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锦集

2020-01-06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锦集

  《HBO的内容战略》是一本由(美) 小比尔•梅西(Bill Mesce, Jr.)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一):仅看目录作者介绍,就已值得期待

  仅从目录集作者介绍,就能确定这是一本值得看的有价值、有干货好书。尤其是结合国内视频网站这些年的发展来看,相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很多相似之处;对于视频网站的未来方向相信也能从HBO的发展中得到启发。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变化永远只是表象形式。已购,期待。

  啊我只是想发表短评,还要140以上啊?等真正看完书再做补充吧。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二):HBO启示

  看传媒历史,可以借古喻今。在很多层面我们今天新技术遇到的问题,都在曾经发生的传媒新技术浪潮中发生过。如果我们能很好的读懂历史,看到本质性问题,我们会在今天处理类似问题时少有很多弯路

  HBO反复向我们讲述跟得上时代潮流胜利。从最开始有线电视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大发展,到红利结束后对回顾内容本源努力,再到面对新的传媒技术冲击

  看这本书,可以让产品运营技术人员互联网偏执中稍微走出来一些,能够看到每一个分发平台的胜利的背后首先都是内容的优势

  HBO、亚马逊、奈飞、电视网,正在上演世代之争和统治权之争,最后谁主沉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三):HBO的内容战略

  HBO名字简单易懂,AMC也是. 在1972年之前,几十年来,很多媒体运营订购电视节目尝试多以失败告终。大普遍认为,想要人们花钱购买电视节目,就相当于让人们出钱购买空气一样艰难。因为自商业电视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一直是免费获得电视节目的。 1950年,大约有12部30分钟和60分钟的诗选剧集广播播出,每集实际上每周都会有一个现场演出。这些诗选类剧集中有两部跻身当年最受欢迎的10部电视剧之列。不过,尽管评论家们为鼓掌喝彩,而且它们也被视为是电视领域精华,但随着家用电视机数量增多,这些诗选类剧集的收视率排名逐渐下滑。(公司始终以盈利为目的,阅读量不高的内容说明普罗大众不喜欢。而能带来广告收入的内容,即使始终是固定摄政机位的节目,如《世界之窗》也能维持很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每周会有8 000万人去电影院电影。到1960年时,每周到影院看电影的人只有4 35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一直在下滑。因此华纳进军电视剧领域。 年轻一代观众群在电视方面需求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警匪剧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西部片就失败了。到1974年,西部片全部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了。 NBC砍掉星际迷航,认为《星际迷航》的观众群太过年轻,也不是大型广告商感兴趣受众群。20年的综艺节目也被砍掉,因为广告商认为节目对应的观众已经老去,不是受众。 广告商认为这些电视剧无法吸引城市观众,而城市观众才是多数广告商们最理想的受众群。(奈飞会员订阅制,老友记依然可以播出。叫好不叫座的产品不可能多,企业需要盈利。) 电影院为什么不尝试免费+广告模式,或许是制作发行方等利益不易划分。 内容方面,宗教政治色情暴力会被投诉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四):成功没有秘诀,只是坚持,并且热爱你的热爱

  第一次用印象笔记说实话体验不太好,非苹果公司做的东西就是让人觉得过于复杂

  好了,不废话了,2018年重拾了阅读这个好习惯感谢亚马逊,感谢kindle,感谢豆瓣知乎,让我再次通过阅读找回了自己

  在《娱乐至死》这本晦涩不行,却让我对美国娱乐发展史有了基本了解的神书之后,《HBO的内容战略》显得user friendly太多。也是我推荐给同行业的各位友人原因,首先,不需要一个极高的智商和一个极其了解美国或者欧美本土文化背景治愈垃圾翻译伤害灵。其次,对于HBO这个公司的发展,以相对理性的记事方式真实的还原了HBO所经历的一切时代,以及科技变迁。让你对这家公司并没有太多崇拜,而更多的聚焦在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看似水到渠成的一系列关键抉择”。

  而这也正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创业者大多数并没有成功后表现的那么的睿智,我们只是本能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想放弃市场的变化,用户的变化,科技以及终端的变化,都让我们不断的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能力。

  hbo内容战略里面的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电视没有它本来的样子员工也没有,产业也没有,我们总应该微笑面对变化,面对离别面对挫折,面对困难,和所有离别,挫折,困难带来的新朋友,新机遇,新市场。

  hbo只是一个怀有热情,从不放弃,每次从容面对困难,每次淡定面对竞品,每次勇于拥抱新市场和变化的“普通公司”。它的普通,在于它在每一个时代都没有一个过分优秀英雄人物带领它,它只是一群热情的年轻人喜欢电视产业,而不愿意轻易向用户,向市场和数据低头的普通团队

  也希望每位因为此书评看这本书的朋友明白,历史造就了你们心中这个极其伟大的公司,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并没有过分闪耀,它只是时刻坚持热情,永远不愿意放弃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五):HBO的独特基因

