关于这里和这场核事故,早已是众说纷纭。而在2013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电视人选择携起手来,以小人物的视角还原27年前的核事故带给广大的民众影响

  女主角阿莉娅的人物设定笔者看来不能称得上多有新意,但还是很有趣。她有点任性,自认为自己懂得很多,是个喜欢有那么点自以为是优等生,一个顶撞老师小家伙相信也许观众会有会心一笑的一刻,在不久之前我们也是“小家伙”们中的一部分。她追求前卫,想穿牛仔裤,喜欢听维克多·崔的音乐。她有个年长的沉稳的姐姐,有个慈祥的爷爷,还有个军官爸爸——关于爸爸,笔者着重想提一下,在飞行员一身份之外,他还是个宠女儿的暖男。或许是因为早年丧妻的缘故,爸爸对女儿的要求看起来有求必应。阿莉娅在电话里向爸爸撒娇要买裤子钱的时候,爸爸那句“买买买”令人忍俊不禁,想起了熟悉的身边生活。或许无论中国还是苏联,父母要宠起孩子来,方式方法都是一样的。

  阿莉娅和姐姐玛丽亚娜在去看未来姐夫伊戈尔的路上,就在核电站边上遭遇了那场事故,而悲剧,也就从此开始了,玛丽亚娜和阿莉娅平静的青春从此都开始动荡起来。玛丽亚娜去寻找自己的未婚夫,继而投入抢救伤员工作。而阿莉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为父亲送信的列兵巴沙闯进了阿莉娅的生活,这是一个样平淡无奇,看上去什么都不擅长的小伙子。和张扬、开朗的阿莉娅相比,巴沙内敛而腼腆。但在短暂交往中,笔者相信是巴沙弹奏的《索尔维格之歌》敲开了阿莉娅的心扉——阿莉娅的妈妈还在世时唱起这首歌,阿莉娅都会哭。在阿莉娅的追求之下,两个年轻人迅速的靠近了,令人羡慕而又心疼羡慕是因为属于异国父辈的,简单不含杂质的爱情:我喜欢你,你也惦念我。心疼是因为作为后来者,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命运,虽然,我在心里一次次希望不要悲剧。看惯了俄罗斯式的悲剧的笔者,不希望悲剧。他们还年轻,他们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就算五年后苏联不复存在,同样年轻的他们相互扶持,也一定会挺过去。

  巴沙答应阿莉娅会去看她,但万没想到第二次见面是为爱人带来至亲牺牲的噩耗——爸爸因为机械事故随机牺牲。此前姐姐因急性辐射病生命垂危,远在基辅的爷爷心肌梗死。两个年轻人在世间只有对方可以依靠了。自幼是孤儿的巴沙,显然更像是丈夫。面对现实冷静理智,但又感性地疼爱女友。同为军人的他,要和已经离世岳父一样,投入救灾任务之中。上级军官,一位少校以煽动家的口吻命令战士们前去辐射区救灾。在其间点出了贯穿苏军到现在俄军一直存在的,对少数民族战士的歧视问题。同时也不着声色的抹黑了一下苏军——需要指出的是,苏军从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起,就重视战争条件下的防护问题。在苏军士兵24个月的服役期中,核生化条件下防护课程文化课程的重要一课。换言之,历史执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抢险任务的军人们,或多或少是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的危险的,但他们还是冲上去了。不需要哄骗,不需要曲解缺乏装备,也要冲上去。在观剧时,有弹幕评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值的。笔者清晰记得,一位人到中年的,已经罹患辐射病的前苏军战士在二十多年后回忆自己的经历时,面对西方记者说“我一点也不后悔”。而同时作为对比,一个日本年轻人说“如果一个国家要人为他去死,那这个国家还是毁灭好”。可以理解,在平民时代,理解英雄时代的英雄做法,似乎实在为人了一点。人毕竟是有自私权利的,笔者也不敢说自己遇到当时的情况会不为自己想想,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就不会当逃兵。只是,剧中可以出现反派现实中的做法也可以商榷,但历史不该被当黑板被涂写。

  支线剧情的叙事,同样值得称道。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配角前文中令人厌恶的少校、修车的警察上士、生病却没有医生医治的小女孩儿绝望的父亲、还有趁乱洗劫的匪帮众人……这些小角色组成了一个大时代的群像,是他们让整个故事变栩栩如生,令人感觉回到了1986年那个春天。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都看得明白

  可令我难以释怀的,还是玛丽亚娜和阿莉娅的爷爷与伊戈尔的对手戏。这位参加过卫国战争,曾在莫斯科城下和北极地区与法西斯殊死奋战的老战士。在得知自己未来的孙女婿做了逃兵时候,不动声色的披上了象征自己全部荣耀的军礼服。他没有过多讽刺自己的晚辈的行为,但伊戈尔却自己离开了。因为前辈在以这样的语言告诉自己,去你该去的地方,做你该做的事。所以,我们看到了伊戈尔的转变,虽然很不明显,但他已经走出早就该走的一步。可惜,他的挚友,那位坚持在一线妇科医生谢尔盖,却即将牺牲……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给主角们的,是激烈动荡的青春,他们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很久,很久。

  为《飞蛾》,为那动荡的青春!

  《飞蛾》影评(五):切尔诺贝利的灰尘

  发现是关于切尔诺贝利的剧就果断追了,整体上和看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给人的感觉差不多。前几集有多甜,结局就有多虐,虽然这可能就是当时的事实

  阿莉娅和巴沙的开始非常戏剧化,定情也是非常迅速,可能这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方式温婉的爱情,但是这种热情也是我所羡慕的。从爱情的一开始就是阿莉娅主导,巴沙享受了亲人的感动,他愿意陪着阿莉娅疯狂和难过,但他也体现了一个军人该有的素养,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

  当军官承诺铲三次土就可以回家时,巴沙的内心一定是对家的渴望,以至于加速了他的死亡。第三集我并没有感觉到阿莉娅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她才17岁,她在享受着她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并且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核爆炸所带来的危害。正是有了这些才对爱情有更深的体会,他们在命运的安排下,真的就像飞蛾一样扑向了爱情的火焰灿烂而美丽。

  这部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很多,玛利亚娜姐姐和索菲亚阿姨作为医生的仁心,尼古拉爸爸作为军人的责任心,伊戈尔的胆小怯懦(当然这可能是当时很多人心理的真实写照,人的本性,并无指责之意),阿莉娅爷爷的共产主义使命感(可能这个词非常老套,但事实如此,特别是他穿着挂满勋章军服出来时的威严与大无畏让人感动),廖沙(切尔诺贝利怎么都是巴沙和廖沙?)的可爱,中士对战友的关怀和军官那种怀疑一切的丑恶嘴脸让人作呕。

  每次都不敢看下去,怕自己会泪崩,最后看到阿莉娅美美发型和巴沙流下的眼泪,以及达莎的洋娃娃,让人觉得这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切尔诺贝利仍然在那里伫立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飞蛾》影评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