  #luluto书单# 《HBO的内容战略》Bill Mesce

  因为对HBO很感兴趣而读了这本书。相比中文名,这本书的英文名Inside the rise of HBO更加贴切

  作者是一位在HBO工作了27年的员工,通过他的视角,讲述了HBO这家电视台崛起,以及独特的基因。

  电视界有两个时代,有HBO的时代,和没有HBO的时代。这四十年来,人们已经几乎忘记了没有HBO之前,人们只有无线电视,单调的节目,不稳定信号

  1972年,美国付费电视台家庭影院频道HomeBoxOffice (简称HBO)首次亮相。最初的注册用户只有400名。而现在HBO是全球最大的付费电视频道,它引领了有线电视的革命,甚至在流媒体服务兴起的今天,依然有超强的品牌吸引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关于HBO的成功基因 —

  1) HBO不售卖任何广告,它的商业模式来自于C端订阅用户而非B端广告主。因此它不单纯以收视率论成败,而是更注重内容价值

  2)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新技术。尝试用卫星传播信号,创造了“电视台+卫星+有线电视系统”的模式,将电视信号覆盖全美

  3)持续稳定的管理层保证了品牌和内容的延续性。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HBO只经历了4位首席执行官,而且他们都是从HBO内部成长起来的。

  4)开创自制精品时代。从购买电影到自制电影,再转型到自制剧集。

  5)大笔预算投资少量精品,打造HBO业界口碑和品牌形象。今天的观众只要一看到 HBO 出品的剧就本能地认为一定有超高的制作预算来保证内容质量。 HBO自创建以来一共出品的电视剧不超过 200 部、迷你剧不超过 30 部,加在一起都不如中国电视剧行业一年的产出多。

  这本书我读的中文版,翻译一般,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英文原版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六):时代在发生着改变

  在3月初给自己定下的本月读书计划里有这本《HBO 的内容战略》,眼看着快月底了,终于读完了。

  先说一下翻译,整体翻译很规范特别是每部剧名,中文译名后都配上了原始的英文剧名,并且看得出中文译名作者是特地参照查过(比如豆瓣?哈哈)使用主流译名,而不是生硬翻的。

  进入正题全书与其说是 HBO 的发展史,更不如说是整个美国的有线电视的发展史,观众从被动观看电视节目到付费(点播/订阅)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而在整个电视史的发展过程中,HBO 也从一开始与有线电视分一杯羹逐渐成长为有力竞争对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战略,从建立上星采用卫星传播成为覆盖全国的频道,到获得(电影的)独家播映权以示独特性,再到自制原创节目(因为独家播映权会不断大幅推高从电影公司采购电影的价格)。

此前,美国无线电公司建立了一家广播网,从而吸引人们来购买他们的收音机。现在,约翰·沃尔森也是基于同样的思路将有线电视引入马哈诺伊,为的是让人们购买他的电视机。商业电视的经营始终遵循一条非常简单的原则,即只有播放人们喜欢收看的节目才能赚钱。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旧的无线电视网的模式,大家是免费收看节目,但节目数量很少;而现在,有大量的节目可供观看,你也要为这些节目付出较多的钱。

  同时,原创节目也面临创作自由和创新匮乏的问题,这中间的崛起之路又走了有10年之久,期间有几个重要的原创节目才取得了关键性的成功。才有了我们后来熟知的《黑道家族》、《兄弟连》、《欲望都市》、《权力游戏》和《西部世界》等,还有我个人很喜欢的《新闻编辑室》。(书里还透露了 AMC 大受欢迎的《广告狂人》和《绝命毒师》这2个项目其实当初也被推销过给 HBO 但最后被 HBO 否决了才去了别的电视台)。

  书中最后也谈到了 HBO 的后来者们如 Netflix、Amazon Prime 和 Hulu Plus 等,面对这些新的内容提供者,就像 HBO 遭遇极限点,如何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又是摆在 HBO 面前的一个新难题,即使跟随移动的发展 HBO 推出了 HBO GO,但 HBO GO 也毕竟只是一个载体消费者消费的仍然还是内容,如何在内容方面继续取胜只能拭目以待。

有一点他说的没错,所有这些新的内容提供者,例如奈飞公司和亚马逊等,已经意识到他们的业务驱动力就是内容,而消费者根本不想要另一个只有重复播放过无数次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平台。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用户习惯已逐渐从订阅电视节目改为订购流媒体服务。各家都在高喊我的原创节目最精彩的时候,把消费者培养得越来越挑剔

问题在于,他们将广大观众分裂成了一个一个小群体。每个小群体都希望获得高质量的内容,但高质量的内容就会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如果某个观众小群体希望获得高质量的内容,但他们又没有足够金钱支付这些高质量的内容,那你要怎么办呢?

  同时,作者最后也谈到了日趋娱乐化创作倾向的节目给到观众的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而观众也越来越买账此类娱乐产品),使得整个市场会出现类似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好像在最初开篇时提到的一样,商业电视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启发、教育、告知或激励人们,商业电视的存在是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广告商吸引人们的关注。很多事情就是如此,就好像正是 HBO 等类似的他们带领着电视产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周而复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出现,大家所共有的体验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不管是在电视还是在互联网上,所有那些多样的选择让我们开始分离开来。人们会发现能让自己认同的新闻,更喜欢那些消遣类的东西而不是相互交谈,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特定品位和需求量身定制一个媒体空间。HBO 的 迈克尔 福克斯 说:我们冒着科技使电视失去人性风险,让科技跑在了内容的前面…… 我感觉观众们的智商在慢慢降低,大家的注意力持久度也在缩短。

  而接下去的节目制作如何发展,就像作者在结语里的最后一段话,

未来是变化不定的,你永远无法知晓未来是什么样,直到你自己走到了未来。

  全书完。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七):那些高分美剧,背后都离不开它的助推

  频频推出高分美剧的HBO电视台,有什么绝招

  今天,爆款美剧《权力的游戏》最终季终于开播了,你是否也在追剧大军中呢?这部剧的成功,离不开背后推手——HBO电视台,曾经还制作过《欲望都市》《兄弟连》《真爱如血》等著名美剧。

  可以说,“HBO出品必属精品”,已经是美剧迷心中默认的印象。

  从一个普通的电视台,成长为行业领头羊,HBO的秘诀其实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头部策略

HBO的秘诀其实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头部策略

1. 采用头部技术

  头部技术,不一定是指最新技术,而是从用户角度来说,能创造最佳体验的技术。在HBO出现之前,电视台都是通过无线电磁波来传播电视信号。这个技术存在两个问题:①信号会随距离增加而衰减;②容易被遮挡和干扰,观众常常需要调整天线方向。HBO从1972年开播之初,就没有使用无线电波,而是选择更稳定的电缆传输方式,这样既能让信号稳定输出,而且偏远地区的观众也能收看。

2. 创立头部商业模式

  现在我们对电视台24小时播节目习以为常,但在70年代,电视台到了零点之后就都休息了。HBO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它认为随着时代进步,电视台迟早都要24小时不断播放节目的,那么自己不如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对电视台的运营能力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填充自己的节目表,HBO购买了大量老片子,重复播放。在HBO的带领下,电视台逐渐进入24小时播放时代。

3. 开创头部播放时长

  现在我们对电视台24小时播节目习以为常,但在70年代,电视台到了零点之后就都休息了。HBO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它认为随着时代进步,电视台迟早都要24小时不断播放节目的,那么自己不如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对电视台的运营能力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填充自己的节目表,HBO购买了大量老片子,重复播放。在HBO的带领下,电视台逐渐进入24小时播放时代。

4. 抢占头部IP播放权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HBO对关注度高的大IP,即便是花大价钱,也要采取“拼速度、拼独家”的策略领先市场。比如《星球大战》,当时片方要求各家电视台的最早播出时间,是早上六点。而HBO评估之后,认为这部电影有强大的号召力,值得投入更多资金抢首发,所以与片方协商在零点播出,领先了其他对手。

5. 只播放头部节目

  很多电视台会追求节目的丰富度,希望内容越多越好。但HBO正好相反,它只播最值得观看的内容,这也奠定了“HBO出品必属精品”的基础。以体育比赛为例,HBO只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比赛,比如橄榄球全明星赛、总决赛,连半决赛都很少播。并且还减少了综艺节目、提高了电影、纪录片的播出占比,以打造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

6. 打造头部自制剧

  播放新闻和外购节目,总是难以形成独属于HBO的特色。从80年代起,HBO为了提升品牌辨识度,开始自制剧集,包括季播剧、纪录片、电影等。而且HBO不做常见的题材,而是挑冷门、敏感的题材进行深度挖掘。HBO曾经的三大爆款剧就是这样:《欲望都市》大胆探讨了男女两性问题;《黑道家族》拍摄了敏感的黑帮题材;《六尺之下》,揭秘了不为人知的殡葬行业内幕。

7. “头部级尺度”呈现剧集主题

  大多电视台为了打造“合家欢”的节目,会减少血腥暴力场面和性场面。但HBO认为,如果剧集想成为精品就必须拍得真实,所以,为了保全剧集质量,HBO彻底放开尺度,尽数保留了敏感画面。像一代战争片经典《兄弟连》,就充斥着断手断脚、血肉横飞的画面,给了观众非常强的代入感,真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正是大尺度、高品质的特点,为HBO牢牢吸引了一批铁粉。

8. 组建头部团队

  想要持久成功,就必须寻求强大的队友,组成高水平团队。HBO深知这一点,越来越频繁地和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合作。比如,《权力的游戏》选择了得过星云奖的原著《冰与火之歌》进行改编;《大西洋帝国》由获奖无数的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操刀;《西部世界》由创作过《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的乔纳森·诺兰编剧。有高水平团队保驾护航,每年HBO都能保证出一款爆款热剧。

  你不难发现,如果单看HBO的单个策略,其实都不难做到,但关键在于,HBO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抢占各领域的头部,并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都不放松,才造就了对手难以模仿和达到的壁垒,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HBO的成功告诉我们,在一个方面做到最好不难,难的是在所有方面,都长时间地做到最好。

  最后,对这本书的作者小比尔·梅西、译者粟志敏、出版方湛庐文化和浙江人民出版社,说一声感谢!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八):为什么HBO能打造《权力的游戏》这样火爆全球的美剧?

  权力的游戏终于播到最后一季,首集在腾讯视频上播放量超过5500万。

  经过8年的积累,它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粉丝。然而在2011年,权游第一季开播时,没人知道它会这么成功,奇幻题材也不被业界看好。

  刚开始,它只是一部普通的美剧,HBO投入的钱不过每集五六百万美元。到了第八季,每集的投入增加到1500万美元,投资规模堪比好莱坞大片。

  这就是HBO的策略。他们总是以一季一季的方式拍摄,谁受欢迎,谁就会成为重点,后续加大投入用于拍摄、宣传。而那些不受欢迎的,一两季后就被砍了。

  在《HBO的内容战略》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HBO的策略,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在这40多年中,电视行业发生了多次革新,HBO如何抓住行业机遇,引领行业进程;遇到用户增长瓶颈,如何调整自己的战略?作者小比尔·梅西,他在HBO核心部门工作了27年,对HBO了如指掌。

  可能很多人还了解HBO,先介绍一下。HBO是全球最大的付费电视频道,年营收超过50亿美元,在美国的知名度相当于可口可乐。它是艾美奖的霸主,创造出《兄弟连》、《欲望都市》、《权力的游戏》等优秀伤口,《甄嬛传》美版也是在这家平台播出。

一、抓住了时代的红利

  在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人看电视都是用天线接收信号,当时无线电视网由三家公司统治,NBC、CBS和ABC。节目免费提供,无线电视网的收入全靠广告。广告商最关心的是收视率。哪家的收视率越高,哪家就能接到更多广告,赚更多的钱。

  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节目内容质量不会太高。无线电视网主要是为广告商争取更多的观众,只有播放大多数人喜欢看的节目,才能赚大钱。大多数人喜欢的无非是暴力、性、低俗等能满足七情六欲的内容,所以当时美国的电视节目充满了低劣内容。广告商还会干预节目的拍摄,比如有一档关于纳粹用瓦斯杀害犹太人的电影,广告商是一家天然气公司,他们要求电影改情节,不能用瓦斯。

  没有人敢冒风险做出改变。创作高质量的内容需要更多投入,一旦投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公司的股东、投资人和董事就会开掉他,然后找新的经理人来替代。

  于是一些人想到了让用户付费,就不用看广告商的脸色。但当时无线电视有个缺点,只要架上天线就能接收信号,付费会被盗播。怎么办呢?用电缆来解决。当时已经出现了有线电视。这是由于无线电视有个缺点,只能在直线上传播,一旦有山挡住,就没有信号了。很多偏远的山区因此收不到电视,于是用电缆替代无线,牵进每一户家里。

  有了有线电视后,HBO就能在技术上解决收费的难题,不怕被盗播。但当时人们的付费意愿并不强,有调查显示,只有4%的人几乎肯定会订购付费服务。于是HBO的销售员挨家挨户去推销,并承诺第一个月免费看,如果不满意可以退款,安装费用这可以退。就这样,有一半的人愿意装有线电视,并订购HBO。

  后来有了同步卫星,175年,HBO花重金上卫星,这一下让HBO用户猛增。HBO因此抢占了先机,对手Showtime于1976年推出,订阅量做到5.5万时,HBO已经有200万用户。后来又推出免费试看,有线电视运营商可以在开放的频道上播出HBO,从而非HBO的订阅用户能够体验一下这个频道,这一营销推广给HBO带来了很多用户。

二、持续稳定的管理

  40多年历史里,HBO一共只有4任CEO,都是从内容提拔上来的,这让HBO一直有稳定的战略。Showtime频道是HBO的竞争对手,它的管理层一直在变化,让Showtime一直没有稳定的投入。1979年,Showtime频道50%的股份被卖,三年后,这50%的股份又被卖了回来。到了1983年,Showtime频道与华纳-美国运通卫星娱乐公司放下的电影频道合并,然后在两年后将华纳-美国运通卫星娱乐公司的半数股权买下。老板换来换去,让这家公司的领导层缺乏稳定和默契。Showtime因此也一直落后于HBO。

三、让员工有归属感

  HBO公司和员工都非常年轻,不管资历深浅,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公司也不存在什么脾气暴躁的公司元老级人物。不管你是下属还是上司,大家都有一种感觉:我们是和HBO一起成长的。从1978年-1980年,HBO的年利润增长率达到80%。公司给员工的福利非常好,每周五,有的部门领导会邀请员工在办公室一边吃披萨,一边看电影。

四、先试错,再投入

  一次性播完的电影并不能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电视剧只要在一开始吸引到观众,后面每周都会强化吸引力。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电影就像相亲,电视剧就像建立恋爱关系。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优秀的美剧都会更新七八季之多,每年一季,七八年都会牢牢锁住用户。让他们持续付费。这是目前所有美国的电视网都采用的播放方式。

  中国的电视剧往往是一次性制作六七十集,然后审核,再播出。这样一来,一旦播出,没有人知道市场的反应会是怎样,是好还是坏。发行方只能听天由命。美剧的方式是一季一季地播,如果哪部剧效果好,受人欢迎,就加大投入,多拍几季,多花一些钱做营销,反之则砍掉。这就像互联网行业常说的,先做一个MVP方案,试一试效果,确认可行之后,再砸钱干进去。更稳妥。

  我们看到HBO有很多成功的美剧,但他们也拍了很多烂剧,只是不被我们所知。

  内容生产就是这样,再有经验的老手也不能保证一定能火,也不能100%看准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优质内容,都会有很多运气的因素在里面。HBO也错过很多好剧本,比如《广告狂人》和《绝命毒师》,这两部美剧都赢得非常高的收视率,而编剧最初是找HBO合作,但被HBO否决了,之后才找到了AMC。

  可以说,在内容创业领域,人人都有机会。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说自己的内容就一定能火。正如HBO的CEO理查德说的那样,“任何人如果敢说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权游》会这么成功,那他绝对是瞎扯淡。”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九):《HBO的内容战略》:个人和企业如何做到适者生存?

  炫先森诚挚地向你推荐,最新出版的《HBO的内容战略》。这是一本HBO的发展简史,也是一本美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变迁史。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和企业实现适者生存的法则。

HBO是什么?

  有人可能对HBO感到陌生,但一定听说过甚至看过《权利的游戏》。这是一部万众期待的电视剧。它的第8季定档于2019年4月14日开播。这部电视剧就是HBO出品的。

  除了《权利的游戏》,HBO还出品了《黑道家族》《兄弟连》《欲望都市》《西部世界》《我的天才女友》《真探》等经典剧。

  准确来说,HBO是一家电视网络公司。它于1972年开播,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了。我们都知道,这40多年间,电视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近年来,你打开电视的几率就在直线下降。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HBO一直屹立不倒。

  不仅仅如此,HBO还始终引领整个行业的进程。比如,HBO开启了世界上第一个付费电视频道、率先开始了自制原创剧等等。可以说,自HBO创立以来的40多年间,美国传媒行业所有的变化,几乎都跟HBO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内部人揭内幕

  《HBO的内容策略》这本书的作者,是在HBO公司服务27年之久的局内人,小比尔·梅西。

  小比尔·梅西经历了HBO成立之初的高速发展、走向成熟时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专注于制作原创自制剧后的黄金时期。

  在《HBO的内容策略》这本书里,小比尔·梅西从HBO内部视角出发,给我们呈现了HBO的基础和根本性变革。

HBO究竟做对了什么?

  40多年屹立不倒,蝉联艾美奖获奖最多的电视网头衔16年,HBO究竟是怎样做到的?透过这部HBO的发展简史,我们看到了,个人和企业实现适者生存的法则。

  这个法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读外部环境的能力;二是,主动求变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解读外部环境的能力。

  我们刚才说到,HBO创立于1972年。在1972年以前,观众是免费获得电视节目的。那个时期的电视,其目的不是为了去启发、教育、告知或激励观众,也不是为了娱乐。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广告商吸引观众的关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电视才会附带提供各种形式的娱乐内容,并且偶尔提供能够启发和教育观众的内容。

  于是,电视台为了激发观众收看广告,一门心思地制作讨好观众的节目,也不管这些节目的质量是好是坏,是低俗还是高雅。渐渐地,电视台的这些节目,受到了观众的诟病。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HBO“反其道而行”,创立了付费模式,开启了电视行业的新时代。这样就不必为了插播广告,而没有遴选地放映质量不好的影片。

  反其道而行之,做起了付费,颠覆了电视行业的生存模式,开启了电视行业的新时代,就是体现了HBO解读外部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能够及时捕捉到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

  HBO解读外部环境的能力还体现在,它对技术的敏锐捕捉。也就是,上星。

  1974年年底,HBO拥有了覆盖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的42套有线电视系统,订阅量慢慢增加到5.7万。为了争取更大的覆盖率,HBO四处寻找可选方案,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自己上空——卫星。

  现在听起来,节目上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当时这个想法让人质疑。1975年,当HBO决定采用卫星转播时,所有电视台都认为,HBO的节目不可能做到24小时卫星转播。他们担心“如果卫星出故障了怎么办”“如果卫星掉下来怎么办”“如果卫星脱轨迷失在太空里怎么办”。

  然而,HBO仍旧一意孤行。

  到1975年年底时,HBO的服务已经覆盖了16个州,订阅量接近30万。可以说,正是因为HBO敏锐地观察到了技术的突破,及时地拥抱了新技术,才使得它的用户实现了快速增长。

  就这样,HBO从一家地方电视台发展成了覆盖全美的、成功的电视台。

  下面,我们来看主动求变的能力。

  主动求变的能力,是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压力中持续地主动求变。

  HBO是怎样主动求变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它在持续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了。

  具体来说,HBO有这些动作:一是,开播新频道,填补市场空白,抢占新领域。二是,增加播出时长,改成24小时播放制。三是,比播出速度,抢占先机。四是,争抢电影的独家播映权。五是,直接投资制作电影。六是,制作原创节目。

  这些动作,使得HBO在用户群体中,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打造内容方面,HBO的一大重要原则是,绝对尊重内容的创作者,正是因为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好莱坞一大票希望创新的创意人才“屈尊”与体量小很多、品牌也在孵化中的HBO合作。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公司的发展,有了时代华纳这样的传媒巨头撑腰,HBO 底气十足,又培养了一批一线编剧、导演和演员。

实现适者生存要回到本源

  实现适者生存要回到本源,也就是这个企业的灵魂,直白来说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成就HBO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里,我想分享在书中看到的三点。这三点,能够说明HBO的企业文化。

  一是,HBO在销售和市场营销上的投入。

  我们都知道“试看”“试读”是许多付费内容产品吸引新用户的方式。实际上,这个方法就是来自HBO。

  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HBO市场营销工作的重心主要是每年开展的数次周末免费试看活动。试看是HBO争取新订阅用户的最强有力的方式。

  之所以能够进行试看,就在于HBO有着雄厚的资本支持,而竞品,比如Showtime频道的资金,就从未那么雄厚过。所以,几乎从一开始,HBO决定加大投入之后,就已经摘下了付费电视之王的桂冠。

  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是,90年代,HBO有一些高管跳槽去了竞争对手showtime频道,一次开会的时候,有HBO的员工提出,担心所谓的“叛逃者“会向showtime透露HBO的营销机密,而主持会议的副总裁哈哈大笑,他说:“那他们要透露什么呢?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我们花的钱多一些而已,他们没有这个钱。”

  二是,HBO的管理原则。只要是创新,领导就会放手让员工去做,不会多加干涉。

  这个管理原则出自HBO的第二任首席执行官杰夫·比克斯。他是带领HBO走向巅峰的核心人物。

  这套管理方式十分有效,HBO的一系列得意之作,比如《兄弟连》,《黑道家族》,《权力的游戏》的诞生,都要归功于这个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HBO的成功也与持续稳定的管理层密切相关。从1984年CEO迈克尔·富克斯进军原创内容领域之后,HBO每一任CEO都来自内部人员直升,而且几乎每任CEO都是HBO资深员工,这一稳定的管理层更迭体系也是HBO 40多年屹立不倒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HBO不考虑收视率。

  收视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I。

  无论是在什么行业,KPI都是命根子。但是,HBO会无视收视率,它们会考虑是否有许多人在收看该节目?这个节目的成本是多少?它能给我们创造好的口碑吗?还是留下糟糕的印象?它能为我们赢得摆在橱窗里的小金人吗?换而言之,所有考虑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值得吗?

  HBO的内容战略和口碑,正是在摒弃KPI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未来,万事皆有可能性

  “就算是取得了这些成功,HBO公司依然能像其在10—15年前一样,巍然屹立不倒吗?”

  “公司未来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它不再是森林里唯一的一棵大树。”

  “关于未来,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未来是变化不定的。你永远无法知晓未来是什么样,直到你自己走到了未来。”

  未来,万事皆有可能性。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解读外部环境的能力、主动求变的能力和回归本源,就是生存法则。

  

炫先森

专注解读未出版的书

更多新书抢先阅读 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炫先森读新书(ID:xuanxians)

新书抢先阅读

让你的知识和见解时刻领先

  《HBO的内容战略》读后感(十):美剧简史:这个宇宙为何一直高燃?(上)

  多年来追了不少美剧,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已不仅仅在一部部剧本身,而在于:美国为什么总能生产出来这么多好看却题材各异的电视剧?美剧整体的产业创造力是哪里来的?

  所以做了一番功课,希望从美剧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姑且称为“美剧简史”。

  无线电视的“荒漠”

  电视这东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29年法拉弟发明的原始真空管(真的是“管”,所以YouTube才叫做Tube)。但电视的商业化要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1941年,NBC和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获得商业广播牌照,美国有钱人家里才看上了电视。

  顺便说一句,1942年宝路华手表(Bulova Watch)在一家无线电视台首次播出一支15秒广告,标志着电视广告的诞生。

  战后美国人突然富了起来,电视于是迅速普及,成为新兴消费品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电视台是NBC,CBS和ABC三足鼎立,商业模式是广告收入。由于天生具有对收视率的追求,又受制于广告金主的要求,当时的电视节目醉心于迎合大众味口,以致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在1961年批评说:

  “当电视台播出节目时,我们在电视机前坐下,眼睛一直盯着电视机看,直到电视台停播。我可以向你保证,你会看到“一大片荒漠”。 你会看到一系列娱乐节目、观众参与的节目、无厘头的家庭公式化喜剧、凶杀、混乱、虐待、杀戮、西 方坏人、西方好人、私家侦探、黑帮、更多暴力和卡通片,以及无穷无尽的商业广告——里面充斥着尖叫、引诱和侵犯……”

  “一大片荒漠”,成为后来人们批评电视时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话。

  无线电视和HBO的诞生

  四十年代末,无线电视网就在美国的城市里开始扩展。但由于采用微波传送,生活在乡野和山区的人就接不到电视信号,只能看着城里人看电视干瞪眼。

  1948年,开电器店的John Walson在新泽西波士顿山山顶的一根电线杆上竖起电视接受天线,再拉了一根电线,接到了山下自已店里的电视机上。这就是最早的有线电视。

  整个五六十年代,各地像John Walson这样的聪明人用有线的方式将无线电视信号接入家庭,从而在广大的美国农村,就产生了数百个有线电视系统。

  没有人想到其实像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也会因为林立的高楼而影响电视微波信号的传输,直到Charles Dolan登场。1965年,他在纽约成立公司,花掉200万美元铺设有线网络。尽管创业艰难,他还是乐观地设想出一个充满超乎寻常的娱乐节目,让人值得花钱观看的“绿色频道”概念。

  坚持了数年,Dolan终于获得时代公司的支持,他们给“绿色频道”起了个名字“家庭影院频道” (Home Box Office),就是HBO。

  1972年11月8日,HBO首播,节目除了两场体育比赛外,是一部叫《永不让步》(Sometimes A Great Notion) 的电影。这个名字实在是非常应景。

  有线电视的井喷增长

  到1974年,HBO获得了五万多付费用户,但毕竟还是一个宾州和纽约的地方有线台。有线网络的铺设受到巨大限制,HBO将目光投向天空,开始关注正在兴起的卫星转播技术。

  1975年,HBO推迟公司盈利计划,大手笔投入650万美元,租下卫星五年租约。9月30日,HBO节目首次“上星”,节目覆盖到了佛罗里达,标志着HBO正式走向全美。到年底,HBO订阅量达30万户,覆盖16个州。

  但HBO的成功也为竞争者绘制了一张路线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美国有线电视大爆发的年代,继HBO后出现了Spotlight, Showtime, The Movie Channel, C-SPAN, ESPN, CNN, Disney Channel等大批有线台。HBO赢得了几个先机,但却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从电视到电影

  有线电视的井喷,本来是由传播“信道”这个要素驱动的,但竞争的白热化,推动有线电视开始向“信源”,也就是内容,层面扩展。

  HBO成立初定位于一个主流娱乐频道,基本上是迎合中端口味。当时播出的内容可以说一派莺歌燕舞,用现在的标准看就是健康美好但寡淡无味,本质上与无线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并无大的差别。

  但紧追其后的竞争对手让HBO并不敢松懈。1980年,为抗击定位于转播电影节目的Showtime的竞争,HBO开通第二频道Cinemax,专门针对电影迷播出希望能够媲美电影的高品质节目。

  这时的有线台都盯上了电影,很快众多有线电视台卷入对电影资源的抢夺:不仅要争取那些收视号召力高的电影,更要比拼播出速度和“独家性”。这些敢于一掷千金的有线台甚至改变了电影制片厂的收入结构,好莱坞从此欣喜地发现了“有线电视购片”这一重要的二次发行模式。

  抢夺电影的有线台里的佼佼者是HBO。例如,HBO于1981年预购获得电影《金色池塘》的独家播映,形成意想不到的收视高峰;1983年,在一场与Showtime开杠的竞争中,HBO硬是花重金获得《星球大战》的首播 --- 虽然比竞争对手仅提前播放6小时而已。

  到八十年代初,HBO已经开始有了“电影台”的声誉,但其时HBO播出的还是以院线电影为主。也就是说它开始有了更强的内容,但它并没有这些内容的IP。和其他有线电视一样,HBO本质上还是“渠道”,而非“内容”。

  自制内容的兴起

  就在有线台争抢电影资源的时候,美国的电影业悄然发生了变化。六七十年代好莱坞不乏前卫和具思想性的成年人电影,比如《发条橙》、《巴顿将军》、《稻草狗》、《巴黎最后的探戈》和《唐人街》,但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大热于影院,尝到甜头的好莱坞开始拍摄针对家庭观众群,特别是年轻及青少年观众的大制作电影。现在的“超英”这类一部部拍下去的IP电影(或称“Franchise电影”)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院线电影变“好”了,那么那些小众成人观众到哪里去看那些“坏”的电影呢?

  以HBO为首的有线电视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节目模式从转播院线电影向小众和“成人向”自制作品转变。八十年代中以后,HBO开始尝试纪录片的制作,涉及艾滋病、越战老兵、流浪人员,阿富汗战争等社会敏感话题,尽管饱受争议,但为HBO带来了多个艾美奖、奥斯卡奖、皮博迪广播奖和其他奖项,使HBO成为电视及纪录片领域令人尊崇的制片人。

  这也让HBO具备了一种挖掘历史题材的专长,由此转向具深度的原创传记片,如《泰瑞•福克斯的故事》、《曼德拉》、《萨哈罗夫》和《凶手在我们中间》。1986年,新成立的“HBO精选”部门推出更尖锐、更强硬的原创电影,如《特工情报网》、《地铁大爆炸》和《重案实录之军火少年》等。

  此时HBO发现,要想打造“有HBO特性”的独特内容形态,就要去拍摄那些电影公司和无线电视台不敢拍摄的题材。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观众发现HBO和有线电视屏幕上开始充斥着令人不安的黄色、暴力画面和大量的粗口。

  之后美剧的“重口味”,很有可能就是承自这里。

  从电影回到电视剧

  到九十年代,“电影台”HBO的原创电影已吸引了一批不把电影当成娱乐的成人观众,但HBO也非常明白:电影相较传统的电视连续剧来说,也有其短板。

  一部电影再优秀,也是一个“一次性”的节目,而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一次投资就拍出数十集,能长期“套住”观众,让其产生长时间的观看粘性。但电视连续剧这东西自无线电视诞生时就有,还能搞出什么新意思呢?

  HBO还是运用从原创纪录片和传记片里获得的经验:揭露真相,给观众带来不安感。1988年,HBO出品的《唐纳1988》采用仿纪录片的形式,以1988年真实的美国总统竞选为背景,讲述的是曾经的众议院议员杰克•唐纳的选战故事。

  1989年开播的《魔界奇谭》则采用恐怖片的血腥方式,充斥着各种怪物和杀戮,但每一集又都是意义深刻的寓言剧。这部剧与《美梦不断》和《拉里•桑德斯秀》一起,成为HBO最早的三部爆款电视剧。

  HBO的爆款剧浪潮

  九十年代里HBO摸到了有线电视原创剧的“命门”,这期间就像开了挂一样出品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1995年,从电影《阿波罗13号》走出来的汤姆•汉克斯和罗恩•霍华德,为HBO制作了6800万美元投资的12集电视短剧《从地球到月球》。

  汤姆•汉克斯大概与HBO有不解之缘,2001年,他又与他主演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一起成为执行制片人,与HBO推出十集迷你剧《兄弟连》。(观众在《兄弟连》里感受到的那种战场“临场感”,与《拯救大兵瑞恩》非常相似,原因是两部作品其实用的是同样的制作理念和技术。)

  但HBO真正的黄金时刻,开始于1998年开播的《欲望都市》。这部表面上的都市轻喜剧,准确地抓住了女性性观念的变化,其价值观取向远远超前于普通观众。于是大都市里沉浸于欲望之中的这几个女子成为整个美国的话题人物,《欲望都市》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与《欲望都市》的画风相反,1999年,HBO开播阴沉暗黑的《黑道家族》。这部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是“坏人”的黑帮剧,是一部“莎士比亚级的悲剧”,被称为是“流行文化天际线中高耸入云的丰碑”。

  2000年,HBO紧眼着推出第三部热门电视剧《六尺之下》。这部剧故事设定于一个作殡仪馆生意的家庭,死亡如此靠近,家庭每个成员内心都承受不同的冲击,整部电视剧于是又透露着某种关于生与死的隐喻和思索。

  1998年以后连接出品的这三部剧,开启了HBO的霸屏时代,此时“美剧”,也以全新面貌成为席卷收视的新的内容物种。

  HBO的“新三大剧”

  当然并不是每一部剧都能成为这样的爆款,事实上,HBO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出品过一大批风格各异的电视剧作品。例如继《监狱风云》探索出来的“粉丝剧”概念以后,HBO又推出《丹尼斯•米勒现场秀》、《火线》、《朽木》等相对小众化的电视剧,充分证明其创作的潜能。

  这一时期,HBO成为“美剧之王”,赢得“HBO出品,必属佳品”的美誉。对于新剧的投资,HBO的胆色和手笔也越来越大。2005年,投资1亿美元的史诗大剧《罗马》开播,虽然没有三大剧那样的收视,但呈现出电视界从未有过的史诗级的恢弘场面,也以血腥和情色挑战业界和观众的底线。

  同样拥有创作野心和制作水准的自制剧,还有《大西洋帝国》、《醍醐灌顶》、《鸿运赛马》和《副总统》,以及阿伦•索金执笔编剧的那部话特别密,信息量特别大的《新闻编辑室》。

  HBO新的辉煌,是从2008年的《真爱如血》开始的。这部剧让传统的“南方吸血鬼”复活(正如同年出品的电影《暮光之城》),同时又让人类通灵,于是人与鬼之间就产生各种爱恨纠葛。美剧拍到这时,已有明确的“玄幻”色彩。

  HBO从来不会只拍一种风格的作品。2012年现实题材的喜剧《都市女孩》开播,这部讲述纽约城里四个年轻女子的梦想与生活的轻喜剧,基因来自《欲望都市》,但十几年后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活价值观,这也是HBO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例证。

  当然,过去八年来,任何电视剧再红,也红不过HBO“新三大剧”的第三部:《权力的游戏》。

  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